武漢有許多不為人們所知的方面。比如武漢是南方嗎?回答是否定的。武漢非南非北,武漢是中部城市。
武漢是中部地區最大都市及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北郊的盤龍城遺址作為武漢建城開端,距今有3500年歷史。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民國時期漢口高度繁榮,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三鎮綜合實力曾僅次於上海,被稱為大武漢,與大上海並列。武漢之大,只你去了,才知道什麼是大。
現在的武漢如何?2016年10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是功能定位於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國家中心城市。武漢被稱為九省通衢,是中國四大鐵路樞紐、六大鐵路客運中心之一,是長江中遊航運中心和水鐵聯運主樞紐港,是中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啟運港和到達港,天河國際機場可直飛巴黎、舊金山、芝加哥、墨爾本等20餘個國際城市。
武漢是我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截至2019年6月15日,在漢高等院校83所(未含軍事高校),僅次於北京居第二,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達到120萬人 ,居世界第一。
武漢名校會萃,有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兩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有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南民族大學等部屬高校。這些高校的實力在此不作評說,不知你發現沒有,在武漢的這些名校,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佔山為王。不信,你往下看。
武漢大學——珞珈山。
武漢大學校園歷來被稱為全國最美校園,沒有之一。但是,武漢大學最初的校園並不在珞珈山,成立於1893年11月29日的自強學堂,在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1902年10月遷到武昌東廠口。1913年成立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之後,歷經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國立武昌大學、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由六校合併成),1928年變成國立武漢大學,1930年3月遷入珞珈山。
華中科技大學——喻家山。
與武漢大學有所不同的是,華中科技大學就誕生於喻家山、成長於喻家山、紮根於喻家山,所以一開始就是佔山為王。華中科大原為華中工學院,是八大工學院之一,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舉行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
從歷史淵源看,華中工學院在很大程度上傳承了武漢大學的血脈。這不僅是第一位校長來自武大,而且也主要是由原武漢大學機械系和湖南大學、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大學的機械、電力、動力等力量組成。
華中工學院第一任院長是查謙,是物理學家、教育家。他首次採用蒸髮型鉑片研究了光電效應的不對稱性,消除了因不對稱現象而引起的與量子論的矛盾,還指出以光電效應方法測定普朗克常數的正確途徑,創建了武漢大學和華中工學院物理系,為我國培養了許多物理學人才。歷任武漢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建國後又任武漢大學校委會副主任。
1953年5月被命名為華中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後來任院長。顯然,他是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武漢大學風格。
華中農業大學——獅子山。
華中農業大學是直屬教育部的一所以生命科學為特色,農、理、工、文、法、經、管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華中農大的校園位於武昌南湖的獅子山。與武漢大學一樣,這不是原始校址,最早的校址在寶積庵,1957年才從寶積庵整體遷址到南湖獅子山。
華中農大也與武漢大學有血緣關係。1952年,以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省農學院的整體和原中山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廣西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的部分系(科)組建成立華中農學院。1985年正式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大溯源到於1898年10月成立的湖北省農務學堂,幾經發展演變,直到1952年與武漢大學農學院合併成立華中農學院,也是百年老校。
華中師範大學——桂子山。
華中師大與武漢大學信息學部隔路(珞瑜路)相望,兩家門對門。一進華師大門,立即開始爬坡,你說她能不在山上嗎?這是教育部直屬的6所師範大學之一,下設30個學院,設有75個本科專業,擁有國家重點學科8個,2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28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全日制在校生3萬多人。
華中師大與武漢大學一樣,是後來搬上山的。1953年,華中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華中師範學院,之後遷往現在的校址,原址(原華中大學校園)改辦湖北中醫學院。
華中師範大學同樣是百年老校。1952年院系調整時,以公立華中大學為主體,集中了私立中華大學、廣西大學、湖北教育學院、南昌大學、華南師範學院、平原師範學院、海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等力量,組建了華中高等師範學校,1953年華中高等師範學校改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85年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
其中,文華書院大學部創辦於1903年,被定為華中師範大學校史的開端。這與南開大學有些相似。1904年10月成立南開學校,1919年10月成立南開學校大學部,所以1919年10月是南開大學的開端。
武漢理工大學——馬房山。
武漢理工大學,簡稱武理工,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國家教育部、交通運輸部、國家海洋局共建。這是2000年5月27日,由武漢工業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大學合併而成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這所學校辦學歷史極其複雜。原武漢工業大學是於1971年7月由北京建築工業學院(遷往武漢)、武漢建築工程學校合併而成的湖北建築工業學院(1978年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5月更名為武漢建築材料工業學院,1986年更名為武漢工業大學。
原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是於1992年7月由武漢水運工程學院、武漢河運專科學校合併而成的武漢水運工程學院,1993年11月更名為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原武漢汽車工業大學是於1958年6月成立的武漢工學院,隸屬於農業機械工業部,1961年9月湖北化工學院、武漢工學院、湖北工學院(本科部分)合併成立武漢工學院,1995年更名為武漢汽車工業大學。
經過溯源,武漢理工大學也具有百年以上的辦學歷史,其辦學源頭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清朝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工藝學堂。武漢理工確實是「大學」,現有3個校區,佔地近4000畝,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餘人,博士、碩士生18000餘人,留學生1300餘人,設有25個學院(部)、90個本科專業,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9個。
中國地質大學——南望山。
起初,中國地質大學既不在武漢,更不在山上,後來又是怎麼佔山為王的呢?這有一段極其複雜的發展過程。
1952年院系調整時期,由北京大學地學系、清華大學地學系和原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地質工程系、唐山鐵道學院採礦系地質組以及西北大學地質系合併成立了北京地質學院,位於北京的端王府。1970年5月遷往湖南省石門縣,後來又遷往湖北江陵縣,更名為湖北地質學院。1975年,學校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87年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 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位於武漢東湖之畔,南望山麓,現有南望山校區、未來城校區等兩個校區,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校園環境優美。
中國地質大學屬於高精尖的專門大學。與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100多所大學籤訂了友好合作協議。2012年發起,聯合史丹福大學、麥考瑞大學、滑鐵盧大學、香港大學、牛津大學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學組建「地球科學國際大學聯盟」,這個聯盟屬於世界地質方面的頂級圈子。所以,中國地質大學在專業方面的實力是相當厲害的。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茶山劉。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直屬於教育部,是一所以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為主幹的高校,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學校現有兩個校區,南湖校區位於風景秀麗的南湖水畔,首義校區位於歷史悠久的黃鶴樓下。
為何說中南財法在「茶山劉」呢?原來,茶山劉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北門的一個地名,也同為一個公交車站。實際上,中南財法應該是在蛇山之上。黃鶴樓位於蛇山頂峰,而中南財法的首義校區就在黃鶴樓之下,武漢長江大橋也是如此。黃鶴樓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稱,5A級景區,與晴川閣、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中南財法有多麼厲害?從它是「五院四系」組成部分。「五院四系」是新中國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學的法律系的簡稱,在法學教育界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五院」演變到今天的高校是:中國政法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四系」在今天是指:北京大學法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法學院、吉林大學法學院。
中南民族大學——南湖?
中南民族大學是直屬於國家民委的高校,坐落於白雲黃鶴的故鄉——武漢南湖之濱。學校前身為中南民族學院,創建於1951年,2002年3月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學校佔地1550餘畝,擁有全國高校第一家民族學博物館。校園內綠樹成蔭、花香四季,具有濃鬱民族特色的現代建築鱗次櫛比,湖光山色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構成了教學、科研和生活的優美環境。
這不是在南湖嗎?沒有山啊!實際上,有湖即有山——山下是湖,湖旁是山。你看,華農就在南湖之濱的獅子山上。中南民大在哪座山上?洪山。你看,中南民大與洪山法院只有一路之隔,中南民大醫院也在凌家山北路上。是不是有山?凌家山北路的另一側是武漢紡織大學南湖校區。可見,武漢紡織大學也與山相連。
中南民族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擁有除軍事學之外的其他全部12個學科門類的學位授予權,設有84個本科專業,現有56個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碩士、本科等各類學生27000餘人,少數民族學生比例超過60%。
為何武漢的名校都是佔山為王呢?在回答之前,你應該承認這幾所名校(當然,武漢遠不止這幾個名校)確實是在某個方面是王者。武大、華科自不待說,華師的教育、地大的地質、財法的財經與法律、華理的材料、民大的民族學都是很有名的。
武漢名校佔山為王,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風景優美。旅遊就是湖光山色。如果將學校建在山上,自然是風景好、視線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你看,武大、華科、華師、華農、民大、地大等校園多麼怡人。
第二個原因,居高不居低。武漢就在長江邊上,中部地區降雨也多,1998年特大洪水就是證明。校址不應在低洼的地方,一般都選在相對高一些的地方,這是為了保證安全。
第三個原因,武昌就在山上,「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蛇就是指蛇山,武昌就在蛇山山脈之上。這幾所名校都在武昌。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境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上百座大小山巒,166個湖泊座落其間,水域面積佔全市面積四分之一。不僅幾所名校佔山為王,武昌的許多單位都在山上,不可能駐到湖裡去,這是由地形決定的。
明白了嗎?為何在武漢的名校都是佔山為王?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資料與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