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家用轎車的迅速普及,汽車銷售行業一度劇烈膨脹,汽車4S店不斷湧現。
然而隨著競爭加劇,在經歷了多年的整車銷售高利潤時代後,汽車銷售行業的發展日趨理性化和成熟化。採訪中記者發現,4S店的主要盈利點不再是銷售,售後服務已悄然成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汽車經銷商的新利潤支柱。
銷售顧問感嘆「賣車不賺錢」
「雖然這款車一直賣得挺好,估計完成全年任務也不會有問題,但我們現在賣車利潤非常低,幾乎不賺錢。」5月27日,濟南二環南路一家汽車4S店的銷售顧問對記者表示。
隨著家用轎車的日益普及,為了更多地佔有市場保有量,各廠家用盡渾身解數。據該銷售顧問介紹,在過去的2011年,價格戰在汽車行業頻繁上演,雖然有的4S店的銷售數據華麗,但也只是在衝銷量,根本無法在整車銷售上賺到很大的利潤。
每到年底,為了完成廠商制定的年度目標順利拿到返利、加快資金周轉,經銷商展開多種多樣的促銷形式,進一步加大讓利幅度,使得有些車型已經到了無利可讓的地步。而某些銷售不暢的國產品牌情況更加嚴峻,一方麵廠家要求進車,另一方面市場銷售情況並不好,使4S店陷入兩難境地。
記者以購車為由走進二環東路一家4S店,銷售人員向記者表示,如果誠心要,可以在標價基礎上優惠8000元,如果再購買該店合作公司的保險,還可以再優惠一部分。
該銷售顧問介紹,4S店一般都是把車抵押給銀行換取貸款,車子賣不出去,資金就無法回籠,光是銀行的利息,每輛車每個月就增加上千元的成本。為了讓資金周轉起來,有的經銷商不得不虧本賣車,以完成廠家的考核數量來換取更多的返點,從而拉平虧損。該店現有數百輛待售車放在租來的停車場裡,除銀行貸款的利息外,場地、人工維護等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另外,經銷商在與廠家的對話中處在明顯的弱勢地位,即使銷量很低,廠家還是會給4S店壓任務,該提的車還是要提。「假如一款車的價格是15萬元,每月從廠家提50輛車,那就是750萬元。一旦銷售情況不好周轉不暢,這些資金很容易被積壓,但利息卻得照常支付。」
售後利潤成車商「救命稻草」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2008到2010年3年時間是汽車經銷商迅速膨脹的階段,2011年是個轉折點,多數經銷商利潤開始下滑,不少還出現了虧損。近日,享有「用戶之聲的代表」美譽的J.D.Power亞太公司發布調查報告稱,2011年中國汽車經銷商的利潤同比下降,處於盈利狀態的經銷商的佔比從2010年的81%降至2011年的63%;出現經營虧損的經銷商的佔比則從2010年的9%增加到2011年的20%。
在此背景下,4S店佔地多、成本高的特點被進一步放大。汽車4S店模式本世紀初盛行於國內汽車行業,被眾多汽車廠家設立了嚴格標準,投資一個普通4S店的成本大約為500萬元甚至更高。
一位經銷商坦言,從2011年開始,4S店就開始「在夾縫中生存」:一方面,土地成本、運營成本、人力成本都在大幅上漲;另一方面,由於車市增幅回落、網點日趨密集,新車銷售情況每況愈下。這樣看來,當時投入巨資,建設標準統一、成本昂貴的4S店,不僅造成了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
而支撐一家4S店生存的主要盈利點只有銷售和售後維修保養,在銷售幾乎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售後利潤自然成為經銷商的「救命稻草」,售後服務當仁不讓地承擔起維持4S店乃至整個行業生存的重任。經銷商的盈利模式也開始轉變,不再依賴銷售環節賺錢,而是通過裝潢銷售配件、上牌服務、二手車置換以及金融保險等售後業務來提升利潤。
「售後部分毛利率約43%」
對每位車主而言,買車後的保養、維修、零配件購買都是必不可少的。由於經銷商買斷了某品牌的技術服務,還能從生產商處得到業務指導、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支持,能夠提供更專業、深入的售後服務。因此,4S店的最大優勢正在於服務功能。「我們現在銷售部分毛利率在4個點左右,售後部分的毛利率在43%左右。」一家4S店負責人向記者透露。該負責人認為,隨著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4S店客戶的保有量也迅速增加,售後服務必將成為盈利的重點。從單個4S店來看,從銷售到售後服務這一主要盈利點的變化,符合其成長曆程,可以說,售後變為主要利潤來源,是一個4S店「長大」的表現。
建店初期,由於維修客戶資源處於積累期,銷售部分是支撐整個專賣店的主要利潤來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利潤的構成發生變化:維修數量不斷上升,維修逐漸擺脫虧損,達到盈虧平衡點,盈虧平衡點的維修數量隨車型而異。接下來,維修客戶數量持續增加以及車輛出保修期,維修的利潤貢獻會呈加速增長態勢。
4S店的銷售部分轉化成為整店利潤鏈條的起始一部分,其重要職責將不再是實現利潤,而是承擔起擴大客戶資源的責任。專賣店利潤的創造發生了後移化、多元化。這時,4S店的利潤來源不是依靠簡單的一次購買來實現,而是通過為車主提供多次、多樣的車輛服務來實現。有專家指出,目前中國整個汽車售後市場尚處於初級階段,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快修連鎖店」或將誕生
盈利點由銷售向售後的轉變仍然無法填飽很多品牌的「胃口」,鑑於目前4S店的高昂運營成本,他們試圖通過改革4S店的方法壓縮成本、吸引更多售後服務客戶、增加盈利點。
採訪中,陳先生等多名車主都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種體驗:平時遇到小刮小蹭或者不影響正常使用的小毛病,不願每次都開到4S店去修,「太麻煩了」,而是會把這些小毛病「積攢」起來,很長時間才去維修一次。
據了解,鑑於此,不少經銷商已在規劃一種名叫「快修連鎖店」的新生事物:在4S店作為支撐的基礎之上,開設一批快修連鎖店,遇到小刮小蹭的車主下班後把車放在小區附近的快修店,不會耽誤第二天正常使用。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車主光顧的頻率。
此外,很多大中城市的高端車主對「一站式」的服務體系需求強烈。因此,嗅覺靈敏的寶馬、奔馳、奧迪等品牌已紛紛啟動了二手車、信貸、租賃等業務,建立起以4S店為龍頭的一站式服務體系。售後服務所涉及的範圍越廣,掙錢的環節就越多,就能有效盈利,業內人士認為,目前來看,這種形式或許正是未來4S店盈利模式的雛形。「售後服務的利潤是整車銷售利潤的3倍,預計2012年將增至約49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6.9%。」接受採訪時,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於元渤表示。隨著整車銷售增速放緩,一些跨國零部件公司開始絞盡腦汁地與一些中國本土廠商展開「暗戰」。
據介紹,受到中國汽車售後市場巨大的市場蛋糕「誘惑」,外資汽車零部件巨頭紛紛打破與汽車整車廠「合約」進入售後市場,並加快布局。不過,外資汽車零部件巨頭進入售後市場將對本土零部件企業造成衝擊,目前本土零部件企業大多數是面向售後市場,在一級供應市場整體競爭力不強。如今外資企業控制了關鍵汽車零部件高達70%-80%的市場份額,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非關鍵零部件市場,因此缺乏核心技術積累,依然是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軟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