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上周。
張藝謀的新電影《一秒鐘》在眾人的爭議下上映了。
開篇在茫茫黃沙裡跋涉的人,是張九聲。
城君看電影的時候,看著看著就「陷入」了背景中那片一望無際的沙漠裡……
電影《一秒鐘》劇照。圖/網絡
因為,電影放映的過程中。
片子裡的人物,也幾乎要被下方的黃沙給「頂」出畫面了。
電影畫面裡,遍地黃沙。
電影《一秒鐘》劇照。圖/網絡
若說黃沙堆積出了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不為過。
有了黃沙,中國坐擁遼闊的國土疆域和無比燦爛的民族文化。
甘肅地區。圖/網絡
但又因為黃沙,有些好地方確實被「淹沒」太久了。
敦煌與鳴沙山。圖/網絡
比如,今天城君想和大家聊的敦煌。
千年以前,張騫以關中長安為起點出使西域。從路途啟程那刻起,關於敦煌的一生的傳奇就開始了。
敦煌。
是中國千年歷史的遺蹟,也是古老文化的記憶深處。同時,還是一座正在消亡的千年古城。
它既宏大又神秘,既蒼茫又深邃,讓人感覺既真實又迷離。
敦煌。圖/網絡
令人可惜的是。
敦煌這個地方,美了1600多年,知道它叫敦煌的人很多,了解它的人卻很少……
莫高窟323窟的壁畫中,描寫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場景。圖/中國莫高窟網
01
古代的絲綢之路
「暗藏」了千年以前的「中國」
城君想了很久,要怎麼和大家描述敦煌這個地方。
想了很久很久,覺得用「極致」兩個字來形容,最合適不過。
敦煌,不僅有著極致的山水、氣候和位置,而因歷史和文化造就的人文與風物,也讓這裡成為大家心之嚮往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敦煌鳴沙山。
它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大省的交界處,是河西走廊最西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必經之站。
每個人都知道敦煌這個地方,卻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敦煌。如果你問起身邊的人,「你心中的敦煌是什麼樣子的?」
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從何說起……
敦煌壁畫。圖/網絡
在城君心中,敦煌就是一座無比龐大的大漠,神秘到「極致」的寶藏之地。
或許因為心底的歷史情結,逢是提起敦煌便總想到這裡的孤煙、羌笛、美酒、琵琶……這些想法也許會一閃而過,但始終令人沉迷於此。
這可能是城君從出生到長大都不曾多見大漠——總對那裡豪情有所眷戀。但,一定有緣故的。
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長河裡,敦煌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它的四周,羅布泊已成曠野,古樓蘭化作遺蹟。那在數不清的日夜裡,這裡曾有針鋒相對的刀劍之聲,也有戰死沙場的豪情,更有大漠千年來那些遙遙無期的思念……
如今這裡最出名的也許只剩莫高窟了。
敦煌九層樓。
西漢末年,佛教經帕米爾高原去到新疆地區。再傳播到敦煌,隨之而來的是無數的僧侶。
到了公元366年,一名高僧在敦煌鑿開第一個石窟,之後這裡信眾雲集。
敦煌壁畫。圖/網絡
再後來,這裡又歷經了一千多年來多個朝代的興建。
直到1900年發現了藏經洞,才有了這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的佛像。圖/網絡
在中國人的心裡,自古都是有存放神靈的地位的。
加上古代的絲綢之路,也並非一條筆直的大路。無論是從南到北還是從北到南走,都必然會經過敦煌。
莫高窟。圖/網絡
那些經過敦煌的商人和僧侶,會在敦煌短暫停留。
在此許願祈禱、開鑿石窟,請高人描繪自己心中神靈的形象,留下隨身攜帶的經卷,以祈求沿途的平安與順利。
敦煌壁畫。圖二/網絡
於是,這個石窟群開始多了一些不同身份與樣貌的神靈。
同時,敦煌也成了各種文化的匯聚地。
敦煌壁畫。圖/網絡
當年,虔誠的人在大漠裡鑿開第一個石窟時,造第一座佛時,是在用一筆一墨來描繪關於信仰的一種證明。
他們留下的東西,非常非常多:
735座洞窟,2415尊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畫和1600年的歷史與積澱……
莫高窟45窟的菩薩雕塑,親切溫柔。敦煌莫高窟,既是獨一無二的佛教藝術聖地,又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
敦煌的莫高窟,為何偉大?
它是中國佛教的藝術史,是給世人留下的遺產。即便是論洞窟數量、彩塑造型、壁畫的場景之最……
我們便無法簡單地去用「偉大」兩個字來概括它。
莫高窟裡的壁畫與佛像。圖/網絡
「敦煌」這兩個字。
最早是出現在東漢應劭為《漢書》中作注時所用的解釋:「敦,大也;煌,盛也。」這是古人對敦煌最好的祝福,望它成為「盛大輝煌」之地。
敦煌文化。
有了敦煌,才有的莫高窟。
而關於莫高窟名字的來源,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種是它古稱「漠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處」。因「漠」與「莫」讀音相似並通用,便改為「莫高窟」;
另一個說法則是「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意思是指沒有比修建佛洞更高的修為,人們尊稱為「莫高窟」。
敦煌文化。圖一/網絡
那是以前的敦煌。
那麼現在的敦煌,變化同樣很小——
低頭只見黃沙漫漫,抬頭才發現人煙稀少。
20多萬人生活在敦煌面積4.5%的土地上。這個地方的黃沙,可以從眼前蔓延到地平線的另一頭,望不到邊際。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有著「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的稱號。一望無際的黃沙包圍了敦煌,造就了敦煌的「神秘感」,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
敦煌鳴沙山。
敦煌的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外東南20多公裡外的鳴沙山崖壁上。誰能想到,在這個黃沙漫天的地方,還藏著一灣純淨的月牙泉。
敦煌月牙泉。圖一/網絡
這汪泉水,在這裡存在了千年之久。
如同永不做回答又鮮為人知的敦煌一樣,無聲地保守著這裡古老的秘密。
敦煌月牙泉。
你看,這片大漠裡多了這處罕見的月牙泉……
你是不是就能想像出,千年以前絲綢之路時的敦煌?
從敦煌出發去徵服大宛,擒獲樓蘭的那些鐵馬戰隊,那些短暫駐留在此祈禱的商賈,與那些帶著文化交流任務的使者身影……
又或許你看到的,是敦煌的舊日。
酒肆林立,牽駝穿沙,胡女遮顏,將士履甲,古邊塞詩飛出的大鷹盤旋在高處,發出陣陣悠長的鷹鳴……
古人所以期望的,它是一處「盛大輝煌」之地,做到了。
而那條絲綢之路,也是被一兵一卒、一商一使,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出來。
騎駱穿沙。圖一/網絡
在敦煌,你會發現這裡一切都是「靜止」的。
最先發現藏經之處的第16號洞窟。圖/網絡
能代表這裡的,除了數百個不會說話的洞窟、千餘尊佛像,還有數萬平方米的壁畫。在古代無法用語言表達感情與信仰時,古人便選擇另外一個方式:
在牆上繪畫。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壁畫。
唐代《藥師淨土變相圖》(局部),如今收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圖/網絡
宗教,可以跨越過境與種族進行傳播,但它的影響和含意會靜留在當地。現在莫高窟的洞窟,被稱為「牆壁上的博物館」。
莫高窟的畫壁上,繪滿了和佛經相關的內容,吸引無數虔誠的信徒前來參拜。如201窟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描繪了西方淨土世界的景象;
如148窟東壁門上的千手千眼觀音,讓人仿佛身處極樂世界,念誦無上佛法……
第217窟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圖》(局部)。圖/數字敦煌
在諸多壁畫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和「飛天」元素相關的。
282窟南壁的《飛天》,融合了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教飛天的特點,衣袂飛揚、絲環帶繞,分別演奏腰鼓、拍板、長笛、橫簫、蘆笙、琵琶、阮弦、箜篌等樂器,呈現歌舞昇平、宴飲不絕的盛世之象。
敦煌壁畫。
除了佛經元素,當時社會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壁畫裡也有充分體現,文化和記憶都這被一筆一划留在了敦煌這個地方,交匯並融合。
敦煌壁畫。圖/網絡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著一個深刻的「敦煌印象」。
近些年,不少敦煌壁畫被改編成舞蹈。如《一夢敦煌》《又見敦煌》等,看過的人都說栩栩如生,似乎敦煌壁畫活過來了!也許因為這些栩栩如生的往日,古人才會不辭千裡,從各處奔赴到敦煌吧。
03
正在消失的「敦煌」
敦煌的「女兒」說:「我從不打算離開敦煌」
很多人都知道敦煌。
卻不知道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走向消亡。
在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時間裡,敦煌經歷了數不清的劫難。
或者可以這樣說。
它剛被人發現的時候,便開始走向消亡。如今,我們看一眼少一眼。
敦煌莫高窟內的佛像。
在1900年時,一名叫王圓籙的道士,在莫高窟無意中發現震驚世界的藏經洞。裡面藏著約5萬件歷代遺留下來的經卷、文書、繪畫等文物。
1900年,道士王圓籙在敦煌發現了藏經洞,推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大門,敦煌學由此興起。圖/夏爾·努埃特
聽聞這個消息後,無數的外國人來到敦煌。
通過王道士「買」走了一批批經書。還剝下了一幅幅壁畫,搬走了一尊尊佛像,使得莫高窟傷痕累累。一時之間,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
這裡的曾經,終究被散落一地。
後來的人們說,「敦煌是中國的,但敦煌學是世界的。」
側臥的佛像。
我們都知道,文物在出土那刻開始便走向消亡——
因條件不允許,大多數都無法留存太久。能留下來的,也只是時間長久的問題。
無論如何細心保護,終究這個被人稱作「牆壁上的博物館」的地方也逃不過被時間主宰的命運。有專家預計「無論採取什麼辦法,莫高窟都在未來50~100年內,湮沒於黃沙之中。」它來到世上,給人們上一課、看一眼,接著就又要離去了。
關於敦煌,世人還有無數個問題。只不過在敦煌,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迴響,這是世人對敦煌最著迷的地方。
今年,同樣顯得「艱難」的2020年。
有位姑娘,考上了北大並上了微博熱搜。
她叫鍾芳蓉。
以676分的成績報考了北大極度冷門的考古專業,接受採訪時她說「自己受到了敦煌研究專家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才選擇了這個專業。」
樊錦詩先生。圖/網絡
那些來過敦煌的人,都會離開,甚至再也不會來第二次。
而有的人,一旦來了就從未打算過離開。就如鍾芳蓉口中所說的那位樊錦詩先生,她被人稱為「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院長在考察莫高窟第272窟。圖/背包旅行
1963年,她從北大考古系畢業後來到敦煌,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護莫高窟。
在敦煌的那些歲月裡,莫高窟陪她從意氣風發到滿頭華發。她做數據、做攝影,把每一個洞窟、每一尊佛、每一幅壁畫都進行數位化,把莫高窟變成世人更易接受與認知的方式。
她說:「這就是我的命。」
她知道,雖然雕像沒有生命,但有含意。
她也知道,洞窟裡的那700多雙眼睛,都在等著那個人。
而她,就是那個人。
1998年5月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左四)與美國蓋蒂基金會、澳大利亞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工作人員考察莫高窟、探討壁畫修複方案。圖/網絡
「沒有可以永久保存的東西,莫高窟的最終結局是不斷毀損,我們這些人用畢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得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
——樊錦詩
常書鴻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揮修建棧道。圖/網絡
敦煌的文物,終將消失。
只是時間的問題。
能留下的人,其實都不希望辜負一代又一代敦煌研究學者的心血。他們希望這樣的日子,能晚一天到來就晚一天。
莫高窟的保護和修復需要從各方面進行,其中壁畫和彩塑的修復是重中之重。
敦煌,是西部的一塊瑰寶。
這裡不是華夏文明的盡頭,而是華夏文明的開端。
這裡不僅有莫高窟、月牙泉、鳴沙山。還有那些在唐詩宋詞裡提到的「陽關」「玉門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因為,描繪的正是敦煌。
但是這些被文字描繪有聲有色的地方,如今也連同這片大地上無數瑰寶一同慢慢隨風逝去。
消失在無聲的時間裡。
連同一起的,還有這裡的雅丹地貌。
它並不是敦煌獨有的。
但敦煌的雅丹地貌,卻是西部地區裡最獨特的。
原本屹立在黃沙之中的巨石被風化後,變成層層疊疊的樣貌。人在其中,猶如走進了異星。
敦煌雅丹地貌。圖/網絡
還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和陽關,是河西走廊的盡頭。是無數邊塞詩人的靈感源泉,見證過絲綢之路的無數車水馬龍和兵戈戎馬。
千年以前,玉門關並不似如今這般荒涼,自然的風化讓它變得宛若一塊在大漠中驚現的巨石。
敦煌玉門關。
還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與玉門關遙遙相望的是,是陽關。它與玉門關鎮守在敦煌,一南一北,見證過這裡的繁榮、蕭瑟和荒涼。
風吻別茫草,剩塵埃路遙遙,這裡的一切,最終回到泥沼的懷抱。
敦煌陽關。
——
敦煌。
低下頭,是一片沙漠;
抬起頭,是那月牙泉的波光粼粼;
回過頭,石壁上是時間的色彩和歷史的傷痕。
我們要如何去記住它呢?
是那看見一張張照片,一幀幀影像,還是走進「真正的博物館」裡……?
圖/網絡
也許在張騫轉身出發的那一刻,
他不會知道自己走出了一條絲綢之路。
也許那位僧人鑿開第一個石窟時,
他不知道在一千多年後,人們還能感受到他那個時代的感受。
在我們真實地看到敦煌的一切後,又能明顯地感受到,它會以另一種方式活在我們心中。
在很久很久之後……
若是聽到別人談起這裡,他也許會說:
「三危沙山下,在大泉河谷旁,在黃沙的深處,那裡曾經誕生過一個『大千世界』。」
「後來……那裡的顏色從五彩斑斕慢慢化為暗淡……神情也從安詳悲憫變得慢慢無法辨清……往日那高大的窟門漸漸坍塌……裡頭的文物,也開始慢慢散落一地……」
「嗯。那我們還能再見到它嗎?」
「你要先像當初的那些人一樣,走向那片一眼望不到底的黃沙深處……之後,你就知道了。」
當然,城君和大家說了這麼多,也只是敦煌文化的隻言片語。
參考資料:
1. 張藝謀新片意外帶火了這座邊塞小城,又荒又偏的它,憑什麼美了千年?公眾號「走著瞧旅行」
2. 恰好是敦煌,公眾號「地圖會說話」
3. 敦煌!敦煌!公眾號「背包旅行」
4. 忽然,想去河西走廊了,公眾號「背包旅行」
5.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公眾號「背包旅行」
6. 我們為什麼愛敦煌?公眾號「國家全景地理」,作者全景sir
7. 深秋 去敦煌,公眾號「薄霧館time」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
商務合作
微信/電話: 13392316112 城城
電商合作
微信/電話: 13688913816 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