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1秒鐘,是敦煌的1600年。

2020-12-08 懂球帝官方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那一座城。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上周。

張藝謀的新電影《一秒鐘》在眾人的爭議下上映了。

開篇在茫茫黃沙裡跋涉的人,是張九聲。

城君看電影的時候,看著看著就「陷入」了背景中那片一望無際的沙漠裡……

電影《一秒鐘》劇照。圖/網絡

因為,電影放映的過程中。

片子裡的人物,也幾乎要被下方的黃沙給「頂」出畫面了。

電影畫面裡,遍地黃沙。

電影《一秒鐘》劇照。圖/網絡

若說黃沙堆積出了五千年歷史的中國,不為過。

有了黃沙,中國坐擁遼闊的國土疆域和無比燦爛的民族文化。

甘肅地區。圖/網絡

但又因為黃沙,有些好地方確實被「淹沒」太久了。

敦煌與鳴沙山。圖/網絡

比如,今天城君想和大家聊的敦煌。

千年以前,張騫以關中長安為起點出使西域。從路途啟程那刻起,關於敦煌的一生的傳奇就開始了。

敦煌。

是中國千年歷史的遺蹟,也是古老文化的記憶深處。同時,還是一座正在消亡的千年古城。

它既宏大又神秘,既蒼茫又深邃,讓人感覺既真實又迷離。

敦煌。圖/網絡

令人可惜的是。

敦煌這個地方,美了1600多年,知道它叫敦煌的人很多,了解它的人卻很少……

莫高窟323窟的壁畫中,描寫了張騫出使西域的場景。圖/中國莫高窟網

01

古代的絲綢之路

「暗藏」了千年以前的「中國」

城君想了很久,要怎麼和大家描述敦煌這個地方。

想了很久很久,覺得用「極致」兩個字來形容,最合適不過。

敦煌,不僅有著極致的山水、氣候和位置,而因歷史和文化造就的人文與風物,也讓這裡成為大家心之嚮往的旅行目的地之一。

敦煌鳴沙山。

它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大省的交界處,是河西走廊最西邊的門戶,絲綢之路的必經之站。

每個人都知道敦煌這個地方,卻並不是每個人都了解敦煌。如果你問起身邊的人,「你心中的敦煌是什麼樣子的?」

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從何說起……

敦煌壁畫。圖/網絡

在城君心中,敦煌就是一座無比龐大的大漠,神秘到「極致」的寶藏之地。

或許因為心底的歷史情結,逢是提起敦煌便總想到這裡的孤煙、羌笛、美酒、琵琶……這些想法也許會一閃而過,但始終令人沉迷於此。

這可能是城君從出生到長大都不曾多見大漠——總對那裡豪情有所眷戀。但,一定有緣故的。

在中國的幾千年文化長河裡,敦煌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它的四周,羅布泊已成曠野,古樓蘭化作遺蹟。那在數不清的日夜裡,這裡曾有針鋒相對的刀劍之聲,也有戰死沙場的豪情,更有大漠千年來那些遙遙無期的思念……

如今這裡最出名的也許只剩莫高窟了。

敦煌九層樓。

西漢末年,佛教經帕米爾高原去到新疆地區。再傳播到敦煌,隨之而來的是無數的僧侶。

到了公元366年,一名高僧在敦煌鑿開第一個石窟,之後這裡信眾雲集。

敦煌壁畫。圖/網絡

再後來,這裡又歷經了一千多年來多個朝代的興建。

直到1900年發現了藏經洞,才有了這個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莫高窟的佛像。圖/網絡

在中國人的心裡,自古都是有存放神靈的地位的。

加上古代的絲綢之路,也並非一條筆直的大路。無論是從南到北還是從北到南走,都必然會經過敦煌。

莫高窟。圖/網絡

那些經過敦煌的商人和僧侶,會在敦煌短暫停留。

在此許願祈禱、開鑿石窟,請高人描繪自己心中神靈的形象,留下隨身攜帶的經卷,以祈求沿途的平安與順利。

敦煌壁畫。圖二/網絡

於是,這個石窟群開始多了一些不同身份與樣貌的神靈。

同時,敦煌也成了各種文化的匯聚地。

敦煌壁畫。圖/網絡

當年,虔誠的人在大漠裡鑿開第一個石窟時,造第一座佛時,是在用一筆一墨來描繪關於信仰的一種證明。

他們留下的東西,非常非常多:

735座洞窟,2415尊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畫和1600年的歷史與積澱……

莫高窟45窟的菩薩雕塑,親切溫柔。敦煌莫高窟,既是獨一無二的佛教藝術聖地,又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

敦煌的莫高窟,為何偉大?

它是中國佛教的藝術史,是給世人留下的遺產。即便是論洞窟數量、彩塑造型、壁畫的場景之最……

我們便無法簡單地去用「偉大」兩個字來概括它。

莫高窟裡的壁畫與佛像。圖/網絡

「敦煌」這兩個字。

最早是出現在東漢應劭為《漢書》中作注時所用的解釋:「敦,大也;煌,盛也。」這是古人對敦煌最好的祝福,望它成為「盛大輝煌」之地。

敦煌文化。

有了敦煌,才有的莫高窟。

而關於莫高窟名字的來源,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種是它古稱「漠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處」。因「漠」與「莫」讀音相似並通用,便改為「莫高窟」;

另一個說法則是「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意思是指沒有比修建佛洞更高的修為,人們尊稱為「莫高窟」。

敦煌文化。圖一/網絡

那是以前的敦煌。

那麼現在的敦煌,變化同樣很小——

低頭只見黃沙漫漫,抬頭才發現人煙稀少。

20多萬人生活在敦煌面積4.5%的土地上。這個地方的黃沙,可以從眼前蔓延到地平線的另一頭,望不到邊際。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處,有著「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的稱號。一望無際的黃沙包圍了敦煌,造就了敦煌的「神秘感」,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

敦煌鳴沙山。

敦煌的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外東南20多公裡外的鳴沙山崖壁上。誰能想到,在這個黃沙漫天的地方,還藏著一灣純淨的月牙泉。

敦煌月牙泉。圖一/網絡

這汪泉水,在這裡存在了千年之久。

如同永不做回答又鮮為人知的敦煌一樣,無聲地保守著這裡古老的秘密。

敦煌月牙泉。

你看,這片大漠裡多了這處罕見的月牙泉……

你是不是就能想像出,千年以前絲綢之路時的敦煌?

從敦煌出發去徵服大宛,擒獲樓蘭的那些鐵馬戰隊,那些短暫駐留在此祈禱的商賈,與那些帶著文化交流任務的使者身影……

又或許你看到的,是敦煌的舊日。

酒肆林立,牽駝穿沙,胡女遮顏,將士履甲,古邊塞詩飛出的大鷹盤旋在高處,發出陣陣悠長的鷹鳴……

古人所以期望的,它是一處「盛大輝煌」之地,做到了。

而那條絲綢之路,也是被一兵一卒、一商一使,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了出來。

騎駱穿沙。圖一/網絡

02
被打上「時間烙印」的敦煌
永久地被「固定」在牆上

在敦煌,你會發現這裡一切都是「靜止」的。

最先發現藏經之處的第16號洞窟。圖/網絡

能代表這裡的,除了數百個不會說話的洞窟、千餘尊佛像,還有數萬平方米的壁畫。在古代無法用語言表達感情與信仰時,古人便選擇另外一個方式:

在牆上繪畫。也就是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壁畫。

唐代《藥師淨土變相圖》(局部),如今收藏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圖/網絡

宗教,可以跨越過境與種族進行傳播,但它的影響和含意會靜留在當地。現在莫高窟的洞窟,被稱為「牆壁上的博物館」。

莫高窟的畫壁上,繪滿了和佛經相關的內容,吸引無數虔誠的信徒前來參拜。如201窟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描繪了西方淨土世界的景象;

如148窟東壁門上的千手千眼觀音,讓人仿佛身處極樂世界,念誦無上佛法……

第217窟北壁的《觀無量壽經變圖》(局部)。圖/數字敦煌

在諸多壁畫當中,讓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和「飛天」元素相關的。

282窟南壁的《飛天》,融合了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教飛天的特點,衣袂飛揚、絲環帶繞,分別演奏腰鼓、拍板、長笛、橫簫、蘆笙、琵琶、阮弦、箜篌等樂器,呈現歌舞昇平、宴飲不絕的盛世之象。

敦煌壁畫。

除了佛經元素,當時社會的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壁畫裡也有充分體現,文化和記憶都這被一筆一划留在了敦煌這個地方,交匯並融合。

敦煌壁畫。圖/網絡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著一個深刻的「敦煌印象」。

近些年,不少敦煌壁畫被改編成舞蹈。如《一夢敦煌》《又見敦煌》等,看過的人都說栩栩如生,似乎敦煌壁畫活過來了!也許因為這些栩栩如生的往日,古人才會不辭千裡,從各處奔赴到敦煌吧。

03

正在消失的「敦煌」

敦煌的「女兒」說:「我從不打算離開敦煌」

很多人都知道敦煌。

卻不知道這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走向消亡。

在那些被人們遺忘的時間裡,敦煌經歷了數不清的劫難。

或者可以這樣說。

它剛被人發現的時候,便開始走向消亡。如今,我們看一眼少一眼。

敦煌莫高窟內的佛像。

在1900年時,一名叫王圓籙的道士,在莫高窟無意中發現震驚世界的藏經洞。裡面藏著約5萬件歷代遺留下來的經卷、文書、繪畫等文物。

1900年,道士王圓籙在敦煌發現了藏經洞,推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大門,敦煌學由此興起。圖/夏爾·努埃特

聽聞這個消息後,無數的外國人來到敦煌。

通過王道士「買」走了一批批經書。還剝下了一幅幅壁畫,搬走了一尊尊佛像,使得莫高窟傷痕累累。一時之間,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

這裡的曾經,終究被散落一地。

後來的人們說,「敦煌是中國的,但敦煌學是世界的。」

側臥的佛像。

我們都知道,文物在出土那刻開始便走向消亡——

因條件不允許,大多數都無法留存太久。能留下來的,也只是時間長久的問題。

無論如何細心保護,終究這個被人稱作「牆壁上的博物館」的地方也逃不過被時間主宰的命運。有專家預計「無論採取什麼辦法,莫高窟都在未來50~100年內,湮沒於黃沙之中。」它來到世上,給人們上一課、看一眼,接著就又要離去了。

關於敦煌,世人還有無數個問題。只不過在敦煌,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迴響,這是世人對敦煌最著迷的地方。

今年,同樣顯得「艱難」的2020年。

有位姑娘,考上了北大並上了微博熱搜。

她叫鍾芳蓉。

以676分的成績報考了北大極度冷門的考古專業,接受採訪時她說「自己受到了敦煌研究專家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才選擇了這個專業。」

樊錦詩先生。圖/網絡

那些來過敦煌的人,都會離開,甚至再也不會來第二次。

而有的人,一旦來了就從未打算過離開。就如鍾芳蓉口中所說的那位樊錦詩先生,她被人稱為「敦煌的女兒」。

樊錦詩院長在考察莫高窟第272窟。圖/背包旅行

1963年,她從北大考古系畢業後來到敦煌,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護莫高窟。

在敦煌的那些歲月裡,莫高窟陪她從意氣風發到滿頭華發。她做數據、做攝影,把每一個洞窟、每一尊佛、每一幅壁畫都進行數位化,把莫高窟變成世人更易接受與認知的方式。

她說:「這就是我的命。」

她知道,雖然雕像沒有生命,但有含意。

她也知道,洞窟裡的那700多雙眼睛,都在等著那個人。

而她,就是那個人。

1998年5月敦煌研究院樊錦詩院長(左四)與美國蓋蒂基金會、澳大利亞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工作人員考察莫高窟、探討壁畫修複方案。圖/網絡

「沒有可以永久保存的東西,莫高窟的最終結局是不斷毀損,我們這些人用畢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與毀滅抗爭,讓莫高窟保存得長久一些再長久一些。」

——樊錦詩


常書鴻在莫高窟第130窟峭壁上指揮修建棧道。圖/網絡

敦煌的文物,終將消失。

只是時間的問題。

能留下的人,其實都不希望辜負一代又一代敦煌研究學者的心血。他們希望這樣的日子,能晚一天到來就晚一天。

莫高窟的保護和修復需要從各方面進行,其中壁畫和彩塑的修復是重中之重。

敦煌,是西部的一塊瑰寶。

這裡不是華夏文明的盡頭,而是華夏文明的開端。

這裡不僅有莫高窟、月牙泉、鳴沙山。還有那些在唐詩宋詞裡提到的「陽關」「玉門關」「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因為,描繪的正是敦煌。

但是這些被文字描繪有聲有色的地方,如今也連同這片大地上無數瑰寶一同慢慢隨風逝去。

消失在無聲的時間裡。

連同一起的,還有這裡的雅丹地貌。

它並不是敦煌獨有的。

但敦煌的雅丹地貌,卻是西部地區裡最獨特的。

原本屹立在黃沙之中的巨石被風化後,變成層層疊疊的樣貌。人在其中,猶如走進了異星。

敦煌雅丹地貌。圖/網絡

還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玉門關和陽關,是河西走廊的盡頭。是無數邊塞詩人的靈感源泉,見證過絲綢之路的無數車水馬龍和兵戈戎馬。

千年以前,玉門關並不似如今這般荒涼,自然的風化讓它變得宛若一塊在大漠中驚現的巨石。

敦煌玉門關。

還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與玉門關遙遙相望的是,是陽關。它與玉門關鎮守在敦煌,一南一北,見證過這裡的繁榮、蕭瑟和荒涼。

風吻別茫草,剩塵埃路遙遙,這裡的一切,最終回到泥沼的懷抱。

敦煌陽關。

——

敦煌。

低下頭,是一片沙漠;

抬起頭,是那月牙泉的波光粼粼;

回過頭,石壁上是時間的色彩和歷史的傷痕。

我們要如何去記住它呢?

是那看見一張張照片,一幀幀影像,還是走進「真正的博物館」裡……?

圖/網絡

也許在張騫轉身出發的那一刻,

他不會知道自己走出了一條絲綢之路。

也許那位僧人鑿開第一個石窟時,

他不知道在一千多年後,人們還能感受到他那個時代的感受。

在我們真實地看到敦煌的一切後,又能明顯地感受到,它會以另一種方式活在我們心中。

在很久很久之後……

若是聽到別人談起這裡,他也許會說:

「三危沙山下,在大泉河谷旁,在黃沙的深處,那裡曾經誕生過一個『大千世界』。」

「後來……那裡的顏色從五彩斑斕慢慢化為暗淡……神情也從安詳悲憫變得慢慢無法辨清……往日那高大的窟門漸漸坍塌……裡頭的文物,也開始慢慢散落一地……」

「嗯。那我們還能再見到它嗎?」

「你要先像當初的那些人一樣,走向那片一眼望不到底的黃沙深處……之後,你就知道了。」

當然,城君和大家說了這麼多,也只是敦煌文化的隻言片語。

參考資料:

1. 張藝謀新片意外帶火了這座邊塞小城,又荒又偏的它,憑什麼美了千年?公眾號「走著瞧旅行」

2. 恰好是敦煌,公眾號「地圖會說話」

3. 敦煌!敦煌!公眾號「背包旅行」

4. 忽然,想去河西走廊了,公眾號「背包旅行」

5. 一個叫敦煌的地方正在死去...公眾號「背包旅行」

6. 我們為什麼愛敦煌?公眾號「國家全景地理」,作者全景sir

7. 深秋 去敦煌,公眾號「薄霧館time」

版權聲明: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 / 城君

·   END   ·

商務合作

微信/電話: 13392316112  城城

電商合作

微信/電話: 13688913816  Mia

相關焦點

  • 《一秒鐘》:張藝謀電影情懷,小人物感性世界,熱愛是「一輩子」
    膠片的特性曾經使電影鏡頭呈現出光影美學藝術,更讓鏡頭指向於真實拍攝、真實記錄,但數碼的到來,好像把膠片為電影設置的那些「難題」變得易如反掌,參數調節、片段拼接、效果摳圖等等,僅需技術升級就能將很多幾十年前困惱電影人的問題一一解決。那麼,依託於技術的電影,還是真正的電影嗎?
  • 張藝謀與鞏俐:愛恨糾葛30年
    三十幾年前可不這樣。他們會把秘密遺忘在褲兜或者錢夾子裡,一不小心就被發現。37歲的張藝謀也不例外。那是1987年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張藝謀的老婆肖華例行給老公洗髒衣服,洗之前順手掏了一下兜。可就是這一順手,她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
  • 張藝謀新片帶火千年邊塞小城,原來你是這麼會玩的敦煌!
    最近,張藝謀新片——《一秒鐘》上畫。除了委婉的情節、張譯悲情十足的演繹,範偉成熟老練的演技、00後謀女郎劉浩存出色的表現外,在影片的後半段,張導用了一個特殊的角色,將影片的情感與氛圍帶到高潮。這個角色叫背景,這個背景叫——敦煌!關於「敦煌」名字的由來,眾說紛紜。大家都比較認可的解釋是《漢書.地理志》中的注釋:敦,大也。煌,盛也。亦即「敦煌「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城市。
  • 張藝謀拍《一秒鐘》的執念:膠片的轉動是最好聽的音樂
    2018年1月,張藝謀分別寫信給編劇鄒靜之和演員張譯,想邀請兩位主創參與接下來的新片《一秒鐘》。在他給鄒靜之的信中寫道:「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故事,政治和苦難都是既遠又淡的背景,有一點《活著》的意思,也有點兒冷幽默,格局很小,沒有流行的那種戲劇性,貧瘠年代看電影的興奮和滿足,通過膠片的轉動,傳遞一份情感,讓我特別迷戀。
  • 張藝謀的《一秒鐘》背後,竟藏著這樣龐大的美食天堂
    推薦大家一定要去看畢竟不一定有下一部了 張藝謀已步入古稀之年忍不住對張藝謀這部新片感到好奇,讓觀眾等了600多天卻幾乎零差評。阿球最喜歡的一個鏡頭大家去看之前一定要做做功課 了解背景(未刪減版)還有影評人評論「可能就是近20年來,張藝謀的作品履歷中,氣質上最接近《活著》的一部。」
  • 張藝謀新片《一秒鐘》宣發落地便利蜂
    近日,記者走訪發現,便利蜂便利店內電視屏正在循環播放張藝謀導演新片《一秒鐘》的宣傳片,這是便利蜂與貓眼在電影宣發領域的再次攜手。據悉,適逢電影《一秒鐘》上映,便利蜂全國1600多家線下門店的電視屏資源都將進行聯合推廣。與此同時,便利蜂官方微博也與粉絲展開互動,目前電影相關微博轉發量已經破萬,位於「一秒鐘」微博話題轉發數據位居首位。
  • 上映16天拿了1.26億,張藝謀18年來票房最差的電影
    2002年,張藝謀執導的《英雄》上映,國內票房高達2.5億,佔據全年總票房的四分之一,也開啟了中國商業電影的時代。 從一定程度來說,《一秒鐘》是張藝謀18年來票房最差的電影。
  • 與眾不同,敦煌藝術研學教育活動受歡迎
    敦煌舞蹈藝術進民族學校、進民辦幼兒園研學體驗活動在敦煌莫高窟開展。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8月8日,敦煌舞蹈藝術進民族學校、進民辦幼兒園研學體驗活動在敦煌莫高窟開展,來自玉門市小金灣民族學校三、四年級的44名優秀師生和酒泉富康凱旋苑幼兒園、小白楊舞蹈學校的17名教師來到敦煌,在莫高窟開展了一場豐富多彩的藝術研學教育活動
  • 敬一丹的洋女婿,張藝謀的洋女婿,我最羨慕王剛的洋女婿!
    敬一丹的洋女婿,張藝謀的洋女婿,我最羨慕王剛的洋女婿!張藝謀被稱「第五代導演」,不僅是中國的風雲人物,更是火到國外,是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長城》《歸來》等電影看的網友直呼過癮,執導《一秒鐘》敦煌開機 也讓大家非常期待。更是拍過北京申奧和上海申博的官方宣傳片。是舉足輕重的存在。
  • 《一秒鐘》票房1億位列10年來最低,張藝謀大師歸來成最好導演
    雖然在2020年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上,剛剛票房過億的《一秒鐘》連前20都排不進;但在2020年全年最佳電影排行中,張藝謀的《一秒鐘》已提前鎖定年度前三將成事實。口碑上,10萬多人評價,豆瓣7.8分,力壓《八佰》《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暫居2020年國產片第一位;票房上,《一秒鐘》在張藝謀轉型商業大片後的所有影片中位居倒數第二,僅高於十五年前的《千裡走單騎》。
  • 處男張藝謀
    下面的蹲坑臭得人燻眼睛,張藝謀在坑上墊塊板,擺上桌子開始衝洗帶著糞尿氣味的膠片。連著熬了一星期通宵的張藝謀不會想到,四十二年後會出現一部懷念膠片的電影《一秒鐘》,而他是導演。當時張藝謀的月工資是36塊,每個月能省下5塊錢,就這樣攢了兩年。後來傳言他為買相機賣血,實際上是為廠裡受傷的青工捐血,得了20塊補助。再加點其他雜七雜八攢下來的零錢,以及張孝友的贊助,張藝謀夢寐以求的相機到手了。1974年,張孝友帶著張藝謀,在照相門市部的櫃檯上把手絹包著的186.6元一點一點數出來,換回來一臺海鷗4型雙反相機。
  • 張藝謀一生的痛:奧運彩排時,她從高空墜落成終身殘疾,現怎樣了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雖然過去12年了,但開幕式仿佛就在昨天一樣,眼前還是忍不住浮現各種精彩片段。其中唯一的獨舞《絲路》更是精彩至極,舞蹈演員殷碩帶來的飛天舞仿佛讓我們看見了敦煌壁畫上的仙女。
  • 穀雨丨張藝謀曾拒1個億的代言,40歲已倒計時,想不枉人生一場
    張藝謀很興奮,回辦公室後立刻讓助理把故事記下來,馬上給遠在洛杉磯的編劇鄒靜之打了電話。數日後(2018年1月)又鄭重地給鄒靜之寫了一封信,「不知為什麼,幾天來這個故事總在腦中盤旋,突然有了很強的創作衝動,想把它在今年7月拍了!……恐怕不能等到5月交,3月拿初稿為好。一個好漢三個幫,我特別渴望得到你的幫助。」
  • 張藝謀張嘉譯聯手!《裝臺》姊妹篇籌拍!為何張藝謀拍電視劇?
    張藝謀要拍電視劇了,是真的嗎?張藝謀33年一直拍電影,很少像陳凱歌那樣上綜藝節目,這次竟然要拍電視劇,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裝臺》作者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確證:他的下一部作品《主角》由張嘉譯和貳零壹陸合作完成,張藝謀團隊已確定會參與合作。實際上,電視劇《裝臺》出品人、總製片就是與張藝謀來往密切的貳零壹陸總裁任雙有。
  • 伯希和:1908年的敦煌石窟
    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1878年5月28日生於巴黎,中學畢業後開始就學於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後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Eco1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 Vivantes),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
  • 張藝謀工作室:張藝謀導演及其團隊成員均不認識「陳劍導演」
    微博@藝謀工作室 截圖對於莫名跑出來的「小舅子」,張藝謀今日打假。張藝謀導演工作室8月10日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張藝謀工作室發現微博用戶暱稱為「陳劍導演」(UID:chenjian7)在其微博「【陳劍導演簡介】」中發布、傳播引人誤解的信息及虛假信息,包括「……(妹妹陳婷)……」、「……一直擔任張藝謀的電影策劃」、「……是張藝謀身邊除張末外第二個可以成為電影導演的人……」等。
  • 張藝謀工作室嚴正聲明!
    對於莫名冒出來的「大舅子」張藝謀怒而打假!8月10日,張藝謀導演工作室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張藝謀工作室發現微博用戶暱稱為「陳劍導演」(UID:chenjian7)在其微博「【陳劍導演簡介】」中發布、傳播引人誤解的信息及虛假信息,包括「……(妹妹陳婷)……」、「……一直擔任張藝謀的電影策劃」、「……是張藝謀身邊除張末外第二個可以成為電影導演的人……」等。為此,張藝謀導演工作室發布嚴正聲明:1.
  • 張藝謀70歲,不想枉人生一場
    張藝謀很興奮,回辦公室後立刻讓助理把故事記下來,馬上給遠在洛杉磯的編劇鄒靜之打了電話。數日後(2018年1月)又鄭重地給鄒靜之寫了一封信,「不知為什麼,幾天來這個故事總在腦中盤旋,突然有了很強的創作衝動,想把它在今年7月拍了!……恐怕不能等到5月交,3月拿初稿為好。一個好漢三個幫,我特別渴望得到你的幫助。」
  • 張藝謀張嘉譯聯手!《裝臺》姊妹篇籌拍!為何張藝謀要拍電視劇?
    張藝謀要拍電視劇了,是真得嗎?張藝謀33年一直拍電影,很少像陳凱歌那樣上綜藝節目,這次竟然要拍電視劇,可能嗎?答案是肯定的。陝西真正的影視帶頭大哥是張藝謀是,張嘉譯怎麼厲害,他的影響力與張藝謀相比還差很多的。1987年,張藝謀拍出第一部國際獲獎電影《紅高粱》時,張嘉譯剛剛從西安市86中考取北京電影學院。
  • 探訪敦煌文物修復 | 在莫高窟給文物「打針」
    1個多小時巴掌大的空鼓壁畫黏合初步成功。壁畫修復需要最細緻入微的工作,急不得,快不來,一天只能修復四五塊小面積壁畫。保護洞窟莫高窟第203窟西壁龕 涼州瑞像 初唐 塑像損毀1963年莫高窟崖體加固現場1951年開始,勘察莫高窟保護情況制定保護規劃。針對莫高窟危崖、坍塌、壁畫和窟簷處於墜毀的危險狀態,搶修5座唐宋木構窟簷,進行莫高窟加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