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1878年5月28日生於巴黎,中學畢業後開始就學於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後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Eco1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 Vivantes),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曾從師法國漢學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學習,志力於中國學研究。
伯希和的老師沙畹在河南永昭陵
利用流利的漢語和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動於中國甘肅、新疆一帶,對新疆的喀什地區和庫車圖木舒克的脫庫孜薩來以及甘肅的敦煌石窟,進行了廣泛的考察。他當時率領一支探險隊在我國新疆進行考古發掘,當他看到長庚將軍送給他的一卷佛經是唐代寫本後,便迫不及待地問明來源,於1908年3月趕抵敦煌。伯希和是學識淵博的漢學家,他憑著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考古知識,把藏經洞中所有的遺書通檢一遍。他自己說:"洞中卷本未經餘目而棄置者,餘敢說絕其無有。"有一張伯希和盜竊藏經洞遺書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裡,面對堆積如山的經卷,正在蠟燭下一件件、一頁頁地翻檢……他在藏經洞裡待了3周,"不單接觸了每一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他純熟的漢語基礎和中國歷史知識,使他選走藏經洞裡的全部精華。所以,他盜走的經卷是最有價值的。比如有關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盜走了,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注。比如《論語》,現在讀的只有一種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經洞發現了皇侃注的本子,收錄了兩漢和魏晉之間所有人講《論語》的要點,都被伯希和盜走了。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詡說,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裡幾乎都是最有價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譯而忽略的更珍貴的經卷和語言學、考古學上極有價值的6000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裝滿10輛大車,運往巴黎。
伯希和與中國官員
伯希和從敦煌莫高窟劫走六千餘種文書,此外還有二百多幅唐代繪畫與幡幢、織物、木製品、木製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
伯希和的漢學研究精湛淵博,於我國目錄版本、語言文字、考古藝術、宗教文化、東西交通,以及邊疆史地等方面,都有論著。後期致力於蒙元歷史研究。但其《元朝秘史》研究與《馬可·波羅遊記》注釋二書皆未能完成。其著作單行本極少。大多數見於各種學術期刊中,如《河內遠東學報》、《通報》、《亞洲學報》等。考古學著作主要有:《敦煌洞窟》( 1922-1926)、《敦煌洞窟一伯希和筆記》(1981-1984)。
伯希和的護照
1932 年底,伯希和為調查中國文史學的發展,並為巴黎大學中國學院採購普通應用書籍,再度來華,經香港、上海到達北平。在平期間,他受到學術界的熱烈歡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營造學社、與學術界關係密切的《北平晨報》館以及當地的學者名流,陸續舉行歡迎宴會或約其講演。
伯希和帶領的考察團
隨著地位的提高和聲望的增長,伯希和除了繼續與中國學者交流學術外,還致力於促進中法文化交流。20年代初,北京大學為加強學術研究,成立了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在促進該機構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合作方面,伯希和起了重要作用。
伯希和的路線,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他們來到莫高窟以後,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
1935 年5-6月,年近花甲的伯希和攜夫人最後一次來華,所負使命,一是出席6月在上海舉行的法國公益慈善會向東方圖書館贈書典禮, 二是以1936 年初將在倫敦舉行的國際中國藝術展覽會選擇委員身份,到上海選定準備運英的古物。1945年10月29日伯希和去世。
法文版《伯希和傳》封面
伯希和本人曾寫過一批敦煌學論文。他一生中始終注重於其著作中徵引敦煌文書。但他生前未出版過一部專著。自從他1945年逝世,到2000年的五十多年間,其弟子和其他學者們,共出版其遺作十卷。
伯希和部分攝影
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挑選經籍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一座距今2000餘年、內容豐富、規模宏偉的石窟群,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歷史最長久、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藝術寶庫。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現存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簷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誌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餘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