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希和:1908年的敦煌石窟

2021-02-08 牧弘書院


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1878年5月28日生於巴黎,中學畢業後開始就學於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後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Eco1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 Vivantes),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曾從師法國漢學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學習,志力於中國學研究。


伯希和的老師沙畹在河南永昭陵


利用流利的漢語和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動於中國甘肅、新疆一帶,對新疆的喀什地區和庫車圖木舒克的脫庫孜薩來以及甘肅的敦煌石窟,進行了廣泛的考察。他當時率領一支探險隊在我國新疆進行考古發掘,當他看到長庚將軍送給他的一卷佛經是唐代寫本後,便迫不及待地問明來源,於1908年3月趕抵敦煌。伯希和是學識淵博的漢學家,他憑著深厚的漢學功底和豐富的考古知識,把藏經洞中所有的遺書通檢一遍。他自己說:"洞中卷本未經餘目而棄置者,餘敢說絕其無有。"有一張伯希和盜竊藏經洞遺書的自拍照:他蹲在洞窟裡,面對堆積如山的經卷,正在蠟燭下一件件、一頁頁地翻檢……他在藏經洞裡待了3周,"不單接觸了每一份文稿,而且還翻閱了每一張紙片"。他純熟的漢語基礎和中國歷史知識,使他選走藏經洞裡的全部精華。所以,他盜走的經卷是最有價值的。比如有關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盜走了,大約有六七十件全部收藏在巴黎。敦煌遺書最大的價值是保存了許多古代學說,保存了古注。比如《論語》,現在讀的只有一種本子,即何晏注的本子。藏經洞發現了皇侃注的本子,收錄了兩漢和魏晉之間所有人講《論語》的要點,都被伯希和盜走了。伯希和自己也曾自詡說,他拿去的卷子在敦煌卷子裡幾乎都是最有價值的。他把斯坦因依靠翻譯而忽略的更珍貴的經卷和語言學、考古學上極有價值的6000多卷寫本和一些畫卷,裝滿10輛大車,運往巴黎。


伯希和與中國官員


伯希和從敦煌莫高窟劫走六千餘種文書,此外還有二百多幅唐代繪畫與幡幢、織物、木製品、木製活字印刷字模和其他法器。


伯希和的漢學研究精湛淵博,於我國目錄版本、語言文字、考古藝術、宗教文化、東西交通,以及邊疆史地等方面,都有論著。後期致力於蒙元歷史研究。但其《元朝秘史》研究與《馬可·波羅遊記》注釋二書皆未能完成。其著作單行本極少。大多數見於各種學術期刊中,如《河內遠東學報》、《通報》、《亞洲學報》等。考古學著作主要有:《敦煌洞窟》( 1922-1926)、《敦煌洞窟一伯希和筆記》(1981-1984)。



伯希和的護照


1932 年底,伯希和為調查中國文史學的發展,並為巴黎大學中國學院採購普通應用書籍,再度來華,經香港、上海到達北平。在平期間,他受到學術界的熱烈歡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燕京大學、輔仁大學、營造學社、與學術界關係密切的《北平晨報》館以及當地的學者名流,陸續舉行歡迎宴會或約其講演。


伯希和帶領的考察團


隨著地位的提高和聲望的增長,伯希和除了繼續與中國學者交流學術外,還致力於促進中法文化交流。20年代初,北京大學為加強學術研究,成立了文科研究所國學門。在促進該機構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合作方面,伯希和起了重要作用。


伯希和的路線,1908年2月25日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他們來到莫高窟以後,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


1935 年5-6月,年近花甲的伯希和攜夫人最後一次來華,所負使命,一是出席6月在上海舉行的法國公益慈善會向東方圖書館贈書典禮, 二是以1936 年初將在倫敦舉行的國際中國藝術展覽會選擇委員身份,到上海選定準備運英的古物。1945年10月29日伯希和去世。


法文版《伯希和傳》封面


伯希和本人曾寫過一批敦煌學論文。他一生中始終注重於其著作中徵引敦煌文書。但他生前未出版過一部專著。自從他1945年逝世,到2000年的五十多年間,其弟子和其他學者們,共出版其遺作十卷。


伯希和部分攝影


伯希和在敦煌藏經洞挑選經籍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一座距今2000餘年、內容豐富、規模宏偉的石窟群,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歷史最長久、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佛教和石窟藝術寶庫。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裡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現存有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簷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誌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餘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臺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

相關焦點

  • 攝影 | 伯希和:1908年的敦煌石窟
    伯希和的老師沙畹在河南永昭陵利用流利的漢語和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伯希和1906--1908年曾活動於中國甘肅、新疆一帶,對新疆的喀什地區和庫車圖木舒克的脫庫孜薩來以及甘肅的敦煌石窟,進行了廣泛的考察。
  • 一百多年前伯希和敦煌「劫經」,是強盜行為還是學術研究?
    法國的漢學研究水平很高,在百餘年間,法國學者對敦煌和絲路研究的成果甚豐,始終居歐美之首位。伯希和,法國探險家、語史學家、東方學家和漢學家,1908年他抵達敦煌。不像斯坦因那樣,帶有明顯的掠奪性質,他一口流利的漢語,很快得到了王道士的信任。
  • 伯希和與國學的相遇
    光緒三十四年(1908)4月,著名法國漢學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發現6000卷具有學術價值的遺書。其中部分寫本,例如《隸古定尚書》《論語鄭氏箋》《毛詩傳箋》等,都是極其難得的珍本。隔年九月下旬伯希和來到北京。
  • 「敦煌大盜」伯希和與中國的微妙關係
    當伯希和發現一些值得記錄的語言現象的時候,馬上就會將其整理成學術文章——伯希和有著建功立業的野心。經過內陸一年不避寒暑的跋涉,探險團在次年9月到達敦煌。斯坦因捷足先登已從此地中帶走了大量經卷,但斯坦因的最大成就也許是對丹丹烏裡克、尼雅、樓蘭的發掘,伯希和才是那個能「慧眼識敦煌」的人。
  • 伯希和在敦煌:以「開車的速度」每小時翻100冊寫卷
    法國作家弗朗德蘭調查大量檔案材料後寫作的《伯希和傳》(廣西師大出版社,2017年1月),是伯希和的首部完整傳記,披露了他不為人們熟知的兩段軍事生涯、將大批敦煌文獻帶回巴黎後捲入的論戰等等。澎湃新聞經授權節選部分內容刊發。
  • 百年之前的敦煌莫高窟:佛像栩栩如生今不在,華夏心中永遠的痛!
    這些拍攝於1908年的珍貴黑白照片,記錄下了一百多年前的敦煌石窟和壁畫,由於百年來自然、歷史、人為的原因,現在在敦煌看到的石窟壁畫與百年前保存完好的彩塑壁畫全然不同!最令人悲憤的是,這些彌足珍貴的照片竟然就是出自法國漢學家伯希和(Paul Pelliot)之手。
  • 敦煌字畫文獻《觀音經變圖卷》高清彩色經典收藏版
    此敦煌圖卷《觀音經變圖卷》是橫卷式的連環故事畫。其故事內容是《妙法蓮華經》(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述觀世音菩薩以神通力救濟諸般苦難,遊諸國土以三十三現身度化眾生。此卷為伯希和當年從敦煌帶走的經卷之一,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前身為文部省博物館,成立於1872年。該館藏有4件敦煌繪畫品、2件敦煌文書,其中繪畫品中有3件是伯希和1908年從敦煌劫走的,1957年法國吉美博物館用以與東京國立博物館交換館藏。該畫在法國1976年出版的《敦煌繪畫品》中有圖版與解說,為第106號(吉美博物館館藏號EO.1399)。東京國立博物館將年代定在晚唐。圖見日本講談社1966年出版的該館編《東京國立博物館》第2卷第2圖,講談社1995年出版《西域美術》「吉美博物館藏伯希和收集品」(2)第54圖。
  • 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1908年2月,法國探險家伯希和用500兩銀子從王道士那裡換取了大約7000件文物,其中包括200多件繪畫品,於1909年11月運達巴黎。寫卷部分入藏法國國家圖書館,藝術品部分最初入藏羅浮宮美術館,後來陸續收藏進吉美博物館。
  • 大漠盡頭的敦煌守護人
    感謝樊錦詩的這本《我心歸處是敦煌》,讓我結識了這樣一群敦煌的守護人。1962年,樊錦詩在敦煌開始實習,距今已經度過了將近60年。她不僅從前輩的手中接下了這個寶貴的衣缽,更是以一個親歷者的身份,見證了這些年間,無數敦煌守護人在黃沙與戈壁間嘔心瀝血的歷史。
  • 敦煌守護神!父女兩代人紮根西北大漠,守護千年藝術
    ▲斯坦因所獲的部分藏經洞文獻十個月後,王道士迎來了第二批外國人——伯希和的法國探險團。憑藉一口流利的漢語,伯希和很快贏得了王道士的好感。1908年5月27日,他離開敦煌,帶著五百兩銀子換得的七千卷藏經洞文物。
  • 楓民|敦煌的記憶
    此次來敦煌,有幸聽了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榮啟林先生關於敦煌石窟群與莫高窟石窟關係的講座。第一次明白了敦煌不僅僅是一個地標名稱,其實它還是一個石窟群的總稱。它包含了在甘肅西部的西千佛洞石窟、肅北五個廟石窟、莫高窟石窟、榆林石窟和東千佛洞石窟。而莫高窟石窟,只是敦煌石窟群中的一個……(圖06)。
  • 勿忘艱辛常懷感恩 看敦煌學前輩們海外摘錄研究文獻的艱辛歷程
    可能很少有一門學科是以一個地區命名, 也很少有一門學科像敦煌學這樣覆蓋面如此之廣, 敦煌學是指以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 敦煌學理論為主, 兼及敦煌史地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
  • 從五次歷劫,到數字敦煌
    在莫高窟第 323 窟發現的唐代聖曆元年(公元698年) 李克讓修復莫高窟佛龕時所寫的《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中,記述了石窟的一段始建歷史和緣由:據稱在苻秦建元二年( 公元 366 年 ),兩位僧侶樂尊和法良行經敦煌鳴沙山,突然見到山頂有金光籠罩,宛如千佛現身,立即四出募捐,就地建造了第一座石窟,以作紀念。消息傳開後,商旅紛紛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
  • 數字敦煌石窟全球皆可分享
    在即將召開的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將作為嘉賓參與其中的一個論壇,討論文化的包容互鑑和網上文化交流共享。近幾年來,敦煌石窟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的情況怎樣?敦煌學研究如何了?敦煌研究院在數位化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又有些什麼成果?未來又有些什麼樣的計劃和打算?記者為此採訪了王旭東。
  • 莫高探秘|原來敦煌石窟是這樣建造起來的!
    本篇作者杜永衛先生,在敦煌學習、研究、探索石窟四十年,對石窟彩塑、壁畫的臨摹複製以及文物修復都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認識。請讓我們跟隨他的這篇文章,了解一下敦煌石窟是怎麼建造起來的。 莫高nhua 高煌 探化 秘
  • 敦煌莫高窟,你所不了解的一段悲慘歷史內
    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莫高窟,屬於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俗稱為「千佛洞」。它的歷史可追述至前秦時期,歷經一千多年的興建,兩千年的歷史傳承。使得莫高窟成為世界上所存在的規模最為宏大,內容最為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
  • 「數字敦煌」資源庫首次線上發布 實現石窟全球共享
    新華社蘭州4月29日電(記者張文靜 郭剛)29日,敦煌研究院「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通過網際網路向全球發布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位化內容及全景漫遊,敦煌石窟藝術將藉此平臺走向世界,與世界實現「零距離」親密接觸。
  • 探訪敦煌文物修復 | 在莫高窟給文物「打針」
    1966年,李雲鶴修復莫高窟第55窟塑像莫高窟人為石窟保存與風沙長期作鬥爭,對洞窟用防沙新材料——具有防火性能的尼龍網柵欄阻隔,通過對最早設在五個洞窟(窟號為:152窟、256窟、404窟、208窟和454窟)的檢測發現,積沙減少了60%,直接保護了洞窟免受風沙流的打磨和嚴重積沙危害
  • 對話|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一切為了石窟的永久保存與利用
    可持續地保護敦煌石窟,創立了我國石窟科學保護方法體系,實現敦煌石窟永久保存與永續利用。他講到,敦煌在1944年就成立研究所,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敦煌文物研究所的老前輩年紀都大了,年輕人很缺乏,他希望大學生能夠到敦煌來工作。我覺得這是一個契機,當時我還在讀大學三年級,就給段先生寫了一封信。問他我是上中文系的,敦煌文物研究所需不需要像我這樣的學生。段先生很快就給我回信鼓勵我說,讓我好好讀書,畢業了之後歡迎我到敦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