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字畫文獻《觀音經變圖卷》高清彩色經典收藏版

2020-12-18 藝術名家欣賞

此敦煌圖卷《觀音經變圖卷》是橫卷式的連環故事畫。其故事內容是《妙法蓮華經》(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述觀世音菩薩以神通力救濟諸般苦難,遊諸國土以三十三現身度化眾生。此卷為伯希和當年從敦煌帶走的經卷之一,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觀音經》是觀音信仰中重要一部經典,經文內容即是《妙法蓮華經》(七卷本)中的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由於廣受弘傳,於是另行單本流通。根據文獻記載,《觀音經》早在北朝時期已普受抄寫流通,但是現存敦煌的圖像,最早在隋代時期才見於石窟窟頂。

經文中講述觀世音菩薩以神通力救濟諸般苦難。眾生但能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苦難即得解脫;又遊諸國土,以三十三現身度化眾生。因而,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深入人心,廣泛傳播。

此繪卷橫卷預覽:觀音經變圖卷

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世界著名的法國漢學家、探險家。就學於巴黎大學,主修英語,後入法國漢學中心學習漢語,繼入國立東方語言學校,專攻東方各國語文歷史。曾從師法國漢學家E.E沙畹(1865-1918)等人學習,志力於中國學研究。1908年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了大批敦煌文物,帶回法國;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

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絕不讓你失望,大家有什麼想法歡迎一起在評論區交流哦~

相關焦點

  • 敦煌殘卷系統綴合背後:讓敦煌文獻「孤兒回家」
    在翻閱《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時,她發現一個編號為「北敦2301號」的敦煌殘卷,卷首貼著一張小紙片,上面只有「敷已」兩個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這個敦煌卷子抄寫的是《金光明經》卷二,對比傳世文本可以知道,其中並沒有「敷已」二字接連出現的情況。她想,這張小紙片應該是從別的地方脫落下來的,也許來自裱補在卷子背面的廢紙——古人常把廢棄的舊紙用作裱補的材料。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與「觀音經變」圖像
    敦煌莫高窟觀音經變局部(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在歷代佛教造像中,觀音菩薩造像構成一類主要的題材與內容,並最終成為人們信仰的主體,以至於觀音信仰與形象發展到唐宋以後,成了中國老百姓佛教信仰的主要對象,遠遠超過了釋迦牟尼佛。佛教經典中對觀音菩薩的記載集大成者,見於《妙法蓮華經》,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的第二十五品,集中記錄了諸多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示現事跡,由長行和重頌即偈語兩部分組成。
  • 穿越千年 探尋莫高之密—《觀音經變》
    大家在參觀敦煌藝術展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導覽牌上寫到「經變」這個詞。 那麼什麼叫「經變」呢?經是指佛經,變是指「變相」或「變現」,也就是形象化的意思。簡單來說,經變就是將抽象的佛經文字內容繪製成具體的圖畫。 繪製經變圖的目的是希望透過藝術的形式來向信徒宣稱佛教的理念,同時也將信眾較難理解的教義或翻譯文字,轉形成容易看懂的圖畫來呈現。
  • 《法華經》、《華嚴經》及淨土經典中的觀音代表什麼?
    在印度、東南亞,以及在唐朝和唐朝以前的中國,觀音被藝術家描繪成一位英俊的王子,在斯裡蘭卡、高棉, Avalokiteshavara被認為是統治者和莊嚴的「宇宙主宰」。敦煌壁畫和經典中的觀音蓄有短髭,清楚指出她是男性。然而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觀音經歷奧妙及令人驚訝的轉變,十六世紀時,觀音不僅完全中國化,且成為一位深受敬愛的慈悲女神。
  • 重磅|罕見完整的唐敦煌妙法蓮華經卷一至三,高清圖210張
    經中日雙方專家審定,是敦煌經卷無疑。此法華經卷一至卷七,年代為唐中期至晚期,時間跨度不小。每卷文字風格有別,紙張也有所不同,但匯集成聯卷,藏家之用心實屬非易。此次分享,為卷一至卷三!流失日本的西域、敦煌經卷,因當時探險隊的幾名隊員,皆無圖書館學基本常識,因此未對每件文書作出詳細記錄、分類,以至於現在無法細分,而統稱為「西域、敦煌經卷」。
  • 觀世音菩薩 十二面六臂觀音經變圖
    北宋,十二面六臂觀音經變圖,絹本設色,縱97.5釐米,橫62.6釐米,原藏敦煌莫高窟,現藏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畫上有宋雍熙二年(985年)十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題紀的發願文:繪觀音菩薩功德紀。一心念號於觀音,百劫超生於覺路。紀矣。於大宋雍熙二年乙酉歲十月壬寅朔十九日庚申題紀。
  • 不朽的敦煌: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呈現大型敦煌展
    13.6米的涅槃佛,8個在敦煌也未全開放的最具藝術價值敦煌石窟,16件國家一級文物,敦煌學的奠基者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等共計165件來自敦煌的珍品……此次展覽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敦煌展,展覽由四個部分組成:8組敦煌經典石窟的復刻還原;當代藝術與敦煌複製壁畫、彩塑、絹紙畫及文物文獻原件的「對話」;由敦煌博物館策劃的」敦煌絲路遺珍文物精品展」;以及喜瑪拉雅廣場上敦煌歷史、自然地貌的還原
  • 從敦煌莫高窟出土的12件古藏文寫經完成修復看敦煌寫經
    ()來源:光明網這12件《敦煌寫經》是敦煌市檔案館工作人員在20世紀80年代清理庫房時發現的,當時由於缺乏資金和技術手段,未得到科學有效的保護,出現發黃、變脆、部分破損等現象。2010年,《敦煌寫經》入選第三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為研究佛教西傳東漸提供了珍貴史料,是我國古代文獻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 斯坦因騙盜的眾多敦煌藝術珍品,終於開放高清大圖了
    澎湃新聞特選刊此次大英博物館公布的藏經洞文物的高清圖像,可以說,每一幅圖片都見證著一個巨大的屈辱。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雲遊寄居在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清理洞窟(敦煌研究院編第16號洞窟)的積沙時,沙出壁裂,發現一個隱藏的附室。
  • 細數漢文的觀音經典
    在經典廣布之時,也有種種世俗、民間信仰文獻傳揚。其中有靈驗事跡、民間故事、讚詞頌偈、小說傳記、寶卷、劇本等。六朝有陸杲等著《觀音應驗記》三種,魯迅曾定此為「釋氏輔教」性小說,宋以後《太平廣記》、《夷堅志》又錄有大量更民俗化的故事,甚至到《聊齋志異》亦含一二。對觀音讚詞多從藝術形象而作,如省庵法師、蘇東坡都有作品。
  • 美術研究|解讀敦煌樂舞——敦煌樂舞研究方法之討論!
    ▼圖4 榆林窟西夏第3窟東壁南側《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經變》[19]▼▼圖5 榆林窟西夏第10窟窟頂西披下沿嵇琴圖像[20]▼▼圖6 東千佛洞西夏第7窟東壁《藥師經變》中嵇琴圖像[21]▼▼圖7 西千佛洞西魏第7窟西壁南側飛天伎樂圖像[22]
  • 斯坦因帶去歐洲的敦煌藝術珍品,在大英博物館高清圖片庫重見天日
    大英博物館目前尚處於關閉狀態,但其網上項目則不斷推出,包括近日新開放的下載190萬張文物高清圖像,而其中就包括眾多敦煌文物。大英博物館所藏敦煌文物多為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的「哄騙」獲得,他兩次來到敦煌,獲取藏經洞文物共計萬餘件。
  • 匯集敦煌殘卷 拼接起古代文明
    這個敦煌卷子抄寫的是《金光明經》卷二,對比傳世文本可以知道,其中並沒有「敷已」二字接連出現的情況。她想,這張小紙片應該是從別的地方脫落下來的,也許來自裱補在卷子背面的廢紙——古人常把廢棄的舊紙用作裱補的材料。她的導師張湧泉看到這張紙片時,腦子裡跳出了《金光明最勝王經》中的一段話:「佛告具壽阿難陀:『汝可於此樹下,為我敷座。』
  • 敦煌壁畫裡的「四月八」:禮佛寫經,「點亮」莫高窟
    敦煌壁畫裡的「四月八」:禮佛寫經,「點亮」莫高窟 郭瑤 2020-04-30 13:40 來源:澎湃新聞
  • 波士頓美術館藏敦煌繪畫品
    我國的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張萱《搗練圖》(宋徽宗摹)就收藏在這裡。該館收藏敦煌文物3件,王冀青《美國收藏的敦煌與中亞藝術品》未提(《敦煌學輯刊》1990年第1期),馬德《散藏美國的五件敦煌絹畫》提到其中觀音經變1件(《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 一、開寶八年(975)觀音經變
  • 尋找敦煌_私家地理_澎湃新聞-The Paper
    吉美博物館藏地藏菩薩吉美藏有伯希和帶回的中國文物有繪畫220卷、木雕21件、三角幡頭、紡織飾品殘片、絲錦和竹編經帙等。在繪畫中,出自敦煌盛唐時期的《阿彌陀西方淨土變圖》、《普賢菩薩騎象》和《行腳僧像》代表了盛唐藝術影響佛教界的傑作。此外,該館所展的伯希和所獲文物中,有四分之一是觀音像,其中五代的一幅水月觀音像尤為特殊。它紙本加彩墨的形式集合了不同文化因素,深受中亞藝術影響。此外,展出雕塑有北魏時期的佛坐像、高達120釐米的石雕彩繪阿難立像、隋代鎏金七佛等。
  • 國家圖書館地庫秘密深藏敦煌遺書(圖)
    ,一個105年前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重現世間的經卷,在這張2米多長、不到1米寬的桌子上,被一雙戴著白色純棉手套的手小心翼翼地一點點展開。時值「IDP」(「國際敦煌項目」的英文縮寫)會議首次來中國召開,經記者一再請求,終於被允許和專家們一起,進入珍藏著敦煌遺書的地庫,近距離領略修復過的絲織《千佛圖》等幾件敦煌遺書的精美丰采,聆聽國圖專家講述當今收藏整理和數位化敦煌遺書的樁樁經歷。神秘的特藏地庫國家圖書館的這個地庫透著濃濃的神秘色彩。
  • 拜了多年的觀音娘娘,竟是男變女!「變性」歷程你知道嗎?
    這是86版《西遊記》中呈現的觀音形象,法相莊嚴,讓人記憶深刻。《西遊記·觀音菩薩》劇照如今廣為流傳的觀音(三十三觀音)造像多為女相,無論是五官或衣著,都與傳統審美中女子相貌相符,也是現代人一直堅信的觀音形象。但在佛教自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原時候,觀音其實是長鬍子的。
  •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敦煌繪畫品
    該館藏有4件敦煌繪畫品、2件敦煌文書,其中繪畫品中有3件是伯希和1908年從敦煌劫走的,1957年法國吉美博物館用以與東京國立博物館交換館藏。一、地藏菩薩幡高83.3、寬18.2釐米,彩色絹畫,館藏號TA158號。地藏比丘形,立像,雙手胸前作手印,不持物。
  • 一百多年前伯希和敦煌「劫經」,是強盜行為還是學術研究?
    1919年伯希和完成他帶走的敦煌文獻目錄,並編著《敦煌經捲圖錄》和《敦煌石窟圖錄》。伯希和在藏經洞內翻閱經卷當年,中國學者羅振玉、曹元忠等老一代學者知道敦煌有寶貝,正是從伯希和那裡看到這批文書開始的。對中國來說,伯希和敦煌「劫經」無疑是強盜行為,但學術界對伯希和還是有客觀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