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特圈亂象:10個新人9個被騙過
涉事模特公司已停業整頓,杭州市市場監管局表示今年接到類似投訴32起
業內人士稱,淘寶模特這個行業火了很多年,但規範幾乎一直沒有
陸珂不是第一個受騙者,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受騙者。
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從2014年起,收費拍攝模特卡的淘寶模特騙局就不絕於網。作為「電商之都」,杭州集聚了全國最多的淘寶模特與直播網紅,市場需求催生了行業發展。
據統計,2010年,杭州專門為電商服務的圖片攝影公司不足200家,而現在的數字至少翻了10倍。
市場大了,泥沙俱下。採訪中,不少從業者告訴記者,這一行水太深。
在58同城等招聘網站上,所有模特招聘頁面上都會有置頂一條提示:建立模特檔案、辦法收費、試鏡押金都有欺詐嫌疑,請警惕!
就在昨天,錢報記者了解到,陸珂投訴的那家模特公司,已經停業整頓。
市場監管局:已接到多起投訴
杭州的馮女士和陸珂有一樣的遭遇。她比陸珂早一周面試,也更早發現自己可能被騙了。
而經紀公司一直以不再派單威脅,禁止模特們私下聯繫。
直到兩人在地鐵站碰頭,陸珂這才明白,自己也上當了。
在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共收到模特招聘投訴32起,其中4起涉及藝線文化。其辦公地所屬的東站樞紐市場監督管理所也接到過6起投訴,「上周就有一起,基本都是交錢、拍照,說是做模特,最後不了了之。」一位負責人表示,涉訴金額多在1000元至3000元不等。最多一筆,投訴人一年內陸續花費9480元,用於辦理模卡和宣傳。
更多的人沒有投訴,而是在網上尋求維權。在豆瓣,網友們總結了自身被騙經歷,羅列了近十家「杭州的騙子模特公司」,藝線文化名列其中。
在百度「模特卡」貼吧內,幾乎都是哭述被騙的。記者翻了幾頁,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發生在杭州。
「宇哥」是貼吧的常客。「你說的是杭州東站那家吧,我去過。」對錢報記者提起的藝線文化,他並不陌生,此前想做網紅的他,也面試過多家模特公司。
相比其他人,他還算幸運,因為他要回了錢。「回家一查我就知道上當了,第二天就去鬧,開著免提報警,對方怕了,很快就退了錢。」宇哥告誡記者,別拍模卡,也別接活,「否則要回錢的概率很低」。他說,這幾個月,來找他諮詢的人不下十幾個,大多沒有下文。
東站樞紐市場監督管理所負責人告訴記者,藝線文化辦理過營業執照,也具備相關營業資質,在日常檢查過程中,藝線文化也確有模特業務展開。因此,在今年6起投訴中,除1起處理前雙方已協調撤訴外,基於當事人訴求,市場監管所採取了協商調解的模式。「投訴人的要求其實很簡單,就是退還部分費用。」該負責人表示,協商雙方意見後,投訴基本都解決了。
昨天,記者再次來到位於東站附近的藝線文化公司,卻發現大門緊鎖,海報已被撕下。透過門縫向內張望,辦公家具還在,但人已不見蹤影。
根據招聘信息撥打該公司電話,也無人應答。邊上辦公室員工表示,「昨天警察來過,今天就關門了。」
記者從江幹警方了解到,警方今年已接到多起投訴,對該公司早有關注。通過多部門合作,從昨日起,該公司進入停業整頓階段。
模特:10個新人9個被這樣騙過
「太常見了,10個裡有9個新人被騙過。」安娜是一名有4年經驗的車展模特。類似套路她見過太多,「前段時間,我高中同學想做模特,還問我要不要交2000元做張模卡?」
其實,大二剛入行時,她也上過當。校外的一家廣告公司收了她1000多元的建檔和宣傳費,並拍了套模特卡。結果幾個月後,她一次單子也沒有接到。
她告訴記者,所謂模特卡其實就是模特的作品集,是接單時的「敲門磚」。模特卡所體現的,應當是模特的個人實力與工作經驗,「既要體現模特的五官、身材、膚色等特徵,又要表現應對不同拍攝的風格與鏡頭表現力。」
即便有了模特卡,多數企業還是會要求模特本人前來面試,「換上衣服亮個相,他們滿意了才行」。安娜說,多數模特的模特卡,來自於此前的工作積累,「這種臨時拍的藝術照,對於接活幾乎沒一點用處。」
這些公司的套路可不止模特卡,形象卡、試鏡費、宣傳費…… 「即便你在別處已經拍過這些,他們也會以不符合標準為由讓你再拍一次。」 安娜表示,說白了,就是要你掏錢。
「在業內,拍攝模特卡,費用一般也由經紀公司出,而不是自己負責。」另一名職業模特Emily也認為,「既然經紀公司看重你,就不會在乎這點小錢。」 她自從籤約上海某家大型模特經紀公司後,一系列包裝宣傳費用均由公司負責,「只有幾次請專業老師授課,是我們自己湊的錢。」
業內人:模特行業的坑有很多
阿瑤做淘寶模特8年,從2011年入行到現在,她自稱已經是「半退圈」的老人。
最早做婚紗攝影模特,當時正值淘寶模特大火,一家杭州工作室看中了阿瑤,以每月一萬元的薪酬挖來了她。「杭州本地的模特不夠了,就有公司開始各地招人。」她印象裡,剛來杭州時,淘寶模特還不到現在的五分之一。
短短幾個月,從最初的50元一件,阿瑤的模特費很快翻了3倍,在整個四季青都算小有名氣。「2012年是我最火的時候,那時我拍一件衣服,最貴要收400元。」在拍出幾款爆款後,阿瑤的身價水漲船高,旺季時一天要拍百來套服裝,光模特收入就是兩萬多元。2015年後,阿瑤就很少再接新單,按她的說法,就是「過氣」了。「這個職業生命周期很短,」她解釋說,時尚風格永遠在變,店商和消費者也會很快厭煩看到同一張臉。
「很多時候,都缺乏明確的規則。」模特卡之類的坑,在阿瑤看來,只是冰山一角,她給記者舉了兩個例子。
「就拿合同來說,不僅有些經紀公司不籤合同,過去接單時也往往是口頭協議。」像阿瑤這樣的獨立模特,多時每月接單近百份,「我不可能每次拍攝都和客戶籤合同,很多時候當場忘了收錢,就再也收不回來了。」
另一方面,對模特的誤解也時有發生。「以前,微信裡偶爾會接到『商務單』的邀約。」阿瑤解釋說,所謂的『商務單』就是邀請模特陪同參與一些社交活動,「有的還註明『綠色局』,誰知道有沒有貓膩?」在阿瑤看來,這個行業火了很多年,但規範幾乎一直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