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旅行有了評價指數

2020-12-22 中國教育新聞網

伴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一場聚焦研學旅行的論壇首次發布博鰲研學指數,針對研學「課程內容、應用場景、教學效果」提出了系統評價指標。這場10月16日在海南瓊海舉行的「第二屆博鰲國際研學旅行論壇」,吸引了眾多學術專家和研學機構負責人圍繞「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背景下的研學展望」分享交流。

教育評價改革走向多方位、素質化、綜合化。論壇分享中,科研工作者聯合媒體人共同解析教育評價改革,引發與會者共鳴。大家普遍認為,教育評價改革正在逐漸走向多方位、素質化、綜合化。

中國科學院科普講師團團長李承森表示,研學旅行作為教育評價改革大背景下國家創新性的教育方式,其多方位、素質化、綜合化的屬性非常明顯。

特別是在新高考背景下,高考成績不再是大學招生的唯一考量,而是改為「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和學業水平考試,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倒逼中小學育人方式從單一的考試向綜合化、素質化、多樣化轉型。而研學旅行是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部分,是新高考制度下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更是新高考改革方向下的應然選擇。

教育實踐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理論支撐。教學是一個多結構多步驟的有機整體,正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教育評價改革必然導致原本的教育理念不再適合改革後的評價體系,因此教育理念應當隨教育評價同步改革。

博鰲國際研學旅行聯盟主席柯滿藝認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時代呼喚中國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柯滿藝特別分享了元教育主張:中國學生的核心素養重心在學習的方法和認知世界的方法,元教育是在兒童發展規律基礎上,以國家人才戰略為牽引,以科學方法和學科原理教育為主要內容,以喚醒兒童的內驅力和使命意識為主旨的正向引導系統。在研學旅行的各種場景中,元教育主張以其獨特的內容系統和方法儲備,為更多的研學教育主體、研學教育內容和服務的場景應用賦能助力,推動這一改革創舉的人才育成目標實現。

教育評價改革需要引入更多科學元素。為了響應《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博鰲國際研學旅行聯盟專家委員會在廣泛調研基礎上提出並制定了國內首個評價研學旅行課程的方案——博鰲研學指數。

據介紹,博鰲研學指數制定中使用了立法方法,並引入了柯西-洛倫茲分布、正態分布等統計學經典模型。指數由「課程內容、應用場景、教學效果」三部分組成,各部分權重係數依次為0.45、0.25、0.30,即研學指數=課程內容評分×0.45+應用場景評分×0.25+教學效果評分×0.30。這三部分及其內部各項目評分均以10分為最高分,各級評分通過相應的權重係數調節。

課程內容是研學課程的核心,也是決定應用場景與教學效果的前提,更是課程制定方智力成果的集中體現,因此權重係數最高。課程內容評分標準主要考慮覆蓋學科、教學關聯度、團隊合作性、課程自主性、課程科學度等5個方面;應用場景評分主要包含校外程度、安全程度、場景多樣性、地區代表性;教學效果評分包括學科興趣激發、學科理解加深、課程收穫自評、家長綜合評價、創造性成果。

博鰲研學指數的主要執筆人王梓洋介紹說,各項目評分有兩套測評工具:一是高級AI人工智慧測評系統,具有大數據收集、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比對、文字碎片化整理、文字匹配、大數據模擬與預估等功能。此系統提供「學生性格心理測評與意見指導、學生思維特性測評與意見指導、學生知識體系測評與意見指導、研學課程的國家教學大綱關聯度測評、研學課程的科學度測評、研學場地的校外程度測評、研學場地的安全性測評、研學場地特色性測評」等服務。二是元教育電子圖書館,這是集電子圖書文獻的儲存、搜索、閱讀、圖書推薦、閱讀效果反饋、閱讀能力訓練等功能於一體的網絡資料庫,現階段主要分為「研學文獻庫」與「每日閱讀」兩大板塊,其中「研學文獻庫」板塊又分為「學科知識文獻庫」和「研學案例文獻庫」兩部分,收集了大量自然科學與社會人文科學的知識內容,是智能測評系統進行「研學課程的國家教學大綱關聯度測評」「研學場地特色性測評」等測評項目時最主要的比對標準。

博鰲國際研學旅行聯盟秘書長馮廣平表示,研學旅行需要一套科學的評測體系,分別從教育目標、內容結構、教育者素養、應用條件、服務保障等方面進行綜合評估,以科學、直觀、有效的顯示方式鮮明地呈現研學旅行內容和服務的質量與效果。為測試博鰲研學指數的可行性,聯盟副主席呂大為以沁河谷地的太行古堡群所設計的研學內容和服務為案例,分享了博鰲研學指數的評價方法和應用體會,並對博鰲研學指數的前景做了分析和論述。此次論壇發布的研學指數面向所有研學基地、廣大師生和學校,將對研學課程的準備階段、進行階段和完成階段進行系統評價和指導。

研學旅行需要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研學旅行作為教育評價改革大背景下創新性的教育方式,由於其實踐性、創新性、多樣化等特點,本身決定了研學旅行教育需要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因此關於研學旅行中可能涉及的安全問題、物資問題、涉外問題等,多位與會嘉賓做專題分享。鞍鋼博物館館長車千裡、岫巖滿族自治縣政協主席孔華、北京「人生遠足」董事長黃傳驊等分別從各自領域對研學旅行進行了展望。

與會者普遍認為,研學旅行的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多方努力,而研學指數開拓性地引入了心理學基本原理、統計學基本原理與經典分布、加權評價思想、多方面多角度評價思想等,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轉變育人方式的當下具有風向標的意義,其規範化、便捷化、可視化、客觀化的特點將使研學課程的用戶群體全面受益。

《中國教師報》2020年11月04日第7版 

相關焦點

  • 研學旅行評價具有特殊性
    研學旅行與學校課堂學習不同,有其特殊性,值得研究。研學旅行的學習重在實踐、重在體驗。在研學旅行中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會。研學旅行的評價應以表現性評價為基本方式。
  • 體驗教育與研學旅行下的課程研發與評價體系
    3月8日第13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直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王春雷老師以:體驗教育與研學旅行下的課程研發與評價體系作為分享話題;中小學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體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型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 研學復盤|研學旅行運用PBL項目式教學的設計
    張靜老師首先分析了什麼是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怎樣做研學旅行的課程設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活動為載體,不能沒有活動,但有了活動未必能夠成為課程。構成課程的必要條件是在活動中融入課程要素,要素的缺失一定會削弱課程效果。
  • 研學旅行正式進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中
    同時健全普通高中科學評價體系,加強教師對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的工作考察與評價,充分發揮綜合素質評價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有細心的朋友一定發現了,所謂「鼓勵學校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在課程教學、實踐基地等方面開展深度融合」實際上是推廣「研學旅行」的應用的信號。
  • 關於研學旅行 大連有說法了
    規範研學旅行承辦機構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管理。探索建立研學旅行承辦機構(旅行社或相關機構)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相關服務標準,建立研學旅行承辦機構和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準入標準、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委託相關專業部門做好承辦機構和基地(營地)資質認定與評價管理。
  • 研學旅行指導師(二級)職業能力等級評價培訓班招生
    9月24 日完成《研學旅行指導師》職業能力等級評價體系專家論證。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開展研學旅行指導師職業能力評價工作對於優化市場環境,高效培養人才、儲備人才、推介人才,提高行業人才從業能力具有深遠意義。;中小學教師及管理人員;旅遊從業人員、研學基地工作人員;社區教育工作者;其他準備從事研學旅行事業的人員。
  • 「中歐研學」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關於研學旅行五大問題
    其實是指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同時,要與家長籤訂協議書,如果學校採取委託開展研學旅行,要選擇有資質、信譽好的企業合作,並與企業籤訂協議書,明確委託企業或機構承擔學生研學旅行安全責任。至於家長關心的經費問題,各地可採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交通部門、鐵路部門、文化、旅遊等部門通過執行兒童票價、減免門票等方式支持研學旅行開展。鼓勵通過社會捐贈、公益性活動等形式支持開展研學旅行。
  • 研學旅行的組織與實施
    研學旅行對於學校來說,最主要的還是如何設計和有效組織實施研學旅行。在實際操作中,也出現了一些有悖研學旅行初衷的現象。比如有的學校打出了「帶著課本去旅行」的旗號,以「第二課堂」的名義把研學旅行做成了「課堂搬家」或補習夏令營、冬令營;有的學校擔心出事,便直接把學校「平移」到了實踐活動基地,把研學旅行做成了另一種封閉式活動;有的學校把研學旅行做成了面向少數學生的「精英活動」……總之,研學旅行在具體實施階段仍存在著諸多「亂象」。
  • 2018研學旅行課程設計模型
    研學旅行的「計劃性」是指研學旅行是一種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與我們平時比較隨意的外出旅遊是有區別的。研學旅行的「團體性」是指研學旅行是一種集體旅行活動,它與學生個人外出旅行、學生與家人外出旅行、學生之間自發組織的外出旅行是有區別的。
  • 網際網路和研學旅行結合有哪些顯而易見的優勢?
    而基於移動網際網路聯網的研學旅行,正是因為注重線上與線下的有效結合,從而使得中小學生的研學旅行得以科學、高效、安全地開展,促使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做到「研中有學」「學中有研」。網際網路和研學旅行結合有哪些顯而易見的優勢呢?一、開展先導學習,激發研學旅行興趣。
  • 《研學旅行執業實務》出版,助力我國研學旅行事業高質量發展
    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如何設計?如何實施?如何評價?如何進行安全風險管理?如何處理突發事件?旅行社、教育機構、中小學校、基地營地、景區等各方,如何提升研學素養從而提供精準服務?有可借鑑的業務操作流程和操作技巧嗎?
  • 研學旅行手冊應該如何設計?
    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它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來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之一。研學旅行其核心是研學,手段是旅行,它其實是一種特殊的教學形式,為達成研學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的一系列旅行活動。
  • 未名研學:高水平研學需要從資源、課程、評價、師資全方位構建
    研學旅行是銜接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的新型實踐教育模式,發展研學旅行,注重實踐育人,讓學生們在研學旅行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培養能力、修煉態度,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對於基地、課程、師資和評價的多方位籌備,未名研學給出的邏輯也很直接,沒有好的基地資源就無法承載豐富的探究式學習;只有基地沒有課程,就是純粹的遊而不學;有了課程和基地,還要有素質優秀的研學導師,否則不但活動現場很亂,而且深度的學習也沒人引導,另外,就是所有的課程都必須要有評價,評價只是為了讓研學的過程更加有效,以評促學。
  • 家長們對研學旅行有哪些誤解?
    現在研學旅行走進了中小學,成為素質教育的新風尚,家長們也很支持孩子們參加這樣的活動。不過由於對這一形式的了解不深,很多家長在引導孩子中出現一些誤解,在很多的家長眼中,研學旅行就是一個花錢費時的兒童遊玩,其實這是很多家長對研學旅行的誤解。家長們對研學旅行有哪些誤解呢?
  • 聚焦研學旅行與勞動教育結合 第六屆新時代研學旅行論壇在渝舉辦
    主辦方供圖北京師範大學校友總會副會長陳光巨,在會上做了主題為「新時代研學旅行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側與供給側」的發言。他談到,基礎、健康、領導力、發展力等是研學旅行人才需要具備的幾個基本素質。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原黨委書記王昆欣基於目前旅遊人才的需求和供需主要矛盾,列出了高職旅遊類專業建設的7個核心要點,強調一分評價,九分落實,持續改進。
  • 研學旅行變成了春遊升級版?真正意義的研學旅行應該做到這幾點!
    「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新形式,是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
  • 研學復盤|什麼是項目式教學?研學旅行使用PBL對學生有何好處?
    研學直播復盤2020年4月23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30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雲成長研學特邀英國創新創業教育者學會(FEEUK)國際研究員張靜老師分享了「什麼是項目式教學
  • 「研學復盤」研學旅行實踐過程中如何指導學生達到研學目標
    研學直播復盤·研學目標達成隨著國內疫情趨勢逐漸向好,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的研學公益課程也在穩步推進;2020年4月7日,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25期線上研學旅行公益培訓宣講如期開播,研學旅行交流中心第二、李俊臣老師講解了創建研學旅行組織結構的新模式,講解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職責定位:教育部門要加大對研學導師的培訓力度,教育部門負責遴選「研學旅行承辦方」入圍工作,教育部門負責遴選「研學基地」入圍工作、教育部門負責創建「研學旅行服務平臺」和「研學旅行質量評價體系」。
  • 博雅出品丨《研學旅行》產品手冊
    在會上,他首先提出了研學旅行的定義: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研學要以年級為單位,以班為單位進行集體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或者輔導員的帶領下,確定主題,以課程為目標,以動手做、做中學的形式,共同體驗,分組活動,相互研討,書寫研學日誌,形成研學總結報告。
  • 研學旅行是「遊」重要還是「學」重要?
    研學真正進入到教學中,需要有一個主題,在這個主題下學生學會動手、動腦、生活,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這才是研學旅行價值。2.「學」與「遊」必須結合研學旅行是教育口的內容,永遠離不開「教」字。所以一定要了解教育目標和價值,要讓所有的活動主題突出、鮮明,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學習到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