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段故事。某月某日,兄弟我接到一電話,自稱國家財政部的,「先生,你知道嗎?買的車可以退稅,請把你的銀行卡號碼告訴我們。」這不僅侮辱人的人格,更侮辱人的智商。我想起了《瘋狂的石頭》中道哥及手下嘍囉演出的飲料罐中獎的一段雙簧,便問:「兄弟啊,你是財政部哪個部門的啊?」對方回答:「我是財政部收發室的,你不要就算啦。
」話說得一字一頓,聽起來像炒豆子一樣。
看來是洩了密。我的車牌號、手機號、姓名都被人一手掌握,對於他們來說,信息就是「商機」,「商機」就是一本萬利。果然,我又後續接到了朋友在外「出車禍」,請我解囊的「邀請」,當然,房地產的廣告和保險公司業務員的電話更是厚愛有加,把我的手機給累壞了。
廣州一信息諮詢公司的員工近日出來踢爆,稱多家樓盤的業主資料被該公司通過類似於大片《諜中諜》的高科技手段搜集。爆料者稱,她自己就創造了1個月內獲取3萬用戶數據的紀錄(昨日《羊城晚報》)。看來,搞到類似的信息並不難,只要下手狠。客觀來評價,該公司從事的是「集團簡訊」業務,是定位於向小區內的業主提供問候、提醒、通知和祝福等服務,只要不構成騷擾,通過合同的方式取得了同意,當然也是「社區信息化」的落實,也無可厚非。
令人不安的是,我們的身份證號、手機號、家庭住址、車牌號、職業等信息如此容易就被人拿走,負責保管我們信息的單位或部門,就有些倒賣獲利或管理失察的嫌疑。現在是什麼年代,信息化生存!要生存就要暴露信息。舉凡醫院病歷、車輛登記和保險、物業管理、手機入網、人身和財產保險、股東資料、考試報名等等,都得要自報家門、驗明正身,方為適格的民事主體。OK,當我們把自己的身家和盤託出的時候,這些主事部門總該有謹慎保管的義務才對。從他們這些渠道流落出來,可想而知,我們的手機一天到晚響個不停,我們的郵箱也從來沒有個清靜。現在還是什麼時代?商戰!做房地產買賣的、做保險的、遊說你做高回報投資的,全來了。就相當於GPS,在信息的網絡中被人定了位,看你往哪兒跑?想著自己老是這樣被人惦記著,差不多成為「透明人」,心裡就有些發毛。
今年的3·15晚會,號稱掌握了數億用戶資料的分眾無線也被拎出來了。它的員工說,要把銀行的會員資料弄出來,就是花錢、用關係,沒有別的辦法。如此來說,從事客戶數據和資料管理的部門肯定能會心地感受到「信息就是金錢」的爽快。他們的角色,既是「客戶就是上帝」的服務生,又是信息戰中的「內應」,確實是臥底的好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聽說馬上就要出臺了。個人的手機號碼、家庭住址、醫療檔案、職業情況等等,都屬於這部法律保護的範圍。毋庸置疑,出臺一部法律,只會使我們傳統文化的變通和圓融之道更加博大精深。生活智慧大概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到時候,我們的個人信息,價碼更高了。
(來源:南方都市報)
(責任編輯: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