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傳說很多外企裡會有這樣的對話場景:
&34;
你是不是也經常聽到身邊有人說這樣的「散裝英語」?
很多人反感這樣說話,覺得特別裝。也有人喜歡這樣表達,覺得這樣講話很高端。
說實話,我也覺得這樣說話有點裝,要麼你就漂漂亮亮說英語,要麼踏踏實實說中文,混搭著說有點半瓶醋,還有點炫耀的成份。
知識其實是用來解決問題的,不是用來炫耀的。
不過既然有人能從炫耀中體會到樂趣,那只要詞能達意,保證對方能準確明白你的意思,也無所謂,不是多大的事。
但是網上有人就警惕起來了,說這是西方文化對我們語言的入侵,進一步又說學英語就是不愛國,甚至還呼籲反對學生學英語。
說實話,對這樣的腦洞,我是無法理解的。
雖說本質上,這屬於精英意識和草根情懷的對撞,可以各說各有理,但一件明顯對人們有巨大好處的事情卻站出來反對,就很奇怪了。
英語,是這個世界的通用語言。
據統計,當今世界上,70%的郵件是用英文寫的。全世界的廣播電視節目中,60%是英語的,英文網絡上的信息要比中文網絡的信息多得多的多。
如果這個數字不夠直觀,可以看看維基百科上,英語詞條和其他語言詞條數量級上的差異。
Wiki
如果還不死心,你可以自己搜索一下「數學」和「mathematics」在必應上5倍的數量級差異。
數學
Math
資訊時代,能夠獲得更多,更高質量的信息直接關係到競爭的勝敗。
學好英語,你就可以獲得多得多的海量信息和知識,對比只會用母語查資料的人,你會有著很大的競爭優勢。
如果你是專業人士,那你更須知道,英語是科技學術界的母語,過去一百年間出版的三千多萬篇SCI論文中,93%的論文以英語發表。
對專業人士而言,不論是做研究,還是發表研究結果,英語都是重要的工具。
學術
現在有一種言論,說大部分人畢業後,在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英語,生活中也用不到,因此得出結論:全民學英語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
網上持這個觀點的人還不在少數。
但,很遺憾,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錯在一個很低級的認知上:把因果關係搞反了。
其實,大部分人不是學了英語也用不上,而是這些人的英語根本沒學紮實,沒法真正派上用場。
我有個親戚,研究生畢業,英語6級,但聽說依舊不過關,也沒法流利閱讀,所以工作生活中本能地迴避使用英語,久而久之,自然就用不上了。
如果你的英語能流利聽說,無障礙閱讀,相信我,你一定會找到發揮作用的地方,你會找和英語有關的待遇更好的工作,生活中會閱讀原版書籍,和世界另一頭的朋友交流,發展和英語有關的副業等等。
這幾乎是一定的,因為真正把一門外語學到手的人,哪一個會輕易荒廢?
所以,英語教育不但要繼續推廣,還要大力推廣,更要落到實處,讓人學的紮實,學以致用才算成功,不能只為了考試做題而學英語。
我知道有人看到這段會噴我,理由無非是佔用過多其它學習時間,本國文化受英語打壓等等。
告訴你,全是瞎扯。
學好英語並不會貶低中文,更不會忘記自己的文化。
隨便列舉幾個國學大咖:錢鍾書,林語堂,胡適,茅盾,老舍,張愛玲,楊絳,林徽因,冰心,金庸等,他們的英語水平都是一流的,哪一個因此就失掉了國學修養,丟掉了本國文化?
認為學了英語就會不愛自己祖國那更是胡扯。
廣受草根們愛戴的袁隆平院士,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夠大了吧?
然而這位農民模樣的樸素的老人,在前不久用一段英語演講視頻告訴你,人家骨子裡一直是精英,英語和俄語都很流利。
袁老曾回憶因為母親的關係,他自小就在英語環境中學習,也得益於此閱讀了大量西方生物學前輩的文章,才能有現在的成就。
袁隆平
就連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工作之餘也會抽空學習英語,認為那是革命的需要。
馬克思說,一門外語就是一門生存的武器。
所以,哪怕你只是個農民工,或社會無業青年,也要爭取學習英語。
因為和別的科目不同,英語學習的門檻極低,不需要任何基礎,它就是一門語言,只要肯花功夫,是個人都能學好。
而且,獲益無窮,一本萬利。
一旦學成,就會有類似後天基因突變的效果,你的選擇更寬廣了,在同類裡會被高看一眼,可以找到的工作更多了,人也更有自信了。
接著,你也許會愛上學習這件事,因為學習英語本身就是一個人追求進步的價值表現。
慢慢的,你的人生也許都會不一樣。
所以越是草根階層,越是要積極爭取把英語學好,不要聽那些非蠢即壞的,反智的噪音。
現在有人居然建議高校英語改成選修,很多人恨不得把雙腳都舉起來贊成。
呵呵,如果哪天英語真的變成選修課,你放心,精英階層是不會放棄學習的,開開心心放棄學習的一定是廣大底層。
這種玩法玩到最後,誰在哭,誰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