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環的PDCA,不僅是一種質量管理工具,同樣包括重要的團隊學習模式,而且是任何企業必需的、最基本的團隊學習。
作為一種學習模式,反思改進不僅可以隨時進行,企業更需要將其與各種例會合二為一。
中國許多企業往往重視計劃的制訂和執行,最容易忽視的就是反思和改進。總結會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仍然大多是各人把自己完成的、好的方面輪流講一講,領導小結一下,散會!可是……好的方面怎樣為大家所用,或者成為大家遵守的規則、標準呢?不好的方面怎樣改進、什麼時間達標呢?
反思,就是對照目標和標準,全面檢討不足之處,分析新情況和新問題,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需求的發掘過程,不需要《培訓需求調查表》這樣的工具和相關流程、以及額外時間就能解決的。改進,就是根據分析問題的結論和總結的成功經驗,制定相應的補缺措施和提升目標,在這個環節,本身就充滿了集體的智慧,本身就是組織成員的互相學習,而且在共同找到答案的同時,共同提升了參與成員的技能。有一句哲言可以作為很好的註解:問題本身其實已經包含了答案。也可以通俗地說,組織問題的終極解決者,往往就是組織成員。「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其實說的就是要相信組織成員解決問題的潛力。
可以說,反思改進是任何一個組織持續改善的利器。怎麼用呢?三大關鍵:
一是完善例會。一般不需要在現有會議之外增加什麼「反思會」、「務虛會」……,只需要在現有的會議設計中,增加、做實「反思改進」這個環節。
二是集思廣益。不搞一言堂,鼓勵大家共同討論,認真分析成功的手段與失敗的原因,共同探討改進措施和提升目標。
三是措施落地。讓改進措施和提升目標落到實處。也很簡單,關鍵是把形成的決議內容納入新的計劃,開始新一輪的PDCA循環,涉及的新標準、新制度,要及時寫到原來的標準、制度當中去。
我們現在知道怎樣搞好反思改進了,但怎樣利用這種團隊學習方式,讓新的標準和規則、技巧快速為全員所用,並減少錯誤再犯的次數呢?送你「四化大法」,請你反覆念熟並牢記在心:
單項內容常規化,常規內容標準化,標準內容課件化,課件內容習慣化。
單項內容常規化,就是對反思改進中涉及到的、第一次出現的單項事務,將解決方案固定下來,以便下次再出現的時候,大家就能根據這套辦法像處理常規問題那樣順溜了。
怎樣才能順溜?這就是常規內容標準化,——將解決方案的流程、標準、方法、工具、要點寫下來。一定要用一份WORD文檔、規規矩矩幾千字的《制度》來表現嗎?不用,一份EXCEL表就行了(等有了足夠的時間和人力之後再玩這種紙面工夫吧)。比如作業標準、故障處理、來賓接待、會務統籌……,基本上都可以用一張張EXCEL表去解決,這就是表單工具的魅力!
僅僅做了這種標準化的工作就夠了嗎?還不夠。因為新的流程和標準還沒有內化——進入員工的大腦,這就需要「標準內容課件化」。我們或多或少地都會做PPT,現在將上面說的EXCEL表上的要點和必要的說明整到PPT上去!不漂亮沒關係,大家能看懂就行!課件有了,那麼誰來培訓呢?誰對培訓內容最熟悉,誰就是老師。
老師講了,員工也聽懂了,記住了,但就能按照講的去做嗎?不見得。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沒那麼容易,這就需要「課件內容習慣化」,這就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隨時「糾正」,通過不斷地糾錯、糾偏,強化組員的標準行為,從而讓課件上的新規則、新標準、新技巧成為員工的新習慣。
在整個反思改進的過程中,有兩種重要的文檔:標準、課件。這兩種文檔有必要在一輪又一輪的PDCA循環中更新,我們只需要自己或者指定專人扎口管理這項日常工作就行了(其實,這就是你早期的知識管理中心)。也正是在這種改進中,我們的績效在提升,成員的技能也在同步提升。
很顯然,反思改進式的團隊學習,是我們優化日常工作的一柄利器,也是培訓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的最大節約。
中國資深管理顧問繆劍鳴老師為許多諮詢客戶設計的團隊學習管理工具《反思改進表》,大家可以登錄當當網找到《自動運營的企業系統》,裡面有詳細的應用介紹。安排每次團隊例會應用這個學習工具暨改善工具,卓有成效。各部門、班組、項目團隊及時對改善項目進行梳理,形成最佳實踐案例,並向上級部門匯報改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