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學科成績不容易提高,大多數學生和家長對於如何提高語文成績大傷腦筋。為什麼不到校外輔導機構補習語文提成績?筆者在多個城市校外輔導機構代過課,了解其輔導語文的情況,寫出來,讓大家知道內情。
校外輔導機構怎麼輔導語文?大體有如下幾種情形:
一是大量做語文閱讀訓練題。
中高考語文中學科分數不容易得到提高,有些學生和家長到校外輔導機構補習語文提成績。校外輔導機構怎麼輔導語文?大部分輔導機構都是找些中高考或期中、期末題,讓學生訓練。學生做完訓練題,語文教師來判定正確與否。如果有做錯的,就講講答案。有個別教師也可能會結合錯誤的訓練題講點答題技巧(能做到這一點的,就是富有經驗的語文教師了)。
許多人認為,學習語文,沒有什麼好方法,也沒有太過獨特的技巧,只有通過多讀、多練,才能使耳、口、眼、手、腦得到全面訓練,使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協調發展。
到校外輔導機構花錢做語文題,又難以聽到系統的語文輔導,還不如自己在家裡找書看、找語文題做。
二是有些輔導機構宣稱,用自己機構的語文教學體系輔導學生。
近幾年,有些比較大的校外輔導機構看到了語文輔導的市場,決心像英語輔導那樣,開發出一片新天地,宣稱「用自己機構的獨有的語文教學體系輔導學生」。從網上看到一篇專門寫校外輔導機構輔導語文的文章,介紹的是號稱「大語文」教學輔導。說某著名輔導機構的「大語文」包含「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新派作文」;介紹另一家著名輔導機構的「大語文」說包含「國學」、「文學」、「寫作」。在這裡不說作文(或寫作)輔導怎麼樣,只從「古代文學」、「外國文學」、「國學」、「文學」這些概念,就可以看出其閱讀輔導是什麼樣的——以文學史為教學體系輔導文學作品。
這些輔導機構以文學作品為教學體系,用大學專科教學的內容去輔導初中、高中的學生,或許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成績。但有一點,這些輔導機構沒有弄清楚,中學語文的教學內容,可不止是「文學」內容(「文學」教學內容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以文學史串起來語文知識,只注重「文學」,會丟了其它的內容。
很多年前,有專家學者對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文學作品所佔比例過大的問題提出過批評,認為語文教學以文學作品為主線,教師「側重於文學分析,大講人物形象、情節場面」等;有的教師乾脆把《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或世界名著當作教本,語文課儼然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學評論課。把語文與文學混為一談,使語文教學文學化,過渡拔高了學生的文學修養,忽視了其它方面的修養,是偏離了語文教學方向的,也是對學生非常有害的。
有專家曾經做過專門的論述:就語言和文學來說,人們自然承認兩者都同屬人文科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沒有語言便沒有文學,語言和文學有密切的聯繫,但人們也承認語言不等於文學,一般作為交際的語言與作為藝術的語言不能混為一談。所以,語言和文學是兩門獨立的學科,這兩種學科的教學,除了完成共同任務之外,還應有各自的任務和各自規律。「語言學和文學性質不同,語言學是一門科學,文學是一種藝術。性質既然不同,知識體系就不同,教學任務也有所不同。」(葉聖陶先生語)語文教材怎樣處理語言與文學的關係,的確是一件值得研討的事情。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過多都不適宜,現在某些輔導機構以「文學史」為教學輔導體系輔導學生,或許有些不合適吧。況且,「大語文」輔導「文學史」,還是「大語文」嗎?那不是「小語文」嗎?但願筆者的理解是錯誤的。
三是輔導作文或文言文。
輔導語文閱讀缺乏方法和體系,有些輔導機構就專門輔導作文,或專門輔導文言文。各種名目的作文輔導班、文言文(古文)輔導班,遍地都是。輔導作文或文言文,是無可厚非的。但有人說,學好語文就是會寫作文就行!這話靠譜不靠譜,請自己去辨識。
四是辦各種語文興趣班。
中小學生最需要輔導的語文閱讀缺乏方法和體系,不容易提分,招不到學生,有些機構就辦「讀詩興趣班」、「讀書興趣班」、「國學讀書班」……讓中小學生自己讀點東西,背點詩文,練練書法,寫點小心得,這當然也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對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有沒有助益,值得研究。
看到這裡,有些學生或家長心裡可能涼了半截:是不是語文成績只能聽天由命了?其實也有些校外輔導機構的教學是有效果的。如上海、福州的啟明教育輔導機構,竟然敢打出「中高考語文輔導,不提高全退費」的口號,問他們為什麼有如此底氣和把握,他們說是與上海語文教育研究所合作,有一套科學實用的語文教學輔導體系,經過輔導之後,短期即能看到直接的效果,很少有學生不提高語文成績的。
語文輔導也能提高成績,學生和家長怎麼能不買單呢?學生和家長要做的,是擦亮眼睛,尋找有實力、有方法的輔導機構,才會有效提升語文能力和考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