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培訓機構,絕大多數家長、老師和學生都是排斥的,為什麼呢?
以初中生一對一文化課輔導為例,學生在輔導班上課,一個課時(40分鐘)輔導費是150元左右,而輔導班一般是3個課時連排,也就是120分鐘,輔導費就接近500元,一個學生一個周末如果安排三節課,就消耗課時費接近1500元,一個月就會消耗近6000元。
6000元對於一個工薪家庭來說的確不是小數目,如果再遇到節假日,特別是寒假、暑假這樣的長假,學生需要消耗的輔導費會更多。
而且有很多學生,除了一對一,還要上幾個人、十幾個人的小班,上幾十個人的大班,這樣,各類輔導費加在一起,一個學生三年下來,少則消耗十幾萬,多則消耗幾十萬。
輔導機構一般是打著由一線老師進行輔導的旗號招生,其實,機構裡面並不全是一線教師,而且隨著上級教育部門對在職教師進入培訓機構任教的處罰越來越重,輔導機構的一線教師比例越來越小。
所以,一般的培訓機構,在職教師的比例佔不到二分之一,其他的都是社會上招聘來的專科或者本科畢業的學生,他們大多沒有從事教學的實踐經驗。還有一小部分是退休教師,這些教師儘管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已經離開學校,最新的教學信息相對缺乏。
這樣,培訓機構的老師的水平的確參差不齊,教學方法也千差萬別,教學內容的隨意性也的確嚴重存在。再說,作為老師來說,機構對他們沒有獎懲措施,他們也沒有升學壓力,當然也不用過多考慮學生成績問題。
所以,學校的任課老師就抱怨:上新課吧,有些孩子在培訓機構已經上完了;講評課下布置的作業吧,有的孩子已經有培訓機構的老師講評了;我說這個問題這樣解決吧,學生卻說輔導機構的老師那樣說的。
學生在學校課業負擔已經很重了,好不容易過一個周末或者節假日,還要去輔導班上課,別說孩子,大人也難以接受。起早貪黑工作一周了,如果周末讓你去加班,你高興嗎?
一個學生曾經跟我說,學校布置的作業必須在周五全部做完,因為周六周天有六節輔導班的課要上,上完課還有學管老師進行測試,還有專門的老師盯著上自習,督促完成輔導班作業。
如果是畢業班,學生就更累了,有的學生學校放假通知還沒有收到,輔導班的課已經開始上了,有的年三十還在輔導班,年初二又被家長老師催著去了。
那麼問題來了,培訓機構那麼不招人喜歡,為什麼不但生存下來,而且遍地開花呢?
那些基礎比較差但智力條件還好的學生,進入輔導班後,只要肯用功,進步還是很明顯的。
小張同學是一所普通中學的初三學生,初一第一學期,總分在班內排名前十,但語文基礎太差,只是剛剛及格而已。來輔導班只補習語文一科,只有短短一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成績就提高了20分,初二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語文成績已經是班裡第三名,總分第一。到初三畢業考試,語文成績提高了50分,以語數英平均138分的成績(單科滿分150)考入本市最好的實驗中學。
小曹同學,從小跟爺爺在外地生活,升入初中後,才回到爸爸媽媽身邊,本來學習成績就不好,再加上不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於是就成了班裡最差的那一個。無奈,爸爸就把他送到輔導班,每周各科文化課輪流上,有時候晚自習也加課。三年下來,他的總成績也已經趕上班裡的平均水平。
當然,也不排除有個別經濟條件特別好的家庭,因為節假日沒有時間陪伴、管理孩子,只好送孩子去輔導班的,這些學生一般是年齡小或者自制力差的孩子。
雖然學校老師質疑校外輔導機構老師的教學水平,其實,校外輔導班裡也有不少教學水平很高、對學生很負責的老師 ,他們在教學上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對提高學生成績功不可沒。因此,從根本上說,學生上輔導班是可以減輕學校任課老師的教學壓力的。
學生在輔導班提前預習了,在學校上新課時就輕鬆了;學生在輔導班複習了,在學校學的東西就鞏固了。而且,有個別老師給個別學生提前建議到輔導班應該做什麼,例如要求輔導班的老師給修改甚至寫作文,還有的讓輔導班老師幫忙整理某一科的筆記等。
家長希望藉助校外輔導機構提高孩子的成績,老師也不反對學生去輔導班學習,孩子們自然會紛紛湧進輔導班。
學校老師和學生都知道,每個班裡,絕大多數學生都報有各種各樣的輔導班,特別是初中、高中畢業班,80%甚至90%的學生都在上輔導班,這些學生並不全是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因為班裡的第一名也在上,他們參與輔導不是為了「查漏補缺」,而是為了「拔高」。
還有一些「藝考生」,已經跟不上學校的教學進度,只能來輔導班接受個別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