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TED演講視頻在朋友圈出現。用了「扎心」一詞來說明這篇演講給人很大的共鳴:別人任何人打亂你的人生節奏,餘生漫長,莫要慌張。
一名鬍鬚茂密但不花白、頭髮棕黃有點捲曲的老校長在講臺上面對一大群學生侃侃而談,他讓嘈雜的學生們吧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身上。他對這群11年級的學生說題目今天的機會是關於一個新的開始,這個開始將開啟學生們今後的餘生。他用常規固有的模式規劃著學生們今後的人生軌跡:再過兩年,學生們完成A levels的學業;再過三年,學生們就會去到自己想去的國家,上自己想上的大學;再過五年學生們就會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很多學生會進入世界頂尖的公司工作,然後結婚、買房;十年之後,每個人的人生就會安定下來;再過十五年,學生們就三十歲了,他認為學生們的人生軌跡就會定型。
這是一位年輕人從後面往講臺和校長所站的地方走去,一邊走一邊說:「不好意思,校長,我想告訴你們這些話是錯的。」
有些人21歲就畢業了,但是直到27歲才找到工作;有的人25歲才畢業,但是立馬就找到工作了;有的人沒上過大學,18歲就找到了自己熱愛的事情。有的人一畢業就找到好的工作,賺了很多錢,但是過得並不開心;有的人選擇間隔年去尋找自我。有的人在十六歲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在二十六歲的時候卻改變了想法;有的人單身卻有了孩子,有的人結了婚,等了十年才有孩子;有的人身處一段感情,卻愛著別人;有的人明明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這位年輕人用幾個列子證明老校長規劃的人生並不適用於全部人或者說大部分人,只能是幾個或者一兩個,學生們聽得入神,頻頻點頭表示讚揚。
我們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時間,身邊的朋友也許有的會遙遙領於你,有些人落後於你 ,但是凡事都有它自己的節奏。老校長沒有打斷年輕人的演講,默默地注視著這個年輕人,仔細地聽著他說的每句話,還是不是點頭表示贊同。
那些朋友有他們的節奏,你有你自己的節奏,耐心一點,不要著急。
庫班二十五歲的時候還在酒吧做酒保;JK羅琳被拒絕12次以後,知道三十二歲才出版了哈利波特;Ortega到三十九歲才創辦了Zara;馬雲三十五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摩根弗裡曼直到五十二歲才迎來他演繹事業的大爆發,Steve Carell 四十歲才紅,Richard Branson三十四歲才創辦了維珍航空。
二十五歲才拿到文憑,依然值得驕傲;三十歲沒結婚,但是過得快樂依然是一種成功,三十五歲以後成家也完全可以;四十歲買房也沒什麼丟臉的。不要讓任何人打斷你的時間表。愛因斯坦曾說過:「並不是每件事算的出來的事都有意義,也不是每一件有意義的事都能被算出來」 希望每個人可以創造屬於自己的充滿意義的人生,學會用這些去影響和點亮他人的生活,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
這個視頻也是我想到了七十四歲進行第二次創業的褚時健老先生,創立了「褚橙」這一新品牌,直到去世依舊在奮鬥,踐行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人生格言。他沒有因為年紀大了就去頤養天年,而是追隨自己的內心,覺得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就去做了,沒有考慮做的時間長不長,入行晚不晚,實踐證明他成功了,即使沒有獲得這麼大的名氣,對於他自己而言充實的生活帶給他自己充實的人生,而不是晚年孤獨和寂寥。
今年廣西玉林一位已經三十八歲的母親陪著兒子一起參加了高考,考了474分超過文科二本線86分,有的人說這麼大年紀了還去參加高考,浪費社會資源,難道整天無所事事或者只是埋頭窮忙才是不浪費社會資源嗎?這位媽媽追逐夢想的行為值得我們去學習,而不是貶損。這就是她遲到的高考和大學夢,每個人都有這個權利,只是很多人因為現實和自身的原因放棄了。這位媽媽追隨自己的內心,踩著屬於她自己的人生節奏,實現著她自己的人生夢想和人生價值。她的行為舉止也影響著她的兒子以及那些因為年紀大了點不敢去尋夢的同齡人。
餘生很長,追隨自己的內心,不要因為別人跑得快就急忙追趕,你的節奏一旦被打亂就會跑得更慢,越著急越慌張越落後;不要因為別人都提前交了試卷就胡亂寫滿自己的試卷匆忙跟著交卷,考試是有時間的,即使在鈴聲響起的最後一秒交卷也比胡亂填寫的答案正確率高一些,即使錯了也經過了自己的思考。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你有你的人生,所以你的時間表由你自己定,自己去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