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史稿【考研筆記】

2021-02-26 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考研號

漢語史稿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

1、    漢語史的性質及其實踐意義是什麼?

(1)性質:漢語史是關於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的科學。

(2)漢語史的研究對象:

①在這一門科學中,我們研究現代漢語史怎樣形成的,也就是研究現代漢語的語音系統、語法結構、一般詞彙、文字是怎樣形成的。

②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一般內部規律和特殊內部規律。

a.一般的內部規律對於一切語言是共同的規律,比如,語言各個構成部分發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語言諸要素中詞彙變化最快。

b.特殊內部規律是指一定的具體語言的內部發展規律。如,漢語的內部發展規律和俄語不同;俄語的內部發展規律跟英語也不同。

(3)實踐意義:

研究漢語史,首先是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

研究漢語史,對於深入了解和正確使用現代漢語有重要意義。

研究漢語史對於普通話語言學理論的發展也是很有意義的。

第二節、中國歷代學者對漢語史的貢獻

1、    中國歷代學者對漢語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著名的學者和重要的著作?這些著作的性質和體例大致是怎樣的?

我國學者對語言文字進行研究,是從漢代開始的。之後歷經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達到極盛(黃金時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學」。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語義研究階段

漢初(公元前3世紀)——東晉末(5世紀)

代表作品是漢代的《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

(1)《爾雅》

①《爾雅》是中國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研究詞義的專書。王力先生認為這本書成書應在西漢。

②《爾雅》按意義分類,全書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釋×」表示:

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③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釋一般詞語,方法是把許多同義詞放在一起,而用一個單詞來解釋。例如《釋詁》第一條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權輿、始也。這後十六篇是解釋各種事物名稱的,例如《釋親》:「父為考,母為妣。」

④晉代郭璞的《爾雅注》,宋代邢邴的《爾雅疏》(十三經註疏之一)流傳至今。模仿《爾雅》的書很多,形成「雅學」。最早的是三國魏人張揖的《廣雅》,書名是「爾雅的擴大」的意思。

(2)《方言》

①揚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屬於特殊的類型,是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記錄方言的專書。《方言》也是按照意義排列,但是不像《爾雅》的分類那樣系統,也沒有「釋×」的篇名,如:「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凡語就是所謂的普通話。方言的不同大都是詞彙的不同,也有一些可能是在不同的地區裡的不同讀音。「逆」和「迎」古音相近,都是迎接的意思。

註明方言詞的來源是本書的最大特點,

②受《方言》影響的著作,漢儒及後代的其他著作也有提到方言的地方。現存而且常見的有清杭世駿的《續方言》三卷,是從古書中搜尋材料來補充《方言》的但是沒有標明出處。

(2)《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字書,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編排的字典。這部書決定了將近兩千年漢語字典的命運,因為後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繼承說文的。全書收9353個字,,歸入540個部首進行解釋;它給予後代漢語語義學巨大的影響,並且在正字法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唐宋以來,《說文》是研究中國文字的主要參考書。《說文》雖然對於每一個字都有解釋它的意思,但是許慎這一部書的主要對象不是字義而是字形,他企圖說明每一個字為什麼那樣寫,主要是找出字的本義,使這個本義能說明這個字結構的理由。

(3)《釋名》

東漢劉熙著的《釋名》也是按意義編排的詞典,在編排上很像,所以後代有人把它叫做《逸雅》,劉熙企圖探求每一個字最初命名夫人原因,他認為語音和語義有必然的聯繫,從語音可以探尋語義的來源,《釋名》是我國第一部語源學專著。例如:「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苦,吐也,人所吐也。」這樣用雙聲疊韻作出解釋的辦法叫作「聲訓」(補:聲訓: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作解釋的一種釋義方法),聲訓不是科學的辦法,雖然語音和語義有關係,但是,像《釋名》那樣主觀臆斷是錯誤的,不過這本書在漢語史上還有它一定的價值,因為我們可以從它的聲訓中窺見上古的語音系統。

(4)詞義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註解古書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漢朝。《詩經》的毛傳、鄭箋,《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鄭玄注、唐孔穎達《五經正義》、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宋朱熹《詩集傳》、《四書集注》等等。

(二)語音研究階段 南北朝初(5世紀)——明末(17世紀)

(1)魏晉南北朝是中國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出現了一門新學科——漢語音韻學,語言研究的重點轉移到語音方面。相傳沈約著了一部《四聲譜》,當時人們已經意識到漢語裡有四聲了。

(2)中國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原本已經不存在。現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時陳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共分206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五卷。一般人所說的「切韻系統」實際上是根據「《廣韻》系統」。根據《切韻》的語音系統,可以上推古音,下聯今音。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各地方言的語音系統,基本上可以從《切韻》上得到解釋。

(3)韻書外還有一些韻圖,這是一種表格,同一直行表示聲母相同,同一橫行表示韻母、聲調相同。現存最早的韻圖是《韻鏡》和《七音略》,都是十二世紀的。《切韻指掌圖》時代較晚,相傳為司馬光所作。

(4)從十三世紀到十七世紀,中國語言研究主要在北方的活語言方面。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一部根據十四世紀北方話語音系統編著的一部韻書。全書共分十九韻,聲調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陰陽,入派三聲」,《中原音韻》一書所反映的音系,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的源頭和基礎,在中國語言學史具有劃時代意義。

(5)明初樂韶風,宋濂奉敕編撰的《洪武正韻》自稱「一以中原雅音為定,」可是它裡面雜著吳音的特點。從此以後,有許多音韻的書都以北音為根據,如朱權的《瓊林雅韻》、陳鐸的《菉斐軒詞林要韻》、蘭廷秀的《韻略易通》、畢拱辰的《韻略匯通》等。

(三)全面發展階段  清初(17世紀)——太平天國(19世紀)

(1)17世紀到19世紀(清初到太平天國)是中國語言研究最有成績的時代,清朝統治者對文化思想的控制最為嚴厲,一半學者多被迫離開現實而從事古書的整理合考證,漢語的古義和古音在這個時代都有很大的發現。這種作風很像漢儒,所以叫漢學;因為這種學問是實事求是,所以叫「樸學」。

(2)主要研究成果:

①字典一類的官書:

《康熙字典》陳廷敬等編,共收47021字,按部首編排,共分214部。《康熙字典》的優點是搜羅廣泛,儘可能舉例說明,並儘可能指出見於何書。

《佩文韻府》收集作詩用的複音詞和短語。

《駢字類編》主要收集雙音詞。

《經籍纂詁》阮元等編,收集經、史、子、集的各家註解,搜羅詳盡,註明篇名。

②《說文》研究(文字學):

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注釋精確,批判的接受《說文》,指出語義發展的過程,不限於解釋先秦古義。);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取《說文》和各種經書的字義互相印證);

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按古韻十八部排列,打破字形,窺見語義聯繫,體例較好:先列本義→轉注→假借;別義;聲訓;古韻;轉音)

④語義學(即訓詁學):

王念孫:《廣雅疏證》(上古名物之學),《讀書雜誌》(校正古書錯誤);

王引之:《經義述聞》(解釋經義,糾正前人傳注),《經傳釋詞》(解釋虛詞)

王氏父子的最大優點是不以《說文》出發,不拘泥於字形,一切以語音為準,即採用「以聲求義」的研究方法,這是科學的研究方法。

章炳麟,清代樸學殿軍。同其弟子黃侃一起被後人稱為「章黃學派」。主要著作《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等。

⑤古音學:

古音,尤其是古韻方面,古音研究本從宋代已經開始了,但系統科學的研究是從明末陳第《毛詩序古音考》後開始。

清初,顧炎武作《音學五書》,分古韻十部,奠定了清代學者劃分上古韻部的基礎。其後,江永分古韻十三部,戴震分古韻九類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廣森十八部、王念孫、江有誥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黃侃二十八部。

清代學者在聲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的只有錢大昕一人,他證明了「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

⑥古文字學:

金文之學: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孫詒讓《名原》

甲骨學:孫詒讓《契文舉例》、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考釋》、《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

【補】甲骨四堂: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彥堂:董作賓;鼎堂:郭沫若

唐蘭:「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

甲骨四少:唐蘭、容庚、柯昌濟、商承祚

⑦語法學:

中國第一個語法學家是清代馬建忠,他的《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系統的

語法學著作。

第三節、漢語史的研究方法

1、    研究漢語史在方法上應當注意哪些方面?遵守哪些原則?

(1)三個注意:

①認真審查研究的對象:辨別史料的時代,了解古人的偽書辨偽工作,不以書中所敘時代為標準,以著書時代為標準。

②深入細緻的進行觀察:考證力求精到,避免粗疏。

③區別一般和特殊:「例不十,不立法」;「例外不十,法不破。」

(2)四個原則:

㈠研究漢語史,首先應把握四個原則:

1.注意語言發展的歷史過程

語言的研究可分為靜態的研究和動態的研究。

靜態的研究:著眼於某一時代的某一語言現象。動態的研究:著眼於不同時代的某一語言現象。

2.密切聯繫社會發展的歷史

語言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社會的發展必然影響語言的發展。

3.重現語言各方面的聯繫

在語言的構成部分中,語音、詞彙和語法是有機地互相聯繫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4.辨認語言的發展方向

可從兩方面看:第一、古代語言循著什麼方向達到今天的情況;

第二、今天的語言將來要朝哪一方向走。

2、    什麼叫做「歷史比較法」?在漢語史的研究中怎樣應用歷史比較法?歷史比較法的主要缺點是什麼?

(1)始於19世紀初,最初叫比較語法,語言的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來尋找語言的發展規律。所謂比較,指的是把有親屬關係的語言加以比較的研究。通過系統的找出不同語言裡音近義同的詞的對應規律,來確定不同語言的親屬關係。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以探索語言的發展規律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印歐系語言的研究基礎上誕生的。

(2)應用在漢語史的研究中:漢藏語系諸語言作比較研究。

(3)歷史比較法也有自己的缺點:一是不能科學對待語言的起源、科學性等問題;二是不能聯繫社會的發展來研究;三不能重視語言各方面的聯繫,

第四節、漢語史的根據

1、    漢語史的研究跟世界其他語言史的研究比較起來有哪些特點?研究漢語史的根據有哪些方面?每個方面對於漢語史的建立有什麼重大作用?

(一)漢語史歷史悠久,漢語幾千年來始終保持著它的統一體,不曾分化為幾種語言,漢語語音實際情況不能在一般書面語言上反映出來,因此漢語的研究是有一些困難的。

(二)漢語史研究的根據:

(1)歷來保存下來的語言文字 :

①古文字學:漢字本身的就夠反映著上古時代漢語的情況,如「六書」。

②古音學:姓氏及地名,往往保存了古音,地名如:山東費縣(「費」音「秘」),廣東番禺(「番」音「潘」)都保留了重純音;人名:孟賁(古勇士),「賁」讀「奔」;逢蒙(古善射者),「逢」讀「蓬」。

③語義學:古人名外之的字,名和字應是同義或意義相關的詞,可以互相印證,如:仲由,字子路,循著道路前進,叫做「由」;顏回,字子淵,「回」本義旋轉,「淵」是一種瀠洄的水。

(2)前人的研究成果:用漢語寫下來的文字記載:甲骨文和金文、字典、韻書和韻圖、歷代韻文、詩歌、唐代變文、宋元話本、明清小說、接近口語的作品以及各個時代古人對於漢語史研究的成就。

(3)外語借詞和親屬語言

①外語借詞包括借入和借出:

漢語裡的古奉母字,現代日語吳音都讀〔b〕(並母),像「肥」〔bi〕、「婦」〔bu〕、「飯」〔bon〕;古微母日語吳音都讀〔m〕(明母),像「武」〔mu〕、「微」〔mi〕、「萬」〔man〕,可以證實錢大昕「古無輕唇音」的說法.

古漢語也從外語裡借過來一些詞.例如「印度」,梵語原音為「indu」或「Hindu」,漢代張騫通西域, 譯作「身毒」,六朝時譯為「天竺」,唐代譯為「印度」. 「竺」和「毒」、「度」音相近, 「竺」知母, 「毒」、「度」定母,可以證實錢大昕「古無舌上音」的說法。

②通過親屬語言的比較:

漢語偏正式複合詞的構成,通常是「小名冠大名」,如「松樹」、「蝗蟲」、「鱔魚」.清代學者俞樾指出,上古漢語有一種「大名冠小名」的構詞法,如「鳥烏」、「草芥」、「魚鮪」。漢臺語裡恰恰有類似的構詞法。如雲南羅平儂語的「李子」〔ma  man〕、「桃子」〔ma  ta:u〕、「石榴」〔ma  sa:n〕,其中〔ma〕是果類大類名,這就給俞樾的說法提供了有力旁證。

(4)現代漢語方言

現代廈門話「方、飛、夫、分」等字聲母念〔p〕,正是上古漢語沒有輕唇音的證明;「知、誅、豬、張」等字聲母念〔t〕,正是上古漢語沒有舌上音的證明。廣東話「急」念〔kép〕、「月」念〔jyt〕,「握」念〔ak〕正是古漢語入聲有輔音韻尾〔-p〕、〔-t〕、〔-k〕的證明.

現漢方言對於詞彙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義。有些古詞古義,現代普通話已經不用了,卻往往在方言中保存了下來。例如用粘土放在模型裡製成的長方形土塊,古代叫做「墼」(ji)。東漢許慎《說文•土部》:「墼,未燒也。」。現代普通話只叫做「土坯」,河北張家口一帶方言仍叫「土墼」。

第五節、漢語的親屬

1、    漢語在漢藏語系中處於怎樣的地位?漢語和漢藏語系其他諸語言在語音、語法兩方面有哪些共同點和主要的差別?

【補】親屬語言:從一種語言分化出來的若干種獨立的語言,彼此有同源關係。語言學家就把它們叫做親屬語言。

語系:語系是從語言歷史的角度研究語言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假設,是將語言之間的關係比作和家族關係相似的譜系關係的一種模式。根據語言親屬關係的親疏遠近把有關的語言歸入語系、語族、語支、語群、語言、方言、土語這樣一種分類的層級體系之中。

(一) 漢語在漢藏語系中的地位:

(1)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臺語群,漢語和同系其他語言的關係,不像別的語系各語言關係那麼密切。漢語幾千年來始終保持著它的統一體,不曾分化為幾種語言,漢語由於幾千年前就和其他語言分開了,各自獨立發展,到今天,自然在語音、語法、詞彙上都有很大距離。

(1)在漢藏語系中,漢語和侗傣語、苗瑤語、暹羅語、越南語(漢臺語群)等的關係較近,和藏語、彝語、緬甸語(藏緬語群)等的關係較遠。

(二)共同點:漢語和漢藏系諸語言的親屬關係:

(1)語音方面:

聲調是音位的組成因素,這是漢藏語系的一大特點。漢藏語系所有的語言都具備聲調;絕大多數的語言具有辯義的聲調。

大多數語言具有--m,- n,- ŋ韻尾,並且還有-p,-t,-k韻尾和它們作十分整齊的配合。

(2)語法方面:

形尾和詞頭、詞尾不豐富,構詞詞素大多數是單音節的。

大部分的漢藏系語言(特別是現代漢語的漢臺語群)都具有單位名詞。

(三)漢語和侗傣語、暹羅語、越南語等的關係較近,和藏語、彝語、緬甸語等的關係較遠。也可從語音、語法兩方面看出:

(1)語音方面:

漢臺語群大多數語言具有-m,- n,- ŋ韻尾,並且和-p,-t,-k韻尾配合整齊。而藏緬語群裡的語言則沒有這兩種韻尾的相配。

(2)語法方面:

從語序上看,漢臺語群和藏緬語群的結構是不同的:從賓語位置上看,漢語和侗傣苗瑤比較接近。

(四)漢語和同一語群其他語言的主要差別:

(1)語音方面:同一語群許多語言都有長短音的分別,而漢語沒有。

(2)語法方面:漢語以外的其他漢藏系語言,形容詞通常總是放在其所修飾的名詞的後面,而漢語則相反。

例如:漢語:公牛 

哈尼語:nu  po  逐詞翻譯「牛公」

漢語:女人 

武鳴壯語:xun  pa  逐詞翻譯「人女」

(3)詞彙方面:

漢臺語群裡許多語言單位名詞已經發展為冠詞的性質。例如壯語的「匹馬」大致相當與英語的「the horse」,這和漢語也是不同的.

2、    親屬語言的研究對於漢語史有什麼重要的意義?

漢語親屬語言的研究,和漢語史的研究有密切的關係。將來東方的歷史比較語言學有了偉大的成就的時候,漢語史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六節、漢語史的分期

1、    分期在語言史的研究上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漢語史應當如何劃分時期?分期的主要標準是什麼?文體的轉變為為什麼不能作為漢語史分期的標準?漢語史各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談歷史不能不談分期,分期的作用,是使歷史發展的線索更加分明,是使歷史上每一個大關鍵更加突出,因而使讀歷史的人們能夠更加深刻的認識歷史的面貌。漢語史是屬於歷史範疇的東西,因此,在歷史科學中佔著重要位置的分期問題,對於漢語史來說,也毫不例外的重要。

(2)王力先生不同意以文體的轉變作為漢語史分期的標準,他認為:「必須從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去定出語言的歷史分期。」當語言的發展是質變而不是量變的時候,就應該認為變換了歷史時期。語言的發展是漸進的,那麼由舊質到新質的過渡階段應該是很長的,可能是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從語音、詞彙、語法三方面看,應該以語法作為主要根據,語法結構和基本詞彙是語言的基礎,是語言特點的本質,而語法結構比基本詞彙變化的更慢。語音和語法密切相關,都是整個系統,所以語音的發展也可以作為分期的標準。一般詞彙的發展也可以作為分期的一個標準,但它不是主要的標準。

(3)文體的轉變不等於全民語言的轉變,沒有表現語言從舊質到新質的過渡,當語言沒有發生很大變化時,文體可能先變,例如宋代的平話;當語言發生很大變化時,文體可能不變,如六朝的駢文。文體的轉變和上層建築有關。

(4)王力先生將漢語史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①上古期: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即商周秦漢時期)。(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

②中古期: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即六朝、唐、宋時期)。(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

③近代期: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即元明清時期)。(自1840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

④現代期: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後 )

(5)各個時期的特點:

上古期的特點:

①判斷句一般不同系詞②疑問句的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③入聲有兩類(其中一類到後代變為去聲)

中古期的特點:

①在口語的判斷句中系詞成為必需的句子成分②處置式的產生③完整的「被」字式被動句的普遍應用④形尾「了」、「著」的產生⑤去聲字的產生. 等等

近代漢語的特點:

①全濁聲音在北方話裡消失②-m尾韻在北方話的消失③入聲在北方話裡的消失。

現代漢語的特點:①適當地吸收西洋語法②大量地增加複音詞,等等。

第七節、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

1、從整個歷史上看,漢民族共同語是怎樣形成的?

(1)漢族的文學語言自始是以北方話為基礎的,先秦已有文學語言,且以北方話為文學語言的基礎。

(2)經濟和政治對語言的影響較大,中國政權統一時,一向是建都北方,所以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往往在北方,這決定了民族共同語的基礎。

(3)用北方話寫出的文學作品,對民族共同語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水滸傳》《儒林外史》《紅樓夢》(北京話)

(4)五四運動的文學革命,使白話文在書面語言中取得了合法地位,近百年來新產生了很多複音詞,這些詞都是超方言的,這對民族共同語的形成是有利的。

(5)民族共同語的明確定義: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補】文學語言(根據現漢書補充):文學語言,又稱標準語,是現代民族語言中經過高度加工並符合規範的語言。它包含優秀的、典範的文藝著作的語言,但不是簡單地「文藝作品的語言」。

第八節、漢語的文字

1、什麼是字體?什麼是字式?漢字字形的演變經過哪些主要階段?在文字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是怎樣創造文字的?簡化漢字的性質和意義是什麼?

(1)字體是文字的筆畫形態;字式是文字的結構方式;

(2)漢字分為刀筆文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和毛筆文字(隸書、草書、行書、楷書)兩類。

①從字體上:刀筆階段:從甲骨文到小篆;毛筆階段:從隸書到楷書

②從字式上:

單體字:象形:刻畫具體事物的簡單輪廓:人、木

指事:用簡單的線條表示抽象的概念:一、二、上、下 

合體字:會意:用兩個以上單體字的意義合成一個新的意義:「好、森」

形聲:用一個單體字表示意義範疇,另一個單體字表示聲音「江、河」

(3)人民的創造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類化法,第二是簡化法

①類化法通常是按照形聲字的原則,把沒有形旁的字加上一個形旁,例如「夫容」加成「芙蓉」;有時候是形旁不明顯,就再加上一個形旁,如「果」加成「菓」;最容易類化的是雙音詞,群眾覺得雙音詞是一個整體,形旁應該一致,如「峨眉」加成「峨嵋」,「昏姻」加成「婚姻」;有些字雖然都有形旁,但不一致,也要改成一致的,如「蒲桃」改成「葡萄」;甚至沒什麼道理的更改,如「鳳皇」改為「鳳凰」,這都表現了群眾對於雙音詞的整體觀念。有些字本來是仂語,當群眾感到不再是仂語時,也就寫成了「夥伴、傢俱」了。

②簡化法是為了書寫的便利,要求把字的筆畫減少。有些字是由草書楷化而來,如「還、會」等;有的是保留了最特殊的部分,如「聲、條、處」等。有些來歷不明,如「亂、靈、聽」等。

(4)漢字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漢字簡化只是漢字改革的第一步

【補一下現漢那塊的】

第二章、語音的發展

第一節、語音和語法、詞彙的關係

1、    從雙聲疊韻的事實中如何看出語音和語法、詞彙的密切關係?

(1)在此主要談雙聲疊韻和構詞法的關係,構詞法是語法問題,同時也是詞彙問題。漢語自始就不是單音節語,先秦時代已經有了大量的雙音詞。漢語的雙音詞有一種特殊的構詞法,它們大多數是由雙聲疊韻構成的,古人把純粹的雙音詞叫做「聯綿字」,聯綿字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雙聲或疊韻的詞。擬聲詞不一定用雙聲疊韻,先秦的擬聲詞往往用單音或疊音詞(呦呦鹿鳴),而這些聯綿字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

名詞:  雙聲:唐棣、蒹葭; 疊韻:崔嵬、扶蘇

動詞:  雙聲:匍匐、拮据; 疊韻:綢繆、遨遊

形容詞:雙聲:參差、玄黃; 疊韻:差池、婉變

有些雙音詞可以認為雙聲兼疊韻:輾轉、契闊

(2)由此可見,漢語的雙音詞在語音上的聯繫是多樣性的,有疊音詞、雙聲詞、疊韻詞、雙聲兼疊韻詞。這種構詞法一直到現代還起著作用,成為歷代構詞法之一,許多新詞由此產生,同時我們也應知道,隨著語音的發展,新的雙聲疊韻和新的語音系統相適應,如現代漢語中的疊韻詞「舒服」,這個疊韻詞的形成應該是在入聲消失以後,如果按中古音念起來,就不可能是疊韻了。

2、    什麼叫做駢詞?駢詞是怎樣構成的?

(1)每一種語言裡都有所謂的駢詞。駢詞是一個詞的舊形式和新形式同時存在,就是舊形式往往只殘存在書面語言裡,而新形式則存在口語裡,例如:上古音的「呼[xuɑ]」變為中古音的「喚[xuɑn]」,「呼」和「喚」就是駢詞。

(2)駢詞大約可以分為兩類:

①第一類是聲母和主要原因都相同,只是鼻音韻尾或有或無,這叫做「對轉」或「陰陽對轉」(陰聲韻:無韻尾或以元音作韻尾的韻;陽聲韻:以鼻輔音收尾的韻;入聲韻:指以塞音p、t、k收尾的韻。)

如:逆迎、呼喚【陰聲韻和陽聲韻互轉】

②第二類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轉。【陽聲韻轉陽聲韻;陰聲韻轉陰聲韻】

如:域國、觀看

(3)駢詞是每一個時代都有可能產生的,駢詞雖同出一詞,但是由於各自發展,意義可以分歧,駢詞又可以合成雙音詞,如「呼喚、觀看」等。

第二節、中古的語音系統

1、    中古文學語言的語音為什麼應以「切韻系統」為標準?

《切韻》系統並不能代表當時的首都,也就是隋代長安的實際語音,它只代表一種被認為文學語言的語音系統。這種語音系統純然是屬於書面語言的,從唐代到清代一直是基本上遵守著這一語言標準,例如:律詩。這個系統是參照古音和方音來規定的,被公認為文學語言的語音規範。

2、    中古語音的聲母和韻母是怎樣研究出來的?

《切韻》的語音系統,可以從兩反面觀察:反切和韻目。

反切是中國古代的拼音法,反切上字只取聲母,反切下字只取韻目,只要看《廣韻》(《切韻》系統也就是《廣韻》系統)裡的雙聲字有幾類,就知道《切韻》系統有多少聲母;再看《廣韻》裡的疊韻字有幾類,就知道《切韻》系統有多少韻母。

3、    什麼叫做「反切」?「反切」在語音的研究上有什麼作用?

反切是中國古代的拼音法,反切上字只取聲母,反切下字只取韻目【補:東漢,反切的方法被創造出來了,標誌著字音分析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誌著音韻學進入萌芽時期。三國時李登的《聲類》是專門分析字音的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音韻學專著,可惜早已亡佚。】

只要看《廣韻》(《切韻》系統也就是《廣韻》系統)裡的雙聲字有幾類,就知道《切韻》系統有多少聲母;再看《廣韻》裡的疊韻字有幾類,就知道《切韻》系統有多少韻母。

4、    《廣韻》35聲母和傳統的36字母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試就「五音」和「清濁」兩方面給36字母加以分類。

(一)不同:

(1)舌上音的娘母實際上是和泥母沒有分別的

(2)《切韻》時代還沒有輕唇音非敷奉微

(3)正齒依照《切韻》反切上字應該分為兩類,即莊初崇山和章昌船書禪

(4)喻母依照《切韻》反切上字應分兩類,即雲類和餘類,雲類在《切韻》系統應歸匣母。

(二)分類:

(2)三十六字母(附現代所構擬的隋唐時讀音)【畫一下】

七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唇音  重唇:  幫 p        旁p『        並b            明m

輕唇:  非f        敷f『      奉v            微ɱ

舌音  舌頭:  端t        透t『      定d            泥n

舌上:  知ȶ        徹t『      澄ȡ            娘ȵ

齒音  齒頭:  精ts  心s  清ts『    從dz    邪 z   

正齒:  照t ɕ 審ɕ  穿tɕ『    床dʑ『  禪ʑ

牙音          見k          溪k'      群g            疑ŋ

喉音          影○ 曉x              匣ɣ              喻j

半舌                                                    來l

半齒                                                  日ȵ

5、    《廣韻》206韻可以歸出哪61韻類,哪141個韻母?其中平聲韻有哪些?入聲韻有哪些?它們的讀音是怎樣的?

【考這題直播吃屎】廣韻共有206韻,分61個韻類,141個韻目

6、    「平水韻」的性質和體例是怎樣的?它和《廣韻》有什麼不同?

比《切韻》更接近口語的是簡化的平水韻,《切韻》的206韻太繁瑣了,做式押韻很難,所以又規定同樣的辦法,允許人們就進通用。13世紀初,平水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索性把同用的韻合併起來,成為107韻,後來又有人合併為106韻。

【補】《漢語音韻學》

7、    什麼叫做韻攝?每一攝包括哪些韻母?

韻攝是等韻學上的一個概念。宋元等韻圖把《廣韻》206韻歸納為16攝 ,只要韻尾相同,韻腹相近就歸為一個「攝」(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鹹)

8、什麼叫做「四等」?在韻圖上聲母和韻母是怎樣分等的?

四等是兼用於韻頭和韻腹的概念。等韻圖把所有的韻類分屬於一、二、三、四等。四等的區別既在於韻腹,也在於韻頭。凡是以i為介音的韻類都屬於三等韻;沒有i介音的韻類分別屬於一、二、四等;韻腹為後元音[u] [o] [ɑ] [ɒ]的韻母是一等韻;低元音[a]和次低元音[æ][ɛ]作韻腹的韻母是二等韻;前、半高元音[e]作韻腹的韻母是四等韻。一、二等韻屬於「洪音」,三、四等韻屬「細音」。

9、什麼叫做「四呼」?「四呼」和「四等」有什麼關係?

(1)四呼是後起的術語,分為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乎。

開口呼:韻母不是i,u,y和不以i,u,y為韻頭

齊齒呼:主要元音為i和韻頭為i的韻母

合口呼:主要元音為u和韻頭為u的韻母

撮口乎:主要元音為y和韻頭為y的韻母。【ü[y]】

(2)在宋代韻圖中只有兩呼,開口呼和齊齒呼,每呼分為四等。按照傳統說法,開口一、二等是開口呼;開口三、四等是齊齒呼;合口一、二等是合口呼;合口三、四等是撮口呼。

第三節、上古的語音系統

1、清代學者對於古音的研究有什麼卓越的成就?他們是怎樣研究出上古的韻部來的?

(1)清儒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方面獲得了空前的成績。清初,顧炎武作《音學五書》,分古韻十部,奠定了清代學者劃分上古韻部的基礎。其後,江永分古韻十三部,戴震分古韻九類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廣森十八部、王念孫、江有誥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黃侃二十八部。

清代學者在聲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的只有錢大昕一人,他證明了「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

(2)上古韻部的建立主要依靠兩種材料:一是先秦韻文,特別是《詩經》的用韻;二是漢字的諧聲偏旁。

①古音學家分析《詩經》用韻,用系聯韻腳字的方法,確定上古韻部系統。

例如《詩經》裡以下一些詩的韻腳是: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有系聯的結果,「採、友、蚩、絲、謀」等字都屬於同一個韻部,稱為「之」部。利用這種系聯韻腳字的方法,參照諧聲偏旁,就可以歸納出《詩經》的韻部系統。

②諧聲字即形聲字,即一半表示讀音、一半表示義類的字。表示讀音的那部分叫「諧聲偏旁」,也叫「聲符」或「聲旁」 ;表示義類的那部分叫「意符」或「形旁」。清代學者段玉裁提出一個著名理論叫「同聲必同部」。 意思是同一諧聲偏旁的字,一定屬於同一個韻部。(例如「每、悔、海、侮、梅、敏」等字現代讀音是不同的,但它們在上古同屬「之」部。)比如「誠、城、盛」,「成」就是諧聲偏旁,「言、土、皿」是「意符」。

2、先秦古音陰聲韻、入聲韻、陽聲韻各有哪幾類?它們是怎樣相配的?陰陽入互相通轉的規律又是怎樣的?

陽聲韻→陰聲韻:如「山」字本來是收[-n]的陽聲韻[san],可是現代蘇州、上海等吳方言,則念成[sε]之類的音,鼻音韻尾[-n]丟失了。

還有:  「兩」[liaŋ]→[lia](倆)

「三」[san]→[sa](仨)

陰聲韻→陽聲韻,如:

「能」字古音念[nai],今音念[nəŋ].

豫東方言裡「奶」 [nai]也可以念成[nan].

又如「木」字,本為收[-k]尾的入聲字,但山西太原方言念成[məŋ],變成陽聲韻了。又如「帖」從「佔」是陰聲韻字,而「帖」在古漢語裡是入聲字,這是陽聲韻轉化成入聲韻。這種陰、陽、入三類韻尾互相轉化的現象,在音韻學上就叫做「陰陽對轉」,清人把入聲韻歸入陰聲韻裡了。當然,這種變化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主要元音相同。

3、研究先秦聲母的主要根據是什麼?先秦聲母大致可以分為哪幾類?

主要根據是諧聲偏旁,凡同聲符者必同聲類但不一定同屬一個聲母,還有一些輔助的證據,如異文、古讀、聲訓等;大致分為六類三十二母。

【補】根據:

1.諧聲字:漢字80%以上是諧聲字,這就為我們研究上古聲母系統提供了有利條件。聲符相同的形聲字,聲母不一定相同,所屬的聲類(指發音部位相同的音類,即五音)卻大致相同。例如「高」屬見母。「敲」屬溪母,「蒿」屬曉母,都是牙喉音;「單」屬端母,「嘽」屬透母,「彈」屬定母,都是舌頭音。

2.異文

《詩•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禮記•檀弓》引《詩》作「扶服」《左傳•昭公21年》:「扶伏而擊之。」《戰國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於吳市。」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古聲母應當相同。

3.讀若或讀如:《說文•水部》:「衝讀若動」。「衝」為澄母。「動」為定母,可見上古舌頭、舌上音是不分的。

4.聲訓《釋名》:「邦,封也。」,「馬,武也。」「封」與「邦」,「馬」與「武」聲母相同,古代它們都讀重唇音。

4、清代學者對於上古聲調問題有哪些分歧的看法?我們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先秦的聲調和中古的聲調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一)分歧:

(1)四聲一貫。清顧炎武認為上古的聲調是無定的。

(2)古無去聲。段玉裁認為古人沒有去聲。

(3)古無上去。黃侃認為古人只有平入兩讀。

(4)古有四聲。王念孫、江有誥都認為古人實有四聲,不過上古四聲和現代的四聲不一致。

(二)我們以為(王力先生認為)王、江的意見基本上是正確的。

王力認為先秦的聲調除了以特定的音高為其特徵外,分為舒促兩大類,但又細分為長短,舒而長的聲調就是平聲;舒而短的聲調就是上聲;促聲不論長短一律歸為入聲。促而長的聲調就是長入,促而短的聲調就是短入。

(三)上古入聲有兩類(其中一類到後代變為去聲);中古出現去聲字。

依照段玉裁的說法,古音平上為一類,去入為一類,從《詩經》韻和諧聲看,平上常相通,去入常相通,這是聲調分為舒促兩大類的緣故中古詩人把聲調分為平仄兩類,在詩句裡平仄交替,實際上像西洋的長短律和短長律,由此可知古代聲調有音長的因素在內。

5、什麼叫做古音的重建?重建古音應當遵守什麼原則?高本漢重建先秦古音的時候犯了什麼樣的錯誤?

【補】古音的重建:

原則:語音的一切變化都是制約性的變化,這就是說必須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才能有同樣的發展,反過來說,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不可能有不同的發展,也就是不可能有分化。

高本漢對上古聲母的重建,表現了形式主義:

(1)他把餘母硬分為兩類,以為一類是d,一類是z。他的根據是諧聲偏旁,例如羊聲有「祥」,「祥」在中古是z-,所以上古的「羊」是z-(上古的祥反而是dz-)

(2)他把莊初崇山各分為兩類,以為一類是ts、ts『、dz『、s(併入精清從心),另一類是ts【s、z下拉長,下同】、ts『、dz『、s.

(3)他把餘母的一部分上古音擬成d之後,這d是不送氣的濁音,他就虛構這個不送氣的濁音來相搭配,他把雲母的上古音擬成g,禪母的上古音擬成d【右下拉長畫圈】,邪母的上古音擬成dz,來造成整齊的局面。這種推論是完全主觀的。

錢大昕說「古無舌上音」是什麼意思?我們怎樣從諧聲偏旁和現代某些方言的讀音證明這個結論的正確性?

錢大昕「古無舌上音」的意思是說上古沒有知徹澄娘,只有端透定泥。我們可以先拋開娘母不談,即使在中古,娘泥的分別也是人為的。

(1)諧聲偏旁是主要的根據之一,下面這些同聲符的字表現著知徹澄和端透定是相通的:

端知:都豬 點佔

透徹:湯暢

定澄:獨濁

(2)現代方言:閩北方言和閩南方言都反映了端知兩系合為一體的原始情況。知(ti),抽(tiou),治(ti),朝(tiou)

客家話裡也有個別知系字保留著舌頭音,例如:知念ti。

為什麼說元音高化是漢語語音發展規律之一?

上古到中古的聲調變化:(1)聲調性質本身的變化,由音高和音長並重變為以音高為主。(2)調類的變化:長入一類的聲調消失了,轉為去聲,和那些來自平上兩聲的字合流了。

【補】[-p]、[-t]、[-k]是塞音,而且都是「唯閉音」,即只把雙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閉就完了,並不讓氣流衝出來, 聽起來很緊促。所以帶這種韻尾的音節叫「促音尾」或「塞音尾」音節;音韻學上稱之為「入聲韻」,又稱「促聲」 ;與此相對,其他各種音節聽起來舒緩,所以又稱「舒聲」。

元代黃公紹的《古今韻會》(1292年以前)已經沒有收[-p]尾的入聲字了。到了十四世紀,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1324年)時,入聲就完全消失了。這說明,十四世紀(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話裡,韻尾[-p]、[-t]、[-k]就已經消失了。[-p]、[-t]、[-k]消失以後,閉音節成了開音節。例如「哭」k『uk→k『u。有些韻類在促音尾消失後,又發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 → kua → kuo。

在先秦古韻到中古的發展中,聲調對韻母有什麼影響?先秦-m韻尾在什麼條件之下變為中古的-ng韻尾?

【補】-m尾的消失

《中原音韻》基本上還保存著[-m]尾。其中「侵尋」、「鹽鹹」、「廉纖」三個是閉口韻,即[-m]尾。那麼[-m]尾何時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話裡,[-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於十六世紀,因為寫於十七世紀初葉(1626)的〈西儒耳目資〉(法國傳教士金尼格著 )裡已經沒有[-m] 尾韻了。但是,[-m]併入[-n]並不是從十七世紀才開始的。

唐人胡曾《戲妻族語不正》詩:

呼『十』 卻為『石』 ,喚『針』 將作『真』。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

【注】十[-ap] 、石[-ak] 針[-əm] 、真[-ən]因[-iən ] 、陰[-iəm]

在胡曾看來,「針、陰」二字要念成收[-m]尾的閉口韻才算「正」,而妻子娘家人念成收[-n]尾的,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

說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經把[-m]尾字讀成[-n]尾字。可見, [-m]尾的消失從唐代已經開始了。

但語音發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m]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韻》時代以後。《中原音韻》僅存的三個閉口韻:

「侵尋」併入了「真文」,「鹽鹹」併入了「寒山」, 「廉纖」併入了「先天」。

後來,「桓歡」也和「寒山」合流了。這樣, [-m]尾字併入[-n]尾後,十九韻部減為十五韻部,基本上能代表現代普通話的韻部韻尾為[-m]的字,韻尾一律變為[-n]。 這樣本來不是同音的字,變為同音字了:

語音學上稱這種音變為異化。如果聲母是唇音,韻尾[-m]也是唇音,在發音上不是十分便利所以韻尾很容易起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話仍保留有[-m]尾

什麼叫做「古無輕唇音」?輕唇音是在什麼時候分化出來的?它的分化條件是什麼?

上古漢語沒有輕唇音「非、敷、奉、微」四個聲母。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清代學者錢大昕,他說:「凡輕唇音者,古皆讀為重唇。」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聲母的字在上古音裡都讀為重唇,他根據以下幾方面材料證明這一點:

1、異文 如「匍匐」又作「扶服」;「伏羲」又作「庖羲」,「汾水」又作「盆水」,「文水」又作「門水」。

2、聲訓 如「負,背也」;「房,旁也」;「邦,封也」;「望,茫也」

3、讀若 如《說文》「娓,讀若媚」。《周禮》注引鄭司農云:「紛,讀若豳」。

4、直音 如「苻音蒲」、「閩音文飾之文」、「蔓音萬」、「繁音婆」。

5、反切 如「馮,皮兵反」、「方,蒲郎反」、「卑,府移切」、「眉,武悲切」。

6、諧聲字:

從「甫」得聲的字: 「浦、匍、捕、鋪」為重唇,「輔、黼」為輕唇;「畐」聲的字: 「逼、偪」為重唇,「福、輻」為輕唇;「非」聲的字:「排、徘」為重唇,「誹、菲」為輕唇。

7、方言:

在廈門方言的白話音裡,許多輕唇字仍然讀為重唇音。

非母:風、斧、分——p    敷母:藩、蜂、訃——p『

奉母:飯、房、馮——p帆、浮、縫——p『

微母:未、尾、無——b問、物、晚——m

8、外語借詞:

從古代借自梵文的音譯詞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少輕唇音讀為重唇的例子。例如Buddha譯為「浮屠、佛」「浮、佛」都是輕唇音字,古人用它們來翻譯原文中的重唇音,是因為它們在古代都讀重唇音。

上古漢語沒有輕唇音。守溫三十字母裡唇音也只有一類,到三十六字母裡才明確地分為輕唇音、重唇音兩類。籠統地說,輕唇音是產生於唐代,具體說,從初唐到中唐輕、重唇聲母有分化的趨勢,晚唐以後才徹底分化。重唇音的一部分字分化為輕唇音,分化的條件是合口三等。凡是合口三等的重唇音字到了後來一律變成了輕唇音。

到了十二、三世紀濁音清化的時代,奉母[v]變為非母[f];而讀送氣的敷[ f』]是根本不存在的,與非[f]母沒有區別,[f]是擦音,沒有送氣不送氣的區分,也就是說,幫[p]和滂[ p』 ]的合口三等字分化出來後都讀非[f]。這樣一來,非敷奉合流了;同時,微母由ɱ變為v。由此看來,現代普通話的p、p』、m 是從中古合口三等以外的幫[p]、滂[p』]、明[m]來的,現代的f是從中古合口三等的幫[p]、滂[p』]、並[b]來的。 

【註:之後是筆記內容,要點:上古到中古的語音發展:聲母;聲調;韻母、

中古到現代的語音發展:聲母;韻母;聲調、關於中古到現代聲韻調發展的一些結論。】

第三章、語法發展部分

第一節、語法發展的一般敘述

1、    漢語語法的穩固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1)詞序的固定是漢語語法穩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種表現:

主語在謂語前面,修飾語在被修飾語前面,動詞在賓語前面雖然在上古不完全適合,但也可以說沒有發生大的變化。

(2)漢語虛詞也有相當大的穩定性。

「之、於、與、而、則、雖、若、如」在今天的口語和書面語中仍然在用。

(3)各地方言的比較也可以證明雖然詞彙差別大,但是語法可以說基本一致。

2、    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的形態表示方法有什麼不同?

(1)上古漢語的語法範疇和現代漢語及其他語言的語法發愁不同,比較複雜,但就曲折作用來說,由於單音詞在上古漢語裡佔優勢,所以曲折作用只能在一個單音節範圍內發生,是在韻母部分或聲母部分發生曲折作用。

(2)中古漢語的形態表現在聲調的變化上。同一個詞,由於聲調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主要是靠去聲和其他聲調對立。

①就動詞看,聲調的變化引起詞性的變化,轉化出來的一般為去聲。

a.本屬名詞或形容詞而轉化為動詞者,動詞變去聲:

名→動:衣、冠、王等

【衣】 「老者衣帛食肉。」

【冠】 「冠者五六人」

形→動:好、善(古上聲)等

【好】 「敏而好學」

b.本屬動詞而轉化為名詞者,名詞變去聲:

【聞】「令聞令望」(美好的名譽和聲望)

【騎】「坐看南陽騎」

②詞性上的細微差別,也引起聲調的變化:

a.由內動轉化為外動,外動變去聲:

【語】《論語》:「居,吾語汝」。(本是討論,現為告訴)

【雨】《詩》:「雨雪霏霏。」 (本是雨從雲下,現為下,落)

b.一般動詞轉化為致動詞,致動詞變去聲:

【飲】「飲牛」(本是飲,現為使牛飲)

⑶近代漢語的形態表現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態變化的詞尾,比如「著」、」了」、「們」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動詞後面表示形態變化的詞尾。「動詞詞尾『了』和『著』的產生,是近代漢語語法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3、    什麼叫做「讀破」?「讀破」在漢語史上的作用怎樣?

(1)凡是字用本義,按照本音讀出的,叫做「如字」;

凡是轉化後的意義,按照變化後的讀音讀出的,叫做「讀破」。

(2)【補】「讀破」也叫「破讀」,是古代漢語一種改變字或詞讀音以區別不同意義或詞性的放大,主要是改變聲調,多數是把非去聲字變讀為去聲字。讀破大約起於漢代,魏晉以後大量出現,例如,《詩經•豳風•七月》「無衣無褐」,「衣」用作名詞,讀平聲「yī」;《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境內莫衣紫」「衣」用作動詞,「穿衣」的意思,舊讀去聲「yì」。一般來說,後一種音義是由前一種音義演變而來的,所以,傳統上把前一種讀音叫做「本字」或「如字」,而把後一種讀音叫做「讀破」或「破讀」。讀破產生的客觀原因是詞義引申和詞性分化,是一種音變構詞的手段。但是,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以及其他一些原因,古書中註明的讀破也有很多在現代沒有保存下來,這樣的讀破在我們學習過程中不必特意加以區分,按照現代漢語裡的讀音去讀就可以了。

歷史形態學

第二節、名詞的發展

1、    名詞詞頭「阿」字的產生時代及其發展情況。

(1)上古末期產生了新的詞頭「啊」

(2)發展情況:

①「阿」字最初作為疑問代詞「誰」字的詞頭(「阿誰」,上古可能為「伊誰」,現代為「阿誰」)「道逢鄉裡人,家中有阿誰?」(《十五從軍徵》)

②後「阿」字用途擴大,可作人名、親屬稱呼的詞頭,也可作人稱代詞的詞頭:

人名:劉禪小字「阿鬥」;曹操小字「阿瞞」;

親屬:「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人稱代詞:「阿你酒能昏亂」

③現代漢語裡方言裡,「阿誰、阿你」除外,其他兩種用途保存,有些把「阿」字放在數詞前面表示排行,如粵語的「阿三」。

2、    名詞詞頭「老」字的產生時代及其發展情況。

(1)詞頭「老」最初表示年老或年長,後由形容詞虛化為詞頭用於人和動物兩方面,這兩種「老」都是唐代產生的。

(2)發展情況:

A.用於人:

①稱謂前加「老」:老兄、老弟、老姐;

②姓上加「老」,白居易:「每被老元偷格律」(老元指元稹)

③名字上加「老」:「快誦老坡《秋望賦》,大千風月一毫端」(老坡指蘇東坡)名字上加「老」字比姓上加「老」字起源的晚一點,最初見於宋代的史料。

④排行上加「老」,起源最晚:老二,王老六

⑤特殊:「老婆」、「老師」

「老婆」宋代「老」字指年老,後元代妻子也可以稱謂「老婆」,「老」字變為詞頭。「老師」中的「老」開始只表示年輩最尊的意思,明中葉,學生稱座主為老師,表示齒德具尊,清中葉變為詞頭。

B.用於動物:老鼠起源於唐代,老虎起源於宋代。

3、    在漢語史上,有哪些「子」字是不應該認作詞尾的?名詞詞尾「子」字的發展情況。

(1)六種「子」字不應該認為是詞尾:

①兒子的子;②尊稱用的子,如夫子,君子;③禽獸蟲類的初生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④鳥卵「雞子」;⑤某種行業的人「舟子」、「漁子」;⑥圓形的小東西「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2)發展:

①上古時代,「子」就有詞尾化的跡象,「又聞項羽重瞳子」;「拜請百福,賜我喜子。」

②魏晉以後,「子」字漸漸普遍應用起來:豆子、燕子、帕子、柚子、妃子、帖子、骰子。

③中古時期,「子」字已經很發達了,並且它還有構成新詞的能力。如「交子」是我國紙幣的開始。

4、    在漢語史上,有哪些「兒」字是不應該認作詞尾的?名詞詞尾「兒」字的發展情況。

(1)不作詞尾:

①未脫離小兒的實際意義(即:本義小兒)的都不能認為是詞尾

②有些「兒」字雖然不用作本義,但是表示舊社會所謂下等人或不道德的人,也不算做詞尾,如「侍兒」、「偷兒」。

(2)發展情況:王力先生認為,謹慎的說法,「兒」字是從唐代開始產生的。

①用於人:a.用為小字(小名)的詞尾,這種看法一直傳到後代:「小字龍兒」

b.「孩兒」的「兒」也不一定是詞尾,可能像「嬰兒」一樣,「兒」字具有實在意義:「一雙前進士,兩個阿孩兒。」

②用於動物:a.不作詞尾:確指鳥獸蟲類的初生者:鳳凰兒

b.作詞尾:「打起黃瑩兒,莫叫枝上啼。」

由於文字上缺乏輕音的表示,我們在古書中不容易劃清這兩種情況的界限。

③用於無生之物,無所謂初生者,「兒」字的詞尾性明顯,小車兒、船兒

5、    名詞詞尾「頭」字的發展情況。

(1)不作詞尾的個別情況:「石頭」時代很早,又稱「石首」,可見「頭」有實義;「碼頭」在唐代就有了,寫作「馬頭」,可見「頭」仍有實義,還有「被頭」、「年頭」、「號頭」等。

(2)詞尾「頭」的產生,應該是在劉超,「膝頭」、「前頭」、「後頭」

(3)宋元以後,「頭」作詞尾更加普遍,「鋤頭」、「日頭」、「骨頭」

6、    五四以後有哪些新興的名詞詞尾?

(1)特殊情況:①「人」字,「詩人」等詞中「人」字有實義;②「主義」可以獨立成為意義;③「者」字較特殊,古代漢語「者」字一般只在動詞和形容詞後「作者、老者」或敘述性的仂語後,「將命者」;而「帝國主義者」中,「者」在名詞仂語後,確是詞尾性質。④「家」字也有詞尾性質,但「法家、名家」,「家」是「學派」,與「藝術家」、「建築家」不同,但後者也是從前者逐漸演變而來。

(2)真正新興的名詞詞尾:「品、性、度」等

①品:古有「品物」之稱,指庶物(眾物、萬物),另有品第、品級之義。品當「物品」將是鴉片戰爭之後,來源於日本,「作品、食品、物品、產品」等。

②性:受日本譯文影響:「可能性、重要性、不滲透性」等。

③度:受日本譯文影響:「長度、高度、強度」等。

第三節、單位詞的發展

1、    在上古漢語裡,事物數量的表示有哪幾種方式?

上古漢語裡三種表示事物數量的方式:

(1)最常見的是數詞直接與名詞結合,數詞放在名詞前面,不用單位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2)數次放在名詞後面,不用單位詞。「齊為衛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

(3) 數詞放在名詞後面,兼帶單位詞。「皆賜玉五瑴,馬三匹。」

(4)如果是度量衡單位,就必須用第三種方式,「漢王賜良金百鎰,珠二鬥。」

有時候名詞省略,就只剩數詞和單位詞,這種單位詞往往表示度量衡。「養弟子以萬鍾。」

2、    殷虛卜辭中所見的天然單位的表示方法是怎樣的?

漢語單位詞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辭中,我們能看見的單位詞有:丙、朋、升等,但是這些單位名詞只限於度量衡單位,容量單位和集體單位,還沒有天然的單位如「匹、張」等。

a.原始天然單位的表示法是在數詞後面再加同樣的一個名詞,如殷墟卜辭中所見:「羌十羌」;「人十有六人」。

b.直到西周金文還是這種結構方式,但是人的天然單位就用「人」為單位,數詞前不一定也是「人」,如殷墟卜辭中「羌十人」;「羌十人又五。」

3、    漢語裡天然單位的單位詞萌芽於什麼時代?到什麼時代才真正發展起來?

天然單位詞在秦代已經萌芽,但真正的發達還在漢代以後,最常見的是「枚」:「土中的玉璧七枚」,此外還有「頭、只、株、顆、塊、枝、根、條、片」等。「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4、    單位詞的應用範圍都是一成不變的嗎?如果不是,有過些什麼發展變化?

在發展過程中,單位詞的應用範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擴大了,有些縮小了,有些轉移了,有些新興了,有些消失了:

(1)範圍擴大:「個、只、條、張」

①「個」原來只是竹的單位,在唐代擴大很多,鳥和人都稱個:

「兩個黃鸝鳴翠柳」;「樵歌個個同」

②「只」最初只是普通名詞,後用作單位詞,開始也只指鳥類,後擴大到獸類和無生之物。「一隻短船舫」。

③「條」最初也是普通的名詞,後發展為單位詞,先用於樹木,後細長、狹窄的東西都稱條,「繩幾條」。

④「張」平面的東西叫「張」,本是張弓的意義,弓弩也用「張」表示,紙稱「張」屬於後起。

(2)範圍縮小:「枚」,漢魏六朝時期,「枚」字應用範圍很大,可以用於鳥類、魚類和一切器物;現代漢語裡,「枚」字的應用範圍縮小到幾點,「一枚針、一枚獎章」,有些是方言,有些書面語和普通話口語裡,「枚」字已基本不用。

(3)範圍轉移:「盞」,原先一般是用來做酒的單位詞,但現在用來作燈的單位

(4)新興的單位詞:「頂、掛」;消失的如「株、章」(指在口語裡消失)

5、    數詞、天然單位詞和名詞的結合方式在歷史上有過什麼轉變?這種轉變在語法上有什麼重要意義?

(一)就名詞、數詞、單位詞三者的結合方式來說,

(1)先秦時代,數詞兼帶天然單位詞或度量衡單位詞時,位置在名詞後面,殷墟卜辭也沒有例外。先秦只說「馬十匹」,不說「十匹馬」,後代沿用先秦這規則,情況也非常普遍,同時,先秦時代,數詞及其容量單位詞的位置已經可以放在名詞前面了。「一簞食,一瓢飲」

(2)漢代以後,不但數詞及其容量單位詞可以放到名詞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單位詞和天然單位詞也都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

度量衡單位:「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

天然單位:「越使諸發以一枝梅遣梁王。」

(3)中古時期,單位詞移動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來:

「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當時四十萬匹馬,張公嘆其才盡下。」

「一張紙,兩張紙,容量小兒作天子。」

(二)意義:這是很重要的轉變,可以說是一種飛躍。當數詞和單位詞放在普通名詞後面時,它們的關係是不夠密切的,後來單位詞移到了名詞前面,它和名詞的關係就密切起來,漸漸成為一種語法範疇,從此以後,漢語名詞分為百數的種類,每一種類都有特定的單位詞,最後的結果是,名詞和數詞的結合不能不借單位詞來作中介。

6、    單位詞附加在名詞後面用作詞尾(例如「車輛」、「船隻」),起源於什麼時代?

a.單位詞還有一種用途,就是在名詞後面,不加數詞,當做名詞的詞尾。這種名詞往往是無定的,至少不是單數:「車輛」、「船隻」「馬匹」、「書本」「物件」等;

b.這種結構是相當後起的,索然中古時期有「釵朵、鈿朵、梅朵」的碩大,但是這些「朵」都是名詞,不是單位詞,

c.到宋元時代,單位詞確已做詞尾:「吾手下官員皆不似翼德。」

7、    表示行為的單位詞出現於什麼時代?哪些行為單位詞是從事物單位詞轉變來的?

(1)表示行為的單位詞(「次、回、趟」等)的產生,要比表示事物單位的單位詞晚得多。在唐代以前,出來量詞的意義用「再」之外,關於行為的稱數,一律用數目字加在動詞的前面,「百戰百勝」。

(2)唐以後,表示行為單位的單位詞,如:「回、次、」等,逐漸出現,一般表示行為單位的單位詞只有「回、次」兩個字,「次」比「回」晚得多;此外還有「遭」字最初表示環繞或轉動的次數,後來它的用法也一般化了,「賈客停非久,漁翁轉幾遭。」;「遍」字表示讀書完畢的次數,後來也一般化了「走了七八遍。」

(3)表示時間長久的行為單位「場、番」都來自事物單位的「場」和「番」。

a.「番」字最初表示輪番的事物,「初番放出林」(第一批竹筍使它們成長為林);後來它的意義就和行為單位的意義沒有分別了,「幾年今夕一番逢,千古何人此與同。」

b.「場」字表示時間長久,可能起源於科場的「場」(參加考試的人在場屋中所費時間最久),後來用途擴大了,就泛指時間長久的次數了,「一場夢」。

c.至於像「頓、陣」等字也是先用來表示實物單位的,「頓頓食黃魚」,「今朝一陣寒」,當行為單位發展出來以後,行為單位詞和事物單位詞有一個不同點:事物單位詞一般是在名詞前面,行為單位詞一般是在動詞的後面。

8、    在現代漢語裡,行為單位詞和事物單位詞的用法有什麼不同之處?唐宋時代也有這種區別嗎?

行為單位發展出來以後,行為單位詞和事物單位詞有一個不同點:事物單位詞一般是在名詞前面,行為單位詞一般是在動詞的後面。

第四節、數詞的發展

1、「兩」和「二」的用法古今有什麼不同?

(1)現漢中,「兩」和「二」的不同:單位詞前不用「二」,不說「二個人」;零數前不能用「兩」,「十二個人」,不是「十兩個人」;序數不能用「兩」,不說「第兩」。

(2)上古「兩」與「二」幾乎沒有共同點:

①上古的「兩」最初表示天然成雙的事物,「車輛」;當「兩」字用作數詞的視乎,也經常表示天然成雙的事物,後代「兩袖、兩京、兩湖」等都是成雙的意思。

②先秦時代,「兩」字有兩種引申的意義:

a.獨一無二的事物,在特殊情況或假設情況下,就以兩個並稱「事兩君者不容」;

b.兩件事處在同意情況下,「兩」字作為動詞的修飾語,放在動詞前面,表示甲物和乙物都如此,「兩全其美」、「勢不兩立」。

③從現代開始,「兩」和「二」的範圍漸漸交錯起來,此後,「兩」和「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同義詞,有時可以互換。

④但在任何時期:a.零數都不能用「兩」,在零數的位置上,「二」始終沒有讓位給「兩」。b.而在天然單位詞前,「兩」漸漸取代了「二」的位置。(二個,二隻不成話)c.基數和序數的分別「兩級」和「二級」在意義上時不同的。

2、現代的「再」字和古代的「再」字在意義上有什麼區別?它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1)區別:上古漢語的「復」等於現代漢語的「再」(復至=再來),而上古漢語的「再」等於現代漢語的「兩次」(再來=來兩次)

(2)演變過程:

①整個上古時期,「再」字始終只有「兩次」的意義。「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種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以後,「或一日再賜,一月累封。」

②但至少從唐代開始,「再」字產生了新的意義:如杜甫所用的「再」字表現著一種過渡時期,既有仿古,又有新興,「再」字由「兩次」的意義逐漸轉到「第二次」的意義,但不表「第一次」。「不再來」,指不來第二次(來過第二次不能用);不復來,指不又來一次,(可能是來過第三次、第四次了)。唐代的「又一次」還只用「復」不用「再」表示。杜甫詩中就對此作了嚴格的區分:

「人生不再好」;「邊秋陰易夕,不復辨晨光。」

③再後來,「再」字與「復」字混用了,原始意義的「再」是副詞性數詞(兩次),後起意義的「再」和數詞不發生很大關係了。

3、古今零數和分數的表示法有什麼不同?現代零位的稱數法是怎樣發展來的?

(1)零數的表示法:古今人對零數的概念不同。

在上古漢語裡,十被認為是整數,十以下被認為零數,因此「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數結合,中間往往要加一個介詞。在殷墟卜辭中,這個介詞是「有」和「又」字。「十月又一月。」在《詩經》裡更為嚴格,「十」和零數的中間必須加上「有」字,全書沒有例外:「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如果有百數,「百」和「十」之間還要加上「有」子。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當然也有人沿用這種「有」字,但是口語中已經不用「有」了。

(2)現代零位的發展:現代的零數另有一種說法叫做「零位」,例如;三百零六,一百零八等。這「零」的概念和上古的「有」字並沒有歷史的聯繫,它產生的較晚。零位的表示,首先是從數學上的演算開始的,因為演算時用籌式,碰到有零位的數字,就用筆寫下來,容易引起誤差,所以創造一種「0」號以代替零位。

(3)分數的表示:關於上古和中古的分數,分母往往是:「兩、三、十、百」為了與書面語的「三、十」區分開來,又往往寫作「叄、什」。「大都不過叄國之一」。

有時候也說成「幾分之幾,」這是今天的分數稱謂的來源,「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幾分之幾」如果加上名詞,按古代說法是加在「分」字後面,「之」字前面,「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

4、上古序數的表示法和現代有什麼不同?「第」字是在什麼時代怎樣演變為表示序數的詞頭的?

(1)在上古時代,序數和基數是沒有分別的,「三月不違仁」的「三月」(基數)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七月、九月」(序數)形式上是相同的。關於月份前不加「第」字,這種說法沿用到了今天,此外,我們還說「二等、三等、二樓、三樓」不說「第二等、第三等、第二樓、第三樓」等,這是保存了上古語法,這種以簡單的數詞作為序數的用途已經漸漸縮小了。

(2)「第」的發展:

①「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有了次第就有了順序,有了順序就有了高低。「子夏,門人之高第也。」「高第」就是排在前幾名。「第一」最初的意義應該是排在一位,「第」字用為動詞,是排位次的意思。「於是孝文帝乃及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

②但是,「第」字在漢代已經作為序數的詞頭了,「作為周本紀第四。」在「第」字用為詞頭的初期,雖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後面還不帶名詞,代名詞是漢末以後的事。「公第一人,何下坐?」這是一次很重要的演變,因為有了名字在後頭,序數的性質就更加確定了。

第五節、人稱代詞的發展

1、    試述上古漢語人稱代詞的應用情況。

(一)分類:

(1)稱謂: ①第一人稱:吾、我、卬、餘、臺(音怡)、朕等

②第二人稱:汝(女)、若、乃、而、戎等

③第三人稱:其、之、厥等

(2)意義: ①純然指人的人稱代詞:第一、二人稱

②兼指事物的人稱代詞:第三人稱

(3)語音: ①相互間是雙聲關係,靠韻母起曲折作用:第一、二人稱

②相互間是疊韻關係,靠聲母起曲折作用:第三人稱

(4)對應關係:「吾、餘、予」和「女」相配;「我」和「爾」相配;

「卬」和「若」相配;「臺」和「而」相配;「朕」和「戎」相配。

(二)應用:

(1)第一、二人稱代詞之間的區別:

①朕和乃:從殷代到西周,「朕」和「乃(而)」一般限用於領格,

「夙夜出納朕命」;「其害於而家」。春秋戰國以後,「朕」字漸漸間用於主格了,但「乃(而)」仍以用於領格為常。

②「餘(予)、吾、我、卬」相互間的界限、「汝(女)、爾、若、戎」相互間的界限還是沒有人能夠分清楚:

a.「吾」和「我」(大多數情況下):「吾」字用於主格和領格;「我」字用於主格和賓格。當「我」用於賓格時,「吾」往往用於主格:「今者吾喪我」;當「吾」用於領格時,「我」往往用於主格,「我善養吾浩然之正氣」。在任何情況下,「吾」都不用於動詞後的賓格。

b.「汝」和「若」、「汝」和「爾」、「卬、臺、戎」還不能嚴謹科學的分別。

(2)第三人稱的情形較單純:

①「其」字用於領格,「之」字用於賓格,「厥」的用途和領格的「其」大致相同: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②上古第三人稱不用於主格,同時也不用於主語。只是現代漢語需要主語「他」、「他們」的地方,在上古漢語裡就只用名詞重複上文或省略主語。

③「彼」字可用於主語,但是「彼」字的指示性很中,又往往帶有感情色彩,並不是一般的人稱代詞。「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

(4)單複數問題:上古人稱單複數沒有明確的界限:

①有些專用於單數:「朕、予、臺、卬」

②有些可以兼用單複數:「我、吾、爾、汝」:「我二人共貞」(我→我們)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我→我們,你→你們)

③第三人稱的「其(厥)」和「之」字上古到後代一直都兼用單複數。

2、    中古時期,人稱代詞有哪些重要的發展事實?

(1)原來人稱代詞的「變格」逐漸消失:

①「吾」和「我」在語法作用上沒有分別,「吾」字除了否定句(不吾知)的情況下,在先秦一般不用於賓語,但在戰國時代,已打破此規則,漢代,也有「吾」字用於賓格的情況,中古時期更為常見。「吾道如實,道豈在吾。」

②「其」字也不專用於領格而可以用於主語和賓語了。

用於賓語:可引君避之,與其空城。

用於主語:其若見問,當作依違答之。

(2)到了中古時期,第三人稱代詞出現新形式,即「伊、渠、他」:

①「伊」字起源於4—5世紀,在唐代繼續使用,「伊必能克蜀」;

②「渠」字始見於《三國志》,應該認為是從「其」字變來的,唐代「渠」大量出現。「聞渠擲如火,定是欲相燃。」

③「伊、渠」在六朝、唐代很重要,到了宋代,「他」在口語裡更普遍應用,「伊、渠」就少見了。「他」字起源於唐代,人稱代詞「他」是從無定代詞「他」來的,「他」等於「其他」的「他」,在上古意義是別的,可以指事物,寫作「它」。「聖人知天命以理,他只是以術」。

(3)結論:①「我、你、渠」自古以來就是人稱代詞;「伊、他」是中古發展出來的人稱代詞。

②從中古起,「其」「之」已經不用,而代之一「伊、渠、他」,第三人稱在中古起了兩大變化:a.第三人稱可用於一般主語;b.第三人稱一般只指人,很少指物。

3、    人稱代詞複數形式的出現時代及其發展。

近代漢語人稱代詞的主要發展是形尾「們」字的產生。

(1)上古人稱代詞單複數採取同一的形式,在先秦時代只有一個「吾儕」兩見,「儕」是儕輩的意思,等於說我們這一類人,「儕」並非形尾。

(2)漢代以後,有「屬、曹、等、輩」並且漸漸增多,但是這些字都是同義詞,還保有一定的實義,它們和「們」字的最大差別在於:「們」字成為複數的固定形尾,「儕、曹、等、屬、輩」則不是固定的,且沒有成為形尾。

(3)在書面語上,「們」最初寫作「懣」,後來寫作「瞞、門、們」,形尾「們」的產生大約在第10-11世紀之間,在元曲裡被寫成「每。」「他每都恃著口強。」

(4)「們」字來源不清楚,應該也經歷過單複數不分的階段,只單純的作為人稱代詞和某些指人的名詞的詞尾。這種複雜的情形還有待研究。

(5)在北方方言裡,宋代有一個新興的第一人稱代詞「咱」字,(等於「我」),後來加上形尾「們」,成為「咱們」。到近代後起,「咱們」和「我們」有了明確的分工:「咱們」是包括式,包括對話人在內;「我們」是排除式,不包括對話人在內。

4、    五四以後,在書面語言裡,人稱代詞的形態變化表現在什麼地方?

(1)第一種形態變化:「他」字分化為「他、她、它」,這是受西方人稱代詞性別的影響,分為陰陽中三性,「他、她、它」在當時,一般人認為相當於英語的「he, she, it」,但是它們的複數形式「他們、她們、它們」比英語(they)分得更細,因為「們」比較富有獨立性。

(2)第二種變化是「它們」的應用。本來,指物的「他」(即「它」)在漢語裡是非常罕見的,至於複數形式更是絕對不用了,但是由於吸收外國語法的緣故,在書面語裡也漸漸出現「它們」,甚至出現在典範的白話文著作裡。

5、    試述漢語史上人稱代詞的禮貌式的應用情況。

(1)在先秦時代,禮貌式大致可以分為五類:

①自稱不用「餘、我」,而用自己的名,如: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②稱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稱也可以用身份,「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

③稱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稱以不德,如「寡人(寡德之人)」「不穀(不善)」

④以地代人,作為尊稱,如「陛下」

⑤以他所使令的人來代他,如「敢以煩執事。」

(2)秦漢以後,尊稱除了由爵位變來的「君、公」外,還有:左右、大人、丈人等;謙稱還有:下走,賤子,貧道等;皇帝特定自稱「朕」,稱臣子為「卿」。

(3)禮貌式歷代有變更,北京話「您」和「怹(tan)」是另一類型的禮貌式,不是名詞,而是人稱代詞,「您」是「你們」的合音;「怹」本是「他們」的合音,但是「您」字逐漸進入普通話,「怹」趣味逐漸消失了。

第六節、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等的發展

1、    上古指示代詞在來源上和用法上有哪些特點?它們到了後代起了一些什麼變化?

(1)在上古漢語裡,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的關係非常密切。「其、之」兩字是比較明顯的例子。它們先用作指示代詞,然後發展為人稱代詞。

①「之」字用於指示的時候,是用作定語的,它是近指的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這」:「之子于歸,宜室宜家。」

②「其」字用於指示的時候,也是用作定語的,它是表示特指的指示代詞,相當於「那個、那種」,它具有特定的意義,古人用它來表示後面的名詞所代表的人物。「今欲舉大事,將非其人不可。」

(2)第二人稱「若、爾」兩字,同樣地也可以用作指示代詞,作為定語。

①「若」字用於近指為常,如:「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可矣。」

②「爾」字則以用於遠指為常,但在某種情況下,近指和遠指的分別是不清楚的。「爾」字用於定語,在上古還沒有見過,但在南北產的時候,「爾」字就已經有這種用法了:「爾夜風恬月朗」;

③「爾」和「若」是有共同來源的,但是在語法作用上,它們有一個不同之點:在用作指示代詞的情況下,「若」字不能用作賓語及謂語,而「爾」字可以用作賓語及謂語,等於現代漢語的「那個、那樣」或「這個、這樣」。

(3)在上古時期,更常見的指示代詞是「此、斯、是」等,它們都是近指。

①「此」和「斯」的分別在最初可能是由於方言的不同,《論語》不用「此」字,《孟子》則以「此」字為常。

②「是」和「斯、此」的分別未有定論,「是」和「斯、此」一樣,可用作主、賓語,也可用作定語。「是良史也」(主語);「足下欲持是安歸乎?」(賓語)

「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定語)

③和「此」相對立的是「彼」字,「彼」字是十足的遠指代詞,「息壤在彼。」

【自己補充】現漢第三人稱代詞「他」的來源及發展

現代普通話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他」是從先秦的無定代詞「他」演變成的。「他」發展為第三人稱代詞是在唐代。演變過程如下:

(1)「他」亦作「它」、「佗」,意為「別的」,無定代詞,指不確定的人或物,大多作定語,也可作賓語。例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王顧左右而言他。

(2)先秦的「他」既可指物又可指人,六朝時期普遍指人,這是「他」 用法的新發展:最能反映這一變化的、例證最多的是六朝時期佛學著作《百喻經》。

郭錫良先生統計了《百喻經》中「他」字的用例。全書兩萬多字,「他」字用例共39次,其中除7次用作定語,是「別的」意思外,其餘32次都是直接指稱「別人」。例如: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痴。(百喻經)

(3)真正第三人稱代詞「他」必須是專指的、有定的,不能是泛指的、無定的。所以六朝時期裡的「他」還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但是,由於「他」普遍用來指稱人,已經由指示代詞向人稱代詞轉變了。即六朝時期是「他」由泛指無定指示代詞向專指有定第三人稱代詞轉變的過渡期。

(4)唐代才出現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例如:

世人慾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高適《漁父歌》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杜甫詩)

在唐代,由於「伊」、「渠」的使用仍然處於優勢,所以「他」的這種用法還不多見。宋代以後,才成為第三人稱代詞的「他」才被普遍使用。

2、    現代指示代詞「這」和「那」是什麼時代產生的?它們是怎樣發展出來的?

(1)「這」字在唐代就出現了,宋代更多,有時候寫作「者、遮」:

「不是者個道理」;「這個風俗如何得變」王力先生認為關於「這」字的起源,比較合理的說法是由指示代詞「之」轉變而來。

(2)「那」字臺唐代也出現了,宋代以後就繼承下來:

「歌頌在於此,浮華致那邊。」

「那」字的來源比較簡單,不是上古的指示代詞「若」字就是「爾」字,王力先生比較相信是來自「爾」字,因為上古指示代詞「爾」字用途比較廣,應用的歷史也比較長。

3、    現代副詞「這麼」和「那麼」在唐宋時代應用情況怎樣?

(1)在現代副詞「這麼」和「那麼」產生之前,在唐宋時代,和「這麼、那麼」的用法大致相當的有「能、能爾、能許、能樣、能底、能亨、能地、能個、如許、爾許、寧許」,如:「著花能許瘦,落子不多長。」「玉蕊縱妖嬈,恐無能樣嬌。」

這些都可能來源於「爾」字。

(2)此外,唐宋人的語錄中,有「恁(nen)麼」這樣一個形式,從語音上看,「恁麼」就是後代的「那麼」但在最初的時候「恁麼」既可以表示這麼,也可以表示那麼。在宋元的詞曲裡,「恁麼」只寫作「恁」,或者在「恁」字後面加詞尾「的」。「早知恁的難拼,悔不當初留住。」

(3)「這麼」和「那麼」的出現可以說是很晚的是,但是至今沒有研究清楚,在此只引《紅樓夢》的例子:「熬了這麼大年紀」;「我也沒那麼大精神和他們盡著吵去。」

4、    上古疑問代詞大致可以分為哪幾類?到了後代它們在用法上起了些什麼變化?

(1)分類:疑問代詞自古就分為指人和指物兩種,而且大致可以分為三系:

①Z 系(指人):a.主、賓語:誰  ; b.主語:孰;

②  系(指物):何、曷、胡、奚

③○系(指處所):惡、安、焉

(2)應用:

①「誰」字

a.指人,用於主語和賓語,「誰能執熟」(主語);「吾誰欺?欺天乎?」(賓語)。偶然也用於定語「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b.「誰」的另一形式是「疇」字,用法相同,誰和疇在語音上的差別,可能是由於地域的不同或時代的不同而造成的。

②「孰」字

a.主要用於選擇,而且不能用於賓語,(「吾欺誰」不能說成「吾欺孰」)

「女與回也孰愈?」「師與商也孰賢?」

b.還可以指無生之物,而「誰」字則沒有這種功能。

「五色不亂,孰為文採?五聲不亂,孰為六律?」

③「何」字

a.指物,以用於賓語為常,「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朕又何知?」

b.用為定語,兼指人和事物,「是何人也?」(指人);「何器也」(指物)

c.用為狀語,大致等同於現代漢語的「為什麼,怎麼,」「先生何止我攻鄭也?」

④「曷、胡、奚」的應用範圍比「何」字窄得多,它們不能指人,「奚」字用於賓語比較少,「曷、胡」用於賓語更是個情況。

指物的「何、奚」可以兼指處所:「有是三者,何鄉而不濟?」「晨門曰:『奚自』」

⑤「惡、安、焉」就先秦的情況來看,只是專指處所,有些雖然不顯然指處所,並且大致可以由「何、奚、胡、曷」代替,但是由於本義不同,引申義也有細微的差別,這一類的「惡、安、焉」實際上只等於現代漢語「哪裡」的活用。

⑥總之,上古疑問代詞三類之間的分別,在先秦是相當清楚的,到漢代以後,界限變得不那麼清楚了。但是「誰」仍指人,保存為今天的「誰」;「何」仍指物,在今天則說成「什麼」,這個界限仍是清楚的。

5、    跟「何」的意義相同的「底」字首先見於什麼時代?它在後代的應用情況怎樣?

從南北朝起,史料中出現了一個「底」字,它的意義和「何」字相同:「單身如螢火,持底報郎恩。」

到了唐代,「底」字用得更普遍了,在杜甫詩句中,有下面一些例子,「久待無消息,終朝有底忙。」

在唐代其他詩文和宋代詩文中,「底」字也是常見的,特別是「底事」:「風流真底事,常欲傍清羸(lei)」。

6、    現代漢語的「什麼」(甚麼)和「怎麼」是在什麼時代產生的?它的演變情況怎樣?

(1)「什麼」在唐代就產生了,在唐代,「什麼」也有寫作「是勿」的,但是一般只寫作「什麼,什沒,甚麼,甚沒,甚末」或者就單寫一個「甚」字。

唐:「和尚有什麼事?」

元:「我父親是誰,名喚作甚末?」

(2)現代漢語的「怎麼」在唐代只用「爭」字來表示。到宋代才用「怎」字,同時產生了「怎麼、怎生、怎的」等,「若是有情爭不哭,夜來風雨葬西施。」

「爭」的產生時代在第8世紀前後,和「什麼」同時,它的來源還不清楚。和「爭」差不多的還有個「作麼生」,也是表示怎麼的意思。「作麼生」在唐代禪家語錄裡很普遍。「狹路相逢時作麼生?」

7、    現代疑問代詞「哪」(那)是怎樣發展來的?

(1)現代漢語的「哪」字直到「五四」時代還寫作「那」,實際上,在中古時期,疑問代詞「那」字比指示代詞「那」字更常見。依現有史料來看,疑問的「那」產生的時代早於指示的「那」。王力先生認為,上古指處所的○系,真正對處所提出疑問,就用「何處」;而如果是活用的話,就用「那」字來代替上古的「惡、安、焉。」

(2)這個「那」字產生時代比「什麼」和「爭」都早得多,大約在漢末就產生了。到了唐代已經用的很普遍了。

8、    為什麼說上古「者」和「所」具有指代的性質?後來「所」字在用法上起了一些什麼變化?

(1)「者」字是被飾代詞,一般用於定語後面,這定語可以是形容詞,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謂語形式。「知我者,其天乎?」「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此外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放在「昔」字後面,表示時間(後來有「乃者、曩者」等);另有一種是放在數詞後面,表示並舉。如:「昔者辭以病」;「二者不可得兼。」「者」字的用法一直保留在文言文裡,但是後來在口語裡又產生了一種新的形式,就是「的」。王力先生認為,「的」和「者」在語音上雖有相似之處,但並沒有歷史的聯繫。

(2)「所」字

a.「所」字經常放在外動詞(及物動詞)的前面,它的語法作用是使這個動詞,整個謂語形式或整個句子形式都變為定語的性質。這個定語後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者」字(兩個指示代詞前後相應)「臣之所以好者,道也。」

b.這種「者」字往往可不用,名詞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不用,於是定語變為名詞性仂語:「召其所好,去其所惡。」

c.漢代以後,「所」字獲得了一種新的語法意義,就是在被動句中作為動詞的詞頭,在這種情況下,它失去了它的知識作用,「漢軍卻,為楚所擠。」

d.「所」字在今天的發展:本來「所」字後面的動詞和前面的主語結合起來成為定語的時候,它們強調的往往是施事者,如「仲子所居之室」;到了現代,「所」字強調的就不再限於施事者,如下強調的就是行為發生的處所:「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

e.「所」字在現代口語裡已經很少用了,甚至完全不用,但是「所」字應該在文學語言中保留下來,因為在某些情況下,它是能夠增強語言的明確性的。

第七節、動詞的發展

1、    動詞詞尾「得」字的來源及其應用情況。

(1)詞尾「得」來自動詞「得」,大約從漢代開始,「得」字可以放在動詞的後面,還有動詞的性質,後代也一直沿用這種結構,例如:「民採得日重五銖之金。」

這種「得」具有明顯的「獲得」意義,但還不是詞尾,仍是動詞。

(2)「得」字放在動詞後,在另一些句子裡,「得」字又具備了「達到行為目的」的意義,表示一種可能性,「得」等於倒裝的「能」(料得==能料),「得」字開始虛化了。唐代詩文中例子很多:「蒼天變化誰料得?」

這種「得」字和動詞之間還可以插入副詞「不」、「未」:「唇焦口噪呼不得。」可見,這種「得」還不是真正的詞尾。但真正的詞尾「得」正是從這種「得」發展而來。

(3)真正的詞尾「得」產生在唐代,宋代以後使用更加普遍。詞尾「得」用在句尾,具有三種性質:

①作為遞系句的動詞詞尾:「旗下依依認得真。」

②作為緊縮句的動詞詞尾:「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龍吐水,沐浴一身。」

③宋代「得」字和使成式配合,作為能願式中的動詞詞尾,在使成式中間插入一個「得」字,表「能夠」:「縱使青春留得住,虛語,無情花對有情人。」

(4)結論:三種性質的「得」詞尾是同一來源,由「獲得」的意義轉化而來,它作為遞進式和緊縮式的動詞詞尾時,是表示某種情況,緊縮式往往表示誇張,能願式表達某種目的。遞進式和能願式能同一結構,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義:修理得好:遞進式:修理的結果好

能願式:能夠修理好

2、    動詞形尾「了」字的來源及其應用情況。

(1)王力先生認為,如果說現代漢語有形態的話,它的形態首先表現在動詞詞尾「了」、和「著」上面。「了」表示完成貌;「著」表示進行貌。嚴格地說,他們不是詞尾,而是「形尾」,因為這不是構詞法的問題,而是形態變化的問題。

「了」表示時點,「著」表示時面,「了」和「著」表示的不是時態(tense),而是情貌(aspect)。

(2)「了」在先秦史料中沒有出現,《說文》:「了,尦(niao,liao)也。從子無臂,象形。」這是「了戾」的「了」,義為「繚繞」,和今天的形尾「了」沒有任何關係。魏晉時期「了」產生了「了解」義,也和形尾「了」沒有關係。

(3)和完成貌的「了」有歷史關係的是「終了」、「了結」的「了」,產生在漢代。

「了結」的「了」在晉代以後的史料中比較常見,它還是動詞性質:「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4)唐代人的詩句中,許多「了」已經不作謂語,而是作補語,可見它逐漸虛化,表示動作的完成:「何日桑田都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但這些「了」還不是形尾。是動詞「完畢」義。有些很像形尾,但動詞帶賓語的時候,這些「了」是放在賓語後邊的,所以不能認為是形尾:「但得上馬了,一去頭不回。」

(5)真正的形尾「了」出現在南唐:因為它緊貼著動詞而且放在賓語的前面。「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到了宋代,真正的形尾「了」逐漸多了起來:「等閒妨了繡功夫。」宋代還有一個新舊規則並用時期,(也須是做一件事了,又理會一件。《朱子》)元代全用新規則。此後,「了」字位置固定下來。

3、    動詞形尾「著」字的來源及其應用情況。

(1)「著」本作「著」,有三個意義,顯著;著衣;附著。後來「著衣」、「附著」二義寫作「著」,形尾「著」來自「附著」義的「著」,最初是個純粹的動詞。

「風行而著於土。」

(2)在漢末,「著」已經有虛化跡象,它不是句中謂詞,而是在動詞後,和動詞構成使成式結構:「今鐘鼓無所懸著,…如必有所懸著…」

(3)南北朝以後,「著」字開始虛化。一方面,它不用作謂詞,另一方面,它在某種程度上保存著附著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動詞加「著」字構成一個類似使成式的結構。這時候,「著」字一般只用於處所狀語前面,並且常常和「前、後、上、下、中、邊」等字相照應。這種「著」字頗有「在」的意義,但它是連上讀的,而不是連下讀的。這個時候,動詞不帶賓語。

(4)到了唐代,帶「著」字的的動詞後面開始可以有賓語,「著」字的意義也有了變化,它有「到」的意思:「還應說著遠行人。」真正的形尾「著」字,似乎還是繼承了表示處所的「著」,「堆著黃金無買處。」顯示的是一種過渡時期的情況,「著」字只是表示靜態,還不表示行為正在進行中。

(5)真正表示行為在進行中的行為「著」字在宋代已經存在了:「如戰陣廝殺,擂著鼓,只是向前去,有死無二。」但進行貌的形尾「著」字的普遍應用是由元代的史料證實的。「撞著八個大漢,擔著一對酒桶。」

(6)如果拿「了」和「著」相比較,可以說,作為情貌形尾「了」比「著」產生的時代早些。同時,形尾「了」的普遍應用的時代也比「著」早些。宋元時代,「了」和「著」區分有時並不明顯,宋元時代「著」前動詞可以用否定詞「不」:

「待道是鄭觀音,不抱著玉琵琶」明代,特別是17世紀以後,「了」和「著」的分工才明顯。這是語法的一大進步。

第八節、形容詞和副詞的發展

1、    上古漢語的形容詞有哪些類似詞頭的附加成分?

王力先生認為上古漢語的形容詞也像動詞一樣,有些類似詞頭的附加成分,但是,某些附加成分是否應認為詞頭,比動詞的「詞頭」更成疑問,因為它們不是專作形容詞的附加成分。如:「其」:「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北風其涼,雨雪其雱(pang)」(雱,盛大的樣子);再如「有」:「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2、    上古用做形容詞或副詞的詞尾的有哪些成分?其中有哪些一直沿用到現代?它們是怎樣演變成為詞尾的? (書中只提到瞭然)

(1)詞尾:「如、若、然、爾、而」:「如、若、爾」在上古時期較為常見,「而、耳」比較少見:「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2)詞尾「然」:

「然」字的壽命較長,從《詩經》時代起,直到「五四」時代止,「然」字始終在書面語言中用為副詞的詞尾。如:「大丈夫悵然失望」,直到現代漢語,我們還會說「忽然、突然」。

①「然」字還沒有成為詞尾之前,應該是一個指示性的形容詞,略等於現代漢語的「這樣」,(「奚以知其然乎?」)連詞「然而、然則」的「然」和副詞「雖然」的「然」都是從這種「然」字來的。

②「然」字由獨立的詞發展為副詞詞尾,帶著「然」字的副詞,起初詞根是單音的,「惠然、斐然、油然、沛然、悽然,」從戰國時代起,「然」字前面的形容詞可以用疊音了,「子貢蹙蹙然立不安」。

③疊音:

a.形容詞原是形式就是疊音:「芒芒然」,「芒芒」廣闊無垠,望不清楚的樣子。

b.有些疊音詞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不在減為單音,而且不能認為由形容詞變來。「汲汲然」(很惶恐的樣子)

3、    現代形容詞詞尾(兼作一切定語的語尾)「的」字最初出現在什麼時代?它是怎樣演變來的?「地」和「底」產生在什麼時代?它們最初的分工情況怎樣?五四以後「的」和「地」「底」在書面語言裡又起了一些什麼變化?

(1)「的」字的較早形式是「底」字,首見於唐代禪家語錄,一般大家都認為「底」字是從「之」字來的;

(2)唐宋時期的另一形容詞詞尾是「地」字,「地」字與「底」字同一來源,「地」與「底」的分工:是「底」用於一般形容詞,「地」用於聯綿字。「造化可能有偏意,故教明月玲瓏地。」

(3)由於聯綿字往往被用為狀語,所以「地」字又是副詞的詞尾:「平白地為伊斷腸」。即使不是聯綿字,只要是用於狀語的,也都寫成「地」字。

可以說,在近代漢語裡,用「底」字作詞尾的是有關性質或種類的形容詞,用「地」作詞尾的是有關狀態的形容詞和副詞。

(4)「底」改寫成「的」字最先見於宋人的話本,而「的」字的應用實際是元代以後。

(5)「五四」以後,漢語語法受西洋語法的影響,在書面語裡把形容詞詞尾和副詞詞尾區別開來,前者用「的」字,後者用「地」。

4、    上古否定副詞「弗」和「勿」的語法特點怎樣?它們和「不」「毋」在用法上有什麼不同?

「弗、勿」的用法:在謂語的中心詞是外動詞的時候,「弗」和「勿」所修飾的外動詞一般不能帶賓語。而「不」和「毋」後面的外動詞是經常帶著賓語的。最富有啟示性的例子是「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直到漢代,還保留著上古「弗、勿」的用法。但是「不」和「毋」的區別,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別;「弗」和「勿」的分別也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別,這四個字是有明確的對應規律的。

5、    上古「莫」字在用法上和在意義上有什麼特點?它在後來的發展情況怎樣? (1)「莫」字在上古本來是否定性的無定代詞,在意義上類似現代漢語「沒有人、沒有誰、誰也不」又類似「沒有什麼、什麼也不」。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2)在發展過程中,「莫」漸漸與「毋、勿」合流,甚至在口語中將之取代。「莫」字一直沿用至今。

6、    「相」字在上古的詞彙意義和語法作用怎樣?它在現代口語裡的應用情況怎樣?

(1)先秦時代,相的基本意義是交互,指施事者同時成為同一種行為的受事者;就語法作用來說,它所修飾的必須是外動詞,而且不能帶賓語。「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2)從詞彙意義上來說的特殊情況:

①有時候,「相」字只表示遞相的意思,不表示交互,「有無相生」

②有時候,「相」字只表示單方面的行為,它本身失去了交互的意義,但是它的指示性仍然存在。它在意義上接近倒裝的「我」、倒裝的「爾」等。「易世矣,宜勿復相怨」(應該不再怨恨我了)

(3)從語法作用上來說的特殊情況:有時候「相」字所修飾的動詞可以是內動詞。這樣,「相」字失去了交互的意義,只是近似大家的意義。「上下相喜而慶之。」

(4)現代漢語裡「相」字不能成為自由組合的副詞,但是我們可以用種種方法替代「相」,如「你愛我,我愛你」代替「相愛。」

第九節、介詞和連詞的發展

1、    先秦時代,介詞「於」「於」「諸」的語法作用及其相互間的分別。

(1)「於」和「於」: 「於」是「於」的較古形式,甲骨文用「於」不用「於」,「於」和「於」是駢詞。「於」字後起,除了繼承「於」的原始意義外,還兼有一些新興的意義,而後起的意義不用「於」來表示。所以,對於「於」的原始意義,用「於」、和「於」均可;對於「於」的新興意義和新興的語法作用,就必須用」於」。

①「於」的原是意義只限於便是行為發生的處所和時間,以及表示對人的關係:「流共工於幽州」「王訪於箕子」

②如下兩種情況只用「於」,不能用「於」:「於」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詞;「於」字後面所支配的是整個謂語形式。

(2)「乎」和「於、於」:與「於」沒有差別,「於」的原始意義可以用乎字,「於」的新興意義也可以用乎字;僅僅有一字例外,「惡乎」不能換成「惡於」。

(3)「諸」字很簡單,它就是「之於」的合音。

(4)結論:後代書面語,四字依舊沿襲下來,但「於」和「於」的區別泯滅了,「於」表示發生的處所時,現代口語裡一般說成「在」字。

2、    介詞「之」的來源及其語法作用。

(1)介詞「之」和代詞「之」同出一源,最初指示代詞「之」放在名詞後面復指,表示領有。「麟之趾」的原始意義是麟它趾。證明:上古人稱代詞後面不能加「之」,先秦沒有「吾之、我之、餘之、汝之」;先秦史料中,「之」字作為名詞定語的介詞佔大多數。「古人之象。」

(2)「之」也可作形容詞定語的介詞,甚至作謂語形式的介詞。不過較少見(書中說可參見15節)

3、    上古漢語聯結詞「而」「與」的職能。

(一)「而」字在上古兼連、介兩性。

(1)「而」字的連詞性:

①「而」字的基本職能就是把把兩種行為或性質聯結在一起,在「五四」以前,「與」和「而」的分工是:「與」連事物,「而」連行為或性質。

②由於「而」字聯結的兩種行為或兩種性質之間有著種種不同的關係,所以顯得「而」字有各種不同的作用,不過這都是由於上下文決定的,並不改變「而」字的基本職能,就是聯結兩種行為或性質:

a.正接:美而豔;   b.反接:溫而厲;

c.先後關係:烹而食之;d.因果關係:玉在山而草木潤。

(2)「而」的介詞性:

①「而」字把聯綿詞或其他副詞介紹給動詞:「夫子莞爾而笑」。

②「而」字把謂語形式狀語介紹給動詞:「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

(二)「與」字也兼有連、介兩性。

(1)「與」字的基本職能是聯結兩種事物,而不管他們關係如何,因為「與」和「而」的分工是:「與」連事物,「而」連行為或性質。在聯結兩個句子形式的時候,也用「而」不用「與」。在西方語言裡,,在多數情況下,「而」和「與」是用同一連詞表示的,受此影響,五四以後,逐漸用「和」來聯結行為和性質。

(2)為了語言的進一步明確化,我們逐漸在文學語言中把連詞的「與」和介詞的「與」區別開來,在《紅樓夢》中,用「同」字專門來表介詞。

4、    現代漢語連詞「和」的來源及其發展情況。

(1)「和」字由動詞發展而來,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後來發展為連帶的意思。「和」字的後一種用法大約是從晚唐開始的,「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落葉和雲掃,秋山共月登。」這些詩句,「和」都和「帶」或「共」互文,可見「和」只是連帶的意思,後來才逐漸發展為連詞的。

(2)為了語言的明確化,現在我們將「和」字和「同」字區分開來,前者用作連詞,後者用作介詞。它們在書面語上的分工是由《憲法》開始的(1954年)。在這裡,「和」聯結兩種行為的新職能也表現出來。

歷史句法學

第十節、構詞法的發展

1、為什麼說漢語構詞法的發展是循著單音詞到複音詞的道路前進的?

(1)漢語構詞法的發展是循著單音詞到複音詞的發展道路前進的,歷代複音詞都有所增加。現代漢語複音化的趨勢並未停止。

(2)漢語複音化有兩個主要的因素:

①語音的簡化:上古複雜的語音系統簡化到中古音,實際語音要比《切韻》系統簡化了一半,單音詞如果不改變,同音詞大量增加,會妨礙語言成為交際的工具。漢語的詞逐步複音化,成為語言簡化的平衡錘。

②外語的吸收:如果是音譯,原來是複音詞,譯出來必然也是複音詞,如上古外來語:「琵琶、葡萄、苜蓿」等,中古外來語「菩薩、羅漢」等,近代外來語「鴉片」等,現代外來語「沙發、邏輯」等;意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靠著主從仂語來對譯單詞。既然是仂語,至少有兩個音節,如:火車、電話、發動機,至少要兩個音節。

2、上古漢語是不是純粹的單音節語?為什麼?

上古漢語是以單音詞為主的,但是從先秦的史料來看,漢語已經不是純粹的單音節語。就名詞來說「國家、天下、天子、君子」已由仂語變成了單詞;形容詞和副詞由於聯綿字的緣故,有相當的雙音詞;到了中古時期,雙音詞逐漸增加。漢語由單音詞過渡到雙音詞的發展,是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之一,遠在唐代,漢語雙音詞就非常豐富了,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最近一二十年以來,複音詞在漢語中,特別在政治論文和科學論文中,佔了壓倒性的優勢。

3、漢語複音詞的構成方式可以分為哪幾類?其中哪一項是主要的?

漢語複音詞的構成,分為三大類:

(1)聯綿字:就漢語發展情況說,聯綿字變化最少,因為聯綿字的變化只是詞彙方面的變化,而不是語法的變化。

(2)詞根加詞頭、詞尾:詞頭、詞尾的變化比較多,上古詞頭、詞尾(如果有的話)大部分沒有沿用下來,中古以後又有一些新興的詞尾。但是詞頭、詞尾在漢語中不多,在構詞法上不佔很重要的位置。

(3)仂語的凝固化:仂語在發展過程中凝固起來,成為單詞,如上古「天子」,中古「歡喜」等,在漢語構詞法中是主要的。對譯外語的新詞也常是:仂語——複合詞——複音詞。

第十一節、系詞的產生及其發展

系詞是在判斷句中把名詞謂語聯繫於主語的詞。就漢語來說,真正的系詞只有一個「是」字。

1、試述先秦判斷句的結構方式?

(1)在上古漢語裡,名詞不需要系詞的幫助就可以構成判斷。如:「百裡奚,虞人也。」「南冥者,天池也。」

(2)結構方式:

①在名詞謂語後面一般總要加上語氣詞「也」字,同時也就靠著這個「也」字來煞句。(A者,B也。南冥者,天池也。)

②主語後面可以加上「者」字,也可以不加,這種「者」字只是復指上文的名詞,以引起下文。所以當主語是代詞時,就不能再加「者」字。「彼丈夫也。」

(A者,B。天下者,高祖天下。)

③有了「者」字之後,句末可以不用「也」字,但這種情況較少,「天下者,高祖天下。」(A,B也。百裡溪,愚人也。 )

④比較特殊的情況「者、也」都可以不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A,B。荀卿,趙人。 )

2、為什麼說先秦時代「是、為、非」三個字不是系詞?

【1】「是」

(1)先秦時代,有些「是」字很像系詞,但並不是系詞,而是指示代詞,和「此」的意義相近。「富與貴,是人之所欲。」(「是」復指主語「富與貴」)

「君曰:『可矣。是真畫者也。』」(「是」是主語)

(2)上古有「是也」的說法,王力先生認為這個「是」是形容詞,即「是非」的「是」,略等於現代所謂「對」或「不錯」。如:「是魯孔丘與?」曰:「是也」(不錯,就是他。)

(3)另一種「是也」的「是」字是復指上文,近似就是這個、就是這樣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它仍舊是指示代詞。如:「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2】「為」

(1)「為」字本身不是一個系詞而是一個動詞,「為」字的本義是「做」,在上古某些句子裡,它具有一種引申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譯成現代的「是」字,如:「為仲由。」「為孔丘。」這是敘述句代替了判斷句,不能認為「為」是系詞。

(2)在用「也」字煞句的情況下,一般不用「為」字。「也」字煞句是上古判斷句的基本形式;在特殊情況下,「為」字才是必須的,如在主語和判斷與指稱同一事物的時候,「為」字就不可省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但此時「為」並不是真正的系詞,因為:①它不是普遍應用的,而是偶然出現的;

②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有用它的必要。

(3)直到今天,漢語的系詞只用於判斷句,不用於描寫句,而「為」用於描寫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4)系詞應該屬於基本詞彙,不會輕易被替代,但是「為」字在後來消失了。

【3】「非」

「非」字在上古並不是系詞,它只是一個否定副詞。在上古漢語裡,要對形容詞謂語或動詞謂語加以否定,就用「不」字;要對名詞謂語加以否定,就用「非」字。「不」和「非」在不同的謂語中起相同的作用,它們的詞性是一樣的。

3、系詞「是」的產生時代及其用法的發展?

「是」字是由指示代詞發展為系詞的。發展過程如下:

(1)在先秦時代,主語後面往往用代詞「是」復指,然後加上判斷語,主語可以是一個或幾個名詞,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也可以是一個或幾個句子形式,或謂語形式,如「千裡而見王,是予所欲也。」「是」字經常處在主語和位於之間,這樣就逐漸產生出系詞的性質來。

(2)漢語真正系詞的產生,大約在西漢末年或是東漢初葉,但系詞在判斷句中起經常作用,系詞句在口語裡完全代替了上古的判斷句,仍是中古時期的事,此時系詞句有三大標誌:

①它擺脫了語氣詞「也」字,「是」字成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系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②系詞「是」 字加否定副詞「不」字,在口語裡代替了上古的「非」。

「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

③系詞「是」可以被副詞修飾:「孔、老、施加,皆是聖人。」

(3)「是」字用作系詞以後,又產生許多種活用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認或否認某一事實,有時候是追究原因,「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

由承認的意思又產生了變相的容許式,「我給是給你,你若得他的謝禮,那可不許瞞我。」

第十二節、詞序的發展

1、上古的詞序有哪些特殊的情況?形成這種結構的條件是什麼?

特殊情況:主——動——賓的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詞序,但是,在上古漢語裡,有一些特殊情況,就是賓語可以放到動詞前面。

條件:這種結構是由條件的,總的條件是:這個前置的賓語必須是一個代詞。

2、在上古哪些結構中,代詞賓語必須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它們到後來的發展情況怎麼樣?

在原始時代的漢語裡,可能的情況是:代詞作為賓語時,代詞放在動詞前面。

先秦時代,由於語言的發展,這種結構分為三種情況:

(1)完全拋棄舊形式,僅僅留下若干殘跡:「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①在指示代詞中,「是」字比較能夠保存原始的結構,在某些情況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動詞的前面:「昭王南徵而不復,寡人是問。」

②代詞「是」用作介詞「以」的賓語時,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詞的前面;而且「是以」這種結構作為凝固形式一直流傳在後代的文言裡。「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③由指示代詞「是」字構成的另一個凝固形式是「是謂」,譯為現代漢語是「人們把它叫做」或「我們把它叫做,」「觀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無所不利,是謂天德。」

④除此之外,還有「自」和「相」字。「自」作為代詞賓語的時候,總是放在動詞的前面,「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相」字是代詞性的副詞,所以總是放在動詞前面。

之所以叫殘跡,是因為到了先秦時代,除了凝固形式外,一般已不用主語—代詞賓語—動詞這種結構方式了,正常的結構已經變為:主語—動詞—代詞賓語。「故天棄我,不有康食。」

(2)完全保存舊形式,這種情況所以存的條件有兩個:

①第一個條件是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吾誰欺?」「公誰欲與」

其中「何以」這個結構一直流傳到後來的書面語裡,成為一個凝固的形式:「卿等何以得存?」

②第二個條件是,賓語雖是一個名詞,但是有一個指示代詞復指:「秉國之均,四方是維,天子是毗,俾民不迷。」(四方是維,維護四方,「是」復指四方)

a.處所介詞在這種情況下也能起復指作用,特別是「焉」字,因為「焉」本來就含有「於是」的意義。有時不用「焉」而用「於」或「於」,「於、於」也可以認為是「於是」的省略。

b.名詞賓語前置而又有「是」字復指時,名詞賓語前往往還有詞頭「唯(惟)」殷墟卜辭中,賓語前置必須用「唯」,「是、唯」並用,可以說是新舊語法的混合。「惟餘馬首是瞻」、「唯利是圖」。

c.代詞「之」字和「是」字有同樣的作用,名詞賓語靠著代詞「之」字的復指,也可以提到動詞的前面。「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之,是對舉)

d.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更能顯出是前置的賓語,如:

「是之」結構:「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也。」(「是」指「三疾」;「之」復指「是」);

「是之謂」是一種凝固形式,最為常見:「是之謂兩行」,「是之謂大戒」;

「是之謂」也可說成「此之謂」:「此之謂用民」;

「是」和「此」所代指的是名詞,所以有時不用「是、此」,而用名詞或名詞性仂語:「禮義之謂治,非禮義之謂亂也。」

e.王力先生認為,如果我們承認「所」字有代詞性,它也是可以放在動詞前面的,這樣就出現了幾種整齊的凝固形式,互相對應:

何以;是以;所以;

何謂;是謂;所謂。

(3)第三種情況是舊結構和新結構同時存在,明顯表現在否定句的代詞賓語上,在否定句中形成一種過渡狀態:

①大致說來,否定詞是「莫、未、毋(無)」等字的,代詞賓語是「吾、餘、汝(女)、爾」等字的,動詞後置的情況比較前置的情況要多得多:「我無爾詐,爾無我虞」,「晉國之命,未是有也。」

②有些結構最能表現過渡狀態,如「不我」和「不己」:

a.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面:「子不我思,豈無他人?」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b.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後面:「有事而不告我」,「聖人不愛己」

③另有一些結構便是這新形式已經完成,代詞賓語已經不再前置,而是後置了,如:「不……之」結構,「天下不知之。」

3、什麼叫做「處所狀語」和「工具狀語」?它們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現代起了一些什麼變化?

(1)處所狀語:在這裡專指介詞「於(於)」字及其賓語而言。位置變化:

①殷墟卜辭中,處所狀語的位置還不固定,可以放在動詞之後,又可以放在動詞之前,但是放在動詞之後是常見的結構。

②西周以後,處所狀語必須放在動詞(及其賓語)之後,特別是單音節內動詞(如:在、至、行)和被動性的動詞,如:見笑於大方之家。

但是如果「於」是「對於」的意義,就已經不再是一般的處所狀語,它可以放在謂語甚至是主語的前面,「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③漢代,一般處所狀語可以漸漸可以移到動詞的前面:「非所當於道路問也」

④此後,處所狀語又變為前置後置均可也,直到動詞「在」代替了介詞「於」,一般處所狀語的位置才固定在動詞的前面,但是表示動作的施事者或者受事者因動作的結果達到某處所時,這個處所狀語就仍舊是放在動詞後面的如:「他掉在井裡」,「把書扔在地下。」

(2)工具狀語:在這裡專指介詞「以」字及其賓語。位置變化:

①上古,工具狀語放在動詞前面或後面都可以:「不以目視」,「供我以老。」

如果工具狀語被活用來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只能在動詞的前面: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②到了近代漢語裡,動詞「拿」字代替了介詞「以」字,於是「拿」字及其賓語(謂語形式)所組成的工具狀語的位置也就固定在動詞的前面: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紅樓夢》)

4、現代可能式的詞序是怎麼演變來的?

王力先生以「得」字來談可能式中詞序的發展過程。

①先秦的「得」字表示客觀情況的允許,和表示能力的「得」字有區別:

「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後生小子不可能和這個傳統的文化接觸了)

②漢代以後,這種表示客觀情況容許的「得」字的位置可以移動到動詞後面去, 「得」字和動詞之間還可以被「不」或「未」字間隔,不僅用於肯定句,而且可以用於否定句,「田為王田,買賣不得。」

③使成式普遍應用後,又有新的可能式出現,就是「得」字放在動詞的後面,「打得破,煮得爛」,但否定並不用「不得」來否定,而是插入一個「不」字,「打不破」,「煮不爛」。

④現代某些粵方言區有「不打得破、不煮得爛」的說法,但這種結構在全國方言裡較少見。

5、「五四」以後漢語中產生了哪些新興的詞序?

(1)原來漢語的條件式和容許式,都是從屬部分在前,主要部分在後,受西方語言影響,從屬部分也有了後置的可能:「所以什麼謊都可以說,只要說得好看。」

(2)人稱代詞所代的名詞本應該在人稱代詞的前面,受西方語言影響,先詞反而後置,知道目前也還有出現:「在他們逗留在北京期間,總統和外交部長,同隨行人員一起,同毛主席會談。」「他們」在其指代的「總統和外交部長」前面

(3)漢語的文學語言業吸收了西方語言的對話結構:敘述對話時,先把所說的話寫出,然後再指出說話人,如果所說話不止一句,先把第一句話或其一部分寫在前面,中間指出說話人,其餘話放在後面。「完了?」趙太爺不覺失聲說,「那裡會完的這樣快呢?」(魯迅《阿Q正傳》)

第十三節、詞在句中的臨時職務

臨時職務:有些詞在詞典裡並不屬於某一詞類,但再句子裡它能有這一詞類職能。

1、什麼叫「致動」和「意動」?

2、哪幾類詞在什麼情況下可以造成致動和意動?

(1)致動:致動就意義上說,它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質、行為,或成為另一事物。(使動用法)

①形容詞用作動詞:說話人要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質的時候,就要把表示這一性質的形容詞放在賓語前面,使它本身帶有動詞的性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使民聰明,使民愚)

②內動詞用作外動詞:說話人要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不及物的行為的時候,就把表示這一行為的內動詞放在賓語前面。賓語前本該是外動詞,此時內動詞雖然帶有外動詞的性質,但並不是行為施及賓語,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有此行為。「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使死者復生)

③說話人要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及物的行為的時候,就把表示這一行為的外動詞放在賓語前面。這個外動詞所表示的行為並不是賓語所發出的,而是賓語所代表的事物發出的,甚至二者都不是,而是第三者發出的。「吳王反,欲從閩越,閩越未肯行。」(使閩越從己。)

④說名詞用作動詞:話人要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成為另外一個事物的時候,就把表示這另一事物的名詞放在賓語前面,使它帶有動詞的性質。

「夫子所謂生死而肉骨」(使白骨變為血肉)

(2)意動:意動就意義上說,並不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變為某種性質,只是主觀上認為它具有這種性質。一般地說,是形容詞用作動詞:「登泰山而小天下」(認為天下小);「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認為比人很愚,很笨)

3、怎樣運用修辭手段和語法形式的結合來造成致動和意動?

(1)修辭手段和語法手段相結合,就是利用代詞來造成致動和意動。

在漢語裡,代詞一般不能被修飾,代詞前面不可能有定語(「者」字例外),代詞用於領位的時候也不可能有定語,因此「者」字以外,代詞前面的形容詞、內動詞和名詞都變為致動或意動。

(2)變為致動:

a.形容詞作動詞:「君子之學也以美起身,」(使其身美);「正其衣冠」(使衣冠正)

b.內動詞作外動詞:「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使它生長)

c.名詞作動詞:「爾欲吳王我乎?」(你想讓我做吳王嗎?)

(3)變為意動:

a.形容詞用作動詞:「三過其門而不入,孔子賢之。」(孔子認為他很好。)

b.名詞用作動詞:「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大家都認為他是夫人,我可以不認為他是夫人嗎?)

(4)代詞不但可以使它前面的詞成為致動和意動,而且可以使它前面的詞具有一般動詞的用途,甚至代詞本身也可以採用這一方式成為動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第一個「老」、「幼」是尊敬、愛護的意思。)

4、名詞、形容詞、內動詞在怎樣的句子結構中才可以帶有外動詞的性質?

(1)「所」字就能發生使形容詞、內動詞或名詞帶有外動詞性質的作用:

a.形容詞作動詞:「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後,未之有也。」

(所厚,所薄,所重視的,所輕視的)

b.內動詞作外動詞:「涕泣灑衣裳,能不懷所歡?」(所歡,所愛的人)

c.名詞作動詞:「乃敢昧死自陳所天。」(所天,指皇帝)

(2)「能、可、自、相」後面以帶動詞為常,因此,如果它們後面帶名詞或形容詞,那就是名詞用作動詞,或形容詞用作動詞:

a.名詞用作動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說得出的;名,叫得出的)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山上的樹木是自己砍伐自己的)

b.形容詞作動詞:

「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所以君子不誇大自己的工作)

「物與物何以相遠。」(相遠,彼此離開很遠)

(3)「不」字後面經常只帶有形容詞和動詞,不帶名詞,因此,名詞放在「不」字後面,它就帶有形容詞或動詞的性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君不君,為君的不按為君的道理做事。)

5、臨時作副詞用的名詞可分為哪兩類?

(1)取其形似,等於現代漢語說「像某物似的」:

「天下雲集而相應,贏糧而景從。」

(天下人民像雲似的聚集起來,像回聲似的響應號召,背著糧食影子似的跟隨著。)

「無入而藏,無出而陽,柴立其中央。」

(不要深藏在裡面,也不要暴露在外面,而是像木頭似的站在中間。)

(2)表示當做某一身份、某一資格等,等於現代漢語說「當作某物來(對待)」:

「彼琴虜使其民」(秦國把他的人民當作俘虜一樣來使用)

「父事朱家」、「兩人交歡而兄事禹」

第十四節、名詞的關係位

1、什麼叫「關係位」?什麼叫「關係語」?

凡名詞(或名詞仂語)直接和動詞聯繫,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時間、處所、範圍,或者表示行為所憑藉的工具,行為之所由來等等,這個名詞所處的位置就叫做關係位。這種位置上的名詞(或名詞仂語)就叫做關係語。

2、從意義上來說,關係語可以分為哪幾種?它們在句中的位置如何?

(1)時間的表示,從上古到今天,往往不用介詞,只用關係語: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朝聞道,夕死可矣。」

「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張隔夜的日曆。」(魯迅《頭髮的故事》)

(2)處所的表示,可以只用關係語,放在動詞的前面,或是放在句末:

a.放在動詞前:「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

b.放在句末:「子產使校人畜之池。」

c.對於放在句末的關係語,特別是關係語中含有「……之側、……之間、……之上、……之下、……之中,」更是往往不用介詞。「藏之廟堂之上」。

(3)範圍的表示,往往只用關係語:「萬事莫貴於義。」

a.一些所謂分母性的詞,實際上也是關係語的應用,在句中職務是表示範圍: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

b.關於某一問題,或對於某一事物的,也是屬於範圍的表示:「我於周為客」,

有時連介詞「於」也可省略,「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4)凡表示行為所憑藉的工具,也可以只用關係語:「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有些句末的關係語,完全不能用介詞,也可以算作此類,「能體純素,謂之真人。」

(5)凡表示價值的,也可以用關係語「死馬且賣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第十五節、句子的仂語化

1、什麼叫做「句子的仂語化」?為什麼說句子的仂語化是古代漢語的句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書中無,課外整理。)

2、介詞「之」是怎樣使句子變為仂語結構的?這種結構可以包括哪幾種情況?它們的語法作用怎樣?到了後代這種結構起了一些什麼變化?

(1)王力先生以《論語》「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為例,

a.「至於斯」是仂語結構(謂語形式),「君子至於斯」是一個句子結構。把介詞「之」插入主語和位於之間,「君子之至於斯」又變成了仂語。

b.「君子至於斯」本來已是完整的結構,插入「之」字反而不完整,再加上引起下文的語氣詞「也」字,更表示「君子之至於斯」只是一個關係語。

(2)「之」字使句子變仂語,即「……之……也」結構的幾種情況:

①譯為現代漢語,就是「當……的時候」,經常表示時間修飾:「鵬之徙與南冥也,水擊三千裡。」a.有時候也可以不用「也」字,單用「之」字:「夫君子之居喪」

b.有時候用「之時」代替「也」字,使時間修飾的意思更加明顯:「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

c.「其」的意義等於「之」,承接上文不用名詞而用代詞時,不用「之」,而用「其」: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

②這種結構如果不用動詞,只在「之」字後面安置「於」字及其賓語,還可以作為說明或解釋的對象:「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3)變化:①上古漢語「……之……也」結構中的動詞近似一種行為名詞,

a.在現代漢語用句子形式主語和句子形式賓語的地方,上古漢語用名詞性仂語,而不是句子形式,「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

b.在感嘆句裡,主語若由句子形式轉成,描寫性謂語移到主語前面,也要加「之」字,「之」字看似多餘,其實是表感嘆:「大哉,堯之為君也。」

②中古以後,口語中漸漸喪失了這種結構只有古文作家模仿這種結構寫成書面語

③「五四」以後,受西方語法影響,重新採取這種結構,把「之」字換成「的」字,把「也」字去掉,不在用於時間修飾、說明和解釋的對象,只將這種結構用於主語和賓語,「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

3、為什麼說「所以」在上古是個凝固的仂語形式?它在句子的仂語化中起了什麼作用?它是在什麼時代和怎樣發展成為連詞的?

(1)「所以」這個仂語在古代漢語中是最常見的凝固形式之一,因為我們必須承認「所」字帶有代詞性,「五穀,所以養人也」;「五穀是拿來養育人民的東西」;「拿來」是譯「以」字;「……的東西」是譯「所」字

(2)在上古,「所以」有使謂語結構和句子結構變為仂語結構的功能:

①謂語形式轉變為仂語結構:「五穀,所以養人也」,「所以」在這裡把謂語形式「養人」轉成了名詞性仂語「所以養人」,其後還可以加上「者」字,「養之者」。

②句子結構轉換成仂語結構:「吾所以說吾君者」,將「所以」去掉,剩下的是句子形式,但是加上「所以」是仂語結構。當「所以」插入句子時,還可以加上「之」字,「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

③「所以」的意義:

a.表示憑藉:「是其所以為靈公也。」

b.表示原因:「是非之彰,道之所以虧也」,「所以然」就是「它成為這樣的原因」

c.「所以」不是現代漢語的「因此」,正相反,它有時候被用來因其下文,用來追究原因,」「所以」所構成的名詞性仂語成為說明和解釋的對象: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3)發展成連詞:

①上古漢語的「所以」既然能表示原因,就有可能轉變為「故(因此)」的意思,「所以」能變為因果連詞,是由於它有可能放在句首,「既不能強,又不能弱,所以斃也。」

②到中古時期,「所以」逐漸過渡到因果連詞,過渡的特徵有兩個:

a.「所以」放在句首:「所以忍悲揮戈,收淚告絕。」

b.句末沒有「也」字:「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③到了唐代,「所以」就完全變為連詞,它的特徵是「所以」後面可以有主語。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在上古漢語裡,「所以」本來應該直接放在動詞的前面,現在既然被主語間隔,它就不再具有原來的職能了。

第十六節、使成式的產生和發展

從結構形式上說,使成式可分為哪幾種?試述它們在漢語史上的產生時代及發展情況

(1)分類:

a.從形式上說,是外動詞加形容詞(如:修好、弄壞),或者是外動詞加內動詞(如:打死、救活);

b.從結構成分上說,就是「動詞+結果補語」所構成的動補結構;

c.從意義上說,是把行為及其造成的結果用一個動詞性仂語表達出來。

上古漢語的動詞有一種使動用法。例如: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

形容詞也有使動用法,例如:匠人斫而小之。

後來,這種使動用法往往被使成式所代替,例如:

「活我」 →「救活我」 ; 「小之」 →「削小它」。

由使動用法發展為使成式,是漢語語法的一大進步,它使漢語語法更完善,更能表達複雜的思想。使動用法只能表示使某物得到某種結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種行為以達到這一結果。若要把那種行為說出來,就要加上「而」字,如「斫而小之」,使成式不用「而」字,所以是一種進步。

(2)使成式產生及發展情況:

王力先生認為使成式產生於漢代,逐漸擴展於南北朝,普遍應用於唐代。

①王力先生說:「我們討論使成式,首先應該撇開那些似是而非的情況。」

a.如:「擾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擾亂」好像是使成式,但是,我們認為「擾亂」用同義的詞素來構成的雙音詞。

b.如「助長」,我們見過「助長」一詞,但更多的是「助苗長」、「助之長」。可見「助長」是省略兼位名詞的遞系式(兼語式),而不是使成式。 

②漢代使成式已經產生了,從形式、意義上說,使成式的兩種形式在漢代都已經存在了:

a.外動詞帶內動詞的使成式,其施事者的行為的結果是某事物有某種行為:

「乃激怒張儀」;「墮,讀若推落之墮。」(《說文解字》)

b.外動詞帶形容詞的使成式,其施事者的行為的結果是使某事物有某種情況:

「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漢氏減輕田租。」

③南北朝以後,使成式應用更為普遍。

a.外動詞帶內動詞:「雖能驅走董卓」;「無令長相思,折斷綠楊枝」

b.外動詞帶形容詞:「群公有慚色,王室無削弱。」

c.使成式既然是兩個詞的結合,就有可能被賓語隔開。

「石角鉤衣破,藤枝刺眼新。」

④宋代以後,使成式中間一般不能在插進賓語了,使成式的動詞和補語已經結合的很密切了。但「出來」之類作為外動的結果,如果動詞後面還有賓語的話,賓語可以夾在「出」和「來」之間「做出這一件事物來」;元代以後,這種用法就更普遍了,「拿出萬金來,」「扶起三人來」。

⑤近代漢語裡,上面所述的兩種形式的使成式都繼續沿用下來,其中外動詞帶內動詞的使成式越來越多,成為一種頗佔優勢的語法結構。

a.外動詞帶內動詞:

「展開豹皮幅子看時,中間一個(金鈴)有茶鍾大。」(《西遊記》)

「是怕這氣大了,吹到了林姑娘;氣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紅樓夢》)

b.外動詞帶形容詞:

「一句話又把寶玉說急了。」

c.在近代,外動詞帶形容詞又有了新的發展,施事者的行為的結果不是使別的事物有某種情況,而是使自己有某種情況。「把這樣看慣了,也都不理論了」,但這一類句子直到現代也不常見。

⑥五四以後,使成式發生相當大的變化,就是及物動詞帶形容詞的使成式大量增加。在現漢裡,有些使成式逐漸單詞化,例如:「推翻」、「擴大」、「改善」、「革新」等。

第十七節、處置式的產生和發展

處置式是漢語的一種重要句法結構,即現代漢語所說的「把」字句。其形式是用介詞「把」或「將」把賓語提到動詞前;其意義是表示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一種對賓語的處置。

1、處置式的產生時代及其結構的發展

2、從意義上說,處置式在漢語史上有什麼發展?

(一)處置式的來源

①在上古時期和中古的上半期(即7世紀以前),漢語沒有處置式。

a.在現代漢語裡用處置式的地方,在唐代以前只能用一般的動賓結構:

「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

b.上古漢語中的「將」和「把」都是純粹的動詞:「無將大車」(不要趕大車);

「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把,拿著;瑞令,作為上天命令憑證的一塊玉。)

②中古的後半期:

A.唐代以後,「將」、「把」仍沿用為純粹動詞,如:「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但是處置式裡的介詞「把」正是從這種有實在意義的「把」字虛化而來。

「把」字的虛化過程:

a.比較:「醉把青荷葉」和「醉把茱萸子細看。」前者是動詞「拿著」;後者是「拿著茱萸而自細觀看,」拿著是為了看,看的也是茱萸,句子的重音逐漸轉移到「看」。

b.比較:「詩句無人識,應須把劍看」、「兩鬢愁應白,勞心把鏡看。」和「莫愁寒族無人見,單元春官把卷看。」「把卷看」和「把劍看」、「把鏡看」是有分別的,前者看的是卷子,而後兩者看的卻不是劍和鏡子,只是拿著劍和鏡子的動作

c.從意義上說:「把卷看」是處置式,「把劍看」、「把鏡看」不是;

從結構形式上說:它們 的結構形式安全一樣,可見「把卷看」的「把」字在當時還沒有完全喪失動詞的性質。

B.唐代的「將」和「把」所在的謂語形式可以用作工具語:

「直把春嘗酒,都將命乞花」;「輕將玉板敲花片」

處置式和工具語的區別是:

在處置式中,賓語放在動詞前面動詞後面不能再有賓語(至少是不能有直接賓語,因為處置式就是用介詞把賓語提前);在工具語中,動詞後面可以有賓語,因為動詞前面的謂語形式只起著狀語的作用。

(二)處置式的產生及發展

(1)處置式的產生大約在7世紀到8世紀之間,在較早時期,處置式中,「將」字用的較多,到了中晚唐以後,「把」字的處置式的情況更加普遍起來,但是「將、把」似乎沒有分工:

a.往往在同一句中,上句的處置式用「將」,下句的處置式用「把」:

「心將潭底測,手把波紋嫋。」

b.而且在同一對句中,處置式和工具語交錯著,如《水滸傳》中「將、把」兩用: 「那人便將手把武松頭髮揪起來」(「將」用於工具語,「把」用於處置句)

「智深把左手拔住上截…將那根綠楊樹連根拔起 」(「把」用於工具語,「將」用於處置句)

(2)直到清代(有待考察),在普通話中,處置式和工具語所用的介詞性動詞才有了分工。處置式用「把」字(或「將」字),工具語用「拿」字。

處置式:「把你林姑娘暫安置在碧沙廚裡」                 

工具語:「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這種分工一直嚴格的保存下來,有些方言除外。如吳方言,「拿」字用於工具語,也用於處置式。

(3)結構的發展:

a.在處置式產生的初期,賓語後面可以只有一個單音節動詞,如「把卷看」「把琴弄」,到了後代,除了在歌曲唱詞中還可以沿用這種結構外,一般不能再用單音節動詞放在賓語後面,而是用使成式(如「把手絹子打開」)或連動式(如「把錢倒了出來」)。這種結構,至少在宋代就已經產生了。

例如:「今看來反把許多元氣都耗卻。」(《朱子語類》)

b.如果賓語後面不是使成式或連動式,那就是動詞後面帶結果補語(「得」字結構),動量補語,處所補語等。例如:「林衝把陸虞侯家打得粉碎。」

c.總之,不能在賓語後面光禿禿的只帶一個動詞。可見,在近代和現代漢語裡,處置式賓語後面的動詞,一般是必須帶有補語或類似補語的成分的。

(4)就意義方面說,處置式的用法,到了近代漸漸超出了處置的範圍,特別是在元明以後,處置式可以用來表示一種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處置式的動詞本該是外動詞,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是內動詞或不表示處置的外動詞。例如:

「將那一倉活魚都走了。」(《水滸傳》)

「把姑娘的東西丟了。」(《紅樓夢》) 

(5)近代後期,處置式有了新的發展。在過去的處置式中,賓語既然提前,動詞後面就不能再帶賓語(雙賓語和保留賓語除外;例如:《紅樓夢》:「把你嘴上的胭脂賞給我吃了罷」)。但是到了近代後期,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處置式:賓語提前了,動詞後面還有賓語:「把從前的話作了個交代」(《兒女英雄傳》)

(6)處置式是漢語語法走向完善的標誌之一。由於賓語的提前,賓語後面能有語音的停頓,使較長的句子不顯得笨重。更重要的是:由於賓語的提前,顯示這是一種處置,一種要求達到目的的行為,語言就更有力量。「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把革命進行到底」,這種語句的力量不是一般的結構能夠比擬的。

第十八節、被動式的發展

1、被動式的語法特點怎樣?它與概念上的被動有什麼區別?

特點:被動式應用範圍的廣狹隨著語言的不同而不同,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同。

區別:經常被人誤認為是被動式的概念上的被動,有以下兩種結構:

(1)「可」字句及其類似的結構。把「可、足」等字後面的動詞解釋為含有被動意義,這個了解古代漢語是由好處的;「可見」和「能見」顯然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從結構上看,它們並沒有什麼區別。

(2)借用一般的主動形式來表示被動的意義。「諫行諫言」(勸諫被採納、施行)

2、漢語的被動式是什麼時代產生的?先秦的被動式可以分為哪幾類?它們的結構特點怎樣?

在遠古漢語裡,在結構形式上沒有被動和主動的區別,它的出現是春秋以後的事。

先秦的被動式分為三個類型:

(1)「於」字句:說出施事的人物或處所,把外動詞放在「於」字前面。本來外動詞要求賓語,現在外動詞後面沒有賓語且緊跟著介詞「於」。

① 「於」字介紹施事的人物: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②「於」字介紹施事的處所:「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

(2)「為」字句:

①用「為」字作為助動詞,「為」字和被動詞中間插入一個關係位名詞,這個名詞所代表的就是施事者。「不為酒困。」

②關係語可以省略:「胥(伍子胥)之父兄為戮於楚」

(3)「見」字句:

①用「見」字作為助動詞,「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②「見」字句和「為」字句:

a.不同之處在於:「為」字和被動詞中間可以再插進一個關係位名詞(即施事者);「見」字和被動詞的中間不能再插進一個關係位名詞。

b.有時候「為」的「見」對舉,可見他們在表示被動意義上的共同點: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c.有時「見」、「為」並用,同時出現在一個被動句中,「為」字放在關係語前,「見」字放在動詞前,它們的位置並不衝突:「烈士為天下見善矣」

d.「見」字不能直接帶關係語,在有表示施事者的必要的時候,可以結合「於」字句來表示:「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3、到了漢代,被動式有了一些什麼新的發展?它們的結構特點怎麼樣?

漢代被動式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兩種形式:

(1)「為……所……」式

「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動式「為」字句發展出來的。先秦的「所」字有兩種性質:一方面,它具有代詞性;另一方面,它放在外動詞的前面,受外動詞的支配。漢代被動式在助動詞「為」字和動詞之間插入一個「所」字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類化的結果。在表示被動的情況下,「所」字失去了原來的代詞性,而成為動詞的詞頭。如:「漢軍卻,為楚所擠。」

(2)「被」字式

a.「被」字句大約萌芽於戰國末,如:「萬乘之國,被圍於趙」

b.漢代「被」字句普遍應用起來。這種「被」字句作用大致和「見」相當。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當時的「被」字還不容許有關係語(施事者)出現,只是簡單的把「被」字放在被動詞的前面:「被汙惡言而死」          

c.大約漢末以後,被字句中有了施事者出現。施事者放在「被」字和動詞中間。如:「臣被尚書召問」。

4、中古以後被動式又有了一些什麼新的發展?為什麼說現代漢語的被動式在這個時期已奠定了基礎?

中古時期,被動式又有了新的發展。不僅「被」字句用得更為普遍,更重要的是:「被」字句中也能插入關係語(施事者),它在一般口語裡逐漸代替了「為……所」式。

(1)南北朝時代,「被」子後面不帶關係語比較普遍,「孔融被收,中外惶恐」(收,逮捕。)但帶關係語的「被」字句在漢末已經有了萌芽,如:「臣被尚書召問」,此後沿用下來,「被」字就由「見」的意義逐漸轉到「為」字的意義上,「被」字句承擔了「見」字句和「為」字句的職務。

(2)唐代以後,雖然「被」字句仍然可以不用關係語,但是帶關係語的被動式越來越多。並且被動式在唐代又有了新的發展,「被」字的前面有主語,動詞的後面還有賓語,而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又是主語代表的人物所領有的。因此,在這種被動式裡,主語只不過是間接的受事者,而動詞後面的賓語才是直接的受事者。 如:「常被老元偷格律,」這種被動式在後代沿用下來,如:「賈政還要打時,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

5、在近代和現代,被動式又有了哪些新的發展?

(1)近代的被動式(也可以說是:被動式和其他語法結構之間的關係):

a.被動式和處置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動詞後不帶賓語。從意義方面說,差不多所有的帶關係語的被動式都可轉為處置式。例如:侵略軍被我們打敗了;我們把侵略軍打敗了。近代處置式和被動式都要求同時把行為的結果說出來。處置式和被動式中賓語提前,單音節詞放在後面就顯得孤單,因此帶關係語的被動式和處置式一樣,常和使成式結合起來。例如:「我準定被這廝們燒死了。」

b.除了使成式之外,還可以和別的形式結合:

我因八百歲時偷吃十顆,被王母捉下。(連動式)

被他三人拉到聚升酒樓館裡。(處所狀語)

今定軍山已被劉封、孟達奪了。(跟「了」字)

可見,處置式、被動式、使成式等結構之間有密切聯繫。   

(2)現代的被動式:

a.五四以後,受西洋語法影響,被動式的使用範圍擴大了。即不一定限於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了。如:「金桂被村裡選成勞動英雄,又選成婦聯會主席,李成又被上級提升到區上工作。        」

b.但這種情況一般只限於書面語中,口語中,被動式的基本作用仍舊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c.在現代普通話口語中,一般不再使用「被」字,而是用「叫」、「讓」、「給」等字表示。如:「誰知道那孩子又會給狼銜去的呢?」(魯迅《祝福》)

「這話偏生又讓我聽見了。」(冰心《姑母》)

「這句話卻不料叫金旺他爹聽見……。」(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6、試從漢語被動式的發展歷史上看漢語使用被動式的條件和特點?

(1)從「被」字意義的發展過程來看:

a.《說文》「被,寢衣也。」引申為動詞就是覆蓋的意思,而施及的意義又是從覆蓋的意義來的。這種意義的「被」字一般是用於好事方面的。

b.「被」字還有一種意義是蒙受、遭受的意義,這種意義和覆蓋的意義是同一來源。第一種意義是主動的覆蓋或施及某一事物,第二種意義是被動的蒙受或遭受某一事物。

(2)特點:被動式的「被」字來自後一種意義。因此,「被」字句基本上是用來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王力先生統計《世說新語》全書中被動式27例,有22例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這一表示不幸的語法結構並不限於「被」字句,「為」字句和「見」字句也是如此。

被動式這種基本作用發展的結果,使「被」字句有可能脫離被動式的正常結構,甚至脫離被動的意義而單純的表示不幸。這種表示不幸的脫離常規的句子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

①第一種情況:施事者在動詞前,受事者在動詞後,和一般「主動賓」的結構相似,但是,「被」字放在主語的前面。除非詞序變換,否則不能成為被動式:

「被猴行者騎定馗龍。」(等於說「馗龍被猴行者騎定」)

「被你殺了四個猛虎。」(四個猛虎被你殺了)     

②第二種情況:在結構上和第一種相同,只是沒有被動的意味。「被」字僅用來表示一種不幸的遭遇,而且詞序不能變換成被動式:

「白虎精聞之,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團大石,在肚中漸漸變大。」

「那單可及素號驍勇……卻被李思安將兵馬藏伏在四處了。」       

從這兩種情況看,宋元兩代「被」字句的用途雖然擴大了,但卻沒有定型,後代逐漸淘汰了這種脫離常規的形式。但這些情況更有力的能夠說明被動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第十九節、遞系式的發展

1、什麼叫「遞系式」?賓語兼主語的遞系式從上古到現代起了一些什麼變化?

(1)遞系式:普通的句子只有一次連繫,就是把謂語連繫在主語的後面;但是有時候,一個句子可以包含兩次連繫,而第一次連繫的謂語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做第二次連繫的主語,這樣的句子結構,我們叫做「遞系式」。遞系式分為好幾類,書中只著重談賓語兼主語的遞系式(「兼語式」的發展),同時也談到謂語兼主語的遞系式的發展。

(2)賓語兼主語的遞系式的發展:賓語兼主語的遞系式來源很遠,結構穩定。

①在先秦時代,「使、令、遣」這一類的詞往往用於遞系式:

「使身死而為刑戮」;「令彭氏之子御」;「乃遣子貢之齊」

②到了漢代以後:

a.除沿用「使、令、遣」等詞外,還使用其他的動詞構成遞系式,於是遞系式的應用範圍更加擴大了。「秦王拜斯為客卿」;「羽因沛公飲」;「即喚香兒取酒」;「婆子又勸宋江吃兩杯。」

b.「使、令」等詞後面的名詞雖然處於兼位(賓語兼主語),但是,當古人用人稱代詞來代替名詞的時候,由於沒有表示兼位的人稱代詞,就只能用賓語代詞「之」字來表示:「取瑟而歌,使人聞之。」

③中古時期,由於「之」處於兼位,容易被動搖。「之」字在這種地方漸漸讓位給「其」字。「修德使其來」。由於「其」在中古時期不限定於用於領位,它還可以用於主位且偏主語性質,這說明:遞系式中的兩系是一個整體,不能簡單的認為處在兼位的名詞或代詞是賓語或主語。

④「五四」以後,漢語的表達內容豐富了,「使、令、叫、喚」等一類的遞系式的使用範圍比任何時期都更加擴大。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麼話可說呢?」(魯迅《祝福》)

⑤在兼位語顯然可知的情況下,它可以被省略,這樣就使不同施事者的兩種行為並列在一起。從上古到現在都有這種情況:「無使滋蔓,蔓難圖也。」

「這高俅……若留住在家中,倒惹得孩兒們不學好了。」

2、謂語兼主語的遞系式在現代漢語中的作用怎樣?這種結構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1)作用:現代漢語裡,行為名詞用作主語的本就不多,至於行為名詞前面加上領位名詞或領位代詞作為主語就更不合與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了。(如英語 his arrival was too late,直譯是他的到來是太晚了)謂語兼主語的遞系式的用途,和行為名詞前面加上領位名詞或領位代詞的結構的用途大致相等。

(2)發展:

①在上古漢語裡,我們有一個類似上述的領位名詞或領位代詞,就是「其」字(或名詞帶「之」字)放在動詞或謂語形式的前面,使他們成為名詞的性質。在這種情況才,往往用語氣詞「也」字停頓一下,然後接上描寫語。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②在中古時期:

a.這種結構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另有來源的「得」字句。

遞系式「得」字句大約產生在唐代,到了宋代這種遞系式更加普遍應用了。「只是見得不完全。」

b.這種「得」字句顯然是從可能式來的,(「看得這理熟」「能把這理看熟」)此時,它已具有獨立性:

「得」字後面的部分顯然是和上面所舉的上古漢語「也」字後面的部分一樣,應該認為是全句的謂語,也就是說話人所著重要指的東西。

「得」字前面的部分和「也」字前面的部分稍有不同:「得」字前面的動詞或謂語形式並沒有任何語法成分使它名詞化,所以整句的結構應該是一個遞系式。這是新結構代替舊結構的一個事例。

③謂語兼主語的遞系式在最初的時候,動詞後面可以帶賓語,如「周子看得這理熟,」在元明小說裡,這種情況還不少見,但是到《紅樓夢》裡這種情況就很少見了。

④在現代漢語裡,一般來說,還是避免這種結構的,我們只說「他把事情辦得好,」或是「他辦事辦得好,」把賓語提到動詞前面,或者在賓語裡重複一個動詞,總之要使「得」字和後面的描寫語緊密連接起來。

3、帶「得」字的緊縮句產生在什麼時代?它和遞系式的「得」字句在結構上有什麼區別?

(1)「得」字構成的緊縮句(結果式的緊縮)和遞系式「得」字句同出一源,也產生於唐代,「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龍吐水,沐浴一身。」到了宋代這種緊縮句更為普遍應用了。「禁不得這般愁悶,直瘦得肌膚如削。」

(2)遞系式的「得」字句和緊縮式的分別是:前者是描寫性質,後者是敘述性質;前者只表示行為的狀況,後者表示行為的結果(多用於誇張);前者在第二系裡不能用主語,後者在第二部分可以用主語。

第二十節、語氣詞的發展

1、試述上古時代語氣詞「也、矣」的用途?

在上古時代,用於陳述語氣的語氣詞,主要是「也、矣」兩字。這兩個語氣詞一直沿用到近代的文言文裡。 「也」和「矣」的分工主要是:

①前者表示一種情況,後者表示一種過程;前者不著眼在時間的因素,後者著眼在時間的因素,例如「可知也」表示某事是被知道的,說話人並沒有考慮這種可知的性質是一向具備的還是現在具備的;而「可知矣」,說話人的意思是說,以前未可知,而現在變為可知了。因此,凡過去的事情用「矣」,沒有發生的事情用「也」;事情既然沒有發生,就說不上過程,只是一種狀況而已,如:「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②一般說來,「也」字用於判斷句,「矣」字用於敘述句:

a.凡表示事情的可能性、解釋原因、進行推理等,都屬於判斷的範疇,用「也」字:「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主我,作我的賓客。)

b.凡說明事情在某種條件下就變了情況,或表示目前已經成為某種狀況,都屬於敘述的範疇,用「矣」字:「朝聞道,夕死可矣。」

③在上古漢語裡,「也」字不但用來煞句,有時候還用它來表示小停頓,「矣」字也有這種用法。

2、試述上古時代主要的幾個疑問語氣詞的用途?

上古疑問語氣詞主要由四個:乎、哉、歟(與)、耶(邪),這四個字可以分為三個用途:(1)純粹傳疑:乎

純粹傳疑,是因為問者並沒有了解任何有助於回答這一問題的材料。如果對話人不答覆,說話人很難猜到答案:「管仲儉乎?」這只是指句中沒有任何反詰副詞來說的。如果句子中有反詰副詞,(如:而況今之人乎)或類似反詰副詞的詞組(如:不亦樂乎),那又不同了。

(2)純粹反詰:哉

「哉」字和「乎」字最大的分別是:「乎」字不靠疑問代詞或疑問副詞的幫助,它本身可以表示疑問;「哉」字永遠不能表示純粹的疑問,而且要靠疑問代詞或反詰副詞的幫助,才能表示反詰。「雖強勁何益哉?」

(3)要求實證:歟(與)、耶(邪)

a.「歟(與)」字作為疑問語氣詞,它的一般特點是要求實證。說話人猜想,但是不能深信不疑,所以要求對話人予以實證:「是魯孔丘與?」

b.《墨子》、《莊子》、《荀子》等書,在這一用途上,常常不用「與」而用「耶(邪)」:

「天下之道盡此已邪?」(《墨子》) ; 「然則子無師邪?」(《莊子》)

c.但是也應當注意,在這些著作裡,「邪(耶)」同時也用於純粹傳疑,而且用於純粹反詰。可見由於方言不同,「與」和「邪」用途的廣狹也不相同。

(4)「乎、與、邪」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可以用於選擇性的疑問。

「敬叔父乎?敬弟乎?」 ; 「子巧與?有道與?」

「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

3、近代漢語疑問語氣詞的來源及其應用情況?

近代漢語疑問語氣詞「那」、「哩」,就大多數情況看,「那」是表示疑問的,「哩」是表示誇張的。

(1)「那」

a.「那」字的來源可能很早,但是在唐代的史料裡,我們還沒有發現這種「那」字,在元曲裡,表示疑問語氣的「那」才普遍應用起來:「相公,你為何不肯認老相公那?」(《曲江池》)

b.「那」字除主要用作表示疑問語氣外,有時也可以表示誇張語氣,如:

「我道你是好人那。」

c.「那」字只出現在元曲裡,《水滸傳》《西遊記》等書並沒有用「那」來表示疑問或誇張。

(2)「哩」

a.「哩」字大概產生於13世紀(南宋)左右。「哩」的較早形式可能是「裡」,根據呂叔湘先生考證,唐宋時代有一個語氣詞「在裡」,宋人多單言「裡」;「哩」就是「裡」的另一個寫法

b.在元代,「哩」已普遍應用,主要是用來表示誇張語氣。「說漢朝大臣來投見哩。」

但在元曲裡,「哩」字有時也表示疑問語氣,「你怎麼量米哩?俺不是私自來糴米的。」在元曲用「哩」表示疑問語氣的例子裡,「哩」字多數可以用「那」字來代替。在這一點上,「哩、那」沒有分別。

c.《水滸傳》裡用「哩」字,來表示誇張語氣,而不表示疑問語氣;

《西遊記》裡,「哩」字仍然表示誇張語氣,但可以兼用疑問語氣。

4、現代漢語疑問語氣詞的來源及其應用情況?

現代疑問語氣詞和古代疑問語氣詞不能成為簡單的對稱關係。

「嗎」是獨立性的疑問語氣詞,本來沒有疑問的句子要靠它來表示疑問;

「呢」是依存性的語氣詞,必須句子本身已經表示了疑問,它才能幫助疑問的語氣。現代疑問語氣詞和古代疑問語氣詞的用途是交錯的,因為現代疑問語氣詞不是來自古代疑問語氣詞,而是來自別的詞。

(1)「嗎」的來源:

a.「嗎」的較古形式是「麼」,「麼」應該是由「無」演變而來,這種演變能夠在語音上得到證實。

b.從唐人詩句中,我們可以看見大量的「無」字被用作疑問代詞,實際上,它就是「麼」的前身:「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c.尤其是「否」和「無」對舉的時候,更顯示著它是從正反並列法發展出來的疑問語氣詞。「江州司馬平否?惠遠東林住得無?」

d.但是早在晚唐,就已經有詩人用「麼」字了,「南齊宿雨後,仍許重來麼?」

e.語氣詞「麼」由「無」變來,現代方言也可以為證。粵語大部分地區和客家話大部分地區,都拿「無」做疑問語氣詞。

(2)「呢」的來源:

「呢」的產生比「麼」晚的多,它的來源也頗難確定。

在「呢」字普遍應用之前,近代漢語裡有和「呢」大致相當的兩個語氣詞,即:「那」和「哩」;現代漢語用「呢」不用「哩」,「呢」的出現時代似乎應該推到元代,在元曲裡,我們可以看見個別用「呢」的例子,但是它們出現的次數非常少,《西遊記》中也偶然出現,且用在不完整的句子裡:「你娘呢?你老婆呢?」

到《儒林外史》裡,「呢」字有了新發展,它專用來表示疑問語氣,而且還可以用在一個完整的局子裡。「要至親做什麼呢?」

到了《紅樓夢》裡,情況大不相同,不用「哩」而用「呢」,「呢」字出現的頻率很大。

(3)總體說來,漢語語氣詞的發展有一個特色,就是上古的語氣詞全部沒有流傳下來,「也、矣、乎、哉、歟、耶」之類,連痕跡都沒有了。代替它們的是來自各方面的新的語氣詞,譬如水來語尾的「的」,來自形尾的「了」,有來自否定詞的「麼」,有來歷不明的「呢」。近代漢語還有一些新興的語氣詞,如祈使語氣「吧」。

第二十一節、省略法的演變

1、試述上古漢語的一些省略法。「五四」以後漢語的省略法有了一些什麼演變?

(一)王力先生只談上古漢語省略法的兩種情況:

(1)主語的省略,和第三人稱代詞不用作主語有關。

a.除非重複上文已出現的名詞,否則只好省略了主語:「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b.「則」字可以幫助人們了解主語的變換,所以「則」字後面往往可以省略主語: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則百姓敬)

c.有時候,上古漢語利用省略法使句子達到的簡單程度,遠非西方語言以及現代漢語所能及:「至則行矣。」(子路回到那裡,丈人已經走了。)

(2)賓語的省略:

①在上古漢語裡,一般賓語的省略是很少見。只有平行句的第二句的否定語裡,賓語才往往被省略了。「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不得則死。」

②至於介詞後的賓語被省略就比較多了。最常見的賓語的省略是在介詞「以」字和「為」字的後面。其所省略的應該認為代詞「之」字或「此」字。但是這裡所謂的「省略」就僅僅是為分析的便利而說的;實際上有許多地方根本就補不出這個代詞賓語來。

a.「以」字後面賓語的省略:上古漢語的「以為」和「可以」並不等於現代漢語的「以為」和「可以」。現代漢語中這兩者都是雙音詞(單詞);上古的「以為」和「可以」都應該認為是兩個詞的組合,而「以」字後面還省略了一個賓語。「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

b.「為」字後面賓語的省略:「臣竊見大赦之後,奸邪不為衰止。」

(二)五四以後省略法的演變:

a.對話中的省略法在先秦非常常見,之後罕見,「五四」後,受西方語言影響「復興」。在先秦對話裡,「曰」的主語往往承前而被省去,有時候在不妨礙理解的情況下,「曰」字也省略了: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

b.在現代的文藝作品中對話裡,也正是採取了這一類的敘述方式。不過封航寫出,更加清晰。

2、試從漢語史的角度談談所謂倒裝法和省略法。(書上無,課外補充)

第二十二節、「五四」以後新興的句法

1、「五四」以後,無定冠詞的應用情況及其作用。

(一)應用情況:

(1)西方語言中有冠詞之稱,分為有定冠詞和無定冠詞:

有定冠詞:表示後面的名詞所代表的事物是有定的(例如上文已經提到過的事物)

無定冠詞:表示後面的名詞所代表的事物是無定的(例如不能確定的事物)

(2)有定冠詞與漢語結構相去甚遠,而無定冠詞則相反,漢語受無定冠詞影響,用「一個,一種」,在傳統語法中,這兩個詞本可以不用:

①「一個」:「一個」在「五四」以後,用途擴大了,本來不用「一個」的地方也用上了:「只有一個虛空,」在白話文裡,用「一個」往往是著重在指出數量,否則往往省去「一」字,「二姐是個實心人,便認作他是個好人,」在新興的句法中,「一個」只是指出後面跟著的是名詞或名詞性仂語。

②「一種」:

在唐代,「一種」只是同樣的意思;一個種類也可以成為「一種」(即今千種恨,惟共水東流。)但今天我們一般加在名詞前面的「一種」並不是什麼種類,它只是執行著一種「無定冠詞」的職務。它所管的是抽象名詞和近似抽象名詞的名詞。漢語的抽象名詞前本是不帶單位詞的,但是受西方語言影響,「五四」以後,就要用「一」來表示「無定冠詞」,但是「一」字必須加單位詞,而「一個」表示具體名詞,為了將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分開,前者用「一個、一雙、一件、一條」等,後者用「一種」(一種負擔,一種後悔)

(3)「一個」和「一種」的用法偶有混淆,但在開始的時候,就有作家把他們的用法區分開來:在具體名詞前用「一個」,在抽象名詞前用「一種」,後來基本遵守這種用法。

(4)在現代,翻譯作品對漢語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解放以後,俄語對漢語的影響佔了優勢,而俄語沒有冠詞,因而,解放以後,報紙、雜誌上的「一個」、「一種」減少了很多。

(二)作用:

在漢語語法的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憑藉造句的力量使動詞、形容詞在句中的職務更為明確,更重要的是,在很長的修飾語前面放「一個」或「一種」,令對話人或讀者預感到後面跟著的是一個名詞性仂語,這樣就大大增強了語言的明確性。「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魯迅《傷逝》)

2、「五四」以後新興的聯結法和插語法。

(一)聯結法

(1)一般說來,「五四」以前的判斷句在統一主語後面不用並行的判斷詞,當三個以上的人或三件以上的事物聯結在一起的時候,按漢語的老辦法,是先把它們分為兩類或三類,然後把連詞插在這兩類或三類中間:「鳳姐和李嬸娘、平兒又吃了兩杯酒。」

(2)「五四」以後,受西方語言的影響,漸漸把連詞限定在最後兩個人或兩件事物的中間,三個以上的動詞、形容詞也用同樣的辦法聯結:

「幹部、農民、秀才和商人」;「農業、工業、運輸事業、商業和衛生事業」

「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

(3)用「或」字來聯結的時候,按漢語的老辦法,是每一項的前面都加上一個「或」字,「快帶了他去,或打,或殺,或賣,我一概不管」(《紅樓夢》)

現在我們用「或」字時,只在最後兩項中間放一個「或」字就夠了。

(二)插語法

「五四」以後的插語法和漢語原本的插語法不同。老的插語法往往是插進一兩句不相干的話,新的插語法不是這樣,如:

(1)附註式插語法

「恰巧有輛剛打好的車——定作而沒有錢取貨的——跟他所期望的車差不多。」

(2)用「他想、他以為、他曉得、某某說」等等插入一個句子裡,好像把句子隔開為兩半;或者插在一個複合句的中間,把分句隔開。

「有了自己的車,他以為,就有了一切。」

「虎姑娘一向,他曉得,不這樣打扮。」(以上均出自《駱駝祥子》)

3、「五四」以後新興的平行式的應用情況。

平行式:這裡指的是平行的能願動詞共帶一個動詞,以及平行的不同時間的同一動詞共同支配一個賓語的情況。

(1)共動:平行的能願動詞共帶一個動詞:

「她是來享受,她不能,不肯,也不願,看別人的苦楚。」

a.也可以有兩個相同的能願動詞,只是所用的副詞不同:

「就說三條大活駱駝,也不能,絕不能,只值三十五塊大洋。」

b.有時候可以用某些動詞(或動賓結構)和一個能願動詞來造成平行式,共帶一個動詞「你仍然像在包廂看戲一樣,本身不會,也不必參加那出戲。」

(2)在漢語裡,我們雖不能用形態變化來表示時間,但是我們可以用一些副詞或副詞性結構來表示時間:「發展我國教育的目的,現在是、將來也是服務於深灰主義建設的」;「現在,受過和正在受著殖民主義災害的國家和人民……」

(3)共賓:特點:動詞之間往往用「和」或「或」來聯結

a.「五四」以後,上古漢語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動詞共用一個賓語的結構又漸漸普遍起來:「每人報告著、形容著或吵嚷著自己的事。」

b.有時候,動詞也可以有各自的狀語,這是原來所沒有的結構:

「每個領導者都必須善於耐心地聽取和從容地考慮反對意見。」

第二十三節、句子的嚴密化

1、什麼叫做「句法的嚴密化」?漢語的句法是怎樣由簡單向複雜發展的?

句法的嚴密化,是指句子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如使成式、處置式等的產生和發展,都是使漢語句法走上嚴密化的重要事實。

發展過程:

(1)甲骨文由於書寫困難和文體限制,句子是非常簡單地,金文的句子比較複雜一點,《書經》中,複合句中分句之間的關係是用意合的方法來表現的;而在《易經》、《論語》裡,這種關係則是用「故、況、則」等語法成分表現出來。

(2)戰國以後,漢語的句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句子的結構非常緊湊,必須將全句念完才能停頓下來。以反詰為例,反詰句中,前面有疑問代詞和疑問副詞,句末有疑問語氣詞。

(3)唐代是漢語句法嚴密化的另一個新階段。唐代知識分子受佛教邏輯思維影響,表現在語言結構形式中的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把要說的話儘可能概括起來,成為一個完整的結構,二是化零為整,使許多零星的小句結合成一個大句,使以前那些藕斷絲連的語句變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這樣句子雖然長了,但是語言更為簡練。以韓愈文章為例:

「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比照當時房租或是的貴賤,來提高或降低他自己做泥水活的工資,用來支付房租和夥食。)

2、「五四」以後,漢語的句子結構在嚴密性方面起了一些什麼大的變化?試舉例加以說明。

「五四」以後,漢語的句子結構在嚴密性這一點上起了很大的變化。所謂句子結構的嚴密性,一方面是要求每一個句子成分各得其所,另一方面還要求語言簡練,涵義精密細緻,無懈可擊。王力先生在此分六種情況討論句子結構嚴密化:

(1)定語:上古漢語的定語總是比較短的;唐代以後,雖然有了一些比較長的定語,但是比起現代漢語來,無論在長度還是應用數量上,都相差很遠。

長定語的作用就是把一般口語裡可能分為幾句的話,改變組織方式,作為一句話說出來,使句子結構更嚴密。「也沒有一般洋車夫的可以原諒而不便效法的惡習。」(《駱駝祥子》)

(2)行為名詞:行為名詞的運用,是化整為零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來行為用動詞表示,動詞的一般用途是用作謂語的中心詞,這是漢語語法的傳統。但往往一件行為用一個敘述語,語言不夠經濟,行為名詞的運用,可以產生簡練的效果。「應該改善對知識分子的使用。」「加速國民經濟發展,求得社會主義各國的經濟和文化的共同高漲。」

(3)範圍和程度:古人說話往往不能精密的估計到一個判斷所能適用的範圍和程度,古人所謂「不以辭害意」為自己辯護,但是今天我們的語言要求具有科學性,在句子中表示某一判斷(某一描寫、某一敘述)的範圍和程度,是加強語言明確性的必要手段:

指出範圍:「只會片面的引用馬列主義的個別詞句」;

「對一部分手工業可以逐步的施行機械化或者半機械化。」

指出程度:「全國資本主義工商業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在一定程度上參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

(4)時間:a.現代漢語的時間觀念更強,常常考慮到一件事情的時間因素,時間的表示也更為常見:「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在第二個五年內必須首先集中在重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和冶金工業方面。」

b.兩千年前,漢語用「將」字表將來,到了近代口語裡,反而缺乏純粹表示將來的副詞,因此沿用古代的「將」字:「周恩來同志將代表黨中央委員會作專門的報告。」

(5)條件:條件的表示,是表示事物的依存關係。當我們陳說一件事時,往往把這件事所依賴的這個或這些條件同時說出來,這裡的條件指的是某些狀語結構,如「在一定的條件下,」「在好一點的環境和比較健全的領導機關之下」

(6)特指:特指也是語言的一個細緻的表現手法,它在指出某一個事物的共同情況的同時,還指出這一事物當中的某一小類更適合這種情況:「這一偉大的歷史變化,是同帝國主義的,特別是美帝國主義的願望背道而馳的。」

3、漢語語法的今後發展的基本趨向是什麼?

王力先生認為:今後漢語語法發展的基本趨向是:(1)在構詞法上,今後創造的新詞絕大多數將是雙音詞,雙音詞對單音詞的比重將逐年增加。將來改用拼音文字以後,可能產生一些「音譯」的新名詞,它們可以達到三個音節以上。(2)在句法上,將來句子結構會更加嚴密化,邏輯和語法將要結合的更加緊密,使句子經得起分析。現在句法謹密的文章還不多,將來國家注重語言教育,可以做到一般書包上的文章在句法上都沒有毛病。這樣發展,就是在健康的道路上發展。

(感覺不會考,觀點太陳舊。)

四、詞彙發展部分

第一節、漢語基本詞彙的形成和發展

1、    基本詞彙大致包括哪幾方面?

基本詞彙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裡的一部分詞和代詞、數詞、聯結詞等。

(1)動詞和形容詞:在甲骨文中,動詞和形容詞比名詞要少,但是動詞「出、入、來、立、射、在」;形容詞「大小多少新舊黃白黑老」等都是從甲骨文中沿用至今;先秦時代動詞形容詞大量出先,其中很多作為基本詞和詞素沿用至今。

(2)代詞:較後起,在先秦時有一些代詞仍未出現,有很多可能試從名詞轉來的,並沒有為代詞特別造字。代詞雖然穩固,但也有變化,先秦時代一些代詞在後代消失了,如「汝」。

(3)數詞:起源較晚,有些數詞是假借別的字來表示額,但是甲骨文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詞都已經出現,並沿用下來。

(4)聯結詞:出現較晚,有些從動詞轉化而來,前秦時代的聯結詞大都消失了,現代漢語中所用的聯結詞大多數都是後代逐漸產生出來的。

(5)名詞裡的基本詞:自然現象的名稱、肢體的名稱、方位和時令、親屬的名稱、關於生產(漁獵、畜牧、農業)的詞、關於物質文化(宮室、衣服、家具)的詞。

2、    有關肢體的基本詞在漢語史上的應用情況。

(1)肢體的名稱很早就產生了但是穩固性不強,幾千年沿用下來的只有「心、手」等很少的一些詞,例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2)多數肢體的名稱,如「耳、身、眉、鼻、發」等,在上古是獨立的基本詞,到了現代漢語裡,都做了雙音詞的因素:

「螓首蛾眉」(螓首,額方廣像螓一樣。蛾眉,眉彎曲細長,像蛾的觸鬚一樣。)

(3)有些肢體名詞,如「首、領、面、目、口、齒、足、肌、膚」等,在上古是屬於基本詞彙的,「借再拜稽首」;「臣作朕肱骨耳目」;「手如柔荑,膚如凝脂」,但是到了現代,「頭、頸、臉、眼、嘴、牙、腳、肉、皮」分別將之取代。

①「頭」和「首」的聲音雖然接近,但是「首」屬於審母幽部,「頭」屬於定母侯部,古音並不相同。戰國之前,只有「首」沒有「頭」,金文裡有許多「首」,卻沒與一個「頭」字。到了戰國時代,「頭」字出現了,它可能是由方言進入普通話的,並且作為同義詞,在口語裡漸漸代替了「首」,「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②「頸」字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在最初指的是脖子的前面的部分。「頸在前,項在後。」「頸」字普遍用來表示脖子的意義是在漢代以後「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

③「臉」字出現較晚,6世紀以後才出現,當時只有「頰」的意思,而不是「面」的同義詞,這種意義一直沿用到唐宋時代。後來由「頰」引申到「面」的意義,屬於詞義擴大。

④戰國沒有「眼」字,漢代以後才逐漸多見,「眼」在最初只指眼球,「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後來由於詞義的轉移,「眼」在口語裡代替了「目」。

⑤「嘴」本作「觜」(zi,zui),原指鳥嘴,「觜」字大約起源於東漢,《廣雅·釋親》說:「㭰,口也」,㭰即觜,可見當時的「觜」已經兼指鳥嘴和人嘴了。

⑥「牙」字起源很早,《詩經》時代已經出現,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統言之,皆稱齒稱牙,析言之,則前當唇者稱齒,後在輔車者稱牙。」先秦時代,「牙」字不多見,且常用於「爪牙」這一熟語中,到了中古時代,「牙、齒」的分別已經不存在了,而「牙」也就代替了「齒」。

⑦「腳」《說文》:「腳,脛也」,「腳」的本義是小腿,「羊起而觸之,折其腿。」《莊子》和《漢書》「股、腳」連用,就是指大腿和小腿,但是到了中古,「腳」字在基本詞彙中已經代替了「足」。

⑧《說文》:「肌,肉也」段玉裁說:「人曰肌,鳥獸曰肉,」但是在和「骨」對稱的時候,雖然指人,也可以稱「肉」:「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至於「肉刑」也不稱「肌刑」,可見「肌」雖然絕對不能用於鳥獸,但是「肉」卻不是絕對不能用於人,只是這種應用有條件而已,

⑨「皮」字在先秦是專指獸皮,如:「橐(tuo)以牛皮」;而人的皮叫作「膚」,如:「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分得很清楚,到了漢代,「皮」字才用於人的皮膚。

3、    上古時期時令方面的詞彙和生產的發展有什麼密切的關係?

時令方面的詞彙「年、歲」和春秋都是從農業用語發展來的:

①《說文》:「年,谷熟也。」上古史料完全證實了這個原始意義,在最初的時候,也許「年」只是「谷」,甲骨文中的「我受年」等於說「我受禾」,但是到了周代,「年」已經是谷熟的意義了。五穀每年一熟,所以由谷熟的意義轉為時令的年是很自然的。

②《說文》:「歲,木星也。」這是將後起的意義當做本義。甲骨文中有「今歲,來歲」的說法,「歲」不是表時令的年歲;一歲最初可能是指一個收穫的季節,由這一意義再轉到谷熟或年成的意義。「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由谷熟或年成的意義再轉為時令的年歲。「三歲為婦,靡室勞矣」;「歲」在漢以後轉化為年齡的意義,在口語裡「年」和「歲」有了分工。

③《說文》:「秋,禾穀熟也。」「秋」和「年」的本義相近,不過後來發展為不同的兩種意義,「秋」指谷熟的時期,一般穀物都是秋天收成的,所以把收成的季節叫做「秋」。

④《說文》中「春」作「萅」,解云:「推也,從日從艸,艸春時生也」,「春、推」文微對轉(陰陽對轉),由於春天草木出地。所以把播種的季節叫做春天,也是完全可能的。春和秋是和農業生產最有關係的兩個季節。

⑤「夏」字的來源,也可能和農業有關。《說文》:「夏,中國之人也。」這未必是本義。朱駿聲說「此字本宜當訓大也,萬物寬假之時也。」較為可取。夏天農作物長大了,這個季節就叫做「夏」,和「春、秋」正好相配。

⑥《說文》:「冬,四時盡也。從仌從夂。夂,古文終字。」這個解釋相當可信,「冬」的意思只是一年最後一個季節。

最初的時候,一年只分春秋兩季,而沒有分出夏、冬;春秋時代才有夏、冬之分。

4、    從哪些語言事實中看出詞彙和社會發展的聯繫?

(一)關於生產的詞彙

(1)首先我們注意到農業詞彙和漁獵詞彙的歷史聯繫。

①「畋獵」的「畋」在上古都只寫作「田」,在甲骨文中,「田」字雖然也常常當畋獵將,但也當耕田講,大約在遠古時代,畋獵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後來耕田是主要的生產方式,就把「田」字也用到耕田上來,同時把所耕的土地叫做「田」。

②再拿「獲」和「穫」為例。對於畋獵所得,叫做「獲」;對於農業所得,叫做「穫」,其實它們在口語中毫無分別。

(2)其次,我們注意到某些詞雖然在後代死亡了,它們在上古可能算是基本詞。在漁獵時代,人們有必要辨認許多的魚類、鳥類和獸類。舉例來說,鹿類有鹿、麋、麇等,而且牝鹿叫做「麀(you)」,鹿子叫做「麑」這是因為當時確有仔細區別的必要,在畜牧時代,人們也有必要區別家畜的詳細種類,在農業時代,人們也有必要辨別穀物的種類,「谷,百穀之總名」;「禾,賈谷也」;「黍,禾屬而多粘者」;「稷,齋也,五穀之長也。」

(二)關於物質文化的詞彙:也必須聯繫社會的發展來看物質文化的發展:

(1)宮室方面:

①「宮、室」二字起源都很早,它們都和穴居有關,遠古人民掘地為穴,半陷在地平面下,尚未脫離原始生活的穴居狀況。有一種連環穴正像甲骨文的「宮」字,至於「室」字,它是和「垤」字相同的,蟻冢叫做「垤」,人冢也叫做「垤」,只不過寫作「室」罷了。在遠古時代,室就是穴,穴就是室。到了殷代,有了版築堂基上棟下宇的建造,室和穴才有了區別。

②「屋」在最初只是帷幕之類(同「幄」),開始「屋」和「室」不是相同的東西,但是,在《詩經》時代,版築的房屋也可以用屋的名稱,叫做「板屋」,甚至單說成「屋」,此後「屋」指帳幕的意義逐漸消失而專指房屋了。

③「房」《說文》:「房,室在旁也。」段玉裁說:「凡堂之內,中為正室,左右為房,所謂東房西房也。」春秋以前沒有樓房,戰國有兩層的房子,因此就產生了「樓」字:「城上百步一樓。」

(2)衣服:關於衣服,王力先生只談了帽子、褲子、鞋子和襪子。

①帽子:先秦時代沒有這種帽子,只有所謂的「冠」,而冠是二十歲才有資格戴的。「巾」做頭巾將 ,似乎是漢代的事,《說文》:「冃,小兒及蠻夷頭衣也。」這是近代的「帽」字。《荀子》「古之王者有務而拘領者矣」,「務」就是「帽」,但也不一定都像現代的帽子。

②褲子:《說文》:「絝,脛衣也。」這是套褲,若像現代的褲子,則叫做「褌」,無論是絝還是褌都不見於先秦史料,當時人們只穿裳,不穿褲子。

③鞋子:最早的時候,鞋子叫做「屨(ju)」,周末以後,又叫做「履」,「屨」和「履」是古今音的分別。先秦還有所謂「屝」,是草做的,而且似乎還是方言用語,後來又出現了「屩(蹻)」,到了漢代,「履」已經成為鞋子的通稱,而且在漢代,又有了「鞵」,是皮做的鞋子,「鞵、鞋」是古今字。中古以後,一般鞋子(只要不是皮做的)都叫做「鞋(鞵)」了。

④先秦已有襪子,《左傳》:「褚師聲子韤而登席」「韤(襪)」古今字。

(3)家具:關於家具,王力先生只談床、桌子、椅子。

①床:古人很早就有了床,床是坐臥兩用的。上古人坐於床,床前有幾。供坐的床一直傳到近代。

②桌子:上古沒有桌子,只有幾。幾,長方形,很矮,在床前或席前。除幾之外還有案,案只是上食的木盤加腳。後來由食盤引申為食桌,再由食桌引申為一般的桌子。

③上古的人們既然坐在席上或床上,所以沒有椅子。南北朝人所謂「坐(座)」,大約已經是坐具,椅本作「倚」,後作「椅」,大約起源於宋代,據說是因為後面可以依靠,才叫「椅」。

5、    從基本詞彙的發展事實中,可以得出哪些結論?

①漢語的基本詞彙是富於穩定性的;多數的基本詞有了幾千年(或者是幾百年)的壽命。在複音詞逐漸發展以後,有些基本詞轉變為詞素,如「月亮」的「月」。

②基本詞彙雖然穩定,變化還是可能的。首先是跟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古代需要區別的東西,後代不再需要區別了。古代存在的東西,後代不再存在了。其次是轉化,有些轉化是和社會發展有關係,如「宮、室」。最後使方言和外來語的影響。

③古代沒有而後代產生的東西,當然需要產生新詞,戰國的「樓」,宋代的「桌」、「椅」,都是好例子。

④一般詞彙的詞也可以轉變為基本詞彙的詞,例如「嘴」,反過來說,基本詞彙的詞也可以轉變為一般詞彙的詞。

⑤階級習慣用語和行業語也可以轉變為基本詞彙,例如「太陽」本來是道家的行業用語。反過來說,基本詞彙也可以轉變為階級習慣用語和行業語,例如人稱代詞「朕」字。(「朕」字在先秦是一般人稱代詞,秦以後變成了皇帝專用的人稱代詞。)

第二節、鴉片戰爭以前漢語的借詞和譯詞

借詞:當我們把別的語言中的詞連音帶義都接收過來的時候,就把這種詞叫做借詞,音譯

譯詞:當我們利用漢語原來的構詞方式把別的語言中的詞所代表的概念介紹到漢語中來的時候,叫做譯詞,也就是意譯。

王力先生認為只有借詞才是外來語,譯詞不應該算外來語。

1、    在歷史上國內各種語言對漢語詞彙有過什麼影響?

國內各族語言對漢語的影響是很自然的,在南北朝時期,所謂五胡十六國,就是種族雜居的時代,漢族語言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如:胡語、鮮卑語,後來元人和滿人統治的時候,漢語也收受到過蒙古語和滿語的影響。

2、    在鴉片戰爭以前漢語來自國內的借詞和譯詞可以分為哪幾類?其中哪一類對漢語的影響最大?

三類:西域的借詞和譯詞;佛教的借詞和譯詞;西洋的借詞和譯詞

西洋的借詞和譯詞對漢語的影響最大。

3、    漢唐時代漢語中來自西域的借詞和譯詞的特點是什麼?

西域的借詞和譯詞,大約是關於指物、動物、食品、用品、樂器等類的名詞。

如:借詞:葡萄、苜蓿、安石榴、酥。

譯詞:胡麻、胡豆、胡桃、胡琴。

4、    佛教借詞和譯詞是怎樣影響漢語詞彙的?

(1)從佛教專門用語談起:伽藍、般若、摩尼、摩訶、菩提,佛教專門用語只能通行於鑽研佛教經典的少數人中間,不能成為全民語言。

(2)還有一些已經進入了全民語言當中:佛、塔、僧、尼、和尚、菩薩、羅漢這些都是家喻戶曉的字眼,它們的全民性是顯然的。

(3)還有一些佛教用語,它們深入到漢語的血液中,令人不能察覺到它們的來源,如:世界、現在、因果、莊嚴、法寶、圓滿、魔鬼

世界;我們現在所謂的世界,上古漢語裡叫做天下。世界這個詞是從佛經來的,他的最初意義和現在意義不相同,世是時間的意思,界是空間的意思。世界本來是包括時間、空間來說的,略等於漢語原有的宇宙。在佛經裡,世和界的分別是嚴格的,「三世」指過去、未來和現在;「三界」指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後來世界在大眾口語裡起了變化,原來世的意義消失了,原來界的意義吞併了世的意義,現在這一詞已經入到基本詞彙了。

(4)除此之外,佛教用語進入一般口語的還有許多,例如現代把讀書說成念書,這個「念」就是從佛教用語「念佛、念經」來的。我們說「緣分、因緣、姻緣」這個「緣」字也是從佛經來的,我們說「功德無量、五體投地」整個成語都是從佛教用語。

(5)佛教用語對於漢語的影響是巨大的,個別佛教用語在個別方言裡影響特別大,如,在吳方言裡,「作孽」表示可憐。

5、    鴉片戰爭以前漢語裡已經出現了一些什麼樣的的西洋借詞和譯詞?它的特點怎樣?

「鴉片、火輪舟、火輪車、公司、銀館、千裡鏡、自來火、地球、熱帶」等新詞,這些新詞有的是實物的名稱,有的是有關地理知識的名稱,都是漢語裡原來沒有的。這些詞有的到後來改了譯名,如「銀館」改成「銀行」;「千裡鏡」改成「望遠鏡」等,但是它們的含義沒有改變。

第三節、鴉片戰爭以後的新詞

1、    現代漢語新詞產生的特點是什麼?

儘量利用意譯;儘量利用日本譯名

2、    為什麼漢語在吸收西洋詞語時大量利用日本譯名?

由於鴉片戰爭以前有一些譯名通行不廣或者是不大合乎科學,而嚴復等人的譯名又不太通俗,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明治維新給中國政治的影響,中國早期留學生以留日的為多,他們很自然的把日本譯名搬到中國。其次中國當時為西洋語言編寫詞典的人們由於貪圖便利,就照抄了日本人所編的西洋語言詞典的譯名。

3、    由日本傳到中國來的意譯的譯名大致可分哪幾種情況?

(1)利用古代漢語原有的詞語,給以新的涵義。如果漢人先譯,可能也是這樣譯的,但實際是日本人先譯,中國人照搬了。如「革命、文學、文化、文明、封建、機械、社會、保險」等

(2)利用兩個漢字構成按照漢語原義講的通的新詞。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漢人先譯,就可能不是這個樣子了。但是日本人先譯,漢人看著順眼也就用到了。

名詞:哲學、科學、體操、單位、成分、概念、定義、原則、意圖、進化

形容詞:絕對、抽象、肯定、否定、積極、主觀

動詞:改良、解放、批評、批判、調整

這一類情況還可以細分為兩類:

一是和漢字的本來意義比較接近,「歷史、政策」大約可以按照漢字的本來意義推知大意的;二是和漢字的本來意義相差較遠的,「前提、企業、絕對、抽象」等,我們需要追溯這些詞的來源,然後理解它們為什麼這樣形成。

第四節、同類詞和同源詞

1、    什麼叫做同類詞?研究同類詞對於語源的探討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如何?

(1)同類詞主要是結合漢字的偏旁來談詞與詞之間的意義聯繫,形聲字是合體字之一,而且是最常見的一種,在常用的漢字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形聲字,大多數的形聲字可以分為左右或上下兩個部分,其中一個部分表示意義的範疇,另一個部分表示聲音。

(2)同部首的字就語源而論應該是同類字。不同部首,但是部首意義相通的,也可以認為同類字。例如犬部和豸(zhi)部相通,彳部和辵部相通等等,由同類字可以推知它們的詞義在原始時代有或多或少的聯繫。

(3)局限:憑同類字(部首)研究語源,是《說文》家們的主要工作,但是這種研究方法是有局限性的。特別是甲骨文出土之後,我們發現許多字形和小篆的字形並不相符,這樣專靠《說文》來解釋語源,不但不夠而且不一定可靠。

2、    什麼叫做同源詞?為什麼說從語音的聯繫來看詞義的聯繫是研究漢語詞彙的一條非常寬廣的道路?

(1)結合語音來談詞與詞之間的親屬關係,擺脫字形的束縛,從語音上去追究詞與詞之間的意義聯繫。

(2)從語音的聯繫去看詞義的聯繫,這是一條非常寬廣的道路。

①先從否定詞說起:

屬明母:莫、末、曼、無、毋、亡

屬幫母:不、弗、否、非、匪

我們還可以分析出,用於禁止語的,一般只用明母字,如「勿、毋、無」;用於否定敘述和否定判斷的,一般只用幫母字,如「不、弗、非、匪」

②其次,談「左」和「右」,最初指左右手,後來「右」引申為援助的意義,後來寫成「祐」或「佑」;「左」引申意義也是幫助的意思,但是左手比起右手處於次要地位,它只能幫助右手,後來寫成「佐」字,專指輔佐,字形雖有變化,但是意義同源,聲音也相同,到了中古時代,才分為上去兩讀:「左、右」讀上聲,「佐、佑」讀去聲。

③其次,再談「祝」與「咒」從語音上說,兩字都是章母覺部,「咒」屬長入,「祝」屬短入,所差無幾。原始時代的巫師的祝詞都是可善可惡,所以「祝」和「咒」實際上是一個詞。

3、    漢語詞彙的系統性是怎樣體現出來的?

王力先生提出了一個「詞族」的問題,我們應該肯定某些詞相互間的親屬關係,遠在九百年前,就有王聖美創「右文」之說,右文就是聲符,因為它往往在字的右邊,所以叫做「右文」,但是我們研究詞族的時候,應該能夠擺脫字形的束縛,從聲音和意義兩方面來找他們的親屬關係。

如明母,有一系列明母字表示黑暗和有關黑暗的概念:墓、暮、幕、霾、冥

影母,有一系列影母字是表示黑暗和憂鬱的概念:陰、暗、影、屋、幽、怨

日母,有一系列日母字是表示柔弱、軟弱的概念:弱、軟、孺、辱

陽部,有一系列陽部字表示光明、昌盛、廣大、長遠、剛強等:亮、朗、光、昌

詞與詞之間是密切聯繫這的,同源詞就是詞彙系統性的現象之一。

第五節、古今詞義的異同

1、    舉例說明古今詞義的異同。

2、    舉例說明詞義發展的歷史聯繫。

王力先生在此章舉了26個例子來同時說明這兩個問題,在此,只列舉五個:

(1)信(這裡只談和書信有關的內容)

在上古時期,書信只叫做「書」不叫「信」:「鄭人有遣燕相國書者」;

到了中古時期,「信」字才有了使者的意義:「馳遣信就阮籍求文」;

在6世紀以後,有「書、信」二字連用的例子:「別後書信不相關」;但是這只是書與使者的等立仂語,並不等於現代所謂的「書信」。

在盛唐時代,書和信還是分得很清楚的,但在杜甫的詩句中,有些「信」字是消息的意思「忽得炎州信,遙從月峽傳」,這就是信使向信函過渡的開始,大約幾十年後,「信」字才真正具有現代所謂書信的意義了。「寄信船一隻,隔鄉千萬重。」

(2)涕

涕在上古是眼淚的意思,鼻涕在上古是「泗」,不叫作「涕」,「涕」由眼淚的意義轉化為鼻涕的意義,是因為哭的時候往往是眼淚鼻涕一齊來,所以有轉化的可能,王褒《僮約》「目淚下,鼻涕長一尺」可見到了漢代,「涕」字才當鼻涕將。

(3)風流

「風流」在最初是個名詞,表示風流教化,或者是遺風,「士女沾教化,黔首仰風流。」

到了後來,「風流」的意義轉化為一種不十分固定的意義,大致是指士大夫階層所喜愛的一種生活方式,即所謂的「雅」。

用作名詞的時候,大致等於所謂雅事或雅興,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用作形容詞的時候,就指騷人雅士的品質:「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

「風流」既然是指士大夫的生活方式,當士大夫階層墮落的時候,自然也會歪曲了「風流」的原義。近代口語裡所謂的「風流」,變為指稱亂搞男女關係或嫖妓的行為了。

(4)文章

王力先生認為,先秦所謂的「文章」主要是指刺繡品,這是無可厚非的,「目好色,而文章致繁,」 黼黻文章是所以成禮的,所以文章可以作為禮的具體表現,有時候,所謂「文章」也就是指禮而言,「煥乎其有文章」,刺繡和作文有相似之點,所以「文章」有刺繡品的意義轉化為作品的意義,這個轉化過程,在漢代就完成了。「文章《爾雅》訓辭深厚」。

(5)稍

「稍」在上古是漸的意思,而不是略微的意思,一直到中古還是這樣。「項羽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但在唐代,「稍」字已經產生出略微的意義來了。

「稍不如意,相顧笑議。」

(6)僅

「僅」字在唐代以前是差不多達到的意思,它是甚言其多,不像近代的「僅」字甚言其少。

(7)時候

「時候」本來只是時令和氣候的意思,「離亭向水開,時候覆蒸梅。」到了現代漢語裡,「時候」變了雙音詞,不再表示時令和氣候了。

第六節、詞是怎樣變了意義的

1、    試以漢語為例,說明詞和概念在歷史發展中的關係。

在語言裡,詞是能表者(它能表示一個概念),概念是所表者(詞所表示的是它)。能表者和所表者的關係不是天然的,而是歷史造成的,因此這種關係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變化的。但是能表者和所表者的關係既然是歷史造成的,它的轉變也就受一定的規律制約著,這就是說,能表者如果要換一個所表者,在正常情況下,它只能轉化為鄰近的或與原意有關的概念,而不能任意變換。這種轉化,在中國文字雪上就叫做「引申。」

2、    什麼叫「引申」?漢語詞義的引申可以分為哪三類?

引申是從本來的意義生出一個新的意義來,舊意義和新意義之間的關係是可以說明的。

(1)詞義的擴大:就是概念外延的擴大,縮小特徵,擴大應用範圍,在漢語中較常見。

①江:本是專有名詞,指今天的長江;後來變為河流的通名

②河:專指黃河;變為河流的通名

③臉:專指目下頰上,「臉」是面上搽胭脂的地方,所以古人稱臉限用於婦女,「芳蓮九蕊開新豔,輕紅淡白勻雙臉。」可見當時一個人有兩個臉,不像現代人一個人只有一個臉,由頰的意義引申到面的意義。

(2)詞義的縮小:概念外延的縮小,擴大特徵,縮小應用範圍。

①瓦:《說文》:「瓦,土器已燒之總名」,這是「瓦」的本義,後將詞義縮小在屋上所蓋的「瓦」。

②谷:《說文》:「谷,百穀之總名」這是「谷」的本義,後來詞義縮小為只指稻子的果實。

③生:在上古時期,生字有兩個意義:一個是生育的「生」,另一個是生死的「生」。在現代普通話的一般口語裡,只說「死活」,不說「生死」。除了仿古之外,「生」的第二種意義只用作詞素,如「生存、生命、生物。」

(3)詞義的轉移:凡引申義不屬於擴大,又不屬於縮小的,都可以認為轉移。

①腳:本義是小腿,轉移到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肢體。

②玄:原始意義是黑的意思,由黑轉移到不辨是非的意義。

③窮:在上古時候,「窮」字用為名詞的時候,表示盡頭,用為形容詞的時候,表示盡,用為動詞的時候,表示追究到底,由此轉移,就成困苦、不得志、走投無路等意義。在現代漢語裡,「窮」字的古義只殘存在固定的形式當中,如「窮盡、無窮,」一般口語裡只有貧窮的「窮」。

3、    漢語詞義轉移的特點怎樣?

詞義的轉化不一定就是新舊的代替,也就是說原始意義不一定因為有了引申意義而被消滅掉。有時候,它們的新舊兩種意義是同時存在的過,或至今仍是同時存在的。因此,詞義轉移共有兩種情形:一種如蠶化蛾;一種如牛生犢。

4、    詞義的變遷和修辭學有什麼密切的關係?

詞義的變遷,和修辭學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在許多情況下,由於修辭手段的經常運用,引起了詞義的變遷。最常見的是隱喻法和譬喻法。

(1)道理:《說文》:「道,所行道也。」可見「道」的本義是路的意思。

《說文》:「理,治也。」朱駿聲:「順玉之文而剖析之。」玉之文就是玉的紋理,引申起來,「道」是工作方法,「理」是客觀存在的內部規律。這樣譬喻是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了。

(2)責任:在最初的時候,「責」是債的意思,「任」是挑擔的意思,承擔了任務好像負債,必須清償,而任務本身就是一肩重擔,要不怕困難的去完成它。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樣的雙關的語意,正是詞義發展過程中的鮮明寫照。

(3)甘苦:「甘」就是今天所謂的甜,有時候也等於今天所謂的好吃,但是「甘」和「苦」很早就有了轉化的意義,「言甘」就是話說得很甜,「甘心」就是心裡痛快,現在把心所自願叫甘心,就是從這個意義轉化來的;「苦」已經轉化為難過和辛苦的意義了。

第七節、概念是怎樣變了名稱的

1、    舉例說明漢語詞彙中概念改變了名稱的事實。

所謂一個詞變了意義,也就是說,某詞不再表示原來的概念,但是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某一事物,我們的腦子裡就存在著和這個事物相關的概念,除非我們的祖先一向不曾有過這種概念,否則一個詞消失了,這個概念並沒有隨之消失,它勢必找另一個能表者來表示它:

(1)腿:「腳」字的小腿的意義消失了,人們的小腿並不因此就不存在了,於是必須創造另一個詞來表示小腿,於是這個新詞「腿」就適應需要產生了。「腿」字的意義是小腿,至於大腿仍稱「股」。

(2)走:走路的概念,今天用「走」表示,古人用「行」表示,「明日遂行」在普通話裡,「走」字代替了古代的「行」,而「行」字只能用於固定的形式(如「步行」)裡了。

(3)跑: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如:「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跑」字起源很晚,開始指獸的前蹄挖地,後演變為奔跑的意義不過仍指獸類。

(4)怕:我們現在用「怕」來表示的概念,上古用「畏」或「懼」來表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怕」字在上古完全沒有畏懼的意思,《說文》:「怕,無為也,」「怕」指安靜無為,也就是淡泊的「泊」,它和現代漢語所說的害怕的「怕」,僅僅字形相同,沒有淵源關係,害怕的「怕」開始見於唐代,從何時「怕」字在口語裡完全替代了「畏」和「懼」還不能斷定。

2、    概念的一般化和特殊化同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風俗習慣的關係怎樣?

(1)概念的一般化同社會發展有關:在今天的社會裡顯然不需要像畜牧時代那樣把牲畜區別的非常仔細,例如我們不再說「豚」,只說「小豬」,但這並不妨礙古語在現在作為詞素保留下來,如「馬駒、牛犢、羊羔」。

(2)概念的一般化又和時代和風俗有關。拿鬍子來舉例,古人沒有刮鬍子的習慣,中年以上,每人都有很長的鬍子,並且講究鬍子的美觀。因此,古人有必要把鬍子分為三種名稱:兩頰上的鬍子叫「髯」;嘴邊上的鬍子叫「髭」,嘴下邊的鬍子叫「須」。

(3)概念的特殊化也同樣受到了社會發展的影響,有些新的概念需要比較特殊的字眼去表示它,這些特殊的字眼是從古代詞彙的倉庫中取出來並賦以新的生命,例如「貸款」的「貸」早已從口語中消失,「貸款」就是借錢,之所以不說成「借錢」是因為貸款是政府的一種制度,不同於一般的「借錢」。

3、    避諱、禁忌和避褻對詞彙發展的影響怎樣?

(1)避諱和緊急,是概念變更名稱的原因之一。避諱是中國古代的一件大事,犯諱可能遭受刑罰甚至處死,一般人的名諱影響不大,但是皇帝的名諱就有影響到漢語詞彙的可能。相傳西漢呂太后名「雉」,所以改「雉」為「野雞」,沿用到今天的口語中;官名常常因避諱而改稱,如晉代不稱「太師」而稱「太宰」,就是因為避諱司馬師的名諱;隋代不稱「中書」而稱「內史」是因為避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的名諱。最典型的是「代」字,在上古時期,「代」字只是朝代的意義,而沒有世代的意義,在上古漢語裡,「代」和「世」不同:「三代」指夏商周三個朝代,「三世」指祖孫三世;「二代」指兩個朝代,「二世」指父子相傳的第二代。區分嚴格。到了唐代,避諱唐太宗李世民「世」字,從此以後,世代的「世」改為「代」。還有其他的忌諱,如古人忌虎,所以稱虎為「大蟲」,今人忌蛇,所以稱蛇為「長蟲」。

(2)避褻:某些被認為穢褻的詞語常常被改為比較「雅」的或比較隱晦的詞語。如「小便。」《說文》:「尿,人小便也。」又叫「前溲」,又叫「小遺」。但是,如果事物本身被認為穢褻,改換名稱也不能解決問題。過了若干時期,又要找一個更雅更隱晦的名稱來代替它。有些人用更古的別名,如「旋」,有些人另造別名,近代大小便叫做「解手」,小便叫做「小解」。

第八節、成語和典故

1、    成語和典故是怎樣產生的?

成語:歷史鞏固下來的固定詞組,不是仿古詞語,但是「於古有徵」。

典故:典故是把一段古代傳說或歷史故事壓縮成一個句子或詞組,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有時候也不一定是古代的傳說或歷史故事,而只是提出一個詞,最常見的是提出一個人名或地名,但是這個詞是有出處的,它可以使人聯想到古代典籍中的一句話,並藉此了解這個詞所指的是什麼。

2、    成語和典故在語言的歷史發展上和語言的表達上起著什麼重要的作用?

(1)成語的運用可以豐富口語的詞彙,例如:壟斷這個概念如果不採用成語就很難造出一個適當的名稱;成語的使用還可以使語言精練。「一視同仁、一勞永逸、一曝十寒」等,假使用一般口語來說,就要多費口舌。成語的使用又可以使語言形象化,如「千鈞一髮、一帆風順、一落千丈」。

(2)成語能夠加強語言的穩定性,成語應該是一字不改的,甚至字的詞序也不能稍有變動,「兼容並包」不能說成「兼蓄並涵」之類,也不能說成「兼包並容」等。

(3)典故在語言裡所起的作用和普通成語是一樣的。典故能使語言精練,用極簡單的幾個字說出了很豐富的內容,如:「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其中包含著作家自嘆曲高和寡、不怪自己脫離群眾,反怪群眾不識好貨的意思的許多意思。

典故能使語言形象化,因為它們往往能使人想起整個生動的故事,「拔苗助長」。

(4)成語和典故雖然有可能破壞語法的常規,但是它們又保持著許多古代的語法規律和虛詞。總而言之,成語和典故對於語言的發展能起到一種調節作用,特別是在文學語言上面,它們能增強語言的全民性。

第五章、結論

【基本不會考,略】

1、    試述漢語對日本語、朝鮮語和越南語的影響。

日本在創造自己的方塊字的時候,會按照漢字的造字法來創造,日本字母也是由漢字省筆畫來創造的。日本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以致漢語借詞在日本語中非常發達。甚至在明治維新以後,被用為構詞的基礎。

2、    朝鮮語中的新詞基本上是從日本語來的,越南語中的新詞大部分也是間接從日本來的,為什麼我們仍然說它們受到漢語的巨大影響?

漢語史稿重點筆記(苦心整理)

第一講:一、《漢語史稿》的背景和地位:《漢語史稿》是王力先生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學講授「漢語史」課程的講義,《漢語史稿》是我國研究漢語歷史發展的第一部專著。(50年代)

二、漢語史與漢語學史的區別:1.漢語史是漢語客觀的發展歷史,而漢語學史為漢語研究的歷史。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王力先生有《漢語史稿》著作的同時,又有《中國語言學史》的著作(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2.類似關係的學科:語言史與語言學史、語法史與語法學史、詞彙史與詞彙學史。

3.「學史」與「史」研究的對象不同,相互促進,不能相互代替。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

一、漢語史的性質:漢語史是關於漢語客觀發展的現象及內部規律的科學。它的研究對象是漢語發展的客觀現象和規律。史達林說:「語言學的主要任務是在於研究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

二、語言的發展是經過新質要素的逐漸積累,舊質要素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

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1)語言內部要素的發展不平衡性:1.詞彙。(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變化最快)2.語音。3.語法。(最穩定)

2)語言地域發展的不平衡性:1.現代方言與漢語史的關係。現代方言是漢語史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反映的是漢語史不同階段的語言特徵。漢語有七大方言區: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粵方言、閩方言。

2.普通話與漢語史的關係。以北京音為標準音、北方方言為詞彙基礎、以現代白話文典範著作為語法規範的普通話是漢語史發展的結果和一個階段。

第二節  中國歷代學者對漢語史的貢獻(重點)

簡答+填空一、歷代學者對漢語史研究的三個階段及主要內容:

1)第一階段:從漢初(公元前三世紀)到東晉末(五世紀)是語義研究階段。

1.小學:對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稱呼。因為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目的是為「讀經」掃清語言文字障礙,是為經學服務的,是經學的附庸,所以習慣上稱為「小學」。現代語言學研究是為語言而研究語言,而傳統語言文字學是為經學而研究語言文字。

2.語文學:對傳統語言文字學的另一個稱呼。因為傳統語言文字學不是研究活的口頭語言,而是研究書面語言、文獻語言,所以又稱為語文學。而現代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活著的口語。

3.漢代小學四大著作及其通行注本:

填空:中國最古的詞典是爾雅。爾雅的字則是按意義分類的,書中共分為十九章,就是釋詁、釋言、釋訓等,爾雅主要是為解經而作的,這部書的完成一定在漢武帝提倡經學之後,而且是經過許多人補充的。晉郭璞做爾雅注,後代模仿爾雅的書很多,最早的是魏張揖的廣雅(爾雅的擴大)。

揚雄的方言在字典中屬於特殊的類型,它是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

按字的偏旁編排的第一部字典是許慎的說文解字,全書分為540部,共收9353字。

劉熙寫的釋名是中國語源學的第一部書。例如釋名說:「苦,吐也,人所吐也。」這樣用雙聲疊韻作出解釋的辦法叫做「聲訓」

註解古書的工作可以追溯到漢朝,漢朝最有名的經學大師鄭玄所作的詩經、周禮、儀禮、禮記的註解,都是很重要的著作。唐代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孔穎達的五經正義,都是總結前人意見的。

名稱

作者

時間

現通行注本

現通行注本的出版情況

《爾雅》

不詳(何九盈:戰國時期齊魯儒生)(徐復:春秋到漢初儒家為解說經傳纂集而成。P272)

漢(王力)

戰國(何九盈)

徐復(春秋到漢初)

晉郭璞注 宋邢昺疏《爾雅註疏》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

前:十三經註疏本;

後:上海古籍出版社單行本;中國書店單行本。

《方言》

揚雄

清錢繹《方言箋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單行本

中華書局1991年李發舜、黃建中點校排印本

《釋名》

劉熙

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

上海古籍出版社單行

《說文解字》

許慎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單行本

2)第二階段:從南北朝初(五世紀)到明末(十七世紀)是語音研究階段。

主要內容:《切韻》(隋)、《廣韻》(宋)、《集韻》(宋)、《中原音韻》(元)。

陸法言的切韻是現在能看見的最早的一部韻書。最晚的增訂本是1008年的廣韻和1037的集韻。一般人所說的「切韻系統」實際上是根據廣韻系統。廣韻共分206韻,共分5卷,平聲2卷,上去入聲各1卷。

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而作的,可說是完全根據十四世紀的北音,這是現代漢語普通話的重要歷史文獻。

3)第三階段:從清初(十七世紀)到現在是全面發展的階段。(清初到太平天國)「漢學」(「樸學」)

主要內容:首先要提到的是字典一類的「官書」,康熙字典按部首編排214部(此書之前有四部字典:P11)

說文四大家(段玉裁、朱駿聲、桂馥、王筠)

王念孫《讀書雜誌》、《廣雅疏證》等;

王引之《經義述聞》、《經傳釋詞》等;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

章炳麟《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清代樸學的殿軍

馬建忠《馬氏文通》(現代語言學的開始)。中國第一個語法學家是馬建忠,他的馬氏文通是受了拉丁語法的影響。

中國第一部研究現代漢語語法的書是: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

陳第與《毛詩古音考》:

陳第,福建連江人,生於明嘉靖十九年。其《毛詩古音考》一書在古音研究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南北朝時期,人們讀《詩經》,發現一些韻腳不和諧,便將這些字臨時改讀以求押韻,稱為「叶韻」。唐宋時,「叶韻」之說泛濫,竟有為求「叶韻」而改動古書文字者,使得先秦兩漢之書幾不可讀。宋人吳棫、明人楊慎都曾對「叶韻」說表示懷疑,但始終不敢斷然否定。第一個敢於徹底否定「叶韻」說的是陳第,《毛詩古音考》的出現動搖了「叶韻」說的統治地位。《毛詩古音考·自序》:「故士人篇章,必有音節;田野俚曲,亦各諧聲,豈以古人之詩而獨無韻乎?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

P73:在古代,除了少數語文學者之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語音是會發展的,以為先秦古音和後代的語音相同。他們讀詩經的時候,覺得不和諧,就臨時改念另一個音以求和諧,叫做「叶音」。

簡答題:如何評價叶音說?談談你對叶音說的看法。

徐復「古漢語十書」:《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廣雅》、《切韻》(《廣韻》)、《中原音韻》、《經傳釋詞》、《馬氏文通》、《文始》。(《徐復語言文字學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P272。)

第3節   漢語史研究的方法(一般了解)

一、四個原則:1.注意語言發展的歷史過程。2.密切聯繫社會發展的歷史。3.重視語言各方面的聯繫。

4.辨認語言發展的方向。

二、三個注意:1.認真地審查研究的對象——辨別史料的年代。

2.深入細緻地進行觀察——考證力求精到,避免粗疏。(邢福義「兩個三角」「三個充分」:觀察的充分、描寫的充分、解釋的充分)

3.區別一般和特殊——黎錦熙「例不十,不立法」。(王力:例外不十,不破法)

三、向熹提出的研究方法:1.歸納、2.比較、3.統計、4.實證、5.探源、6.轉換、7.推演。

第四節  漢語史的根據(重點)

一、漢語史研究的根據(依據):(要求重點掌握其中五、六條。)

1.現代口語及現代方言。2.歷代的字書。3.甲骨文和金文。4.漢字本身的結構。5.韻書和韻圖。6.歷代韻文。7.姓氏和地名。8.古人名之外有字。9.外語中的漢語借詞。10.漢語中的外語借詞。11.書面作品。

二、向熹之漢語史研究的依據:(與王力進行對比)1.歷代保存下來的書面語言。2.前人的研究成果。(詞彙詞義、字形字義、字音)3.外語借詞和親屬語言。4.現代漢語方言。

第五節  漢語的親屬(本節以自學為主) 

一、漢語的親屬地位:漢語屬於漢藏語系中的漢臺語群。     

第六節  漢語史的分期(重點)(大題)

一、漢語史分期的依據:1.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2.語言內部要素的特點。

(簡答)二、王力漢語史分期的內容(四分含現代漢語):

1.上古期: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

2.中古期: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

3.近代: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

4.現代: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後)。

(大題)三、王力各分期的語言要素的特點:1.上古時期:判斷句一般不用系詞;在疑問句裡,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面;入聲有兩類(其中一類到後代變了去聲)

2中古時期:

3近代漢語:全濁聲母在北方話裡的消失;-m尾韻在北方話裡的消失;入聲在北方話裡的消失

4.現代漢語:適當地吸收西洋語法;大量的增加複音詞。

四、王雲路、方一新之漢語史分期的內容(三分不含現代漢語):

1.上古漢語:先秦、秦漢。(西漢——上古漢語向中古漢語演變的過渡階段)

2.中古漢語: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初唐、中唐——中古漢語向近代漢語演變的過渡階段)

3.近代漢語:晚唐五代以後。

(參考:王雲路、方一新,《中古漢語語詞例釋》,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前言》,頁8。)

第七節    漢民族共同語的形成(一般了解) 

-、普通話的內容:1.語音:北京音為標準音2.詞彙: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3.語法:典範的現代(當)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

二、共同語的形成的原因:1.政治2.經濟3.文化

第八節  漢語的文字(重點)

一、文字的性質:1.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2.符號的符號。3.文字具有二重性。4.文字不是語言的內部要素。

圖示:

語言符號:                        能指(形式:語音)          所指(意義:詞義)

文字符號:      能指(形式:字形)                所指(內容)

填空:二、字形的變遷:字體的變遷和字勢的變遷:1.字體:文字的筆畫姿態。2.字勢:文字的結構方式。三、漢語的古今字體有兩類;刀筆文字和毛筆文字:1.刀筆文字:甲骨文(殷墟文字)、金文(鐘鼎文)、小篆(秦國的文字)。2.毛筆文字: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就字體來說,由甲骨文到小篆是第一階段,可以叫做刀筆階段。

隸書的創造,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大改革。

楷書是漢字字體的最後形式。產生於東漢。

漢字的構成有兩個類型,第一是單體字(「文」),第二是 合體字(「字」)

唐初顏元孫的於祿字書在正字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群眾的創造有兩個方向:類化法,簡化法。

簡化漢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教政策之一,政府採取「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

四、楷書是漢字字體的最後形式: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第二章語音的發展    第九節 語音和語法詞彙的關係(一般了解)

一、雙聲疊韻:

1.漢語的特點之一。雙聲是兩個字上字和下字的聲母相同;疊韻是兩個字的上字與下字韻母相同。

2.有許多雙聲疊韻現象也就是語法、詞彙方面的現象。

3.聯綿字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雙聲或疊韻的詞。(純粹的雙音詞——不能再分析為兩個詞素者叫聯綿字。)

4.聯綿字中有形容詞、副詞,還有許多是名詞和動詞。

5.必須依照當時的古代讀音了解雙聲和疊韻。現代漢語也有雙聲、疊韻,但由於語音的發展變化,不能把古代的雙聲疊韻和現代的雙聲疊韻簡單的混同。

二、駢詞:1.定義:是一個詞的舊形式和新形式同時存在。

2.駢詞兩類:一類是聲母和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韻尾或有或無,這叫做「對轉」或「陰陽對轉」。二類是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轉」。

3.駢詞雖然是同出一詞,但是由於各自發展,意義可以分歧(域國、荼茶)。

三、參考資料:1.徐振邦《聯綿詞概論》,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7月。

第十節  中古的語音系統(重點)

一、中古語音系統:1.中古漢語的語音,以「切韻系統」為標準2.《切韻》系統不代表當時(隋)的首都(長安)的實際讀音,它只是代表一種被認為文學語言的語音系統。3.此語音系統純然屬於書面語言。4.這個系統參照了古音和方音來規定的。5.從唐代到清代,一直是遵守著這一個語音標準。6.以《切韻》系統為研究對象的音韻學稱之為「今音學」。(古音學、北音學、等韻學)

二、以《廣韻》的語音系統來研究《切韻》:1.反切。(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2.韻目。(《切韻》把許多同韻的字排在一起,標上一個「韻目」。「韻目」也簡單地稱為「韻」,即是同一個韻的代表字。)

韻母在從前只簡單地叫做韻。切韻把許多同韻的字排在一起,標上一個「韻母」。

三、注意問題:

1.一個韻目所轄的字,就是一個韻。

2.不同聲調也就不同韻。

3.一個韻不一定只有一個韻母。律詩押韻只須同韻就行,不需要同韻母。

4.韻和韻母是不同的概念。韻包括韻腹和韻尾,不管介音。韻母包括韻頭(介音)、韻腹和韻尾。

四、《廣韻》的聲母:(35個)  (要求背誦!!!!)

(甲)喉音:  影〇  餘j    曉x    匣ɣ

(乙)牙音:  見k    溪k『  群g『  疑ŋ

(丙)舌音:  端t    透t『  定d『  泥n  來l

知ȶ    徹ȶ『    澄ȡ『  (娘)

(丁)齒音:  精ts  清ʦ『  從ʣ『  心s  邪z

莊ʧ  初ʧ『  崇ʤ『  山ʃ

章ʨ  昌ʨ『  船ʥ『  書ɕ  禪ʑ  日nʑ

(戊)唇音:  幫p  滂p『  並b『    明m

五、《廣韻》的韻母:(要求一般了解。)共206個,不算聲調有61個韻類,92個韻母。

六、《平水韻》:十三世紀,平水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1252),把同用的韻合併,成為107個,後來又有人並為106個韻。從唐代到清代的詩人用韻,基本上都是按照這106韻來押韻。這106韻產生於十三世紀,但是「同用」的規定是從唐代就有了的。

七、中古聲調:1.四個聲調:平、上、去、入。

2.入聲與陽聲韻相配。(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

八、「攝」:(名詞解釋)

1.韻圖的作者首先把206韻概括成為若干大類,這些大類,後人叫做「攝」。

2.其次,又把各攝的字分為兩呼,即開口呼和合口呼。

3.其次,又把每呼分為「四等」。但並不是每個聲母都具有四等。山攝開口溪母平聲的四等:「看」、「慳」、「愆」、「牽」。(分等主要是由元音的發音部位來決定的。

九、四呼:1.起於明末清初。2.宋代韻圖只有開口合口兩呼。3.開口呼、齊齒呼、合口呼、撮口呼。

韻圖根據什麼把韻母分為四等呢?由元音的發音部位來決定。

簡答題:四呼的定義(P70)

十、參考資料:

1.胡安順《音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3年4月第二版。(第二編  中古音 )

2.林燾、耿振生《音韻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第四章 中古音韻)

第十一節    上古的語音系統(重點)

填空一、上古韻部研究的主要材料:1.先秦的韻文,特別是《詩經》裡的韻腳。

2.漢字的諧聲偏旁(聲符)。

二、叶音說:定義:在古代,除了少數語文學者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語音是會發展的,以為先秦古音和後代的語音相同。他們在讀《詩經》的時候,覺得不和諧,就臨時改念另一個音以求和諧,叫做「叶音」。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不同,實際上當時只有「古音姑」一個音。

錯誤原因:1.強改字音以就今讀。(朱熹《詩集傳》)2.主觀。3.缺乏語音歷史演變的觀念。4.明陳第《毛詩古音考》:「時有古今,地有南北。」

填空 三、同聲必同部:1.凡同一諧聲偏旁的字,一定同屬於一個韻部,也一定和《詩經》的韻腳相符,因為先秦的韻部是由《詩經》的韻腳概括出來的。2.段玉裁提出的。3.諧聲偏旁和《詩經》韻腳有一致性。4.同類的韻部,其諧聲偏旁也可以相通。(少數諧聲偏旁和《詩經》的韻部不一致,是因為造字時代比《詩經》早得多,《詩經》時代的語音已經起了變化。)

四、先秦古韻分為十一類二十九部:(同類的韻部由於主要元音相同,可以相互通轉)

五、上古聲調1.顧炎武認為「四聲一貫」。2.段玉裁認為「古無去聲」。3.黃侃認為「只有平入兩聲」。

4.王念孫、江有誥認為「古有四聲,上古四聲和後代四聲不一致」。

5.王力認為「舒促兩大類,細分為長短。舒而長為平聲,舒而短為上聲。促而長為長入,促而短為短入」。

第十二節    上古聲母的發展(一般了解)

第十七節    中古聲母發展的一般敘述(重點) 

一、三十六字母和《切韻》聲母的主要分別:

1.守溫三十六字母 (相傳為唐末和尚、至少為北宋時期的)

2.唇音分化為重唇(雙唇)和輕唇(唇齒)兩類。

3.莊系和章系合流。

4.雲母從匣母中分化出來,並同餘母合流。

(參考:胡安順  《音韻學通論》,中華書局,2003年4月,頁11。)

五、濁音清化:1.聲母簡化規律。2.除了次濁音(m,n,l)之外,所有濁音聲母都變了清音,於是它們與清音合流了。

簡答題:3.濁音清化的規律:A如果這個濁聲母是一個破裂音(塞音)或破裂摩擦音(塞擦音),那麼:平聲字變為吐氣的清音,仄聲字變為不吐氣的清音(入聲變陽平不吐氣)。(平聲送氣,仄聲不送氣。)B如果這個聲母是一個單純的摩擦音,沒有吐氣不吐氣的分別,一般是變為相應的清音。

六、濁聲母在現在方言中的分布情況:

1.現代北京話裡有一個濁摩擦音ʐ,不是從全濁聲母來的,而是從次濁聲母(日母)來的。

2.閩南有全濁聲母,但是不完全和中古的全濁聲母相當。

3.只有吳方言和一部分湘方言所保存的全濁聲母最為完整。

第十九節  現代聲母k,k『,x;ts,ts『,s;ʨ,ʨ『,ɕ的來源(重點)

三、現代ʨ,ʨ『,ɕ的來源:

1.現代北京話的ʨ,ʨ『,ɕ有兩個來源:(甲)來自齊撮呼的k,k『,x;(乙)來自齊撮呼的ts,ts』,s。舌根破裂、舌根摩擦、舌尖破裂摩擦、舌尖摩擦都由於受舌面前元音(i,y)的影響,而變為舌面前輔音(ʨ,ʨ『,ɕ)。這是語音學上所謂同化作用。

第二十節    現代聲母n,l,ʐ和零聲母的來源(重點)

二、零聲母的來源:(考試內容)

1.所謂零聲母,是指以元音起頭的字;因為沒有輔音起頭,所以叫做零聲母。以i、y、u起頭的字,可能是半元音j,ʮ,w;但是從音位觀點看,可以不必加以區別。

2.零聲母可以分為四種情況:韻頭或全韻為i的,可以叫做i類零聲母;韻頭或全韻為y的,可以叫做y類零聲母;韻頭或全韻為u的,可以叫做u類零聲母;沒有韻頭,而主要元音為a,o,ə的,叫做a類零聲母。

3.i,y,u三類零聲母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它們都是從雲(ɣǐ-)、餘(j)、疑(ŋ)、影(o)變來的;u類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除此之外還多了一個微母(ɱ)作為它的來源。至於a類零聲母,它只有兩個來源,就是疑和影(因為雲喻沒有一等字)。

第二十九節    聲調從中古到現代的發展(重點)

一、聲調變化規律:1.平分陰陽。2.濁上歸去。3.入派三聲。4.去聲不變。

二、聲調變化圖示:(看書上)

第三章語法的發展  第三十一節 語法發展的一般敘述

一、語法有很大的穩固性:1.維持下來的語法特點。

2.發展出來的新語法特點。

二、語序的穩固性:

1.主語——謂語。

2.修飾語——被修飾語。

3.動——賓。(特例:賓語前置)

三、虛詞的穩固性:

1.沿用的虛詞。

四、各地方言語法比較一致:

1.漢語方言經過中古時期的分化,語音上和詞彙上的差別相當大;但是,各地方言的語法可以說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形態方面:

1.上古漢語有自己的形態,不同於其他語言,也不同於現代漢語。

2.曲折作用只能在一個音節範圍內發生。或是在韻母部分發生曲折作用(雙聲),或是在聲母部分發生曲折作用(疊韻)。

3.中古漢語的形態表現在聲調的變化上面。同一個詞,由於聲調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主要是靠去聲來和其他的聲調對立。

填空4.就動詞來看,聲調的變化引起詞性的變化,情況特別明顯。凡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去聲;凡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去聲。總之,轉化出來的一般都變為去聲。

八、名字解釋「讀破(破讀)」和「如字」:

1.凡是字用本義,按照本音讀出的,叫做「如字」。如:平聲的「衣」衣服。

2.凡用轉化後的意義,按照變化後的聲調讀出的,叫做「讀破」(「破讀「)。如:去聲的「衣」穿衣。

用改變讀音的手段來區別意義和用法。如:生死肉骨,肉:使...長肉

第三十二節  名詞的發展 

1、上古漢語名詞前類似詞頭的附加成分:1.有:有夏、有虞、有民、有梅、有的、有政、有眾等。(戰國之後的仿古用法:有唐、有清等。)2.於:於越等。3.句:句吳等。

填空:到了戰國以後,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這一類的詞頭了。

二、阿:

1.上古末期,產生了一個新的詞頭「阿」字。[a]

2.「伊誰」《詩經》——————「阿誰」(漢代以後)

3.可以作人名、親屬稱呼、人稱代詞的詞頭。

4.現代北京話裡已經沒有了詞頭「阿」。方言中存在,粵語的「阿」。

三、老:

1.來源於形容詞「老」字。

2.可以用於人和動物。(稱謂、姓、名字[宋代出現]、排行[至少在清代前]、動物[唐代])

3.是在唐代產生的。

4.「老婆」之「老」元代成為詞頭。

5.「老師」之「老」清代成為詞頭。

簡答題 名詞詞尾的產生極其發展的歷史

四、子:

1.詞尾「子」字比詞尾「兒」字產生得早。

2.至少可以說在上古時代「子」字已經有了詞尾化的跡象。

3.魏晉以後,到了中古期,詞尾「子」字逐漸普遍應用起來了。

五、詞尾「子」和非詞尾「子」的區別:

1.「兒子」的「子」。2.作尊稱用的「子」。3.禽獸蟲類的初生者。4.鳥卵。5.某種行業的人。6.圓形的小東西。

六、兒:

1.「兒」字用為詞尾,是從「小兒」的意義發展來的。

2.一種比較謹慎的說法,應該說詞尾「兒」字是從唐代才開始產生的。

3.普通話中,「兒」發展為愛稱,「子」沒有發展為愛稱。

七、詞尾「兒」、「子」的方言分布:

1.南部方言(粵、閩、客家)基本上維持著上古漢語的情況,很少或完全不用詞尾「兒」和「子」。

2.吳方言除個別地方(杭州)外,一般只用詞尾「子」字,不用「兒」字。

八、頭:

1.詞尾「頭」的產生,應該是在六朝。

2.宋元以後,詞尾「頭」用得更加普遍。

九、五四以後的新興詞尾:p270

1.主義。並不是詞尾。2.者。 「類詞綴」    補充:「師」)

3.家。古代的「法家」、「名家」/現代的「藝術家」4.品。5.性。6.度。

真正新興的名詞詞尾是品、性、度等。

第三十三節  單位詞的發展(重點)

填空一、單位詞(稱量詞):

1.度量衡單位(一般語言都具備)。

2.天然單位(東方語言特別是漢藏系語言所特有)。

填空二、與其他詞類的配合:

1.指稱事物單位的,與名詞配合,如「個」,「只」。

2.指稱行為單位的,與動詞配合,「次」,「回」。

簡答三、上古漢語事物數量的三種表示方式:

1.數詞+名詞:「五事」「一言以蔽之」等。

2.名詞+數詞:「牛一」「羊一」等。

3.名詞+數詞+單位詞:「馬三匹」「禾三百廛」等。(度量衡單位必須用第三種方式)

四、原始的天然單位表示方法:

1.數詞後面再加同樣一個名詞:「羌十羌」「玉十玉」等。

2.天然單位在先秦已經萌芽了,但真正的發達還在漢代以後。最常見的是「枚」字。(頭、只、株、顆、塊、枝、根、條、片、朵、把、粒、架、面、錠)。

五、單位詞的發展:1.範圍擴大:個(箇、個)、只、條、張(「個」字原來是竹的單位)

2.範圍縮小:枚、3.範圍轉移:盞4.新興的:頂、掛5.消失的:株、章(指樹木)

(一般說來,單位詞是由普通名詞演變而成的,並且它們的語法意義就是由它們的本來意義引申的。)

六、單位詞位置的變化:

1.先秦時代,數詞兼帶天然單位詞或度量衡單位詞的時候,位置是在名詞的後面的。(馬十匹)

2.就在先秦時代,數詞及其容量單位詞的位置已經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一簞食)

3.漢代以後,不但數詞及其容量單位詞可以放到名詞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單位詞和天然單位詞也都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了。(一尺布、六石米)

4.到了中古時代,單位詞移動位置的情形更加普遍起來。

七、單位詞位置前移的意義:

1.和名詞聯繫更密切。

2.逐漸成為一種語法範疇。

3.數詞和名詞的結合不能不藉助於單位詞。

八、單位詞的新用法:

1.中古以後,單位詞前面的數詞如果是「一」,這個「一」字往往可以不用。

2.用在名詞後面,不加數詞,當做名詞的詞尾。這種名詞往往是無定的,至少不是單數的。直到宋元時代,單位詞才用做詞尾。

3.單位詞後加詞尾「子」「兒」「頭」等,單位詞本身,重新轉化為普通名詞。(只限北方話,且只有一二百年的歷史。)

九、動量詞的發展:

1.表示行為單位的單位詞的產生,要比表示事物單位的單位詞晚得多。

2.在唐代以前,除了「兩次」的意義用「再」之外,關於行為得稱數,一律用數目字加在動詞的前面。(八發、十一戰)

3.唐代以後,表示行為單位的單位詞如「回」「次」等,逐漸出現了。

十、名量詞和動量詞的區別:

1.事物單位詞+名詞  (一般情況)

2.動詞+行為單位詞  (一般情況)

第三十四節  數詞的發展 (重點)

一、「兩」和「二」:

1.在現代漢語裡的區別:單位詞前面不能用「二」;零數又不能用「兩」;序數不能用「兩」。

2.上古的「兩」,最初表示天然成雙的事物。(可以當單位詞用,也可以當數詞用)

3.從漢代開始,「兩」和「二」的範圍漸漸交錯起來了。在先秦當用「二」的,到了漢代就可以用「兩」了。從此以後,「兩」和「二」在某種程度上竟成了同義詞。

二、「雙」和「兩」:

1.「兩」指天然成雙的事物,「雙」字強調相配成對。

2.「雙」並不是純粹的數詞,而是帶有形容詞性質。「雙燕」「雙鯉」

3.先秦時代,「雙」字罕見。到了漢代以後,「兩」和「雙」的用途自然也有交叉的地方。

填空三、「再」:

1.上古:兩次。

2.唐代新興義:第二次。

3.在杜甫詩歌中,「不再」是不可能有兩次,或不會有第二次;「不復」則是簡單地表示情況的變遷。

四、零數的表示法:

1.在上古漢語裡,十被認為為整數,十以下被認為為零數。

2.「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數結合,中間往往加上一個介詞。(又、有)

3.如果有百數,「百」和「十」之間還要加「有」字。

4.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一般口語已經不用「有」字了。

5.「零」字是近代才產生的。

五、分數的表示法:

1.上古和中古的分數,分母往往是「兩」、「三」、「十」、「百」等。

2.幾分之幾:如果加名詞,加在「分」字後面,「之」字前面。

六、「第」:

1.「第」本作「弟」,是「次第」的意思。

2.「第一」最初的意義應該是「排在一位」。「第」字用為動詞。

3.「第」字在漢代已經用為序數的詞頭了。

4.在「第」字用為詞頭的初期,雖有「第一」、「第二」等,但是後面還不帶名詞。帶名詞是漢末以後的事。

第三十五節  人稱代詞的發展

一、上古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吾、我、卬、餘、予、臺(音「怡」)、朕等。

第二人稱:汝(女)、若、乃、而、戎等。

第三人稱:其、之、厥等。

二、上古人稱代詞分類:

意義上的兩大類:純然指人的(包括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兼指事物的(第三人稱)。

語音上的兩大類:相互間是雙聲的關係(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相互間是疊韻的關係(第三人稱)。

三、第一、第二人稱相配關係:吾、餘、予——汝/我——爾/卬——若/臺——而(乃是而的變體)/朕——戎

四、人稱代詞歷史變化:(重點)

(一)上古時期:從殷代到西周,「朕」和「乃」(而)只限用於領格。春秋戰國以後,「朕」字漸漸兼用於主格了,但是「乃」(而)仍以用於領格為常。【「餘」(予)、「吾」、「我」、「卬」相互間的界限,「汝」(女)、「爾」、「若」、「戎」相互間的界限,還沒有人能夠劃分清楚。】

區別:1.「吾」與「我」的分別:

「吾」字用於主格和領格,「我」字用於主格和賓格。當「我」用於賓格時,「吾」往往用於主格;當「吾」用於領格時,「我」往往用於主格。在任何情況下,「吾」都不用於動詞後的賓格。

2.「汝」和「若」沒有什麼分別。

3.就現有的史料觀察,還看不出「汝」與「爾」的分別。

4.「卬」、「臺」、「戎」比較少見。

5.第三人稱的情形比較單純。「其」字用於領格,「之」字用於賓格。「厥」的用途和領格的「其」大致相同。(上古第三人稱不用於主格,同時也就是不用於主語。凡是現代漢語需用「他」或「他們」的地方,在上古漢語裡就只用名詞來重複上文,或者省略了主語。)

6.「彼」可以用於主語,但是指示性很重,又往往帶有感情色彩,不是一般的人稱代詞。

7.「其」字在某些情況下,很像句子形式(子句)中的主語。但是,實際上它仍然是處於領格。

8.上古人稱代詞的單複數沒有明確的界限。當然,有些人稱代詞是專用於單數的,汝「朕」、「予」(餘)、「臺」、「卬」,但是,「我」、「吾」、「爾」、「汝」(女)則可以兼用於單數和複數。

9.第三人稱的「其」(厥)和「之」,自上古到後代,一直都兼用於單複數。

(二)中古時期:

填空1.第一,原來人稱代詞的「變格」逐漸消失了,「吾」與「我」的在語法作用上已經沒有分別了,「其」字也不專用於領格而可以用於主語和賓語了。第二,第三人稱代詞出現了新形式,即「伊」、「渠」、「他」。

寒山詩《東家》:「東家一老婆,富來三五年。昔日貧於我,今笑我無錢。渠笑我在後,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東邊復西邊。」(錢學烈《寒山拾得詩校評》p145)

2.「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況下,在先秦一般不用於賓語。但是,到了戰國時代,這個規則已經不能嚴格遵守了。到了漢代,也有「吾」字用於賓語的情況。到了中古時期,這種情況就更為常見。

3.「其」字用於賓語,出現於晉代以後的史料中;至於主語,則出現在南北朝以後。

填空4.「伊」字大約起源於第四世紀到第五世紀(東晉到南北朝時期),唐代繼續使用著。「渠」字始見於《三國志·吳書·趙達傳》:「女壻昨來,必是渠所竊。」「渠」字應該認為是從「其」字變來的(廣韻:「渠」,強魚切,「其」,渠之切。同屬群紐)。「伊」、「渠」在六朝、唐代的時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於「他」在口語裡的更普遍的應用,「伊」、「渠」已經很少見了。到了現代,除官話地區用「他」外,「伊」、「渠」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上海:伊。廣州:渠(佢)。客家:渠。

5.「他」字起源於唐代。人稱代詞的「他」是從無定代詞的「他」來的。「他」字等於「其他」的「他」,它在上古的意義是「別的」。「他」在上古可以指事物,亦可寫作「它」;又可以指人。人稱代詞的「他」正是從「他人」的「他」來的。

6.「我」、「你」、「渠」(由「其」變來的)自古以來就是人稱代詞;「伊」、「他」是中古時代發展出來的人稱代詞。第一、二人稱沒有產生新形式代替舊形式的問題,第三人稱除「渠」外產生了新形式。從中古時期起,在實際口語裡,「其」和「之」已經不用了,而代之以「伊」「渠」「他」三個形式(在某些結構裡「他的」代替了「其」)。第三人稱在中古時期起了兩大變化:第三人稱可用於一般主語;第三人稱一般只指人,很少指物了。

(三)近代時期:

填空1.近代漢語人稱代詞的主要發展是形尾「們」的產生。

在書面語言中,「們」在最初寫作「滿」。後來寫作「瞞」、「門」、「們」。

大約在第十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到了元曲裡,它被寫成「每」。(懣、滿、瞞、門、們)

2.《左傳》:吾儕。漢代以後:屬、曹、等、輩。

3.區別:「們」字成為複數的固定形尾;「儕」「曹」「等」「屬」「輩」則不是固定的,有一定的實義,而且沒有成為形尾。

4.看來「們」字也經過單複數不分的階段,也就是說,它並不是單純表示複數,只簡單地作為人稱代詞和某些指人的名詞(特別是有關人倫方面)的詞尾。「懣」、「門」、「每」不表示複數的例子,在宋元詞曲中很不少。

5.在北方方言裡,在宋代,有一個新興的第一人稱代詞「咱」字(等於「我」),後來加上形尾「們」字,成為「咱們」。到近代後期,「咱們」和「我們」有了明確的分工:「咱們」是包括式,包括對話人在內;「我們」是排除式,不包括對話人在內。

(四)現代漢語:1.「他」、「她」、「它」的分化。(1917年)2.「它們」的應用。

簡答題五、人稱代詞的禮貌式:(重點)

不用人稱代詞————用名詞。

稱人則用尊稱,自稱則用謙稱。

先秦時代的五種禮貌式:(重點掌握)

1.自稱不用「餘」「我」等,而用自己的名。如: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2.稱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稱也可用身份。如: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3.稱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稱以不德,如「寡人」、「不榖」等。如: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4.以地代人,作為尊稱。如:足下有意為臣伯樂乎?

5.以他所使令的人來代他。如:寡人將帥敝賦以從執事。

6.自稱稱名,他稱稱字,老師稱學生稱名,同學在老師面前稱同學稱名。(結合《論語》以及《古代漢語》有關文選。)

第七講:第三十六節  指示代詞、疑問代詞等的發展 (重點)

二、現代漢語指示代詞「這」和「那」的來源:

填空1.「這」字在唐代就出現了,宋代更多,有時候寫作「者」,「遮」。如:這個修行是道場。

2.朱駿聲、呂叔湘等認為「這」來源於「者」。王力認為「這」來源於「之」。(「之」和「者」同屬照母。由於口語和文言讀音的分道揚鑣,「之」字的口語音到了中古,和文言的「者」相混了[聲調微異],就有人借「者」字表示。但是,許多人覺得「者」字並非本字,所以又寫作「遮」。「這」(這)本音彥,是「迎」的意思,為什麼被借用來作指示代詞,還是一個謎。)

填空3.「那」在唐代出現了,宋代以後就繼承下來。

4.「那」字的來源可能是上古的指示代詞「若」或者「爾」,「爾」應用更廣泛,來源於「爾」的可能性更大。

三、關於「這麼」和「那麼」:

1.「這麼」和「那麼」的出現可以說是很晚的事,但是我們還沒有研究清楚它們最初出現在什麼年代。

2.在現代副詞「這麼」和「那麼」產生之前,在唐宋時代,和「這麼」「那麼」的用法大致相當的有「能」、「能爾」、「能許」、「能樣」、「能底」、「能亨」、「能地」、「能箇」、「如許」、「爾許」、「寧許」等。(張相 《詩詞曲語辭彙釋》319-321頁,324-325頁)

3.「恁麼」在唐宋人的語錄裡出現,最初既可以表示「那麼」,又可以表示「這麼」。在宋元的詞曲裡,「恁麼」只寫作「恁」(有時候作「惹」),或者在「恁」字後面加個詞尾「的」。到了《水滸》裡,「恁的」又寫作「恁地」。

簡答要舉例四、疑問代詞的分類:

1.禪系(指人)

(甲)主語、賓語:誰(偶然用於定語)  (「誰」的另一形式:「疇」)如:吾誰欺?欺天乎?

(乙)主語(常用於選擇):孰  (不能用於賓語,可指無生之物)如:師與商也孰賢?

2.匣系(指物):何、曷、胡、奚  如:此何怪也?/子奚不為政?/

3.影系(指處所):惡(烏)、安、焉  如;惡往而不暇?

五、疑問代詞的發展:

1.「孰」字主要是用於選擇,而且不能用於賓語。還可以指無生之物,而「誰」字則沒有這種功能。

2.「何」字指物,以用於賓語為常。用為定語,兼指人和事物。用為狀語,大致等於現代漢語的「為什麼」、「怎麼」。

3.「曷」「奚」「胡」的應用範圍比「何」字窄得多,它們不能指人。「奚」用於賓語的比較少見,「曷」「胡」用於賓語的更是個別的情況。它們通常只是用作狀語,很少用作定語。

4.指物的「何」「奚」又可以兼指處所。

5.就先秦的情形來說,「惡」「安」「焉」,只是專指處所。有些雖然不顯然指處所,並且大致可以由「何」「曷」「胡」「奚」代替,但是,由於本義不同,引申義也有細微的分別。這類「惡」「安」「焉」,實際上只等於現代漢語「哪裡」的活用。「惡得」、「惡能」、「安能」、「焉能」、「焉得」等於「哪裡能夠」,「安知」、「焉知」等於「哪裡知道」。

6.「底」從南北朝時期出現,到唐代用得更普遍。意義與「何」相同。

7.「什麼」在唐代產生,也寫作「是勿」。但是一般總只是寫作「什麼」、「甚麼」、「甚末」,或者單寫一個「甚」字(「甚」是「甚麼」的合音)。《集韻》:「不知而問曰『拾沒』。」

8.「遮莫」又寫成「者麼」、「者末」、「折莫」等。意義為「什麼」。

9.現代漢語的「怎麼」,在唐代只用「爭」字來表示。到宋代才產生了「怎」字,同時產生了「怎生」、「怎麼」(怎末)、「怎的」等。「爭」(「怎」的前身)的產生時代在第八世紀前後,和「什麼」同時。來源還不清楚。

10.和「爭」差不多同時的還有個「作麼生」。也表示「怎麼」的意思。「作麼生」在唐代禪家語錄裡用得很普遍。

11.現代漢語的「哪」字,直到五四年代,還寫作「那」(和指示代詞「那」字同一寫法)疑問代詞「那」的產生時代早於指示代詞的「那」。

12.真正對處所提出疑問,就用「何處」。如果是活用的疑問(反詰),就用「那」字來代替上古的「惡」、「安」、「焉」。這個「那」字的產生時代比「什麼」和「爭」都早得多。大約在漢末就產生了。到了唐代,已經用得很普遍了。看來「那」字的語法意義是來自上古的「安」和「焉」。

六、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認為接讀代字(即一般所謂關係代詞)。

「者」、「所」的區別與聯繫:

「者」「所」是同一性質的代詞。「者」是被飾代詞,一般用於定語的後面。這定語可以是形容詞,可以是動詞,也可以是謂語形式。此外,還有兩種結構形式。一種是放在「昔」字後面,表示時間(後來有「乃者」、「曩者」等);另一種是放在數詞後面,表示並舉。

「所」字經常放在外動詞(及物動詞)的前面,它的語法作用是使這個動詞、整個謂語形式或整個句子形式都變為定語的性質。這個定語後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者」字(兩個指示代詞前後相應)。這種「者」字往往可以不用,名詞如果是泛指人、地和事物的也往往不用,於是定語變為名詞性仂語。

漢代以後,「所」字獲得了一種新的語法意義,就是在被動句中作為動詞的詞頭。在這種情況下,它喪失了它的指示作用。

七、參考資料: 呂叔湘著 江藍生補  《近代漢語指代詞》  學林出版社,1985年7月。

第三十七節    動詞的發展(重點)

一、上古漢語動詞的前加成分:1.爰、曰、言2.聿(又作「遹」)

二、上古漢語動詞的後加成分:(也像語氣詞)1.思、止 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現存動詞詞尾「得」:真正的詞尾「得」字是在唐代產生的,這個時代,詞尾「得」字已經有了兩種性質。一種是作為遞系句的動詞詞尾。另一種作為緊縮句的動詞詞尾。

四、形尾「了」:作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經出現了,因為它緊貼著動詞而且放在賓語的前面。不過,這時候,這種「了」字很少見的。在宋代,這種真正的形尾「了」已經逐漸多起來了。

五、形尾「著」:真正表示行為在進行中的形尾「著」在宋代已經存在了。但是進行貌的形尾「著」字的普遍應用是由元代的史料證實的。

六、形尾「了」、「著」的分工:動詞形尾「了」和「著」的產生,是近代漢語語法史上劃時代的一件大事。

七、其他形尾:1.過:「行為成為過去」。唐代已經萌芽,到了宋代就逐漸多了起來。

2.起來:「開始貌」。大概元代產生。

3.下去:「繼續貌」。由於「起來」的類化。起源晚。《紅樓夢》中還沒有,《兒女英雄傳》中才發現用「下去」表示繼續貌的例子。

第三十八節  形容詞和副詞的發展(重點)

一、形容詞的類似詞頭的附加成分:1.其、有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二、形容詞或副詞的詞尾:1.如(ȵǐɑ)、若(ȵǐɑk)、然(ȵǐan)、爾(ȵǐa)、而(ȵǐə)、耳(ȵǐə)等。它們都是一個詞的變形。

2.「如」「若」「爾」在上古時期較為常見,「而」「耳」比較少見。

3.「然」字的壽命最長。從戰國時代起,「然」字在前面的形容詞已經可以用疊音了。

三、形容詞詞尾(兼作一切定語的語尾)「的」字的歷史:

填空1.「的」字的較早形式是「底」字,首先見於唐代禪家的語錄。

2.認為「底」字是從「之」字來的。

3.在唐宋時期,另一形容詞詞尾是「地」字。「地」字是和「底」字同一來源。

5.在書面語言裡,「底」改寫作「的」最先見於宋人的話本,而話本是經過元人改寫的。所以「的」字的應用,實際上是元代以後的事。

五、否定副詞「弗」、「勿」的用法:

1.「弗」與「勿」的分別: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

2.「不」與「毋」的分別: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

3.「弗」、「勿」與「不」、「毋」的區別:在謂語的中心詞是外動詞的時候,「弗」與「勿」所修飾的外動詞一般不能帶賓語。而「不」與「毋」後面的外動詞是經常地帶著賓語地。

4.圖示:

否定意義類型

外動詞能否帶賓語

一般性否定

禁止性否定

外動詞一般不能帶賓語

外動詞經常帶賓語

毋(無)

4.「毋」和「無」同音。5.直到漢代,就一般說,還保留著上古「弗」「勿」的用法。

六.「莫」用法的變化:

1.在上古本來是否定性的無定代詞,在意義上類似現代漢語「沒有人」、「沒有誰」、「誰也不」;又類似現代漢語的「沒有什麼」、「什麼也不」。但是,「毋」「勿」在上古同屬明母,「毋」和「莫」又是魚鐸對轉,所以在發展過程中,「莫」漸漸和「毋」「勿」合流了(當然「毋」和「勿」更是混同了)。

2.這個「莫」字一直沿用到現代漢語裡。雖然北京話裡很少用它了,但是就整個「官話」區域而論,它還是很佔勢力的一個副詞。

七、關於「相」:1.性質:指示性副詞。(《馬氏文通》:代詞;劉復《中國文法講話》:副詞。)

2.在先秦時代,「相」的基本意義是「交互」。

3.特殊情況:第一,從詞彙意義說,「相」字所修飾的動詞僅指單方面行為的時候,它本身已經失去了「交互」的意義,但是它的指代性仍然存在。這樣,它在意義上就近似倒裝的「我」、倒裝的「爾」等。第二,從語法作用說,有時候「相」字所修飾的動詞可以是一個內動詞。這樣,「相」字也喪失了「交互」的意義,只是近似「大家「的意義。

第三十九節    介詞和連詞的發展

一、「於」的發展:如果有下列兩種情況之一者,就只能用「於」,不能用「於」。第一,「於」字前面所介的是形容詞(往往用於比較級)。如:青於藍。第二,「於」字後面所支配的是整個謂語形式。如:生於節用裕民也。結論:對於「於」的原始意義,用「於」、用「於」均可;對於「於」的新興意義和新興的語法作用,就必須用「於」。

五、所以:兩個詞。表示工具,也可以表示原因。真正連詞「所以」的產生,最可靠的證據是「所以」後面有主語。杜甫:「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六、「而」的發展:填空「而」字的基本職能是把兩種行為或性質聯結在一起。在五四以前,「與」和「而」的分工是:「與」聯事物,「而」聯行為或性質。

第四十節    構詞法的發展(重點)

一、複音化及其原因:

1.漢語構詞法的發展是循著單音詞到複音詞的道路前進的。歷代複音詞都有增加。

大題(10分,要具體論述)2.漢語複音化有兩個主要的因素:第一是音節的有限性與造詞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最根本原因)語音的簡化加速了這一矛盾。第二是外語的吸收。上古外來語如「琵琶」、「葡萄」、中古外來語「菩薩」、「羅漢」,近代外來語「鴉片」。第三,精確表達意義的需要,單音詞義項多,不利於表達意義。第四,韻律的要求。以「二」為主,用「一」調節,詩經以「二二」為主。

二、複音詞的歷史狀況:

1.上古漢語是以單音詞為主的。

2.中古時期,雙音詞逐漸增加。(漢語由單音詞過渡到雙音詞的發展,是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

3.鴉片戰爭以後,複音詞在漢語中,特別在政治論文和科學論文中,佔了壓倒的優勢。

三、漢語複音詞的構成:1.連綿字。2.詞根加詞頭、詞尾。(派生詞)3.仂語的凝固化。(合成詞)(注意:雙音詞的產生不一定必須經過仂語凝固的階段,有些天生就是合成詞。)

第四十一節    系詞的產生及其發展(重點)

一、系詞定義:1.系詞是在判斷句中把名詞謂語聯繫於主語的詞。就漢語來說,真正的系詞只有一個「是」字。2.來源於邏輯學。3.不能說「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系詞。(有時候用作代詞、有時候用作形容詞、有時候用作副詞表示強調。)

二、上古漢語的判斷句:

1.……者,……也  如:夫天者,人之始也。

2.……者,……    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3.……,……也    如:百裡奚,虞人也。

4.……,……        如:荀卿,趙人。

五、系詞的來源與發展:1.「是」字是由指示代詞發展為系詞的。

填空2.產生的時間:漢語真正系詞的產生,大約在公元第一世紀前後,即西漢末年或東漢出葉。(《論衡》)

3.中古時期普遍使用。標誌:第一,它擺脫仂語氣詞「也」字,「是」字成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系詞。第二,系詞「是」字加否定副詞「不」字,在口語裡代替了上古的「非」。

中古時期例證補充:《顏氏家訓·勉學》:「吾在益州,與數人同坐,初晴日晃,見地上小光,問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豎,就視,答云:『是豆逼耳。』相顧愕然,不知所謂。命取將來,乃小豆也。

第四十二節    詞序的發展(重點)

到了先秦時代,主動賓結構的三種情況:1.完全拋棄了舊形式,僅僅留下若干殘跡。2.完全保留著舊形式。3.舊結構和新結構同時存在;這種情況最明顯地表現在否定句地代詞賓語上。

五、賓語後置的發展:

1.到了漢代,疑問代詞賓語後置的結構逐漸發展出來了。「採之欲遺誰」「從何往哉」。

2.至於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到了漢代,後置的情況表現得更為明顯了。「諸侯莫違我」

3.到了南北朝以後,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後置得發展已經在口語中完成。從此以後,凡是在書面語言裡運用先秦時代那種代詞賓語前置的結構的,那只是仿古,而並不反映口語。

第四十三節    詞在句中的臨時職務(一般了解)

名詞解釋:致動:就意義上說,它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質、行為,或成為另一事物。如:「將以愚之」。意動:就意義上說,並不能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變為某種性質,只是主觀上認為它具有這種性質。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第四十四節    名詞的關係位(一般了解)

名詞解釋

一、關係位定義:.凡名詞(或名詞詞組),直接和動詞聯繫,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時間、處所、範圍,或者表示行為所憑藉的工具、行為之所由來等等,這個名詞(或名詞詞組)所處的位置就叫做關係位。如: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在這種位置上的名詞(或名詞詞組)就叫做關係語。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第四十五節    句子的仂語化    名詞解釋或簡答題

一、句子的仂語化:結構複雜的句子通過一定的語法手段喪失交際功能。

古代漢語常見的兩種句子的仂語化:1.在主語和謂語中間插入介詞「之」字,使它變為名詞性仂語。

例如:「賢者之治國」「人之生也,與憂俱生。」2.在主語和謂語中間插入「所以」,使它變為名詞性仂語。1)表示憑藉:「是其所以為靈公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2)表示原因:「此吾所以不受也。」

第四十六節    使成式(動補結構)的產生及其發展(重點)

名詞解釋一、使成式的定義:使成式是一種仂語的結構方式。從形式上說,是外動詞帶著形容詞(「修好」「弄壞」),或者是外動詞帶著內動詞(「打死」「救活」);從意義上說,是把行為及其結果在一個動詞性仂語中表示出來。這種行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種結果,所以叫做使成式。如:乃激怒張儀。

四、使成式的產生的時間以及演變:產生於漢代,逐漸擴展於南北朝,普遍應用於唐代。

第四十七節    處置式的產生及其發展

名詞解釋一、定義:就形式上說,它是用一個介詞性的動詞「把」字把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面;就意義上說,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表示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一種處置。如莫把杭州刺史欺。

二、處置式的產生與發展:處置式的產生大約在第七世紀到第八世紀之間(隋唐之際)。到了中、晚唐以後,「把」字用於處置式的情況更加普遍起來。

第四十八節  被動式的發展(重點)

一、被動式分類:1.標誌被動式。2.概念被動式。

二、被動式的產生和發展:

1.在遠古漢語裡,真正的被動式在先秦是比較少見的,而且它的出現是春秋以後的事。當時的被動式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類型:

第一類是「於」字句(沿用到漢代以後)說出施事的人物或處所,把外動詞放在「於」字的前面。E.g物物而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第二類是「為」字句(沿用到漢代)用「為」字作為助動詞,「為」字和被動詞的中間插入一個關係位名詞,這個名詞所代表的的是施事者。E.g不為酒困。

第三類是「見」字句(沿用到漢代以後)。用「見」字作為助動詞,「見」字和被動詞的中間不能插進一個關係位名詞。E.g出必見辱。

2.到了漢代,被動式有了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為……所」式(文言文被動句的正常格式);第二種是「被」字句。

填空3.「被」字句大約萌芽於戰國末期。到了漢代,「被」字句就普遍應用起來了。這種「被」字的作用大致和「見」字相當;當時的「被」字句還不容許有關係語(施事者)出現,只是簡單地把「被」字放在被動詞的前面。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4.中古時期,被動式又有了新的發展。「被」字句也能插入關係語(施事者),它在一般口語裡逐漸代替了「為……所」式。但是,帶關係語的「被」字句在漢末已經有了萌芽,到了第四、五世紀就更多了。「被」字句帶關係語為現代漢語的「被」字句奠定了基礎

三、「被」字意義的演變:1.被,寢衣也。2.覆蓋。3.蒙受,遭受。

四、「被」語法化為被動標誌的歷程:1.受到助詞「見」的類化。如:忠而見疑,忠而被謗。2.受到介詞「於」、「為」的類化。3.「被」第一步變為助詞,接著又變為介詞。

第四十九節    遞系式定義:1.普通的句子只有一次聯繫,就是把謂語聯繫在主語的後面;但是有時候,一個句子裡可以包含兩次聯繫,而第一詞聯繫的謂語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做第二次聯繫的主語。這樣的句子結構,我們就叫做「遞系」式。2.實質:兼語式。

第五十節    語氣詞的發展(重點)

填空三、陳述語氣詞:「也」與「矣」:

填空四、疑問語氣詞:

上古漢語的疑問語氣詞:純粹傳疑:乎    純粹反詰:哉    要求證實:歟(與)、耶(邪)   

選擇性疑問:乎、與、邪         

填空五、「嗎」「呢」的來源:1.「嗎」的較古形式是「麼」。「麼」應該是從「無」演變來的。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畫眉深淺入時無?

2.「呢」的產生比「麼」晚得多,它的來源也頗難確定。「呢」的出現時代似乎也應該推到元代。

六、總特點:漢語語氣詞發展有一個特色,就是上古的語氣詞全部都沒有流傳下來,「也」「矣」「乎」「哉」「與」「耶」之類,連痕跡都沒有了。代替它們的是來自各方面的新語氣詞。2.近代漢語還有一些新興的語氣,如祈使語氣,用語氣詞「吧」(罷)。

第四章詞彙的發展  第五十四節  漢語基本詞彙的形成及其發展(重點)

二、名詞裡的基本詞彙:

1.自然現象的名稱。先秦的「陽」字早已有了「日光」的意義。但是,「太陽」二字連在一起是漢代的事,那是「太陽」的「陽」是「陰陽二氣」的「陽」。「太陰」在最初並不專指「日」,而是指極盛的陽氣,或這種極盛的陽氣的代表物。在唐代,「太陽」只是「日」的別名。

填空2.肢體的名稱。多數的關於肢體的名稱,如「耳」、「身」、「眉」、「鼻」、「發」等,它們在上古顯然是獨立的基本詞。

「頸」字在最初大約是指脖子的前面的部分。《廣韻·清韻》:「頸在前,項在後。」「頸」字普遍用來表示脖子的意義是在漢代以後。

「臉」字出現較晚。《說文》沒有「臉」字。到第六世紀以後,「臉」字才出現。不過,當時「臉」只有「頰」的意義,杜牧詩:頭圓筋骨緊,兩臉明且光。

漢代已有「眼」字。但戰國以前是沒有「眼」字的。戰國時代也還少見,漢代以後才漸漸多見。「眼」在最初的時候,只是指眼球。

「牙」字起源很早,《詩經》時代就出現了。《本草綱目》:「兩旁曰牙,中間曰齒。」

「腳」本義是「小腿」。到了中古,「腳」在基本詞彙中已經代替了「足」。

段玉裁:「人曰肌,鳥獸曰肉。」

填空:「皮」字在先秦卻是專指獸皮來說的;獸的皮叫做「皮」,人的皮叫做「膚」,分別得很清楚。到了漢代,「皮」字才用於人的皮膚。

2.親屬的名稱。「姐」是「姊」的古音殘留。

第五十五節  鴉片戰爭以前漢語的借詞和譯詞(重點)

一、借詞和譯詞1.借詞:連音帶義——音譯詞。2.譯詞:用漢語原來的構詞方式把別的語言中的詞所代表的概念介紹到漢語中——意譯詞。

二、來源:1.國內各族。(南北朝時期、元代、清代)2.國外。

填空:三、來自國外:

1.西域的借詞和譯詞。玻璃、苜蓿、葡萄

2.佛教的借詞和譯詞。現在、因果、禪、般若、伽藍

東漢漢明帝時期——蔡愔 ,西域僧人摩騰。竺法蘭(第一部經書;四十二章經)

3.西洋的借詞和譯詞。鐵轍、銀館

明清之際,我國開始了和歐洲的交通,西洋的傳教士和商人陸續來到了中國。

第五十六節    鴉片戰爭以後的新詞(一般了解)

二、現代漢語新詞產生的特點:1.儘量利用意譯。2.儘量利用日本譯名。

第五十七節    同類詞和同源詞(一般了解)

一、定義:1.同類詞:主要是結合漢字的偏旁來談詞與詞之間的意義聯繫。2.同源詞:主要是結合語音來談詞與詞之間的親屬關係。

第五十九節    詞是怎麼樣變了意義的(重點)

一、引申:從本來的意義生出一個新的意義來,舊意義和新意義之間的關係是可以說明的。如:朝:早上——朝見。

二、詞義的變遷:(要求學生能結合詞義的古今意義論證)

1.詞義的擴大。江、河

2.詞義的縮小。瓦、谷

3.詞義的轉移。腳、涕

《漢語史》複習提要

一、填空:

1.《_____________》標誌著現代語言學的開端,特別是語法學的開端。

2.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是__________所著的《方言》。

3.普通話以___________語音為標準音,以__________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__________為語法規範。

4.清代學者對於先秦古韻的研究有卓越成就,他們主要靠兩種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韻文,特別是《____________》裡的韻腳;第二是漢字的____________。

5.漢語裡有一種特殊的名詞,叫做單位詞。單位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度量衡單位,如「尺」、「寸」、「斤」等,第二種是_____________,如「個」、「雙」、「枚」。

6.漢語屬於________語系。

7.現代普通話平聲分為_______平和_______平。周德清的《__________》是將平聲分為陰陽的第一部韻書。

8.「個」字只是____的單位。

9.「張」本來的意義為__________。

10.______是文字的筆畫姿態,_________是文字的結構方式。

11.中國最古的詞典《爾雅》是按照意義分類的,共分為十九章,其中研究語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章。

12.漢代語義方面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三人稱代詞「渠」字始見於《_________________》。

14.按字的偏旁編排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___》,全書分成______部,共收______個字。

15.語言的發展是經過________的逐漸積累,__________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

16.陸法言的《_______》是現在能看見的最早的一部韻書。

17.「涕」在上古是「_________」的意思。鼻涕在上古叫做「_______」不叫做「涕」。

18.第三人稱代詞「他」起源於__________。

19.歷代學者的漢語研究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__________的階段,第二階段是______的階段,第三階段是_________的階段。

20.大致說來,漢語的古今字體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______文字,第二類是_____文字。

21.使成式產生於_________、逐漸擴展於_________、普遍應用於___________。

22.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群眾的創造有兩個方向:第一是_______法,第二是_____法。

23.漢語中來自國外的借詞和譯詞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類。

24.漢語史是關於____________內部規律的科學。

25.凡是字用本義、按照本音讀出的,叫做___________;凡用轉化後的意義、按照變化後的聲調讀出的,叫做____________。

26.到了中古時代,第三人稱代詞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形式。

27.在五四以前,「與」和「而」的分工是:「與」聯_________,「而」聯______或_______。

28.所謂「四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9.說文之學,以清代為最盛。最有名的是說文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最早模仿《爾雅》的著作是魏代張揖的《_________》。

31.《廣韻》共有________個韻。但如果除了聲調的分別不算,就只有61個韻類,92個韻母。

32.就動詞來看,聲調的變化引起詞性的變化,情況特別明顯。凡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_______聲,凡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______聲。

33.「這」字在唐代出現,宋代更多,有時候寫作「______」、「________」。

34.「雙」和「兩」的區別:「兩」字指______________,「雙」字指_________________。

35.疑問語氣詞表純粹傳疑的是________,表純粹反詰的是_________,表要求證實的是______和_________。

36.遞系式的句子結構又稱_____________。

37.近代漢語人稱代詞的主要發展是形尾______字的產生。

38.______的創造,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次改革。

39.當行為單位詞發展出來以後,行為單位詞和事物單位詞有一個不同之點:___________一般是在名詞的前面,___________一般是在動詞的後面。

40.上古漢語有標記的被動句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_______字句,第二類是_____字句,第三類是「見」字句。

41.《切韻》時代,雲母(喻三)仍屬______母。

42.從中古到近代,除了次濁_____、______、______之外,所有的濁音聲母都變成了清音。

43.現代ts,ts『,s有兩個來源,大部分的字來自_______________;小部分的字來自____________。

44.現代聲母/ʐ/來自中古的________母。

45.就單位詞與其他詞類配合的情況來看,單位詞可分為兩種:指稱事物單位的和指稱_______單位的。

46.形容詞詞尾「的」字的較早形式是_______字,首見於____代禪家語錄。

47.「嗎」的較古形式是「麼」(麼)。「麼」應該是從「_______」演變來的。

48.疑問代詞大致可以分為三系,分別是指____、指______、指__________。

49.《說文》:「行,人之步趨也。」其實「行」的原始意義是__________。

二、判斷題:

1.漢語史的分期是以社會發展為依據的。

2.楷書是漢字字體的最後形式。

3.隸書的創造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個改革。

4.濁音清化中的濁音指的是全濁。

5.詞尾「頭」字的產生在六朝。

6.文字是第一性的,語言是第二性的。

7.《爾雅》的字和後代字典排列順序相同,都是按部首排列。

8.錢大昕說「古無舌上音」,意思是上古沒有知徹澄娘,只有端透定泥。

9.「阿」這個詞頭是在上古末期產生的。

10.明代的梅膺祚《字彙》有214個部首。

11.上古漢語的「再」字和現代漢語裡的「再」字,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上古的「復」相當於現代的「再」,而上古的「再」等於現代的「兩次」。

12.我們可以參考語音特點給漢語史分期。 

13.作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經出現了,在宋代已逐漸多起來。

14.「被」字句是在漢代普遍應用起來的。

15.量詞「個」字原來只是竹的單位。

16.《廣雅疏證》和《讀書雜誌》是王念孫的主要著作。

17.現代聲母/t/來源於中古的t(端)母和d『(定)母的仄聲字。

18.在上古漢語裡,序數和基數是沒有分別的。

19.上古漢語動詞和名詞一樣,也有類似詞頭的前加成分,最常見的是「爰」、「曰」、「言」三個字。

20.凡是用「於」的地方都可用「於」,但能用「於」的地方並不一定都能用「於」。

21.現代漢語的-n尾韻來自中古的-n尾韻和-m尾韻。

22.可以根據文字發展規律和特點給漢語史分期。

23.撮口呼是主要元音為i和韻頭為i的韻母。

24.「者」和「所」是同一性質的代詞。

25.漢字字體發展史上,草書比楷書早產生。

26.一個比較謹慎的說法,詞尾「兒」字應該是從唐代才開始產生的。

27.到近代後期,「咱們」和「我們」有了明確的分工:「咱們」是包括式,包括對話人在內,「我們」是排除式,不包括對話人在內。

28.「雞子」的「子」是詞綴。

29.「者」字是被飾代詞,一般用於定語的後面,「所」字經常放在外動詞(及物動詞)的前面。

30.在語言的三個要素中,詞彙變化得最快。

31.戰國以前,只有「首」沒有「頭」字,到了戰國時代,「頭」字出現了。

32.「皮」字在先秦專指獸皮,人的皮叫做「膚」。

三、名詞解釋:

1.如字

2.讀破

3.叶音

4.關係語

5.致動用法(使動用法)

6.意動用法

7.同源詞

8.同類詞

9.成語

10.典故

11.十六攝

12.句子仂語化

13.雙聲

14.疊韻

15.小學

16.語文學

17.小學四大名著

18.引申

四、簡答或論述題:

1.漢語史各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2.從中古到現代聲調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用圖表示並說明。

3.濁音清化的規律是什麼?

4.上古漢語數量表示有哪些主要方式?請舉例說明。

5.王力關於漢語史分期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6.現代漢語中的零聲母來源於中古的哪些聲母?

7.研究漢語史有哪些材料?(列舉五種以上)

8.簡述研究漢語史的四個原則是什麼?

9.區分詞尾「子」字和非詞尾「子」字是相當困難的,請從意義方面來討論哪幾種「子」不該認為是詞尾?舉例說明。

10.在發展過程中,有些單位詞的應用範圍擴大了,有些應用範圍縮小了,有些應用範圍轉變了,請舉例說明這些變化。

11.在上古漢語中,有標記的被動式有哪些類型?請舉例說明。

12.簡述上古漢語中「吾」和「我」的區別。

13.零聲母可以分為哪四種類型?

14.簡述「者」與「所」的區別與聯繫。

15.簡述上古漢語語氣詞「也」和「矣」的區別。

16.簡述漢語研究的三個主要階段。

17.論述漢語詞彙複音化的主要原因。

18.詞義的變遷一般有幾種情況?請結合古今詞義的演變舉例說明。

19.現代北京話ʨ,ʨ『,ɕ的兩個來源是什麼?

.《廣韻》(中古時期)的聲母系統。

 

 

 

 

搜索文檔或關鍵詞

漢語史稿基本知識整理

VIP專享文檔 2012-05-12 44頁

第一講 緒論

一、漢語史的研究對象和意義

⑴何謂漢語史?

所謂漢語,是指漢族人民所說的語言.而漢族是由漢朝得名.漢語、漢族都是漢代以後才有的名稱. 漢語這一名稱最初見於六朝<世說新語·言語>:「高坐道人不作漢語」.南朝梁.釋慧皎《高僧傳》:「謙以大教雖行,而經多梵文,雖未翻譯,已妙善方言,乃收集眾本,譯為漢語。」

漢語史,即漢語發展史的簡稱.

⑵漢語史的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漢語發展的內部規律.即不同歷史時期漢語語音、詞彙、語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

一般內部規律和特殊內部規律。即指針對所有語言的共同規律。比如,語言各個構成部分發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語言諸要素中詞彙變化最快,就是語言的一般規律之一。特殊內部規律是指一定的具體語言的內部發展規律。

⑶漢語史的研究意義:

研究漢語史,首先是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服務。

研究漢語史,對於深入了解和正確使用現代漢語有重要意義。

研究漢語史對於普通話語言學理論的發展也是很有意義的。

二、中國歷代學者對漢語史的貢獻

我國學者對語言文字進行研究,是從漢代開始的。之後歷經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達到極盛(黃金時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學」。這個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一)語義研究階段

漢初(公元前3世紀)——東晉末(5世紀)代表作品是漢代的《爾雅》、《方言》、《說文解字》、《釋名》

《爾雅》

《爾雅》是中國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研究詞義的專書。關於它的作者說法不一:三國魏人張揖認為是西周初年周公,漢代鄭玄認為是孔子門人,歐陽修認為是「秦漢之間學《詩》者,纂集說《詩》博士解詁之言爾。」郭沫若認為「《爾雅》雖號稱周公所作,然實秦漢之際之所纂集,其中且多秦漢人語。」何九盈認為戰國末年齊魯一帶的儒生所作.《爾雅》的成書年代也存在西周初、戰國末年、西漢等不同說法.王力先生認為應在西漢。

《爾雅》按意義分類,全書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釋×」表示:

釋詁、釋言、釋訓、釋親、釋宮、釋器、釋樂、釋天、釋地、釋丘、釋山、釋水、釋草、釋木、釋蟲、釋魚、釋鳥、釋獸、釋畜。

這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釋一般詞語,方法是把許多同義詞放在一起,而用一個單詞來解釋.例如《釋詁》第一條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權輿、始也。後十六篇是解釋各種事物名稱的,例如《釋親》:「父為考,母為妣。」

晉代郭璞的《爾雅注》,宋代邢邴的《爾雅疏》(十三經註疏之一)流傳至今.模仿《爾雅》的書很多,形成「雅學」。最早的是三國魏人張揖的《廣雅》,書名是「爾雅的擴大」的意思。

《方言》

全名《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 西漢成都人揚雄作,原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是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記錄方言的專書。《方言》也是按照意義排列,但是不像《爾雅》的分類那樣系統,也沒有「釋×」的篇名。內容包括古語、今方言(漢代方言)和共同語(通語、凡語)。註明方言詞的來源是本書的最大特點,例如《方言》卷一:

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卷1) 

受《方言》影響的著作,現存而且常見的有清杭世駿的《續方言》三卷,是從古書中搜尋材料來補充《方言》的,錢大昕《恆言錄》六卷、郝懿行《證俗文》十九卷等,主要是從古籍中收集材料以印證當代俗語,對漢語詞彙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中國第一部字書,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

旁編排的字典。這部書決定了將近兩千年漢語字典的命運,因為後代的字典基本上

都是繼承說文的。全書收9353個單字,1163個重文(異體字),歸入540個部首

進行解釋。唐宋以來,《說文》是研究中國文字的主要參考書。

《釋名》

東漢劉熙著,27篇。是我國第一部語源學專著。分類略同《爾雅》也採用「釋×」或「釋××」的篇名,後人有的稱之為《逸雅》。劉熙認為語音和語義有必然的聯繫,從語音可以探尋語義的來源。例如:

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苦,吐也,人所吐也。火,亦言毀也。物入其中皆毀也。

可見,「聲訓」就是用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作解釋的一種釋義方法。

詞義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詩經》的毛傳、鄭箋,《尚書》孔安國傳、《三禮》鄭玄注、《左傳》杜預注、《論語》何晏注、《孟子》趙歧注、《國語》韋昭注、《公羊傳》何休注、《穀梁傳》範寧注、《爾雅》郭璞注、唐孔穎達《五經正義》、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宋朱熹《詩集傳》、《四書集注》等等。近人的詞義研究專著重要的有張相《詩詞曲語辭語彙釋》、蔣禮鴻《敦煌變文字義通釋》。

(二)語音研究階段 南北朝初(5世紀)——明末(17世紀)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此期間,出現了一門新學科——漢語音

韻學,語言研究的重點轉移到語音方面。

中國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原本已經不存在.現在通行的是宋真宗時陳彭年、丘雍奉命重修的《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共分206韻,按平、上、去、入四聲分五卷。一般人所說的「切韻系統」實際上是根據「《廣韻》系統」。根據《切韻》的語音系統,可以上推古音,下聯今音.現代漢語普通話和各地方言的語音系統,基本上可以從《切韻》上得到解釋。

此外,後世的韻書還有明代樂韶風,宋濂奉敕編撰的《洪武正韻》、蘭茂的《韻略易通》等。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一部根據十四世紀北方話語音系統編著的一部韻書。全書共分十九韻,聲調方面首次提出「平分陰陽,入派三聲」,《中原音韻》一書所反映的音系,是現代漢語語音系統的源頭和基礎,在中國語言學史具有劃時代意義。

現存最早的韻圖是《韻鏡》和《七音略》,都是十二世紀的。《切韻指掌圖》時代較晚,相傳為司馬光所作。

(三)全面發展階段  清初(17世紀)——太平天國(19世紀)

什麼是漢學和樸學?什麼是漢學家?

主要研究成果:

官書:《康熙字典》陳廷敬等編,214部首。

《佩文韻府》收集作詩用的複音詞和短語。

《駢字類編》主要收集雙音詞。

《經籍纂詁》阮元等編,收集經、史、子、集的各家註解。

《說文》研究(文字學):

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語義學(即訓詁學):

王念孫:《廣雅疏證》,《讀書雜誌》王引之:《經義述聞》,《經傳釋詞》

王氏父子的最大優點是不以《說文》出發,不拘泥於字形,一切以語音為準,即採用」以

聲求義」的研究方法,這是科學的研究方法。

章炳麟,清代樸學殿軍。同其弟子黃侃一起被後人稱為「章黃學派」。主要著作《文

始》、《新方言》、《小學答問》等。

古音學:

顧炎武作《音學五書》,分古韻十部,奠定了清代學者劃分上古韻部的基礎。其後,

江永分古韻十三部,戴震分古韻九類二十五部,段玉裁十七部,孔廣森十八部、王

念孫、江有誥各分二十一部,章炳麟二十三部,黃侃二十八部。

清代學者在聲母研究上作出重大貢獻的只有錢大昕一人,他證明了「古無輕唇音」、「古

無舌上音」。

古文字學

金文學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孫詒讓《名原》

甲骨學  孫詒讓《契文舉例》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考釋》、《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

語法學

中國第一個語法學家是清代馬建忠,他的《馬氏文通》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系統的

語法學著作。

思考題

中國歷代學者對漢語史的研究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哪些著名的學者和重要著作?這些著作的性質和體例大致是怎樣的?

第二講  漢語史的研究根據及方法

一 漢語史的根據

1.歷來保存下來的書面語言

研究漢語語音史材料有哪些?研究漢語詞彙史、語法史的材料有哪些?

2.前人的研究成果

3.外語借詞和親屬語言

外語借詞包括借入和借出:

漢語裡的古奉母字,現代日語吳音都讀〔b〕(並母),像「肥」〔bi〕、「婦」〔bu〕、「飯」〔bon〕;古微母日語吳音都讀〔m〕(明母),像「武」〔mu〕、「微」〔mi〕、「萬」〔man〕,可以證實錢大昕「古無輕唇音」的說法.

古漢語也從外語裡借過來一些詞.例如「印度」,梵語原音為「indu」或「Hindu」,漢代張騫通西域, 譯作「身毒」,六朝時譯為「天竺」,唐代譯為「印度」. 「竺」和「毒」、「度」音相近, 「竺」知母, 「毒」、「度」定母,可以證實錢大昕「古無舌上音」的說法.

通過親屬語言的比較:

漢語偏正式複合詞的構成,通常是「小名冠大名」,如「松樹」、「蝗蟲」、「鱔魚」.清代學者俞樾指出,上古漢語有一種「大名冠小名」的構詞法,如「鳥烏」、「草芥」、「魚鮪」.漢臺語裡恰恰有類似的構詞法.如雲南羅平儂語的「李子」〔ma  man〕、「桃子」〔ma  ta:u〕、「石榴」〔ma  sa:n〕,其中〔ma〕是果類大類名.這就給俞樾的說法提供了有力旁證.

4.現代漢語方言

現代廈門話「方、飛、夫、分」等字聲母念〔p〕,正是上古漢語沒有輕唇音的證明;「知、誅、豬、張」等字聲母念〔t〕,正是上古漢語沒有舌上音的證明.廣東話「急」念〔kép〕、「月」念〔jyt〕,「握」念〔ak〕正是古漢語入聲有輔音韻尾〔-p〕、〔-t〕、〔-k〕的證明.

古代地名和人名也往往保存古音,如山東「費縣」的「費」舊讀bi,西藏的「吐蕃」舊讀「bo」,廣東的「番禺」舊「pan」,《左傳》「是杞子、逢孫、楊孫戍之」的「逢」舊讀「pang」,都保留重唇音。

現漢方言對於詞彙史的研究也有重要意義。有些古詞古義,現代普通話已經不用了,卻往往在方言中保存了下來。例如用粘土放在模型裡製成的長方形土塊,古代叫做「墼」(ji)。東漢許慎《說文·土部》:「墼,未燒也。」。現代普通話只叫做「土坯」,河北張家口一帶方言仍叫「土墼」。再如,略微斜著眼睛看,上古叫做「睇」(di)。現在廣東話「我咁樣睇 [tai] 」 ,詞義有所擴大。

二、漢語史的研究方法

㈠研究漢語史,首先應把握四個原則:

1.注意語言發展的歷史過程

語言的研究可分為靜態的研究和動態的研究。

靜態的研究:著眼於某一時代的某一語言現象。動態的研究:著眼於不同時代的某一語言現象。

2.密切聯繫社會發展的歷史

語言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社會的發展必然影響語言的發展。

3.重現語言各方面的聯繫

在語言的構成部分中,語音、詞彙和語法是有機地互相聯繫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4.辨認語言的發展方向

可從兩方面看:第一、古代語言循著什麼方向達到今天的情況;

第二、今天的語言將來要朝哪一方向走。

㈡歷史比較法 

最初叫比較語法。就是通過兩種或幾種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別以探索語言的發展規律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在印歐系語言的研究基礎上誕生的。

十九世紀初,歐洲的語言學家發現在方言或親屬語言的差異中回呈現出有規律的語音對應對系.例如:

德語              英語

妻子      weib              wife

小牛      kalb              calf

據此我們可以發現b和f的對應規律。

德語              英語

舌頭      Zunge            tongue

十      Zehn              ten

據此我們可以發現z和t的對應規律。

德語和英語在語音上具有這些成系統的對應規律,絕對不是偶然的。說明兩者具有共同的來源,兩者之間具有親屬關係。語言學家據此建立德語和英語的親屬關係,它們同屬日爾曼語系。

歷史比較法也有自己的缺點:一不能聯繫社會的發展來研究;二不能重視語言各方面的聯繫。

此外,還有歸納法、統計法、實證法、探源法、轉換法、推演法等。

歸納法,即從許多語言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研究方法。這是漢語研究中應用最廣又比較可靠的方法。段玉裁的古音十七部是歸納《詩經》用韻的結果。

思考題:

研究語言史的根據有哪些?研究漢語史應遵循哪些原則?什麼是「歷史比較法」?主要缺點是什麼?

第三講  漢語的親屬及漢語的歷史分期

一 漢語的親屬

1、什麼叫親屬語言?

從一種語言分化出來的若干種獨立的語言,彼此有同源關係。語言學家就把它們叫做親屬語言。

2、什麼是語系?   

語系是從語言歷史的角度研究語言之間相互關係的一種假設,是將語言之間的關係比作和家族關係相似的譜系關係的一種模式。根據語言親屬關係的親疏遠近把有關的語言歸入語系、語族、語支、語群、語言、方言、土語¡¡這樣一種分類的層級體系之中。

3、 漢藏語系

漢藏語系究竟包括哪些語族和哪些語言?系屬怎麼劃分?

目前國際上有兩種對立的看法: 一種以我國學者李方桂為代表,另一種以美國語言學家白保羅為代表。

王力對漢藏語系的劃分:

漢語和漢藏系諸語言的親屬關係:

一、語音方面:

聲調是音位的組成因素,這是漢藏語系的一大特點。漢藏語系所有的語言都具備聲調;絕大多數的語言具有辯義的聲調。

大多數語言具有--m,- n,- ŋ韻尾,並且還有-p,-t,-k韻尾和它們作十分整齊的配合。

二、 語法方面

形尾和詞頭、詞尾不豐富,構詞詞素大多數是單音節的。

大部分的漢藏系語言(特別是現代漢語的漢臺語群)都具有單位名詞。

漢語和侗傣語、暹羅語、越南語等的關係較近,和藏語、彝語、緬甸語等的關係較遠。也可從語音、語法兩方面看出:

語音方面:

漢臺語群大多數語言具有-m,- n,- ŋ韻尾,並且和-p,-t,-k韻尾配合整齊。而藏緬語群裡的語言則沒有這兩種韻尾的相配。

語法方面:

從語序上看,漢臺語群和藏緬語群的結構是不同的:

漢語:我  打  他

黎語(侗傣語族):hou  t『a:i  na 

撒尼語(彝語族): ŋa    k『iדּ  dæ

漢語和同一語群其他語言的主要差別:

語音方面:同一語群許多語言都有長短音的分別,而漢語沒有。

語法方面:漢語以外的其他漢藏系語言,形容詞通常總是放在其所修飾的名詞的後面,而漢語則相反。

例如:漢語:公牛 

哈尼語:nu  po  逐詞翻譯「牛公」

漢語:女人 

武鳴壯語:xun  pa  逐詞翻譯「人女」

詞彙方面:

漢臺語群裡許多語言單位名詞已經發展為冠詞的性質。例如壯語的「匹馬」大致相當與英語的「the horse」,這和漢語也是不同的.

三、 漢語史的分期

關於漢語史的分期,主要有兩種標準。

呂叔湘先生根據「文言」和「白話」兩種書面語言,以晚唐五代為界,把漢語的歷史分成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兩大階段.至於現代漢語,它只是近代漢語內部的一個分期,不能跟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鼎足三分。

王力不同意以文體的轉變作為漢語史分期的標準. 他認為:「必須從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去定出語言的歷史分期。」王力將漢語史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即商周秦漢時期)。(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

中古期: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即六朝、唐、宋時期)。(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

近代期: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即元明清時期)。(自1840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

現代期: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後 )

上古期的特點:

①判斷句一般不同系詞②疑問句的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③入聲有兩類(其中一類到後代變為去聲)

中古期的特點:

①在口語的判斷句中系詞成為必需的句子成分②處置式的產生③完整的「被」字式被動句的普遍應用④形尾「了」、「著」的產生⑤去聲字的產生. 等等

近代漢語的特點:

①全濁聲音在北方話裡消失②-m尾韻在北方話的消失③入聲在北方話裡的消失。

現代漢語的特點:①適當地吸收西洋語法②大量地增加複音詞

思考題

1、什麼是親屬語言?

2、漢語和漢藏語系其他諸語言在語音語法兩方面有哪些共同點和主要的差別?

3、漢語史分期的主要標準是什麼?漢語史各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第四講 漢語音韻學的基本概念

一、什麼是音韻學

音韻學是研究歷代的漢語語音系統、漢語語音的發展過程以及規律的科學。     

20世紀以前,研究語言文字的學問叫「小學」,音韻學是小學的一個分支,此外還有訓詁學和文字學。三個分支中,訓詁學產生得最早,先秦時已出現;文字學產生於漢代。音韻學產生最晚,南北朝時才正式建立。

二 、反切

漢代以前,還沒有科學有效的注音方法,漢代的注釋家往往用「急氣」、「緩氣」、「急言」「緩言」、「長言」、「短言」、「閉口」、「橫口」、「舌頭」、「舌腹」等名詞解說字音。此外,還用「聲近」、「聲同」、「讀若」、「讀如」、「讀為」、「讀曰」等等說明一個字的讀音跟另一個字的讀音的關係,實際上往往是說而不明。

到了東漢,反切的方法被創造出來了,標誌著字音分析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誌著音韻學進入萌芽時期。三國時李登的《聲類》是專門分析字音的著作,也是我國最早的音韻學專著,可惜早已亡佚。

反切的原理:把反切上字的聲母跟反切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結合,合成一個新的音節,即是被切字的讀音。

前提是:反切上字跟被切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跟被切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例如: 「冬,都宗切。」 「都tu+宗tsuŋ55 →冬tuŋ55」「號,胡到切。」 「胡xu+到tau51 → 號xau51」

三、 聲母的概念和分類

(1)聲、聲母、紐、字母 、聲類

傳統音韻學裡,聲母簡稱「聲」,又叫「紐」(黃侃古音十九紐)。「紐」即樞紐。宋代等

韻圖上稱之為「字母」。「字母」即聲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清末學者陳澧則稱

之為「聲類」,他首創「反切系聯法」考證《廣韻》得四十聲類,實際是反切上字的分類。

清濁又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小類:

清音中將不送氣音與送氣音分開,前者為「全清」,後者為「次清」。

濁音中將塞音,塞擦音,擦音與鼻音,邊音,半元音分開,前者為「全濁」,後者為「次濁」。

(2)三十六字母(附現代所構擬的隋唐時讀音)

七音          全清    次清    全濁    次濁      清      濁

唇音  重唇:  幫 p    旁p『    並b    明m   

輕唇:  非f    敷f'      奉v    微ɱ

舌音  舌頭:  端t    透t'      定d    泥n

舌上:  知ȶ    徹t『      澄ȡ    娘ȵ

齒音  齒頭:  精ts    清ts『      從dz          心s    邪 z

正齒:  照t ɕ    穿tɕ『    床dʑ『          審ɕ    禪ʑ

牙音          見k    溪k'      群g    疑ŋ

喉音          影○                      喻j    曉x    匣ɣ

半舌                                      來l

半齒                                      日ȵ

四、韻母的相關概念

(1)韻、韻基、韻類、韻部、韻攝等。

傳統韻書所說的「韻」,即押韻的「韻」。最基本的要求是「韻腹與韻尾」相同。為了便於稱呼,近年來音韻學家給「韻腹+韻尾」取一個專名叫「韻基」。押韻的基本要求是韻基相同。 韻基(即韻腹加韻尾)相同,並且聲調也相同的漢字歸為一類,叫做一個韻。韻和韻母是不同的概念。

韻類是指反切下字的分類。即韻母相同(即韻頭、韻腹、韻尾都相同)、聲調也相同的漢字歸納為一個類,這樣的單位叫韻類。 韻部是指韻基相同的字的歸類。「韻」和「韻部」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用邏輯學的術語說,「韻」是指內涵,「韻部」是指外延。韻攝是等韻學上的一個概念。宋元等韻圖把《廣韻》206韻歸納為16攝 ,只要韻尾相同,韻腹相近就歸為一個「攝」(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鹹)

四等是兼用於韻頭和韻腹的概念。等韻圖把所有的韻類分屬於一、二、三、四等。四等的區別既在於韻腹,也在於韻頭。凡是以i為介音的韻類都屬於三等韻;沒有i介音的韻類分別屬於一、二、四等;韻腹為後元音[u] [o] [ɑ] [ɒ]的韻母是一等韻;低元音[a]和次低元音[æ][ɛ]作韻腹的韻母是二等韻;前、半高元音[e]作韻腹的韻母是四等韻。一、二等韻屬於「洪音」,三、四等韻屬「細音」。

傳統音韻學上依照韻尾的不同,又把古韻分為三類:

無韻尾的韻和以元音收尾的韻合為一類,叫「陰聲韻」。

以鼻音收尾的韻叫「陽聲韻」。在陽聲韻中,把收[-m]尾的音節叫「閉口韻」.

以塞音[-p]、 [-t]、 [-k] 收尾的韻,叫「入聲韻」。

五、聲調的分類

(1)四聲:四聲指平、上、去、入四個調類。

(2)平仄和陰陽:平仄,是詩韻中的重要概念。平,即平聲;仄,是上、去、入三聲的總稱。 陰陽,指聲調的陰陽,是以原來聲母的清濁為條件,清聲母字的調類叫陰調類;濁聲母字的調類叫陽調類。

思考題:

1、什麼是反切?其原理是什麼?掌握10個字的反切。

2、按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列出三十六字母。

3、掌握下列概念:字母、五音、清濁、韻、韻部、韻類、韻攝、四聲。

第五講 上古音系統

陰聲韻

入聲韻

陽聲韻

之ə

-k

職ək

蒸əŋ

支e

錫ek 

耕eŋ

魚a

鐸ak

陽aŋ

侯ɔ

屋ɔk

東ɔŋ

宵o

藥ok 

幽u

覺uk

[冬]uŋ 

-i

微əi

-t

物ət

-n

文ən

脂ei

質et 

真en

歌ai

月at

元an

-p

緝əp

-m

侵əm

葉ap

談am

一 、上古韻部的劃分

上古音是指從西周初年到漢末長達一千二百餘年時間的漢語音系.     

王力認為先秦古韻是二十九部,戰國時代侵、冬分開,則為三十部。

韻部劃分的依據

上古韻部的建立主要依靠兩種材料:一是先秦韻文,特別是《詩經》的用韻;二是漢字的諧聲偏旁。

古音學家分析《詩經》用韻,用系聯韻腳字的方法,確定上古韻部系統。

例如《詩經》裡以下一些詩的韻腳是:

《關雎》四章:(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採、友

《芣苢》一章:(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苢、採、苢、有

《葛藟》二章:(綿綿葛藟,在河之涘。終遠兄弟,謂他人母,謂他人母,亦莫我

有)涘、母、母、有系聯的結果,「採、友、苢 、有、涘 、母、子、裡、杞、尤、思、之、淇、姬、謀、蚩、絲、丘、期」等字都屬於同一個韻部,稱為「之」部。利用這種系聯韻腳字的方法,參照諧聲偏旁,就可以歸納出《詩經》的韻部系統。

諧聲字即形聲字,即一半表示讀音、一半表示義類的字。表示讀音的那部分叫「諧聲偏旁」,也叫「聲符」或「聲旁」 ;表示義類的那部分叫「意符」或「形旁」。清代學者段玉裁提出一個著名理論叫「同聲必同部」。 意思是同一諧聲偏旁的字,一定屬於同一個韻部。(例如「每、悔、海、侮、梅、敏」等字現代讀音是不同的,但它們在上古同屬「之」部。)比如「誠、城、盛」,「成」就是諧聲偏旁,「言、土、皿」是「意符」。

例如《詩·豳風·七月》六章:

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採荼薪樗,食我農夫。

其中「瓜、壺、苴、樗、夫」押韻。「瓜」能和「壺、苴、樗、夫」 押韻,可見「瓜」字古音應該念得像「孤」;

陽聲韻→陰聲韻:如「山」字本來是收[-n]的陽聲韻[san],可是現代蘇州、上海等吳方言,則念成[sε]之類的音,鼻音韻尾[-n]丟失了。

還有:  「兩」[liaŋ]→[lia](倆)

「三」[san]→[sa](仨)

陰聲韻→陽聲韻,如:

「能」字古音念[nai],今音念[nəŋ].

豫東方言裡「奶」 [nai]也可以念成[nan].

又如「木」字,本為收[-k]尾的入聲字,但山西太原方言念成[məŋ],變成陽聲韻了。又如「帖」從「佔」是陰聲韻字,而「帖」在古漢語裡是入聲字,這是陽聲韻轉化成入聲韻。這種陰、陽、入三類韻尾互相轉化的現象,在音韻學上就叫做「陰陽對轉」,清人把入聲韻歸入陰聲韻裡了。當然,這種變化是有條件的,條件就是主要元音相同。

二、上古聲母的劃分

王力原定上古聲母為6類32個,晚年他在《漢語語音史》中增加一個「俟」母,成為33

母,分類如下:

第一類:喉音  見 k    溪k『  群g    疑ŋ  曉x  匣ɣ  影o

第二類:舌頭音 端t      透t『    餘d    定d『  泥n  來l

第三類:舌上音:(中古的正齒音三等)章t      昌t『    船d 』  書ɕ    禪ʑ  日

第四類:齒頭音  精ts    清ts『  從dz『  心s  邪z

第五類:正齒音(中古的正齒音二等)莊tʃ    初tʃ『  床dʒ』  山ʃ    俟

第六類:唇音  幫p    旁p『    並b『    明m

上古聲母分類的依據

1.諧聲字漢字80%以上是諧聲字,這就為我們研究上古聲母系統提供了有利條件。聲符相同的形聲字,聲母不一定相同,所屬的聲類(指發音部位相同的音類,即五音)卻大致相同。例如「高」屬見母。「敲」屬溪母,「蒿」屬曉母,都是牙喉音;「單」屬端母,「嘽」屬透母, 「彈」屬定母,都是舌頭音。

2.異文

《詩·邶風·谷風》:「凡民有喪,匍匐救之。」《禮記·檀弓》引《詩》作「扶服」《左傳·昭公21年》:「扶伏而擊之。」《戰國策·秦策三》「(伍子胥)坐行蒲伏,乞食於吳市。」

「匍匐」「扶服」「扶伏」「蒲伏」是同一個詞的不同寫法,古聲母應當相同。

3.讀若或讀如:《說文·水部》:「衝讀若動」。「衝」為澄母。「動」為定母,可見上古舌頭、舌上音是不分的。

4.聲訓《釋名》:「邦,封也。」,「馬,武也。」「封」與「邦」,「馬」與「武」聲母相同,古代它們都讀重唇音。

三、上古聲調系統的研究

1.四聲一貫。清顧炎武的主張。他認為「一字之中,自有平上去入」。

2.古無去聲。段玉裁主此說。他說:「古四聲不同今韻,猶古本音不同今韻也。考周秦漢初之文,有平上入而無去。」

3.古有四聲。王念孫、江有誥都認為古人實有四聲,江有誥說:「古人所讀之聲與後人不同。」為了證明這個不同,他寫了《唐韻四聲正》。

4.古無上去。黃侃主此說。他說「古無去聲,段君所說。今更知古無上聲,惟有平入而已。」

王力認為上古聲調分兩大類,四小類:

平聲  高長調

舒聲<

上聲  低短調

長入  高長調

促聲<

短入  低短調

思考題:

1、上古韻部劃分的情況及依據。

2、上古聲母劃分的情況及依據。

3、在上古聲調研究方面主要有哪些主張?

第六講  中古漢語的語音系統

一 、中古音及其代表

「中古音」是指六朝、隋、唐至宋800餘年歷史時期的漢語語音。

中古音以《切韻》反映的語音系統為標準。《切韻》是隋代陸法言所著。但「切韻系統」並不代表隋代都城長安的實際語音,而是代表當時的讀書音。

《切韻》成書後,出現了好多種增補本。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唐代王仁煦的《刊謬補缺切韻》和孫緬的《唐韻》。到宋代,宋真宗又令陳彭年、丘雍等人再度重修,定名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廣韻》是《切韻》系韻書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切韻》系韻書的唯一代表。所以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把《廣韻》當作中古韻書的首要代表。 

二 《廣韻》的聲母(35個)

喉音:影o    餘j      曉x    匣ɣ

牙音:見k    溪k『    群g    疑ŋ

舌音:端t    透t『    定d    泥n  來l

知ţ    轍ţ『      澄d

齒音:精ts  清ts『    從dz    心s  邪z

莊tʃ  初tʃ『      崇dʒ    山ʃ

章ʨ    昌ʨ『    船dʑ    書ɕ    禪ʑ  日nʑ

唇音:幫p    滂p『    並b    明m

清代以前,多數學者以為三十六字母就是《切韻》的聲母系統,直到晚清,著名學者陳澧才真正用《廣韻》內部材料去研究《切韻》的聲韻系統。他用系聯《廣韻》反切上字的辦法去發現《切韻》的聲類,用系聯《廣韻》反切下字的辦法去發現《切韻》的韻類。他所創立的「反切系聯法」是對漢語音韻學的重要貢獻。陳澧,廣東番禺人。著《切韻考》一書。陳澧研究的對象是《廣韻》,書名卻叫《切韻考》,他說:「《切韻》雖亡,而存於《廣韻》。」「據《廣韻》以考陸氏《切韻》,庶可得其大略也。」 他的主要貢獻就在於反切上下字的系聯。聲母方面系聯的基本條件是反切上字的同用、互用和遞用。

「同用」例:「冬」都宗切。「當」都郎切。「冬」、「當」都用「都」作反切上字,故「冬」、「當」聲母同類。

「互用」例:「當」都郎切。「都」當孤切。「當」 、「都」 互為反切上字,故「當」 「都」聲母同類。

「遞用」例:「冬」都宗切。「都」當孤切。「冬」 「都」 「當」遞相為用,聲母同類。

陳澧因為不信三十六字母就是《廣韻》的聲母系統才創造了系聯法,系聯的結果證明他的看法很正確。《廣韻》的聲母系統雖然與三十六字母比較接近,但是差別也很明顯。兩個系統之間的主要不同之處是: 

1.《廣韻》無娘母。

2.《廣韻》無輕唇音「非敷奉微」

3.三十六字母的正齒音,據《切韻》反切上字應分兩類,即「莊初崇山」 和「章昌船書禪」 。

4.三十六字母中的「喻」母據《切韻》反切上字應分兩類:「雲」類和「餘」類,「雲」類在《切韻》系統中應歸「匣」母。

三《廣韻》的韻母

《廣韻》總計206韻,包括平聲57韻,上聲55韻,去聲60韻,入聲34韻。206韻不等於206個韻母。原因有二:一,相配的平、上、去三個韻差別只在聲調,韻母是相同的,如「江、講、降」。二,一個韻內部可能包含兩個以上韻母,最多的4個,如「一東」韻有2個韻母,44庚韻包含4個韻母。(見教材63頁)。

從上表可知:1、206韻共分為61個韻類,141個韻母. 2、四個聲調:平、上、去、入3、入聲韻只與陽聲韻相配:ŋ:k    n:t    m:p

206韻141個韻母反映的實際上是隋代文學語言的韻母系統。由於《切韻》韻部劃分過細,一方面詩人苦難遵守,另一方面,漢語韻部系統簡化,一些原來不同的音變得同音了,於是詩人按「同用」的變通方法押韻。其中有些韻在隋唐時期已經沒有區別了,例如支、脂、之三韻,唐詩往往同用,元音可能都已經變成[i]了。但《切韻》為了保存古音或方音,分立為不同的韻部。所謂「同用」,即某幾個鄰近的韻,因為元音相同或相近,可以在一起押韻。例如: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尤)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侯) (尤、侯同用)

十三世紀,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索性把同用的韻合併起來,得107韻.後來又有人並「拯」於「迥」得106韻,就是所謂的「平水韻」。從唐到清,詩人用韻,基本上都是按照這106韻來押韻的。下面是平水韻的韻目:

東董送屋    冬腫宋沃    江講絳覺

支紙寘      微尾未        魚語御        虞麌遇

齊薺霽      泰            佳蟹卦        灰賄隊

真軫震質    文吻問物    元阮願月

寒旱翰曷    刪潸諫黠    先銑霰屑

蕭筱嘯        餚巧效        豪皓號

歌哿個        麻馬禡

陽養漾藥    庚梗敬陌    青迥徑錫    蒸職

尤有宥

侵寢沁緝    覃感勘合    鹽琰豔葉    鹹兼陷洽

左邊的豎行是「東董送屋」四個韻目表示韻和聲調:東—平聲韻,董—上聲韻,送—去聲韻,屋—入聲韻。橫行代表聲母。它沒有直接標出聲母的名稱,而是用五音和清濁來表示。共六大欄:

唇音、舌音、牙音、齒音、喉音、舌音齒(半舌、半齒)。圖中小格裡的漢字是音節代表字。每個漢字所處的地位,是由它的聲、韻、調決定的。找到某個漢字的位置,就能分析出它所代表的這個音節的聲、韻、調。空白圓圈表示這個音節沒有字或不能相拼。每一方格排四個橫行,這是按四等分的類。自上而下依次為一、二、三、四等。用現代語音學來分析,「等」 是從韻腹和韻頭兩方面為韻母分的類。凡是以[i]為韻頭的都屬三等韻,沒有[i]韻頭的分屬一、二、四等,其中以後元音[u]、[o]、 [ɑ] 、[ɒ]作韻腹的是一等韻,以低元音[a] 、[æ] 、[ɐ]作韻腹的是二等韻,以前、半高元音[e]為韻腹的是四等韻。

思考題:

1、《廣韻》的三十五聲母與三十六字母有哪些區別?

2、《廣韻》有多少韻?多少個韻類?多少個韻母?

3、什麼是「平水韻」?

4、十六攝的名稱是什麼?

第七講 漢語聲母的發展

一、輕唇音的產生

上古漢語沒有輕唇音「非、敷、奉、微」四個聲母。首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清代學者錢大昕,他說:「凡輕唇音者,古皆讀為重唇。」意思是說,凡後代發輕唇聲母的字在上古音裡都讀為重唇,他根據以下幾方面材料證明這一點:

1.異文 如「匍匐」又作「扶服」;「伏羲」又作「庖羲」,「汾水」又作「盆水」,「文水」又作「門水」。

2.聲訓 如「負,背也」;「房,旁也」;「邦,封也」;「望,茫也」

3.讀若 如《說文》「娓,讀若媚」。《周禮》注引鄭司農云:「紛,讀若豳」。

4.直音  如「苻音蒲」、「閩音文飾之文」、「蔓音萬」、「繁音婆」。

5.反切  如「馮,皮兵反」、「方,蒲郎反」、「卑,府移切」、「眉,武悲切」。

錢氏「古無輕唇音」的結論是可信的。

此外,我們還可以從諧聲字、方言、外語借詞中得到證明。

諧聲字:

從「甫」得聲的字: 「浦、匍、捕、鋪」為重唇,「輔、黼」為輕唇;「畐」聲的字: 「逼、偪」為重唇,「福、輻」為輕唇;「非」聲的字:「排、徘」為重唇,「誹、菲」為輕唇。

方言:

在廈門方言的白話音裡,許多輕唇字仍然讀為重唇音。

非母:風、斧、分——p    敷母:藩、蜂、訃——p『

奉母:飯、房、馮——p帆、浮、縫——p『

微母:未、尾、無——b問、物、晚——m

外語借詞:

從古代借自梵文的音譯詞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少輕唇音讀為重唇的例子。例如Buddha譯為「浮屠、佛」「浮、佛」都是輕唇音字,古人用它們來翻譯原文中的重唇音,是因為它們在古代都讀重唇音。

上古漢語沒有輕唇音。守溫三十字母裡唇音也只有一類,到三十六字母裡才明確地分為輕唇音、重唇音兩類。那麼,輕唇音產生於什麼時候呢?籠統地說是產生於唐代. 具體說,從初唐到中唐輕、重唇聲母有分化的趨勢,晚唐以後才徹底分化。

分化的情況是這樣:

幫[p]

幫[p]

非[f] (合三) 

滂[p『]

滂[p』]

敷[f『] (合三) 

並[b]

並[b]  

奉[v] (合三)

明[m]

明[m]

微[ɱ] (合三)

重唇音的一部分字分化為輕唇音,分化的條件是合口三等。凡是合口三等的重唇音字到了後來一律變成了輕唇音。

到了十二、三世紀濁音清化的時代,奉母[v]變為非母[f];而讀送氣的敷[ f』 ]是根本不存在的,與非[f]母沒有區別,[f]是擦音,沒有送氣不送氣的區分,也就是說,幫[p]和滂[ p』 ]的合口三等字分化出來後都讀非[f]。這樣一來,非敷奉合流了;同時,微母由ɱ變為v。由此看來,現代普通話的p、p』、m 是從中古合口三等以外的幫[p]、滂[p』]、明[m]來的,現代的f是從中古合口三等的幫[p]、滂[p』]、並[b]來的。 

二、舌上音的產生

上古沒有舌上音知、徹、澄。這個問題也是錢大昕提出的。他提出的「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一直被認為是上古聲母研究中最重要的發現。

「古無舌上音」是指上古沒有舌上音「知」、「徹」、「澄」,它們在上古應歸入「端」、「透」、「定」。錢氏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清代讀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

錢氏所舉的例證,有讀若、反切、異文、聲訓等方面:

讀若:《說文》:「衝,讀若動」 ,

反切:《書》:「惟予衝人。」《釋文》:直忠反。

異文:《詩》「蘊隆蟲蟲」,《爾雅》作「爞爞」,郭「都冬反」,韓詩作「烔」,音徒冬反,是「蟲」與「同」音不異 。

聲訓:《詩》「陟其高山」箋:「陟,得也。

錢大昕對於「古無舌上音」的論證是可信的,諧聲字和現代方言裡可以提供更多地證明: 

諧聲字

端知:都 豬 點 沾    透徹:湯 暢  他 池    定澄:途 除  濤 籌同聲符的字表現出「知、徹、澄」和「端、透、定」相通。

現代方言

廈門話,許多舌上音讀作舌頭音:

知張竹——知母,念[t]  徹痴抽——徹母,念[t]  澄直丈——澄母,念[t]

到了唐代,舌上音從舌頭音分化出來,分化的情況是這樣:

端[t]  端[t] (一、四等)答 打 多

知[t ] (二、三等)折 卓 知

透[t』] 透[t』] (一、四等)他 拖 貼

徹[t 『] (二、三等)恥 抽 暢

定[d]  定[d] (一、四等)度  達 地

澄[『 ] (二、三等)擇 鄭 除

舌上音從舌頭音分化出來的原因,是由於韻母的不同,即受韻頭i和e的影響。一四等字保持舌頭音不變,二三等字受介音影響分化成舌上音.聲母受了舌面元音的同化,本身也就變成了舌面輔音

三、匣母[ ɣ]的分化

上古音中,匣母[ ɣ]從漢以後分為匣、雲兩類,從晚唐開始,雲又和上古的餘(以)母合併為喻母。即:

匣〔ɣ〕 <  (一二四等) -匣〔ɣ〕

(三等)  -雲〔 ɣj 〕

餘〔dj〕(四等)-以〔 j 〕 >    喻〔 j 〕

「雲」母即「喻」母的三等字,所以「雲」母又稱「喻三」。「餘」母是「喻」母的四等字,所以「餘」母又稱「喻四」。曾運乾先生在他的著名文章《喻母古讀考》一文中提出「喻三歸匣」、 「喻四歸定」的論點,前者已得到學術界的公認,後者仍有不同看法。曾先生證明「喻三歸匣」的例子如:古讀「於」如「乎」,古讀「域」如「或」,古讀「王」如「皇」等。曾運乾「喻三歸匣」的結論是可信的。不僅上古音雲(喻三),匣合一,就是在《玉編》和《經典釋文》中雲、匣的反切也還沒有分開。

除了曾先生所舉的古讀的例子之外,諧聲字、現代方言也可以為證。例如:

諧聲偏旁屬「雲」母而被諧字屬「匣」母:  雲  魂  爰 緩

被諧聲屬「雲」母而諧聲偏旁屬「匣」母:  完  院  華  燁

同一諧聲偏旁而中古分屬「雲匣」兩母:  垣  桓  運  渾

現代粵方言廣州話合撮兩呼的「雲匣」兩母的字相混:  圓 玄 越  穴

「雲 匣」分化的原因,是由於最高部位的韻頭i影響到聲母ɣ的失落,同時這個i更加高化,變為輔音j加韻頭i。到晚唐,雲(喻三)和餘(喻四)逐漸沒有區別,到宋代就完全合而為一了,並為喻母.

四、 濁音清化

濁音清化的規律是:

1.如果濁聲母是一個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麼平聲字變為吐氣的清音,仄聲字(上、去、入)變為不吐氣的清音。

(甲)平聲(吐氣)

b—p』    婆 排 培 旁    d—t』  臺 桃 頭 談

(乙)仄聲(不吐氣)

b—p罷 敗 抱 病        d—t大 特 道 淡

(丙)入聲變陽平(不吐氣)

b—p拔 渤 白 別        d—t達 敵 獨 奪

2、如果這個濁聲母是個單純的摩擦音,沒有送氣不送氣的區別,一般是變為相應的清音。例如:

v—f  (平) 肥 凡 墳 房  (仄)吠 犯 憤 父

r—x(平)和 孩 胡 紅  (仄)害 汗 恨 後  (入變平)活 

五、中古到現代聲母的發展

《切韻》35個聲母反映的是隋唐以前(九世紀以前)的語音系統,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北宋以來(十二世紀以前)的聲母系統。二者的主要區別是:

1.唇音分化為重唇和輕唇兩類。

2.莊系和章系合流了。(合為照 穿 床 審 禪)

3.雲母從匣母中分化出來,並同餘母合流。(合為喻母)

到了元代(十四世紀)語音系統發生了顯著變化。據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十四世紀的中原(北方)共有二十五個聲母:(《史稿》24個,129頁.《漢語語音史》25個;目前音韻學界對《中原音韻》的聲母分類還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較普遍的看法是21.見林燾,耿辰生《音韻學概要》  )

舌根音:k(見)  k 『(溪)  x(曉)

舌尖中音: t(端)  t』(透)  n(泥)    l(來

舌尖前音: ts(精)  ts』(清)  s(心)

舌面前:tɕ(照) tɕ' (穿)ɕ(審)r(日)j喻

舌尖後: tʂ(紙) tʂ(齒) ʂ(史)  ɽ(耳)

雙唇音:  p(幫)p』(滂)m(明)w(吳)

唇齒音:f(非) v (微)     

到了十五世紀,北方話的聲母變為20個。明代蘭茂《音略易通》(1422年)中有一首字母歌叫《早梅詩》代表20個聲母:

東  風  破  早  梅,  向  暖  一  枝  開。

(t)  (f)  (p』)  (ts) (m)    (x)  (n)  (o)  (tʂ ) (k』)

冰  雪  無  人  見,  春  從  天  上  來。

(p)  (s)  (v)  (ʐ)  (k)    (tʂ') (ts』) (t』)  (ʂ)  (l)

《早梅詩》與《中原音韻》的25個聲母相比較,《中原音韻》所有而《早梅詩》所沒有的是(      )  四個聲母,這四個聲母後來變為 (      )。《中原音韻》裡的j、w變為零聲母。拿《早梅詩》的二十個聲母與現代北京話相比較,十五世紀北方話所有而現代北京話所沒有的只有一個聲母v;十五世紀北方話所沒有而現代北京話所有的,也只有三個聲母,即(j p x) 。可見,至少在十四世紀,現代普通話的語音系統就已經奠定了基礎。

附現代漢語普通話22個聲母〈太平歌〉。

子  夜  久  難  明,  喜  報  東  方  亮;

(ts)  (o)  (t )  (n)  (m)  (t)  (p)  (t)  (f)  (l)

此  日  笙  歌  頌  太  平,  眾  口  齊  歡  唱。

(ts』) (r)  (  ) (k)  (s)  (t』)  (p』)  (t) (k』)  (t ') (x)  (t ')

思考題:

1、什麼是「古無輕唇音」?輕唇音是在什麼時候分化出來的?它的分化條件是什麼?

2、什麼是「古無舌上音」?我們怎樣從諧聲偏旁和現代某些方言的讀音證明這個結論的正確性?

3、漢語普通話聲母濁音清化的規律是怎樣的?

第八講  漢語韻母和聲調的發展 (教材第21、29節)

一、近代韻母系統

1、近代音

指十四世紀以來漢族共同語的語音系統,它以中原(河南一帶)語音為基礎。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是研究近代語音的主要依據。

2、《中原音韻》的韻母系統

《中原音韻》有十九韻部,只有陰聲韻和陽聲韻,沒有入聲韻。

一東鍾    二江陽    三支思    四齊微    五魚模

六皆來  七真文    八寒山    九桓歡    十先天

十一蕭豪    十二歌戈    十三家麻    十四車遮 

十五庚青    十六尤侯    十七侵尋    十八鹽鹹 

十九廉纖(教材160頁)

3、《中原音韻》的聲調系統

《中原音韻》有四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

二、韻母的發展

上古《詩經》30韻部

中古《廣韻》95韻部(61舒聲韻 34促聲韻)

近代《中原音韻》19韻部

這之間,韻部有分有合,也有轉移。總的發展趨勢是整個韻部系統大大簡化。

1、韻尾的發展

表現在兩方面:(a)  -p、-t、-k尾的消失; (b)  -m尾的消失。

(a)  -p、-t、-k尾的消失

[-p]、[-t]、[-k]是塞音,而且都是「唯閉音」,即只把雙唇、舌尖、舌根急促地一閉就完了,並不讓氣流衝出來, 聽起來很緊促。所以帶這種韻尾的音節叫「促音尾」或「塞音尾」音節;音韻學上稱之為「入聲韻」,又稱「促聲」 ;與此相對,其他各種音節聽起來舒緩,所以又稱「舒聲」[-p]、[-t]、[-k]韻尾何時消失的呢?

元代黃公紹的《古今韻會》(1292年以前)已經沒有收[-p]尾的入聲字了。到了十四世紀,即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1324年)時,入聲就完全消失了。這說明,十四世紀(或更早)的北京(大都)話裡,韻尾[-p]、[-t]、[-k]就已經消失了。[-p]、[-t]、[-k]消失以後,閉音節成了開音節。例如「哭」k『uk→k『u。有些韻類在促音尾消失後,又發生元音高化。如「郭」kuak → kua → kuo。

(b)  -m尾的消失

《中原音韻》基本上還保存著[-m]尾。其中「侵尋」、「鹽鹹」、「廉纖」三個是閉口韻,即[-m]尾。那麼[-m]尾何時候消失的呢?在北方話裡,[-m]的全部消失,不能晚於十六世紀,因為寫於十七世紀初葉(1626)的〈西儒耳目資〉(法國傳教士金尼格著 )裡已經沒有[-m] 尾韻了。但是,[-m]併入[-n]並不是從十七世紀才開始的。

唐人胡曾《戲妻族語不正》詩:

呼『十』 卻為『石』 ,喚『針』 將作『真』。忽然雲雨至,總道是天『因』。

【注】十[-ap] 、石[-ak] 針[-əm] 、真[-ən]因[-iən ] 、陰[-iəm]

在胡曾看來,「針、陰」二字要念成收[-m]尾的閉口韻才算「正」,而妻子娘家人念成收[-n]尾的,成了「真、因」二字了,是很可笑的。

說明唐代有的方言中已經把[-m]尾字讀成[-n]尾字。可見, [-m]尾的消失從唐代已經開始了。

但語音發展是不平衡的,在北方[-m]尾的消失要到《中原音韻》時代以後。《中原音韻》僅存的三個閉口韻:

「侵尋」併入了「真文」,「鹽鹹」併入了「寒山」, 「廉纖」併入了「先天」。

後來,「桓歡」也和「寒山」合流了。這樣, [-m]尾字併入[-n]尾後,十九韻部減為十五韻部,基本上能代表現代普通話的韻部

韻尾為[-m]的字,韻尾一律變為[-n]. 這

樣本來不是同音的字,變為同音字了:

煩[-n]                    飯[-n]                  牝[-n]

[-n]              [-n]                      [-n]

凡[-m]                  範[-m]                品[-m]

語音學上稱這種音變為異化。如果聲母是唇音,韻尾[-m]也是唇音,在發音上不是十分便利所以韻尾很容易起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必然的,今天有些方言如客家話仍保留有[-m]尾

2、韻頭的發展

⑴開口和齊齒的交替:即韻頭i的插入和失落。

a.韻頭i的插入,即開口呼→齊齒呼。 例如:

街kai→ʨie    鞋ɣai→ ɕie    奸 kan→ʨian 

家ka→ʨia    江 koŋ→ʨiaŋ    巷 ɣɔŋ →ɕiaŋ

這需要具備兩個條件: ①必須是喉音字(指見、溪、疑、影、曉 、匣六母);

②必須是二等字。

b、韻頭i的失落,即齊齒呼---開口呼

本有韻頭i或全韻為i的齊齒呼,在發展過程中,或者韻頭i失落,或者全韻為i的變為ʅ,這主要是受捲舌聲母的影響。

例如:社ʑia→ʂə    昌tɕ『iaŋ →tʂ『aŋ    抽tiəu →tʂou    展tiɛn →tʂan

脂ʨi→tʂʅ    手ɕiu→ʂou(溫州方言還念ɕiu)

(2)開口與合口的交替:韻頭u的插入和失落

a.韻頭u的插入,即開口呼→合口呼

多ta→tuo          拖t』a→t』uo    作tsak→tsuo    昨dz』ak→tsuo

b.韻頭u的失落,即合口呼→開口呼

內nuɒi→nei (不是nui) 雷luɒi → lei(不是lui)

嫩nuən→nən (不是nun)  本puən→pən(不是pun)

此外,還有撮口向開口、合口的轉化,齊齒向合口、撮口的轉化,不過它們只是一些特殊情況,只涉及個別幾個韻,不去細說,可參看教材P164-168

三、聲調的發展(教材第29節)

古漢語的「四聲」發展演變為今天普通話裡的「四聲」有三大規律:

1、濁上變去2、平分陰陽3、入派三聲。

1、濁上變去(教材227頁)

濁上變去,是指古代全濁上聲字變為去聲。(全濁聲母:奉、定、澄、從、床、群、邪、禪、匣10個)濁上變去,從八世紀即唐代就開始了。韓愈《諱辨》說:「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韓愈認為「杜度」同音,「杜」是全濁上聲。「度」是全濁去聲.

2、平分陰陽

「平分陰陽」是指中古的「平聲」分為「陰平、陽平」兩種調類。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韻》是把平聲分為陰平、陽平兩類的第一部書。聲調的陰陽和聲母的清濁是有對應關係的,清音平聲字發展為陰平,濁音平聲字發展為陽平。即聲調分化為陰陽,是受聲母的影響。例如:「通,他紅切」「同,徒紅切」。中古「通」和「同」本是屬於同一聲調的,都屬平聲。但「通」是透母字,清聲母;「同」是定母字,濁聲母;由於清濁音的影響,最後形成了兩個調類:「通」讀陰平,「同」讀陽平。

3、入派三聲

「入派三聲「有以下三條規律:

①全濁入聲歸陽平

《中原音韻》裡屬於中古並、定、群、從、邪、澄、床、禪、奉、匣10個全濁聲母的入聲字176個,其中166個派入陽平,只有少數例外:

並:白 、勃 、拔        禪:石、 孰 、折 

奉:伏、 服 、伐        從:疾 、雜、 昨 

定:狄 、敵 、獨        邪:夕 、席 、襲 

澄:直 、澤 、濁        群:及 、局 、傑 

床:實、 食 、舌        匣:學 、合、 核

②次濁入聲歸去聲

《中原古韻》裡屬於中古明、微、泥、來、日、疑、喻7個次濁入聲字188個,其中有187個字派入去聲,只有一個「抹「(明)派入上聲,例如:

明:蜜 木 滅                        日: 入 肉 若

微:勿 物 襪                        疑:逆  嶽 虐

泥:納 溺 捏                        喻:越  易  欲

來: 樂 臘 列

③清音入聲歸上聲

《中原音韻》裡屬於中古幫、滂、非、敷、端、透、知、徹、照、穿、審、精、清、心、見、溪、曉、影等18個清音聲母的入聲字357個,其中有331個字派入上聲。

到了現代北京話裡,清音入聲字就沒有很清楚的條理可尋了。古入聲字在今天普通話裡實際上是派入陰、陽、上、去四聲裡面去了,即「入派四聲」。(見教材第29節231-232頁)

思考題:

1、韻尾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2、古代漢語的「四聲」如何發展演變為今天普通話裡的「四聲」的?有哪些規律?

第九講  漢語語法的發展

一、語法的穩固性

1、詞序的固定是漢語語法穩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種表現.

今春王出。(郭沫若《殷契粹編》)甲辰卜,商受年?(《前》3.30.6)

知我者,謂我心憂。(《詩·黍離》)子見南子,子路不悅。(《論語·雍也》)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2、漢語的虛詞也有相當大的穩固性

如「之」、「於」、「與」、「以」、「而」、「則」、「雖」、「若」、「如」等。

3、各地方言語法的統一性也能體現漢語語法的穩固性

貓比狗小  VS  貓細過狗

語法的穩固性保證了語言的連貫性。

二、語法的發展

語法包括詞法和句法兩部分。《漢語史稿》中有「歷史形態學」一篇,專講詞法。形態,即指詞形變化。

1、形態方面

⑴上古漢語的形態,一般表現在聲母或韻母的變化上。

之[ţǐə]  VS  其[g 『ǐə]      不[pǐwə ]  VS  弗[pǐwət]

⑵中古漢語的形態表現在聲調的變化上。

在變調構詞這一語言現象中主要是靠去聲來和其他聲調對立 。

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去聲;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去聲。

①名詞或形容詞  動詞者,動詞變去聲。

【衣】《說文》:「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 」名詞,平聲;「九月授衣。」《廣韻·未韻》:「衣著」。動詞,去聲。「老者衣帛食肉。」

【冠】《說文》:「弁冕之總名也。」名詞,平聲;「新沐者必彈冠」《廣韻·換韻》:「冠束」。動詞,去聲。 「冠者五六人」

【好】《說文》:「美也。」形容詞,上聲;「君子好逑」《廣韻·號韻》:「愛好」。動詞,去聲。「敏而好學」

【善】《說文》:「吉也。」形容詞,上聲;《韻會》:時戰切,去聲。注云:「凡善惡之善則上聲,彼善而善之則去聲。」

②動詞  名詞者,名詞變去聲。

【觀】《說文》:「諦視也。」(仔細看)動詞,平聲;《廣韻·換韻》:「樓觀,《釋名》曰『觀者,於上觀望也。』」。名詞,去聲。

【分】《說文》:「別也。」動詞,平聲;《廣韻·問韻》:「分劑」(即今「份」字)。「名分」的「分」亦去聲。

③不及物動詞    及物動詞,及物動詞變去聲。

【語】《說文》:「論也。」《論語》:「食不語,寢不言」。不及物動詞,上聲;《廣韻·御韻》:「告也」。 《論語》:「居,吾語汝」。及物動詞,去聲。

【雨】《說文》:「水從雲下也。」《周易》:「密雲不雨」。不及物動詞,上聲;《廣韻·遇韻》:「《詩》曰『雨雪其霶』」。 及物動詞,去聲。

④一般動詞      使動詞,使動詞變去聲。

【食】《廣韻·職韻》:「飲食。」名詞又動詞,入聲;《廣韻·志韻》:有「飼」字,經典通作「食」。使動,去聲。

【飲】《說文》:「歠也。」動詞,上聲;《廣韻·沁志韻》:「飲」字無解,《康熙字典》「以飲飲之也」。使動,去聲。《晉靈公不君》「晉侯飲趙盾酒。」

凡是字用本義,按照本音讀出的,叫做「如字」; 凡是轉化後的意義,按照變化後的讀音讀出的,叫做「讀破」。

⑶近代漢語的形態表現在形尾上面

指表示形態變化的詞尾,比如「著」、」了」、「們」等,更多的是指粘附在動詞後面表示形態變化的詞尾。

「動詞詞尾『了』和『著』的產生,是近代漢語語法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2、句法方面,重點學習以下內容:

1、系詞的產生及其發展。

2、使成式的產生及其發展。

3、處置式的產生及其發展。

4、被動式的產生及其發展。

三、第三人稱代詞「他」的來源

1、人稱代詞

上古漢語的人稱代詞

第一人稱代詞:吾、我、卬、餘、予、臺(音yi)、朕等

第二人稱代詞:汝(女)、若、乃、而等;

第三人稱代詞:厥、其、之、彼等。

2、中古漢語的第三人稱代詞:伊、渠、他

先秦漢語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而語言交際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第三者,語言也就需要第三人稱代詞。人們在交談中多次重複談到同一個人或物,指示代詞「之」和「其」被經常用來稱代交談中多次重複的這個人或物,於是開始向人稱代詞轉化。但「之」和「其」並沒有完成這一轉化過程。

首先「之」字用作定語時,(之二蟲又何知?之子于歸)只能是指示代詞,而用作賓語時就把他看作人稱代詞,缺乏充足的理由。

其次「之」在漢代以後並沒有繼續向第三人稱代詞轉化,其用途有縮小的趨勢,直到隋唐時代也沒有發展成為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

兩漢時期,「其」的功能開始擴大,有取代「之」的趨勢,但仍沒有用作主語的形式。六朝時期,並產生了新的形式「伊」和「渠」 。 「伊」和「渠」也是由先秦的指示代詞發展來的,「渠」可能就是「其」的口語形式。《三國志》: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世說新語》「伊必能克蜀」。這時才有了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伊」和「渠」只保存在南方某些方言中。

3、現漢第三人稱代詞「他」的來源及發展

現代普通話中的第三人稱代詞「他」是從先秦的無定代詞「他」演變成的。「他」發展為第三人稱代詞是在唐代。演變過程如下:

「他」亦作「它」、「佗」,意為「別的」,無定代詞,指不確定的人或物,大多作定語,也可作賓語。例如: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 之死矢靡它。《詩》制; 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為命。《左傳》;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

先秦的「他」既可指物又可指人,六朝時期普遍指人,這是「他」 用法的新發展:

最能反映這一變化的、例證最多的是六朝時期佛學著作《百喻經》。 郭錫良先生統計了《百喻經》中「他」字的用例。全書兩萬多字,「他」字用例共39次,其中除7次用作定語,是「別的」意思外,其餘32次都是直接指稱「別人」。例如: 

如彼愚人,被他打頭,不知避去,乃至傷破,反謂他痴。(百喻經)

昔有一人,其婦端正,唯其鼻醜。其人外出,見他婦面貌端正,其鼻甚好,便作念言::「我今寧可截取其鼻,著我婦面上,不亦好乎?」即截他婦鼻,持來歸家。急喚其婦:「汝速出來,與汝好鼻。」其婦出來,即割其鼻,尋以他鼻著婦面上,既不相著,復失其鼻,唐使其婦受大苦痛。《為婦人貿鼻喻》

真正第三人稱代詞「他」必須是專指的、有定的,不能是泛指的、無定的。所以六朝時期裡的「他」還不是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但是,由於「他」普遍用來指稱人,已經由指示代詞向人稱代詞轉變了。即六朝時期是「他」 由泛指無定指示代詞向專指有定第三人稱代詞轉變的過渡期。

唐代才出現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例如:

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世人慾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高適《漁父歌》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杜甫詩)

在唐代,由於「伊」、「渠」的使用仍然處於優勢,所以「他」的這種用法還不多見。宋代以後,才成為第三人稱代詞的「他」才被普遍使用。

思考題 :

1、漢語語法的穩固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2、上古漢語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的形態表現方法有何不同?

3、什麼是如字?什麼是讀破?試舉例說明.

4、試述第三人稱代詞「他」的來源和發展?

第十講  動詞的發展

一、上古漢語動詞的詞頭詞尾

1.上古漢語動詞的詞頭

上古漢語動詞也有類似詞頭的前加成分,最常見的有「爰」、「曰」、「言」三個,語音相近,當為同源字。

爰:爰居爰處,爰喪其馬。《詩·邶風·擊鼓》

爰居爰處,爰笑爰語。《詩·小雅·斯幹》

爰始爰謀,爰契我龜。《詩·大雅·綿》

曰:曰為改歲,入此室處。《詩·豳風·七月》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詩·豳風·七月》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詩·小雅·採薇》

言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詩·周南·葛覃》彼汾一方,言採其桑。《詩·魏風·汾沮洳》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詩·邶風·柏舟》

關於「言」字,歷來爭議頗多,胡適《詩三百篇言字解》認為「言」有三義:一、乃也;二、而也;三、之也。吳世昌《詩三百篇「言」字新解》認為都可以釋為「以」字。丁惟汾《俚語證詁》認為「言」字可釋為「俺」。潘允中認為是足句成分,也有人認為是助詞。

另外還有「聿」、「遹」:

爰及姜女,聿來胥宇。《詩·大雅·綿》昭事上帝,聿懷多福。《詩·大雅·大明》

遹求厥寧,遹觀厥成。《詩·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遹追來孝。《詩·大雅·文王有聲》

2.上古漢語動詞的詞尾

上古漢語動詞還有類似詞尾的後加成分,就是「思」、「止」: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詩·周南·漢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小雅·採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小雅·車舝》

王力說「思」、「止」很像語氣詞,楊樹達認為是語末助詞。究竟是何種性質,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二、動詞情貌形尾的產生和發展

1.詞尾「得」 的產生和發展

詞尾「得」來自動詞「得」,大約從漢代開始,「得」字可以放在動詞的後面,後代也一直沿用這種結構,例如:

民採得日重五銖之金。《論衡·符驗》

漁者網得神龜焉。《論衡·講瑞》

這種「得」具有明顯的「獲得」意義,但還不是詞尾,仍是動詞。「得」字放在動詞後,還有另一種意義:表示可能性,意義上等於倒裝的「能」(料得==能料)這樣「得」就開始虛化了。唐代詩文中例子很多:

蒼天變化誰料得?杜甫《杜鵑行》數莖白髮那拋得。杜甫《樂遊園歌》

這種「得」字和動詞之間還可以插入副詞「不」、「未」:

唇焦口噪呼不得。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天邊老人歸未得。杜甫《天邊行》

可見,這種「得」還不是真正的詞尾。但真正的詞尾「得」正是從這種「得」發展而來。真正的詞尾「得」產生在唐代,宋代以後使用更加普遍。詞尾「得」用在句尾,必須引進補語,它所引進的補語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補語是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詞組:

旗下依依認得真。《季布罵陣詞文》此條記得極好。《朱子語類四纂·卷一》

第二種補語是表示行為產生結果的從句。例如:

太子既生之下,感得九龍吐水,沐浴一身。《八相成道變文》

王郎才見公主面,唬得魂魄膽飛揚。《醜女緣起變文》

第三種補語起源較晚,大約在宋代,是在使成式中間插入一個「得」字,表「能夠」:

我這钁天下人拈掇不起,還有人拈掇得起麼?《景德傳燈錄》

縱使青春留得住,虛語,無情花對有情人。歐陽修《定風波》詞

江南遊女,問我何年歸得去?蘇軾《減字木蘭花》詞

2、形尾「了」 的產生和發展

現代漢語動詞有情貌(aspect)的變化,主要是用「了」、「著」二字作為詞尾表示動詞情貌。「了」表示完成貌;「著」表示進行貌。嚴格地說,他們不是詞尾,而是「形尾」,因為這不是構詞法的問題,而是形態變化的問題。

「了」表示時點,「著」表示時面,「了」和「著」表示的不是時態(tense),而是情貌(aspect)。「了」在先秦史料中沒有出現,《說文》:「了,尦也。從子無臂,象形。」這是「了戾」的「了」,義為「繚繞」,和今天的形尾「了」沒有任何關係。魏晉時期「了」產生了「了解」義,也和形尾「了」沒有關係。和完成貌的「了」有歷史關係的是「終了」、「了結」的「了」,產生在漢代。

晨起早掃,食了洗滌。王褒《僮約》《廣雅·釋詁》:「了,訖也。」也說明漢代已經產生了「了結」義。「了結」的「了」在晉代以後的史料中比較常見,它還是動詞性質:

官事未易了也。《晉書•傅鹹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望嶽》

但在唐代人的詩句中,許多「了」已經不作謂語,而是作補語,可見它逐漸虛化,表示動作的完成:

何日桑田都變了,不教伊水向東流。李商隱《寄遠》

半蹄封裹了,知欲寄誰將?(孟浩然  閨情)

但這些「了」還不是形尾。是動詞「完畢」義。有些很像形尾:

示現皆生佛國,看了卻歸天界。《八相變文》

但動詞帶賓語的時候,這些「了」是放在賓語後邊的,所以不能認為是形尾:

但得上馬了,一去頭不回。曹鄴《去不返》詩

作此語了,遂即南行。《伍子胥變文》

真正的形尾「了」出現在南唐:因為它緊貼著動詞而且放在賓語的前面。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李煜《烏夜啼》詞

到了宋代,真正的形尾「了」逐漸多了起來:

等閒妨了繡功夫。歐陽修《訴衷情》詞

如今都教壞了學生,個個不肯讀書。《朱子語類四纂·卷一》

怎知臥龍又投了劉備。《三國志平話·卷中》

宋代還有一個新舊規則並用時期,(也須是做一件事了,又理會一件。《朱子》)元代全用新規則。

3.形尾「著」 的產生和發展

「著」最初寫作「著」,有三個意義,顯著;著衣;附著。後來「著衣」、「附著」二義寫作「著」,形尾「著」來自「附著」義的「著」,最初是個純粹的動詞。

風行而著於土。《左傳·莊公二十二年》

甘露如飴蜜者,著於樹木,不著五穀。《論衡·是應》

東漢時期,「著」已經有虛化跡象,它不是句中謂詞,而是在動詞後,和動詞構成使成式結構:

今鐘鼓無所懸著,…如必有所懸著…《論衡·雷虛》

到了唐代,帶「著」字的的動詞後面開始可以有賓語,「著」字的意義也有了變化,它有「到」的意思:

銜泥點汙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杜甫詩

還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詩

往還二十餘年,不曾說著文章。《嘉話錄》

真正的形尾「著」字,似乎還是繼承了表示處所的「著」:

堆著黃金無買處。王建《北邙行》詩

真正表示行為在進行中的「著」字在北宋已經存在了:

如戰陣廝殺,擂著鼓,只是向前去,有死無二。《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宋人話本、元曲、及明人小說中大量出現:

撞著八個大漢,擔著一對酒桶。《宣和遺事·元集》

見一頂轎兒,兩個人抬著。《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

如果拿「了」和「著」相比較,可以說,作為情貌形尾「了」比「著」產生的時代早些。同時,形尾「了」的普遍應用的時代也比「著」早些。

宋元時代,「了」和「著」區分有時並不明顯:

楊志因等候我了,犯著這罪。《宣和遺事·元集》

若不實說,便殺著你。《三國志平話·卷中》

宋元時代「著」前動詞可以用否定詞「不」:

待道是鄭觀音,不抱著玉琵琶;待道是楊貴妃,不擎著白鸚鵡。《宣和遺事·亨集》

明代,特別是《紅樓夢》以後,「了」和「著」的分工才明顯。

4.形尾「過」 的產生和發展

「過」字也是表示動向的,它表示著從甲處到乙處的過程。當它虛化後,表示動作行為已經成為過去,如:「看過」、「聽過」等等。它所表示的過去的意念比完成貌更強烈,往往表示一種經歷,所以有時候在「了」字前面再加「了」字,如:「吃過了飯。」但要強調沒有實現,就不能加「了」:「沒有看過我」不能說成「沒有看過了我」。這種「過」在唐代就已經有了萌芽。到了宋代,就逐漸多起來了:

而今只是那一般合看過底文字也未看,何況其他。《朱子語類輯略·卷二》

蓋為是身曾親經歷過,故不敢以是責人爾。《朱子語類輯略·卷四》

每日讀書,只是讀過了,便不知將心去體會。《朱子語類輯略·卷五》

5.形尾「起來」 、 「下去」

「起來」、「下去」在某些情況下也是表示情貌的,「起來」表示開始貌,「下去」表示繼續貌。「起來」表示情貌大概開始於元明時代

恐怕火盆內有小炭火延燒起來。《水滸傳》第10回

那對過眾軍漢見了,心內癢起來。《水滸傳》第16回

「下去」表示情貌,是由於「起來」的類化:其起源很晚,《紅樓夢》無,《兒女英雄傳》有:便靜靜兒地聽他唱下去。第38回

6.新興動詞詞尾「化」:

「五四」以後,新興動詞詞尾有「化」字,大致相當於英語的-ize,多數是使名詞轉化為動詞,也有少數是使形容詞轉化為動詞的。

工業化—industrialize;  機械化—mechanize;現代化—modernize;    具體化—concretize.

另有:歐化 、西化、自由化、合法化、產業化,庸俗化、綠化、美化、醜化。語法化、虛化

思考題

1、動詞詞尾「得」的來源及發展

2、動詞形尾「了」的來源及發展

3、動詞形尾「著」的來源及發展

第十一講系詞的產生與發展

一 系詞的產生與發展

1.何謂系詞?

系詞是在判斷句中把名詞性謂語聯繫於主語的詞。就漢語來說,真正的系詞只有一

個「是」 字。

2.先秦判斷句的結構方式

先秦漢語的判斷句是不用系詞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直接就可以構成判斷。有以下方式:

A者,B也。南冥者,天池也。 (莊子·逍遙遊) 

A者,B。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A,B也。百裡溪,愚人也。 (孟子·萬章上)

A,B。荀卿,趙人。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3.古漢語「是」的主要用法有二:

⑴復指代詞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論語·裡仁)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孟子·梁惠王上)

臣聞七十裡為政於天下者,湯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

⑵形容詞

「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論語·微子)

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觀其餘矣。(荀子·王制)

系詞「是」來源於指示代詞 用法(1)復指代詞的「是」.

先秦漢語的「是」是代詞而 不是系詞,從《墨子》裡的一段話看得很清楚: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所謂良寶也。可以富國家,眾人民,治刑政,安社稷乎?曰:不可。所謂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義為政於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

4.古漢語的「為」

「為」字有一個用法,常被人們認為是系詞,和「是」字同義。例如:

餘為伯儵,餘而祖也。 (左傳¡¤宣公三年)

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  (論語¡¤微子)

「為」本身不是系詞,而是動詞,本義是「做」。它具有多種引申義,使我們能譯成近似現代漢語的「是」字。

「A為B」是敘述句,不是判斷句。

特殊情況下才用「為」,譬如:在主語和謂語指稱同一事物時。例如: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微子)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孟子·公孫丑上)

否則,如果主語和謂語不是指稱同一事物,主語的內涵和外延和謂語不一致,就不能用「為」字。例如:「滕,小國也」,不能說成「滕為小國」。可見「為」字並不是系詞。

此外,還有許多字被人們認為是上古時代的系詞,其實不是系詞的。例如: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詩¡¤大雅.文王)(虛詞)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書¡¤洪範)(動詞)

醉而不出,是謂伐德。 (詩¡¤小雅.賓之初筵)(動詞)

呂宮女,乃呂后也。 (史記¡¤高祖本記)(副詞)

此則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孫丑記)(副詞)

梁父即楚將項燕。 (左傳¡¤意公八年)(副詞)

5.古漢語裡的「非」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非」在上古漢語也不是系詞,它只是一個否定副詞。要對形容詞謂語或動詞謂語加以否定就用「不」字,(食不語,寢不言)要對名詞謂語加以否定,就用「非」字。「不」 和「非」在不同的謂語中起相同的作用,它們的詞性是一樣的,都是否定性的副詞。

6.系詞「是」的產生

指示代詞「是」經常出現在「貴與富,是人之所欲也。」這樣的句子中。這樣的句子有

個特點:謂語(「是人之所欲」)是個主謂結構,「是」充當這個主謂結構的主語,而

且復指整個句子的主語「富與貴」。

富與貴 ,  是人之所欲也。  富與貴 ,是人之所欲也。

(主 語)    (謂  語)  (主  語)  (謂  語)

(主)(謂)              (主) (謂)

在「是人之所欲」這個主謂結構中,「是」與「人之所欲」構成判斷。但因為「是」是復指「富與貴」的,所以在意義上,「富與貴」和「人之所欲也」也可以構成判斷。這樣,「是」的指代性逐漸弱化,逐漸變成聯繫一個判斷句中的主謂兩項的「系詞」。(有些詞因為經常處在某種句法位置上,因而取得了新的意義。如「為」由於處於句末: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由動詞演變成了語氣詞。) 那麼,真正系詞產生於何時?王力先生認為:漢語真正系詞的產生,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即西漢末年或東漢初葉。例如:

餘 是 所 嫁 婦 人 之 父 也。(論衡•死偽篇)

海外西南有株樹焉,察之是珠,然非魚中之珠也。(論衡•說日篇)

王力認為,判斷句中普遍使用系詞,並在口語中完全普及,是在中古時期。有三大標誌:

第一:它擺脫了語氣詞「也」字,「是」字成為必需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系詞。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潛《桃花源記》)

豫章太守顧邵是雍之子。(世說新語·雅量)

第二:系詞「是」可以被副詞修飾

但克讓自是美事,終不可缺。(世說新語¡¤方正)

孔、老、施加,皆是聖人。(唐宗密¡¤原人論)

第三:系詞「是」前面加否定副詞「不」字,在口語裡代替了上古的「非」

劫劫生生,輪迴不絕......都由此身本不是我。(原人論)

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

「是」字用作系詞以後,又產生許多種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認或否認某一事實,又是時追究其原因。例如:

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哪得知其故?(杜甫送孔巢父詩)

我不是不會,就是未諳得。(明.高僧傳)

由承認的意思又產生了變相的容許式(讓步式),那是近代的事情了:

我說是說了,還得太太告訴老太太,想個完全的主意才好。(紅樓夢第99回)

咱們走是走,我就只捨不得那姑子。(同上第120回)

第十二講使成式的產生與發展

1.什麼是使成式?

從形式上說,是及物動詞加形容詞(如:修好、 弄壞),或者是及物動詞加不及物動詞(如:打死、救活);從結構成分上說,就是「動詞+結果補語」所構成的動補結構;從意義上說,是把行為及其造成的結果用一個動詞性詞組表達出來。

上古漢語的動詞有一種使動用法。例如:君豈有鬥升之水而 活我哉?(莊子外物)

形容詞也有使動用法,例如: 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後來,這種使動用法往往被使成式所代替,例如:

「活我」 →「救活我」「小之」 →「削小它」。

由使動用法發展為使成式,是漢語語法的一大進步。使動用法只能表示使某物得到某種結果,而不能表示用哪一種行為以達到這一結果。若要把那種行為說出來,就要加上「而」字,如「斫而小之」,使成式不用「而」字,所以是一種進步。

2.使成式產生的時代

王力先生認為使成式產生於漢代,逐漸擴展於南北朝,普遍應用於唐代。

關於使成式(動結式)的產生,還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①先秦說(周遲明 )②六朝說(志村良志、梅祖麟)③唐代說(太田辰夫)

王力先生說:「我們討論使成式,首先應該撇開那些似是而非的情況。例如:

擾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左傳成公十三年)

「擾亂」好像是使成式,但是,我們認為「擾亂」用同義的詞素來構成的雙音詞。《詩經·秦風·小戎》「亂我心曲」 ,其中「亂」用為動詞。「擾亂」的「亂」,意義和這個「亂」字相仿。

又如「助長」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上)

這裡只有一個「助長」,其餘都是「助苗長」、「助之長」。可見「助長」是省略兼位名詞的遞系式(兼語式),而不是使成式。 

漢代使成式已經產生了。例如:

乃激怒張儀(史記·蘇秦列傳)射傷卻克,流血及履(史記·齊太公世家)

墮,讀若推落之墮。(說文解字)(以上是帶不及物動詞的使成式)

群儒既以不能辯明封禪事…(史記·孝武本紀)漢氏減輕田租。(漢書·王莽傳)

田,填也,五稼填滿其中也。(《釋名》)(以上是帶形容詞的使成式)

南北朝以後,使成式應用更為普遍.

雖能驅走董卓¡其功莫大。(後漢書¡¤公孫瓚傳)

無令長相思,折斷綠楊枝(李白詩)

今日壓倒元白矣。(唐書·楊嗣復傳)(以上及物動詞帶不及物動詞)

庶裁定聖典,刊正碑文。(後漢書·盧植傳)

群公有慚色,王室無削弱。(杜甫詩)

公只是將那頭放重,這頭放輕了……(朱子語類)(以上及物動詞帶形容詞)

使成式既然是兩個詞的結合,就有可能被賓語隔開。

吹歡羅裳開,動儂含笑容。(子夜四時歌夏歌)

石角鉤衣破,藤枝刺眼新。(杜甫詩)復吹霾翳散,虛覺神靈聚。(同上)

宋代以後,使成式中間一般不能在插進賓語了。那麼,如果有賓語的話,賓語放在

什麼位置上呢?可以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賓語放在使成式後面。例如:

展開豹皮幅子看時,中間一個(金鈴)有茶鍾大。(西遊記第70回)

是怕這氣大了,吹到了林姑娘;氣暖了又吹化了薛姑娘。(紅樓夢65回)

第二種情況是賓語放在使成式前面,和處置式結合著使用。例如:

不意去年大蟲趕逐野獸,將住房壓倒。(境花緣第14回)

一句話又把寶玉說急了。(紅樓夢32回)

另有一種情況,形似賓語,其實是主語,使成式用於被動意義,所以不必和處置式結合而能放在使成式的前面。例如:

連連在飯店裡住了幾天,盤纏也用盡了。(儒林外史28回)

只是杯盤果菜俱以擺齊了。(紅樓夢第50回)

五四以後,使成式發生相當大的變化,就是及物動詞帶形容詞的使成式大量增加。在現漢裡,有些使成式逐漸單詞化,例如:「推翻」、「擴大」、「改善」、「革新」等。

思考題:

1、系詞「是」的產生時代及其用法的發展

2、從結構形式上看,使成式可分哪幾種?試述它們在漢語史上的產生時代及發展情況。

第十三講 處置式的產生及其發展

一 、何謂處置式?

處置式是漢語的一種重要句法結構,即現代漢語所說的「把」字句。其形式是用介詞「把」或「將」把賓語提到動詞前;其意義是表示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一種對賓語的處置。

「處置式」這一概念是王力先生提出來的。

二 、處置式的產生

1、處置式的來源

上古漢語沒有處置式。那我們要問:現代漢語裡用處置式的地方,上古漢語用什麼樣的句法結構來表達呢?

答案是:動賓結構。

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項羽本紀)

現代漢語最適當的譯法是處置式:把船都沉沒,把鍋和甑打破,把房子燒毀。

上古漢語中的「將」和「把」都是 動詞:

無將大車(詩·小雅·無將大車)      闕黨童子將命(論語·憲問)

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墨子·非攻下)相待甚厚,臨別把臂言誓.(後漢書·呂布傳)

以上都不是處置式。

唐代以後,「將」、「把」仍沿用為動詞,表「拿、持」義。例如: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李白詩)

輕將玉板敲花片,旋把金鞭約柳絲。 (張祜詩)

每冬月,四更竟,即敕把燭看事。(南史·梁武帝紀)

上述句式都可概括為「將/把+NP1+V+NP2」,其中「將/把+NP1」作工具狀語,修飾「V+NP2」 所以都不是處置式。但是處置式裡的介詞「把」和「將」正是從「拿、持」義的動詞虛化而來。

2、處置式的產生

⑴先看「將」字的虛化過程。

南北朝後,「將」經常出現在連動句式中。唐代出現了下列兩種連動式:

①V「將」+ N1 + V及物 + N 2

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王昌齡詩)    佳人當窗弄白月,弦將手語彈鳴箏。(李白詩)

輕將玉板敲花片,弦把金鞭約柳絲。(張祜詩)

這類句子中的「將」虛化後,「V「將」+ N1 」成了工具狀語。

② V「將」+ N + V及物

孫子將一鴨私用,佑以擅破家資,鞭二十.(朝野僉載)

料理中堂,將少府安置。(遊仙窟)    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寄李十二白)

這類句式中的「將」虛化後,整個句子是處置式。顯然,處置式在唐代就產生了。

處置式和工具語的區別是:

在處置式中,賓語放在動詞前面動詞後面不能再有賓語(至少是不能有直接賓語,因為處置式就是用介詞把賓語提前);在工具語中,動詞後面可以有賓語,因為動詞前面的謂語形式只起著狀語的作用(如「將炙啖朱亥」、「把燭看事」 ).

⑵再看「把」字的虛化過程。

「把」 的虛化過程比「將」 晚,是在中唐以後,也有兩類:

① V「把」+N1+V及物+N2.

輕將玉板敲花片,旋把金鞭約柳絲。(張祜詩)  詩句無人識,應須把劍看。(姚合)

兩鬢愁應白,何勞把鏡看。(李頻)                      這是工具語。

② V「把」+ N + V及物。

醉把茱萸子細看。(九日藍田·崔氏莊) 

上句當解作「拿著茱萸仔細觀看」但是,「拿」是為了「看」的,而「看」的也正是「茱萸」,於是句子的重音逐漸轉移到「看」上,「把」字也就逐漸虛化了。虛化後成為處置式:

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詩)      悠然散吾興,欲把青天摸。(皮日休詩)

比較以下三個例句:

詩句無人識,應須把劍看。(姚合)      兩鬢愁應白,何勞把鏡看。(李頻)

莫愁寒族無人薦,但願春官把卷看。(杜荀鶴)

這裡的 「把劍看」、「把鏡看」和「把卷看」是有分別的。

「把劍看」的是「詩句」,不是看那「劍」;「把鏡看」的是兩鬢,不是「看」那鏡子;而「把卷看」的「看」卻正是「看」那捲子。因此,就意義上說,「把卷看」是處置式,而「把劍看」「把鏡看」不是。但是就結構形式上說,它們的結構完全是一樣的,可見「把卷看」的「把」在當時還沒有完全喪失動詞的性質。從這一點上看,動詞虛化的過程就更加明顯了。

三、處置式的發展

唐宋後「將」和「把」都可用於處置式或工具語。例如:

心將潭底測,手把波紋嫋。(皮日休詩)( 「將」和 「把」都用於處置式)

輕將玉板敲花片,旋把金鞭約柳絲。(張祜詩)(「將」和「把」都用作工具語)

莫將天女與沙門,休把眷屬惱人來。(敦煌變文集)(「將」用於處置句,「把」用於工具語)

那人便將手把武松頭髮揪起來,(水滸傳第32回)(「將」用於工具語,「把」用於處置句)

智深把左手拔住上截…將那根綠楊樹連根拔起(第7回)(「把」用於工具語,「將」用於處置句)

到了《紅樓夢》時代,工具狀語和處置式才有了明顯的分工;處置式用「把」字,工具語用「拿」字。例如:把你林姑娘暫安置在碧沙廚裡.(第3回)

便把手絹子打開,把錢倒了出來。(第26回)

拿真心待你,你倒不信了。(第47回)

他吃了酒,又拿我們來醒脾了。(第8回)       

在處置式產生的初期,賓語後面可以只有一個單音節動詞,如「把卷看」「把琴弄」,到了後代,除了在歌曲唱詞中還可以沿用這種結構外,一般不能再用單音節動詞放在賓語後面,而是用使成式(如「把手絹子打開」)或連動式(如「把錢倒了出來」)。這種結構,至少在宋代就已經產生了。例如:今看來反把許多元氣都耗卻。(朱子語類)

將那頭放重了,這頭放輕了。(同上)

如果賓語後面不是使成式或連動式,那就是動詞後面帶結果補語(「得」字結構),動量補語,處所補語等。例如:林衝把陸虞侯家打得粉碎。(水滸傳第7回)

把可憎的胥臉飽看了一頓。(董西廂)

把棺材就停在房子中間。(儒林外史26回)

總之,不能在賓語後面光禿禿的只帶一個動詞。可見,在近代和現代漢語裡,處置式賓語後面的動詞,一般是必須帶有補語或類似補語的成分的。

元明以後,處置式可以用來表示一種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處置式的動詞本該是及物動詞,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是不及物動詞或不表示處置的及物動詞。例如:

將那一倉活魚都走了。(水滸傳第38回)正是他們把個選事壞了。(儒林外史18回)

把姑娘的東西丟了。(紅樓夢第73回)  先把太太得罪了。(紅樓夢第74回)

近代後期,處置式有了新的發展。在過去的處置式中,賓語既然提前,動詞後面就不能再帶賓語(雙賓語和保留賓語除外;例如:紅樓夢第24回:「把你嘴上的胭脂賞給我吃了罷」第74回「講角門皆上鎖」)。但是到了近代後期,出現了一種新興的處置式:賓語提前了,動詞後面還有賓語:把從前的話作了個交代。(兒女英雄傳)

把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

處置式是漢語語法走向完善的標誌之一。由於賓語的提前,賓語後面能有語音的停頓,使較長的句子不顯得笨重。更重要的是:由於賓語的提前,顯示這是一種處置,一種要求達到目的的行為,語言就更有力量。「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把革命進行到底」,這種語句的力量不是一般的結構能夠比擬的。

思考題

簡述處置式的產生及其發展.

第十四講

被動式的產生及其發展

\概念上的被動如: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諫行言聽.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這些句子和主動句形式毫無區別,所以都不能認為是被動式。

二、被動式的產生           

原始漢語不存在具有表示被動標誌的被動式.真正的被動式出現於先秦時期。有三個類型:

1、「於」字句2、「為」 字句3、「見」字句。         

1.「於」字句

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 (荀子•王制)

一表示主動,一表示被動,古人常用這種方法表示正反兩方面情況對比,例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2.「為」字句

不為酒困。 《論語•子罕》 

「為」字後面所引進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為」直接放在動詞前面,形成被動句式,這點也是和現代漢語「被」完全相同的。例如: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見」字句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楚辭•漁父》

有時,「見」和 「為」對舉,說明在表示被動的意義上具有共同之處,例如: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有時 「見」、「為」同時出現在一個被動句中,「為」字引發施事者,「見」字放在動詞前: 

烈士為天下見善矣

「見」字不能直接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必須在動詞後用介詞「於」字引出例如:

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二 、被動式的發展

漢代新產生了兩種被動式:

1.「為……所……」式

「為……所……」式是由先秦的被動式「為」字句發展出來的。先秦的「所」字兩種性質:一方面,它具有代詞性;另一方面,它放在及物動詞的前面,受及物動詞的支配。漢代被動式在助動詞「為」字和動詞之間插入一個「所」字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種類化的結果。在表示被動的情況下,「所」字失去了原來的代詞性,而成為動詞的詞頭。例如:

漢軍卻,為楚所擠。

「為」後的行為主動者有時也可以不出現,「為」和「所」連在一起,例如: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被」字式

「被」字句大約萌芽於戰國末,例如:萬乘之國,被圍於趙 《戰國策·齊策》

漢代「被」字句普遍應用起來。這種「被」字句作用大致和「見」相當。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見」、「被」互文,可見它們都是被動式的助動詞。

起初,「被」字句中還沒有施事者。如:被汙惡言而死         

大約漢末以後,被字句中有了施事者出現。施事者放在「被」字和動詞中間。例如:

臣被尚書召問

到唐代,被動式又有了新的發展,「被」字的前面有主語,動詞的後面還有賓語,而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又是主語代表的人物所領有的。這樣,在這種被動式裡,主語只不過是間接的受事者,而動詞後面的賓語才是直接的受事者。 例如:

縱有衰蓬欲成就,旋被流沙剪斷根。

這種被動式在後代沿用下來,例如:賈政還要打時,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紅樓夢33回)

五 現代的被動式

五四以後,受西洋語法影響,被動式的使用範圍擴大了。即不一定限於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了。例如:金桂被村裡選成勞動英雄,又選成婦聯會主席,李成又被上級提升到區上工作。         

但這種情況一般只限於書面語中,口語中,被動式的基本作用仍舊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在現代普通話口語中,一般不再使用「被」字,而是用「叫」、「讓」、「給」等字表示。例如:

誰知道那孩子又會給狼啣去的呢?(魯迅《祝福》)

這話偏生又讓我聽見了。(冰心《姑母》)

這句話卻不料叫金旺他爹聽見……。(趙樹理《小二黑結婚》)

三.被動式的作用

被動式的「被」字來自後一種意義。因此,「被」字句基本上是用來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王力先生統計《世說新語》全書中被動式27例,有22例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的: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言語)

亮子被蘇峻害。 (方正)

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 (言語)

被動式發展的結果,使「被」字句有可能脫離被動式的正常結構,甚至脫離被動的意義而單純的表示不幸。這種表示不幸的脫離常規的句子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施事者在動詞前,受事者在動詞後,和一般「主動賓」的結構相似,但是,「被」字放在主語的前面。除非詞序變換,否則不能成為被動式:

被猴行者騎定馗龍。(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第七)

(等於說「馗龍被猴行者騎定」)

被我罵那老豬狗,那婆子便來打我。(水滸傳26回)

(「那老豬狗被我罵了」)

被你殺了四個猛虎。(水滸傳44回)

(「四個猛虎被你殺了」)     

第二種情況:在結構上和第一種相同,只是沒有被動的意味。「被」字僅用來表示一種不幸的遭遇,而且詞序不能變換成被動式。例如:

白虎精聞之,心生忿怒,被猴行者化一團大石,在肚中漸漸變大。(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那單可及素號驍勇¡¡卻被李思安將兵馬藏伏在四處了。(五代史平話•唐史)

從這兩種情況看,宋元兩代「被」字句的用途雖然擴大了,但卻沒有定型,後代逐漸淘汰了這種脫離常規的形式。但這些情況更有力的能夠說明被動式的基本作用就是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       

四 被動式和其他語法結構之間的關係

被動式和處置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動詞後不帶賓語。從意義方面說,差不多所有的施事者的被動式都可轉為處置式。例如:禰衡被魏武謫為鼓吏→魏武把禰衡謫為鼓吏。處置式常和使成式結合起來,被動式也一樣。例如:我準定被這廝們燒死了。(水滸傳14回)

除了使成式之外,還可以和別的形式結合:

我因八百歲時偷吃十顆,被王母捉下。(連動式)(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被他三人拉到聚升酒樓館裡。(處所狀語)(儒林外史29回)

今定軍山已被劉封、孟達奪了。(跟「了」字)(三國演義71回)

可見,處置式、被動式、使成式等結構之間有密切聯繫。     

思考題:

1、簡述先秦被動式主要有哪幾種?

2、簡述被動式從中古到近現代的發展過程.

 

 

 

 

搜索文檔或關鍵詞

知識點

漢語史稿知識點整理

2019-04-01 11頁 用App查看

技術員童鞋的店 

k12教育

關注

緒論及第二章

1、小學:對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稱呼。因為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目的是為「讀經」掃清語言文字障礙,是為經學服務的,是經學的附庸,所以習慣上稱為「小學」。現代語言學研究是為語言而研究語言,而傳統語言文字學是為經學而研究語言文字。

2、語文學:對傳統語言文字學的另一個稱呼。因為傳統語言文字學不是研究活的口頭語言,而是研究書面語言、文獻語言,所以又稱為語文學。而現代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活著的口語。

3、《爾雅》分為十九章,前三章為釋詁、釋言、釋訓。

4、歷代學者們的漢語史研究分三個階段:

①第一階段:從漢初(公元前三世紀)到東晉末(五世紀)是語義研究的階段;

②第二階段:從南北朝初(五世紀)到明末(十七世紀),是語音研究的階段;

③第三階段:從清初(十七世紀)到現在,是全面發展的階段(語音、詞彙、語法)

4、簡答題:漢語史的分期:

(一)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為上古期。(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

(二)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為中古期。(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

(三)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為近代。(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

(四)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後)為現代。

5、大題:漢語史各個時期的特點:

上古時期的特點:(1)判斷句一般不用系詞;(2)在疑問句裡,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面;(3)入聲有兩類(其中一類到後代變了去聲)。

中古時期的特點:(1)在口語的判斷句中系詞成為必需的句子成分;(2)處置式的產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動句的普遍應用;(4)形尾「了」、「著」的產生;(5)去聲字的產生。

近代漢語的特點:(1)全濁聲母在北方話裡的消失;(2)—m尾韻在北方話裡的消失

(3)入聲在北方話裡的消失。

現代漢語的特點:(1)適當地吸收西洋語法;(2)大量地增加複音詞。

6、填空:漢語的古今字體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刀筆文字,其筆畫粗細如一,不能為撇捺;第二類是毛筆文字,其筆畫能為撇捺,粗細隨意。

7、填空:隸書的創造,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大改革。

8、填空:楷書是漢字字體最後形式。

9、填空:關於文字,群眾的創造有兩個方向:第一是類化法,第二是簡化法。

10、填空:切韻的語音系統,可以從兩方面觀察出來:第一是反切,第二是韻目。

11、《廣韻》的聲母背誦(P61)

11、簡答題:四呼的定義:

(一)開口呼是主要元音為a,o,e,ə,ʅ ,ɿ 而沒有韻頭的韻母;

(二)齊齒呼是主要元音為 i 或韻頭為 i 的韻母;

(三)合口呼是主要元音為 u 或韻頭為 u 的韻母;

(四)撮口呼是主要元音為 y 或韻頭為 y 的韻母。

12、填空:清代學者對於上古韻部的研究主要是靠兩種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韻文,特別是詩經裡的韻腳;第二是漢字的諧聲偏旁(聲符)。

13、如何評價「叶音說」:

在古代,除了少數語文學者外,一般人都不知道語音是會發展的,以為先秦古音和後代的語音相同。他們讀詩經的時候,覺得不和諧,就臨時改念另一個音以求和諧,叫做「叶音」。「葉」就是和諧的意思。他們以為古人也是臨時改念的。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如:「家」有「叶音谷」、「叶音各空反」、「叶音古胡反」等,實際上當時只有「古音姑」一個音。

「叶音說」錯誤原因:

①強改字音以就今讀(朱熹《詩集傳》)

②主觀對古韻採取形上學的觀點。

③缺乏語音歷史演變的觀念,不懂語音的發展變化。

④明陳第《毛詩古音考》「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反對朱熹觀點)

14、填空:段玉裁說:「同聲必同部」。

15、填空:從中古到近代,漢語普通話的聲母趨向於簡化。最普遍存在的一個簡化規律就是濁音清化。除了次濁音(m、n、l)之外,所有的濁音聲母都變了清音,於是他們和清音合流了。

16、簡答題:濁音清化的規律:

(一)如果這個濁聲母是一個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麼:

(甲)平聲字變為吐氣的清音;

(乙)仄聲字(上、去、入三聲的字)變為不吐氣的清音。

(二)如果這個濁聲母是一個單純的摩擦音,沒有吐氣部吐氣的分別,一般是變為相應的清音。

17、簡答題:零聲母的來源

零聲母可以分為四種情況:(甲)韻頭或全韻為i的,可以叫做i類零聲母;(乙)韻頭或全韻為y的,叫做y類零聲母;(丙)韻頭或全韻為u的,可以叫做u類零聲母;(丁)沒有韻頭,而主要元音為a,o,ə的,叫做a類零聲母。i,y,u三類零聲母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它們都是從雲(  ),餘(j),疑(  ),影(  )變來的;u類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除此之外還多了一個微母(  )作為它的來源。至於a類零聲母,它只有兩個來源,就是疑和影(因為雲餘沒有一等字)。

18、聲調變化圖。(畫)

第三章

1、語法是具有很大的穩固性的。

2、詞序的固定(語序)是漢語語法穩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種表現(1、主語——謂語;2、修飾語——被修飾語;3、動——賓)。

3、漢語虛詞也有相當大的穩固性。

4、中古漢語的形態表現在聲調的變化上。同一個詞,由於聲調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詞彙意義和語法意義。就動詞來看,聲調的變化引起詞性的變化。凡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去聲;凡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去聲。總之轉化出來的一般都念去聲。(填空)

5、凡是字用本義,按照本音讀出的,叫做「如字」;凡用轉化後的意義,按照變化後的聲調讀出的,叫做「讀破」。由於轉化的意義大多是變為去聲字,古人所謂「讀破」,也就是大多數讀為去聲。舉例:衣(第一聲,衣服,如字;第四聲,給……穿衣服,讀破)、妻、飲、語

6、類似詞頭的前附成分,例如「有」字。例如:略其有人——略其人

7、到了戰國以後,除了仿古之外,就不再有這一類的詞頭了。

8、到上古末期,產生了一個新的詞頭「阿」字。現代北京話裡已經沒有了詞頭「阿」。

9、詞頭「老」字來源於形容詞「老」字,最初是表示年老或年長的意思。後來由這種形容詞「老」字逐漸虛化成詞頭。

10、除了「子」和「兒」之外,比較常見的詞尾是「頭」字。例如:日頭、念頭、鋤頭、前頭等。

11、「者」字放在名詞仂語後面,是屬於詞尾的性質。例如:帝國主義者。

12、「家」字也有詞尾性質。真正新興的名詞詞尾是「品」、「性」、「度」等。

13、單位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度量衡單位,如「尺」、「寸」、「升」等;第二種是天然單位,如「個」、「枚」、「顆」等。

14、就單位詞與其他詞類配合情況來說,單位詞也有兩種:一種是指稱事物單位的,如「個」、「雙」等,與名詞配合;另一種是指稱行為單位的,如「次」、「回」等,與動詞配合。

15、簡答題:

在上古漢語裡,事物數量的表示,可以有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是最常見的,就是數詞直接和名詞結合,數詞放在名詞前面,不用單位詞。例如:一言以蔽之(論語);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莊子)。

第二種方式在上古是比較少見的,就是把數詞放在名詞的後面,不用單位詞。例如:齊為衛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左傳);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及下鄉亭長錢百(漢書)。

第三種方式在上古也是比較少見的,就是把數詞放在名詞的後面,兼帶單位詞。例如: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經);皆賜玉五瑴,馬三匹(左傳)。

16、「個」字原來只是竹的單位。

17、「雙」和「兩」的分別主要在於:「兩」字指天然成雙的事物,「雙」字強調相配成對(「雙雁」、「雙鯉」、「雙燕」)。

18、上古的「復」等於現代的「再」(「復至」=「再來」),而上古的「再」等於現代的「兩次」(「再來」=「來兩次」)。至少從唐代開始,「再」就產生了新的意義。

19、「第」字在漢代也已經用為序數的詞頭了。

20、上古人稱代詞,第三人稱有「其」、「之」、「厥」等。(人稱代詞應該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純然指人的人稱代詞,即第一、二人稱;第二類是兼指事物的人稱代詞,即第三人稱。)

21、在中古時期,關於人稱代詞的發展,有兩件重要的事實:第一,原來人稱代詞的「變格」逐漸消失了,「吾」與「我」在語法作用上已經沒有分別了,「其」字也不專用於領格而可以用於主語和賓語了;第二,第三人稱代詞出現了新形式,即「伊」「渠」「他」。(必考,注意順序不能變)

22、「伊」字大約起源於第四世紀到第五世紀,唐代繼續使用。

23、「渠」字始見於《三國志·吳書·趙達傳》。(必考,填空)

24、「他」字起源於唐代。(必考)

25、人稱代詞的「他」是從無定代詞的「他」來的,「他」字等於「其他」的「他」,它在上古的意義是「別的」。「他」在上古可以指事物,亦可寫作「它」。

26、近代漢語人稱代詞的主要發展是形尾「們」字的產生。在書面語言上,「們」在最初寫作「滿」,後來寫作「瞞」、「門」、「們」。

27、在北方方言裡,在宋代,有一個新興的第一人稱代詞「咱」字(等於「我」),後來加上形尾「們」字,成為「咱們」。到近代後期,「咱們」和「我們」有了明確的分工:「咱們」是包括式,包括對話人在內;「我們」是排除式,不包括對話人在內。(填空)

28、簡答題:人稱代詞的禮貌式:

(一)自稱不用「餘」「我」等,而用自己的名。自稱用名,他稱用字。若用代詞①極不禮貌;②關係極為親密。老師稱學生稱名,同學在老師面前稱同學稱名。

例: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論語述而)

(二)稱人以爵位或身份,自稱也可用身份。

例: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論語述而)

(三)稱人以美德,如「子」、「先生」、「叟」等;自稱以不德,如「寡人」[寡德之人]、「不轂」[不善]等。

例:豈不轂是為?(左傳僖公四年)

(四)以地代人,作為尊稱。

例:韓昌黎(韓愈)、蘇梅山(蘇軾)

(五)以他所使令的人來代他。

例:寡人將帥敝賦以從執事。( 《左傳》 )

29、「這」字在唐代就出現了,宋代更多,有時寫作「者」、「遮」。「那」字在唐代也出現了,宋代以後就繼承下來。(填空)

30、簡答題:疑問代詞的分類

(上古漢語)疑問代詞自古就分為指人和指物兩種,而且大致可以分為三系:

(一)、指人:誰(吾誰欺?欺天乎?)、孰(女與回也孰愈?)

(二)、指物:何(無禮何以正身?)、曷(天曷不降威?)、胡(同始異終,胡可常也?)、奚(為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三)、指處所:惡(烏)(惡往而不暇?)、安(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焉(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31、從南北朝起,史料中就出現了一個「底」字,它的意義和「何」字相同。例:單身如螢火,持底報郎恩?(歡聞歌)

32、「什麼」在唐代就產生了。集韻說:「不知而問曰『拾沒』。」在唐代,「什麼」也有寫作「是勿」的。

33、現代漢語的「哪」字,直到五四時代,還寫作「那」

34、馬氏文通把「者」和「所」都認為接讀代詞(即一般所謂關係代詞)。

35、作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經出現了,因為它緊貼著動詞而且放在賓語的前面。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宋代已經逐漸多起來了。

36、「起來」表示開始貌(「笑起來」,「唱起來」),「下去」表示繼續貌(「念下去」,「搞下去」)。

37、「其」: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詩經·靜女》)

「有」: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詩經·靜女》)

38、形容詞或副詞的詞尾:「如」、「若」、「然」、「爾」、「而」等。例: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39、「的」字的較早形式是「底」字,首先見於唐代禪家的語錄。(填空)

40、在唐宋時期,另一形容詞詞尾是「地」字。「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於一般的形容詞和定語,「地」用於連綿詞。

41、在謂語的中心詞是外動詞的時候,「弗」和「勿」所修飾的外動詞一般不能帶賓語。

在上古漢語裡,還有「不」和「毋」兩個否定副詞;而「不」和「毋」後面的外動詞是經常地帶著賓語的。

42、「不」和「毋」的分別,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區別。

「弗」和「勿」的分別也是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的分別。

43、「莫」字在上古本來就是否定性的無定代詞。

44、馬氏文通把「相」字歸入代詞,劉復認為應該是歸入副詞。在先秦時代,「相」的基本意義是「交互」。

45、「於」字前面介的是形容詞(往往用於比較級)。

「於」字後面所支配的是整個謂語形式。

46、借詞「之」字和代詞「之」字同出一源。

47、「所以」除了表示工具語以外,也可以表示原因。

48、填空:「而」字的基本職能是把兩種行為或性質連結在一起。在五四以前,「與」和「而」的分工是:「與」聯事物,「而」聯行為或性質。

49、漢語複音化及其原因:(10分)

漢語構詞法的發展是循著單音詞到複音詞的道路前進的。歷代複音詞都有增加。鴉片戰爭後,複音詞大量增加。

第一是:語音的簡化;漢語的詞逐步複音化,成為語音簡化的平衡錘。語言的本質決定了語言發展的規律,漢語詞的複音化正是語音簡化的邏輯規律。

第二是外語的吸收;如果是音譯,原來是複音詞譯出來也是複音詞。如:琵琶、葡萄、苜蓿、沙發、菩薩等。如果意譯,那更非複音不可。如:火車train、電話telephone、engine引擎等。吸收外語是兩種語言接觸,就會導致:1.漢語中直接增加詞;如:超市supermarket 2.增加多音節構詞方式。如:三明治

第三是單音詞義項多,不利於表達;如:「面」可以理解為食物原料,臉或物體的側面等。如果變為複音詞「麵粉」、「面容」、「正(反)面」等,意義明確。

第四是韻律的要求。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古詩韻律)

第五是音節的有限性與選詞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根本原因)

50、上古漢語是以單音詞為主的。到了中古時期,雙音詞逐漸增加。我們很容易誤會,以為雙音詞的大量增加只是鴉片戰爭以後的事,以為只是受了外語的影響。實際上,漢語由單音詞過渡到雙音詞的發展,是漢語發展內部的規律之一。遠在唐代,漢語雙音詞已經非常豐富了。

51、漢語複音詞的構成,可以分為三類:(一)連綿詞;(二)詞根加詞頭、詞尾;(三)仂語的凝固化。

52、就漢語來說,真正的系詞只有一個「是」字。「甘地是印度人」,「鯨魚是獸類」,「她是一個好學生」,這些都是判斷句,其中的「是」字都是系詞。

53、「為」字不是系詞。

54、「是」字是由指示代詞發展為系詞的。

55、填空:漢語真正系詞的產生,大約在公園第一世紀前後,及西漢末年或東漢初葉。

56、到了漢代,疑問代詞賓語後置的結構逐漸發展出來了,

57、到了南北朝以後,這種疑問代詞賓語和否定句中代詞賓語後置的發展已經在口語中完成了。文言文中只是仿古,而不反映口語。

58、名詞解釋:(4分。)

致動:就意義上說,它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質、行為,或成為另一事物。

例: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老子)[使民聰明,使民愚。]

意動:就意義上說,並不能使賓語所代表的事物變為某種性質,只是主觀上認為它具有這種性質。

例: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認為魯小,認為天下小。]

59、名詞解釋:

關係位:凡名詞(或名詞仂語),直接和動詞聯繫,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時間、處所、範圍,或者表示行為所憑藉的工具、行為之所由來等等,這個名詞(或名詞仂語)所處的位置就叫做關係位。

例: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關係語:凡名詞(或名詞仂語),直接和動詞聯繫,或者放在句首、句末,以表示時間、處所、範圍,或者表示行為所憑藉的工具、行為之所由來等等,這個名詞(或名詞仂語)所處的位置就叫做關係位。在這種位置上的名詞(或名詞仂語)就叫做關係語。

例: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詩經豳風七月)

60、五四運動以後,關係位大大地減少,代之以介詞(如「關於」、「對於」、「由於」)帶賓語,或類似的結構,或者換另一個說法,使句子的組織更加嚴密,從而加強語言的明確性。

61、名詞解釋或簡答題:

句子的仂語化:把一個結構複雜的句子通過一定手段在語流中充當喪失交際功能、變成一個詞或詞組,在一個更大的句子中充當成分。在上古漢語裡,這種句法手段經常被運用。主要有兩種結構方式:

一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插入「之」,使它變為名詞性仂語,即取消句子獨立性。如:「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莊子·逍遙遊》)

一是在主語和謂語之間插入「所以」,使它變為名詞性仂語,表示目的、憑藉、原因。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

62、使成式是一種仂語的結構方式。從形式上說,是外動詞帶著形容詞(「修好」、「弄壞」),或者是外動詞帶著內動詞(「打死」、「救活」);從意義上說,是把行為及其結果在一個動詞性仂語中表示出來。

63、在漢代,使成式已經產生了。從形式上說,在漢代,外動詞帶內動詞的使成式和外動詞帶形容詞的使成式都已經存在了。

64、必考:處置式

處置式,就形式上說,它是用一個介詞性的動詞「把」字把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面(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就意義上說,它的主要作用在於表示一種有目的的行為,一種處置。處置式有兩種:「將」字式和「把」字式。例:心將潭底測,手把波文嫋。(皮日休詩)

65、簡答題:上古漢語的被動式有哪些?

第一類是「於」字句,說出施事的人物或處所,把外動詞放在「於」字的前面。例:郤克傷於矢(左傳);物物而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莊子)。

第二類是「為」字句,用「為」字作為助動詞,「為」字和被動詞的中間插入一個關係位名詞,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是施事者。例:不為酒困(論語);道術將為天下裂(莊子)。

第三類是「見」字句,用「見」字作為助動詞,「見」字和被動詞的中間不能插進一個關係位名詞。例:盆成括見殺(孟子);見侮不辱(莊子)。

第四類是「被「字句,大約萌芽於戰國末期。如: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

66、到了漢代,被動式有了新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為……所」式;第二種是「被」字句。例: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史記);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

67、遞系式:普通的句子只有一次遞系,就是把謂語連繫在主語的後面;但是有時候,一個句子裡可以包含兩次連繫,而第一次連繫的謂語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做第二次連繫的主語。這樣的句子結構,我們就叫做「遞系式」。例:連長命令小王衝上陣地。

68、語氣詞:「也」字用於判斷句;「矣」字用於敘述句。

69、填空:上古疑問語氣詞主要是四個:乎、哉、歟(輿)、耶(邪)

這四個字分為三種用途:

純粹傳疑:乎

純粹反詰:哉

要求證實:歟(輿)、耶(邪)

70、「嗎」的較古形式是「麼」。「麼」應該是從「無」演變來的。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詩)

第四章

1、先秦的「陽」字早已有了「日光」的意義。在唐代,「太陽」只是「日」的別稱。

2、填空:肢體的名稱:如首、領、面、目、口、齒、足、肌、膚等,在上古顯然是屬於基本詞彙的。到了後代,在一般口語裡,「頭」代替了「首」, 「頸」 代替了「領」(在現代普通話裡,「脖子」又代替了「頸」),「臉」代替了「面」,「眼」代替了「目」,「嘴」代替了「口」,「牙」代替了「齒」,「腳」代替了「足」,「肉」代替了「肌」,「皮」代替了「膚」。

3、廣韻清韻:「頸在前,項在後」。

4、到第六世紀以後,「臉」字才出現。不過,當時「臉」只有「頰」的意義,而不是「面」的同義詞。杜牧詩:「頭圓筋骨緊,兩臉明且光。」

5、必考:「嘴」本作「觜」,原指鳥嘴。

6、「牙」字,本草綱目說:「兩旁曰牙,中間曰齒。」

7、段玉裁說:「人曰肌,鳥獸曰肉」。

8、「皮」字在先秦卻是專指獸皮來說的;獸的皮叫做「皮」,人的皮叫做「膚」。

9、說文:「蜀謂母曰姐」。

10、當我們把別的語言中的詞連音帶義都接受過來的時候,就把這種詞叫做借詞,也就是一般所謂音譯;當我們借用漢語原來的構詞方式把別的語言中的詞所代表的概念介紹到漢語中來的時候,就把這種詞叫做譯詞,也就是一般所謂意譯。漢語的借詞和譯詞都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來自國內各族的;另一種是來自國外的。

11、填空:漢語中來自國外的借詞和譯詞又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西域的借詞和譯詞,第二類是佛教的借詞和譯詞,第三類是西洋的借詞和譯詞。

12、人名填空:漢明帝八年,派蔡愔到西域去求佛法;兩年後,蔡愔回來了,同時西域僧人 摩騰、竺法蘭用白馬馱經到中國來,這是佛教正是傳入中國的開始。

13、東漢摩騰、竺法蘭同譯 四十二章經 。

14、填空:在上古時期,「書信」只叫做「書」,不叫做「信」。

15、到了中古時期(大約在第五世紀以前),「信」字有了「使者」的意義。

16、祥:古義只表示「預兆」,包括好的預兆和壞的預兆。

17、填空:「涕」在上古是「眼淚」的意思。鼻涕在上古叫做「泗」,不叫做「涕」。

18、留——《說文》:「留,止也」。

19、在上古時期,「購」是「懸賞徵求」的意思。

20、「勤」在上古不是「努力」或「用功」的意思,而是「勞苦」、「辛苦」的意思。

21、「勸」在上古是「鼓勵」和「受到鼓勵」的意思。

22、名詞解釋:「引申」能表者如果要換一個所表者,在正常的情況下,它只能轉化為臨近的或與原意有關的概念,而不能任意變換。這種轉化,在中國詞彙學上叫做「引申」。例:「朝」本來是「早上」的意思,引申為「朝見」的意思。

23、必考:依照西洋的傳統說法,詞義的變遷,大約有三種情況:(一)詞義的擴大;(二)詞義的縮小;(三)詞義的轉移。

24、「跑」的概念,古代用「走」字表示。

漢語史稿王力筆記終極版.doc

1(3個研究及其代表作:

(1).語義研究階段:從漢初(公元前3世紀)到東晉末(五世紀)。主要著作有《爾雅》《釋名》《說文解字》《方言》

(2).語音研究階段:從南北朝初(五世紀)到明末(十七世紀)。主要著作有《切韻》《廣韻》《集韻》《七音略》

(3).全面發展階段:從清初(十七世紀)到太平天國(十九世紀)。主要著作有《康熙字典》《玉篇》《字彙》《正字通》《說文解字注》《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馬氏文通》,金石學、甲骨學

2、研究漢語史的原則

(1)、注意語言發展的歷史過程

(2)密切聯繫社會發展的歷史

(3)、重視語言各方面的聯繫

(4)、辨認語言發展的方向

3、漢語史研究的依據

歷代保存下來的書面語言;現代漢語方言;古代文字;外語借詞和親屬語言;前人研究的成果 如《說文解字》《中原音韻》等。

4古無舌上:「古無舌上」是由清代學者錢大昕首先提出的一條漢語聲母演變規律。「古無舌上」指在上古聲母系統中,只有舌頭「端 透 定 泥」,沒有舌上「知 徹 澄 娘」。舌上音聲母是由後來從舌頭音分化出來的。直到現在,有些方言中仍然只有舌頭音,如:湖南衡山方言,「裡」讀「底」,「為」讀「裡」。

古無輕唇:古物輕唇,是由清代學者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首先提出。認為上古時期的唇音聲母只有重唇(雙唇音)「幫 滂 並 明」,沒有輕唇(唇齒

1/27頁

音)「非 敷 奉 微」,並根據形聲字,通假異文,古人讀音,聲訓,古反切,等論據加以證明。

16.錢大昕的兩個論斷

A.「古無舌上音」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潛研堂文集?卷十五》

古讀: 錢大昕,古音竹讀如篤;直讀如特;裯讀如禱,,

zh、ch——d、t

形聲字:

寺侍持等特待;壽籌禱濤燾;周稠綢調蜩雕雕,,

zh、ch——d、t

現代方音:

粵語:秩序(diet)

zh、ch——d、t

常州話:埠頭(碼頭)、撫頭(摸頭)

B.「古無輕唇音」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五》、《潛研堂文集?卷十五》

異文:伏羲即庖羲;士魴即士彭;附婁即部婁;汶山即岷山;望諸即孟諸;負尾即陪尾;苾芬即馥芬;方羊即旁羊;封域即邦域,,。上古唇音合一,本也可說「古無重唇音」,但依現代方言來看,閩粵吳等處,輕唇仍多讀重唇,這一重要痕跡令我們傾向於假定古無輕唇音。 f——b

古讀: 妃讀如配;負讀如背;鳳讀如鵬;紛讀如豳;茀讀如孛,, f——b

現代方音、民族語言:

柳州話:束縛(bo);輔導員、杜甫(pu);窯埠(bu)

2/27頁

常州話:防止、埠頭(碼頭)、孵小雞、撫頭(摸頭)、聞一聞、望一望 壯語:肥肉(nobei)

f——b

5、漢語史的分期及依據:

一、公元三世紀以前(五胡亂華以前)為上古期。

特點:(1),判斷句一般不用系詞。(2),在疑問句裡,代詞賓語放在動詞前面。(3),入聲有兩類,其中一類到後代變成了去聲。 三、四世紀為過渡階段。

二、公元四世紀到十二世紀(南宋前半)為中古期。

特點:(1),在口語的判斷句中系詞成為必需的句子成分。(2),處置式的產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動句的普遍應用。(4),形尾「了」、「著」的產生。(5),去聲字的產生,等等。十二、十三世紀為過渡階段。 三、公元十三世紀到十九世紀(鴉片戰爭)為近代。

特點:(1),全濁聲母在北方話裡的消失。(2),—m韻尾在北方話裡的消失。(3),入聲在北方話裡的消失。等等。 自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為過渡階段。

四、二十世紀(五四運動以後)為現代。

特點:(1),適當地吸收西洋語法。(2),大量地增加複音詞。等等。

6、古代史料中「子」(兒)是不是詞尾是否憑意義來判定,有哪些情況下的「子」不應該認為是詞尾 區分詞尾「子」和非詞尾「子」的方法:輕音(現代)、意義(古代)。兒子,ǐ女子,ǐ桌子,, 現在我們只能憑意義來看古代文獻中的「子」是不是詞尾。

有六種「子」不應該認為是詞尾:

第一是「兒子」的「子」。《詩經?小雅?斯幹》:「乃生男子„乃生女子」。第二是作尊稱用的「子」。夫子、君子 第三是指禽獸類的初生者。《漢書?班超

3/27頁

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四是指鳥卵。雞子、鳳子。 第五是指某種行業的人。舟子、漁子。第六是指圓形的小東西。《史記? 高祖本紀》「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單位詞位置的變化:

1(先秦時代,數詞兼帶天然單位詞或度量衡單位詞的時候,位置是在名詞的後面的。(馬十匹) 2(就在先秦時代,數詞及其容量單位詞的位置已經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一簞食) 3(漢代以後,不但數詞及其容量單位詞可以放到名詞前面去,而且,度量衡單位詞和天然單位詞也都可以放在名詞的前面了。(一尺布、六石米)

單位詞的新用法:

1(中古以後,單位詞前面的數詞如果是「一」,這個「一」字往往可以不用。

2(用在名詞後面,不加數詞,當做名詞的詞尾。這種名詞往往是無定的,至少不是單數的。直到宋元時代,單位詞才用做詞尾。(車輛,船隻,馬匹)

3(單位詞後加詞尾「子」「兒」「頭」等,單位詞本身,重新轉化為普通名詞。(個子很大,件頭小) 7漢語複音詞的構成方式可以分為哪幾類,其中哪一類是最主要的,

漢語複音詞的構成,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連綿字;二,詞根加詞頭、詞尾;三,仂語的凝固化。 仂語的凝固化是最主要的。仂語的凝固化,就是說,仂語在發展過程中凝固起來,成為單詞,如上古的「天

子」,中古的「歡喜」等,在漢語構詞法中是主要的,對譯外語的新詞,也常常經過這條道路:仂語——複合詞——複音詞。

漢語複音化原因:語音的簡化,外語的吸收。補充:第三,單音詞義項多,不利於表達意義。第四,4(韻律的要求。

8為什麼說先秦時代「是」「為」「非」三個字不是系詞,

在上古漢語裡,名詞不需要系詞的幫助也可以構成判斷。

4/27頁

「是」:(1),在先秦時代,有些「是」字很像系詞,但是,實際上而是指示代詞,和「此」的意義相近。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2),上古漢語常有「是也」的說法,這裡的「是」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形容詞,略等於現代所謂的「對」,如: 大節是也,小節是也。另一種,理解為復指上文,是指示代詞,如:湯是也。此兩種情況中,是均不為系詞。

「為」:(1),「為」字本身不是一個系詞,而是一個動詞,本意為「做」。如:子為誰,曰:為仲由。 (2),在主語和判斷語指稱同一事物的時候,「為」字不能省,但此時,「為」並不是系詞,因為,它不是普遍應用的,而是偶然出現的,而且,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有用它的必要。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漢語的系詞只用於判斷句,不用於描寫句。而「為」字可以用於描寫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 (4),系詞屬於基本詞彙,在同一個語言中同時有兩個系詞是不可能的,上古的系詞又有「是」,又有「為」是不現實的。

「非」:「非」字在上古也不是系詞,只是一個否定副詞,一般對名詞加以否定。如:此非仁也,非義也。 由此看來,先秦時代沒有真正的系詞。

9系詞:在判斷句中吧名詞和謂語聯繫於主語的詞就漢語來說,真正的系詞只有一個「是」字。來源於邏輯學。不能說「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系詞。

系詞「是」的產生時代及其用法的發展。

「是」字是由指示代詞發展為系詞的。在先秦時代,主語後面往往用代詞「是」字復指,然後加上判斷語。「是」字經常放在主語和謂語的中間,這樣就逐漸產生出系詞的性質來。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 漢語真正系詞的產生,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如:餘是所嫁婦人之父也。

在中古時期,系詞有兩大標誌,第一,它擺脫了語氣詞「也」字,「是」字成為必要的,而不是可有可無的系詞。如:問今是何世。第二,系詞「是」字加否定副詞「不」字,在口語裡代替了上古的「非」。渠本不是我,我本不是渠。

5/27頁

「是」字用為系詞以後,又產生了許多種活用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承認或否認某一件事實,有時候是追究原因,如:我不是不會,就是未認得。由承認的意思,又產生了變相的容許式。如:咱們走是走,我就是只捨不得那姑子。

10上古的詞序有哪些特殊的情況,形成這種結構的條件是什麼,

主—動—賓的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的詞序,但是,在上古漢語裡,有一些特殊的情況,就是賓語可以放在動詞的前面,這種結構是有條件的,總的條件是,這個前置的賓語必須是一個代詞。 11在上古哪些結構中,代詞賓語必須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他們到後來的發展情況怎樣, 在原始時代的漢語裡,代詞作為賓語的時候,正常的位置本來就在動詞的前面,到了先秦時代,由於語言的發展,這種結構分為三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完全拋棄了舊形式,僅僅留下若干殘跡。

(1),在指示代詞當中,「是」字比較能保存原始的結構。在某些情況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動詞前面。如:寡人是問。

(2),代詞「是」用來做自動詞的介詞「以」的賓語的時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詞的前面的,而且「是以」這個結構作為凝固形式一直流傳在後代的文言裡。如: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3),由指示代詞「是」字構成的另一個凝固形式是「是謂」。即,「人們把它叫做」。如:是謂天德。 (4),「自」字作為代詞賓語的時候,總是放在動詞的前面,「相」字是代詞性的副詞,所以也總是放在動詞的前面。

這些結構之所以被稱為殘跡,是因為到了先秦時代,除了凝固式外,一般已不再用主語—代詞賓語—動詞這種結構了。正常的結構已變為:主語—動詞—代詞賓語。

6/27頁

第二種情況,是完全保存著舊形式。條件:一,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如:予何言,二,賓語雖是一個名詞,但有一個指示代詞復指。如:日居月諸,下土是冒。處所介詞在這種情況下也能起復指作用。特別是「焉」。

(1),名詞賓語前置而又有「是」字復指的時候,名詞賓語前面往往還有詞頭「唯」字,如:唯你是問。 (2),代詞「之」字和「是」字有同樣的作用,名詞賓語靠著代詞「之」字的復指,也可以提到動詞前面。如: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

(3),連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它更能顯出是一個前置的賓語。如:是之謂。 第三種情況,是舊結構與新結構同時存在,且明顯地表現在否定句的代詞賓語上。

(1),有些結構表現出過渡狀態,如「不我」「不已」。

(2),代詞賓語後置。如:「不.之」。

11什麼叫做處所狀語和工具狀語,他們在句子中的位置自上古至現代起了一些什麼變化, 所謂處所狀語,在這裡專指介詞「於」字及其賓語而言,在殷虛卜辭中,處所狀語的可以放在動詞之後,又可以放在動詞之前。西周以後,處所狀語必須防在動詞的後面。如:莊子行於山中。但是,當「於」是「對於」的意義,就可以放在謂語甚至主語的前面,如:於周室,我為長。此後,處所狀語又變為前後置均可了。直到動詞「在」字代替了介詞「於」,一般處所狀語的位置才固定在動詞前面。如:在家吃飯。 所謂工具狀語,在這裡專指介詞「以」及其賓語。在上古,工具狀語放在動詞前面或後面都可以。如果工具狀語表示原因,它的位置就只能在動詞的前面,如: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到了近代漢語裡,動詞,「拿」字代替了介詞「以」字,於是,「拿」字及其賓語所組成的工具狀語的位置也就是固定在動詞的前面。如:拿真心待你。

關於可能式:

7/27頁

1(在可能式中,也有詞序的發展過程。

2(先秦的「得」字表示客觀情況的容許,和表示能力的「能」字是有分別的。「二者不可得兼。」 3(漢代以後,這種表示客觀情況的容許的「得」字的位置可以移到動詞後面去。這種後置的「得」字,不僅用於肯定句,而且可以用於否定句。也就是說,這種「得」字和動詞之間還可以被「不」字或「未」字隔開。「買賣不得」「歸未得」。

,就是把「4(等到使成式普遍應用以後,又有一種新的可能式出現得」字放在動詞的後面,成為「打得破」、「煮得爛」一類的結構。但是在否定句中並不是用「不得」來否定,而是插入一個「不」字。「燒不煞」「剪不斷」等。(「得」為詞尾。)可見最晚在第十世紀(南唐時代),這種使成式中插入「不」字表示對可能的否定的結構就已經出現了。

13處置式的產生時代及其結構的發展。

在上古時期和中古的上半期——即七世紀以前,漢語裡還沒有處置式的存在。在現代漢語裡用處置式的地

方,在唐代以前只能用一般的動賓結構。[「將」和「把」在唐代以前都是純粹的動詞。直到唐代以後,「將」和「把」仍舊沿用為純粹動詞。但是,介詞性的動詞「把」字正是從這種有實在意義的動作意義(「拿」義)的「把」字逐漸虛化而成的。]

處置式的產生大約在第七世紀到第八世紀之間。

中、晚唐以後,「把」字用於處置式的情況更加普遍起來。如:莫把杭州刺使欺。但是,「將」「把」沒有分工,往往在同一對句中,上句用「將」,下句用「把」,且處置式和工具語交錯。

8/27頁

清代,在普通話裡,處置式和工具語所用的介詞性的動詞有了分工,處置式用「把」,工具語用「拿」。 在現代普通話裡,這種分工一直嚴格的保存下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方言都是這樣,如:上海人說:把飯吃脫。

14從意義上說,處置式在漢語史上有什麼發展,

就意義方面說,處置式的用法,到了近代也漸漸超出了處置的範圍。特別是在元明以後,它可以用來表示一種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處置式的動詞本該是外動詞,在這種情況下,它可以是內動詞或不表示處置的外動詞。如:把姑娘的東西丟了。但是,就全國範圍來說,這種用法是很不普遍的。在近代後期,處置式有了新的發展,賓語提前,動詞後面還有賓語。到了現代漢語裡,這種情形的處置式才普遍應用起來。 處置式在漢語語法走向完善的標誌之一。由於賓語的提前,賓語後面能有語言的停頓,使較長的句子不顯得笨重。還是語言更加有力量。這種語句的力量不是一般的結構形式所能比擬的。

17原始漢語不存在具有表示被動標誌的被動式.真正的被動式出現於先秦時期。有三個類型: 1、「於」字句2、「為」 字句3、「見」字句。

1.「於」字句

閔王毀於五國,桓公劫於魯莊 (荀子•王制)

一表示主動,一表示被動,古人常用這種方法表示正反兩方面情況對比,例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2.「為」字句

不為酒困。 《論語•子罕》

「為」字後面所引進的行為主動者有時可以不出現,「為」直接放在動詞前面,形成被動句式,這點也是和現代漢語「被」完全相同的。例如: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3.「見」字句

9/27頁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楚辭•漁父》

有時,「見」和 「為」對舉,說明在表示被動的意義上具有共同之處,例如: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

有時 「見」、「為」同時出現在一個被動句中,「為」字引發施事者,「見」字放在動詞前: 烈士為天下見善矣

「見」字不能直接引出行為的主動者,必須在動詞後用介詞「於」字引出例如: 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18日轉換

先秦的「陽」字早已有了「日光」的意義。但是,「太陽」二字連在一起是漢代的事,那是「太陽」的「陽」是「陰陽二氣」的「陽」。「太陰」在最初並不專指「日」,而是指極盛的陽氣,或這種極盛的陽氣的代表物。(《淮南子?天文訓》:「日者陽之主也,,月者陰之宗也。」)在唐代,「太陽」只是「日」的別名,它在口語裡是否完全代替了「日」,還不敢斷定。但是,至少從宋代起,它已經進入了基本詞彙了。

關於詞彙發展的一些結論:

1( 漢語的基本詞彙是富於穩固性的。

2( 基本詞彙雖然穩定,變化還是可能的。首先跟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其次是轉化。最後是方言和外來

語的影響。

3( 古代沒有,而後代產生的東西,當然需要產生新詞。

4( 一般詞彙的詞可以轉變為基本詞彙的詞,反之,基本詞彙的詞也可以轉變為一般詞彙的詞。 5( 階級習慣語和行業語也可以轉變為基本詞彙;反之,基本詞彙也可以轉變為階級習慣語和行業語。 19一、借詞和譯詞

10/27頁

1(借詞:我們把別的語言中的詞連音帶義都接受過來的時候,就把這種詞叫做借詞——音譯詞。 2(譯詞.當我們利用漢語原來的構詞方式把別的語言中的詞所代表的概念介紹到漢語中——意譯詞. 1(西域的借詞。葡萄、安石榴,苜蓿,獅子,酥.譯詞:胡麻,胡瓜,胡豆,胡桃,胡琴,胡椒. 佛教借詞:佛塔僧尼,和尚,菩薩,羅漢,閻羅,地獄.譯詞:世界,現在,因果,法寶,圓滿,魔鬼

20(同類詞:主要是結合漢字的偏旁來談詞與詞之間的意義聯繫。

(同源詞:主要是結合語音來談詞與詞之間的親屬關係。

右文說:傳統認為形聲字的形在左邊,聲在右邊,王聖美認為右邊也可以表示意義.而《玉篇》從之,不知右旁亦多以類相從:如戔有淺小之義,故水之可涉者為淺;疾而有所不足者為殘;貨而不足貴重者為賤;木而輕薄者為棧。」

21引申:從本來的意義生出一個新的意義來,舊意義和新意義之間的關係是可以說明的。如:朝:早上——朝見。詞義的變遷:(要求學生能結合詞義的古今意義論證)

1(詞義的擴大。江、河,臉2(詞義的縮小。瓦、谷3(詞義的轉移。玄,窮

22 概念改變名稱的原因:所謂一個詞改變了意義,也就是說,某詞不再表示原來的概念.但是,只要世界上存在著某一事物,我們的腦子裡就存在著和這一個事物相當的概念:除非我們的祖先一向不曾有過這種概念,否則某一個詞義雖然消失了,這個概念沒有跟著消失,它勢必找另一個能表者來表示它.

22有

1、「有」經常加在國名、地名、部落名的前面,如「有苗、有夏、有周、有宋、有唐、有清」等。 2、加在普通名詞前面,如「有民、有居」等。

「老」 最初表示年老或年長的意思,為形容詞。如《說文》:「老,考也。七十曰老。」後來語法化為名詞的詞頭。

11/27頁

「老」由形容詞語法化為名詞的詞頭的時間大約是在六朝以後(教材說是唐代)。

「老」語法化為詞頭後有以下5種用法:

1、置於動物名前面。如: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杜甫《杜鵑行》 2、置於一般事物名前面。如:

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晉書

紀叟黃泉裡,還應釀老春。——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 3、置於親屬稱謂前面。如:

高祖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無過慮。——宋書?劉敬宣傳

大丈夫豈以老姊求名,——晉書?郭奕傳

4、置於形容詞前以人物特徵稱呼人物。 如:

劉秀之儉吝,呼為老慳。——宋書

田巴兀老倉,憐汝矜爪嘴。 ——韓愈?嘲魯連子

5、置于姓或名之前。如:

此是老石(老石,石曜)機柕,聊以奉贈。 ——北齊書 每教老元(老元,元稹)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白居易 既然姓上可以加「老」,名字上就可以加「老」。名字上加「老」晚于姓上加「老」,最早見於宋代的語料。

如:

老可(文與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竹傳神。——蘇軾詩 6、置於排行之前。如:

排行上加「老」起源最晚。中古排行只用「阿」,大約在清代以前排行可以用「老」了。如:

趙氏有個兄弟趙老二在米店裡做生意。——儒林外史

12/27頁

7、「老師」、「老鼠」、「老婆」等

「老師」在漢代已經出現,如:

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但這裡的「老」表示「年輩最尊」的意思,「老」是形容詞而不是詞頭。 到了明代中葉,門生稱座主為「老師」,這時「老師」是表示「齒德俱尊」的意思,依然不是純粹的詞頭,

不過有詞頭化的跡象。

到了清代,「老師」的「老」才真正變為詞頭。如:

兩人見是老師的位,恭恭敬敬,同拜了幾拜。——儒林外史?第七回

他拜我做老師我還不要,我會他怎的,——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

「鼠」稱為「老鼠」起於唐代。如:

大蟲老鼠,俱為十二屬。——朱揆諧噱録

到了宋代以後,「虎」也可稱「老虎」。如:

眈眈老虎底許來,抱石踞坐何雄哉,——王惲詩

「烏鴉」也可稱「老鴉」。如:

巴陵陳氏累世孝謹,鄉裡以老鴉陳目之,謂烏鴉能反哺也。——陶榖清異録 現代一些方言如吳語和部分粵語等仍稱「烏鴉」為「老鴉」 。

產生的時間:上古時代「子」字已經有了詞尾化的跡象。如

《禮記?檀弓》:「使吾二婢子夾我(疏:婢子,妾也。)。」《釋名? 釋形體》:「瞳子,子。小稱也。」小稱就

是它的詞尾化的基礎。魏晉以後,到了中古,詞尾「子」字逐漸普遍應用。 「子」在中古以後用法逐漸擴大,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於人名,這是上古用法的繼承。

「一妻耳順,尚稱娘子。」——《北齊書》

13/27頁

「淑女總角時,喚作小姑子。」——《樂府詩集》

六朝人自稱為「老子」,這是一種特殊的用法 ,近代小說也還可以看到,如

《水滸傳》二十六回:「那老

兒道:『哎呀,老子不曾有些禮數到都頭家,卻如何請老子喝酒,』」今天依然

在用。 (2)用於各種器物名稱。

「甲齧下乙鼻,,甲稱乙自己齧落。吏曰:『夫人鼻高口底,豈能就齧之乎,』甲

曰:『他踏床子上齧之。』」

魏邯鄲淳 《笑林》「即令取床後盒子開之。」

晉幹寶《搜神記》又「花帽子、手帕子」等。

(3)用於動物名稱後。

驢子今日低來不得。——範資《玉堂閒話》

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裡。——《北齊書?魏蘭根傳》

(4)用於植物方面。

楊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杜甫

凡五穀種子,悒鬱則不生。——《齊民要術》

人踐之,子必繁也,俗謂嫁茄子。——《酉陽雜俎》

(5)用於其它名稱後。

口子鬱郁,,,舌子芬芳,,——《遊仙窟》

賊平之後,方見面子。——《舊唐書?張睿傳》

以上證明:中古時期,名詞詞尾「子」已經很發達了,並且構詞能力強。「交

子」是我國紙幣的開始。「會

子」是後來的另一種鈔票。

詞尾

14/27頁

1.產生的時間:詞尾「兒」的起源比「子」晚(上古已經出現),完全語法化的「兒」,六朝偶有發現,如沈

約的《詠領邊繡》:「縈絲飛鳳子,結縷坐花兒。」 比較謹慎的說法是從唐代開始的。 2.詞尾 「兒」的用法:「兒」的本義是「小兒」,《說文》:「兒,孺子也。」「兒」字用為詞尾,是從小兒的

意義發展而來的。可能開始是用為小字(小名)的詞尾。這種用法一種傳到後代。其用法具體是: (1)主要用於動物名稱之後。

黃牛細犢兒,楊柳映松柏。《樂府詩集?楊叛兒》

鵝兒黃似酒,對酒愛新鵝。杜甫《舟前小鵝兒》

(2)用於器物方面。

唐代「兒」已經開始用於一般器物名稱,到宋代應用十分廣泛。

「寫文字、畫紙兒、花架兒、賣字本、小螃蟹。」《西湖老人繁勝錄》

產生時間:漢代已經開始出現,六朝普遍應用。

主要有2種應用情況:

(1)置於方位名詞「東、南、西、北、上、下」後面,表示方位。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漢樂府?陌上桑》

士龍住東頭,士衡住西頭。《世說新語?賞譽》

前頭看後頭,齊著鐵兜鍪。六朝之北朝《企喻歌》

(2)置於一般名詞前面,此用法從六朝開始發展起來。

後人有見此狸出坑頭,掘之,無復尾焉。《搜神記》卷十八

水頭宿兮草頭坐,風吹漢地衣裳破。《樂府詩集? 胡笳十八拍》

鋤頭三寸澤。《齊民要術?雜說 》

一時念頭差了。《今本通俗小說?蠻菩薩 》

15/27頁

簡述中國歷代學者對漢語史所作的貢獻(要求寫出階段名稱、起訖時間和各階段的主要體現) 語義研究為主的階段(從漢初至東晉末)(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五世紀) 在這個時期出現了語義研究方面的四大名著:

爾雅(以意歸類的中國最古的字典)

方言(西漢揚雄著,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也是按照意義排列的)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全書共分540部,收字9353。後世字典辭典大多採用了這種按部首編排的方法。說解文字的角度是根據字形,「以形索義」。其所要索的「義」是字詞的本義。)

釋名(東漢劉熙著,也是按意義編排的字典,形式上很像爾雅,所以後代有人把它叫做逸雅。企圖探尋每一個字最初命名的原因,故名曰釋名。我國第一部語源學著作。劉熙認為語音和語義有必然的聯繫,因此從語音來追尋語義的來源。以聲求義,聲訓。) 註解古書的工作也可以追溯到漢朝

漢朝最有名的經學大師鄭玄所作詩經、周禮、儀禮、禮記的批註,都是很重要的著作。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

孔穎達「五經正義」

語音研究為主的階段(從南北朝初至明末)(公元五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 由於詩律學的逐漸發達,語音學的自覺,佛經的翻譯等,南北朝以後,語言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了語音方面。

這一時期是以語音研究為主的階段,具體體現主要有二:

韻書:韻書也是一種字典。其作用主要是分辨、規定文字的正確讀音,為做詩、作韻文的人提供依據,屬於語音學和音韻學的範疇。同時韻書中也有對字詞的解釋和字體的記載等,因此,對文字學、訓詁學等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據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魏李登的「聲類」。此書今已不傳,有關李登的生平亦不詳。

16/27頁

現存最早的韻書當為隋陸法言的「切韻」系韻書。現存的這些「切韻」系韻書也不是陸法言的原本,而是後人的傳抄本、增修遞修本等。名稱繁多。

韻圖:韻圖是一種表格:

同一豎行表示聲母相同,同一橫行表示韻母和聲調相同。

現存最早的韻圖當屬『韻鏡』和『七音略』

全面發展階段(從清初至現在)(公元十七世紀至現在)

(一)古義方面

1、官修的字典類

《康熙字典》,1716,陳廷敬等共30人、歷時5年編成。按部首編排,分214部。 優點:搜羅廣泛,儘可能舉例說明,並儘可能指出初見於何處 《佩文韻府》:清張玉書、陳廷敬、李光地等76人編撰;按韻部排列 《駢字類編》:清張廷玉編;是一部查找詞語典故的工具書;專收駢字;即兩字相連的詞語;

類編,是按詞語首字的義類編排;分編入13門中,即天地門、時令門、山水門、居處門、珍寶門、數目門、方隅門、採色門、器物門、鳥獸門、蟲魚門、人事門。 《經籍纂詁》,阮元

遴拔經生若干人,五個月的功夫

把經史諸子的批註按字收集,按韻排列

優點:搜羅詳盡,特別是註明篇名

2、說文學

說文之學,以清代為盛

清代研究說文者不下數十家

說文四大家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17/27頁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

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

3、王氏父子的語言學研究

王念孫(1744,1832)和王引之(1766,1834)。

廣雅疏證:上古名物之學

讀書雜誌:校正古書錯誤之作,對於字形、字音、字義都有精確的考證。 經義述聞:經義,是解釋經義的書;述聞,是指從他父親處聽來的話。 經傳釋詞:解釋虛詞的書。

王氏父子最大的優點:不從說文出發,不拘泥於字形,一切以語音為準。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兩種偏差:

一是抓住一個字的意符不放,總要求講得通,往往會牽強附會。 二是只知道拿字形相同或相近去證明字義相近,而不知道在字音相同或相近的時候,即使在

字形上沒有聯繫,在字義上也可以相通。

4、章炳麟的語言學研究

清代樸學的殿軍

《文始》:吸收聲訓的合理部分,從語音的關連上企圖證明詞義的相互聯繫,從而探討了各詞的語源。

《新方言》:企圖以今音證古音。

《小學答問》:解決了一些文字學上的問題。

《國故論衡》亦有一些文字、音韻方面的理論。

(二)古音方面

清儒在古音方面,特別是古韻方面,獲得了空前的成績。

顧炎武:音學五書(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分古韻為10部。 江永:13部 戴震:9類25部

18/27頁

段玉裁:17部 孔廣森:18部

王念孫:21部 江有誥:21部

章炳麟:23部(22) 黃侃:28部

逐步有所修正,至黃侃某字歸某部,實際上差不多全有了定論。

古聲紐

錢大昕(1728-1804):古無輕唇音;古無舌上音

(三)古文字學方面

主要體現在三個大的方面:

金文之學:起自十一世紀,至清末而復盛。如:吳大澄「說文古籀補」,孫詒讓「名原」。 甲骨文研究:1899年甲骨文在安陽出土後,中國的語言學研究開闢了一個新天地。最初研究甲骨文的有孫詒讓「契文舉例」;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王國維「戩jiǎn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

「甲骨文字研究」、「卜辭通纂考釋」、「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郭沫若:

「金文叢考」、「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與考釋」等。

(四)語法學方面

語法在中國的語言研究中是一門新興的學問,但不能說中國古代的學者(完全)沒有語法觀念。

十八世紀中國語文學者把字分為實字和虛字。而虛字的概念早在漢代就有了,也就是許慎所

說的「詞」,也就是說在當時已經能把詞分為實詞和虛詞了。

清代劉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經傳釋詞」等都是專講虛詞的。 中國第一位語法學家,中國第一部語法學著作:

馬建忠和「馬氏文通」(1898)

受拉丁語法的影響,帶有西方語法學的烙印

19/27頁

研究對象:上古時期的語法,漢以後的語料只引用了韓愈一人的文章。

《漢語史》複習提要

一、填空:

1(《_____________》標誌著現代語言學的開端,特別是語法學的開端。

2(中國第一部記錄方言的書是__________所著的《方言》。

3(普通話以___________語音為標準音,以__________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__________為語法規範。 4(清代學者對於先秦古韻的研究有卓越成就,他們主要靠兩種材料:第一是先秦的韻文,特別是《____________》裡的韻腳;第二是漢字的____________。

5(漢語裡有一種特殊的名詞,叫做單位詞。單位詞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度量衡單位,如「尺」、「寸」、「斤」等,第二種是_____________,如「個」、「雙」、「枚」。

6(漢語屬於________語系。

7(現代普通話平聲分為_______平和_______平。周德清的《__________》是將平聲分為陰陽的第一部韻書。 8(「個」字只是____的單位。

9(「張」本來的意義為__________。

10(______是文字的筆畫姿態,_________是文字的結構方式。

11(中國最古的詞典《爾雅》是按照意義分類的,共分為十九章,其中研究語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章。

12(漢代語義方面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三人稱代詞「渠」字始見於

《_________________》。

20/27頁

14(按字的偏旁編排的第一部字典是《___________》,全書分成______部,共收______個字。 15(語言的發展是經過________的逐漸積累,__________的逐漸衰亡來實現的。 16(陸法言的《_______》是現在能看見的最早的一部韻書。

17(「涕」在上古是「_________」的意思。鼻涕在上古叫做「_______」不叫

做「涕」。 18(第三人稱代詞「他」起源於__________。

19(歷代學者的漢語研究可以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__________的階段,第二階段是______的階段,第三階段是_________的階段。

20(大致說來,漢語的古今字體只有兩大類:第一類是______文字,第二類是_____文字。 21(使成式產生於_________、逐漸擴展於_________、普遍應用於___________。

22(文字不是一成不變的。群眾的創造有兩個方向:第一是_______法,第二是_____法。 23(漢語中來自國外的借詞和譯詞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類。

24(漢語史是關於____________內部規律的科學。

25(凡是字用本義、按照本音讀出的,叫做___________;凡用轉化後的意義、按照變化後的聲調讀出的,叫做____________。

26(到了中古時代,第三人稱代詞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個形式。

27(在五四以前,「與」和「而」的分工是:「與」聯_________,「而」聯______或_______。28(所謂「四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29(說文之學,以清代為最盛。最有名的是說文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最早模仿《爾雅》的著作是魏代張揖的《_________》。

21/27頁

31(《廣韻》共有________個韻。但如果除了聲調的分別不算,就只有61個韻類,92個韻母。 32(就動詞來看,聲調的變化引起詞性的變化,情況特別明顯。凡名詞和形容詞轉化為動詞,則動詞念_______聲,凡動詞轉化為名詞,則名詞念______聲。

33(「這」字在唐代出現,宋代更多,有時候寫作「______」、「________」。

34(「雙」和「兩」的區別:「兩」字指______________,「雙」字指_________________。 35(疑問語氣詞表純粹傳疑的是________,表純粹反詰的是_________,表要求證實的是______和_________。 36(遞系式的句子結構又稱_____________。

37(近代漢語人稱代詞的主要發展是形尾______字的產生。

38(______的創造,是中國文字史上的一次改革。

39(當行為單位詞發展出來以後,行為單位詞和事物單位詞有一個不同之點:___________一般是在名詞的前面,___________一般是在動詞的後面。

40(上古漢語有標記的被動句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類型:第一類是_______字句,第二類是_____字句,第三

類是「見」字句。

45(就單位詞與其他詞類配合的情況來看,單位詞可分為兩種:指稱事物單位的和指稱_______單位的。

46(形容詞詞尾「的」字的較早形式是_______字,首見於____代禪家語錄。 47(「嗎」的較古形式是「麼」(麼)。「麼」應該是從「_______」演變來的。 48(疑問代詞大致可以分為三系,分別是指____、指______、指__________。 49(《說文》:「行,人之步趨也。」其實「行」的原始意義是__________。 二、判斷題:

22/27頁

1(漢語史的分期是以社會發展為依據的。

5(詞尾「頭」字的產生在六朝。

6(文字是第一性的,語言是第二性的。

7(《爾雅》的字和後代字典排列順序相同,都是按部首排列。

8(錢大昕說「古無舌上音」,意思是上古沒有知徹澄娘,只有端透定泥。 9(「阿」這個詞頭是在上古末期產生的。

10(明代的梅膺祚《字彙》有214個部首。

11(上古漢語的「再」字和現代漢語裡的「再」字,在意義上有很大的差別。上古的「復」相當於現代的

「再」,而上古的「再」等於現代的「兩次」。

12(我們可以參考語音特點給漢語史分期。

13(作為真正的形尾「了」字,在南唐已經出現了,在宋代已逐漸多起來。

被」字句是在漢代普遍應用起來的。 14(「

15(量詞「個」字原來只是竹的單位。

16(《廣雅疏證》和《讀書雜誌》是王念孫的主要著作。

18(在上古漢語裡,序數和基數是沒有分別的。

19(上古漢語動詞和名詞一樣,也有類似詞頭的前加成分,最常見的是「爰」、「曰」、「言」三個字。

20(凡是用「於」的地方都可用「於」,但能用「於」的地方並不一定都能用「於」。 22(可以根據文字發展規律和特點給漢語史分期。

24(「者」和「所」是同一性質的代詞。

25(漢字字體發展史上,草書比楷書早產生。

23/27頁

26(一個比較謹慎的說法,詞尾「兒」字應該是從唐代才開始產生的。 27(到近代後期,「咱們」和「我們」有了明確的分工:「咱們」是包括式,包括對話人在內,「我們」是

排除式,不包括對話人在內。

28(「雞子」的「子」是詞綴。

29(「者」字是被飾代詞,一般用於定語的後面,「所」字經常放在外動詞(及物動詞)的前面。

30(在語言的三個要素中,詞彙變化得最快。

31(戰國以前,只有「首」沒有「頭」字,到了戰國時代,「頭」字出現了。 32(「皮」字在先秦專指獸皮,人的皮叫做「膚」。

三、名詞解釋:

7(同源詞

8(同類詞

12(句子仂語化

18(引申

四、簡答或論述題:

1(漢語史各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4(上古漢語數量表示有哪些主要方式,請舉例說明。 5(王力關於漢語史分期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6(現代漢語中的零聲母來源於中古的哪些聲母,

7(研究漢語史有哪些材料,(列舉五種以上)

8(簡述研究漢語史的四個原則是什麼,

9(區分詞尾「子」字和非詞尾「子」字是相當困難的,請從意義方面來討論哪幾種「子」不該認為是詞

24/27頁

尾,舉例說明。

10(在發展過程中,有些單位詞的應用範圍擴大了,有些應用範圍縮小了,有些應用範圍轉變了,請舉例

說明這些變化。

11(在上古漢語中,有標記的被動式有哪些類型,請舉例說明。 12(簡述上古漢語中「吾」和「我」的區別。

14(簡述「者」與「所」的區別與聯繫。

15(簡述上古漢語語氣詞「也」和「矣」的區別。

16(簡述漢語研究的三個主要階段。

17(論述漢語詞彙複音化的主要原因。

18(詞義的變遷一般有幾種情況,請結合古今詞義的演變舉例說明。 20(《廣韻》(中古時期)的聲母系統。

二、填空題

1、每字下面先列本義,其次列傳注,其次列假借:其不能歸於轉注假借者,稱為別義。 王念孫的主要著作是《廣雅疏證》和《讀書雜誌》

王引之的主要著作是《經義述聞》是解釋經義的書和《經傳釋詞》是一部解釋虛詞的書 與《經傳釋詞》同一類型的是劉淇的《助字辨略》

與《讀書雜誌》《經義述聞》同一類型的是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

2、朱權《瓊林雅韻》陳鐸《蒃斐軒詞林要韻》蘭廷秀《韻略易通》畢拱辰《韻略匯通》 3、《爾雅》:我國第一部詞典。

4、《說文解字》:東漢許慎著,我國第一部字典。

5、《釋名》:東漢劉熙著,是我國第一部詞的理據詞典。《釋名》的體例。《釋名》例仿《爾雅》,明朝人稱之為《逸雅》。這是中國語源學的第一部書

25/27頁

6、《方言》:漢代揚雄著,全名是《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是我國也是世界第一部方言詞典。

7、《方言》的產生標誌我國由語文學到語言學的轉變。

8、《切韻》:隋朝陸法言著,是今存最早的韻書。《廣韻》《集韻》:是宋代官修的一部韻書。 9、《康熙字典》:這是中國第一部官修字典 《玉篇》:是我國最早一部楷書字典、 10、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釋例》《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被稱為說文四大家

11、《小學答問》:章炳麟 改「小學」為「漢語言文字學」

12、中國第一部語法專著是馬建忠《馬氏文通》,原名《文通》。吳大徾作《說文古籀補》 13詞義引申的方式(1) 詞義擴大(2) 詞義縮小(3) 詞義轉移

14、語法劉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經傳釋詞》

15、古音方面明末陳第作《毛詩古音考》清初經學大師顧炎武作音學五書(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

16、明初樂韶鳳、宋濂等奉敕所撰的《洪武正韻》自稱以中原雅音為定」,可是它裡面雜著吳音的特點

以北音為根據

17、漢語史的含義簡單地講,漢語史就是漢語的歷史,就是研究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在幾千年來發展變化的歷史。

18、用雙聲疊韻作出解釋的辦法叫做「聲訓」。「聲訓」是漢儒的一種風氣 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為北曲而作的

19.引進外來詞的方式:(1)音譯的(2)音譯兼意譯的(3)音譯加意譯的 20.漢語史分期依據:文體和語法

21、高陲王氏代表作.《廣雅疏證》:王念孫(字懷祖)著《讀書雜誌》:王念孫著,

26/27頁

《經義述聞》:王引之著。.《經傳釋詞》:王引之著

22、.《文始》:章炳麟(字太炎)著,他是清代樸學的殿軍。《文始》主要是從聲音的角度來論述漢字(詞)的孳乳變化,更為詳細論證了漢語的詞源理論。

23、《新方言》:章炳麟著,他探求了詞的本義和衍生義,主要以《說文》所釋詞的義為本義,然後從聲音的線索探求該詞在現代方言中的意義。

24,康熙年間的兩部官書:《佩文韻府》《駢文類編》

25、 阮元等編訂《經籍纂詁》 明代梅膺祚《字彙》 張子烈《正字通》 26、西方詞類劃分:實詞和虛詞

27、漢語史的研究方法分為共時平面和歷時平面溯源兩種。

28、五音依照發音部位的不同,把聲紐分為喉音、牙音、舌音、齒音、唇音五類

歡迎您閱讀該資料,希望該資料能給您的學習和生活帶來幫助,如果您還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也歡迎您分享出來,讓我們大家能共同進步、共同成長。

歡迎使用「漢語史稿王力筆記終極版

 

 

 

 

搜索文檔或關鍵詞

漢語史稿筆記和作業

2019-11-27 14頁 用App查看

 

陳新宏813的店 

關注

漢語史稿筆記和作業

漢語史稿

1.談談方言中語音詞彙與語法的現象

南京這座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積澱、優越的低於條件,也形成了獨特的南京文化,從南京方言中有著豐富的詞彙1、同詞異音在南京話中,有相當多的與普通話同詞異音的詞語

南京話:我[o] 鍋[ko] 普通話我【uo】鍋【kuo】

2、同詞異義在南京話中,有部分與普通話同詞異義的詞語

如:「胡椒」是指「辣椒」;乾麵是指麵粉;絕對是指好極了

3、義同形別這是南京方言詞彙與普通話最主要的差異

如:老巴子:排行最小的子女;犯嫌:討厭;意怪:噁心的意思

4、南京話陰平的調值近於北京話的去聲,反之亦然。陽平和上聲字與北京話幾乎無差別。除此規則之外,南京話亦有一些連續變調現象;南京話兩入聲字相連, 前一個有時變為上聲, 如不必, 沒得,等等. 南京話兩上聲字相連成詞,前字變陽平,這和普通話一樣, 如「廣場」「廣」變陽平。

5、南京方言中的語法大多與普通話相同,但會出現許多歇後語,如:「出了南門---儘是事(寺)」「文德橋的欄杆—靠不住」等呈現多彩的地方文化特色。

2.談談佛教對漢語史的影響

1、由於廣泛地譯佛典,產生了大量的新詞。主要有三種:一是中國固有的詞語,被移用來表達佛教的概念。如心、空。二是為翻譯新傳入的概念而創造的詞,如真如、法界。三是據佛教觀念而重新創造的詞語,如判教、狂禪。

2、促進了漢語雙音詞與多音詞的創造。中國上古語言以單音詞為主,逐漸向複合詞發展是語言的進化。翻譯佛典大量使用雙音詞和多音詞,對詞彙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例如贊助、希望、意識這些詞語本身以及在構詞上的特點對此後漢語詞彙發展影響很大。

3、佛教典籍中大量使用音譯詞,並總結了音譯的原則。在音譯的基礎上,中國還創造出一批音義合譯詞,如偈頌、禪定、涅槃、六婆羅蜜等。隨著佛典傳譯,還引入了一些普通譯詞,如剎那、劫等。同時,採用音譯的手法, 在翻譯過來的漢語佛教典籍中產生了許多難讀的字或詞,對漢語的讀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4、豐富了漢語的構詞法。佛教典籍的輸入,同時也介紹了外來語文的構詞法。

此外,佛教詞語還形成許多成語或典故,被吸收到漢語中,如五體投地、聚沙成塔、一針見血、牛頭馬面、、心猿意馬、、唯我獨尊、皆大歡喜、現身說法、香象渡河、借花獻佛、痴人說夢、泥牛入海等。

3.研究上古聲母材料有哪些?

1.諧聲偏旁。諧聲偏旁是考求上古韻部的依據之一,考求上古聲母,也可以利用諧聲偏旁,例如:「扮」從「分」聲;悲從非聲,由此可以推知扮跟分、悲跟非的聲母相同

2.異文。異文是同一種語言材料而文字寫法不同的情況。例如:匍匐,《谷風》寫「匍匐」,《禮記》寫作「扶服,《左傳》寫作「蒲伏」。由此可以推知「匍」「扶」「蒲」的聲母相同

3.反切。同一個被切字而其反切上自不同。這就稱為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之一。例如:《詩經》「蘊隆蟲蟲」中「蟲,《經典釋文》記載有兩個反切:直忠和徒冬反,可見,「蟲、直和徒」的聲母應該相同。

4.讀若。讀若是反切產生以前的注音方法,因而能夠反映出古人的讀音。例如:「扮」「粉」的聲母相同

5.聲訓。聲訊的特點是:「同聲為訓」,即用來解釋的字與被解釋的字讀音相同或相近。例如:「邦,封也。」從聲母的角度考察,「邦」與「封」的聲母應該是相同或相近的

6.現代方言。方言口語中往往保存著古音,可以用來考證上古的聲母。

4.古代有哪些注音方法?叶音法是什麼?

1、反切法:反切法就是用二個漢字合注一個漢字的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和聲調。如「毛,莫袍切」。「莫」的聲母m和「袍」的韻母加聲調aó,合起來是maó。只要我們掌握反切的基本用法,就能反切出現在的讀音了。但由於古今讀音的變化,有的反切已經切不出現在的讀音了。

這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宋代初期漢語聲母的類別。它比守溫的三十字母增加了六母,這就是輕唇音非、敷、奉、微。唐代初期,清唇音大概尚未從重唇音分化出來,故三十字母中沒有清唇音一類。而娘母起先歸於泥母之中,床母的不出現,則是因為自古「床」、「禪」不分,到宋初才加以區分。

8、.談談詞頭「老」「阿」在漢語史上發展演變情況

【阿】:最初用作疑問代詞「誰」字的詞頭。從魏晉到隋唐,「阿」的應用範圍擴大。主要有以下五種情況:1、在人的名、字或小名、小字中取一字,冠以「阿」字,表示一種親密的稱呼。卿語阿黑,何敢不遜?2、置於單音的親屬名詞前面,構成雙音詞。

3、置於一般的名詞前表示稱呼。阿監、阿尼

4、「阿放在代詞之前」 如:阿你酒能昏亂,吃了多饒啾唧。《敦煌變文集茶酒論》

5、置於數詞之前,表示排行。

這些「阿」都具有構詞的作用,可造成新的詞義。詞頭「阿」自漢代產生以後一直被使用到近代,但現代普通話裡不再使用這個詞頭了。但是在一些南方方言裡仍很流行。

【老】「老」原是形容詞,意為「年老」。

揚雄《方言》中有「老鼠」一詞,是蝙蝠的別稱,可見此「老」也是實詞。秦漢以前「老」—年長(老彭)虛化的「老」在《世說新語》汝詎復足與老兄計「老兄」未必年老,這種加於某種稱謂的「老」在後代承繼了下來。

「老公」老婆」的「老」原也是年老的意思,但到南宋後已作妻子、丈夫的稱謂,「老」已虛化為詞頭。如:你道你有老婆,我便是無老公的?(《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

「老」還可以用于姓氏前,這種用法也是起於六朝時。白樂天詩『每被老兄偷格律』,

「老」用於名字前比用于姓前略晚,出現於宋代,如蘇軾詩「老可能為竹寫真」、「不知老奘幾時歸」,「老可」指文與可,「老奘」指玄奘。

「老」用於對動物及食物的稱呼更可顯出其虛化的詞頭性質,這種用法起源於唐代,宋以後承用下來。如,耽耽老虎底許來。(王惲詩)

近代和現代,「老」字作為名詞的詞頭使用漸漸頻繁起來,構詞能力日漸增強,可以加在許多詞前構成新詞。

9、舉例說明秦漢以前漢語史中類似詞頭哪些、作用是什麼?

1.【有】一般用於國名、族名、地名前,前人稱之為「語助」即當作虛詞看待。

名詞前的「有」的用法有兩種情況:

(1)加於國名、族名、地名前。如「有周」、「有濟」。(2)加於一般名詞前。如「有家」、「有政」。「有」的第二種用法表明「有」已擴大至用於一般名詞之前,「有家」、「有眾」、「有王」、「有司」之類中的「有」不可能是「或」、「域」、「國」之義,以「有司」為例,《史記·司馬相如傳》「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作「所司」,「有」與「所」相當,應是虛化的語法成分。這種成分加於名詞前,無實在詞義,又不表示諸如介詞、連詞的語法關係,看作標示名詞詞性的前加成分。

「有」不專用於名詞,它還可加在形容詞的前頭,因此不具有指示詞性的語法意義。《詩經·》「魯道有蕩」。(2).國名前的還有「於」和「句」,使用範圍極窄。如:於越入吳。

維:「維鵲有巢,維鳩居之」。《詩經》言:陟zhì彼南山,言採其蕨jué。《詩經·》

其:北風其涼,雨雪其雱páng.《詩經》戰國以後就不見了。

10、古代史料中「子」是不是詞尾是否憑意義來判定,有哪些情況下的「子」不應該認為是詞尾

區分詞尾「子」和非詞尾「子」的方法:輕音(現代)、意義(古代)。兒子zǐ女子zǐ桌子zi

現在我們只能憑意義來看古代文獻中的「子」是不是詞尾。

有六種「子」不應該認為是詞尾:

第一是「兒子」的「子」。《詩經·小雅·斯幹》:「乃生男子…乃生女子」。第二是作尊稱用的「子」。夫子、君子第三是指禽獸類的初生者。《漢書·班超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第四是指鳥卵。雞子、鳳子。

第五是指某種行業的人。舟子、漁子。第六是指圓形的小東西。《史記·高祖本紀》「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11.分析漢語中三個動態副詞,了、過、著,由實詞變虛詞的過程

現代漢語「了」、「著」、「過」用在動詞後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是由實詞逐步演化而來的。

【了】實詞有「了悟」意義,但「了」與詞尾「了」無關,詞尾『了」是從表示「了結」意義的『了」發展而來的,表示「了結」意義的「了」是動詞,除單獨用外,還可用於動詞後充當補語,這種用法從魏晉南北朝時起一直延續到唐代。如:秋收了,先耕蕎麥地。

不過從唐五代時起「了」的使用開始發生變化,「了」除繼承過去獨用及作補語用法外,已出現虛化為動詞詞尾的語言現象,這種變化集中地表現在變文中。

「了」作動詞補語的如:直至三日復墓了。這種「了」尚未虛化,「了」仍有「結束的實詞意義,同動詞的結合也不緊密,因此不能看作動詞的詞尾。

虛化的詞尾「了」是在「動詞+補語『了』」和「動詞+詞尾『了』」的交織運用中逐漸形成的。「長者身心歡喜了,持其寶蓋詣如來。」這例句的「了」本身不具有「了結」的動詞意義,僅表示前邊動詞所代表的行為的完成,「身心歡喜了」不能釋為「身心歡喜完了」這種「了」只能解釋為動詞的詞尾。

應該指出,變文中有相當一部分「動詞「了」的格式中「了」很難分清,究竟算動詞(充當補語),還是算詞尾。例如:夫人聞了,又自悲傷。這種情況正說明詞尾「了」是由充當補語的動詞「了」發展而來。

「了」在由動詞發展為詞尾的過程中,經歷了補語「了」與詞尾「了」混雜運用的階段,「了」作補語是「了」虛化為詞尾的必經階段。一當」了」完全失去充作補語的功能也就完全虛化為詞尾「了」了在形式上,這種典型的詞尾「了」後附於動詞,而在「了」後又帶上動詞的賓語。這種變化變文中已有反映。例如:見了師兄便入來。「了」也置於動詞與賓語之間,表明五代時完全虛化的詞尾「了」確已產生。到宋代這種「了」使用逐漸增多。例如:關了門,閉了戶。「了」還可用於形容詞後面,表示變化的情況,這種用法也是從五代開始產生的。如:莫等閒白了少年頭。(嶽飛《滿江紅》

【「著」】「著』有「穿著」 「附著」義,詞尾「著」是由表示「附著」義的動詞「著」發展而來的。表示「附著」義的動詞「著」起源很早,《左傳》中已可見用例:風行而著於土。《世說新語》中「著」用於方位結構之前,這種「著」仍是動詞。例如:常自帶絳綿繩,著腰中。

當「著」後附於動詞充當補語時,此「著」已開始虛化,其語義和語法作用相當於介詞「到」。如:王有不平色,語信云:「可擲著門外。這種「著」在同時代其他作品中也有運用的。例如: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

唐以後繼承了這種用法,變文中的例句:舜即泣淚而拜,老母便與衣裳,串(穿)著身上,與食一盤吃了。以上用例「著」後賓語均表示處所,唐代以後還出現了「著」後賓語指人的用例;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遊人。「著」進一步虛化為動詞詞尾,有兩種語法意義,一是表示動作的持續狀態,這種「著」的產生始自南北朝時期,五代時已很普遍。例如:即便封著,謂是真實,於是墮落。

另一是表示動作的進行狀態,這種詞尾「著」在六朝時也已見到。例如:想著妻子,而自系縛。(《生經》) 形容詞帶「著」詞尾的也已見用例。如:好韻宮商申雅調,高著聲音唱將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

宋元以後,詞尾「著」運用更為普遍了。如:你把我個絛當龍頭,這個當龍尾,仰著頭,開著腳。

【過】動態助詞「過」也是由實詞虛化而來的.《說文》「過,度也。」

南北朝時期開始成為趨向動詞,唐宋廣泛應用。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到了宋代,動態助詞「過」的使用更加普遍了。如:蓋為是身曾親經歷過,故不敢以是責人爾。

12、什麼叫結構助詞,漢語包括古代、現代中有那些主要結構助詞,他們關係怎樣?

結構助詞:語言中用來連接修飾語和中心語的詞。

【地】」是最早被借用做結構助詞的.

後來在唐人作品裡就常常出現了,宋以後更普遍通行起來。「地」出現後多用於狀語後,動詞前:出得門來慢慢地行。《西廂記》

偶爾用於定語後、名詞前,不像現代漢語那樣規範,專用於狀語之後。凜凜地身材七尺五。

【「底」】是唐代開始用的,一般用在定語的後面,與後來的「的」相同,如:是醜陋底人。但「底」有時也用於狀語後:疾忙底駕驪駒,隱遁在鳳山餘。解放前(30年代)曾用「底」表示領屬關係,如說「你底書」,「她自己底像」。這大概是受西方語言所屬格形式的影響所致。

【的】:「的」與「地」、「底」同出一源,因為它們的讀音相同,只是寫法不同而已。把「的」這個字用作結構助詞要比「地」和「底」略晚些。「的」的使用大約是在宋元時代。「的」最初也不是固定用在定語後、名詞前的,有時也可用在狀語後、動詞前,如:馬兒迍迍的行;「的」專用於定語後、名詞前也是元代以後的事了。【得】起初是實義他動詞,常帶賓語。如:得良友而友之。

由「獲得」引申為「可能」義,不僅放在名詞前,而且可以放在動詞前,這是「得」走向虛化的第一步。

既能得入,而耀之以大利。這個「得」是助動詞,助動詞「得」在戰國時期就可移用於動詞後,限於否定式

以後接著又產生了肯定形式::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

繼助動詞」得」移位於動詞後充當補語之後,漢代時動詞」得」也後置於動詞充當補語:太公釣得巨魚,刳魚得書。《論衡紀妖》

不論是助動詞「得」充當補語,還是動詞「得」充當補語,「得」本身均尚未完全虛化。「得」虛化是從表示可能性的補語「得」即助動詞充任補語的「得」開始的。晚唐五代時,這種「得」進一步虛化,成為助詞,其標誌是出現了「動詞+得+補語」的可能式。例如:見伊鸚鵡語分明,不惜功夫養得成。

宋代以後,這種句式逐漸用開,直到現在。

13、一談漢語名量詞的發展演變情況

漢語名量詞起源很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刻辭中有這樣的句子:馬卅丙、易(錫)貝二朋。名量詞用法的變化中,上古名量詞位於名詞後,如「車卅輛」。漢代開始,數詞和名量詞一起用在名詞前的現象多起來。《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

漢語的名量詞在甲骨文、金文時期還很不發達,當時它們的數量極其有限。春秋、戰國之際,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之間的經濟往來多了起來,為了在經濟活動中便於進行各種單位的計量和計算,於是漢語中便增加了許多有關度量衡方面的名量詞,如「鬥」、「石」、「寸」之類就都是在那個時候產生出來的。可是非度量衡或與一般名詞相配的名量詞依然很少,那時的人說話除了涉及度量衡外,絕大多數情況都不用名量詞,若要表示數量,就將數詞直接與名詞結合,比如:齊為晉故,伐晉冠氏,喪車五百。

如【個】:先秦時,與一般名詞相配的名量詞只有很少的幾個,而且使用範圍狹窄。現代使用最廣泛的名量詞「個」先秦時已經產生,但最初只是用作竹子的單位。稍後,「個」又被用於指用竹製造的箭,如《荀子》「負矢五十個。」「個」在先秦還不能用來指人,指其他事物。唐代,水果可稱「個」。岑參詩「橘懷三個去,桂折一枝將。」 鳥類也稱「個」,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同時人也可稱「個」。

先秦時常用的與一般名詞相配的名量詞還有「匹」、「輛」、「張」、「乘」。漢代以後,與一般名詞相配的名量如名量詞「【枚】」本義「樹幹」。《釋名》「竹曰個、木曰枚」。

六朝至隋唐,「枚」的使用範圍廣。因下玉鏡臺一枚。宋元以後,「枚」的應用範圍大大縮小。

名量詞「【條】」《說文》「條,小枝也。」引申為「分條」。南北朝時期,衣服和植物也以「條」計算了。《洛陽伽藍記》卷五:「有佛袈裟十三條。」近代漢語對細長動物多稱為「條」。《景德傳燈錄》七:「有座主來參,值師鋤草,忽然見一條蛇。」

名量詞「【頭」】「頭」作為量詞,起源於先秦。到了漢代,「頭」作量詞就很穩定了。《史記貨殖列傳》「馬千匹,牛倍之,羊萬頭。」南北朝時,量詞「頭」更為盛行。

14例說明古漢語語序變化的幾種情況

1、在漢語裡,有時為了強調或突出句子的某個成分,加強語氣,句子的詞序往往和上述規則不同,這叫做倒裝句或叫倒序句。例如: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古漢語的倒裝句,一般有:

一、主謂倒序(謂語前置)謂語部分,提到主語之前,以強調、突出謂語所表達的意義,加重謂語的語氣和感情色彩,一般說來,這種謂語是比較簡單的,是不帶賓語的。

(一)為了強調和突出謂語的意義而把謂語提前。

1、謂語具有詢問的意義⑴誰歟?哭者。正常語序應是:哭者誰歟?

2、謂語具有讚嘆或惋惜的意義。⑴美哉!室。《左傳·昭公二十六年》順說應是:室美哉!

3、謂語具有斥責和不滿的意義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順說應是:汝之不惠,甚矣。

4、謂語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義⑴勉哉!夫子。《史記·周本紀》順說應是:夫子勉哉!

(二)為了押韻而把主語挪後。①桃之夭夭,灼灼其花順說應是:其花灼灼。

二、謂賓倒序(賓語前置)

在古代漢語中,謂語後面的賓語,由於種種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謂語的前面,這種現象叫做賓語的前置。(一)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疑問代詞有三類:①指人的②指物的③表示處所的。這些詞作賓語時,賓語一定要前置。

如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誰立焉。

」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要放在介詞的前面。如吾誰與為親?

在「如何」這個結構中,「何」是個「謂語」,而不是賓語。「如何」這個結構,實際上是「如之何」的省略,賓語『之』省略了。在這個結構中,「何」作謂語。如①「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賓語要前置,

在古代漢語裡,否定句中的代詞作賓語,往往可以前置,放在動詞之前。例如:無適小國,將不女容焉。《左傳·僖公七年》上古語法中,句子的賓語如果是個代詞的話,最初不論是肯定句或否定句,那麼動詞都後置於賓語。後來限於否定句。民獻(賢)有十夫予翼。

只限有帶否定副詞「不、未、毋、」這樣的句子和帶有否定的無定代詞「莫」的句子,也就是:只有「不字句、未字句、毋字句、莫字句」這樣四類句子,才存在代詞賓語前置的問題。

1、「不」字句①「居則曰:『不吾知也。』」

2、未字句①鄰國未吾親也。

3、毋字句①毋吾以也。

4、莫字句①莫餘毒也矣。偶然用「弗」用「勿」的句子,如果賓語是代詞,同樣也要前置。例如④今大臣執柄獨斷,而上弗之收,是人主不明也。《韓非子·孤憤》

在先秦古籍中,也有不少否定句,代詞作賓語是後置的。例如:①不我知者,謂我士也驕。但是一些仿古的文言文中仍然保留著代詞賓語前置的習慣方式:③彼不我恩也。《童區寄傳》柳宗元

(三)動詞賓語前置,用「是」「之」等詞作標誌的,還有一種賓語前置,它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要在前置的賓語和動詞之間插入一個標誌詞「是」字或「之」字、或「焉」字、或「斯」字,有的語法書上把「是、之、斯、焉」稱作助詞,我們仍看作是代詞,是復指代詞,其作用是用來復指前面的賓語。例如①秉國之均,四方是維。這種結構,後來沒有發展,但有一部分成為固定詞組保留在現代漢語裡。

三、古代漢語中,表示行為數量時的詞序(狀謂倒序)

表示行為數量時,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有兩點不同的地方:

1、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一般都要用動量詞,但古代漢語不用,動量詞是魏晉以後才開始產生的。

2、現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時一般把數量詞放在動詞後面,作為數量補語;古代漢語一般把數詞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1)數詞直接加在動詞前面作狀語。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2)在古代漢語中,表示動作行為的數量時,還有一種方式:數詞作謂語,用「者」字復指,使「者」字前面的成分成為全句的主語。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決以示之者三。

四、定名(中)倒序

古代漢語中,定語後置,就是把定語置於中心詞之後,這種後置的定語,有個特殊標誌,後置的成分總是用復指代詞¡°者¡±來煞尾。①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

五、介賓倒序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一定要前置。

2、有復指代詞「之」「是」作標誌的句子,介詞的賓語必定提前。②豈不穀是為,先君之好是繼。

3、方位名詞和時間名詞作介詞的賓語,往往提前。①沛公北向座,張良西向座。

4、介詞「以」的賓語強調提前。①蛹以為母,蛾以為父。

15、說明漢語中被動句式有哪些?

【於】(於)」字被動式:漢語標誌被動句式最早出現在西周的金文中。

「於(於)」用於被動句起源甚早,西周時的被動句限於「於」字句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後代承用了下來,下面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例子: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乎】」也可用於被動句。上古漢語中「乎」相當於「於(於)」「例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 【「為】「為」用於表示被動,始見於春秋時期,普遍運用於戰國時期。「為」和「於」都是介詞,在被動句中它們的賓語都是施事詞,所不同者,「於…」用於動詞後,而「為…」用於動詞前。例如:止,將為三軍獲;不止,將取其表。「為」字句有兩種情形:

一是「為」後帶施事賓語,如「不為酒困」中「酒」為施事賓語;

二是「為」後直接跟動詞,施事賓語不出現,如「妻子為戮」。前者可記為「為Av」,後者可記為「為V」,「為V」式與「為A V」式均通用於春秋戰國直至漢代。使身死而為刑戮。(《墨子·尚賢》)

【見】」 「見」用於表示被動與「為」用於被動句時代大體相同,也始見於春秋時的文獻,普遍用於戰國時代。春秋時的例子如: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戰國時的例子如: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合成式的被動句】

在「見」字句普遍運用後,逐漸在這三種句式基礎上孳生出合成式的被動句。這種新型的被動句的特點(1)用兩個表示被動的虛詞搭配成句;

(2)完備地表達受動與施動之間的關係,即可同時出現受事詞和施事詞。

【合成式的被動句有以下幾種類型】

(1)為V於A 。例如:失其國家,身死為僇於天下。(《墨子·法儀》)

(2)為A見V 例如: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末足以活身。(《莊於·至樂》)

(3)見v於A 例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為A所V例如:方術不用,為人所疑。《荀子·堯問》)

「為A所v」有一變式,即「為A之V」。例如:身死國亡,為天下之大僇。其在漢代運用中還可省略A,成為「為所V」式。如: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史記·李將軍列傳》)

(5)「為A之所V」 如《荀子·正論):「為天下之大僇」),在「為A所V」和「為A之V」基礎上孳生出「為A 之所V」是很自然的事,「之」和「所」在此句式中是同義復用。例如:有制人者,有為人之所制者。

(6)「為A所見V」 例如:金城郡昔為韓遂所見屠剝,死喪流亡。(《三國志·蘇則傳》注引《魏名臣奏》)

(7)「為A之所見V」 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三國志》注引《魏武故事》) 【「被」字句】作動詞用,表示「覆蓋」、「蒙受」等義。

例如: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左傳·僖公四年》)

表示「蒙受」、「遭受」義的「被」不僅用於名詞前,也逐漸用於動詞前,如「被侵」、「被辱」」等,這時「被」帶有助動詞性質,例如: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被」字虛化的標誌是由「被」介出施事詞,從而形成「被A v」的格式,此時的「被」才完全虛化成為表示被動關係的介詞。這種變化是從漢末開始的。例如:今月十三,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南北朝時「被」字句已較「被v」那種早期形式豐富,其特點是:(1)由「被」介出施事詞;(2)動詞後還可再帶賓語或補語。

跟「為」字句演化出「為A所v」式一樣,「被」字句在運用中也演化出「被A所v」式。「被A所v」式。例如:若不志道法之玄,心都被符所損。(《變文·葉淨能詩》)

【「吃」字句】「吃」有「受」義,如「吃苦」意為「受苦」,「吃水」意為「承受水」,「吃虧」意為「承受虧負」。「吃」

的這一意義大約起於宋元時期。例如:縱留得梨花做寒食,怎吃他朝來這般風雨!(周紫芝《洞仙歌》) 「被」也有「承受」義,因此「吃」可與「被」相通,這便是早期白話中出現被動義「吃」字句的原因。例如:

吃我直說過了,夫人喚你來完成親事哩!(《西廂記》)

【其他被動句】大約從明清開始,漢語口語還出現了用」叫」或」給」做介詞的被動句。

「吃」《廣韻》「居乙切」,「給」「居立切」,兩字的讀音接近。因此可能「給」是由「吃」轉化而來的

16中處置式的產生與發展情況

上古沒有處置式,只能用一般的動賓結構來表達。處置句是一種容量較大的句法構造,處置句一般用「把」,而「把」字已越出表示「處置」語法意義的界限,

處置句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表示處置。這是對處置句語法意義的概括,所謂處置就是對某事物施加一種有目的的行為,加「把門打開」,加的有目的的行為。並不是所有的動詞都可用於表示處置,如「結冰」並不是「結」這種行為對「冰」有所處置。處置句可以包容並不表示處置意義的句子,如「把眼睛哭瞎了」等.

不能倒過來將別的表達類似語義的句子都當作處置句。例如:把我當孩於。

(2)提前賓語,如「打開門」說成「把門打開」就顯示或強調了「打開」的對象「門」。處置句中用了「把」有提前賓語的作用,不等於說這種賓語都可以還原到動詞後頭去,例如「把舊期刊上了

(3)處置句可以看作受事主語句的變形。絕大部分處置句去掉介詞「把」後仍能成立,而去掉「把」字剩下的是受事主語句,這說明處置句和受事主語句關係密切。例如「把舊期刊上了架」去除「把」字.「舊期刊上了架」是受事主語句。處置句和受事主語句的區別僅在於有無「把」字。從發生學的觀點看,處置句可以有以下兩個產生的途徑:(1) V十O→把十O十V(2) O十V→把十O十V

當然,處置句的產生除了與上述特點有關,還必須考慮與處置句結構相同或相關的句式。可以說,漢語處置句的形成並不是只有單一途徑,現代漢語的處置句是長時期來通過多種途徑層層累積而形成的。

如:【「以「字句】「以」作為動詞沿用至春秋戰國時,如「毋吾以也」,不過,早在先秦時「以」已虛化為介詞。介詞「以」的多種意義和用法中以介出工具語的用法為最常見,用「以」構成的介詞結構可以用在動詞後,如「殺人以梃與刃」;也可以用在動詞前,如「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以」字結構語法位置的靈活性為雙賓語句式的分化提供了條件,分化最顯著的有兩類雙賓語句式。

「【與】」先秦時用「以」提賓表示處置(「給予」義)的例子還可以舉出一些:以其子妻之。

先秦時用「以」構成的處置句限於原型為雙賓語結構的形式即「以+O1+V+O2」的形式,處置句的這種形式沿用至六朝時期,如以錢與君矣。

六朝以後,此類型的處置句漸被「將」字句和「把」字句替代,便逐漸少見了。

先秦以前,動詞支配賓語如果還須說明支配的處所,一般採用「V+O+於+處所詞」的形式,如:投其首於寧風之棘上。(《左傳·昭公五年》)

到漢代這種句式中的「於」有時可以省略,後代也承用這種句式,如「置席水中」

到魏晉南北朝時,這種「以」字句用得相當普遍。例如:家人常以琴置靈床上。繼「以」用於這種句式之後,「將」、「把」也用於這種句式,而且到隋唐以後逐漸取代了「以」字句。

綜上所述,先秦時已產生用介詞「以」提賓的處置句,這是用「以」改變動詞雙賓語句式結構的結果。從漢代開始又產生一種用「以」字提賓的處置句,這種處置句表示了處置的方向、處所,它是用「以」字改變「動+賓+處所補語」句式的結果。

【「將」字句】

「將」字在中古以前一直是動詞,表示「送、持」等意義。如:無將大車。這種用法一直延續到唐代以後.例如: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但是從中古以後,「將」在使用中就開始虛化,有三種情況:

第一是虛化為介出聯繫對象的介詞,如:遊子河梁上,應將蘇武別。(庾信詩)

第二是虛化為動詞的附加成分(後綴),虛化前「將」作獨立動詞。例如:不知所謂,命取將來,乃小豆也。變文中有「喚將盤問唱將來」等形式,發展至近代,跟「將」結合的動詞更多,「將」後附於動詞表示行為的開

始。

第三是虛化為介出支配對象的介詞。這種用法在漢時巳產生,南北朝時期已習用,唐以後承用下來。

例如:願將微影隨君身。(《樂府詩集》). 「將」表示的處置句有三類:

一是將動詞雙賓語句中的直接賓語提前,相當「與」類「以」字句。例如:強將笑語供主人,悲見生涯百憂集。二是將「動+賓+處所補語」句中的賓語提前,相當於「於」類「以」字句。例如:我將鹿皮,布於地上。

三是將一般的動賓結構的賓語提前,這種句式只見於韻文。較早的例子見於六期時期,如:誰將此義陳。從唐五代開始, 「將」還用於受事主語句前,這個受事主語句的主語在加上「將」之後成了『將」的賓語,該動詞另有賓語:以此思量這丈夫,何必將心生愛戀。

【「把】從南北期時起已可見「把」用於處置式,其作用是將動詞雙賓語中的直接賓語提前.再演化為用於處置式。例如「把粟與雞呼朱朱。」可見「把」用於將「動+賓+處所補語」中的賓語提前的處置句(「於」類)中。「把」由動詞虛化為介詞並用於表示處置,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動詞「把」與介出工具語的介詞「把」及處置句中的介詞「把」並存並用,出現了兩種情況:

一種是表示處置的「把」與動詞「把」不一定區分十分嚴格。例如:醉把茱萸zhūyú子細看。(杜甫詩)

另一種是表示處置的「把」與表示「用」義的「把」,不一定區分十分嚴格。例如:溈Wéi山把一枝木吹兩三下。「把」無法解釋為「持」義或「用」義,而只能解釋為表示處置: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詩)

「把」字句中有「將+賓+動」一式,句中動詞後邊不附帶任何成分,如「醉把金船擲」之類。從「把」字句看來,雖然在南北朝時已出現「與」類和「於」類「把」字句,如「把粟與雞」,但直到唐代,「把」字句的形式仍然相當單調,絕大多數限於韻文中的「把+賓+動」一種形式,這是因為用「將」表示處置比用「把」更多,可以說,在唐代以至更早時,「將」字句遠比「把」字句流行。

【「把」字句】結構形式的多樣化是在宋代以後,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幾種形式:

(1)主要動詞前後無別的詞語。例如:流光容易把人拋。

(2)主要動詞前有狀語。例如:莫把闌幹頻倚,一望幾重煙水。

(3)主要動詞後另有賓語。例如: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

(4)主要動詞後另有補語。例如: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5)主要動詞後帶附加成分。例如:把閻婆惜、吳偉兩個殺了。

宋元以後,處置式有了新的發展,動詞前後有了表示處置的羅嗦成分。1、你把我老子都藥死了。

17.《早梅詩》的每一個字分別代表近代漢語的哪個聲母?

早梅詩蘭茂《韻略易通》東風破早梅,向暖一枝開。冰雪無人見,春從天上來

蘭茂《韻略易通》與《中原音韻》同為北音韻書,此書用「早梅詩」二十個字代表近古聲母,這是北音系統聲紐具有標目的開始。

36聲母

36聲母

日喻

18.中古聲母和現代普通話聲母有怎樣的對應關係?

19.研究上古和中古語音系統的材料分別有哪些?

研究上古語音的主要材料

(一)古音學家研究上古聲部,主要依靠五個方面的材料

1.中古韻書、韻圖中所歸納出來的聲類2.諧聲字(形聲字)。3.異文。 4.讀若或讀如。5.聲訓。

古音學家研究上古韻部,主要依靠三個方面的材料

1.《切韻》系統。 2.先秦韻文,主要是《詩經》、《楚辭》的用韻。3.形聲偏旁。

研究中古語音材料 1.反切 2.《廣韻》 3.三十六字母

《廣韻》的全稱是《大宋重修廣韻》,作者為北宋陳彭年、丘雍等,成書於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韻書。共分206韻,收字26194個。

價值:保存了《切韻》的語音系統,並作了合理的調整。是研究中古語音的必需資料,是進行上古音與中古音分合比較的基礎,是研究近代音與中古音對應規律的重要資料

20.改革開放以來,外來借詞掀起新的高潮。找出20個外來詞分析來源及構詞方式。

克隆:英語CLONE的音譯,無性系的意思。耐克:英語NIKE的音譯,美國名牌鞋。

音譯兼意譯:用漢字記錄外語詞讀音的同時也用漢字的意

奔馳:譯自英語BONZE;愛滋病:譯自英語AIDS;可口可樂:譯自英語Coca-Cola;這種翻譯方法,既能考慮到其讀音,又能考慮到意義,一箭雙鵰,是翻中的最好方法,但這種方法比較難,故例證較少。音譯加表意::萊姆病愛滋病原文加音譯加表意語素,如:T恤衫半音譯半原文。卡拉OK

「愛滋病」一詞來源於美語,當最初出現時,北京中央電視臺在新聞光播中譯成「獲得性免疫缺餡綜合症」這個詞不但長而且不好懂,但沒法,它只能照字面譯。後來,人們接受了香港的譯法「愛滋病」。這個外來詞譯得音意兼顧,仔細品味這個外來詞,巧不可言。

「金利來」則又是近年來很時髦的一個品牌名,是金利來國際有限公司的命名.原來叫「金獅」 (GOLDLION),但「金獅」 在粵語中與「金輸」諧音,港澳的許多消費者對此很忌諱。該公司老闆曾憲梓經過一番苦思冥想,決定用意譯與音譯相結合的方法,將漢名定為「金利來」,迎合消費這求吉利的心理,很快被公眾接受。

「卡拉OK」在國內已風靡城鄉,可有誰真正品味過這個詞的含義呢?在迄今為止的借詞中,它是一個十分獨特的詞,半音譯(卡拉),半原文(OK),這在以前是絕無僅有的。

 

 

 

 

 

搜索文檔或關鍵詞

漢語史稿複習題

VIP專享文檔 2016-11-13 10頁 用App免費查看

康德在散步的店 

只有愛才是追求幸福的力量

關注

一、近代漢語時期的文獻語料主要包括哪些?你最感興趣的作品是哪一部?為什麼?(共計20分)

二、談談你對漢語詞彙雙音化趨勢的認識。(共計25分)

三、漢語單音詞向複音詞演變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試舉例說明。(共計10分)

四、試談談《爾雅》《說文解字》《釋名》《方言》等著作在漢語史研究中的價值?(共計40分)

五、新詞產生的主要方式有哪些?請談談你對「古漢語詞彙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系統」的理解。(共計30分)

1、舉列說明漢語單音詞從上古到近代的主要發展

2、舉例說明漢語複音詞從上古到近代的主要發展

3、上古、中古、近古的成語各舉三例,並解釋它們的意義

4、從數量、語音、結構和表義幾個方面,闡述漢語詞彙發展的總趨勢

一、近代漢語時期的文獻語料:

A、唐五代

1、敦煌文書:指藏於敦煌莫高窟的一大批經卷,文書。1900年,由當時的一名道士意外發現,後遭到外國的劫掠。其中,英人斯坦因劫走9000卷,法人伯希和劫走5000卷,劫餘8000卷藏於北京圖書館,總計二萬六千多卷,是研究唐五代時期重要的文獻資料。《近代漢語研究概況》P19

國內從事敦煌文獻研究的高校主要有四川大學和浙江大學,有一大批的學者,一大批著作。

2、禪宗語錄:《六祖壇經》(六祖為慧能);《神會語錄》;《祖堂集》

3、唐詩、五代詞、小說、筆記、杜甫、白居易、寒山拾得詩 唐傳奇:《李娃傳》

4、筆記,如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等,日僧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B、宋代

1、禪宗語錄:《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

2、朱儒語錄:《朱子語類》

3、宋人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清平山堂話本》;《京本通俗小說》

4、小說集:《太平廣記》

5、史籍白話資料:《三朝北盟會編》、《續資治通鑑長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6、宋詩與宋詞中的口語資料:黃庭堅、辛棄疾、楊萬裡、範成大等作品

7、諸宮調二種:《馬致遠諸宮調》、《董解元西廂記》

C、元代

1、元雜劇:臧懋循《元曲選》、《元刊雜劇三十種》

2、元散曲:隋樹森《全元散曲》;《陽春白雪》、《太平樂府》、《樂府群玉》、《樂府新聲》

3、南戲:《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張協狀元、錯立身、小孫屠)、《古本戲曲叢刊》收南戲15種

4、話本:《大宋宣和遺事》、《新編五代史平話》 《元典章》和元代話本碑文

D、明代

1、史料:《元朝秘史》、《皇明詔令》

2、會話書:《老乞大》、《樸通事》

3、小說:《三遂平妖傳》、《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三言、兩拍

二、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內因在於處於詞的核心地位的詞義必須適應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單音詞的詞形和詞音在某種程度上已限制了詞義的發展,詞形和詞音是為表達詞義服務的,因而也必須適應詞義的發展。

就形而言,漢字以已有單音詞作為組詞的語素,用不同的搭配方式組合成大量雙音詞,適應了表達社會發展中產生的大量新生事物、新概念的需要,繼形聲字之後又一次適應了漢語詞彙不斷增長的要求,從詞形上奠定了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基礎。

就音而言,音節的簡化、聲調的產生、單雙音步的演變等語音現象也是漢語詞彙雙音化的內在原因之一,由聲韻相拼組詞到由兩個音節相合組詞的雙音步特點為詞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語音形式,體現了漢語詞音適應漢語詞彙發展的巨大潛力。

就義而言,主要體現在詞義的表達由綜合漸趨於分析。形態變化衰落的漢語,主要是立足於詞義,順應人的思維,由已知昭示未知,以單音詞為基礎,以文組字而生字熟旁;又適應詞義發展的需要,由單音詞充當語素髮展為雙音詞,以字組詞而生詞熟字。

漢語詞彙的雙音化突破了單音詞在形和音上的局限性,不僅大大增加了詞的數量,而且還相應地減少了構詞語素的數量,以簡馭繁,建立了以少量語素構成大量詞語的詞彙體系,從而使漢語在詞義的表達上更臻完善。漢語詞彙的雙音化是由作為孤立語的漢語自身的特點決定了的,也是漢語詞彙內部形音義三者矛盾互相推動的必然結果。

三、漢語單音詞演進為複音詞的方式主要有三種情況:

1、在原單音詞上加詞頭或詞尾。 在原單音詞上加詞頭或詞尾。如: 爺——阿爺 一——第

一 阿爺 第一 夏— —有夏 母—阿母 有夏 有夏 阿母 欣——欣然 欣然 燕——燕子 石——石頭 率—率爾 燕子 石頭 率爾

2、以原單音詞為一個語素, 加一個相關語素構成複音詞。或利用兩個單音的同義詞作語素,構成複音詞。如: 艱——艱難 恐——恐懼 知——知道 將——將軍 洪——洪水 減——減少 道、路—道路 朋、友—朋友

3、原單音詞換成詞形全異的複音詞如: 途——道路 伐——攻打 好——漂亮 師—軍隊 息——呼吸 御——抵擋 池——護城河 亡—丟失

四、《爾雅》是中國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研究詞義的專書。《爾雅》按意義分類,全書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釋×」表示:如「釋詁、釋言、釋訓」等。這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釋一般詞語,方法是把許多同義詞放在一起,而用一個單詞來解釋.例如《釋詁》第一條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權輿、始也。後十六篇是解釋各種事物名稱的,例如《釋親》:「父為考,母為妣。」

晉代郭璞的《爾雅注》,宋代邢邴的《爾雅疏》(十三經註疏之一)流傳至今.模仿《爾雅》的書很多,形成「雅學」。最早的是三國魏人張揖的《廣雅》,書名是「爾雅的擴大」的意思。

《方言》全名《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既解釋古語,又解釋不同地方的方言。 西漢成都人揚雄作,原為十五卷,今本十三卷,是我國第一部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記錄方言的專書。《方言》也是按照意義排列,但是不像《爾雅》的分類那樣系統,也沒有「釋×」的篇名。內容包括古語、今方言(漢代方言)和共同語(通語、凡語)。註明方言詞的來源是本書的最大特點,例如《方言》卷一: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卷1)。

受《方言》影響的著作,現存而且常見的有清杭世駿的《續方言》三卷,是從古書中搜尋材料來補充《方言》的,錢大昕《恆言錄》六卷、郝懿行《證俗文》十九卷等,主要是從

古籍中收集材料以印證當代俗語,對漢語詞彙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中國第一部字書,也是第一部按字的偏旁編排的字典。這部書決定了將近兩千年漢語字典的命運,因為後代的字典基本上都是繼承說文的。全書收9353個單字,1163個重文(異體字),歸入540個部首進行解釋。唐宋以來,《說文》是研究中國文字的主要參考書。

《釋名》,東漢劉熙著,27篇。是我國第一部語源學專著。分類略同《爾雅》也採用「釋×」或「釋××」的篇名,後人有的稱之為《逸雅》。劉熙認為語音和語義有必然的聯繫,從語音可以探尋語義的來源。例如:江,公也,諸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苦,吐也,人所吐也。火,亦言毀也。物入其中皆毀也。

五、新詞產生的主要方式:同源孳乳、音變構詞、複音化和吸收外來語。

漢語新詞產生的主要方法是同源孳乳(王力,1982) ,孳 乳 就 是 派 生 、演 變 、繁 殖 的 意 思 ,同源孳乳就是指由同一根詞派生出一組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有密切關係的一組詞。比如:漢語從「戔」的詞皆有「小」義,沿 著「小」義同源孳乳而產生的詞有:線,絲縷之小者;箋,竹簡之小者;錢,農器及貨 幣之小者;賤,價值之小者;盞,酒器之小者;淺,水之少者;濺,水所揚之細沫;踐, 輕踏;殘,傷毀所餘之小部;餞,小飲;諓,小巧之言;牋,木簡之小者;俴,物不堅 密……我們看到:這一組詞是循著各類物體「小」的思路延伸,從為「物體的小」造詞順延成為「方式的小」造詞。

音變構詞是漢語新詞產生的另一手段,指通過音節中音素的變化構造意義有聯繫的新詞的構詞形式。在遠古和上古時期,漢語的詞彙以單音節為主,新詞的產生也多數是單音節的,為了準確的用一個詞表達不同的意義,就要改變詞的讀音。讀音一變,詞義就發生了變化,也就是產生了一年新詞。例如:古漢語中「衣」①yī名詞,衣服②yì動詞,穿衣,「好」

①hǎo形容詞②hào動詞,喜歡。此外還有大‐太;黑‐墨;三‐驂、變韻造詞:內‐納;冒‐霧;民‐氓、變調造詞:衣‐衣;好‐好、兼有聲韻調變化:惡‐惡;解‐解(懈)等。

複音化是詞彙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同時也產新詞產生的重要方式之一,複音化究其核心原因是為了漢語表義的精密性和語音系統的簡化,從語音層面來說,主要有聯綿詞、疊音詞,從語法層面來說有複合詞,從語用層面來說有偏義複詞等。如「兵」在早期僅指「兵器」,通過社會的發展,「兵」的意義也得到了不斷的擴大和引申,於是產生了士兵、兵法、兵車、兵工廠、步兵等詞彙。

第四種新詞產生的主要方法就是吸收外來語,從上古開始,漢語中就出現了借用外來詞指代新事物。吸收外來詞的主要方法有音譯法、音譯加意譯法和意譯法三大類。如音譯詞:葡萄(大宛語),西瓜(女真語);南無、三昧(梵語);歹(蒙語,tai);阿馬(滿語,ama);音譯加意譯:如尼姑,閻羅王,懺悔等(佛教);意譯詞:如世界,煩惱,導師,平等(佛教)等。

單音詞的發展:

上古時期:單音詞是只有一個音節的詞,以單音詞為主是古代漢語詞彙最顯著的特點。先秦兩漢時期,單音詞佔絕對優勢的現象尤為突出。由文字是記錄音節的,因此在上古,字和詞基本是對等的。如《左傳 莊公十年》: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全文共52個字,只有「勇氣」一詞為雙音詞,其他5個都是單音詞。「一鼓作氣」後來才成為成語。

甲骨卜辭所反映的商代詞彙的特點:

1、內容廣泛,數量有限。反映的事物包括天象、地理、時間、方位、動物、植物等,商代詞彙大體完備,能夠滿足交際的需要。

2、絕大多數是單音詞,基本字與詞相當,複音詞很少。只有「上帝小食(指午後)」、「小示(指旁系先生)」、「大室(殷王祭祀之所)」、「血室(宗廟血祭之室)」等極少數雙音詞,而且多為名詞。

3、多數詞只有一個意義,一部分詞有多個意義,多的可以達到五六個義項。如「見」,有看見、巡視、謁見、展閱等義。

4、就詞性來說,名詞最多,動詞次之,形容詞較少,虛詞更少,兼類現象相當多,在能夠確定的1000多個甲骨文字中,名詞約800個,動詞約300個,形容詞幾十個。虛詞一般由實詞發展而來,如「自」,本義鼻子,卜辭又為自己,或作介詞「從、由」講;「亦」,本義是腋下,卜辭作「又、再」講,如「旬壬寅雨,甲辰亦雨」 ,不用本義。

中古時期:中古產生的新詞大多是雙音詞,但也有一部分是單音詞。單音詞詞彙進一步豐富。從詞形和詞義兩方面,根據新詞(包括新義)和舊詞的關係來看,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繼承舊形,新義與舊義沒有聯繫。如,村:村莊、村子。產生於六朝,如《桃花源記》:「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引申為粗俗、土氣,如宋戴復古《望江南》:「賈島形樸原自瘦,杜陵言語不防村。」六朝又有複音詞「村落」、「村塢」、「村墟」等。

2、利用舊形,新義和舊義沒有聯繫。如「耶」上古是表疑問的語氣詞。作「父親」講,起於六朝,也寫作「爺」。如《木蘭詩》:「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洛陽橋。」引申為對尊貴者的稱呼,大概從唐代開始(趙翼《陔餘叢考 爺》,如「王爺、老爺、駙馬爺」等。)

3、詞形和詞義都有創新。如「爹」,父親,這是漢末出現的詞。「爹」最初可能是羌語詞,漢末傳入漢語北方方言,東晉以後隨著北方土族大量南遷,南方也呼父為「爹」。

近代時期:

1、新詞舊形,新義與舊義沒有聯繫。如「鐐」指刑具,《明史 刑法志一》:「鐐,鐵連環之以縶足,徒者帶以輸作,重三斤。」上古時期「鐐」指純美的銀,如《爾雅 釋器》:「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銬。」

2、新詞新形,如「睬」指理會、答應。王實甫《破窯記》四折:「不是這老泰山為人忒歹,親女婿昂然不睬。」《三國演義》四十九回:「時雲長在側,孔明全然不睬。」

3、新詞多義化,如「丟」字有多種含義:拋棄、擱置、遺留、施展、敲打等。

複音詞的發展:

上古時期

複音詞的發展:複音詞是有兩個以上音節的詞。從語素來看,可以是單純詞,也可以是合成詞。甲骨卜辭只有少數名詞是複音詞。周秦到兩漢,雖然仍以單音詞為主,但複音詞已有很大的發展。從結構上看,上古複音詞可以分為聯綿詞、重言詞和合成詞三大類。

1、聯綿詞,聯綿詞為單純詞,不能分開來解釋,又分為雙聲、疊韻、雙聲兼疊韻和非雙聲疊韻四類。如踟躕:定母雙聲(中古為澄母雙聲),意思是走來走去,徘徊。消搖:也作「逍遙」,宵部疊韻,安閒自得的樣子。輾轉,也作「展轉」,端母雙聲、寒部疊韻,翻來覆去。科斗,也作「蝌鬥」,非雙聲疊韻。青蛙或蟾蜍的幼蟲。

2、重言詞,是由兩個相同章節構成的複音詞。上古漢語裡,重言詞相當豐富,《爾雅 釋訓》

收集了145個,《詩經》出現了359個,上古重言詞總數在600個以上,從使用來看,重言詞分為三種情況。

(1)兩字重言,不能分開。如《詩經 周南 關雎》:「關關睢鳩,在河之洲。」,關關,狀鳥鳴之聲。

(2)單字和重言都用,意義相同,用重音描寫性更強。如《詩經 邶風 綠衣》:「綠兮綠兮,綠衣黃裳」。

(3)重音帶詞尾,或形容詞帶重言。例如《論語 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好也。」「侃侃好」,和樂或剛直的樣子。

3、合成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語素構成的詞,可以分為複合詞和派生詞。前者由詞根和詞根合成,後者由詞根和詞綴合成。

(1)複合詞:聯合式,上古漢語裡,這類複合詞非常發達,尤其在上古後期。《論衡》2000多個複音詞中,聯合式佔了1400多個。如社稷,指土神和古神,古代為國家政權的標誌。《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偏式式,上古漢語裡,這類複合詞也很豐富,偏和正的語義關係多樣,絕大多數是名詞,極少數是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幾乎沒有。如後生,指後輩、後一代。《論語 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陳述式,上古漢語裡,這類複合詞很少。如屋漏,古代屋子的西北角開有天窗,陽光由此射入,故稱屋的西北角為「屋漏」。《詩經 大雅 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相:看;爾室:你家裡。大意是君子獨居在屋內深處,也要無愧於心。)

(2)派生詞,上古漢語裡,派生詞不多,主要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常見的詞頭有「有」、「於」,如「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尚書 召誥》」;常見的形容詞性詞尾有「然、如、爾、若、乎、焉」等,如「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雨浡然興之矣。《孟子 梁惠王上》」。名詞詞尾「子」已開始產生,但未完全虛化,可以放在表示人的名詞後面,也可以表示小而圓的東西,如「雖大男子,裁如嬰兒。《戰國策 燕策》」

總的來說,上古複音詞可以歸納為這樣幾點:

1、上古詞彙雖以單音詞為主,但複音詞已有明顯的發展趨勢,在上古後期表現的尤其顯著。

2、上古複音詞已有多種結構構成,現代漢語裡單純詞的聯綿式、疊韻式(一部分重音),合成詞裡的重疊式(一部分重言),複合式和附加式,各種結構大體具備,但前綴「阿、老」,後綴「子,兒,頭」在上古尚未完全形成,複合成以聯合式和偏正式最多,其他形式較少,補充式還未出現。

3、不少單音詞已有較強的構詞能力,多義詞的不同意義可以跟不同的語素構成不同的複合詞。

中古,複音詞大量產生是中古詞彙發展的重要特點。中古產生的新詞絕大多數是複音詞。上古以單音詞為主,到了中古,尤其是中古口語中,複音詞逐漸取得優勢。從魏晉以後學者對上古典籍所作的註疏可以看出這一點.如《詩經 衛風 氓》:「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孔穎達疏:「靜言思之,身自哀傷矣。」

中古複音詞的大量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語音系統的簡化。上古不同音的字到中古,尤其是唐宋以後變得同音了。如「支、脂、之」三韻到「平水韻」已無分別。(奇:支韻 祁:脂韻期:之韻)同音。同音詞太多,容易造成誤解,不利於交際,分化的辦法之一就複音化。二是對單音詞的多義起限制作用。多義的單音詞如果沒有限制,也容易造成誤解。如上古的「布」,在「布帛、布施、布告、布場」中就限制了它的意義,使表達的意思更加準確。三是韻律的要求。漢語書面表達追求整齊勻稱,六朝發展起來的駢文,更是把這種趨勢推向了極端。這種趨勢對詞彙的雙音化不無影響。

前面已述,上古已有聯綿詞、重言詞、合成詞等多種複音詞類型,中古複音詞仍然以這些為主,但數量大大增加,內容大大充實。值得注意的是,出現了補充式、名量式、超層次組合的結構和成分。

1、新的結構方式:

補充式:上古晚期,偶有出現,中古仍然不多。如擺脫,指撇開、不受拘束。唐韓偓《送人棄官入道》:「忸怩,壯志,擺脫是良圖。」

名量式:上古晚期偶有出現,中古有較多發展。如車兩:車的泛稱。《宋書 張暢傳》:「近似騎至,車兩在後,今端坐無為,有博其可見借。」;船乘:船隻。《晉書 譙剛王遜傳》:「敦恐其為己患,詐稱北伐,悉召承境內船乘。」

超層次組合:兩個語素意義上並無聯繫,也不在同一個語法層次上,大都通過截取名典用語形成的。如而立,語出《論語 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而」是連詞,中古以後「而立」連用作為30歲的代稱。

2、新的詞綴:中古出現了現代漢語常用的前綴「阿、老」和後綴「兒、頭」。上古出現的後綴「子」用法擴大,附加式合成詞大大增加。

(1)前綴「阿、老」:如「阿耶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詩》」、「老可能為竹寫真,小坡今與石傳神。蘇軾《題過所面枝木竹石》」

(2)後綴「子、兒、頭」:如「雙雙新燕子,依舊已銜泥。杜甫《春日樟州登樓》」、「潞子嬰兒之大人,晉景公之姊也。《左傳 宣公十五年》」、「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漢樂府 陌上桑》」

總的來說,上古複音詞有了全面的發展,其中以聯合式、偏正式最為重要,佔中古複音詞80%以上。其他複音詞也有一定的發展,但數量不太多,並出現了新的結構和詞綴。

近代複音詞:近代產生的新詞中,雙音詞佔絕對優勢。與此同時,還產生了不少三音詞和四音詞,這是近代詞彙發展的特點,在近代後期表現的尤其明顯。雙音詞在類型上與中古相同。

1、新的三音節詞:漢主城的三音節詞,中古開始產生。元代以後有了巨大的發展,有四種不同的格式。

(1)附加式,AB‐C A‐BC兩類,如兩口子、夫妻倆。《西遊記》十八回:「既是這等說,我去了黑,兩口子做不成了。」 競天價,滿天。《水滸傳》六回:「湊巧風緊,刮刮雜雜地火起,競天價燒起來。」 呆不騰,痴呆的樣子。李文蔚《燕青博魚》:「為甚麼幹支刺吐著舌頭,呆不騰瞪著個眼腦。」

(2)偏正式,AB‐C A‐BC 兩類。如半瓶醋,比喻對某種知識和技能一知半解的人。無名氏《司馬相如題橋記》:「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讀幾句書,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3)補充式,主要是A‐BB式,A為名詞、動詞、形容詞,如笑欣欣,嬉笑的樣子。《水滸傳》二十六回:「笑欣欣出去,卻怎地這般歸來?」

(4)重疊式,有「A不A和AAA」兩類,主要出現在元曲裡,如連不連,無名氏《舉案齊眉》二折:我這兒日身子不快,怎麼連不連的眼跳,不知有甚事來。

成語:

上古:

唇亡齒寒: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關。

【出自】:《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

狼子野心:狼子:狼崽子。狼崽子雖幼,卻有兇惡的本性。比喻兇暴的人居心狠毒,習性難改。

【出自】:《左傳·宣公四年》:「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倖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出自】:《韓非子·五蠹》記載:戰國時宋國有一個農民,看見一隻兔子撞在樹根上死了,便放下鋤頭在樹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中古:

老當益壯:當:應該;益:更加;壯:雄壯。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冰清玉潔:像冰那樣清澈透明,像玉那樣潔白無瑕。比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於女子)。 【出自】:漢·司馬遷《與摯伯陵書》:「伏唯伯陵材能絕人,高尚其志,以善厥身,冰清玉潔,不以細行。」

閉目塞聰:堵塞視聽。指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或不了解。

【出自】:漢∙王充《論衡∙自紀》:「閉明塞聰,愛精自保。」

近代:

品學兼優:兼:都。思想品德和學業都很優秀。

【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一定是一位品學兼優,閱歷通達的老長輩。」 名噪一時:噪:群鳴。一時名聲很大。名聲傳揚於一個時期。

【出自】: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國師閱文偶誤》:「婁上王辰玉、松江董元宰入都,名噪一時。」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書畫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調。

【出自】: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畫色墨,或淡墨,則積塵所成,有一種古香可愛。」

漢語詞彙發展總趨勢:

1、數量上由少到多

每個時代既有新詞產生,也有舊詞消亡,但詞彙總量在不斷增加。原因在於新詞的產生速度要比舊詞消亡速度快。

2、語音上由單音到多音

中古複音詞逐漸增多,但數量上並不佔優勢。近代時期,雙音詞佔絕大多數。現代漢語裡,有向三音節及其以上音節發展的勢頭。

3、結構上從簡單到多樣

單音詞談不上結構,上古複音詞結構也比較簡單,派生詞前綴有「有、於」,後綴有「然」等。中古產生了補充式、名量式、超層次組合,前綴有「阿、老」,後綴有「兒、頭」等。近代增加了大量的三音節詞和四單節詞。現代漢語對合成詞結構又有發展,補充結構大量存在,三音詞、四音詞比以前更加豐富多彩,出現了大量的類詞綴。

4、表義上逐漸豐富細膩

隨著詞彙量的積累,同義詞越來越豐富;詞語還可以通過衍生義項增加表意功能。

相關焦點

  • 讀《漢語史稿》|漢語的近親有哪些?
    漢語的近親《漢語史稿》將漢語劃歸為漢藏語系。所謂語系,是根據語言關係在歷史上的親疏遠近劃分出的類,其下還有:語族>語支>語群>語言。《漢語史稿》將漢藏語系分為兩類:漢臺語群和蔵緬語群。▍《漢語史稿》對語族、語群的理解和現代語言學界有所出入上圖中
  • 漢語史稿筆記
    漢語史稿第一章、緒論第一節、漢語史的對象和任務1、    漢語史的性質及其實踐意義是什麼?
  • 讀《漢語史稿》|語音如何影響詞語的構造?
    《漢語史稿》在「語音和語法、詞彙的關係」裡主要談了兩個概念,本文主要介紹這兩個概念。雙聲疊韻古代漢語不是單音節語言。古代漢語中也有許多雙音節詞彙,其中很多是聯綿字。因此可以說雙聲疊韻是漢語一種特殊的構詞法。聯綿字可以是形容詞、名詞、動詞。
  •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劉珣主編考點筆記整理筆記和典型題考研真題詳解
    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劉珣主編考點筆記整理筆記和典型題
  • 中山大學小語種跨考漢語國際教育考研
    我是韓語系的,但是一直不太喜歡自己的專業,就有了跨專業考研的念頭。由於某些機緣巧合,很嚮往對外漢語這行,就準備考漢語國際教育了。關於漢碩的情況,有心的考的就自己百度下吧。
  • 華東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四月份決定考研專業和學校後,就開始看專業書了。主要看了《現代漢語》(黃廖本)、《語言學綱要》、《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跨文化交際學概論》、《中國文化要略》等。因為大三下本科的學習任務還比較繁重,還要忙學年論文、專業的實踐課,所以這一階段的複習只在書上圈圈畫畫,沒有系統地做筆記,看過一遍印象也不會很深,但是我對要考的專業課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方便我制定後面的學習計劃。
  • 2020復旦大學漢語國際教育考研經驗
    (2)整理筆記一句話:不要手抄筆記,整理電子版,整理自己的筆記,不要買學姐的。我的筆記從現代漢語、漢語語法研究、201例、文化概論,所有所有的筆記我都有我自己的電子版本,這也是從Jasmine學姐那裡獲取的經驗,好多人找我買,我都沒有賣過。因為是自己手打出來的,賣了好心痛,哈哈哈,但是如果有學妹們需要儘管找我。希望大家認認真真看好每一本書。
  • 2017考研十大熱門專業複習建議
    翻譯碩士  教材推薦:  1、政治:輔導班政治講義,歷年真題  2、漢語寫作和百科:《中國文化讀本》、《西方翻譯簡史》、《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不可不知的2000歷史(地理、文化)常識》、《跨考專業碩士翻譯碩士(MTI)漢語寫作與百科知識真題解析與習題詳解》(第2版)、  3、翻譯碩士英語:專四真題語法部分、專八真題、《跨考專業碩士翻譯碩士(MTI)英語翻譯基礎真題解析與習題詳解》(第2版)  4、翻譯基礎:《高級翻譯理論與實踐》、《英漢翻譯簡明教程
  • 預估帖:南京師範大學2020年漢語國際教育考研分數線與報錄比
    一、南京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 (專碩)考研招生目錄及人數1、招生院系:國際文化教育院學院2、招生專業:>2019年:政治/外語:44 專業課:66 總分: 3252018年:政治/外語:44 專業課:66 總分: 3202017年:政治/外語:44 專業課:660 總分: 310三、考研參考書目
  • 六點書訊 政治觀念史稿(卷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政治觀念史稿(卷四):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History of
  • 預估帖:北京師範大學2020年漢語國際教育考研分數線與報錄比
    一、北京師範大學漢語國際教育 (專碩)考研招生目錄及人數1、招生院系:漢語文化學院2、招生專業:[5350人,推免20人,考研生錄取30人。(三)專業一1、3月-6月,《現代漢語》認真仔細看兩遍,第一遍只看書,把書上的注釋和小字都要看全,不求記憶,只求全面理解,可以做筆記,只做知識框架即可。
  • 中山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考研心得
    既然要考漢碩的研肯定首選是top10的學校,那就是在北上廣的學校裡面挑了,上海除過就只剩北京和廣州了,因為當時基本上班裡80%的考研同學都奔北京去,不想扎堆。二、初試專業課的準備專業一:漢語基礎150分,參考數目:《現代漢語》黃伯榮廖東旭主編。其實現代漢語這部分,分數是相對來說好拿一點的,因為我本科專業是對外漢語,所以也是必修課,而我本科學的最好的科目就是現代漢語,一直也是全年級單科第一名基本都是90分以上,當時我也經常給我的同學講怎麼複習也會在每年期末考試前給學弟學妹傳授經驗。
  • 漢語國際教育考研經驗(2020華中師範)
    二、考研初試參考書目《現代漢語》邢福義(第二版)《漢語三百問》邢福義(可以看看那些不懂得語法點)《古代漢語》郭錫良(主看文選二和通論)《對外漢語教育學通論》劉珣作文是十一月的時候看王江濤的《考研作文》,按話題慢慢整理出自己的筆記,把每一篇最精華的結合起來,每個話題只要一篇就可以了,然後最後的時間背就好了。個人覺得王江濤的後面必備的二十篇作文其實沒必要,也很難背,內容有點亂,而且模板千篇一律,花了很多時間但其實效果並不好。
  • 2020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考研經驗:藝術生的跨考路
    本文為勤思學員考研經驗,分享給備戰考研的同學參考,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禁止違法使用。有任何考研報考、複習專業內容歡迎在評論區留言留下你的想法和問題或者私聊勤小思。勤小思有院校信息和備考資料可以分享給你。
  • 讀《漢語史稿》|幾千年來,漢語到底發生了什麼?
    語言的改變不是一時一地發生的,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上古漢語演變成現代漢語是分階段的,這就涉及到給漢語分期的問題,因此我們要找到漢語改變比較大的節點。麻煩的是,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擁有不同方言,每個方言的演變都不一樣。
  • 預估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20年漢語國際教育考研分數線與報錄比
    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漢語國際教育 (專碩)考研招生目錄及人數1、招生院系:中國語言文學學院2、招生專業:[53]漢語國際教育碩士3、研究方向:不區分研究方向4、考試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論② 201 英語一③ 354 漢語基礎④ 445 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複試
  • 對外漢語教育引論筆記重點課後答案詳解劉珣電子書下載
    在線資料: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古代漢語考研筆記
    古代漢語考研筆記(個人整理)古漢語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的方法有三種:
  • 【經典教材】加藤周一《日本文學史序說》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考研真題精選+章節題庫】
    (含考研真題)加藤周一《日本文學史序說(下)》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加藤周一《日本文學史序說(上)》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三、資料示例:筆記和習題詳解1、目錄序章 日本文學的特徵 0.1 複習筆記第一章 《萬葉集》的時代 1.1 複習筆記 1.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第二章 第一個轉折期 2.1 複習筆記 2.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第三章 《源氏物語》與《今昔物語》的時代 3.1 複習筆記 3.2 考研真題與典型題詳解第四章 第二個轉折期 4.1 複習筆記
  • 2021武漢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武漢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考研成功經驗分享 一、考研—一個勇敢的決定   我本科是武漢一所還不錯的211大學,原來讀的是理工科專業。離職前我在K12領域工作了三年多,每天的工作內容單純且單調,眾所周知,教培機構和學校的工作氛圍是非常不同的,兩年下來,就已經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