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旗冷知識: 我們的國旗, 1949年差一點設計成了這樣
「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曾幾何時年輕人習慣把這一句話掛在嘴邊,但一轉眼到了今天,這卻成了暴露年齡的臺詞兒,不知不覺生在紅旗下的年輕人已經滿頭白髮,但新中國已經七十歲了,依然充滿了青春活力。今天的白夜故事,我們來聊一聊五星紅旗誕生背後的秘辛
國旗這個詞,是近代的舶來品,回首整個封建時期,各家輪番上位,雖然都是中國,但各自的政權都有自己的旗幟,卻沒有一個統一的具有代表國家性質的國旗,直到清朝末年,我們被迫打開我們的國門,和外國的來往也逐漸頻繁,據說李鴻章在外交活動中與外國交涉時,發現其他國家都有國旗,而中國沒有,於是才出現了第一面國旗,也就是黃龍旗。
關於黃龍旗的誕生,至今眾說紛紜,有說乃是李鴻章在外交活動中與外國交涉時,發現各國皆有國旗而中國沒有,於是奏請慈禧太后設立;也有說是廣州商人與外國海上通商不便,奏請朝廷設立……說法五花八門,這裡不做考證,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鴉片戰爭之前中國無國旗。
1949年建設起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擺在黨和國家面前的一個重大議題就是,要創造一面能代表全中國人民,真正的國家之旗。1949年7月,《人民日報》等媒體上出現了一條徵稿啟事:新中國正在設計國旗圖稿,希望廣大人民群能能夠積極參與到國旗的設計中來。這個消息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收到了近三千幅設計圖稿。負責甄選的是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經過細緻認真的研究,最終有38幅作品上交給了全國政協,其中「復字第3號」和「復字第4號」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
只不過在進入最終環節之後,有人認為這兩個設計都缺少點亮點,代表不了新中國。此時距離慶典已經不足十天。在大家都倍感緊張的時候,復字32號進入了大家的眼帘,它以紅色為底,黃色大星為主圖案,星中有鐮刀、錘子圖,四周輔以四顆小星星圍繞,「五星布成橢圓形,大星導引於前,小星環繞於後,恰似眾星拱北鬥」整體感覺更簡潔、美觀。
說來有趣的是,這幅「復字第32號」作品的創作者,並非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美術家,而是當時上海市日用雜品公司的副經理曾聯松,一個長期做經濟工作的普通人。談及自己當時的創作靈感,曾聯松說自己是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的啟發,中國共產黨,自然是中國百姓的大救星。很快這幅作品就通過大家的表決,當上報給毛主席的時候,他也非常滿意,但他提議去掉其中的鐮刀和錘子,更簡潔點。於是最終的確定版也就是我們今天最熟悉不過的五星紅旗。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後來給曾聯松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國旗的設計者,並隨信附帶了五百萬元人民幣作為酬謝。這七十年已經過去,在這面旗幟之下,我們中華兒女一直奮勇向前,迎接復興。
小編非常感謝大家耐心觀看,有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指點,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