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喜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位於四川大學江安校區,包括博物館、研究中心及綜合樓三部分。目前已實施完成的博物館和研究中心,是四川大學專門研究南亞泛喜馬拉雅帶國家的文化及宗教,並對其藝術品進行展示的場所。
01. 解題
有趣的題材、特別的區位和不高的容積率為項目的設計發揮創造了較好的條件,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挑戰。在設計之初,如何「契合校園環境、反映項目主題、營造豐富空間、統籌展遊觀感」這幾個問題就被提出,而通過前期的分析和多角度的比較論證,建築師找到了適宜的方法——以「院落」為要素對項目進行解讀。
02. 造院
設計將博物館和研究中心分別作為單獨體量進行組合,以兩個「L」形體量結合各自延伸出的圍牆,圍合出東西兩個核心庭院以及建築中段兩個側院共四個院落。各個庭院彼此獨立卻又相互串聯,與建築內部相互滲透,在具體設計上被賦予不同的空間特點和風景主題,意圖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
訪客經過建築與片牆圍合形成的東院進入博物館一層,其整體塑造更偏向於現代幾何的造園手法, 西院以自然的「柔」對比呼應了東院現代的「剛」. 兩個側院分別為貴賓接待書房和多功能報告廳。
03. 塑形
本項目建築整體造型採用四川地區傳統的坡屋頂符號,通過剪切、變形等手法對其進行現代詮釋,使得前後錯落、長短不一的坡屋面層層疊疊、高低起伏,形成富有張力的天際輪廓。在中式建築居多的四川大學江安校區,綿延起伏的坡屋頂既與周邊建築環境實現了風貌上的呼應,又以其獨特的抽象形態對四川民居傳統坡屋頂文化符號進行隱喻。
04. 取意
建築師在喜馬拉雅博物館與研究中心材料類型、色彩和質感的選擇上,延續了四川傳統民居用材質樸的特點,建築立面處理針對空間朝向的不同特性,被概括為兩種模式——博物館主體形態莊嚴穩重,立面設計更傾向於古城民居沿街立面虛實相生的構成手法;而面向景觀庭院、對各層採光通風有更高要求的研究中心,則借鑑了古城民居落地花格木牆的通透性手法。
05. 設展
建築與庭院穿插的空間為設置充滿趣味的觀展遊線創造了良機,遊園即為觀展亦是設計的主旨之一,整個遊線、展示設計均考慮與景觀充分結合。訪客經過建築與片牆圍合形成的水庭進入博物館一層,博物館首層的主體功能為臨時展區及多媒體展廳,二層及三層為不同主題的固定展廳,通高明亮的邊庭使其形成整體,亦串聯組織上下樓梯交通。
訪客參觀完首層臨時展區後通過西側「L」形樓梯上到二層固定展廳,並繼而通過東北角樓梯上到三層參觀。當訪客來到三層精品展區時,轉經筒展廊主導的公共空間氛圍驟變,之前參觀過程中伴隨的自然融入、輕鬆明快的感覺,瞬間被一種黑暗神秘的感官體驗所取代,這種氛圍上的反差營造出整個觀展序列的高潮。
訪客在博物館內遊覽結束回到首層門廳後,可經由室外遊園流線離開博物館。連接博物館與研究中心的天橋,不但實現了喜馬拉雅研究中心工作人員與展廳之間的便捷聯繫,亦為人們提供了休閒及俯瞰整個庭院的場所。
項目圖紙
項目信息
建築師: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鄭勇工作室
地址:成都,四川,中國
建築面積:4100㎡
項目年份:2016
主創建築師:鄭勇
設計團隊:賈偉、肖迪佳、王立維、張慧東、侯餘波、侯劍、董彪、陳豔妍、張彥、劉運娜、劉贛英、楊珂、周渝、劉漢
攝影師:存在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