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好孩子」到底什麼樣?聽百歲老人說0-5歲育兒大法

2020-08-22 竹間一行塵

——顛覆你的育兒觀


你是不是常常聽身邊人這樣說:誰誰誰家孩子真乖巧,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你是不是見到「熊」孩子吵吵鬧鬧時,不勝其煩,心裡暗暗吐槽父母不知好好管教?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到底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推薦小夥伴們看看百歲老人撰寫的《平井信義育兒法》。

平井信義育兒法

平井信義何許人也?這位百歲老人,1919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北大學醫學部,是一名兒童醫學博士,後面還擔任了多家知名女子大學的教授。72歲時,擔任日本兒童學研究會會長。

在他40多歲時,就開始思考如何能不枉此生,餘生也能發光、發熱。他本打算離休後和妻子過上悠哉遊哉的二人世界,發展年輕時就嚮往的興趣(如研習茶道、翻譯著作等)。沒曾想,在步入花甲之年後,孩子們陸續結婚生子,因工作繁忙,拜託平井幫忙照顧孫兒,從原計劃無牽掛的「自由」到照顧孫兒的「不自由」,平井老人並不以為苦,反而憑藉著輕鬆自在的心態,收穫滿滿的天倫之樂之餘,還把孫兒們當作了學術研究對象,記錄他們的言語舉止,編寫育兒專欄,寫成了《兒童教育相談》、《心靈的成長》、《在孩子面前,你能謙虛一點嗎?》等多本育兒書籍,完成了從兒科醫生到兒童學研究專業人士的華麗轉型,而這時,他已年屆70有餘。

平井信義育兒法的精髓,簡言之即是——發展其自主性+創造性,同時激發「體貼他人之心」。

具體說來,是通過家長恰當的教育和引導,努力實現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千萬不要讓他們變成穩重文靜、只聽父母的話的孩子,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同時,「不聽話」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具備「體貼他人之心」,只有在順利地度過「不聽話」的「叛逆期「後,孩子才能變得更有自控力,更能體貼他人。而幫助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則在於家長、老師等這些具備「導師」角色的大人,最需要修煉的課題。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這位百歲老人到底是如何培育不聽話的「好孩子」的——

顛覆1:怕生才是正常的狀態

現在仍有很多大人常會略帶嗔怪地說:「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太怕生!」其實同屬東方國家的日本也一樣,不怕生的孩子往往能得到大人的誇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怕生是不好的表現,不好帶,走開一下都不行,總喜歡粘著自己,實在是好麻煩。

由於作者曾是兒科醫生的緣故,系統了解兒童生理髮育的特徵,他認為:孩子不怕生,才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孩子沒有被完全培養出創造情緒化人際關係的能力,也表明孩子沒有可以信賴的家人。

嬰兒在6-8個月左右,視力發育日趨完善,對熟人和陌生人的反應會有明顯不同。當陌生人逗哄時,會做出「不要」的表情,並用力抱緊媽媽。這種怕生的表現,是孩子信任媽媽的證明。這種信賴感,是嬰兒對於媽媽對自己無微不至照顧的一種回報。

預防孩子不怕生,作者給出了這三點建議:

  1. 孩子哭的時候,先抱起他。用肢體的撫慰,消除孩子內心的不安。
  2. 如果孩子不會通過身體撒嬌,又不怎麼哭,之前表現也很溫順的話,就代表已經有不怕生的傾向了,這種情況下,家長更要抽時間多陪伴,刺激他想要獲得陪伴和依賴的感覺。
  3. 父母要經常逗哄孩子,和孩子親近。多進行擁抱、輕撫等肢體接觸(極力推薦「親膚育兒法」)。

百歲老人如是說:孩子出生後4-8個月內,要跟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並不僅僅是為了預防孩子不怕生,它有著更為重大的意義。


顛覆2:惡作劇=自主性+探索欲

孩子在學會爬行後(一般在9個月到1歲兩三個月),開始對一些物品產生好奇,並嘗試把它們放進嘴裡;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喜歡故意打翻垃圾桶,把整齊的物品翻得一片凌亂,看到喜歡的東西會「嘗嘗」它或「破壞」它等等,這些在大人看來,這些都是孩子無故製造的「惡作劇」,甚至認為這些是不好的行為,應該加以阻止。

而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在兒童心理學中,吃手、咬手指、嘗試把他們好奇的東西塞進嘴裡,其實屬於兒童正常發展的「口欲期」。同樣,還有大家可能曾有耳聞的「肛欲期」(1到3歲期間,表現為:喜歡憋大小便、看自己的排洩物)、以及3歲後的「俄狄浦斯期」(表現為:戀父、戀母);在這幾個特殊的時期,如果家長不理解背後的發育特點,妄加阻撓或嚴厲禁止,會壓制孩子對外界新事物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張的發展,對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響。

面對孩子的「惡作劇」應該怎麼做?

不對「惡作劇」行為說「不要、不可以」等禁止類的話。

為孩子的「惡作劇」收拾殘局,並用溫柔的語調,勸解孩子。比如:孩子把玩具箱裡的東西一股腦倒翻出來(我家孩子兩歲多,也正有此「愛好」),大人可以一邊收拾散亂一地的物品,一邊對孩子說:要把玩具送回家哦,不然它們躺在地板上睡覺,會感冒的哦~!孩子看到大人這樣做,會下意識地模仿大人的動作,參與收拾。據說,這種模仿還會成為將來幫助大人做家務的雛形。而對於稍微大點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收拾的,就更簡單了,大人只需要明確告訴他:「之後要收拾好哦!」就可以了。

當「惡作劇」造成讓大人覺得遺憾的後果時,心平氣和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激發孩子的「體貼他人之心」。

平心靜氣地面對孩子的「惡作劇」

作者在書中舉了個有趣的例子:他的孫兒在三歲零兩個月時,把家裡的牆壁、拉門上全塗上了用紅色油彩筆畫的「×」,了解後才知道,原來是孩子聽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聰明人為了誤導小偷做標記,在所有人家的門口都畫上了「×」,這樣到處都是同樣的標記,小偷就不知道去哪家偷東西了。於是,孫兒有樣學樣,學那個聰明人在家到處畫上「×」標記守護自己的家。不過,為了這樣的「惡作劇」不發展到別人家去,這位智慧的爺爺,當著孫子的面,非常認真地告訴他:「爺爺擦掉這些真的很辛苦。」

注意,是認真的說,不是嚴肅或生氣地說,並且,沒有硬要求孩子為此道歉。孫兒看著爺爺擦拭的行動,體貼了爺爺的辛苦,自那以後,再也沒有重複相同的行為。

在《正面管教》這本經典育兒書中,作者對惡作劇的這種行為,則使用了另外的一個名詞「行為不當」來詮釋。她認為孩子之所以這樣,大多時候是希望引起大人的關注,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面對孩子的這些「不當行為」時,懲罰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短期可能震懾到孩子,長期來看,只會反彈甚至產生更壞的後果。作者提醒我們,面對孩子行為不當時,請把這個行為看成一個「密碼」,並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學會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密碼,再輔以「積極的暫停」、「有效的鼓勵」,孩子的不當行為會自然的消除。

看清「惡作劇」背後的行為密碼

看到這,我想起前不久,有位讀書會的書友媽媽分享的一個事件。在她收拾飾物時,孩子好奇,跑來動手爭搶,失手把一隻價值不菲的玉鐲打碎了。要在平時,她一定會大發雷霆地斥罵孩子,但因為剛學習了正面管教的方法,她忍住心痛,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只說了聲:「哎呀,這是媽媽非常珍貴的東西,是爸爸送給媽媽的。」然後,使用了「積極的暫停」法,不再說任何指責或懲罰的話語。結果,不僅成功地避開了一場可能爆發的衝突,孩子當晚又是給媽媽盛飯、又是主動做家務「大獻殷勤」,用平井老人的話說,因為孩子感受到了父母雖然遺憾但仍然諒解孩子的心情,進而激發了孩子要「體貼他人「的行為。

百歲老人如是說: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急於管教,不限制他們的天性。因為,即使孩子變成了老實的孩子,他們也會是情緒不穩定的孩子。所以,多多寬容對待孩子的惡作劇吧!


顛覆3:「打架」提升「社會性」、「自主性」

作者一直堅持一個原則:孩子如果對「打架」的事情閉口不提,做家長的也一定不過問。

說真的,看到這,確實有點驚到我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家長,誰不希望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呢?如果孩子頂著「熊貓眼」回來,真的能做到不過問嗎?

不過,認真想想,作者提出這個理論,是基於2歲半到5歲已經上幼兒園的孩童為前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即使打架,一般是受點小傷,不會有大的危險。當然,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孩子不把這些事情說給家人聽,就說明他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在進步,有助於孩子自主性的發展。被朋友打哭後馬上找家長告狀的孩子,自我處理事情的能力低,才想要尋求幫助,也體現了孩子的依賴性比較強,性格比較軟弱。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袒護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加軟弱。

有趣的是,《正面管教》中也論述了類似的情況:一個家庭中多個孩子們之間的打架行為,源起希望讓父母介入。因此,如果想讓你的孩子們打架,最佳方法就是家長不斷地介入孩子們之間的爭端。反之,能對孩子們之間的爭執置身事外的家長,他們都發現孩子之間打架會大大減少。

讓孩子自己處理在幼兒園的「爭鬥」

幼兒園孩子間的打架,是孩子參與「社會人」角色的開始。3歲左右的小孩,自身已經有了社會性發展的需要。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過程中,因為有了自主意識,難免會產生衝突(爭吵、打架),但這樣的衝突過後,才會促發孩子主動思考怎麼才能和對方和平玩耍,這樣的煩惱、和親身體驗痛苦的過程,對孩子的人格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百歲老人如是說:孩子要是連打架都不會了,事情就嚴重了。那樣的孩子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敢堅持己見,因為他們已經不會了。


你一定不敢相信,《平井信義育兒法》這本書不到150頁,可謂簡短精悍,但內容卻堪比微縮版的0-5歲《育兒大全》,從兒童出生前的準備、到分月齡、分年齡、第一叛逆期、第二叛逆期等不同階段的兒童生理、心理髮育特徵,都有專業的分析和敘述;在孩子吃飯、用餐禮儀、排尿排便、穿衣洗澡、文化學習等方面附有貼心的指導,非常貼合東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要求;以致於極少重讀一本書的我,在對著這本小書時,忍不住翻來覆去拜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會和收穫。

平井信義成功地隔代養育了孫兒們,顛覆了大眾普遍認為的爺爺奶奶溺愛孩子、慣壞孩子的普遍認知,這不僅在於他本人就是一位優秀的兒科醫生,通曉兒童成長發育的生理特徵,更在於他有一顆真愛孩子的心,願意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理解孩子的心情。

平井老人提倡培育「不聽話「的孩子,寧可家長辛苦多一些,也不能圖省事,把孩子養育成」好帶「、「聽話」的孩子。1-3歲的孩子,如果被教導成了「性格穩重、乖巧聽話」,其實是孩子的自主性停止發育了,沒了自主性的土壤,「創造性」更無從萌芽。同時,「聽大人的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人的話和養育方式本身也並不完全正確,畢竟,把自己錯誤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的父母還真不少。

鼓勵孩子主動性、創造性的發展,同時又會體貼他人的「平井信義育兒大法」,至今看來,仍具有相當強的借鑑意義,也是這位百歲老人家送給我們最寶貴的育兒財富吧!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抽出時間讀一讀,相信您會有很不一樣的收穫。



歡迎你來,我是竹間一行塵,重視兒童教育的職場寶媽,專注自我成長的文史愛好者。

大大宇宙中,我們都似小小塵埃,用文字,記錄美好。

相關焦點

  • 真正的「好孩子」到底什麼樣?聽百歲老人說0-5歲育兒大法
    ——顛覆你的育兒觀你是不是常常聽身邊人這樣說:誰誰誰家孩子真乖巧,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你是不是見到「熊」孩子吵吵鬧鬧時,不勝其煩,心裡暗暗吐槽父母不知好好管教?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到底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 60歲奶奶帶5歲孫子去相親,七旬老人見到她育兒方式,果斷離去
    但是,這個伴兒可不是那麼好找的,因為很多奶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帶孫輩,所以育兒方式不相融的話,爺爺和奶奶就很難組成一家人。60歲奶奶帶5歲孫子去相親,七旬老人見到她育兒方式,果斷離去王奶奶今年60歲,倆兒子結婚後,她獨居很多年了。
  • 上海百歲老人首破3000人,最高壽老人還是她!聽百歲老人們講述長壽...
    自1953年起,上海百歲老人數量從1人到1000人,用時58年;從1000人到2000人,用時6年;從2000人到3000人,用時僅3年。從2000年到2019年,上海百歲老年人口增加了7.9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2.2%。在男女差異方面,從2000年到2019年,男性百歲老人平均增長率高於女性,但絕對人數還是低於女性。
  • 青島百歲老人各有所好 愛乾淨每天涼水洗澡
    也就是說 ,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每3人中便有1名是老年人。  在老齡化程度較高的青島,這裡不僅「年輕老年人」多,百歲老人也不斷增加。分布在城鄉各地的百歲老人,其中不少仍神採奕奕,曬太陽、聽戲曲、鍛鍊、喝小酒……過著「花樣生活」。重陽節前,本報記者看望了部分百歲老人,並打探了他們的長壽秘訣。
  • 百歲老人看變化|103歲太婆感嘆「趕上了好時代」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華明鳳老人與兒子、小女兒合影□楚天都市報記者盧成漢通訊員朱濤王莉昨日,家住江夏區紙坊街西港街的103歲太婆華明鳳老人拉著記者的手開心地說,自己現在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 為什麼很多百歲老人過了一百歲生日很快就逝去了?原因好心酸!
    實際上,這是一個調侃的說法,這一說法只能佐證「百歲老人通常過完百歲宴就過世」,而已。這背後的真正原因,還得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說起:在開始解析前,我們先來說一下和老人死亡相關的另一樁奇事:有相關調查顯示,在重特大節日期間,老人的死亡率往往會降低。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背後的原因和「百歲壽宴後老人很快過世」的原因是一樣的。
  • 頂嘎春來早 清氣滿乾坤——聽翻身農奴巴珠老人說百歲生日願望
    新華社拉薩3月26日電 題: 頂嘎春來早 清氣滿乾坤——聽翻身農奴巴珠老人說百歲生日願望  新華社記者沈虹冰、張京品、王澤昊  「我100歲了,要問我有什麼生日願望,那就是永遠感恩黨,祈禱國泰民安,百姓幸福生活!」
  • 七旬老人自駕帶100歲父親旅遊,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就是這三個字
    >「 世界那麼大,100歲了我也能旅遊去看看 」繼《100歲還能縫衣紉針、搓麻下棋,這些北京百歲老人的長壽秘訣不簡單!》之後,北京百歲老人的長壽奇蹟還在繼續。今天,又有10位北京百歲老人開講他們的長壽生活。小板凳兒,就位!坐如鐘 站如松 行如風現居東城區廣渠家園的王根宗老人生於1918年,如今已經101歲高齡,但走起路來穩穩噹噹,很難想像他已年過百歲。
  • 海口百歲老人譚妚厭的長壽秘訣:看戲猜謎心態好
    ,目前海南省有百歲及百歲以上長壽老人1371人。換而言之,海南省平均每10萬人就有百歲老人13.22人,是全國百歲老人密度最大的省份,也是名副其實的「長壽島」。老人們的長壽秘訣一直是眾多人關注的熱點,10月5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今天,南海網記者走進海口市秀英區蒼西村,了解102歲高齡老人譚妚厭的長壽生活。  走進蒼西村,經過幾條羊腸小道終於來到了譚妚厭老人的家。眼前這位頭髮花白,有些駝背,目光炯炯有神的老人就是譚妚厭。
  • 百歲老人年前的暖心事
    農商銀行工作人員給百歲老人田日齋、劉桂香送來慰問品和慰問金近日,梅水鄉竹山村田先生一家遇到了一件愁心事——102歲的父親不慎把存摺丟了,正在全家人都為補辦著急上火時,上猶農商銀行梅水支行的員工冒雪「上門服務」,使田先生一家的愁心事變成了暖心事
  • 百歲老人過大壽自己挑飯店還唱卡拉0K
    15日,百歲老人王家文的家人,為老人舉行了盛大的百歲壽宴。「大家都要學習王家文,都能活到100歲。」在一片歡聲笑語和祝福聲中,王家文老人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宴會廳。  宴會廳內座無虛席,大廳前方不停地放映著老人的照片和老人最喜歡的革命歌曲,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容,見到來了這麼多人為他祝壽,老人一路都像孩子一樣的拍著手,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 「0歲分床、5歲分房」的說法靠譜嗎?孩子到底多大分房睡合適?
    貓爸一朋友,女兒今年5歲,最近她開始嘗試跟孩子分房睡,目前已經進行一星期了。據她講,這7天裡幾乎每晚孩子都會哭鬧,還總找理由回來睡。最後朋友下了決心,堅決不給孩子開門,結果第二天一早,朋友發現女兒正蜷縮在她們的房門口睡覺……我很不理解朋友的做法,但朋友的解釋也很「科學」,朋友說:「在國外,科學研究早就表明,孩子分床睡最佳的年齡是0歲,分房睡最佳的年齡是5歲。如果現在還不跟孩子分房睡,孩子未來就會很粘人、太嬌氣,獨立性也更差!」
  • 石家莊百歲老人過春節:102歲老人全家福近60人(圖)
    從1月26日開始,燕趙晚報開闢專版,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為題,連續報導了8位居住在石家莊的百歲老人。轉眼進入了農曆猴年春節,這些有著豐富人生閱歷並擁有眾多子女後代的老人,也成了全家人過年時的焦點。14日,記者對八位百歲老人進行了回訪,了解老人們在春節期間與家人的快樂相守,記錄每一位百歲老人在猴年伊始的幸福時刻。
  • 裝飾畫掛的對,家裡老人活百歲,百歲老人臥室掛什麼畫好?
    作者: 藍寶石精靈一些活到百歲的老人臥室一般是掛什麼樣的裝飾畫其實裝飾畫不僅可以對房子的牆面起一個裝飾的作用還對於房間的風水有著一定的影響那麼家裡有老人的朋友作為子女們的我們應該給他們的臥室選擇什麼樣的裝飾畫呢1、松鶴延年掛畫
  • 誰說生兒生女不一樣,聽聽百歲老人的怎麼說?網友:這話實在
    退休的蘇奶奶和年逾百歲的常老人,分別有一段自述,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答案。蘇奶奶:我原本是瀋陽人,後來下鄉嫁給了他爸,再也沒回瀋陽過。如今退休在家已經快十年了。要說,我對我兒女的認識,一直都是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向。可孩子大了,這差距還是體現出來了。
  • 不少社區居民悼念離世百日的百歲老人李君輝
    原標題:不少社區居民悼念離世百日的百歲老人李君輝   昨天是鄞州首南街道陳婆渡社區李君輝老人去世後的百日祭辰,今年1月,這位老人在百歲生日前兩個月,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然而到了現在,還是有不少社區居民來到老人生前住的地方,悼念她。
  • 育兒路上不想踩坑?抓住孩子0-5歲大腦黃金成長期就夠了
    小美說,正準備報個早教班,學習一下孕期怎麼胎教才能讓孩子更聰明,自己小時候沒條件,現在生活好了,儘量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近年來,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智商、情商的培養,甚至在孕期就開始研究吃什麼能讓胎兒更聰明,出生後怎麼教育才能養育出既聰明又有教養的寶寶。
  • 5歲孩子一巴掌扇在老人臉上,媽媽的話,讓老人留下了淚水
    5歲孩子一巴掌扇在老人臉上,媽媽的話,讓老人留下了淚水小許的兒子叫明明,今年五歲了,由於是家裡的獨生子,所以小許對兒子格外縱容,因此養成了兒子霸道無理的性格。小許聽了,直接回了奶奶一句:「媽,這有什麼,明明還只是個孩子,他懂什麼?倒是你,因為一個蛋糕就和孩子這樣計較。」奶奶聽完小許的話,氣得眼淚都控制不住流了下來,好好的氣氛,一下子就被破壞了。明明媽媽這樣的行為,屬於對孩子過度縱容,那麼,父母對孩子過度縱容,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 仁懷市龍井鎮大鹿村:主題黨日,聽百歲老人話「世紀人生」
    「過去,我們集體下地幹活,靠工分來領糧食吃飯,有時候辛苦幾天,分到的糧食還是不夠吃,吃不飽還吃過草根呢,更不談像現在這樣吃水果、吃肉噢……」7月28日,在仁懷市龍井鎮大鹿村團山組何國珍家中,大鹿村黨支部帶領著村退伍軍人和現役軍人家屬圍坐在一起,聽何國珍老人講述著她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故事
  • 紅領巾、紅髮卡,再把頭髮扎兩個小辮,百歲老人也過「兒童節」
    百歲老人過「兒童節」 這個節日不一般紅領巾、紅髮卡,再把頭髮扎兩個小辮,老人們一番打扮,歡歌笑語,用他們精心準備的節目迎接這個特別的兒童節。楊惠仙老人:「要我們返老還童,我想著人生一次,唯一的一次,不管打扮什麼樣,留下一個美好的紀念,我感到也是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