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你的育兒觀
你是不是常常聽身邊人這樣說:誰誰誰家孩子真乖巧,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你是不是見到「熊」孩子吵吵鬧鬧時,不勝其煩,心裡暗暗吐槽父母不知好好管教?
到底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好孩子到底有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推薦小夥伴們看看百歲老人撰寫的《平井信義育兒法》。
平井信義育兒法
平井信義何許人也?這位百歲老人,1919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北大學醫學部,是一名兒童醫學博士,後面還擔任了多家知名女子大學的教授。72歲時,擔任日本兒童學研究會會長。
在他40多歲時,就開始思考如何能不枉此生,餘生也能發光、發熱。他本打算離休後和妻子過上悠哉遊哉的二人世界,發展年輕時就嚮往的興趣(如研習茶道、翻譯著作等)。沒曾想,在步入花甲之年後,孩子們陸續結婚生子,因工作繁忙,拜託平井幫忙照顧孫兒,從原計劃無牽掛的「自由」到照顧孫兒的「不自由」,平井老人並不以為苦,反而憑藉著輕鬆自在的心態,收穫滿滿的天倫之樂之餘,還把孫兒們當作了學術研究對象,記錄他們的言語舉止,編寫育兒專欄,寫成了《兒童教育相談》、《心靈的成長》、《在孩子面前,你能謙虛一點嗎?》等多本育兒書籍,完成了從兒科醫生到兒童學研究專業人士的華麗轉型,而這時,他已年屆70有餘。
平井信義育兒法的精髓,簡言之即是——發展其自主性+創造性,同時激發「體貼他人之心」。
具體說來,是通過家長恰當的教育和引導,努力實現孩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展,千萬不要讓他們變成穩重文靜、只聽父母的話的孩子,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同時,「不聽話」並不意味著孩子不具備「體貼他人之心」,只有在順利地度過「不聽話」的「叛逆期「後,孩子才能變得更有自控力,更能體貼他人。而幫助孩子平穩度過叛逆期則在於家長、老師等這些具備「導師」角色的大人,最需要修煉的課題。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這位百歲老人到底是如何培育不聽話的「好孩子」的——
現在仍有很多大人常會略帶嗔怪地說:「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太怕生!」其實同屬東方國家的日本也一樣,不怕生的孩子往往能得到大人的誇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怕生是不好的表現,不好帶,走開一下都不行,總喜歡粘著自己,實在是好麻煩。
由於作者曾是兒科醫生的緣故,系統了解兒童生理髮育的特徵,他認為:孩子不怕生,才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孩子沒有被完全培養出創造情緒化人際關係的能力,也表明孩子沒有可以信賴的家人。
嬰兒在6-8個月左右,視力發育日趨完善,對熟人和陌生人的反應會有明顯不同。當陌生人逗哄時,會做出「不要」的表情,並用力抱緊媽媽。這種怕生的表現,是孩子信任媽媽的證明。這種信賴感,是嬰兒對於媽媽對自己無微不至照顧的一種回報。
預防孩子不怕生,作者給出了這三點建議:
百歲老人如是說:孩子出生後4-8個月內,要跟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並不僅僅是為了預防孩子不怕生,它有著更為重大的意義。
孩子在學會爬行後(一般在9個月到1歲兩三個月),開始對一些物品產生好奇,並嘗試把它們放進嘴裡;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喜歡故意打翻垃圾桶,把整齊的物品翻得一片凌亂,看到喜歡的東西會「嘗嘗」它或「破壞」它等等,這些在大人看來,這些都是孩子無故製造的「惡作劇」,甚至認為這些是不好的行為,應該加以阻止。
而實際情況又如何呢?
在兒童心理學中,吃手、咬手指、嘗試把他們好奇的東西塞進嘴裡,其實屬於兒童正常發展的「口欲期」。同樣,還有大家可能曾有耳聞的「肛欲期」(1到3歲期間,表現為:喜歡憋大小便、看自己的排洩物)、以及3歲後的「俄狄浦斯期」(表現為:戀父、戀母);在這幾個特殊的時期,如果家長不理解背後的發育特點,妄加阻撓或嚴厲禁止,會壓制孩子對外界新事物的探索欲望和自我主張的發展,對健全人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響。
面對孩子的「惡作劇」應該怎麼做?
不對「惡作劇」行為說「不要、不可以」等禁止類的話。
為孩子的「惡作劇」收拾殘局,並用溫柔的語調,勸解孩子。比如:孩子把玩具箱裡的東西一股腦倒翻出來(我家孩子兩歲多,也正有此「愛好」),大人可以一邊收拾散亂一地的物品,一邊對孩子說:要把玩具送回家哦,不然它們躺在地板上睡覺,會感冒的哦~!孩子看到大人這樣做,會下意識地模仿大人的動作,參與收拾。據說,這種模仿還會成為將來幫助大人做家務的雛形。而對於稍微大點的孩子,已經可以自己收拾的,就更簡單了,大人只需要明確告訴他:「之後要收拾好哦!」就可以了。
當「惡作劇」造成讓大人覺得遺憾的後果時,心平氣和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激發孩子的「體貼他人之心」。
平心靜氣地面對孩子的「惡作劇」
作者在書中舉了個有趣的例子:他的孫兒在三歲零兩個月時,把家裡的牆壁、拉門上全塗上了用紅色油彩筆畫的「×」,了解後才知道,原來是孩子聽了《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聰明人為了誤導小偷做標記,在所有人家的門口都畫上了「×」,這樣到處都是同樣的標記,小偷就不知道去哪家偷東西了。於是,孫兒有樣學樣,學那個聰明人在家到處畫上「×」標記守護自己的家。不過,為了這樣的「惡作劇」不發展到別人家去,這位智慧的爺爺,當著孫子的面,非常認真地告訴他:「爺爺擦掉這些真的很辛苦。」
注意,是認真的說,不是嚴肅或生氣地說,並且,沒有硬要求孩子為此道歉。孫兒看著爺爺擦拭的行動,體貼了爺爺的辛苦,自那以後,再也沒有重複相同的行為。
在《正面管教》這本經典育兒書中,作者對惡作劇的這種行為,則使用了另外的一個名詞「行為不當」來詮釋。她認為孩子之所以這樣,大多時候是希望引起大人的關注,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面對孩子的這些「不當行為」時,懲罰是沒有任何作用的,短期可能震懾到孩子,長期來看,只會反彈甚至產生更壞的後果。作者提醒我們,面對孩子行為不當時,請把這個行為看成一個「密碼」,並且問你自己:「她真正想要告訴我的是什麼呢?」,學會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密碼,再輔以「積極的暫停」、「有效的鼓勵」,孩子的不當行為會自然的消除。
看清「惡作劇」背後的行為密碼
看到這,我想起前不久,有位讀書會的書友媽媽分享的一個事件。在她收拾飾物時,孩子好奇,跑來動手爭搶,失手把一隻價值不菲的玉鐲打碎了。要在平時,她一定會大發雷霆地斥罵孩子,但因為剛學習了正面管教的方法,她忍住心痛,克制住自己的情緒,只說了聲:「哎呀,這是媽媽非常珍貴的東西,是爸爸送給媽媽的。」然後,使用了「積極的暫停」法,不再說任何指責或懲罰的話語。結果,不僅成功地避開了一場可能爆發的衝突,孩子當晚又是給媽媽盛飯、又是主動做家務「大獻殷勤」,用平井老人的話說,因為孩子感受到了父母雖然遺憾但仍然諒解孩子的心情,進而激發了孩子要「體貼他人「的行為。
百歲老人如是說:尊重孩子的自主性,不急於管教,不限制他們的天性。因為,即使孩子變成了老實的孩子,他們也會是情緒不穩定的孩子。所以,多多寬容對待孩子的惡作劇吧!
作者一直堅持一個原則:孩子如果對「打架」的事情閉口不提,做家長的也一定不過問。
說真的,看到這,確實有點驚到我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家長,誰不希望能保護好自己的孩子呢?如果孩子頂著「熊貓眼」回來,真的能做到不過問嗎?
不過,認真想想,作者提出這個理論,是基於2歲半到5歲已經上幼兒園的孩童為前提,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即使打架,一般是受點小傷,不會有大的危險。當然,更深層的原因,是因為:孩子不把這些事情說給家人聽,就說明他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在進步,有助於孩子自主性的發展。被朋友打哭後馬上找家長告狀的孩子,自我處理事情的能力低,才想要尋求幫助,也體現了孩子的依賴性比較強,性格比較軟弱。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袒護孩子,孩子會變得更加軟弱。
有趣的是,《正面管教》中也論述了類似的情況:一個家庭中多個孩子們之間的打架行為,源起希望讓父母介入。因此,如果想讓你的孩子們打架,最佳方法就是家長不斷地介入孩子們之間的爭端。反之,能對孩子們之間的爭執置身事外的家長,他們都發現孩子之間打架會大大減少。
讓孩子自己處理在幼兒園的「爭鬥」
幼兒園孩子間的打架,是孩子參與「社會人」角色的開始。3歲左右的小孩,自身已經有了社會性發展的需要。和小夥伴一起玩耍的過程中,因為有了自主意識,難免會產生衝突(爭吵、打架),但這樣的衝突過後,才會促發孩子主動思考怎麼才能和對方和平玩耍,這樣的煩惱、和親身體驗痛苦的過程,對孩子的人格成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百歲老人如是說:孩子要是連打架都不會了,事情就嚴重了。那樣的孩子遇到什麼事情都不敢堅持己見,因為他們已經不會了。
你一定不敢相信,《平井信義育兒法》這本書不到150頁,可謂簡短精悍,但內容卻堪比微縮版的0-5歲《育兒大全》,從兒童出生前的準備、到分月齡、分年齡、第一叛逆期、第二叛逆期等不同階段的兒童生理、心理髮育特徵,都有專業的分析和敘述;在孩子吃飯、用餐禮儀、排尿排便、穿衣洗澡、文化學習等方面附有貼心的指導,非常貼合東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要求;以致於極少重讀一本書的我,在對著這本小書時,忍不住翻來覆去拜讀了好幾遍,每讀一遍都有新的體會和收穫。
平井信義成功地隔代養育了孫兒們,顛覆了大眾普遍認為的爺爺奶奶溺愛孩子、慣壞孩子的普遍認知,這不僅在於他本人就是一位優秀的兒科醫生,通曉兒童成長發育的生理特徵,更在於他有一顆真愛孩子的心,願意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理解孩子的心情。
平井老人提倡培育「不聽話「的孩子,寧可家長辛苦多一些,也不能圖省事,把孩子養育成」好帶「、「聽話」的孩子。1-3歲的孩子,如果被教導成了「性格穩重、乖巧聽話」,其實是孩子的自主性停止發育了,沒了自主性的土壤,「創造性」更無從萌芽。同時,「聽大人的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大人的話和養育方式本身也並不完全正確,畢竟,把自己錯誤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的父母還真不少。
鼓勵孩子主動性、創造性的發展,同時又會體貼他人的「平井信義育兒大法」,至今看來,仍具有相當強的借鑑意義,也是這位百歲老人家送給我們最寶貴的育兒財富吧!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抽出時間讀一讀,相信您會有很不一樣的收穫。
歡迎你來,我是竹間一行塵,重視兒童教育的職場寶媽,專注自我成長的文史愛好者。
大大宇宙中,我們都似小小塵埃,用文字,記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