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12月12日消息,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徵程》的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
在講話中,習近平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對此,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表示,我國國家自主貢獻更新目標的提出是與碳中和願景的實施路徑高度一致的,這充分展現了我國重信守諾、為更好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的真心誠意。
中國強化氣候變化行動將有效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協同
2015年12月12日,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了由196個締約方通過的《巴黎協定》和一系列相關決議,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與合作奠定了法律框架和基礎。在這一新的氣候治理制度下,各國應根據各自國情、能力自主決定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貢獻力度,定期制定並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提交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簡稱NDC)。
《巴黎協定》確立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在本世紀末將全球溫度上升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2℃的目標,並將1.5℃溫控目標作為努力方向。
柴麒敏介紹說,《巴黎協定》的「靈魂」是周期性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的「雄心循環」,類似並同步於我國的「五年計劃」,不斷彌合實現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長期目標的減排差距。「我國不斷提出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向世界釋放出了中國將堅定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引領全球生態文明和美麗世界建設的積極信號,為各方共同努力全面善意履行《巴黎協定》奠定了主基調,為全球氣候治理的多邊進程注入了強勁動力和堅強信心。」
至此,我國國家自主貢獻中的主要量化目標相比於2015年6月提交的方案都已更新,力度有了顯著提高。
柴麒敏指出,到2030年中國將在原有貢獻的基礎上累計額外減排75億噸二氧化碳,能源領域額外新增低碳投資約9900億美元,可再生行業就業人數預計超過870萬人,並將極大推動全球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智能電網及輔助服務、先進儲能、綠氫冶金和化工、新能源汽車、電氣化高速鐵路、綠色零碳建築、碳移除工程等領域的快速發展。
「我國藉此有望實現比發達國家階段更早、水平更低的排放峰值,在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做出重要貢獻的同時,也有效促進了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協同。」柴麒敏稱。
非化石能源佔比目標為各經濟部門全面低碳化奠定了能源轉型的基礎
「在對全球氣候進程的引領中,中國氣勢磅礴,乘風破浪。」12日,能源基金會執行長兼中國區總裁鄒驥就上述講話內容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繼9月22日莊嚴宣布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願景之後,習近平主席在全球氣候雄心峰會上宣布的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充分體現了中國志存高遠且腳踏實地,2060年碳中和的宏偉構想正在傳導至具體領域的具體指標和不同的時間節點上,這項宏偉工程的藍圖正在全面展開,緊密融入中國現代化之路的全過程。
鄒驥表示,在各項目標中,非化石能源佔比25%左右為各經濟部門全面低碳化奠定了能源轉型的基礎;12億千瓦風光裝機則是對落實非化石能源佔比目標的堅實支持;碳強度指標65%以上是在經濟增速下降、消費提高的背景下提出,體現了應對挑戰的信心與擔當。
「能源基金會支持的研究顯示,以上目標均有切實可行的路徑選擇和技術保障。」鄒驥稱,落實這些指標,需要全社會凝聚共識,把碳中和融入現代化建設的核心要義,通過碳市場等要素市場改革和監管等公共管理現代化,全面調動企業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此外,堅持多邊主義,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堅持兼容並蓄,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必須採取的立場。
未來十年光伏和風電年新增裝機將超7000萬千瓦
卓爾德環境研究(北京)中心主任張樹偉則表示,中國宣布的新的氣候目標,包括光伏和風電總裝機在達到12億千瓦,這意味著在未來的10年,年新增裝機要超過7000萬千瓦,相比過去5年的增長無疑需要進一步提速。
「基於目前的現狀與未來的可能趨勢,將有理由相信中國屆時將很好地甚至是超額完成新目標。」張樹偉評論說。
與有效實現目標同樣重要的,是有效率的實現目標。張樹偉認為,減排需要首先發生在成本最低的部門、地區與行業,比如煤電部門。與此同時,如何銜接2030年與2060年碳中和的最終目標,是未來若干年的重要課題。要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終極目標,進行全局性的碳定價則是必要的手段。」
世界資源研究所最近的研究表明,以碳中和為最終目標,更早的行動會降低減排成本,並產生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中國是一個擅長制定長遠規劃的國家,通常將長遠規劃分解到地方省份和每一個五年加以落實。我剛從浙江和廣東回來,看到地方政府已經在著手制定他們的減排方案,一些行業也開始行動起來。」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辦公室首席代表方莉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