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頭棒喝」出自佛教禪宗,是禪宗和尚接待來學習的人,常常用棒一擊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
小時候不明白也不懂,卻經歷過。
那時我上小學四年級,愛玩,是個鄉下的野丫頭,成績自然在「紅燈區」高高掛著。
可有一天,我們班學習特別好的一個女同學——麗華,就號召全班的女生不要和我玩,說我成績不好,長大不會有什麼出息……
「哼!就你會考好成績,我也行!」當時的我暗暗地下了決心:為了有人和我玩,一定要考個好成績!
我開始上課認真聽講,她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一個學期,我第一,她第二,而我也和她成了好朋友。
初三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當大多數人都在奮力學習時,我迷上了瓊瑤小說,無可自拔,徹夜翻看。
為書中的人物哭,為書中的人物笑,第二天雖說在上課,但腦子一片漿糊。
成績日漸下滑,中師沒考上,上了武漢的委培生,學費很高,爸爸把家裡的麥子全賣了,給我交了學費。
他當時什麼也沒有說,用一種無奈又飽含期盼的眼神盯了我好久,最後歸於一聲嘆息。
那一刻,我心裡是無法抑制的愧疚……
也是那個假期,我喜歡上了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溫一壺月光下酒」的肆意與瀟灑,喜歡他富有禪意的字字珠璣,而給我影響最深的則是他寫到高三出去玩,被教導主任捉住的嚴厲的批評:你們這群人要是能考上大學,我就把頭割下來給你們踢!
之後,他們這群人奮發向上,終於考上了。
也突然醒悟,老師「當頭棒喝」的用心良苦。
我也是從那時才知道,有些人是適合「當頭棒喝」似的教育方式的,比如我!
人生路上,不可避免地會迷茫,會有惰性,會有誘惑,會有彷徨,會有不甘,會沒有方向……
大道理,都懂!但把這道理落實到行動上,或許我們欠的就是那「當頭棒喝」。
成年後,又經歷了兩次「棒喝」。
兒子初二時,變了,從一個「聽話的好學生」變成了日日留戀在網吧的「青春刺小夥」。
我焦急、痛苦、責罵,甚至都用上了打,但效果甚微。
我當時焦慮的大把大把地掉頭髮,卻不知道怎麼辦?那天,兒子又一夜未歸,我和老公找了一夜,無果。
天蒙蒙亮時,下起了細雨,老公回家了,不找了。
我一個人騎著電動車,穿著雨衣,穿梭在縣城裡各個大的、小的,黑的、白的網吧。
雨大,路滑,剎車時摔了一跤,胳膊肘被擦去了好大一塊肉,當時不知道疼,爬起來繼續找……
三個小時後,我終於找到了。
從那以後,我不再指責孩子。那一摔,真使我明白:「我是一切的根源,不是孩子不好,是我不懂教育。」這一「喝」,促使我走在了學習的路上。
去年,覺得自己底氣足了,逢人就講,滔滔不絕……恨不得把我知道的全告訴你。
有一天,我把我的「完整化」的教育理念講給劉校長聽,他問了我好幾個問題,現在不記得什麼問題,只記得自己目瞪口呆回答不出來的尷尬。
那一刻,我開始覺醒、反思:我真的懂了嗎?
人,不能做氣球,飄到空中;應如鉛球一般,腳踏實地,埋於谷底。於是我開始向下求……
沉寂下來,繼續學習。
這一年的學習,才使我真正意義上的成長起來,才開始用心地去思考: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將要去往何處?
在學習中,我逐漸找到了自己,內心平和,滿心歡喜。對事,全力以赴去追、去做,力求極致;而對結果,卻不太在意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追而不求!
所以,特別感謝,在我的前半生中,曾給了我「當頭棒喝」的人和事!
這一「棒」一「喝」,帶給我的是人生路上的警醒:不盲從,不糾結,不驕不躁,不偏不倚……
使我不迷失在這茫茫的人海之中,這是何等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