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校關於主題性特色課堂教學「精品課」的要求,結合教學進度,與同學科的教師進行研討後,我選擇「語文課的浸潤式教學」作為本次研究的課題。
一、課堂教學研究的過程和開展的活動
1、選題的目的與意義
語文新課標強調「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這是對語文教學中「條分縷析」通病的反撥。然而現在人們對"薰陶感染"的認識,絕大多數還停留在心理學範疇的普泛意義上,對其在語文學科裡的運用則缺少研究。
然而,「薰陶」培養模式對於學生養成自律和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認真研究薰陶培養模式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方法,就顯得意義重大。
2、研究的基本內容
(1)浸文潤語,在文本中培養生活幸福品質。
(2)浸談潤思,在交流中培養生命精彩能力。
(3)浸情潤心,在感悟中培養使命擔當精神。
3、多媒體的使用
在確定課題後,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以增加課堂容量及知識的直觀性,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進一步加強文本對學生情感上的浸染薰陶。
4、開展的活動
(1)在學科組教研活動中選擇並確立課題;
(2)研究課標和考綱確定本節課的核心和主線;
(3)了解學生學情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難點;
(4)根據學生反饋做好上課和評價準備;
(5)做好課後反思。
二、主題思想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教育理論依據
1、浸潤式教學的內涵
「浸潤」,詞典解釋為:浸染薰陶。浸潤式教學正是循著語文學習和學生審美提升規律,通過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共鳴,借優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進而為學生的生命精彩助力。
2、浸潤式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教育理論依據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師的真正本領,不在於他是否會講述知識,而在於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餘秋雨說過:「閱讀是個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靈默默感應,很多重要的感受是無法訴諸言表的。」語文教學就是一個由「感」而「悟」、合「感」而「悟」的心理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文教學就是"感悟教學"。感悟既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也是語文教學目標得以實現的途徑。學生的感悟是課堂教學中學生思想、知識或方法獲得升華的契機,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3、浸潤式教學的意義
浸染式教學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積累知識,更重要的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受文章情感的薰陶和感染,進而促成其與外界的交流,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崇高的人格,具備一定的生活幸福品質。
浸潤式教學讓學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礎上,小組交流,生生探究。使學生在自主後交流,在交流中提升,在提升中自信,在自信中自明,最終走向生命自覺,獲得生命精彩能力。
浸潤式教學使學生從依賴性學習到自主性學習,使學生真正有所「感」,有所「悟」,在感悟中內化,從而豐富其精神世界,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形成高尚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最終促成使命擔當精神的形成。
三、主題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以《歸園田居》(其一)為例)
1、精設導入,激發興趣
藝術導入是語文學科教學煥發生命力的重要形式。只有教師充滿個性特徵的課堂教學,才能激活整個課堂,激發出課文較深層次的生命活力,從而使語文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神韻被學生所了解、所延續。因此,在《歸園田居》(其一)這節課中,我設計了「看圖猜文」的導入方式,充分激發學生關於詩歌的學習以及對詩意的思考。
2、誦讀涵詠,激發情感
「誦讀是通過讀出詞語和句子的聲音把訴諸視覺的文字語言轉化為訴諸聽覺的有聲語言。」誦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借文本對學生進行浸潤式教學的有效方法。通過誦讀,細細體會語言的韻味,可以使學生進入作品的氛圍之中,初步完成文本中的浸潤。
因此,在「誦讀涵詠」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遍誦讀,分別是:1、名家誦讀;2、自由朗讀;3、配樂個讀;4、同學齊讀。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積累知識,更重要的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受文章情感的薰陶和感染,進而促成其與外界的交流,產生積極的情感。
3、整體把握,探究合作
課堂教學離不開交流,沒有交流的課堂是沒有生命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從教十一年,更讓我深刻體會到課堂交流的重要性。對語文教學來說,語文學習就是學生與文本的一種對話與交流活動,課堂教學就是為了促進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交流深入進行。
因此,在這節課的「探究合作」環節,我設置了四個問題,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展示,完成在交流中的浸潤。
4、藉助多媒體,引導感悟
在語文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釋疑解難,而且可以創設情景,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感悟,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教學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因此,在這節課中,智能平板的使用貫穿始終,並以歌曲《歸園田居》作結,充分引導學生對詩人感情的進一步感悟。
《論語•陽貨》中,子曰:「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四季周而復始,萬物蓬勃生長,大自然又何曾說過什麼呢?浸潤式教學正是如春雨、陽光滋潤大地般,於潛移默化中浸染薰陶著學生,最終達成生命對生命的影響,走向師生共同的生命自覺。
(教科室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