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辛勤的耕耘才會有頗豐的收穫。作為我校的老師,我更深深的體味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會有優異的教學效果。在這條充滿艱辛的教學之路上,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都在不懈的努力探索,不斷地追求進步。所以,我們學校這幾年來,逐步走上了良性發展的道路。這次的「走進學校教學」活動周活動,就是一個不斷進步的很好證明。
作為初三語文教師和初三語文備課組長,我也積極地參與了這次的教學展示活動。我講課的內容是《議論文寫作升格訓練》,屈老師的講課內容是《議論文論證過程題的探究》。活動結束了,作為親歷者,卻給我留下了無盡的反思和啟示。一.精心備課,有效教學。
從接到「任務」以來,我就著手進行系列的準備。因為我知道,初三的學生,要真正寫好,會改一篇像樣的議論文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我把議論文寫作的難點逐一分析,圍繞論點,論據,論證這三要素來細化難點。我先以議論文閱讀文章為例,給學生回顧了議論文的基本知識,然後就分點進行一系列的議論文寫作和閱讀方面的教學:議論文對事實論據的概括和概述;怎樣分析事實論據;怎樣選擇事實論據;一篇規範的議論文的入門結構例說;優秀議論文篇章的背誦等。因為在傳統的初中作文教學中,議論文教學並不是初中教師關注的重點,所以,現成的參考資料特別少。我就利用學校配備的資源:北京教育資源網,新課標網,無憂無慮教師網等手頭常用資源來進行訓練內容的逐步豐富。例如事實論據的分析方法:因果法,意義法,假設法等,就是在北京教育資源網搜索到的;《成大事者需關注小節》這篇被修改的議論文就是在延慶新課程資源中心網上找到的。通過這樣的一步步循序漸進的訓練,學生基本上就能對議論文的結構特點有更明晰的認識了,這時,再進行議論文的修改和寫作,「火候」才夠。這個系列備課過程並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在教學中根據學生課堂出現的問題,及時調節教學點,邊講邊思,才逐步成型的這個系列備課過程並不是一次成型的,而是在教學中根據學生課堂出現的問題,及時調節教學點,邊講邊思,才逐步成型的。這期間,多了許多挑燈夜戰的一幕幕,多了許多絞盡腦汁的思考,更多了許多無形的壓力。但是,我知道,議論文寫作是可以讓各層次的學生都有收穫的:優秀生會寫簡單規範的議論文了;中等生可以對議論文的結構了解更明晰了;學困生知道議論文的三要素,會找中心論點了。我想,學生有收穫,教學就是成功的。所以說,課堂,是講精心的地方。
二.精細環節,注重能力。
這節課的設計,因為是議論文病文的修改升格,所以,我一開始是由剛學過的文言文《扁鵲見蔡桓公》一課中「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一句入手,分析扁鵲的「望診」之法,從而引出本文的修改病文主題。後來,經過思考,瞻前顧後,我覺得這樣的切入太繁瑣。導入新課,目的是讓學生入境,並不是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和創新,所以,我又改為直接如題式:同學們,修改作文是寫作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作文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古語曰:善作不如善改;作十篇不如改一篇,說的都是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老師手裡有一篇寫得不太規範的議論文,想拿來和大家一同修改,使其達到升格提高的目的。」這樣的導入,我覺得更加貼合本課的主題,起到了導入的作用,簡潔又有力度。在環節的設計上,我也是步步為營;明確標準,心中有數;病文在線,閱讀診斷;歸納概括,升格思路;分組修改,升格提高;升格展示,互通有無;小結概括,學有所得;布置作業,鞏固提升。這樣,學生順理成章的就完成了訓練任務,符合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另外,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有意的進行語言表達的引導,建議學生按學案上老師出示的語言條理來表述問題.在「病文診斷」時,建議學生這樣表述「 我認為,這篇文章中第 段存在 (什麼樣)的不妥之處,我的修改思路是: 。」在展示修改結果時,要求這樣表述:「我修改的是第 段,我認為這段存在的不妥之處是 ,我是這樣修改的 ,我這樣修改是為了達到 的目的(或效果)。」通過這樣的細節精細引導,學生的表達分析能力逐步積累提升。所以說,課堂是講精細的地方。
三.精誠合作,智慧碰撞。
我們初三語文備課組四人,是一個精誠團結的小集體。這次的兩節議論文內容的課,我們更是不斷的切磋,不斷的磨課。從精選文章到課的環節確定,都下了一番功夫。同仁們提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身為備課組長,我深深的被這樣的 「友情」感動著。我們在集體備課中提升,集體在集體備課中凝聚,智慧在集體備課中碰撞出火花。還有教研員王書祥老師的悉心點撥,更是我們堅強的後盾,使我們「心裡有了底。」無論是周末還是晚上,王老師對我們發過去的教案都精心閱讀,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一次次地啟發我們,使我們有了更大的進步。我從心底裡感到,只要專心的琢磨一件事,結果就會比表面敷衍好得多。所以說,課堂是講合作的地方。
四.精打細算,教學有法。
這次的議論文寫作教學過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記得我在講課前還聽到一位聽課的老師說:「議論文寫作,我們都不給學生講,講了他們也不會。」我當時聽了後很坦然。因為,我一開始也是這樣的想法,即便當我要著手設計這節課時,我也還有些這樣的念頭。可是,隨著教學的步步深入,我驚喜的看到,學生們能聽懂,有分析能力。看來,教師的思想有多深,學生的思想就會有多遠!
這只是一節議論文作文修改課嗎?我知道,這真的是教研員拋磚引玉的一舉啊!議論文寫作如此,記敘文寫作,各文體的閱讀,各知識點的講授不都是情同此理嗎?只有教師的精打細算,從學情出發的有法教學,才可以使學生真的有能力的提高。
由此,我想,一味地抱怨學生的無能教師是不會有進步的,必定教師與此事有哪怕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有不斷探究方法才能改變現狀,也許,這個過程很漫長,但是,畢竟是條出路啊。
所以說,課堂,是講方法的地方。總之,親歷「走進學校」活動,讓我在語文教學這條道路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行有目標,思有方法,這就是我的教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