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論壇的主題是「邊教邊研,且行且思」。論壇組織者、校長助理兼教師發展中心主任錢俊元介紹了論壇舉辦的背景和意義,稱其為「2019年度南外仙林分校的第十一件大事」。
11位論壇主講人是來自各學部、各校區、各學科的一線老師,都是在平時教科研工作中湧現出的佼佼者,他們的經驗分享「很接地氣」,有利於老師們借鑑、運用,引發深入反思。
督導室主任陳靜波對每位主講人的報告內容作了精彩點評。
—— 以下內容摘自陳靜波主任的點評 ——
領域:小學數學
研究者:聞安鳳、陳凱樂、劉偉
聞安鳳、陳凱樂老師的課題組數獨研究,結合現代化的網絡平臺,研發適合小學生認知特點、便於學生學習的數獨學習資源,包括繪本教材,將激發興趣與發展思維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不僅便於學生學習,更重要是,這個「好玩有趣」的研究嘗試可能是學生打開奇妙數學殿堂的一把鑰匙。
領域:中學英語
研究者:王樂
王樂老師通過對目前流行的碎片化閱讀開展了實證研究,以獨特的視角,科學的研究設計,嚴謹數據解讀,說明碎片化閱讀是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動機的。王樂老師的實證研究嚴謹規範,她還基於研究開發了一些閱讀內容,利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推送給大家,方便學生課外「碎片化」閱讀。這樣實實在在的研究同樣值得提倡和推廣。
領域:心理教育
研究者:王璐
王璐老師的課題「面向學生實際的學校心理課程建設研究」,通過調查,描述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問題成因,針對問題開發符合我校學生實際的、供各年級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非常接地氣。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課程開發過程中閱讀了800多篇相關文章,體現了課題研究的重要環節「文獻回顧」的權威性和全面性,為研究的順利開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前提條件。
領域:小學班主任管理
研究者:錢惠霞
錢惠霞老師面對自己在教育教學中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一年級學生的適應困難開展研究,適應困難是一種廣泛存在、經常發生、原因各異、表現形式不同的現象,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學生適應困難的問題,因此,適應困難是我們教師經常面對的問題。錢老師研究出多種解決對策,有效解決問題,給了我們很多啟發。
領域:小學信息技術
研究者:喻蓉蓉
喻蓉蓉老師3D列印的實踐研究屬於課程領域中融合課程的研究範疇,融合課程承認學科差異的基礎上不斷打破學科邊界,促進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的活動。學科融合既是學科發展的趨勢,也是產生創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徑。錢老師的課題引入STEAM理念,融合多種學科,為我們提供了清晰的教學思路和過程,這對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和創新能力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領域:中學語文
研究者:胡玲亞
胡玲亞老師關於結合自己語文教學實踐中兩個案例,探究了課堂生成問題,以獨特的教育機智面對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自己循循善誘的問題以及具有挑戰性的辯論任務,實現了課堂的有效生成,討論了課堂生成的價值,尤其是其「問題、設計、行動、反思」的行動研究思路是值得稱道的,也是值得我學習的。
領域:中學音樂
研究者:何偉
何偉老師的分享是一篇研究教師能力的文章。她通過對音樂教材的縱向研究和多種教材的橫向比較,最終實現超越教材。正如何偉老師所說,分析教材能力是教師能力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確定目標,明確思路,選擇策略和方法,組織學習活動、實現有效教學,實現學科育人的重要前提。
領域:中學英語
研究者:章策文
章策文老師的論文「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課堂學習活動研究」,對課堂學習活動開展了有益的探索。課堂是由一系列學習活動構成的,英語課堂應通過聽說讀寫的活動學習語言,通過聽說讀寫的活動使用語言。因此,每一個學習活動的效果如何,決定著一節課是否有效。章策文老師在英語課堂學習活動觀的引領下,圍繞學生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和思維發展,提出了一些對策,列舉出一些案例,值得外語老師學習和借鑑。
領域:託福寫作
研究者:薛曉梅
薛曉梅老師的論文「英語寫作教學中翻轉課堂的運用」,重構了學習過程。傳統的學習過程是從「感知信息」到「吸收內化」。而「翻轉課堂」重構了學習過程:「感知信息」發生在課前,老師提供視頻,在線輔導;「吸收內化」是在課堂上通過互動來完成的,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這樣的過程大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有利於將有限的課堂40分鐘時間用來解決關鍵問題,解決學習時的困惑和疑難問題。
領域:SAT數學
研究者:錢麗榮
國際高中錢麗榮老師的論文「注重基礎,關注現實的美國數學高考」同樣也是面向教學實際的研究,錢老師的學生是要參加美國入學考試的,研究美國數學高考試卷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在她的論文中,錢老師總結出了美國高考數學試卷的特點以及內容結構和比例,為卓有成效的教學提供了事實依據。錢老師一直堅持這個方面的研究,先後有多篇文章發表,且發表的期刊層次很高。管中窺豹,可見一斑,像錢老師這樣堅持不懈,聯繫教學實踐做研究,孜孜不倦做研究,一定會在成就學生的同時發展自己。
領域:小學科學課例分享
主講人:郭瑩瑩
郭瑩瑩老師的一節課獲得了江蘇省賽課一等獎。她這節課的設計理念是真正的「以學為本」的教學理念。這樣的理念體現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的全過程。關於教學目標:她說作為師者,教知識從來不是根本目標,讓學生思考、發現、總結,這樣的科學素養才是我們追求的根本目標。關於重難點,郭老師說,學生習得的過程才是真正的重難點。在這樣的習得過程中,有效學習的重要的指標是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時間和精力方面的投入量。通過郭老師的介紹,這三個指標應該是能夠得高分的。
2019年,全校老師聯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針對實踐中面臨的問題,結合教育教學發展的趨勢,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成績斐然。根據不完全統計,發表論文136篇,獲獎論文57篇,10個個人課題結題,省市區立項課題也在陸續結題。還有很多老師在全國、省市區各級各類教學比賽中獲獎。
論壇的最後,董正璟校長作總結髮言,他對11位主講老師的教研成果表示肯定和讚揚,認為他們的教研課題與教學實際緊密相連,選擇小切口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實效。在演講中他們都能做到語言通俗易懂,讓不同學科背景的老師都能輕鬆地學習領會,這也是他們教學水平的另一種體現。
他說,為什麼學校要組織教科研論壇?就是希望大家不斷尋找教育規律,在工作中將「苦幹」與「巧幹」結合起來,實實在在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和質量。他再次重申,希望大家以「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的態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意識,潛心研究、不斷反思,腳踏實地、砥礪前行,凝心聚力、聚精會神,不折不扣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不辜負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