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俄數字經濟示範項目——科技賦能教育技術直播」活動中,《科普中國》融創項目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楊再石就虛擬技術滲透教育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楊再石表示,虛擬技術在教育領域裡要通過長時間,從整體上進行滲透,不是一時高潮就能解決的。
楊再石介紹:1994年保羅·米爾格拉姆和岸野文郎在IEIC寫了一篇文章,《混合實景與虛顯示分類》,提出現實-虛擬連續統,我們看到一邊是真實環境,一邊是虛擬環境,真實環境表達信息不夠的時候,或者更深入展開一些場景怎麼辦?用虛擬方法增強現實。虛擬表達不夠,真實感不行,能不能讓真實的東西增強虛擬呢?也是可以的,中間的過渡是MR,是真實環境到虛擬環境的跨度。現在現實-虛擬連續統有所發展,AR、VR發展到MR,現在再往前走發展到XR,XR還不夠,還要加上人工智慧。
VR和AR技術我們總會提到《地平線報告》,2002年美國新媒體聯盟和美國高等教育信息化協會共同發起,2004年第一份《地平線報告》發布,截止目前共發布了22個報告。2019年報告指出,以前我們提到增強現實、虛擬實境,不斷被評為是六大核心教育技術之一,直到2019年把展示項叫做混合現實,混合現實2016年評估為六大核心技術,2018年、2019年連續被評為核心技術,可見評估專家對混合技術的重視。
楊再石認為,可以基於人工智慧技術人機協同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智能化」。基於擴展現實技術,融合調度現實場景和虛擬場景,促進教學情景「靈境化」。基於自適應學習技術,按需精準推送教學資源,促進教學「個性化」。基於學習分析技術,精準分析學習數據,促進「教學「精準化」。因此我們說擴展技術在教學情景「靈境化」方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國高等教育也發布了《地平線報告》,2017年3月18日中美智慧教育大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研究院於美國新媒體聯盟,聯合發布了第一個針對中國高等教育新興技術應用狀況的地平線報告,即《2017年新媒體聯盟高等教育展望地平線報告》。中國高教版地平線報告有幾大技術:立體顯示和全息顯示,機器人技術,機器學習。
講到AR、VR、MR、XR,應該是深度滲透教育,一個方向我們在文化與技術的結合。「我們做了《天工開物》的冊子,用AR技術可以顯示動態。這個長卷用AR一照就顯示出動態了。可以看到文物《天工開物》的古代著作與AR深度結合以後有新的展示。」楊再石說。
楊再石表示,專家們認為現在在線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的新常態,因此在新常態下我們要求,擴展技術,增強情景化,突出數據驅動,實現大規模網絡互動。這樣的形勢下XR大有可為。(張蕃)
[ 責編:趙宇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