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煩惱,都是心有掛礙.

2021-03-02 極簡主義的禪

點擊標題下方極簡主義的禪  關注中國禪文藝第一微刊

我們的心總是隨著外在的境界轉變,或者喜歡什麼,或者厭惡什麼,變化不定,不能平靜。

當看到別人做的比我們好,進步比我們快,工資比我們多,職位比我們高,有些人就會心生嫉妒;當得了點小小的成績,有些人就自以為是,感覺別人都不如自己,驕傲且輕慢。

看到好的東西就想得到,甚至寢食難安,這是我們的貪心在作怪;碰到自己不願看到的人,心裡就會忐忑不安、躲著走,這是因為心裡有愧。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心裡的煩惱習氣,是沒有「平常心」的表現。

外在的境界不斷變化,我們的心卻仍然活在對過去的記憶中,用過去所產生的想法看待當下,這是造成痛苦的原因之一。

過去看到某個人不好,或有什麼缺點,我們就會一直這樣認為;當發現他做的不錯了,缺點沒有了,心裡就會詫異,他怎麼進步了?其實別人在不斷提升,而我們卻缺少敏銳的感覺,看待他的眼光一直不變。

有時我們做了一件比較成功的事,或突破了一個境界,就沾沾自喜,一直沉浸其中、樂此不疲;有時我們做了糟糕的事,就傷心不已,每當憶起,懊惱不安。

我們的腦子裡全是過去發生的、讓我們或悲或喜的事情,或者自己所幻想的一些脫離實際的鏡像。這讓我們心裡不能平靜,頭腦不清醒。

佛陀在菩提樹下成道後說:「奇哉!奇哉!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所謂妄想,就是過去所做、所說、所見、所聞的影像留在我們腦子裡。讓我們高興的,我們執著;讓我們痛苦的,我們也執著。

想的次數多了,就會形成心理慣性,影響自己的行為。過去的種種的影像,形成了現在的我。

古來大德說,「平常心是道。」外在的境界是變幻無常的,我們的心也往往起伏不定,修行就是訓練我們的心,讓它不管對外在的變幻還是內在的起伏,都能平等視之、平靜視之。

順境時要收心,逆境時要放心。順境時不可得意忘形,逆境時也不用頹廢不振。對於外在的境遇,要做到收放自如,過猶不及。

佛教講「一切唯心造」,其實外在的境界都是自己內心的境界。

同樣一個境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樂觀的人總會看到積極的一面,悲觀的人則看什麼都是消極的。

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春花秋月本無情,夏風冬雪亦無義,倒是人心偏有意。

《心經》裡講:「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切都是心的掛礙。

編輯:極簡主義的禪 ID:chan99mini

轉載須註明出處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相關焦點

  • 《心經》心無掛礙才是諸法空相的究竟意,空靈自在便是解脫!
    身為心的居所,心為神的居所,神清氣爽即是心身合一,無論哪種修法,不分彼此,才是參禪悟道致用的真諦!因佛家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脫,若論斷除煩惱,道家雖有《清靜經》一本,自然原理更深,若論通透,還是要參讀佛經,各取所長,對心身調理都大有功用,對事業發展也能清晰洞徹。所以我們平時要多讀經藏,經藏在心,自與天地能量合正,萬事呈祥!
  • 說說「掛礙」與「心安」
    但一個下午,「掛礙」「心安」兩個詞總縈繞在我的心頭,逼得我非寫點什麼不可。    記得,掛礙與心安好像都是佛教用語,二者確實有一定的關係,無掛礙方心安,有掛礙難心安,心安的前提好像與做人做事的好壞關係不大,只要能做到「放下」,只要能做到「無掛礙」就可享受心安理得。這些道理非參禪慕禪之人難以明了,更不要說隨便用之。我以為俗骨凡胎用此來表述自己的生活,似乎不妥。
  • 菩薩依無生死的如來藏才能漸漸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節 菩薩依無生死的如來藏才能漸漸無掛礙經文:【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菩薩證悟後,依靠如來藏這個大智慧心的緣故,就能到達無生死的涅槃彼岸,從此心中再也沒有掛礙了。每個眾生的如來藏本來沒有生死,不在有生死的此岸,所以叫作波羅蜜多。
  • 唯有修心,心自在,一切沒有煩惱
    古代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雖然是手握犁把,面朝黃土背朝天,但是,他們偶爾抬頭,見白雲飄飄、遠山含笑,不由得心曠神怡,因此就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與自在。
  • 很多的擔憂,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
    那都是很好很好的,我卻偏偏不喜歡。很多的擔憂,煩惱都是自己想出來的,原因是怕失去。心,最幸運的,是有人惦記著你。最心疼的,是你惦記的人根本不關心你。所謂溫暖,從來不是單向的。一個擁抱雖簡單,卻是最暖的依靠。
  • 詩詞:二老期頤壽,同胞掛礙心。白頭歸去路,兄妹淚沾襟
    有幸老來兄妹喚,殷殷叮囑記心頭。4.題圖 代妹送兄(新韻)文/王堂駿臨別妹贈車邊囑,願你換來心念物。血淚又分百歲逢,胞兄再忍凡間苦。題圖文/一砂二老期頤壽,同胞掛礙心。白頭歸去路,兄妹淚沾襟。7.題圖文/孤城料知脾胃改,體己有餘金。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阿德勒: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生活中,我們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從表面上看,這些煩惱是關於金錢、家庭和個人發展等,但實際上,這些煩惱的背後是我們所選擇的生活哲學。《被討厭的勇氣》一書,通過青年和哲人對話的方式,從生活哲學的角度,講述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
  • 所有煩惱,都有解藥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們都知道,大千世界,你我皆凡人。有人說:是凡人,就都會有煩惱,如果沒有了煩惱,我們不就成仙人了。話雖如此,可我們遇到煩惱的事情,還是想求些」解藥」。其實,所有煩惱,都有解藥。
  • 金剛經|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
    >未成空處皆掛礙,又如何處覓真心?把《金剛經》讀到第十八品時,才慢慢發現,一切有為法,果真如夢幻泡影,如白駒過隙,至此只剩得一個心字所在……那又究竟心為何物?佛云: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應屬空故,應屬無故,無有一物,有物為名,一切有名,應皆為心之幻現。01人生如夢,過去心不可得!
  • 自然法師|不在覺心上參,再說斷一切煩惱,絕無是處
    從今天開始,任何再強大的惡業,力如金剛,力量如大自在天,就算在釋迦牟尼佛前面射箭,箭都快要傷害到自己了,還是要站在那裡不動。他就是覺,他就是大覺。」你有這種辦法,這才是真正行者的下手處。若你說:「我現在還沒有那能力,沒有辦法,惡念現前我馬上就會被他流轉,若不是用種種方法壓抑、壓制的話,我可能心思都已經被他氣氛帶走!」
  • 心簡單,一切都簡單
    不為昨天煩惱,不為明天迷惘,只為今天更美好而操勞;用行動豐盈自己,以笑聲相拌時光,以快樂塗滿心房。期待一天的充實,幸福安康。收拾夢中的心情,回歸絢麗的世界,事多不心煩,來了就來了;倦了不硬撐,累了就歇歇;得失莫強求,努力就對了;簡單日子好好過,漫漫人生靜靜行。
  • 佛教: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
    不必把「開悟」搞的太神秘,真正開悟的人,身上都有這3大特質,看看你有嗎?一、心中無事、心無掛礙,不生任何雜念妄想。佛教禪樂《春歌》裡寫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個人最大的福氣不是家財萬貫,而是內心的安寧與清淨。身上事少,自然苦少。
  • 哲思|所有煩惱,都有解藥
    可我們遇到煩惱的事情,還是想求些「解藥」。其實,所有煩惱,都有解藥。世間大部分煩惱都源自這兩種複雜人生應該力求兩個簡單:物質生活的簡單;人際關係的簡單。有了這兩個簡單,心靈就擁有了廣闊的空間和美好的寧靜。
  • 從初發心,為一切智
    處理煩惱,最主要的是運用智慧。關注智慧這件事情本身,是學佛一開始就應該注重的。我們書院的招生海報上有一句話,它是我們整個4年修行旅程的核心,叫做:「從初發心,為一切智。」這句話出自《普賢行願品》。不管你是因為什麼樣的動機加入書院,如果希望這套課程對自己的生命產生幫助的話,這八個字要好好地記在心裡。我們走上修行的道路到底是為了什麼?
  • 忙,能治癒一切煩惱
    」任何時候都不要給自己後退的機會,人一旦有了退路就會猶豫,就會去在意周遭多餘的煩惱,所以你要做的就是不顧一切的去讓自己忙起來。而我們一旦有了煩惱,又會讓自己陷入低沉的煩躁的情緒裡,明明只是下了一場雨,你偏要去抱怨老天不挑一個好的時間,明明只是擰不開一個瓶蓋,卻覺得整個世界都對自己充滿了敵意。
  • 楞嚴經四 七處徵心 09 : 若你常接近煩惱的眾生,你的頻率也被感化變成很煩惱
    因此,一切的煩惱總稱為無明,包括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貪、嗔、痴、慢、疑等,全部都列為無明,用一個「無明」總代表一切的煩惱。聖人已破淫,就是淫的習氣都斷了。怒,也就是一般人難以忍受的發脾氣沒有了,聖人不會發脾氣的;除了示現要教化眾生以外,那是例外,那是菩薩的怒目金剛相,那也是為了度眾生,而真正的聖人的心,從來沒有怒氣的,他的心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這個痴呢?
  • 微信裡淨化心靈的佛家句子,看完瞬間放下煩惱
    一切因緣而起,因念而生。執著於某一事或某一物,就會患得患失,煩惱也接踵而至;如能看開一切,心無掛礙,就會無所畏懼。人生往往是怕什麼來什麼,當你看淡得失、無謂成敗的時候,反倒順風順水、遇難成祥。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有一顆平常心,遠離混濁,平靜如水,不為世間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2. 人越是怕丟人,就越是在乎別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