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出土一枚竹簡,上面書寫20個字,學者:劉備故意不救關羽?

2020-12-09 騰訊網

關羽橫刀立馬,立於樊城之下。城樓之上,曹大司馬緊蹙眉頭,咬牙切齒。戰,力不能及,若城破則無顏向丞相交代。不戰,堂堂魏國上將,賁、育弗加焉的曹子孝,被關羽堵在城下百般羞辱。箇中恥辱,不言而喻。多虧參軍滿寵,及時四兩撥千斤,對曹仁曉以利弊,才遏制住了他的衝動脾氣。否則,三日之後,襄陽城牆之上可就要插著「關」字旗了。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北伐。他率領四萬大軍北上,一路所向披靡。圍樊城,拔摩陂,一人牽動半個魏國資源和半個吳國資源,整得快要合眼的曹操都不得不拉著廉頗老矣的夏侯惇親徵。但陳壽也在《關羽傳》中評價過,關羽剛而自矜,猛而寡慮。這樣的性格,是王守仁口中的剛強之人。他們勇猛,無懼,因此極易傲慢。一旦傲慢,就很容易折斷。這樣的人不怕正人君子,卻防不住小人。不出意料,關羽很快從人生巔峰跌落深淵。建安二十四年八月,荊州被江東奪取,關羽首尾難顧,不得不撤軍。

關羽兵敗之後,生存機率其實很大。從兵敗到被擒,總共半個多月。期間,長沙郡、武陵郡、宜都郡,建平郡,巴東郡和上庸郡,與荊襄往來統共不過四天時間,除了上庸劉封孟達二人,素與關羽不睦(即便這個記載也是疑點重重,這裡不談),長沙郡陳震,武陵郡周文,宜都郡劉琰,巴東郡閻宇等人,要麼可以發兵救援(比如宜都、建平和巴東),要麼可以讓關羽投靠。但這些地方,無一例外全部裝聾作啞。史料又僅僅記載了上庸郡的反應。實在不能不信服呂思勉先生的告誡:說《三國志》是當時人口耳相傳之作,無妨,說它是客觀準確的史料,則要三思。在這方面,《資治通鑑》則要客觀許多。其實原因簡單:因為沒有利益糾葛嘛。

荊州襄陽郡周邊郡縣的人事安排和兵力部署,最終都要聽劉備的。這些地方見死不救,直接責任人就是劉備。就像他在公安留下士仁,在江陵留下糜芳、潘濬和周通一樣。一九九六年在湖南長沙發現的走馬樓吳簡,為我們揭開了這一謎團。這一年,在長沙五一商場之下,發掘出土了多達十萬枚簡牘,其中許多簡牘內容都與建安末年有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經過整理後的簡牘第一卷中,一則20字的竹簡。這則竹簡寫道:

軍故吏東陽裡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

這則簡牘標點之後,如下:

軍故吏,東陽裡,增丁一萬。建安二十四年,秋,叛出走。

意思是說,在東陽裡這個地方,以前部隊裡的軍吏,增加了一萬人。這些人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天,發生了叛變。

這裡簡單介紹軍吏這一概念。軍吏二字,如果拆分,就是軍隊官員之意。這一概念在秦漢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體來說,軍吏的社會地位,隨著時間流逝,從高到底,承擔的義務和責任不但沒有減輕多少,反而越來越多。《周禮·夏官·大司馬》中記載:諸侯載旂,軍吏載旗。「旂」字和「旗」字,互為異體字,所以先秦時期,軍吏地位相當高,有時候甚至可以和一些地方小諸侯平起平坐。但軍吏地位隨後逐漸下滑,比如兩漢初期,軍吏還處於軍隊高級統帥的位置,鄭玄《孝經》中記載:軍吏,軍之帥也。

然而到了東漢末年,由於天下大亂,軍吏的地位直線下滑,當時的軍吏雖然名曰部隊的下層軍官,在實際權責方面,已經和一些充軍吏民差不了太多。他們要在沒有戰事時充當農民,開墾田地,並且有賦稅義務。他們還要在發生戰事時,立刻放下鋤頭,拿起兵器,上場殺敵。到了建安年末年,軍吏之於軍官,早已成為貶義詞了,沒有軍官認為被稱作一名軍吏是值得驕傲的事,這意味著徒有虛名外加一大堆義務和責任。但是對於世代務農的布衣來說,軍吏的榮譽光環還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走馬樓吳簡記載的這則寶貴文字,正是在說建安末年時期的情況。在走馬樓簡牘中,充滿了大量類似文字,他們都指向一個簡單事實:當時荊州正在擴軍,擴軍來源於老百姓。換句話說,這些百姓不但要種地,還要打仗。所以他們身上的負擔可想而知。通過走馬樓吳簡、《三國志》和《資治通鑑》等史料,有充足的證據證明關羽在劉備入川之後拼命擴軍。比如《三國志》: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又如《資治通鑑》:劉備圍雒城一年……諸葛亮、張飛、趙雲引兵來會。因而,早先劉備入川和後來諸葛亮入川,早已把荊州部隊抽空了。

從劉備拿下益州,到關羽北伐之間,總共兩年多,期間關羽火速擴軍,從幾千兵力迅速擴充。保守估計五萬多人,北伐率領四萬,後方留一萬,實際只可能更多,不可能更少。注意,這時候,關羽的實力早已經和劉備平起平坐了。除了手下將才不多,兵力勝過劉備也不是不可能。加之荊州地理位置、經濟發達程度、人口數量都要超過益州。除了易守難攻之外,益州並不比荊州優越多少。

我國著名歷史學者呂思勉,在其巨著《秦漢史》中一針見血:劉備慮關羽易世而不能御,故借江東之手除之,奈何陪了荊州。如果從史料入手,而非一廂情願認為劉備和關羽應該怎樣怎樣,筆者認為呂思勉這則判斷很有道理。首先,劉備、關羽之間的關係,與後世認為的很不一樣。後世多從《三國演義》出發,其實歷史大不相同。就像後世多認為諸葛亮是仁慈寬厚之人,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不折不扣的權謀家。僅僅從他對付孟達和司馬懿,就能看出。再如劉備,也和忠厚老實無關,完全是個老兵油子。

相反,劉備和關羽,從起兵就有一層合作關係,這一點與劉備和張飛就很不同。張飛的確比較服氣劉備,所以他和劉備之間更多的是上下級和手足。《蜀記》中記載:劉備在許,與曹公獵。關羽勸劉備殺曹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關羽對劉備發怒說:「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諸葛亮、張飛、趙雲,任何人,誰敢和劉備這麼說話?《資治通鑑》載: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這種分兵之時,除了關羽和諸葛亮,劉備誰都用不了。而諸葛亮又必須在身邊幫著自己,所以只能是關羽。

統觀劉備起兵三十餘年,無論是在冀州、徐州還是荊州,劉備和關羽始終都是一種合作關係。前期是合作:因為劉備也啥都沒有。後期也是合作:因為劉備啥都有了,關羽在荊州也都有了。一個手握重兵數萬,坐擁荊州四戰寶地之人,還能稱他為將嗎?最後,最有說服力的,就是關羽獨攬了蜀漢的外交權。

早在隆重對立,諸葛亮就說明了:派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劉備)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熟不簞食壺漿以迎接將軍者乎?諸葛亮的戰略非常明白,必須等到益州和荊州能夠同時發力之時,才能發力,如果一邊無法發力,另一邊必然被圍剿。關羽北伐之時,劉備根本沒有做好出秦川的準備。《資治通鑑》記載:關羽北伐,書與先主,先主示之諸葛亮,諸葛亮曰:「雲長急切,破我大略,當手書一封,曉以利害。」先主曰:「然。」說明劉備和諸葛亮都是反對關羽出兵的,但關羽還是出兵了。試問:這不是赤裸裸的諸侯行徑,又是什麼?

再如,蜀漢的國策之一,是聯吳抗曹。但關羽經營荊州之時,從來都是忤逆這條原則的。他罵遍江東,叫孫權「貉子」,這是赤裸裸地違背劉備的意志。劉備能拿他怎麼辦?也無非是在關羽不滿的時候,寫封信給他,「自當解之」罷了。因此,劉備不是不能救關羽,他完全可以救,但是就如劉封一樣,劉備擔心自己百年之後,無人能夠降住關羽,那時候,諸葛亮也無可奈何。所以,劉備欲借江東之手除掉關羽,諸葛亮想必也是贊同的,只是火候把握不好,弄巧成拙,最後把荊州也丟了。

相關焦點

  • 漢墓出土一堆竹簡,翻譯過後西方學者懵了,直言:這不可能
    曾在漢墓出土過一堆竹簡,翻譯出來後西方學者懵了,直言:這不可能! 在上個世紀,我國發現了規模非常巨大的張家山古漢墓,這是迄今為止發掘的最大漢墓。由於當時發掘技術還不成熟,專家們為保護古墓的完整度,所以沒有立即進行挖掘。在十幾年過後,專家們才採用先進的發掘技術進行勘探。
  • 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何不救?來看看真實原因,別被三國演義騙了
    作為一代名將關羽,深知坐等孤城,遲早會被敵人所擒,於是關羽最終挑選了數十騎跟隨自己突圍,不過非常不幸最終在臨沮關羽一行人被孫權部下包圍,關羽、關平皆被斬首。分析到這裡,就讓人感到非常奇怪,關羽作為蜀漢集團的元老級人物,劉備他為何坐視不管?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何不救?來看看真實原因!絕對不是三國演義裡面那樣,劉備沒有及時救援關羽其實主要有四大原因!
  • 漢墓出土一堆竹簡,翻譯出來後西方學者懵了,直言:這不可能
    曾在漢墓出土過一堆竹簡,翻譯出來後西方學者懵了,直言:這不可能!漢墓出土的文物因為我國的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所以經常出土一些珍貴的文物不足為奇。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建社會的所有朝代中,漢代顯得尤為特殊,其文化影響力可以說是非常深遠。
  • 漢代尺子出土,終於知道劉備關羽張飛的身高了
    要知道古人的計量單位與現在的可大不一樣。現如今的我們認為古人的身高一定是高大威猛的,《三國演義》中描寫關羽的身高是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那麼尺就是計量單位,尺等於現在的多高呢?現在的一尺大約是33釐米,要是九尺就接近2.7米了,這顯然不可能。三國裡的猛將,大部分都有8尺高。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在關羽北伐期間,劉備、諸葛亮對於關羽北伐的態度讓後世之人感到困惑,具體表現為: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但是在關羽死後兩年,劉備卻又以舉國之力伐吳報仇,終至慘敗。為何耶?疑團重重,劉備、諸葛亮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是一個千古疑案?
  • 老官山漢墓出土醫學竹簡整理初步完成 或是扁鵲後人留下的限量版醫書
    2013年的中國考古新發現中,成都老官山漢墓的發掘殺入榜單,其中出土的920多支醫學竹簡中,「敝昔曰」多次出現,研究人員認為這是「扁鵲」通假字,醫簡應屬於扁鵲派的醫書。這些竹簡讓成都的中醫專家如獲至寶,從出土以來,專家們就一直在破譯竹簡上的「密碼」,目前2萬多字的整理工作即將告一段落。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劉備的決策有誤,還是關羽犯下的錯?
    都決定不了他以後能否成大事,或者是怎樣。從權貴掉下來的也比比皆是,沒有人能夠從一開始就定格另一個人。這一輩子會過怎樣的生活,劉備就是這樣的人。那麼有很多的人也願意追隨劉備。那些人是不夠聰明嗎?曹操既有權勢,又有錢財。他可以給他們門下的謀士、客卿很多劉備給不了的機會。
  • 經典中的成語:不刊之論--竹簡的故事
    秦代尚無造紙術,雖然有可書寫的絲帛,但成本極高,所以文書一般寫在竹簡或木牘上。有人說簡牘的重量遠大於紙張,所以秦始皇一天看的奏摺並不多,所謂「學富五車」,應該沒有多少書。然而看一眼出土的戰國到秦漢的竹簡就可以知道,它們其實既薄且輕,上面的字多為細如粟米的隸書,所以100多斤竹簡的閱讀量是驚人的,而且費眼睛。
  • 劉備得知關羽被殺,仰天大哭,為什麼聽到張飛死訊,只說了四個字?
    但是奇怪的是,為什麼關羽死後,劉備得知消息會哭的那麼慘,甚至一天哭暈好幾次。而張飛死後卻只是說了四個字,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反應。難道這個三弟沒有二弟好嗎? 首先從感情上看,關羽之所以會死是因為為了劉備的地盤,雖然沒保住荊州但是關羽確實是戰死。面對昔日與自己同甘苦共患難的兄弟,關羽的死給劉備帶來的傷痛可想而知,而同時又對關羽有一定的內疚,所以劉備才哭的厲害。
  • 關羽身長九尺,放到今天是多高?洛陽出土的漢尺得到答案
    而且關羽還長著臥蠶眉,丹鳳眼,是古人心裡妥妥的美男子。關羽的身高七尺的身高對於古人來說都已經夠高了,那麼關羽身長九尺,放到今天是多高呢?從洛陽出土的漢尺,我們可以得到答案。三國演義裡描述的關羽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有一代名將的風採。所以不少人除了對關羽真實的樣貌感到好奇以外,也對他的九尺身高有很多猜測。現代測量長度的單位是米,而中國古代以尺為長度的計量單位。在洛陽發現的古墓中,出土了一把東漢時期的尺子。而關羽生活的時代正是東漢,用同時代的標尺來估算關羽的身高是多少米,還是比較科學的。
  • 同樣是左右手的關羽和張飛,關羽死劉備大哭,張飛死反不哭道四字
    其實現在在社會上也有這樣的情誼,但是有很多也只是表面上的,那麼,對於他們三個人的兄弟情誼,其實在歷史上也是有人提出質疑的,原因就是在張飛和關羽死時候,劉備的表現很是不太一樣。到底是為什麼呢?對歷史感興趣的人都知道,劉備在當時所取得的江山和成就基本上都是由他的兩位兄弟為自己打來的,一直以來,他倆也是從來沒有背叛過自己,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更是不斷地為自己的主公奉獻自己的力量,看到劉備缺什麼,無論是美女還是軍事等,都是不吝惜的去為了他而爭取,這樣的情誼在當時也是非常的羨慕別人的。當時的劉備真的是靠著他倆得到了自己那麼多的成就。
  • 劉備張飛都很厭惡呂布,為何關羽和他關係良好?其中原因不簡單
    其實,這裡面是有原因的,雖然原因不簡單,但在情理之中。 當年18路諸侯徵討董卓,結果呂布一出馬就打得諸侯們面面相覷,好在關鍵時刻張、關、劉挺身而出,並且挫敗了呂布的銳氣。 當時張飛就給呂布起了「三姓家奴」的外號,這4個字可以說快把呂布給整得半死。因為張三爺的這4個字罵人不帶髒,卻就把呂布給挖苦透了。
  • 桃園三兄弟,關羽張飛死後,劉備均是痛哭,但二者意義不一樣
    劉備這個人是非常聰明的,大家可以仔細看看他剛剛起步的時候,自己什麼都沒有,和關羽張飛結義,關羽是個逃犯,本就被追殺,隨時可以去不顧性命的廝殺,張飛在當時是有錢人,劉備身無分文,結義之後張飛賣了家產跟著自己的好大哥,就連娶糜夫人都在劉備算計之中,劉備窮困潦倒,糜夫人卻出身貴族,因為自己這個夫人
  • 劉封之死真相大白,內容顛覆歷史,學者:太隱晦,劉備說不出口
    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劉封是劉備的養子,很多人熟悉他,都是因為關羽之死。《三國演義》中說,關羽敗走麥城,向上庸的劉封和孟達求救,結果劉封聽了孟達的讒言,拒不發兵,關羽最後被殺。
  • 因為一不可告人目的,諸葛亮故意對關羽見死不救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這是一個很老套的「陰謀論」的論點了。在我的印象裡,此「陰謀論」最早出於近代學者章太炎。Pnc章太炎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說,諸葛亮恨關羽拒絕了孫權聯姻的請求,破壞了「聯吳抗曹」的大計,必欲除之而後快,玩借刀殺人,坐看東吳人送關羽歸陰。章太炎提出這樣的論點,可知其對「三國」的研究,只停留在《三國演義》水平上的。可不是嗎?
  • 漢代尺子出土,終於知道劉備等人身高了,還有七尺男兒的身高
    漢代尺子出土,給現代提供了明確的長度計量數據。根據《中國度量衡史》一書的研究,漢尺子大約長23.6cm。 根據漢代尺子,可以計算三國演義中人物的身高了。 關羽身高9尺,折合現在2.12米 張飛身高8尺,折合現在1.88米 劉備身高7尺5寸,折合現在1.77米 難怪劉關張形象,總是關羽最高,張飛粗壯,而劉備最矮。
  • 桃園結義全是戲,張飛殺死關羽全家老小,為何劉備坐視不理?
    劉備佔山為王,關羽、張飛互殺家屬是怎麼樣的神操作?話說,劉備和關羽、張飛相遇,在桃園三結義,準備上山落草為寇。江湖之中,結義之後講究一個「義氣」,兄弟為最大。劉備、關羽、張飛等人起事後佔據了「興劉寨」為根據地,主要將領有黃忠、馬超、姜維、龐統和軍事諸葛亮等人,兵馬10萬,戰將2000。劉備沒有家室,而關羽和張飛都有家室。為了表示江湖兄弟義氣,斷絕關羽和張飛二人可能出現「老婆孩子熱炕頭」,重新回到家庭,於是按照江湖的說法,要求關羽殺死張飛的家人,張飛去殺了關羽的家人。
  • 除了劉備之外,真正可以壓制關羽的只有2人,諸葛亮竟然不在其中
    雖然在老曹這邊,成天吃香喝辣,但關羽心中仍然十分掛念他的兄長劉備,於是拜別老曹,千裡攜嫂,獨人獨刀獨騎,闖關殺將,終於與劉備團聚(參照史料:千裡走單騎),後來劉備得到荊州、益州
  • 上世紀湖北一漢墓出土一堆竹簡,專家驚呼:改寫中國科學史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一般人會覺得有個比較大的缺憾,就是絕大多數中國古籍都偏人文方面,科學方面相對較少。但史料記載,秦漢及先秦時期,還是有大量科學著作的記載,但很多古籍都是只聞其名,不見其實。近年來,我國考古發現了不少實物證據,比如1983年、1984年在湖北荊州市江陵縣張家山,出土了一座漢墓,出土了上千片竹簡,經過研究,這些竹簡是當時的一些古籍,其中有兩部保存較為完整,一部叫《引書》,一部叫《算數書》。這兩部都是有史籍記載的「佚書」,沒想到卻意外在漢墓中找到了。
  •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會不會怨恨關羽,為什麼
    劉備、關羽、張飛劉備是個重情義的人,雖然不斷有人抹黑劉備是個虛偽的人,但從歷史上看,劉備並不虛偽,相反更加仁義,作為政治人物,劉備性格中必須是有虛偽的一面,同樣作為政治人物,劉備對外表現得非常仁義於是下令不責備黃權家屬。這就是劉備,一個寬容且仁義的開國君主,他會怨恨關羽嗎?當然不會。而且襄樊之戰是劉備命令關羽主動出擊的,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