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信了嗎?因為一不可告人目的,諸葛亮故意對關羽見死不救

2020-12-09 覃仕勇講史

諸葛亮為什麼不救關羽?

這是一個很老套的「陰謀論」的論點了。

在我的印象裡,此「陰謀論」最早出於近代學者章太炎。

Pnc

章太炎語不驚人死不休,他說,諸葛亮恨關羽拒絕了孫權聯姻的請求,破壞了「聯吳抗曹」的大計,必欲除之而後快,玩借刀殺人,坐看東吳人送關羽歸陰。

章太炎提出這樣的論點,可知其對「三國」的研究,只停留在《三國演義》水平上的。

可不是嗎?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初來乍到,便當仁不讓,成了蜀漢集團事實上的老大,擁有巨大的話語權,劉備只能做他的背景牆,對他唯唯諾諾、言聽計從。

事實並非如此。

諸葛亮加入蜀漢集團之初,主要任務是在後方做管理工作,為前線策劃糧餉和提供兵源,權力非常有限。

劉備戰漢中、關羽戰襄樊期間,諸葛亮就在成都主持行政而非軍事工作。

所以,章太炎說諸葛亮和東吳人「做局」做掉了關羽,不過是危言聳聽,根本不值一辯。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十副對聯:關羽義絕,諸葛亮智絕,曹操奸絕
    《三國演義》塑造了三個大的典型,正面人物關羽和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其中關羽義絕,諸葛亮智絕,曹操奸絕,合稱為「三絕」。當曹操問諸葛亮是何人時,徐庶用 此聯稱讚他的才智。其大意是:諸葛亮有規劃天地的奇才和絕妙高超的計謀。 6、諸葛亮口佔聯之一: 筆下雖有千言  胸中實無一策 此 聯出自第43回舌戰群儒中。
  • 長沙出土一枚竹簡,上面書寫20個字,學者:劉備故意不救關羽?
    荊州襄陽郡周邊郡縣的人事安排和兵力部署,最終都要聽劉備的。這些地方見死不救,直接責任人就是劉備。如果從史料入手,而非一廂情願認為劉備和關羽應該怎樣怎樣,筆者認為呂思勉這則判斷很有道理。首先,劉備、關羽之間的關係,與後世認為的很不一樣。後世多從《三國演義》出發,其實歷史大不相同。就像後世多認為諸葛亮是仁慈寬厚之人,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不折不扣的權謀家。僅僅從他對付孟達和司馬懿,就能看出。再如劉備,也和忠厚老實無關,完全是個老兵油子。
  •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細品諸葛亮命關羽駐守華容道,曹操逃走一事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孫劉聯合大破曹操,其中有一段十分精彩,也十分耐人尋味,就是著名的關羽私自放走曹操。有人研究說,這是諸葛亮在當時運用了現代西方的「雙贏理論」。研究說,諸葛亮在派將時,特意不派關羽,最後關羽請戰才讓他去把守華容道。
  •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明知關羽重義氣,為何還最終讓他守華容道?
    只要是三國迷,必然對華容道這一節念念不忘,殺曹操的大好機會,就被如此浪費了。如果把關羽和張飛對調一下,曹操必死無疑,哪有後面這些事情。其實,這是諸葛亮刻意為之。諸葛亮自然不會作出這種昏招。因此,對劉備來說,曹操活著回去是最好的結果。一來,有曹操這個巨無霸,孫劉聯盟才能繼續保持下去;二來,赤壁之戰讓曹操的大部分注意力轉向了孫權,劉備可以緩一口氣。
  • 見死不救變「故意殺人」!見死不救到底是不是犯罪?
    故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債主有期徒刑14年!在我國法律中,對「見死不救」到底是如何規定的呢?一、見死不救是否屬於犯罪?在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是道德範疇內的事,當事人不需要擔當法律責任。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是法律設定了其應當承擔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義務,這個法律義務是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如果是屬於作為義務的見死不救,行為人是觸犯刑法的。
  • 諸葛亮真心欣賞的大將,從來不是張飛和關羽,而是這兩個人
    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可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關羽和張飛是不太贊同劉備的做法的,因為他們認為諸葛亮不值得劉備如此放低身段,如果不是劉備的堅持,恐怕兩人早就將劉備拖走了,因此諸葛亮對關羽和張飛的第一印象是不好的。
  • 華容道「放虎歸山」,諸葛亮為何要故意這樣安排?龐統點明用意
    事件的結果眾所周知,關羽放走了曹操。表面上看這是一項失敗的任務,其實不然。華容道「放虎歸山」果真不明智?諸葛亮那麼了解關羽,為何還要故意這樣安排呢?原因有二,後來都被龐統點明其用意。但是如果北方還有曹操,就算是孫權想打劉備的主意,行動期間,曹軍肯定會聞風而來,插一槓子,這就是用敵人來鉗制敵人。還清人情,搓殺銳氣諸葛亮派關羽守住華容道,真的是用意頗深。早年間劉關張三兄弟被打散,曹操讓張遼當說客,勸說關羽先到曹操那裡安身,等到以後找到了劉備再走也不遲。說實話,曹操是真的偏愛關羽,日後也確實做到了放關羽回家,儘管自己還損失了好幾員大將。
  • 揭秘:一代武聖關羽敗走麥城之謎
    同時還拒不執行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已制定了的聯吳為盟的基本政策,對孫權主動聯姻的提議直接拒絕,且振振有詞,曰「虎女不嫁犬子」。因此,關羽實際上是敗在自己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上。第二種看法認為是諸葛亮的過錯。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從水淹七軍到失荊州而身死,長達半年的時間裡,蜀國卻沒有派出一兵一卒來支援荊州,這種現象很反常。
  • 關羽很委屈,諸葛亮也無辜,是誰的疏忽大意導致了荊州之戰潰敗?
    一提起武聖人關羽關雲長,人們首先會想起演義小說虛構的過五關斬六將,接著就是正史有記載的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最後可能就是真假參半的大意失荊州了。之所以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真假參半,只因為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關羽敗於驕傲自大,對東吳的狼子野心估計不足。
  • 三國時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
    他指出在閱讀的理論一般劍,關羽是嫉妒諸葛亮的,因為他沒有在赤壁的成功,他嫉妒魯肅因為他嫉妒諸葛亮, 因為他嫉妒魯肅,他打破了吳蜀之間的聯盟。王夫之將關羽的戰略失誤歸咎於與諸葛亮的爭執。王夫之還批評劉備說:「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
  • 關羽襄樊立威,呂蒙白衣渡江;劉封見死不救,吳蜀聯盟破裂
    赤壁之戰曹操和孫權幾乎都是拿出了老本錢結結實實的幹了一仗,兩敗俱傷,最大的受益者劉備取了荊州,吃下了這一大塊肥肉。02皇叔奪漢中,雲長戰襄樊劉備佔了劉璋的益州,在諸葛亮、法正、李嚴等人的輔佐下,把整個西川打理得井井有條,國力大增
  • 關羽和諸葛亮意見不合?這並不符合史實,二人真實關係相輔相成
    作為領袖和骨幹,劉備和關羽都是很困惑的。在駐紮新野期間,歷史為他們提供了一個解決難題的重要人物—諸葛亮。於是他們親顧茅廬,登門禮聘。一連兩次,諸葛亮都沒有露面,性格粗魯的張飛早已不耐煩,關羽心中也是不快,但為了復漢大業,關羽還是說服張飛隨同劉備第三次登門。
  • 諸葛亮才三十歲,如何就能管得了關羽、張飛、馬超、法正四大牛人
    要知道這「平西將軍」乃重號將軍,比關羽的雜號將軍要高不少,如果說劉備的左將軍大概相當於集團軍總司令,馬超就相當於副總司令,而關羽的軍銜只相當於正副總司令下面的一個軍長,這讓一向以劉備手下第一大將自詡的關羽情何以堪。於是,關羽給諸葛亮寫了封信,問馬超這人是誰,水平咋樣,可以跟誰比一比。
  • 關羽若不死,諸葛亮還會那麼累,劉備能完成中興大業嗎?
    大家應該學過《出師表》,對諸葛亮晚年的北伐應該感到悲憫,覺得諸葛亮太可憐了。有些讀者可能就會說了,假如關羽若不死,諸葛亮還會那麼累嗎,劉備的中興大業還能完成嗎?當時,佔據了廣大的北方地區的魏國最強,其次吳國,最後是蜀漢。
  •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劉備賜死兒子劉封?諸葛亮的真實目的到底是啥?
    然而在襄樊之戰時,由於未曾自上庸發兵援助關羽,坐看關羽敗亡,最終被劉備處死!而劉備在做出處死劉封的決定之前,其中有一個極為重要的關鍵點,便是得到了諸葛亮的強烈建議,也正是因為如此劉備才下定決心處死劉封! 那麼,在處死劉封這件事情上,劉備和諸葛亮究竟有著怎樣的考慮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
  • 華容道義釋曹操,全小義,忘大義,這個鍋不該關羽背?
    這一嚇非同小可,因為他知道華容道的地形非常險要。兩側山峰突兀,當中只有幾百米寬的山路可以通過。 而曹操想殺開一條血路衝出去是不可能的。此時曹操的大謀士程昱說:「我素知雲長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有恩於他,現在只有您親自過去求情,可脫此難。」
  • 北京卓途教育集團法律講堂——見死不救犯法嗎 見死不救是否犯法?
    北京市銘達律師事務所導讀:在特殊情況下,「見死不救」也會成為刑法評價的對象,「見死不救」者亦要承擔刑事責任。但有些人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選擇了漠視,那麼這種情況下見死不救犯法嗎?一、見死不救犯法嗎在一般情況下,「見死不救」只是道德譴責的對象,不屬於刑法評價的範疇;但在特殊情況下,「見死不救」也會成為刑法評價的對象,「見死不救」者亦要承擔刑事責任。
  • 關羽北伐,劉備諸葛亮為何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
    在關羽北伐期間,劉備、諸葛亮對於關羽北伐的態度讓後世之人感到困惑,具體表現為:事前不阻止,事中不過問,事後不救援。但是在關羽死後兩年,劉備卻又以舉國之力伐吳報仇,終至慘敗。為何耶?疑團重重,劉備、諸葛亮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是否是一個千古疑案?
  • 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是自己的私心?諸葛亮:不放代價太大!
    也正是他的忠肝義膽、知恩圖報的性格,使他深受曹操這個敵方陣營的君主的喜愛 ,就曾在有一段時間內,關羽帶著劉備的夫人奔逃,被曹操所收留,關羽也為曹操效力了一段時間。 關羽離開曹操
  • 廖化武藝一般,為什麼在關羽麥城被圍時他卻能突圍成功?
    廖化在荊州失守,關羽被圍麥城之時,卻能夠突圍而出,主要還是因為關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