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孫劉聯合大破曹操,其中有一段十分精彩,也十分耐人尋味,就是著名的關羽私自放走曹操。有人研究說,這是諸葛亮在當時運用了現代西方的「雙贏理論」。
研究說,諸葛亮在派將時,特意不派關羽,最後關羽請戰才讓他去把守華容道。關羽在把守華容道時,為回報朋友交情而私自放走了曹操。後人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不免猜測:作為智者的諸葛亮明明知道曹操曾經收留關羽,曹操在許都對關羽又贈袍,又贈金等,而且曹有恩於關羽,關羽又是知恩圖報的人,還偏偏要派關羽去鎮守最為緊要的華容道,仿佛是有意讓他放走曹操。但還要下軍令捉拿曹操,這不是一件讓人感到生疑的事情嗎?有人認為這是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一大失誤;其實,從另一方看,我們也可以對諸葛亮採取更加寬容的態度,從「雙贏」謀略的角度看待和分析,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這一問題。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時,所有考慮問題的角度都是從劉備出發的。周瑜赤壁縱火,曹操一定會失敗,劉備作為孫權的盟軍,自然應該幫助攻打。毫無立身之地的劉備,與已經中原逐鹿的各路諸侯相比,並沒有說話的資格,所以就當務之急而言,是先去的一塊基地為主。對劉備來說,在取荊州還是消滅曹操二者之間的選擇是很容易做出判斷的。
當時,荊州本事劉備的宗室兄長劉表的地盤,劉表為保住荊州,曾經和孫堅、孫策、孫權父子長期作戰。劉表死後,劉琮把荊州獻給曹操,現在孫權打敗了曹操,東吳當然可以前來奪取荊州了。如此,在曹操被周瑜打敗之時,孫劉聯盟暫時不再有太大價值,相反,劉備和孫權已經成為了爭奪荊州的敵手了。
按照普通的規律,荊州的歸屬要看爭奪雙方的軍事力量強弱對比。孫權只有強於劉備許多才能夠打敗強大的曹操。假如孫劉雙方真的撕破臉動起手來,劉備處於下風是不容置疑的。假如讓孫權奪走荊州,劉備一定再次陷入無處棲身的境地,諸葛亮在隆中策劃的戰略方針也就全都成為空談。所以,必須要相處一個既能避免孫劉聯盟破裂,又能夠佔領住荊州的完全之策。
這個萬全之策就是讓曹操活下來,而且還要讓曹操對孫權造成威脅。孫權考慮到自身安全,只好放棄迅速奪取荊州的計劃,而且,孫權還要和劉備鞏固聯盟,這樣才能使孫劉兩家避免正面交鋒。而擺在劉備面前的也有一系列難題。首先劉備是以奉漢獻帝衣帶詔書討伐曹操的名義起兵建業的,放著漢賊曹操不去打,必然失去人心;且劉備和孫權已經定下盟約,共同出兵抗曹,孫權在赤壁出了大力;劉備的袖手旁觀,自然會受到世人的責難。所以,諸葛亮要派張飛、趙雲兩處埋伏,阻擊曹操,又派劉封、糜竺、糜芳各駕船隻,繞江剿擒敗軍,奪取器械,又讓劉琦回到武昌去鎮守,囑咐他「不可輕離城郭」,實際上是不讓劉琦了解諸葛亮真正的用兵意圖。
在這一番部署之後,諸葛亮這才借關羽請戰之機,把去華容道攔截曹操的任務交給他,明知關羽肯定會放了曹操,為了不讓部下及世人察覺是有意放走曹操,因此諸葛亮還故意與關羽互立軍令狀,作出非擒拿曹操不可的樣子。
但劉備最了解關羽的性格,所以他自然沉不住氣,他一反以往的言聽計從,對諸葛亮的做法提出懷疑說:「吾弟義氣深重,若曹操果然投華容道去時,我擔心真會把曹操放了。」諸葛亮只好向劉備說明他的真實用意:「亮夜觀乾象,曹賊並不應該亡。留這人情,教雲長做了,也是一件美事。」顯然,諸葛亮是深深懂得是自己活,首先要讓別人活的道理。日後事情的發展,也完全印證了諸葛亮的英明。
在為人處事中,我們最高明的做法應該是每個人都留一條路給別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