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
三國時期,影響劉備職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荊州與蜀、吳的關係。關羽死了,荊州失守了,吳國和蜀國成了敵人,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關羽失去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劉備集團內部的人際衝突。王夫之敏銳地觀察到了蜀漢內部衝突對荊州的戰略影響。
他指出在閱讀的理論一般劍,關羽是嫉妒諸葛亮的,因為他沒有在赤壁的成功,他嫉妒魯肅因為他嫉妒諸葛亮, 因為他嫉妒魯肅,他打破了吳蜀之間的聯盟。王夫之將關羽的戰略失誤歸咎於與諸葛亮的爭執。王夫之還批評劉備說:「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
不管他們是否同意王夫之的觀點,大多數人都認為關羽的傲慢和任性是關羽失敗的關鍵因素。《三國志》對關羽的概括是「剛愎自用」。這種傲慢和傲慢肯定會體現在本組織的內部關係中。例如關羽在與馬超、黃忠的關係上就走得太遠了。然而,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的過度表演都採取了遷就的態度,這進一步助長了關羽的脾氣。
在成都遇襲的關鍵時刻,馬超前來投誠,劉備喜出望外。劉備攻益州後,立馬超為平西將軍,與關羽、張飛齊名。荊州關羽拒絕接受馬超,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是個什麼樣的人。諸葛亮知道關羽的想法,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這封信充分滿足了關羽的囂張氣焰,「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成了關羽用來向賓客吹噓的本錢。劉備稱帝後,黃忠在一次戰鬥中打敗了夏侯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劉備擔心關羽不高興,派能言善辯的費詩去荊州報信。關羽聽了大為光火,說:「這個大漢是不會和老兵在一起的!」
費詩解釋說,高祖徵服世界時,小何和曹慎是劉邦的年輕親戚,後來韓信和陳平叛變了。韓信是朝廷的最高官員,但他沒有聽到小何和曹慎的抱怨。現在黃忠暫時處於高位,但他在漢中王心中能像你一樣舉足輕重嗎?再說,大王,您是漢中王的親信,您的命運和漢中國王是一致的。你的命令沒有讓漢中王難堪嗎?
「羽大覺,趕緊拜。」這一解釋進一步增強了關羽的優越感。許多人稱讚諸葛亮和劉備的做法是明智的,他們認為他們有能力平衡組織關係。可以說,管理者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協調人際關係,消除組織衝突,解決組織衝突。但是,劉備和諸葛亮的行為已經越過了合理的界限,產生了不好的結果,
使關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相比之下,劉備的問題最大。關羽的傲慢多半是劉備慣的。根據劉備集團的實際情況,只有劉備才能管理關羽,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無能為力。而且,在關羽看來,諸葛亮恐怕是在他的手下。作為最高官員,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一個領導者應該知道關羽的風格是很難合作的。為了得到團隊的合作,高層管理者必須及時制止自己的傲慢行為,否則,只會破壞團隊關係,最輕微的後果就是造成內部的隔閡。對於一個組織的運作來說,這種人際衝突不同於一般的利益糾紛,寬容會使問題變得更糟。關羽終於走上了不歸路,劉備應承擔首要責任。
如果劉備能把關羽的自負打得太厲害,迫使關羽克制,也許不能完全改變他的處境,但至少可以減少他的傷害。諸葛亮並非完全清白。誠然,諸葛亮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也有自己的困難,但在人事考核中,高層管理人員相互提拔是一種忌諱。諸葛亮對馬超與他人的比較並不壞,更適合將馬超與張飛放在一起比較。
然而,他明顯地提到了關羽,他的讚揚幾乎接近奉承,這等於放大了關羽的錯誤。如果諸葛亮指出關羽、張飛、馬超各有強項,肯定關羽比張飛,馬超優越的地方,指出它不如,杜絕再次發生的自大心理壓制關羽在某種程度上,語言是掌握的程度不會引起關羽生氣,可能效果會更好。
事實上,諸葛亮的信鼓勵關羽尋找證據,證明他有理由輕視馬超。如果陰謀論可信,這封信甚至可能被視為「鄭伯克段於鄢」的含蓄版本。當然,諸葛亮是一個計劃,但他不是惡性,所以我們寧願認為它來自另一個考慮,也就是說,含沙射影的方式提醒關羽,馬超並非和張飛並排,緊隨著又言關羽在馬超之上,
等於把關羽提拔到張飛之上,這適當的?一直是關張並提的!然而,任性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對別人比自己優越的說法很敏感。關羽把自己列在張飛的名單上,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作為一名管理者,在一些與大局無關的小事上搞得一塌糊塗是可以理解的,有時也是必要的,
也就是所謂的「稀裡糊塗」。然而,在某些問題上,情況並非如此。因此,有必要區分什麼是可以混淆的,什麼是必須清楚的。我們常說關羽的表演是「個人英雄主義」,其實他是「利己主義」。所謂個人英雄主義,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憤怒,去爭取更好的表現。這種個人英雄主義雖然不考慮群體,
但並不妨礙他人的努力,即使沒有合作也可以做自己。這甚至可以得到適當的鼓勵。但是,要及時改正傲慢的言行,壓制他人,因為這樣會破壞團隊的力量。組織內部的人際衝突具有不同的性質。一般來說,利益分配(最常見的衝突類型)所引起的小衝突是沒有必要的。
假裝困惑或漠不關心是一種美德。然而,價值觀和傲慢的衝突會破壞組織的使命,疏遠人際關係,甚至破壞組織的聯繫。管理者必須注意這些衝突,並採取相應的對策。(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