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

2020-12-17 蝸牛DE追逐

三國時關羽失荊州背後的人際衝突

三國時期,影響劉備職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是荊州與蜀、吳的關係。關羽死了,荊州失守了,吳國和蜀國成了敵人,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受到了極大的影響。關羽失去荊州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劉備集團內部的人際衝突。王夫之敏銳地觀察到了蜀漢內部衝突對荊州的戰略影響。

他指出在閱讀的理論一般劍,關羽是嫉妒諸葛亮的,因為他沒有在赤壁的成功,他嫉妒魯肅因為他嫉妒諸葛亮, 因為他嫉妒魯肅,他打破了吳蜀之間的聯盟。王夫之將關羽的戰略失誤歸咎於與諸葛亮的爭執。王夫之還批評劉備說:「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

不管他們是否同意王夫之的觀點,大多數人都認為關羽的傲慢和任性是關羽失敗的關鍵因素。《三國志》對關羽的概括是「剛愎自用」。這種傲慢和傲慢肯定會體現在本組織的內部關係中。例如關羽在與馬超、黃忠的關係上就走得太遠了。然而,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的過度表演都採取了遷就的態度,這進一步助長了關羽的脾氣。

在成都遇襲的關鍵時刻,馬超前來投誠,劉備喜出望外。劉備攻益州後,立馬超為平西將軍,與關羽、張飛齊名。荊州關羽拒絕接受馬超,給諸葛亮寫信,問馬超是個什麼樣的人。諸葛亮知道關羽的想法,回信說:「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

這封信充分滿足了關羽的囂張氣焰,「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成了關羽用來向賓客吹噓的本錢。劉備稱帝後,黃忠在一次戰鬥中打敗了夏侯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劉備擔心關羽不高興,派能言善辯的費詩去荊州報信。關羽聽了大為光火,說:「這個大漢是不會和老兵在一起的!」

費詩解釋說,高祖徵服世界時,小何和曹慎是劉邦的年輕親戚,後來韓信和陳平叛變了。韓信是朝廷的最高官員,但他沒有聽到小何和曹慎的抱怨。現在黃忠暫時處於高位,但他在漢中王心中能像你一樣舉足輕重嗎?再說,大王,您是漢中王的親信,您的命運和漢中國王是一致的。你的命令沒有讓漢中王難堪嗎?

「羽大覺,趕緊拜。」這一解釋進一步增強了關羽的優越感。許多人稱讚諸葛亮和劉備的做法是明智的,他們認為他們有能力平衡組織關係。可以說,管理者的基本職責之一就是協調人際關係,消除組織衝突,解決組織衝突。但是,劉備和諸葛亮的行為已經越過了合理的界限,產生了不好的結果,

使關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相比之下,劉備的問題最大。關羽的傲慢多半是劉備慣的。根據劉備集團的實際情況,只有劉備才能管理關羽,諸葛亮在一定程度上無能為力。而且,在關羽看來,諸葛亮恐怕是在他的手下。作為最高官員,劉備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

一個領導者應該知道關羽的風格是很難合作的。為了得到團隊的合作,高層管理者必須及時制止自己的傲慢行為,否則,只會破壞團隊關係,最輕微的後果就是造成內部的隔閡。對於一個組織的運作來說,這種人際衝突不同於一般的利益糾紛,寬容會使問題變得更糟。關羽終於走上了不歸路,劉備應承擔首要責任。

如果劉備能把關羽的自負打得太厲害,迫使關羽克制,也許不能完全改變他的處境,但至少可以減少他的傷害。諸葛亮並非完全清白。誠然,諸葛亮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也有自己的困難,但在人事考核中,高層管理人員相互提拔是一種忌諱。諸葛亮對馬超與他人的比較並不壞,更適合將馬超與張飛放在一起比較。

然而,他明顯地提到了關羽,他的讚揚幾乎接近奉承,這等於放大了關羽的錯誤。如果諸葛亮指出關羽、張飛、馬超各有強項,肯定關羽比張飛,馬超優越的地方,指出它不如,杜絕再次發生的自大心理壓制關羽在某種程度上,語言是掌握的程度不會引起關羽生氣,可能效果會更好。

事實上,諸葛亮的信鼓勵關羽尋找證據,證明他有理由輕視馬超。如果陰謀論可信,這封信甚至可能被視為「鄭伯克段於鄢」的含蓄版本。當然,諸葛亮是一個計劃,但他不是惡性,所以我們寧願認為它來自另一個考慮,也就是說,含沙射影的方式提醒關羽,馬超並非和張飛並排,緊隨著又言關羽在馬超之上,

等於把關羽提拔到張飛之上,這適當的?一直是關張並提的!然而,任性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他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且對別人比自己優越的說法很敏感。關羽把自己列在張飛的名單上,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作為一名管理者,在一些與大局無關的小事上搞得一塌糊塗是可以理解的,有時也是必要的,

也就是所謂的「稀裡糊塗」。然而,在某些問題上,情況並非如此。因此,有必要區分什麼是可以混淆的,什麼是必須清楚的。我們常說關羽的表演是「個人英雄主義」,其實他是「利己主義」。所謂個人英雄主義,就是不相信自己的憤怒,去爭取更好的表現。這種個人英雄主義雖然不考慮群體,

但並不妨礙他人的努力,即使沒有合作也可以做自己。這甚至可以得到適當的鼓勵。但是,要及時改正傲慢的言行,壓制他人,因為這樣會破壞團隊的力量。組織內部的人際衝突具有不同的性質。一般來說,利益分配(最常見的衝突類型)所引起的小衝突是沒有必要的。

假裝困惑或漠不關心是一種美德。然而,價值觀和傲慢的衝突會破壞組織的使命,疏遠人際關係,甚至破壞組織的聯繫。管理者必須注意這些衝突,並採取相應的對策。(配圖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小編刪除)

相關焦點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是哪裡?許多人都想錯了!
    三國爭霸時魏蜀吳都想得到荊州,荊州是現在的哪些地方?「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荊州是哪裡?許多人都想錯了!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經過連年混戰後,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在三國爭霸戰中,有一個地方是曹操、劉備與孫權多次爭奪之處,那就是「荊州」。《三國演義》中,神勇無敵的關羽晚年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失了荊州,結果,引發了劉備東徵兵敗,從而改變了三國格局。荊州最早是東漢宗室劉表的地盤。劉表,字景升,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東漢末年的名士、軍閥。
  • 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卻建設了一個關羽雕像,網友:這是羞辱關羽
    關羽的歷史事跡,我相信大部人都受到《三國演義》這部作品的影響。過五關斬六將,掛印封金,斬顏良誅文丑,水淹七軍等等數不勝數。要說關羽當時有這麼厲害嗎?關羽在三國時候,的確是戰功赫赫,但是並不是第一。在很大程度上,後人把關羽給神話了,關羽現在在人們心中,就是正義或者忠義的化身。
  • 「荊州事件」的主謀是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背後又有什麼秘密?
    有不少朋友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的事情,也正是由於這件事情讓很多人改變了對於關羽的看法,也有不少朋友覺得丟失荊州和關羽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大,那麼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詳細的了解一下。三國疆域圖其實當時東吳的人才數量還是非常多的,甚至要比蜀漢多很多,即使呂蒙真正的重病甚至死亡也不會影響到東吳的發展,因為在當時東吳的人才當中還有陸遜等人仍然可以堪當重任
  •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並非關羽,那麼到底是誰大意失的荊州? 眾所周知,關羽大意失荊州,可細細分析,關羽失去荊州的責任不應完全歸罪於他,關羽攻打曹操時,曾經沿江設下烽火臺以及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可謂心思縝密,用心良苦,但百密尚有一疏,雖然荊州之失關羽的責任不可推卸,可是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也是有嚴重問題的。
  • 你認為「大意失荊州」真的是關羽的責任嗎?
    丟失荊州,關羽有責任,但絕不是全責,更談不上「大意」。我們先說三國時期的荊州,它並不是現在的湖北荊州這樣一個城市,而是荊州七郡(後來增加襄陽郡、章陵郡共九郡),包括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州七郡,也並非為三國一家獨佔,而是三家瓜分。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他大意傲慢麼?其實另有原因
    其中,蜀漢劉備佔據荊州九郡中的4郡面積最大,所以也就有後來所謂的關羽守荊州,實際上荊州並非全部為蜀漢所有,並且荊州一開始也並非關羽鎮守,而是有蜀漢智囊諸葛亮鎮守。 那麼,為什麼都說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會不會怨恨關羽,為什麼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三國中的標誌性事件,從此以後,蜀漢進入了衰弱期,關羽失荊州還引發了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最終劉備戰敗,5萬精銳全軍覆沒,劉備帶著極少數人狼狽逃回永安宮,當劉備身心疲憊地躺在永安宮中時,當劉備回憶他這一生的奮鬥拼搏時,當劉備想起自己當初任命關羽為荊州軍政一把手時,心中是否會存在對關羽的怨恨
  • 關羽大意失荊州留下遺憾,如果當初趙雲守荊州,結果會如何?
    三國時期蜀漢集團起步最晚,當曹操具備統一天下實力的時候,劉備還在做新野縣令。後來因為諸葛亮橫空出世,劉備成功結盟東吳,隨後奪取荊州、益州、漢中三個地區,坐擁幾百萬人口。為了早日實現興復漢室地理想,劉備特意在曹操最疲弱的時候命令關羽北伐,關羽不負眾望把戰線推到了新野北部,直接威脅曹操核心地區的安全,這也是蜀漢集團最巔峰的時期。但因為關羽大意導致荊州被奪糧道被斷,關羽戰亂中被殺,蜀漢國力開始下降。造成這種原因的罪魁禍首就是關羽,假如歷史可以重來,換趙雲鎮守荊州,蜀漢將會繼續強盛。
  • 關羽大意失荊州失去的更是蜀國的半壁江山,荊州對蜀國重要在哪了
    這麼好的地理位置,劉備自然要想把荊州保下來,以便可以向北進攻。事實上,在留下半個荊州的情況下,關羽還能一直向北打,威脅到宛城,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要不是孫權突然叛變斬殺關羽,可能曹操也很危險了。就此可以看出荊州的地理位置對於劉備有多重要。
  • 關羽大意失荊州,但卻給蜀國帶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
    在三國故事中有很多經典的戰役。這些戰役有的是以少勝多,有的是以謀略取勝,當然也有一些因為大意而失敗的。說起關羽,大家都會想到他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將軍,但是在關羽的一生當中也曾有過失敗的時候。大意失荊州是《三國演義》裡一個重要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是三國徵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那之後蜀漢就開始走起了下坡路。大意失荊州主要講的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後,荊州被瓜分。劉備在去打劉璋的時候,讓關羽守好自己佔領的荊州五個郡,但是關羽卻要去打曹操。這樣就給了別的人機會,趁機攻佔荊州,而最終關羽也沒能守住荊州。雖然關羽大意失了荊州,但是他也給蜀國帶來了四名人才,他們都是誰呢?
  •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怎麼「大意」的?「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在這十年中,劉備收服了馬超,集齊了他的「五虎上將」,隨著龐統的來投,他的身邊「臥龍鳳雛」亦是比翼雙飛,兵強馬壯的劉備,逼降劉璋,佔據了蜀地,強佔荊州,讓孫權敢怒不敢言,攻佔關中,讓曹操嚇得差點遷都……但隨著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的高潮戛然而止,關羽為何會「大意」?「荊州事件」的主謀又是誰?
  •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有三點可以證明主要的原因不在他
    關羽被大家成為「關公」,長鬚赤面,兇猛霸氣。在三國時期,為劉備的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大意失荊州卻讓他折戟沉沙,英明受損。在三國時期,都知道荊州的重要性,如果把荊州比作箭,那益州就是弓了;當益州兵馬強壯,糧草充足時,就可以用荊州這個箭,直指曹魏了。
  • 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原因是什麼呢?
    在現代語言中,我們都已經很熟悉那句成語叫「大意失荊州」,用來比喻因疏忽大意而導致失敗或造成損失,有粗心大意、驕傲輕敵的意思。這個成語的歷史背景是三國時期,名將關羽失去荊州三郡(南郡、武陵、零陵)的典故。故事概況為: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四川),留關羽鎮守佔據的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
  •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關羽大意失荊州 一夜白頭 2020-12-09 17:55
  • 關羽大意失荊州,曹操都知道放行,為何孫權一定要置關羽於死地
    公元219一代名將關羽被東吳擒獲,慷慨就義,自此劉備的根據地荊州被孫權吞併。熟知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關羽死後,劉備氣急敗壞,匆忙稱帝後就率領舉國大軍討伐東吳。曹操在命徐晃進軍的時候,讓徐晃迎面擊潰荊州軍便可,並不讓追殺關羽。
  • 三國中關羽鎮守的荊州是現在的哪個城市?地域面積之廣大實在難以想像
    三國時代的荊州和現在的荊州可不是一個概念,三國時代的荊州很大,包括了今天湖北湖南兩省大部分地區還有今河南部分地區。那麼三國時代的荊州具體指的是哪些地方,而關羽鎮守的荊州又是哪裡呢?
  • 大意失荊州的關羽是怎樣一步一步被神化的?
    有「文聖」自然也少不了「武帝」,「武帝」就是三國名將關羽。無論是在《三國志》還是在《三國演義》中,關羽都是忠義的化身,從《三國志》裡介紹關羽開始就幾乎處處能看到他和劉備張飛的兄弟情義,對劉備的忠心,兄弟三人「寢而同床」,「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使得缺乏實力且身份低微的劉備在趙雲,關羽,張飛的幫助之下在亂世嶄露頭角。
  • 三國時關羽鎮守的荊州,是不是現在的荊州市?
    關羽防守的荊州地區要比現在的地級市荊州市範圍廣,最初包括五郡,建安二十年後與東吳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關羽鎮守的荊州包括三郡之地。荊州本是東漢十三州之一,赤壁之戰後曹劉孫三家瓜分荊州,荊州北部歸曹操,荊州南部歸劉備孫權。
  • 劉備稱霸三國的轉折點,大意失荊州,隆中對宣告涼涼
    三國中忠肝義膽的劉皇叔是筆者最為喜歡的英雄人物之一,世人普遍認為劉皇叔最後失敗的原因是自身國力孱弱,手下的將領特別是諸葛亮已經窮極一生,蜀國在本質上與魏國有著天地一般的差距.筆者並不是完全認同這一種說法,今天筆者也想談談自己的見解以及筆者認為劉皇叔的失敗之處-大意失荊州。
  • 「大意失荊州」這個鍋關羽背了1800年,劉備應該承擔主要責任
    關羽劇照大意失荊州,東吳背後捅刀不仗義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役中擊殺夏侯淵,使劉備大軍在漢中之戰中大獲全勝這一時期,在荊州駐守的關羽也受賞「前將軍」一職,配合劉備大軍向駐守在襄陽和樊城的魏軍發起猛攻、取得驕人戰績。很多人都認為這場戰役是關羽私自出戰,實則不然。在駐守荊州期間,關羽一直與駐守北邊的魏軍摩擦不斷,但一直沒有展開真正的較量。此次出徵襄陽和樊城實則是得到了劉備的命令,是蜀、魏間一次重要的戰役。可惜,在關羽大軍節節勝利之時,後院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