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朋友私信讓分享學琴的經驗。在這裡,我總結一下這幾年陪孩子學琴的心路歷程。
練琴其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兒。周圍朋友學琴的小孩,幾乎沒有一個積極主動練琴的。同事兒子也是打小學琴,3年級後就不學了,他對媽媽說:「你不是讓我學個興趣愛好的麼?可是練琴是在折磨我呢!」另一個同事的兒子,也是考過6級後就徹底放棄了。
彈琴的美好
雖說家長要「堅持」,可是有時候堅持不一定出成果。不同的性格的孩子,堅持的結果不同哦!一位網友的表弟,牛津大學畢業。他小時候起初不太喜歡,但也不反對。(我覺得大多數孩子都是這樣的)家人對他的要求就是儘量「堅持」。
後來能彈曲子了,這位表弟也漸漸對鋼琴產生了興趣。後來他說,自己真正愛上彈琴是因為一次在學校的表演,讓他產生成就感,從此,掀開琴蓋,就覺得興致盎然!
對所做的事情產生興趣,效率自然高啦!所以父母還是要開動腦筋,激發孩子學琴的興趣。讓孩子通過一次次努力,看到自己的成績,有成就感,孩子就不會那麼反感練琴了。
琴童
兒子學琴,換了幾次老師,但是比較遺憾,因為我的認知錯誤,前兩次選擇的老師都是非專業的幼兒園老師。第3個老師,雖說專業演奏水平很高,準備出國留學,但是因為她自己比較年輕,教授經驗不足,也不太會教小朋友。兒子學習了小湯普森教材第一冊和第二冊後,她直接讓我們選大湯普森教材,而且直接跳到了第二冊。那個難度啊……
而且這位老師的教學也不是按課本順序來的,而是挑她認為合適的曲子。她覺得比較簡單的,就直接過了。這位老師,比較不會站在小朋友的角度考慮。記得當時兒子剛練《大湯普森》第二冊的時候,淚水漣漣,直喊不會,不想學了。
那我們當時是怎麼克服這一難關的呢?答案就是:拆解、慢練!
第3個老師教學時,讓我們先回來預習。幸好,我這個老母親每次都陪著認真聽,音符好歹也認識。各種威逼利誘,先讓兒子一小節一小節地練習3-5遍,再2小節連起來彈,最後3小節連起來。逐漸嘗試著一行連起來,再是一句話連奏……就這樣循序漸進,陪著兒子慢慢攻克難關。
第一次突破了,後面就好過多了。每次回課,老師都肯定我們預習效果不錯。
以後學習更難的曲子,我們都是用這樣的方法。效率也比較高。
鋼琴
我不知道其他孩子怎樣,我兒子天性比較毛躁,慢不下來,總要我在一邊不停地嘮叨!他也比較坐不住。和多數孩子一樣,彈幾遍,就這兒抓抓,那兒撓撓,或者要喝茶,或者要上廁所。
這應該是多數孩子的天性吧。就如我同事所說,能坐很長時間,那才不是真正的孩子呢!
那我就順應天性吧。
小學低年級時,作業不多,每天晚上作業完成,我們一般練習1小時左右。當然這中間不是不間斷,偶爾會聊聊天,他也看幾眼小說書。先一句行彈3遍,一頁練好後,再回過頭每行練2遍。一首曲子,就這樣5遍完成。
琴童
寒暑假,特別是考級的兩個暑假,我也採取了多次、短時練習的方法。每天練習2個小時,可以分2-3次完成。上午一首曲子練3-5遍,下午這首曲子再練3-5遍。
其實這樣是更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我們彈琴,鋼琴老師說是讓肌肉記憶住動作,其實是建立一個個新的神經連接。而神經細胞間的建立是需要一個時間的,即學習的新東西需要一個內化時間。已有實驗證明,多次短時重複的記憶效果,是好於一次長時間練習的。短時多次練習的效率是高於一次長時間練習的。
更多分享敬請期待!
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