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灑滿小涼山——四川峨邊縣政協助力民族貧困鄉脫貧記事

2020-12-22 瀟湘晨報

開運動會、評「五星戶」、看表演、跳達體舞……近日,地處小涼山深處的四川省峨邊彝族自治縣楊河鄉椏椏村一片歡騰。彝漢群眾、駐村幫扶幹部以及各幫扶單位代表歡聚,共同慶祝彝歷新年、參加移風易俗表彰活動。

楊河鄉位於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東部的小涼山腹地。在縣政協聯繫幫扶楊河鄉的五個年頭裡,全鄉幹部群眾在幫扶幹部、社會愛心人士鼎力相助之下,上下一心、團結奮鬥,攻克了基礎落後、交通不暢、產業薄弱、人居環境「髒亂差」等難題,實現了全鄉254戶1128名貧困群眾順利脫貧,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峨邊縣委書記譚焰感言:「這些用艱辛努力換來的成績,離不開全縣廣大幹部群眾團結拼搏、苦幹實幹,更離不開人民政協團結各界人士、凝聚多方力量,同心同德、參與奉獻。」

剛剛榮獲了「榮譽鄉民」的縣政協主席巫新華高興地說,楊河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鄉裡有了通組公路、彝家新寨、學校醫療……群眾也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人們不僅實現了物質上的脫貧,在精神脫貧上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好風尚、好習慣正逐漸形成。」對此,縣政協委員、縣文化館館長駱雅茜深有感觸。從2016年開始,她就帶著縣文化館的同志們開展文化大篷車鄉村行文藝巡演活動,演出場地從泥巴地上演到了水泥地上,前來觀看演出的群眾也從田坎、土坡上走進了廣場和院壩。

駱雅茜告訴記者,通過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生活,倡導鄉親們勤勞致富、鄰裡和睦、互相幫助,共同建設幸福美好的新家園。僅今年,他們就已經開展文藝文化活動50餘次。

從椏椏村村委會沿著近40度的陡峭山路行駛近20分鐘,在張加村山頂上的一小塊坪壩上矗立著一座現代化的養殖場——「峨邊瓊花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全自動化蛋雞養殖場。

「這個已投資1000萬元、日均產蛋5噸的養殖場也是我們幫助引進的扶貧企業。」正在此處了解生產情況的縣政協副主席夏仕中介紹,從2019年該企業落戶峨邊以來,通過「公司+合作社」的方式帶動周邊群眾發展,通過租用土地使周邊農戶年平均增收850元以上,每年為村集體經濟產生分紅股金21萬元。公司還聘用12名貧困村民在此務工,人均月工資超過2500元。今年2月至4月疫情期間,全鄉就近就地務工收入便達14萬餘元,有效提振了當地群眾脫貧信心。

談及縣政協對企業的幫助,企業負責人範學瓊記憶猶新。今年4月,縣政協幫扶組來調研,專門了解了雞糞的處理情況。建議企業採用生態環保技術將蛋雞糞加工成無味環保的生態有機肥料,優先供應給周邊農戶使用。這一建議不僅得到了範學瓊的贊同,還引起鄉黨委政府的重視,專門劃撥了5畝土地,建起了雞糞有機生態肥處理站。如今,養殖場產出的有機肥供不應求,不僅增加了企業收入,也讓周邊百姓嘗到了綠色循環種養的甜頭,真正實現了「百姓富,生態美」。

走進高灣村白臘坪彝家新寨,一戶戶藍瓦白牆的新式彝家錯落有致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一盞盞路燈上懸掛著鮮豔的五星紅旗。穿著乾淨整潔的老阿媽坐在門口,看著在菜園子裡撒歡的小雞,臉上掛滿了幸福的笑容。

「以前,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通村公路年久失修,人畜飲水時斷時續,生活用電經常不足。白臘坪組大多數農戶還住著竹編房……」說起高灣村脫貧路上的「攔路虎」,村支書曲別拉波不住地搖頭。

2017年,縣政協扶貧幹部入駐高灣村,建立了「縣政協脫貧攻堅工作站」,為這個貧窮的山寨帶來了希望。3年後的今天,30多戶貧困戶搬入了漂亮的彝家新寨。通組路、聯戶路、產業路……組成了群眾脫貧奔康的「致富路」;家家戶戶用上了電器,喝上了自來水。2019年,該村人均收入達到了9493.9元,貧困發生率從33%降為零。

正聊著,一陣清脆的鈴鐺聲伴隨著爽朗的笑聲傳了過來——縣政協副主席尼蘇葉布和脫貧戶惹幾裡軍趕著山羊回來了。

惹幾裡軍曾是村裡最貧窮的幾戶之一,白臘坪彝家新寨修好後,他們一家從山上的竹編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居。

「村裡面的『規矩』多得很:每天刷牙洗臉、每晚睡前洗腳;紅白事不大操大辦、不殺牛少殺豬羊……」說起搬進新居的變化,惹幾裡軍數也數不完。讓他最開心莫過於尼蘇葉布給他送來了小羊,他決定按「明白人」尼蘇葉布的建議,把羊養大,賣掉,再買小羊……如今,惹幾裡軍家裡的羊已經有20幾隻了。最近他還養起了蜜蜂,種上了「三月竹」,每年的收入已超過5萬元。這不,今年他又被評為了鄉裡的「致富星」。

「我認為,這幾年,變化最大的還是我們基層組織的轉變。」楊河鄉黨委書記羅阿有說,在縣政協機關黨支部的指導、帶動下,鄉、村兩級基層組織不斷加強黨風廉政建設,著力抓作風轉變,「德古工作法」「親情工作法」「三議群眾工作法」深入人心,成效顯著。

離開楊河鄉時,陽光從雲層中灑下,為雄奇險峻的小涼山染上了一層金色。(記者 韓冬 通訊員 劉洪梅 郭健)

【來源:人民政協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陽光灑滿小涼山
    楊河鄉位於為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東部的小涼山腹地。在縣政協聯繫幫扶楊河鄉的五個年頭裡,全鄉幹部群眾在幫扶幹部、社會愛心人士鼎力相助之下,上下一心、團結奮鬥,攻克了基礎落後、交通不暢、產業薄弱、人居環境「髒亂差」等難題,實現了全鄉254戶1128名貧困群眾順利脫貧,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
  • 中國美院將四川小涼山帶上國際舞臺
    封面新聞記者 李慶 王越欣流動的色彩、特別的紋樣、褶皺的設計,這款在2019年倫敦設計周上備受歡迎的單肩挎包,靈感卻是來源於四川小涼山彝族阿妹舞動的裙擺。小涼山彝族紋樣的設計手稿 設計手繪:吳碧波原來,從2017年開始,吳碧波帶著她的研究生團隊去到了四川峨邊彝族自治縣。在學校大力支持下歷時3年,以「設計下鄉,設計助力鄉村精準扶貧」為任務,在小涼山進行了「地方特色品牌設計與傳播實驗」項目。
  • 首座連接峨邊彝族自治縣的高速公路隧道貫通了
    11月2日,峨漢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雙橋村2號特長隧道實現雙幅貫通,這是連接峨邊彝族自治縣的首座高速公路隧道,今年底,峨漢高速公路峨眉至峨邊段力爭實現通車任務,屆時,位於小涼山地區的峨邊彝族自治縣將結束不通高速的歷史。
  • 備好紙巾 小涼山扶貧微電影《星星的旅行》溫情上線
    高懿 四川在線記者我的媽媽在高高的小涼山上工作,那個地方就叫星星村。」11月17日,一部反映小涼山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紀實性微電影《星星的旅行》正式在網絡上線。影片取材真實,由原型人物、星星村第一書記張月曦和她的一對兒女出鏡,演繹了一幕幕扶貧故事和真情片段。
  • 峨邊:文旅融合 打造樂山旅遊「第三極」
    「脫貧有多難,峨邊有多拼」。近年來,峨邊堅定扛起脫貧奔康綠色崛起政治責任,已於2020年2月18日經省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峨邊,因山高谷深,交通偏遠,所以峨邊「黑竹溝」「甘嫫阿妞」……也只能是養在「深閨」人未識。交通,對於深處小涼山的峨邊,可以說是通向世界的「窗口」,是邁出貧窮、奔向小康的生命「大動脈」。
  • 峨邊:小涼山區唱響現代農業生態之歌
    這是一個小涼山貧困山區——峨邊彝族自治縣15萬彝漢兒女現代農業的夢想,更是他們的雄心、信心和決心。峨邊,小涼山腹地,大渡河沿線,是山河秀美的彝族小縣城。峨邊,山高坡陡,溝谷縱橫,是雲海深處的全省深度貧困縣。
  • 致力綠色崛起 美麗峨邊脫貧路上闊步前行
    在脫貧攻堅的路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幫扶幹部匯聚峨邊,脫貧攻堅一仗接著一仗打,致富奔康一茬接著一茬幹,幹部群眾共同書寫了一首忠誠與使命、擔當與責任的壯歌。□若水 (圖片由峨邊縣委宣傳部提供)砥礪奮進 書寫脫貧摘帽的新篇章  脫貧攻堅,關鍵在人。黨政苦抓、部門苦幫、幹部苦拼、群眾苦幹,在脫貧攻堅的徵程中,湧現出一個又一個感人故事。
  • 樂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深耕「旅遊+扶貧」持續鞏固脫貧成效
    今年以來,樂山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持續深耕「旅遊+扶貧」,將旅遊扶貧與建設巴蜀文化旅遊走廊世界重要旅遊目的地和發展民族地區全域旅遊深度結合,以規劃引領、項目推動、品牌塑造、機制保障為抓手,為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貢獻樂山文旅力量。
  • 築夢大山校園路:《溫暖有光放映隊》走進四川峨邊
    8月15日晚由中國體育彩票攜手電影頻道推出的脫貧攻堅主題公益紀實節目《溫暖有光放映隊》第二站來到了四川峨邊林永健與白客、高至霆在這裡,隊員們遇到了成都體育學院駐峨邊扶貧幹部汪金剛。在交流中,放映隊得知&34;活動向峨邊全縣28所中小學派出支教老師,幫助當地改善體育教學質量。這勾起了放映隊員們的好奇,於是大家決定去更多學校,來一個&34;。
  • 不是簡單援助 攜手一起邁步(決戰脫貧攻堅·一線故事)
    2019年倫敦設計周上,來自四川樂山峨邊彝族自治縣的「彝族小涼山包」文創產品剛一展示,便被一搶而空。遠在數千公裡之外的彝族阿媽阿赫秀枝聽到消息,高興地喊了出來。 作為峨邊婦聯彝繡工作室的一名成員,52歲的阿赫秀枝從事彝繡工作已有10多年。在這之前,彝繡工作室的產品主要集中於服裝等領域,一件產品少則幾十元,多則也就兩三百元。
  • 愛心義賣助力峨邊少年求學夢
    8月15日晚上6點,椒江區青少年宮廣場迎來近百名身穿紅馬甲的 小攤主 ,這裡正在舉行一場 夏花絢爛,心連峨邊 愛心義賣活動。活動為期2天,義賣所得將全部定向捐助給四川峨邊學子購買學習用具愛心禮包。 2018年以來,團區委積極開展助力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創立 暖暖 愛未央 椒江青年鄉村振興行動 大愛峨邊 心手相牽 等團屬青年服務品牌,共認領完成峨邊彝族自治縣貧困學生 微心願 628個,總價值5萬元,捐贈5.2萬冊愛心圖書,200餘件愛心冬衣等。
  • 陽光灑滿九萬山——仫佬山鄉脫貧記
    新華社南寧12月19日電題:陽光灑滿九萬山——仫佬山鄉脫貧記新華社記者黃浩銘、陳一帆桂北山區,九萬山南麓,一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世代在此聚居,貧苦、閉塞和落後,千百年來禁錮著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今年,作為廣西最後脫貧摘帽的8個縣份之一,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仫佬族實現整族脫貧,奔向美好生活的腳步愈發堅定。(小標題)貧困角落如何變身安居之地羅城縣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交通閉塞,經濟社會發展滯後。
  • 32載接力支教,小涼山遍開「索瑪花」——記江蘇「時代楷模」海安市...
    據統計,這些海安老師累計為寧蒗培養了初、高中畢業生2萬多名,輸送大學、中專生1萬多名,他們不僅因為知識改變了命運,更成為帶領小涼山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力軍。  「園丁」哺育,讓每一朵「索瑪花」都能綻放  小涼山腹地,一株株索瑪花堅韌地生長在山崖陡峭處,每到夏秋,競相怒放。
  • 金色的陽光灑滿大地
    陽光灑滿大地大地一片歡欣陽光灑滿大地大地燦爛如金陽光灑滿大地大地美麗如迷陽光灑滿大地大地煥發詩意陽光灑滿大地大地蓬勃生機陽光灑滿大地大地陶醉在金色的酒裡>陽光灑滿大地大地迷離在斑斕的夢裡陽光灑滿大地大地迎來聖潔的洗禮陽光灑滿大地大地的懷裡萬物孕育二、萬物篇陽光灑滿大地晴空流瀉下金色的旋律陽光灑滿大地白鴿翱翔在藍天的懷裡
  • 從「最後定族」到「率先脫貧」——我國第56個民族基諾族脫貧記事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新華社昆明6月22日電 題:從「最後定族」到「率先脫貧」——我國第56個民族基諾族脫貧記事  新華社記者李自良、伍曉陽、楊靜  30多年前,一位年輕的民族學者來到基諾山。  他是來研究少數民族現代化的。走進貧窮的村寨,他滿是疑惑:這地方能實現現代化?
  • 【輝煌「十三五」 看雲南脫貧攻堅完美答卷】德宏:4個「直過民族...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一個集邊境、民族、貧困於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近年來,全州精準施策,開展各項扶貧措施,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芒市、盈江、梁河、隴川4個貧困縣如期高質量摘帽,「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不斷開創四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 黨的十九大以來四川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實踐
    每一個場景,都是作為多民族大省的四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我省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開創四川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局面,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貢獻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