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後定族」到「率先脫貧」——我國第56個民族基諾族脫貧記事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這是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一景(6月10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新華社昆明6月22日電 題:從「最後定族」到「率先脫貧」——我國第56個民族基諾族脫貧記事

  新華社記者李自良、伍曉陽、楊靜

  30多年前,一位年輕的民族學者來到基諾山。

  他是來研究少數民族現代化的。走進貧窮的村寨,他滿是疑惑:這地方能實現現代化?未來30年,基諾族村寨能不能都通上公路、用上電燈?

  最近重訪基諾山,這位學者——雲南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員鄭曉雲對基諾族的滄桑巨變欣喜不已。前不久,基諾族宣告「整族脫貧」。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基諾族跨越了人類社會上千年的發展歷程。今天的基諾族,正奮進在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的新徵程中。

  在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寨景區,演員在表演基諾大鼓舞(6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閉塞村寨打開山門,迎四海遊客

  滇南邊陲,基諾山寨。一座巨大的女神石像前,導遊紀春麗給遊客講解:「這是基諾族創世始祖『阿嫫腰北』。」

  這個景區坐落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鄉,依託最古老的基諾族村寨之一巴坡村建設。全國僅2萬多人的基諾族,主要聚居在基諾山鄉。

  在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寨景區,演員在表演基諾大鼓舞(6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西雙版納是旅遊勝地。離州府較近的基諾山鄉,近水樓臺先得月。昔日偏遠閉塞、貧窮落後的基諾山鄉,如今打開山門,迎來四海遊客。

  基諾山鄉政府介紹,2018年,基諾山寨景區接待遊客近17萬人;今年前5個月,景區接待遊客已超過10萬人,同比大幅增長。

  這個景區的員工多數是基諾族村民。如紀春麗負責解說,有的負責迎賓,有的演示國家級非遺項目「基諾大鼓舞」或竹製傳統樂器「奇科阿咪」。車傑是「景區長老」,他負責主持祭大鼓儀式及基諾族男孩的成人禮。

  旅遊帶動了當地村寨脫貧致富。車傑介紹,在景區工作的村民有60多人,每月有兩三千元到四五千元不等的收入。景區每年給巴坡村分紅30餘萬元,還設置了一批免費攤位,讓村民出售水果、蜂蜜等土特產品。

  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巴飄村村民姿梅(右)在整理出售的傳統手工織物(6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景區外的村民也做起民宿、餐飲等旅遊服務業。巴飄村的姿梅花費約30萬元,新蓋了一棟基諾族特色農家樂。她憧憬著:「希望來基諾山的遊客越來越多!」

  在網上賣商品,發展特色產業致富

  在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寨景區,遊客在觀看基諾族群眾腰則用傳統方法織布(6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身在中國西南一隅的基諾族村民春雷,最近通過微信交易,把25公斤古樹普洱茶賣到了東北的黑龍江,一單收入兩萬元。

  「以前賣茶要等老闆帶現金來收,現在發個朋友圈就賣了。」春雷說。

  38歲的春雷家住基諾山鄉洛特老寨。他家人口多、收入少,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他在32歲以前,從沒用過存摺和銀行卡,家裡偶爾有點錢,就存在一個竹筒裡,更多的時候是借錢度日。

  經政府引導並組織培訓,春雷一家種上了橡膠、芒果和生態茶,加起來超過110畝。隨著茶葉價格上漲,橡膠有了效益,他家收入快速增長,2015年就脫了貧。去年,他自己家茶葉賣了5萬元,收購茶葉加工出售賺了8萬元,割橡膠賣了1萬餘元,採大紅菌還賣了兩三千元。

  春雷一家是基諾族產業變遷的縮影。在他父親年幼時,基諾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沒有商品觀念。那時候,人們種地一起種,打獵一起打,收穫的糧食和獵物平均分配。

  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基諾族人民積極開發熱區資源,推動產業興旺。鄉黨委書記王超介紹,當地特色產業包括種植橡膠、茶葉、砂仁和水果,養殖生豬、家禽和蜜蜂,採摘野生菌和野菜,發展鄉村旅遊等。

  2018年,基諾山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1757元,是40年前的110倍。全鄉貧困戶僅剩34戶7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68%。

  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巴飄村村民姿梅在整理出售的傳統手工織物(6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秦晴 攝

  原始民族告別落後,擁抱現代文明

  70年前,基諾族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以刀耕火種、採集狩獵為生。

  40年前,基諾族才被確認族名,成為我國第56個民族。

  今年4月,基諾族宣告「整族脫貧」。

  在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衛生院,一名基諾族兒童在接受治療(6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跟基諾山有著不解之緣的鄭曉雲,見證了基諾族的滄桑巨變。

  1983年還在讀大學時,他到基諾山開展畢業實習。第一次走進亞諾寨,眼前的一切讓他感到震撼——整個寨子除了一棟磚房,其他全是茅草房。老百姓家裡主要的居家用品,就是幾口鐵鍋、一兩桿獵槍。

  畢業之初,他到基諾山開展田野調查。當時絕大多數村寨都不通公路、不通電,讓他對基諾族的現代化前景心存疑惑。

  如今,他的疑惑煙消雲散。基諾山每個村寨都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通4G網絡,家家住上了安居房,發展了特色產業,學生就學、民眾看病有了保障。全鄉戶均擁有摩託車1.5輛,三分之一的農戶有了小汽車。曾經貧窮落後的偏遠山鄉,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我們脫貧之後,還要推進鄉村振興。」基諾族全國人大代表、基諾山鄉洛特村黨總支書記羅阿英說,「現在黨和國家政策好,基諾山的資源條件也好,只要擼起袖子加油幹,基諾族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這是無人機拍攝的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巴飄村一景。如今,基諾山每個村寨都通路、通水、通電、通電視、通4G網絡,家家住上了安居房(6月10日攝)。  新華社記者 胡超 攝

相關焦點

  • 【彩雲網評】用脫貧攻堅書寫「穩穩的幸福」
    雲南省景洪市基諾山基諾族鄉民族小學學生在合影(2018年11月20日攝 來源:新華網)  近日,媒體以「從『最後定族』到『率先脫貧』」為題,報導了我國第56個民族基諾族宣告整族脫貧。脫貧攻堅越到後半程,壓力也就越大,也就越需要立下宏圖志、堅定必勝心,拿出管用有效的真招實招,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攻堅克難。  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所夢寐以求的,但歷史與現實告訴我們,只有中國在實現這一理想的路上走得最穩健,也最徹底。黨的十八大以來,前所未有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和力度,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 他們手握「密碼」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
    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基諾族,是生活在雲南景洪市偏遠深山裡的一個「直過民族」,是雲南8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隨著1979年6月6日,國務院正式將基諾族認定為中國第56個民族,景洪市公安局基諾派出所也相伴而生。
  • 新中國成立初,全國統計有400多個民族,為何最終認定56個民族?
    抗戰時期,「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真正凝聚起了民族力量一致抵禦外辱,民族情緒達到了空前的高漲。《義勇軍進行曲》那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讓中華民族的觀念傳遍了大江南北。新中國成立後,經過長時間的工作,我國最後確定是由56個民族組成。「56個民族56朵花,56個民族是一家……」這就是我國民族的真實寫照。
  • 雲南怒江:一躍千年,從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到正脫貧奔小康
    怒江州人均生產總值在2018年邁上2萬元臺階,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31.29萬人減少到2018年底的14.29萬人,貧困發生率由71.1%下降到32.52%,獨龍族實現了整族脫貧。
  • 雲南省德宏州4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 脫貧夢·普洱情——雲南省普洱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19年,普洱市8個貧困縣實現高質量摘帽,瀾滄縣高質量通過第三方實地評估檢查,76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全市提前一年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在普洱,一切「不可能」都變成了可能,一切「不現實」也都變成了真實,在這個被稱之為「天堂的世界、世界的天堂」的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山水靈動,奇幻與蝶變正酣。
  • 到中國美術館看雕塑藝術中的56個民族形象
    56個民族的雕塑藝術作品齊聚一堂,當代雕塑第一次以如此整齊的面貌呈現在公眾面前。為 「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本次展覽主打 「民族題材」雕塑藝術作品。《民族團結》篇章展示於中國美術館1號圓廳,作品以具象、抽象、意象、象徵等形式語言展現各民族同舟共濟、共榮共存;而第二篇章《各民族風採》則是此次展覽的最大亮點。200餘件雕塑作品分列一層10個展廳,56個民族的雕塑藝術全部聚集。觀眾們可以在觀賞中了解我國豐富的民族文化。
  • 【輝煌「十三五」 看雲南脫貧攻堅完美答卷】德宏:4個「直過民族...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是一個集邊境、民族、貧困於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州,近年來,全州精準施策,開展各項扶貧措施,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芒市、盈江、梁河、隴川4個貧困縣如期高質量摘帽,「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基本解決,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 脫貧攻堅 | 怒江「菇」娘的致富路
    怒江州位於雲南省西北部,是我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全州少數民族人口佔比超過九成。作為「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怒江州在脫貧攻堅戰中,是實現「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必須攻克的「最後的貧困堡壘」。2016年,怒江州生產總值126.4億元,居雲南省最末位;全州255個行政村中有249個貧困村(深度貧困村218個),4.87萬戶17.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傈僳族更是雲南省4個特困民族之一。
  • 大灣風:總書記關心的怒江州,脫貧攻堅再傳捷報!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關心下,少數民族同胞們才一躍千年,結束了刀耕火種、結繩記事的歷史。對於這樣的少數民族,有一個專門的稱謂叫「直過民族」,意思是這些少數民族由原始社會跨越幾種社會形態,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對此,納雲德感觸很深。
  • 新時代我國婦女脫貧問題研究 國際經驗做法
    到 2020 年底,經濟維度的婦女貧困問題會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而逐步得到解決;但是,要解決心理、家庭、社會權利等維度的婦女貧困問題,仍然需要系統性政策安排,並將婦女扶貧實踐向上述維度拓展和延伸。基於上述背景,聚焦於婦女脫貧與鄉村振興的政策銜接問題,本文在闡述當前我國婦女脫貧面臨的主要問題、介紹婦女脫貧理論的基礎上,梳理國外婦女脫貧的經驗做法和我國婦女脫貧的典型案例,最後提出了促進婦女脫貧的相關政策建議。 當前我國婦女脫貧面臨的主要問題婦女貧困既包括物質資源貧困,也包括人文權利貧困。
  • 餘淼傑:中國的脫貧路徑是一條線漸減,精準脫貧助力經濟騰飛
    在2001年到2008年的這段黃金時間,中國經濟的增速甚至超過了10%。目前,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中國經濟外需疲軟,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有所下滑,但仍然能夠保持在年均6%左右的增長水平。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之下,我國經濟表現出了強勁的韌性,率先從全球經濟下行中恢復,成為拉動世界經濟的火車頭。
  • 數字編碼運用記憶篇—56個民族③
    前面的兩篇文章中,我們已經學習如何快速記憶56個民族前38個的名稱,在這篇文章中,我將繼續講解剩下的內容,希望學習完今天的內容之後,你們能夠將56個名族的名稱完整的記憶下來,接下來就開始今天的內容吧!了解今天所需學習的18個民族名稱,腦補將文字轉換成具體的圖像:3. 將第1步與第2步的內容相對應,並結合自己強大的聯想能力連接在一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奮力書寫脫貧攻堅壯麗...
    2013年到2019年,全縣貧困人口從10.91萬減少到1.28萬,貧困發生率從38.69%下降到4.25%,貧困村退出114個。2020年,全縣剩餘2567戶1293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剩餘45個貧困村全部達到退出標準。
  • 雲南省又有31個貧困縣(市區)脫貧摘帽
    全省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累計脫貧613.8萬人,年均減貧12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底的17.09%下降到2019年底的1.32%,8502個貧困村已出列8073個,88個貧困縣中已有79個實現脫貧摘帽,連續兩年貧困縣摘帽達30個以上。
  • 文山最後貧困縣廣南達脫貧標準
    昨日,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舉辦文山州專場發布。作為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文山州8個貧困縣(市)目前已經有7個實現了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2%下降至1.83%。最後一個貧困縣廣南縣目前也已經達到脫貧標準。
  • 陽光灑滿小涼山——四川峨邊縣政協助力民族貧困鄉脫貧記事
    在縣政協聯繫幫扶楊河鄉的五個年頭裡,全鄉幹部群眾在幫扶幹部、社會愛心人士鼎力相助之下,上下一心、團結奮鬥,攻克了基礎落後、交通不暢、產業薄弱、人居環境「髒亂差」等難題,實現了全鄉254戶1128名貧困群眾順利脫貧,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峨邊縣委書記譚焰感言:「這些用艱辛努力換來的成績,離不開全縣廣大幹部群眾團結拼搏、苦幹實幹,更離不開人民政協團結各界人士、凝聚多方力量,同心同德、參與奉獻。」
  • 突出「四個聚焦」促進民族團結 以人社民族傾斜政策助推脫貧攻堅...
    隆林縣境內聚居著苗、彝、仡佬、壯、漢等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81.2%,被稱為「活的少數民族博物館」。近年來,隆林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充分落實人社各項少數民族傾斜政策,按照「民生為本、人才優先」的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工作主線,以「四個聚焦」為抓手,紮實開展技能培訓、就業創業、人事人才等工作,自2015年以來,全縣累計實現減貧78247人,87個貧困村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3.57%下降至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