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夢·普洱情——雲南省普洱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2020-12-19 中國發展網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公欣

9月25日,雲南省江城縣康平鎮瑤家山村的一排排青瓦房整齊劃一,巍然矗立,在一片青山綠水間顯得分外醒目,仿佛在無言地訴說著瑤山巨變,更清晰地折射出瑤族群眾從曾經的「刀耕火種」一步跨進了「現代文明」的歷史印記。

這裡,也是康平鎮乾田團墩易地搬遷點。大多瑤族村民在搬到這裡之前,一直聚居生活在邊境沿線的深山老林裡,交通受阻,信息閉塞,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貧困程度深。如今,他們搬出了大山,住進了安全宜居的新房,還用上了手機、騎上摩託、開上了汽車。「生活簡直是翻天地覆的變化。」瑤家山村的一位90後村民無限感慨地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然而,在雲南普洱市,如同鳳凰涅槃般發生了轉型嬗變的可不止瑤家山村。2019年,普洱市8個貧困縣實現高質量摘帽,瀾滄縣高質量通過第三方實地評估檢查,76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全市提前一年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在普洱,一切「不可能」都變成了可能,一切「不現實」也都變成了真實,在這個被稱之為「天堂的世界、世界的天堂」的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山水靈動,奇幻與蝶變正酣。曾經無數沉寂在普洱土地的山寨、村莊,踏上了脫貧振興的旅程,孕育並實現了屬於它們自己的脫貧夢想——

在寧洱縣,民族團結的錚錚誓詞響徹雲天,實施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示範,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族團結進步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推進產業扶貧、住房保障、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工程;

在鎮沅縣,智志雙扶、內外兼修,成立「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對農村「等靠要」思想嚴重的勞動力進行集中培訓,增強其感恩意識和自我發展能力;

在景谷縣,把自然優勢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運作模式,形成了綠色產業鏈,走出了一條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綠色生態致富之路」;

在江城縣,將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途徑,把貧困群眾納入產業鏈條脫貧致富,強化政策引導、完善產業鏈條,用產業念好「發家致富經」,唱響「脫貧攻堅歌」,託起「小康夢」。

如今,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行走在普洱這片廣袤而富足的土地上,仿佛看到了沉潛於鄉野民間的發展自覺意識被一一喚醒,這裡的面貌各異的鄉村,這裡的一張張笑開顏的幸福面孔,都因脫貧攻堅的夢想實現而更加「美麗」,更具內涵,更添幾分極致韻味。

青山綠水:奏響「產業+扶貧」的和諧樂章

漫山遍野的茶園、香氣縈繞的果樹林、撲面而來的綠色氣息,是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對於普洱這一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的最初印象。天賜普洱,這裡將一塊綠洲演繹出豐富多元的天地人和。而普洱的綠,是自然的綠,也是發展的綠,更是脫貧致富的綠。

據悉,一直以來,普洱始終把培育壯大綠色產業作為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可持續發展的重頭戲,以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建設為總平臺,立足生態環境好、山區半山區面積大、資源稟賦高的實際,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向山要生態、要產業、要效益。「目前普洱全市GDP保持年均兩位數高速增長,綠色GDP佔比達94%,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生計兼顧、增綠與增收協調、綠起來與富起來統一的綠色發展新路子。」普洱市副市長杜建輝表示,普洱在全國率先開展GEP核算和TEEB評估,建立綠色經濟考核評價機制,實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形成了既注重經濟價值又注重生態價值的發展導向,有機農業、綠色金融、綠色檢察等發展經驗在全國推廣。

蔥蔥翠翠的山林,悠遠寧靜的古道,潺潺的山間溪流,炊煙嫋嫋的青堂瓦舍......印入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眼帘的一切,無不彰顯著屬於寧洱縣同心鎮那柯裡村的獨特美麗。作為古普洱府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那柯裡村樸實的村民「靠山吃山,靠茶吃茶」,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耕作,採摘新鮮茶葉製作地道普洱茶。據悉,那柯裡村擁有茶園面積8468畝,2019年全村實現茶葉產量349.3噸,產值523.95萬元。

「推窗見青山,憑欄聽流水,古道蹄聲響,入夢那柯裡。」在鄉村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那柯裡村始終堅持「生態立村,綠色發展」的理念,將清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文化結合起來,以獨具茶馬風情特色的古樸杆欄式建築為主,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優勢資源,使民居建築與「山、水、林、田」融為一體,打造出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式村莊。「現在的那柯裡已初步建成一個集文化旅遊、休閒、餐飲、體驗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村。目前,那柯裡日均接待遊客2000餘人,每年可實現營業收入4000餘萬元。」寧洱縣常務副縣長樊汝來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

綠水青山間,一個那柯裡靠生態靠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無數個「那柯裡」在普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攜手並進,日益繁榮。據了解,普洱市面對脫貧攻堅的巨大壓力,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短期經濟效益和扶貧成效,堅定推進綠色發展。同時,緊緊扭住產業這個核心,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把「綠水青山」轉化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和「堅實靠山」,截至目前共整合110.7億元涉農資金,投入36.6億元產業扶貧專項資金,全面推廣「黨支部+基地+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戶」模式,大力發展茶葉、咖啡、生物藥、澳洲堅果、牛油果、沃柑、烤菸、肉牛、生豬等高原特色現代農業。

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來,景谷縣在產業發展中秉承「綠色、天然、生態、健康」的發展理念,以保護、改善和提升生態環境為基礎,把自然優勢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的「綠色生態致富之路」,用綠色產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造紙排出來的廢水,我們會進一步回收利用,絕對不會對環境產生一絲一毫的破壞。」雲南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是位於景谷縣的按照林紙結合模式興建的國內首批林漿紙一體化企業之一,該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多年來,雲景林紙積極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嚴格做好「保護」與「開發」兩篇文章,積極探索實踐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模式,實現了林農從「綠色銀行」中增收、當地政府從「綠色產業」中增稅、蒼茫大地從「綠色發展」中增綠的三贏模式。

截至2019年底,雲景林紙以「公司+農戶+基地」模式合作種植工業原料林42萬畝,項目涉及景谷縣內外28個鄉(鎮)、103個村、1.45 萬農戶近 6萬人參與合作,合作農戶累計獲得收入10.02 億多元,每戶平均增收6.91萬元。

此外,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熱區資源,景谷縣加大了熱區芒果、檸檬、西番蓮、堅果「四果」的扶持發展力度,著力打造綠色生態熱區水果產業基地。目前,全縣已建成10.76萬畝熱區水果基地,其中西番蓮種植2.6萬畝,成為雲南省最大的西番蓮種植基地。扶持、培育的「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飲品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一流、雲南省最大的現代化食品工廠,2019年全年生產果汁原漿1.3萬噸、果汁飲料3萬噸,實現產值1.35億元,帶動3000餘戶農戶增收致富。

「懶漢」變「好漢」:開創智志雙扶新路子

「早上一壺酒,靠著牆根曬太陽;下午一壺酒,睡到太陽又上山。」在集「山區、農業、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鎮沅縣,這曾經是相當一部分貧困群眾的真實生活寫照,而他們,也成為鎮沅縣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塊「硬骨頭」。

成立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成為鎮沅縣探索破解「素質貧困」難題,促進「昔日懶漢」變「今日好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一條新路子。在培訓中心內,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看到了一摞摞整齊實用的教學材料,看到了寬敞明亮的讀書室,看到了穿著統一服裝正在認真上課的鎮沅縣村民,看到了對於脫貧致富和未來過上小康生活的無限渴望與充足信心。

「脫貧攻堅,關鍵在於通過紮實有效的措施,激發貧困群眾參與脫貧的內生動力。只有群眾有了信心與幹勁,有了積極性,扶貧脫貧成果才能得到鞏固,才能過上小康生活。」鎮沅縣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有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培訓中心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面,他們聘請行業專家和技術能手參與教學全過程,打造以專業資深技能教師為主,行業專家和能工巧匠為輔,專兼結合的「雙師型」高素質教師隊伍,切實滿足農民生活和生產實踐需求。

據了解,目前,鎮沅縣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共完成37期13個專業的技能培訓,培訓學員1729名(其中:建檔立卡戶1270名)。「培訓中心是進行精準培訓,在年齡段等方面都有規定。」該中心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目前中心基本實現了貧困人口中的「懶漢」全覆蓋,中心遠期的計劃是把全縣的勞動力都培訓一遍。「通過培訓中心的建立和發展,我們也不難有這樣的啟示,破解貧困群眾的素質貧困,必須面向產業、融入產業、服務產業,提高一批、吸引一批、培養儲備一批新型職業農民。」該負責人感慨道。

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主動參與脫貧攻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普洱市深諳此道。據了解,自脫貧攻堅以來,普洱市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幹部的「引領」作用、政策的「導向」作用,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消除部分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和安貧守貧觀念,激發起廣大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內生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瀾滄縣和中國工程院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探索出「一個院士(專家)+一幫團隊+一個產業+貧困戶」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創造性採取「抗大」模式「1+N」的辦法,舉辦林下有機三七、檸檬、冬季馬鈴薯種植等技能培訓班68期,300餘人次院士專家手把手培訓農民學員1.5萬人次,培養了4300餘名新型基層農技人員,讓貧困群眾在實現物質脫貧的同時實現了精神脫貧,為貧困地區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教育,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再窮不能窮教育,在樊汝來的眼裡,教育扶貧也是扶智扶志的重要路徑之一。據他介紹,自2013年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中心與寧洱縣定點幫扶以來,通過對口幫扶、聯盟辦學、師資培訓等項目,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多渠道為寧洱縣籌措的資金及物資達7000多萬元,有效提升了寧洱縣的辦學條件和教育教學水平。

以教育信息化建設為抓手,推動教育均衡發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寧洱縣在脫貧攻堅中加大教育扶貧力度,逐漸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創新教育服務供給、推動優質教育均衡、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路子。「教育扶貧的成果是長期而有效的。」樊汝來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目前寧洱的教育水平在全市位居前列,大部分學校的基礎設施方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改造,也在課堂教學改革、學校和班級管理、課題研究等方面也幫助寧洱補齊短板,促進了寧洱與發達地區學校教育理念、辦學思想、教學方式方法的快速接軌。

點面結合:譜寫民族團結新篇章

「我們二十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員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在普洱民族團結園內,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巍然屹立,成為見證民族大團結的千秋豐碑。而為了這個誓言,一代代勤勞智慧的普洱人民,勵精圖治、勤奮創業,豪邁地唱響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主旋律,在普洱大地上鐫刻下「民族進步」的不朽印記。

據了解,普洱市10縣區中有9個縣是民族自治縣。「多元一體」的民族市情特徵,使普洱成為我國多民族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個縮影,也是民族團結的大觀園。普洱市堅決踐行「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承諾,把精準扶貧作為民族地區發展頭等大事,以9個少數民族自治縣、41個貧困鄉(鎮)、761個貧困村、60萬貧困人口脫貧出列為目標,舉全市之力落實打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不斷加快少數民族聚居村、沿邊地區、「直過民族」聚居區脫貧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普洱市將孟連縣少數民族雜居村寨的「賓弄賽嗨」傳統活動,創新發展為族際交流、群眾交往和互幫互助、和諧發展的民族團結工作機制並加以推廣,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升華為「縣際互幫、東西互助、城鄉互聯、幹群互系、村組互包」的新型「賓弄賽嗨」模式,闖出了一條邊疆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真的要感謝政府,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苦聰人過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鎮沅縣恩樂鎮復興村大平掌苦聰人新村,一位年收入突破萬元的村民神情激動地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村子裡,一排排亮黃色的房屋沐浴在秋日的陽光下,與綠色的熱帶植物相映成畫,見證著如今苦聰人富足安逸的美滿生活。

「村民們主要種植甘蔗、水果、咖啡、蔬菜等熱區農作物,201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9297.0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230元。」身為苦聰人的鎮沅縣常務副縣長王迎斌告訴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每每進到村子旁邊記錄苦聰人生活起居歷史的博物館,他都難免熱淚盈眶。「真的是很感慨,小時候的日子苦啊,我們苦聰人有今天的這般生活光景不容易。」

大平掌苦聰人新村的美好光景,無疑是普洱市各民族地區抓民族團結實現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而同樣的變化與涅槃,中國經濟導報記者在位於江城縣的整董鎮城子三寨也感受頗深。整董鎮的傣族民族特色保存比較完整,傣族群眾幾乎全都居住在傣族特有的傳統民居裡,而最為集中的是城子三寨。據悉,2015年至2019年,整董鎮通過實施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搬遷等多種方式,新建(維修加固)安全住房1150間,徹底實現了農戶100%住安全住房目標。

如何讓整董鎮村民富起來?整董鎮精選堅果產業、辣椒產業、西瓜種植等作為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的重要重點產業,實行產業鏈打造。堅持「產業+農戶」,實現產業與貧困戶精準對接。通過利益聯結機制和政府對貧困戶的扶持、對法人的資金、技術等扶持,讓這一部分貧困人口,每年都有相對固定的收益。2019年,全年經濟總收入3439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0098元,糧食產量945.56萬噸、人均有糧302公斤。

瑤族、傣族、拉祜族……隨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的腳步,一幅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團結脫貧的美好畫面徐徐展開。就這樣,普洱市在不斷推動邊疆民族地區經濟長足發展的進程中,在讓各民族群眾在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中,實現了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進步。

相關焦點

  • 普洱榮耀時刻:2020年上半年全市40個亮點工作催人奮進!
    01.普洱市2019年多項工作年度考核成績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省2019年度綜合考評中,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全省第1位,普洱選人用人工作民主評議滿意度居全省第1位,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考核成績居全省第1位,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測評位居全省地級市第1位,河(湖)長制考核成績居全省第1位,旅遊工作排名全省第2位,脫貧攻堅排名全省第3位,鄉村振興排名全省第4位,全面深化改革排名全省第
  • 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公示,永善入選的有…
    根據云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工作方案的通知》,產生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其中包括130個集體和350名個人。
  • 100項榮耀見證普洱時代風採
    決戰脫貧攻堅的普洱經驗   01.中國工程院與雲南省人民政府科技扶貧工作推進會在普洱瀾滄舉行   02.普洱脫貧攻堅成效年度考核位居全省前列,西盟縣和思茅區分列貧困縣和非貧困縣全省第一   05.普洱脫貧攻堅歌曲《致富路上一起走》獲全國金獎
  • 一天一點普洱(2048)普洱:牢記囑託綠色發展
    春節前夕,反映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直過民族「一步跨千年」的脫貧攻堅音樂劇《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普洱亮相。舞臺上,佤族群眾演員巖處真情出演。他家曾經是勐卡鎮莫美村一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後他主動報名參加演出,講述脫貧故事、感謝黨的恩情,讓更多人看到西盟佤山的脫貧新貌。
  • 陽泉市2017年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本報記者 張文華 通訊員 史斌 攝  向著「全省率先整體脫貧」目標鏗鏘前行——陽泉市2017年創新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數九寒天,陽泉市的扶貧攻堅會戰卻熱火朝天:各幫扶單位的黨員領導幹部紛紛來到貧困村,有的組織村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
  • 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公示
    根據云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的《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工作方案的通知》,產生2020年雲南省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其中包括130個集體和350名個人。為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接受社會監督,現將2020年雲南脫貧攻堅獎獲獎建議名單予以公示。
  • 一杯雲南咖啡裡的脫貧故事
    在「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的喜訊傳來之際,「復興路上工作室」與「中國好故事」資料庫聯合推出最新力作——中英雙語動畫短視頻《一杯咖啡裡的脫貧故事》。講述百年前從西方引入中國雲南的咖啡豆開啟全球之旅,助力當地民眾擺脫貧困、過上好日子的故事。
  • 百折不回,滿園春色——老區百色脫貧攻堅紀實(2)
    新華社照片,南寧,2020年12月5日 百折不回,滿園春色——老區百色脫貧攻堅紀實 在廣西百色市田東縣祥周鎮百銀村,當地村民在採收辣椒準備上市(2018年11月29日攝)。(配本社同題文字稿)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新華社照片,南寧,2020年12月5日 百折不回,滿園春色——老區百色脫貧攻堅紀實 百色市德保縣境內的一處柑橘扶貧產業園(10月29日攝)。
  • 凝心聚力 全情投入脫貧攻堅
    近幾年來,全國脫貧攻堅力度最大、規模最廣、影響最深,取得了關鍵性進展,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全國各地各級黨委政府都將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針政策,結合各地區自身優勢,努力探索新路徑、新方法。
  • 普洱打好精準識別基礎戰 奏響鄉村振興樂章
    在雲南普洱瀾滄縣酒井鄉老達保拉祜族村寨,提起文化旅遊扶貧,57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石開樂開了花。   普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胡國雲表示,「十三五」以來,普洱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使基礎設施、鄉村人居環境、產業、群眾生產生活等發生了巨大轉變,創造了脫貧攻堅「普洱模式」。
  • 脫貧攻堅,我們一直在路上——天宮廟幼兒園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脫貧攻堅,我們一直在路上——天宮廟幼兒園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天宮廟幼兒園  賀薇,本站編輯 曾艾琳  2020-06-03 大 中 小
  • ...納雍脫貧攻堅紀實》作品「走進校園」研討會在貴州財經大學舉行
    11月22日,由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貴州財經大學和省寫作學會承辦,貴州行政管理學會、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聯合承辦的「貴州省社科界「脫貧攻堅故事」徵集整理記錄傳播工作部署暨《決勝烏蒙——納雍脫貧攻堅紀實》作品「走進校園」研討會在該校舉行。
  • 慶陽市慶城縣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就是我們的最大快樂」  「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黨建先行、黨建引領。要按照「融入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不斷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雙融合、雙推進』。」慶城縣委書記葛宏說。
  • 電影《一點就到家》助力脫貧攻堅 雲南咖啡衝上熱搜榜
    影片取景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咖啡為主題,講述了3個性格迥異的青年因不同緣由從大城市回到雲南古寨開啟創業旅程,最終闖出一片天地的故事。  電影的熱映帶動雲南咖啡衝上熱搜榜。10月4日,在淘寶全網熱榜上,話題「雲南咖啡一點就到家」以70多萬的搜索量衝進淘寶熱榜。
  • 2020年普洱榮譽榜:60個亮點寫就普洱「高分答卷」
    在全國113個地級提名城市中,普洱市以排名全省第1、中國沿邊地級市第1、西南地區第2、全國第16名的佳績,榮獲「第六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市委書記衛星到北京參加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並代表雲南省普洱市在會上領授「全國文明城市」匾牌。
  • 雲南省又有31個貧困縣(市區)脫貧摘帽
    通知要求昭陽區等31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後,要嚴格落實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四個不摘」要求,繼續強化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保持持續攻堅態勢,一手抓剩餘貧困人口減貧,一手抓已脫貧人口鞏固提升,有效防止返貧和產生新的貧困人口。
  • 把攻堅歲月留在怒江山河 ——雲南省怒江州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與...
    12月6日,國家脫貧攻堅成效省際交叉考核組和第三方評估組來到怒江州。考核工作如何開展?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成效如何?省際交叉考核內蒙古自治區赴雲南省考核組組長、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曹思陽同樣在思考這些問題。今年是他帶隊考核的第三個年頭,還沒出發就感受到了今年考核工作與往年的不同:責任更大、任務更重。
  • ...我省脫貧攻堅工作情況——我們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衷心感謝國務院新聞辦提供這個機會,向大家介紹雲南省脫貧攻堅情況。首先,我代表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對大家長期以來給予雲南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關注和關心,表示衷心的感謝!藉此機會,向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區、市)對雲南發展特別是脫貧攻堅的關懷、關心、幫助、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 把攻堅歲月留在怒江山河——雲南省怒江州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與...
    「看天一條縫,看地一道溝,過江靠溜索,種地像攀巖」,是雲南省怒江州的真實寫照。這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之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2020年11月,隨著雲南省人民政府宣布瀘水市、福貢縣摘帽,怒江州最後兩個貧困縣退出貧困序列。12月6日,國家脫貧攻堅成效省際交叉考核組和第三方評估組來到怒江州。考核工作如何開展?
  • 決戰脫貧攻堅,點讚富美同安!第九屆廈門網絡文化節同安脫貧攻堅...
    【節目首播】第3期:勇做新時代新農民 帶領鄉親共圓小康夢隨著本期訪談的播出第九屆廈門網絡文化節同安脫貧攻堅紀實網絡專題活動也即將告一段落大家是否還有點意猶未盡>在廈門網開設專題頁面匯聚整合活動全部內容直觀呈現同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成果市民網友可以通過該頁面全面深入了解相關內容點擊上方圖片直接跳轉專題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