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
基諾族,是生活在雲南景洪市偏遠深山裡的一個「直過民族」,是雲南8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隨著1979年6月6日,國務院正式將基諾族認定為中國第56個民族,景洪市公安局基諾派出所也相伴而生。從此,翻開了「民族團結示範派出所」歷史新篇章。
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
紅色黨建激活民族團結新活力
基諾山古稱「攸樂山」,1983年成立的基諾派出所成為全市唯一一個轄區內常住人口為單一民族的派出所,目前,所內共有4名民警7名輔警,輔警均為當地基諾族,精通基諾語和漢語。然而,就是這樣11名警力,秉承著「紮根基層、踐行諾言」的所訓,日夜維護著基諾山民族團結和一方平安。
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在紅色黨建引領下,基諾派出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民族團結工作中的帶頭作用,依託基諾山鄉村村寨寨形式多樣且富有實效的「紅色主題」系列黨建活動,真心實意地為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方辦實事、辦好事,構建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民族團結組織工作網絡,在服務「一帶一路」中實現心相連、手相牽,實現社會治安更加和諧穩定。
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
「3個小朋友有6天沒有出門了,中間的那個哥哥有6天沒有見過媽媽、粉紅色妹妹也是有6天沒有見過在景洪上班的爸爸媽媽……」這是來自2020年2月3日的一條朋友圈,主人公就是基諾派出所交警中隊的車慧蘭、腰者。
自新冠肺炎戰「疫」號角吹響以來,夫妻兩人雖然不是黨員,但主動請纓,跟隨黨員同志義無反顧戰鬥在進出基諾山通道人員勸返卡點第一線,與戰友們攜手構起疫情防護安全網,全力保障基諾山寨村民生命健康安全。
「我們夫妻雖然不是黨員,但在黨和人民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絕不後退。」車慧蘭說,兩人雖在同一單位,同為一線交警,甚至有時同站一班崗,但無論白天還是黑夜,一天下來可能都講不上幾句話,甚至吃飯都是同事送來各自匆匆吃幾口就返回工作崗位。
就這樣,夫妻兩人在黨的號召下,日夜奮戰在抗「疫」一線,每天下班脫下警服和手套的那一刻,衣服是溼的,手是皺的。但他們毫無怨言,因為他們深知守好卡點,守好村寨通道,就是守好自己的家園。
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疫情發生以來,作為一名老黨員,董志春積極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特別在社區,經常可以看見他戴著口罩、拿著筆記本與村幹部一道發放防疫告知書、張貼宣傳海報,向居民宣講防疫知識,在村寨門口值守點勸返串門村民,參與一線疫情防控工作的身影。
「社區是控制疫情傳播的關鍵點,容不得半點馬虎,雖然風險很大,但是真刀真槍上過戰場都不怕,疫情防控阻擊戰更不會怕。」董志春堅定地說,在黨和國家的關心關懷下,基諾族實現整族脫貧,現在國家有難,人民有難,我們責無旁貸,我們更要懂得感黨恩,衝鋒在前,只有國家渡過了難關,我們的日子才會過得越來越好。
多年來,董志春積累的群眾基礎和社區工作寶貴經驗,如今成為全所的財富,是基諾派出所的一個招牌,更是傳承「民族團結示範派出所」精神的一個榜樣。
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
村規、民歌、鄉音「巧除」矛盾糾紛
「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這是「楓橋經驗」的初衷,更是推進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根本遵循。
在全國上下都在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濃厚氛圍下,基諾派出所主動適應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立足服務全國第56個民族,探索創新基諾版「楓橋經驗」,切實將矛盾風險隱患發現在早、防範在先、處置在小,把問題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問題不上行、矛盾不上交」, 進一步促進了基諾山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穩定。
「有些糾紛只是雞毛蒜皮的事情,但對於當事人來說卻會在心裡咯噔著,時間久了有可能就會演變為治安案件。」基諾派出所所長謝家攀介紹。
天下和,民心安。基諾山,一直以來環境優美,民風淳樸,但隨著經濟發展,多多少少也會產生一些鄰裡糾紛,更何況,矛盾糾紛的化解不同於案件辦理,有的疑難雜症反反覆覆。
面對村寨存在的糾紛,基諾派出所結合少數民族地區實際,不斷繼承發揚「楓橋經驗」,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開展村寨網格化服務管理創新,積極探索少數民族地區社會治理模式,以創建「民歌調解室」「村規民約前沿陣地」「人民滿意窗口」等工作,察民情、解民憂、穩情緒,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形成合力,推動矛盾聯調、工作聯動、村規民約聯治的新格局,切實解決基諾群眾的合理合法訴求,推動基諾版「楓橋經驗」在基諾山開花結果。
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
「在基諾山鄉回魯村,發生一起糾紛……」2019年8月14日22時,基諾派出所接到報警。民警到達現場後了解得知:回魯村先某家的狗咬到報警人傑某的女兒,先某未賠償,雙方發生糾紛。了解情況後,民警組織雙方,先把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詳細講解,結合回魯村村規民約對治療費用賠償等問題進行調解,最終,雙方和解,有效做到了矛盾不上交。
一直以來,「村規民約」都是作為基諾族在村寨裡待人處事的規矩和判別是非、調解內部矛盾的標準,以此來維護村寨和諧。基諾派出所在走訪村寨工作中,積極了解各村寨的村規民約,對於不懂的,就請教村寨長老,聯合村寨長老對村民糾紛進行調解,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在村寨長老的調解和見證下,雙方按照村規民約就可以將糾紛解決,這是我們打造基諾版『楓橋經驗』的特色舉措。」謝家攀介紹說。
一段婉轉悠揚的基諾民歌,一次與眾不同的糾紛調解……在基諾派出所「民歌調解室」,基諾長老唱著調解民歌,讓雙方先從內心有所感觸,民警輔警抓住時機,耐心地用基諾語安撫雙方情緒介入調解,完成了一次次矛盾糾紛調解。
基諾民歌,一直以來都是基諾族群眾思想交流、生活娛樂、訴說感情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基諾派出所聚力多元調解,加快構建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解,充分發掘基諾族天生喜愛歌舞這一特點,將基諾族民族文化運用到民間調解,在村寨打造「民歌調解室」,創新「民歌+法律」調解模式,邀請基諾長老編唱民歌,引導更多糾紛化解在基層,一曲曲基諾調解民歌,將法、理、情融入其中,以婉轉的曲調、得體的歌詞來傳遞司法的公平正義,實現爭而不怒,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村民爭吵翻臉,化幹戈為玉帛。
「砍橡膠樹、拔柚子苗、破壞西瓜地……」2012年11月26日,基諾鄉茄瑪村委會少妞村因與毛娥新寨部分村民就「希普勒」地段,約1200畝土地存在糾紛,將種植著的橡膠樹、柚子苗等作物進行破壞,兩個村寨就土地問題發生多次糾紛。「這兩個村寨的糾紛由來已久,在前期我們就進行過多次調解,但是雙方態度都很強硬。」提起少妞村和毛娥新寨的土地糾紛,基諾派出所副所長李亞丁記憶猶新。
地道的鄉音,親切的問候,有助於拉近民警與當事人的距離,是調解工作的潤滑劑。
「兩個村寨的糾紛,牽扯的事情較多,只有合理解決糾紛,才能讓雙方村民和諧融洽。」提到村寨和諧密碼,謝家攀表示,以民族語言服務民族團結,是村村寨寨和諧相溶的真正「密碼」。
在開展矛盾糾紛化解中,基諾派出所手握「密碼」,充分優化警力配置,專門安排派出所基諾族民警到村寨開展矛盾糾紛調解,一方面可清楚地知道村民所要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也可將相關的法律規定進行講解,促使雙方合理合法的將矛盾解決在村寨。
守護第56個民族——基諾族。供圖
「在解決這兩個村寨的土地糾紛問題上,我們充分運用民族語言到現場組織調解,這樣給村民的感知就是,我們工作接地氣,更容易被村民接受。」謝家攀介紹,為進一步化解兩村土地糾紛,派出所多次了解情況後,邀請雙方村幹部、村寨長老和基諾鄉司法所到現場,用民族語言進行調解,以民族融合促進矛盾糾紛化解,最終化解了多年的積怨,促進了村寨的和諧相溶。
從服務基諾到服務四方遊客
「防爆棍、防刺服、盾牌整齊擺放;視頻監控畫面實時錄像……」走進基諾山寨景區,一塊印有「基諾山寨景區治安執勤點」字樣的牌子格外顯眼。為進一步緩解景區安保壓力,保障景區安全無事故,基諾派出所主動適應新的挑戰,在基諾山寨景區設置治安執勤點,並以執勤點為依託,聯合景區群防群治力量同步開展景區巡邏防控,減少和杜絕安全隱患。
「執勤點就是我們派出所的臨時辦公地點,特別是重大節假日期間,接報警、調解糾紛等工作,幾乎都是在這裡,我們可以第一時間給遊客提供服務。」在執勤點,謝家攀如數家珍地介紹著,從他的介紹中,可以感受到他們那份守護和服務的初心。
「失而復得感覺真好,你們是什麼單位的,我要郵寄一份感謝信,非常感謝你們……」2019年2月6日,大年初二,基諾山景區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執勤民警在巡邏時發現凳子上遺忘著一個挎包。
隨即,民警將包帶回執勤點,並將情況發在了景區的微信群,幾分鐘後,焦急的倪女士來到執勤點認領包。經了解,倪女士趁春節假期,從重慶來到基諾山旅遊,在看表演離開時,不小心將自己隨身攜帶的黑色挎包忘記在了凳子上,待其發現後,包已經不見了,隨後找到了執勤點,領回了自己的包。當倪女士拿到自己的包時,內心激動,連聲道謝……
「派出所警力有限,培訓好、管理好群防群治隊伍,就是儲備好我們的後盾力量。」提到群防群治力量,民警楊正升這樣談到,為此,基諾派出所堅持「三網同建」思路,積極建立社區(村社)治安防控網、街面巡邏防控網、單位內部防控網,將各村委會、村民小組及群防群治等力量作為治安防控責任主體納入社會面治安防控和社區網格化布警確保街面處處有警力、事事有人管。
從街邊路人到見警車打招呼
「我們衛生院內有一名老人找不到家了……」2018年1月25日21時許,基諾派出所接到報警後,民警立即趕往現場。到現場後,民警與老人悉心交談,可老人不記得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身上無任何證件無法查找到其家人,且發現老人腿腳不便,拄著拐杖……
夜色漸深,潔白的月亮照著整個基諾山。考慮到怕老人的家人擔心,於是民警靈機一動,嘗試著使用移動警務核查終端對老人拍照核查,查詢老人的身份信息後,最終確定老人名叫譚某,家住亞諾村,於是民警深夜驅車將老人安全送到了家中。經民警了解得知,老人已經離家一個月,其家人一直未能尋找到老人的下落,沒想到民警將老人送回了家。
「老人嘛,雖然記性不好,但是自從我們把他送回家後,每次看到我們警車路過,老人都會和我們揮手打招呼。」李亞丁欣慰笑著說,「作為一名警察,不一定非要幹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可能這樣一件小事,讓老百姓記憶更深,感動更多,這也就值了……」
2019年,基諾族實現整族脫貧,派出所也從傳統工作模式走向了信息化運用模式,行車衛士、視頻監控、移動警務核查終端等公安基礎設施和信息化項目得到廣泛運用,充分發揮了信息系統服務公安主業、公安實戰的重要作用。
老人回到了家,感受到了來自民警的溫暖;信息化應用強力推進,可以更好的服務基諾族人,成為月空中最亮的星星,照亮著前進的方向……
時間砥礪信仰,歲月見證初心。
隨著創新社會治理工作日益推進,基諾版「楓橋經驗」在基諾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點點滴滴的變化在基諾山老百姓身邊的每一個角落悄然綻放,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諧音符響徹基諾山村村寨寨……
雲南網通訊員 餘立武
責任編輯:張軒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