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10日,日本的廣播電臺播放了氣勢恢宏的海軍樂曲,向所有國內公眾宣稱「通過中途島海戰的「勝利」,大日本帝國已然成為了整個太平洋最強的國家」。
但是當數日之後,東京市民滿心歡喜、張燈結彩遊行慶祝歸來的海軍艦船時,透過海軍士兵們眼神中流露出的疲憊與不堪,卻覺察出了不一樣的凝重氣氛。
沒錯,這就是日本戰爭失敗的開始。
一個延續二十年的電影夢
提起羅蘭·艾默裡奇,可能許多人會一臉懵逼,這傢伙誰啊?但是如果說起他的電影作品,相信許多人都耳熟能詳,甚至是從小看著他的電影長大的。
《獨立日》、《後天》、《2012》……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奇觀大片無不出自他的手中。
他對大製作災難片和科幻片的鐘情使他早早的就被國人譽為「好萊塢拆遷專業戶」、「全球地標毀滅者」。
然而,即便羅蘭·艾默裡奇在多年的電影生涯中已經製作過無數令人難忘的電影畫面,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始終有一個難解的願望,那就是隨心所欲、痛痛快快的拍一部關於二戰的電影。
相比如今打造超級英雄漫天亂飛的場面,還原那段人類歷史上無比慘烈,同時又英雄輩出的戰爭傳奇,更能吸引羅蘭·艾默裡奇的注意力。
因為在他看來,後世的人們永遠不應該忘記這段失去無數生命和鮮血的往事。
可進入新千年以後,好萊塢已然不再熱衷於拍攝戰爭片,想要取得好萊塢電影公司對一部戰爭片的投資可謂是難上加難。
在盛行製作續集電影的時代,耗資巨大的戰爭電影製作既不能通過拍攝續集來形成可供開發的電影IP,同時又無法保證最終效益,這使得傳統戰爭電影在今天的電影市場上舉步維艱。
近幾年,關於戰爭紀實類的影片數量明顯呈現出大幅減少的趨勢,在《決戰中途島》之前,上一部號稱大製作的戰爭電影,還是2016年由梅爾吉布森執導的《血戰鋼鋸嶺》。
然而,即便是這部後來大獲成功、引發熱議的《血戰鋼鋸嶺》在拍攝啟動階段也硬是沒有從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拿到一分拍攝資金,最終還是靠著無數電影小廠齊心合力進行投資,才使得影片獲得了4000萬美元的投資經費。
在超級英雄類型電影動輒耗資數億美元製作的時代,用區區4000萬美元拍攝一部有著諸多戰爭大場面的電影可謂是難上加難,影片最終令人震撼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要歸功與梅爾吉布森的精打細算。
羅蘭·艾默裡奇為拍攝《決戰中途島》而拉投資的過程與梅爾吉布森相比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接受採訪時,他回憶道「好萊塢的製片公司當時不願意拍這部電影,所以我滿世界找投資。」
一直到2017年,電影項目的資金才初步到位。
精打細算下的大場面製作
相比羅蘭·艾默裡奇前些年的驚世之作《2012》,《決戰中途島》的拍攝預算可謂是大幅縮水,僅僅只有一億美元,基本上相當於漫威拍攝一部《蟻人》所耗費的資金。
二十餘年前,那部由麥可貝執導,象徵戰爭電影黃金巔峰同時也是衰敗開始的《珍珠港》都耗費了1.4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的話,《決戰中途島》僅僅只有《珍珠港》一半左右的預算。
所以,電影自然不可能像克里斯多福諾蘭拍攝《敦刻爾克》一樣動用大規模的群眾演員、大量採用實景拍攝,整部《決戰中途島》幾乎全部使用了綠幕和電腦模型。
當然,電腦特效技術的快速發展依舊在部分程度上彌補了電影在特效畫面上的不足,整體來看充斥全片的大規模戰爭場面依舊顯得十分逼真和震撼。
電影中,美日雙方大規模的海軍艦隊和動輒數百架的戰機轟鳴幾乎開了同類型電影之最。而相比1978年的那部《中途島戰役》,本片對於同一段歷史場景的還原無疑要更加真實和宏大。
事無巨細的歷史還原
許多軍迷在初次觀看完本片時就直言,這部電影幾乎是紀錄片級別的,它以還原歷史和戰爭場面作為最大目標。
以往我們在評價好萊塢電影時,多會來一句個人英雄主義。
然而在《決戰中途島》中,即便片中的幾位主人公都帶有英雄色彩,但是他們都被表現為整個戰爭全局的小人物,被戰爭陰霾裹挾著向前,不斷做出符合集體和國家的抉擇。
對歷史的尊重與還原是這部電影的一大特色,還原到什麼程度呢?
不僅影片的三位主人公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甚至於片中僅僅出場數分鐘在珍珠港事件中犧牲自我、拯救士兵的士官,在作戰中不幸被俘遭到殺害的士兵甚至於敵方的配角人物也全都有歷史依據。
正是在這樣的人物形象構建和情節架構前提下,使電影區別於以往其他的同類型作品具有更為深刻和沉重的歷史意義,也更能打動今天坐在電影院中的觀眾回顧那段無比慘烈而光輝的戰爭歲月。
以往的二戰類型電影雖然大多場面宏大,但又都多多少少會出現一些戰術錯誤和場面虛假的情況。可在《決戰中途島》中,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卻做到了很多電影人難以實現的探究歷史細節。
首先是電影中多次出現的俯衝轟炸機轟炸敵方艦船的場景就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超越了1976年的那部《中途島戰役》。
在二戰初期,雷達和制導都還沒有運用到實際空戰中,轟炸機想要命中目標可謂是比登天還難,而由英國人在一戰時期發明的俯衝轟炸技術就成為了高效命中目標的唯一途徑。
這種先極速俯衝,以近乎垂直角度下降並瞄準目標,然後利用投彈輔助器投擲炸彈,隨後緊急拉升的作戰技術來源於動物世界中的遊隼獵食,充滿極高的難度係數和危險係數,但是成功率和精準率卻要遠高於一般的高空投彈。
為了在電影中真實準確的進行還原空戰場面,主創團隊不惜重新按照歷史標準建造了兩架等比例的模型戰機以及航母甲板,並找來了空戰史學家和美國海軍對相關細節進行把關,最後呈現出來的效果自然也是相當的亮眼。
再有就是許多真實歷史人物和橋段的復刻,基本上達到了事無巨細的地步。
比如影片中不顧生命危險在中途島上冒死拍攝真實空戰場面的老頭。在真實歷史中,這老頭的名字叫約翰·福特,他憑藉在中途島拍攝的真實戰爭場面製作成了《中途島戰役》的紀錄片,並且因此獲得了當年度的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而傳奇潛艇鸚鵡螺號在電影中的亮相同樣與真實歷史達到了驚人的一致性,包括數次瞄準日軍航母進行射擊都未命中,但是卻意外拖延了日軍艦隊的行進速度,使得遊弋在附近空域許久的轟炸機編隊得以發現日軍艦隊和航母。
而影片中的數名主人公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有名有姓的傳奇人物,包括林賽、貝斯特以及麥克拉斯基在後來都被美國海軍和空軍所銘記,作為服役艦船的名號或者是卓越獎項的名字。
客觀公正的價值立場
相比《拯救大兵瑞恩》、《兵臨城下》、《硫磺島來信》、《這裡的黎明靜悄悄》這些在拍攝製作時帶有明顯價值觀立場和思想內核的商業戰爭電影,《決戰中途島》基本上完全是按照真實歷史進行演繹的,沒有夾雜任何主觀的情感和思想理念。
相比羅蘭·艾默裡奇多年以前所拍攝的《獨立日》,這樣的創作理念無疑是他的一次巨大突破。
在電影上映前的一次採訪中,羅蘭·艾默裡奇這樣說道,「在當今的社會之中,我們的確需要愛國,需要倡導愛國主義理念,但同時,我們亦不應該讓愛國主義演變成狹隘的民族主義,使之成為阻礙我們未來發展的障礙。」
在《決戰中途島》中,我們可以看到上至高層指揮,下至普通日本士兵,他們不再是以往電影中那個面目猙獰的形象,反而更加貼近於現實。
他們同樣對戰爭和死亡充滿恐懼,同樣是抱著為國奉獻的鬥志參軍入伍來到前線的。與其說他們殘酷,倒不如說戰爭本身就是一件無比殘酷的事情。
拍攝戰爭影片的意義除了討論誰對誰錯,還在於向人們展現出戰爭的殘酷無情,從而使人們更加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並且銘記那些為了取得戰爭勝利而犧牲的英雄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