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好萊塢的大導演,似乎戰爭片是他們履歷中極為重要的一筆——史匹柏在1998年就推出了「時代經典」《拯救大兵瑞恩》;麥可貝的《珍珠港》是他最被認可的作品之一;梅爾吉布森的《血戰鋼鋸嶺》在中國上映時造就一段票房佳話;《敦刻爾克》助諾蘭再度封神……戰爭題材是集大製作、人文內涵為一體的類型片,換一句話說:它有先天商業與藝術融合的優勢,所以導演們總不願意放過執導戰爭電影的機會。被稱為「災難片之父」的羅蘭艾默裡奇在《獨立日2》票房口碑皆輸之後,時隔三年攜戰爭大作《決戰中途島》歸來,試著為三年前的那場「敗仗」正名;而觀影過後,如果說《中途島》帶來了什麼驚喜,確實是萬不能及的,可艾默裡奇的確將他的能力在這部電影中完全的展露了出來。
《決戰中途島》由災難名導羅蘭艾默裡奇(《2012》、《獨立日》)執導,匯集了一眾好萊塢大咖:艾德斯克林(《死侍》)、盧克伊萬斯(《速度與激情6》)、派屈克威爾森(《海王》)、伍迪哈裡森(《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丹尼斯奎德(《後天》)、艾倫艾克哈特(《蝙蝠俠:黑暗騎士》)、尼克喬納斯(《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毫不誇張的說,這種陣容就是好萊塢的「建軍大業」。影片聚焦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的「中途島海戰」,中途島戰役於1942年6月4日展開,美國海軍在此戰役中成功擊退日本海軍對中途島環礁的攻擊,日軍在海戰中大敗,日軍在此次戰役中沉沒4艘航母、重巡洋艦三隈號沉沒,被毀332架軍機(包括備用機) 3057人陣亡,其中110名飛行人員 ;美軍航母「約克城」號沉沒、驅逐艦哈曼號沉沒,98架軍機被毀,307人陣亡,其中172名飛行人員。這場戰爭美軍以少勝多,直接扭轉了太平洋戰場的局勢,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為日後擊垮日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熟悉艾默裡奇的影迷了解,他最大的能力就是對於大場面的調控(到現在筆者都對《2012》當中大地塌陷的場面記憶猶新,當時坐在影院裡感受到的只有震撼)以及恢弘的想像力,《決戰中途島》裡他把這種能力展現在「海空激戰」當中,轟炸機如蝗蟲一般蓋過天空,硝煙之中槍林彈雨,每架飛機都做著自殺式的俯衝,他們只有一個目的——炸掉航母……這可能就是艾默裡奇心裡的戰爭,很直接,很慘烈;這沒什麼不好,畢竟好萊塢大片就該以感觀衝擊為主,但艾默裡奇沒有放篇幅去關注戰爭中的人,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幾乎有一個半小時是在「狂轟濫炸」,那這部戰爭片就僅僅停留在視覺的震撼上,卻很難對觀者的心靈造成衝擊。
這一點諾蘭就做的極其出色,他的《敦刻爾克》沒有狂轟濫炸,沒有槍林彈雨,大場面可能僅僅是《決戰中途島》的十分之一,然而電影卻將每個人的生存狀態刻畫的極其細緻,諾蘭設計的每一個衝突都在拷問人性,像「落水營救」和「廢潛艇」的段落都是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而《決戰中途島》則缺少這樣的內核。所以戰爭片不該以戰爭去刻畫戰爭,而是該以人去刻畫戰爭。02《決戰中途島》的敘事中規中矩,沒有像《敦刻爾克》那樣打破常規,也不會到那種敘事紊亂的地步。
故事從來二戰爆發的四年前開始講起,引出的是在後來的「中途島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兩位主角——情報官萊頓和日本海軍主導者山本五十六(後者是轟炸珍珠港的主要負責人),而後就把觀眾很快的帶入了屬於艾默裡奇的節奏當中,開篇的「轟炸珍珠港」即是日後「中途島戰役」的開端,相比於麥可貝《珍珠港》裡的大場面,艾默裡奇的倒是更具創意——兩艘船之間的繩索、人在繩索上的無能為力以及渺小與轟炸機的龐大形成對比,這樣的大場面顯然更有意思,這就是剛剛提到的艾默裡奇的長處——他能把場面與想像力完美融合。
驚喜的是此次《決戰中途島》中有一條暗線——即是萊頓和山本之間的情報戰,這給觀眾展現的是一個不同的戰場以及不太了解的概念:情報工作在一場戰爭中的重要性。通過這條線索,艾默裡奇引出了他在電影裡想表達的第一個主題:信任。司令官信任情報員,將軍信任司令官,士兵信任的是命令,這一條信任鏈是打贏這場戰爭的關鍵。
影片在講述「中途島之戰」時採用的是時間順序,將1942年6月4日那一天拆分成不同的時間段來詳盡還原這場戰役,這種敘事模式的優勢在於對歷史的還原度很高,電影就像一本歷史書,把「中途島戰役」一比一的展示給了觀眾。
大多數的戰爭片裡少不了一個英雄,《決戰中途島》也不例外,百斯特上尉就是那位英雄。他技術高超、英勇無畏,性格上有點狂妄自大,可心底無比善良……聽起來很熟悉對吧,沒錯!大多數好萊塢式的英雄都是這樣的,所以這個人物沒有什麼新意與突破,可我對影片的一個「首尾呼應」去表現人物的手法是極其認同的——開篇百斯特為了炫技而炫技,可結尾這種「技」真的用上了,不得不說這種手法很高級,很巧妙。當然,每一個角色作為一個個體都在影片中發揮了屬於他的作用,能確定的是他們都是無畏的,正是因為這種無畏,才能擊敗瘋狂的日軍,這些士兵的愛國精神是反法西斯戰爭精神的縮影,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有這樣的大無畏者,反法西斯才能勝利。
最後要說的是好萊塢戰爭片提供給國內戰爭片的一些啟示。打造戰爭片,從電影角度來看,最主要的兩點就是紀實和客觀;《決戰中途島》裡,就算是給予日軍的也是一種壯烈和包容,說到底體現的就是戰爭的害人害己,每個人會有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態度,有了分歧就會有矛盾,民族之間有了矛盾可能就會爆發戰爭,每個民族又有每個民族的立場,唯一能確定的只是戰爭的殘酷與傷害,這些東西都是被歷史銘記的;到了今天,也該被電影人客觀的、記錄性的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