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罕見的太平洋海空戰大片《決戰中途島》上映了。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湧現的同題材大片《虎!虎!虎!》和《中途島之戰》相比,新版《決戰中途島》不玩投機取巧,沒有採用人們熟悉的大量歷史紀錄片鏡頭,而是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重新打造了波瀾壯闊的太平洋海空戰場景,具備強烈的戰爭片硬核,給了觀眾以良好的觀影體驗,這是一個特點。
在史實刻畫方面,《決戰中途島》脫離了前幾版對於歷史過程的完整敘述,而是採取了碎片化手法,選取了一些重要事件加以突出,如珍珠港遇襲、襲擊馬紹爾群島、杜立特飛行隊轟炸東京、珊瑚海之戰、破譯日軍密碼、尼米茲的運籌、決戰中途島等,以藝術化的手法重點重現歷史,一定程度彌補了前幾版史實流水化敘述的缺憾,這也是一個特點。
當然,反過來說,碎片化刻畫歷史就顯得劇情比較「跳」,欠缺宏觀視角,大大弱化了聯結各個歷史事件的不容忽視的邏輯環節,雖然被選取的重要歷史事件表現手法堪稱出色,對於熟悉歷史的觀眾當然不在話下,而那些圖新奇卻少知識儲備的人就只能看得迷迷糊糊了。從這個角度講,《決戰中途島》更適合資深軍迷去品味,外行人多半便是看個熱鬧了。
《決戰中途島》的另一個特點,是與《父輩的旗幟》、《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等相似,在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板下突出了一批或真實或虛構的大小人物,以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求所遇為主要視角,從而帶動故事節奏沿著歷史的軌跡前行,展現出宏大歷史背景下的個人命運演變。電影告訴我們,美軍不是少爺兵。當然,對於慣於表現經典英雄形象的美式大片而言,這一套路早已駕輕就熟了。
《決戰中途島》中刻畫了一批歷史人物,如尼米茲、哈爾西、斯普魯恩斯、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山口多聞、萊頓、羅奇福特、伯克曼、杜立特、麥克拉斯基、貝斯特、林賽、蓋伊等,或詳或略,但都個性鮮明,令人印象深刻,體現了導演羅蘭·艾默裡奇把握人物性格的功力。
影片中「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的垂死掙扎、約翰·福特在中途島上頂著日機火力拍攝、赫伯特·梅耶中尉駕機撞擊「赤城」號航空母艦、「鸚鵡螺」號潛艇孤膽衝敵陣、麥克拉斯基和貝斯特駕機高空俯衝轟炸日艦、布魯諾被俘後視死如歸墜海身亡、山口多聞與艦同沉臨終賞月等經典橋段,都是觀影者不容錯過的體驗時刻。
影片中濃墨重彩描寫的一個人物是迪克·貝斯特上尉,擔任美國海軍航空兵第6俯衝轟炸機中隊隊長。他性格特立獨行,技術嫻熟,對日軍的不義襲擊充滿憤慨,和戰友們一同奮起復仇,最終將龐然大物般的敵人埋葬到了海底。
在中途島海空決戰中,貝斯特駕駛SBD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從「企業」號航空母艦起飛,突破日軍炮火織成的死亡之網,先後投彈重創「赤城」號和「飛龍」號兩艘航空母艦,致其最後沉沒,立下了傳奇功勳。因此,貝斯特被授予美國海軍十字勳章。可惜的是,他在高空俯衝時吸入了危險的鹼性氣體,致肺部受傷,後來無法再擔負飛行任務,只好早早結束了空中生涯。
中途島決戰的前半場日軍佔盡優勢,美軍的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魚雷機中隊反覆向日軍艦隊突擊,但都無效果,自己卻損失慘重。直到麥克拉斯基、貝斯特等率領的俯衝轟炸機中隊出現,才一舉扭轉了戰局,創造了太平洋戰爭中最經典的一幕。影片中貝斯特數度駕機高速向敵艦俯衝,如此壯觀暈眩的感覺非驚心動魄所能形容,僅這些場面就使該片具備了超越一般戰爭片的獨特氣質。
總的來說,《決戰中途島》是一部值得花錢上影院看的片子,儘管它現在還不能稱之為偉大,但一定會留在經典殿堂中。在這裡,嚮導演羅蘭·艾默裡奇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