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屈克·威爾森
時光網洛杉磯特稿 11月8日,一部新的二戰電影《決戰中途島》在美國和中國同步上映,該片展現了珍珠港事件,以及後來美國打敗了日本的中途島戰役。電影由羅蘭·艾默裡奇(《獨立日》)擔任導演,演員陣容也是星光熠熠,包括艾德·斯克林(《沉睡魔咒2》),派屈克·威爾森(《海王》),盧克·伊萬斯(《美女與野獸》),艾倫·艾克哈特(《蝙蝠俠:黑暗騎士》);
尼克·喬納斯(《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達倫·克裡斯(《美國犯罪故事:範思哲謀殺案》),傑克·韋伯(《活死人黎明》),曼迪·摩爾(《我們這一天》),丹尼斯·奎德(《後天》),還有伍迪·哈裡森(《殭屍之地2》)。這部電影拍得好,預算高,動作戲精彩,製作華麗,同時兼具娛樂性和教育性。但是,儘管演員們的表演都非常精彩,本片有時還是會令人覺得情感空虛。
盧克·伊萬斯
電影一開始講述了1941年,日本襲擊美國珍珠港海軍基地的故事。很快,海軍飛行員韋德·麥克拉斯基(盧克·伊萬斯 飾)和迪克·百斯特(艾德·斯克林 飾)出場,還有百斯特的妻子安妮(曼迪·摩爾 飾),遇襲當天他們都在珍珠港。美國迅速對日本宣戰,詹姆斯·杜立特上校(艾倫·艾克哈特 飾)在逃往中國之前,率隊向東京發起了一次果敢的空襲。
與此同時,電報破譯員埃德溫·萊頓(派屈克·威爾森 飾)發現日本還計劃要向中途島發動突襲,他必須說服尼米茲上將(伍迪·哈裡森 飾)通知首都華盛頓,為即將到來的戰役做好相應準備。珍珠港事件發生六個月之後,在萊頓和他團隊的幫助之下,美國制訂了一個計劃,要把日軍戰船引出中途島,並且讓百斯特和麥克拉斯基的俯衝轟炸機去炸毀日本的航空母艦,最終打垮日軍。
艾德·斯克林(左)與盧克·克萊坦克
導演羅蘭·艾默裡奇以拍攝科幻大片著稱,比如《宇宙奇兵》、《獨立日》等等,這一次,他依然保持著自己喧囂的氛圍和超乎尋常的視效風格,他的這種風格對這部二戰片影響很大。儘管有些畫面一看就是用CGI做的,而且跟故事發生的背景時代有些不相融,但卻對戰爭戲的氛圍起到了很好的烘託作用,讓觀眾深刻地感受到了戰爭的危機感。
片中一些大的戰爭場面,例如襲擊珍珠港、轟炸東京、還有中途島之戰本身,都是非常驚人的視覺奇觀,而且有可能是一些一直以來拍得最震撼人心、最好的戰爭場面。我對這部電影最大的不滿在於劇本,它裡面包含了太多人物,太多複雜的情節,有時候故事,尤其是片中人物的行為動機,經常會被那些壯觀場面所掩蓋。
曼迪·摩爾(右)
電影選角都很貼合人物,但很不幸,曼迪·摩爾飾演的是一個「憂心忡忡的妻子」,本身沒多大的發揮空間。艾德·斯克林在《死侍》中用一個反派角色為自己打響了知名度,在這部電影裡,他作為主角發揮得很好,儘管他的「新澤西」口音還有待改善。艾倫·艾克哈特飾演的詹姆斯·杜立特上校非常出色,但他的戲份讓人感覺像是在拍他的個人獨立電影,和主線劇情關係不大。
派屈克·威爾森的表演是電影的核心部分,很好地平衡著片中的動作戲份。他跟伍迪·哈裡森有幾場戲演得非常好,後者的演技也發揮穩定,還能給觀眾帶來一些小驚喜。盧克·伊萬斯的表演也挺好,但常常會被大場面動作戲搶走風頭。
伍迪·哈裡森
音樂人出身的演員尼克·喬納斯表演出人意料得精彩,他飾演的是一個非常勇敢的航空機械師。這個角色讓他閃閃發光,證明了他可以成為一個魅力四射的電影明星。還值得一提的是丹尼斯·奎德,他給自己飾演的威廉中將添加了一層莊嚴感。
這部電影跟其他二戰題材電影不一樣的地方,還在於它展現了戰爭的兩面,並沒有把日本人塑造成「吹鬍子瞪眼」的惡棍。然而,還是要再說一次,複雜的情節和大場面動作戲份擠佔了角色發展的空間,我希望能有更多時間讓觀眾去了解那些日軍角色的內在動機。
艾默裡奇能把這麼龐雜的故事塞進一部138分鐘的電影裡,很了不起,但我認為,如果他們沒有強行把這麼多東西擠進一部電影裡,那麼這部電影可能會更精彩。很顯然,你要營造中途島戰役的戰爭氛圍,所以用珍珠港事件做開頭是個很明智的選擇,但萊頓的電報破譯小組以及杜立特對東京發動的空襲,都應該有各自的一部電影才能講好他們的故事。
艾倫·艾克哈特飾演杜立特上校
電影裡甚至還有一條副線,講的是導演約翰·福特在戰爭期間拍攝電影的故事,雖然很有意思,但完全是多餘的。如果故事能夠集中在百斯特和麥克拉斯基,以及他們俯衝轟炸機編隊的犧牲,還有中途島戰役的勝利上,這部電影會更好,更完整。
最後,《決戰中途島》不是一部煽情的電影,但它切實地講述了一個重要的、關於勇氣的真實故事,片中還有一些有史以來電影裡出現過的最棒二戰場景。電影向全世界為了自由而死於戰爭的人們致敬,而且只有羅蘭·艾默裡奇能導出這樣一部大製作,大場面,充滿動作戲,視效驚豔,符合大眾心理的爆米花電影。
丹尼斯·奎德
其他媒體評論
《綜藝》:
「一些戰爭片很受尊敬,例如《全金屬外殼》《拯救大兵瑞恩》《野戰排》以及《拆彈部隊》;也有一些爆米花戰爭片,把歷史事件簡化成動作爽片,例如麥可·貝和傑瑞·布魯克海默製作的《珍珠港》,或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的,煽動人心的伊拉克戰爭片《美國狙擊手》。
此外,還有像《決戰中途島》這樣的電影,高預算的商業巨製,想要用各種轟炸戲大場面讓你驚豔,不過電影最後的效果還是比較對觀眾負責的。從敘事角度來看,勉強及格(儘管這部電影比1976年那部雜亂無章、陳詞濫調的《中途島之戰》更加流暢)。
一開始,電影展現了珍珠港事件的準備過程(以及襲擊過程),劇情在日軍軍官首領和美軍之間來回跳轉,其中一個美軍軍官感覺到,從30年代末開始,日本就在謀劃著什麼——埃德溫·萊頓(派屈克·威爾森 飾)本來是個海軍隨員,後來成為了美軍情報官,帶領一隊人一點點地破譯攔截下來的日軍電報信息。
豐川悅司飾演的山本五十六
電影堅持以客觀角度刻畫日本人,有時會讓人想起1970年好萊塢電影《虎!虎!虎!》,那部電影講的也是珍珠港事件,而且是跟日方合拍的,幾乎可以算是一種外交行為了。《決戰中途島》著重刻畫了日軍在珍珠港事件中的狂妄自大:做著帝國夢的日本,最終只能吞下自己種的毀滅苦果。」
《好萊塢報導》:
「先把影片質量問題拋開,就說在2019年,有多少潛在觀眾會成為羅蘭·艾默裡奇的《決戰中途島》這種影片的受眾?觀眾對這種展現納粹恐怖的電影似乎一直都有需求,這種電影能體現二戰的必要性;像克里斯多福·諾蘭這樣的導演很喜歡嘗試新方法,把這場戰爭以符合當代審美的方式再現出來。但又有多少人想看堅持走懷舊路線的,像《決戰中途島》這樣的電影呢?
淺野忠信飾演日本海軍高級將領山口多聞
這種電影只不過用了現代的數位技術,重新把美國從四十年代就開始講的老故事又講了一遍。哪怕曾經的歷史頻道,現在也已經把重點從這段歷史(以及整體歷史)上移開了——也許是因為執著於「最偉大的一代」這種浪漫主義觀念的人群在日益縮減吧。
很不幸,有些電影愛好者(比如我),他們理論上會喜歡看用21世紀價值觀重新打造的所謂類型片,但《決戰中途島》對於這樣的受眾都難以產生吸引力。儘管片子預算很高,演員們也很有才華,但電影還是很奇怪,難以打動人心。在自己的第一部故事片劇本裡,編劇韋斯·圖克寫的臺詞很生硬,一些動作也很奇怪,使得潛在的戲劇性沒能釋放出來。
尼克·喬納斯
的確,艾默裡奇拍了很多空戰戲,戰鬥機飛行員們穿越轟鳴的炮林彈雨,本來是想營造一種驚悚的感覺,但這樣的戲份可能還是在《獨立日》這種講述地球抵抗外星人的電影裡更有效果吧。」
《紐約時報》:
「《決戰中途島》是一部新的、展現1942年那場決定性海空之戰的電影,由羅蘭·艾默裡奇執導,他還曾執導過《獨立日》,那部電影可以說是他的巔峰之作,而《決戰中途島》只能說是平平無奇。這部電影好的部分令人激動,也令人尊敬,但不好的地方則有點可笑。
達倫·克裡斯
電影延續了一批二戰電影的路子(例如,《虎!虎!虎!》和1976年的《中途島之戰》)——跟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刻爾克》不一樣,本片更注重規模而不是個人表達。要在不到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展現出地理上的複雜性,以及每個人的故事,《決戰中途島》只好讓人物的對話非常直白,為了逼真的形式而犧牲了故事。」
INDIEWIRE:
「《珍珠港》至少夠瀟灑。對於羅蘭·艾默裡奇的《決戰中途島》——這是一部平淡得要死,像沃爾瑪一樣毫無特點、翻來覆去講述二戰中至關重要那場海戰的電影,你能給出的最好評價,就是它沒有把日方角色寫得很沒有人性。實際上,山本五十六上將和他的手下們,跟扁平得像卡通一樣的美方人物相比,還算立體(但還不夠)。
導演艾默裡奇在片場
美國這邊的角色都大同小異,他們說話的方式好像他們都來自布魯克林一樣,他們的行為則像是剛從《翠鳳豔曲》(1945年電影)的片場出來似的,只有名字聽起來像是真實的人物。太可恥了,因為這部電影有些時候表現得對作戰雙方都很尊重,參戰的士兵們有勇氣為自己的國家獻出生命,而在遙遠的後方指揮作戰的軍官們永遠不必做出這樣的犧牲。
《決戰中途島》唯一的可取之處就是它提醒了我們,美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有那些願意以命相護的人們。唉,這些人值得我們用更好的作品去表達敬意,而不是艾默裡奇拍的這種大雜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