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

2020-12-17 中國青年報

我一直認為,戰爭片是創作難度最大的一個電影類型。其他類型的電影,無論是科幻片、武俠片、西部片、黑幫片、歌舞片,都屬於既有固定的電影空間(比如外星球、宇宙飛船、江湖、西部小鎮等),又有各種成熟的敘事套路(比如打來打去、殺來殺去、愛來愛去等),唯獨戰爭片在這一點上跟其他類型的電影都不一樣。

廣義的戰爭片包括各種涉及戰爭題材的影片,本文討論的戰爭片僅指還原某一場具體戰役的影片。一部講述某一場戰役的電影,在創作時,這裡面有很多東西是有衝突的,很難做到左右兼顧。比如說,一味往還原歷史的方向上靠,那怎麼做都比不上一部好的紀錄片;而往反方向走去追求電影藝術的虛構性和戲劇性,搞不好又會衝淡了戰爭本身的歷史感和影片的真實感。

典型的失敗案例,比如被麥可·貝大導演拍砸了的那部《珍珠港》,原本以為做到了十足的精心算計,美女帥哥三角戀搭配真實的戰爭歷史,結果卻兩頭不討好。虛構的愛情故事減弱了戰爭歷史的真實感;而戰爭歷史的真實感又讓那個老套的愛情故事顯得過於虛構。

說到這裡再說句題外話,某些影視作品的創作者想當然的認為,現代的年輕人普遍對歷史題材的東西不感興趣,而想要吸引年輕人,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真實的歷史裡面添加幾個虛構的愛情故事。只要加個愛情故事就能吸引年輕人?持這種思路的創作者,該是有多不了解現在的年輕人啊!

再比如說,在戰爭片的類型框架裡面,雖然可以砸錢燒錢做出各種宏大的戰爭場面,但一切又都必須嚴格遵守歷史事實,不能像拍《星球大戰》那樣天馬行空。可以用各種電影手段來塑造英雄人物,但又必須把對人物的塑造嚴格控制在講述戰爭史實的基礎上,更何況多數人物都有真實原型,想虛構一下也空間有限。一部電影時長有限,如何對戰爭的細節進行取捨,同時讓熟悉這場戰爭的觀眾和不了解這場戰爭的觀眾都獲得觀影滿足,這恐怕是一個更難的問題。總之,一部高水準的戰爭片,追求的不應該像某些類型電影一樣在某一方面做到極致,而是首先要考慮各種方方面面之間的相互平衡。

所謂戰爭片如此多嬌,引無數大導盡折腰。吳宇森拍砸過一部《風語者》,麥可·貝拍砸過一部《珍珠港》,即便如諾蘭這種被很多影迷奉為神級的導演,《敦刻爾克》也很難說是他拍過的最好的電影作品。這些案例,可以作為大導演羅蘭·艾默裡奇拍《決戰中途島》的前史。雖然這位大導演有《獨立日》《後天》《2012》等多部經典名片珠玉在前,但畢竟戰爭片和科幻片的內在邏輯有所不同。比如說,《獨立日》《後天》《2012》這樣的科幻片可以用各種不靠譜的想像來製造出銀幕上的驚心動魄,而《決戰中途島》再怎麼驚心動魄也不能脫離歷史事實。雖然有前面說的這諸多難處,但總的來說,這部《決戰中途島》在各方面都平衡得不錯。整部電影主要包括三個大的歷史事件:偷襲珍珠港、空襲東京、中途島戰役,下面咱們一一細說。

一、先說一說太平洋戰爭

關於太平洋戰爭,相關的書、電影、紀錄片可以說是汗牛充棟,我這裡就不班門弄斧了。只給大家推薦一本書——《逐陸記IV》。這本書不光描寫了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詳細過程,而且相當深刻分析了日本這個民族近代以來內在思想的變化過程,深入淺出,很有見地。另一個值得推薦的是《羅輯思維》裡面其中講《中途島戰役》的一期,其中詳細講述了戰役中的幾個細節,比如南雲忠一先掛炸彈又換魚雷又換炸彈的那一番折騰,不光是導致貽誤戰機,而且給整艘航母帶來滅頂之災。從廣度上來說,《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不可能展開鋪陳到《逐陸記IV》的這個程度;從細節上來說,《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也沒能很細緻的把類似炸彈換魚雷那樣的細節刻畫的足夠充分。書、電影、脫口秀式講座,把這三者加在一起,可以對太平洋戰爭和中途島戰役有更充分的了解,也可以更多的體味到《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的內在樂趣。

只說《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的話,我相當欣賞影片開場第一段,講述1937年美國情報員埃德溫·萊頓和山本五十六對談的這場戲。一場戰爭,想要把它的來龍去脈說清楚談何容易,更何況只是一部電影,更何況只是一部電影開場幾分鐘的一點戲。這場戲表面上看波瀾不驚,實際上信息量極大。日本這個國家之所以敢發動太平洋戰爭,向美國叫板,很大程度上源於兩種心態的雜糅共處,一半是過激主義,一半是賭徒心理,而這兩者,都集中體現在了山本五十六這個人身上。關於山本五十六和埃德溫·萊頓之間的這段面談對話,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我不得而知,但從電影敘事的角度來說,這個開場可以說相當精妙。這裡影片借山本五十六的話,用白描筆法交代了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起因。山本五十六的原話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日本這個國家由於一而再再而三的勝利,已經接近瘋狂。我已經算是這些人裡面夠理性的了,你們美國別逼我,別掐斷對我們的石油出口,否則我們就只有發動戰爭了。這裡實際上是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對話。

果然,幾年後,美國掐斷了對日本的石油出口,山本五十六決定理性的豪賭一把,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海軍的中堅力量,把戰爭控制在一年之內,逼美國和談,這是日本對美國發動戰爭之前制定的驚天計劃。《決戰中途島》雖然沒能把這些細節一一交代清楚——光交代這些其實就夠拍一部電影了——但至少用寥寥數筆描畫出了戰爭之前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各自的狀態。簡單地說,日本這個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戰爭中屢戰屢勝,已經像賭徒賭紅了眼一樣快瘋了,而美國在這個時候並不想打仗。

二、偷襲珍珠港

把偷襲珍珠港作為《決戰中途島》大戲的第一幕,這個設置也相當精妙。其一,從視聽效果來說,把宏大戰爭場面放在影片開場,刺激眼球滿足觀眾的破壞欲;其二,從敘事角度來說,因為有珍珠港的戰敗恥辱,所以後面的中途島戰役無論是在邏輯上還是在法理上,都更加順理成章;其三,從情感上來說,珍珠港戰敗在前,中途島勝利在後,同樣是戰爭場面,但在情感認同上屬於欲揚先抑,前面的失敗讓後面的勝利在情感體驗方面更具宣洩效果。

這場戲的成功再次反襯出《珍珠港》的失敗。畢竟,珍珠港被偷襲這是美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次戰敗,用這個事件來升華情感,弘揚美式愛國主義主旋律,怎麼說都感覺有點擰巴。《決戰中途島》中把珍珠港被偷襲這個事件放在影片開場,敘事上情感上都更高一籌。戰敗就是戰敗,就算像《珍珠港》一樣虛構出兩個飛行員在潰敗中逆襲一下的情節,也不可能把這種憋一口氣的感覺給扭轉過來。《決戰中途島》中珍珠港被偷襲的這一場戲,對日本這一邊決策層的計謀策略,以及日本空軍的瘋狂兇悍都著墨極少。這是因為,這場戲的重點是展現偷襲珍珠港這一事件對於美國來說它的災難性,而不是要客觀展現交戰雙方的各自狀況。這個定位配合羅蘭·艾默裡奇這位災難片大導可以說恰到好處。對於這位大導演來說,只需把《獨立日》《後天》《2012》中製造天崩地裂場面的技法依葫蘆畫瓢,換到珍珠港的基地、軍艦這些東西上面就可以了。

總之,珍珠港被偷襲的這場戲在《決戰中途島》中的位置,好比一首歌曲的開場第一段,確定音調確定節奏,奠定旋律感和感情基調。至於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各種細節,比如行動之前怎麼瞞天過海,又怎麼想著計算好時間先宣戰再進攻,好免去「偷襲」這個惡名,結果如意算盤沒打成等等,這些細節加起來又可以拍一部電影甚至一部電視劇了。

三、空襲東京

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美國空襲東京。撇開戰爭的殘酷和破壞性等因素,僅從審美的角度來看,空襲東京的藝術美感要遠大於偷襲珍珠港,甚至可以說是整個二戰中最具藝術感的一次軍事行動。因為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看,這是一次極不划算的賠錢買賣,冒著犧牲掉自己的轟炸機和自己的飛行員的危險,往東京上空極不精準地胡亂扔幾個炸彈,對敵方造成的物質破壞甚至可能都比不上這幾架轟炸機值錢。但從精神層面來說,這是近代以來第一次把戰火燒到日本本土,給對方造成的精神上的打擊是不可估量的。

在貝導的《珍珠港》裡面,空襲東京是影片結尾升華的一場戲,重在渲染氣氛宣洩情感,所以只講了這個事件的行動本身,細節交代不多。《決戰中途島》中點到更多細節,但限於篇幅同樣沒辦法交代更細。實際上,這個事件本身又可以拍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在正式行動之前,美國軍方絞盡腦汁解決了以下幾個問題:其一,怎樣才能讓陸地上起飛的轟炸機,在距離不夠長的航母甲板上起飛;其二,怎樣才能讓飛行員扔完炸彈之後安全返回。針對第一個問題,軍方把轟炸機上所有能拆的全拆了,然後在一個軍事基地秘密訓練這批飛行員短距離起飛。懾於當時日本強大的海軍布防,美國的航母不能靠日本太近,而在這個距離上轟炸機起飛轟炸東京後,是不可能有足夠的燃料再返回航母的。羅斯福總統和蔣介石商定的策略是,轟炸東京之後讓飛行員在中國的浙江一帶跳傘。這次行動給日本造成的精神打擊,以及事件之後日本對浙江一帶中國平民的瘋狂報復,這些在《決戰中途島》中都有所展現。

四、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雖然是整個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但從純粹的戰爭審美的角度來說,這場仗打得其實有點亂,不像偷襲珍珠港和空襲東京那麼簡潔純粹。而且,太平洋戰爭的最終勝利,關鍵不在於具體某一場戰役的謀略布局,甚至不在於什麼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在於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各自工業實力的對比。實際上,山本五十六本人對於美國的工業實力是相當了解的,所以他的計劃是速戰速決,能在短時間內逼美國和談就算贏了。但是在這個計劃裡面,他顯然還是低估了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尤其低估了美國人尚武好鬥的民族性格。

珍珠港被偷襲之後,整個美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機器,源源不斷生產出各種軍用物質送往前線,光航空母艦就造了一百多艘。而日本這邊打到最後是真正的民窮財盡,到神風敢死隊的時候連木頭飛機都送上天了。兩邊工業生產實力相差懸殊,美國就是耗也把日本給耗死了。具體的數據細節,各種資料汗牛充棟,這裡就不贅述了。

中途島戰役之所以被影視創作者青睞(1976年好萊塢曾拍過《中途島之戰》),除了因為它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之外,還在於這次戰役本身具有極強的戲劇性。日本這邊想要再一次複製偷襲珍珠港的成功模式,再發動一次突然襲擊徹底擊垮美國的海軍力量,但顯然這一次玩得不如偷襲珍珠港的那一次高明。所謂做賊心虛,首先日本這一次在心理上便處在了劣勢。美國這邊,雖然事先用計謀破譯了日本的情報密碼,但也只是做到了事先有所準備。具體的戰鬥過程,其實有點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意思。這場海上的戰爭完全不像陸地上的戰爭那般有條理有層次。浩瀚大海,雙方甚至連對方的艦隊在哪兒都沒能精準定位。最關鍵的一條線索其實是,美國的海軍潛艇鸚鵡螺號稀裡糊塗撞上了日本海軍的大部隊,然後追擊鸚鵡螺號的這艘日本軍艦在返航途中,又意外被天上胡亂飛的美國空軍給發現了,這才有了後面美國空軍對日本軍艦的狂轟濫炸,而日軍飛機在這種情況下的反應必然會晚那麼一步,同時有南雲忠一的猶豫不決等因素貽誤戰機。

再次撇開戰爭的正義性與非正義性,以及它的殘酷性和破壞性,僅從戰爭審美的角度來說,中途島戰役可以說是一次東方戰爭藝術和西方戰爭藝術的大規模碰撞。整體而言,東方的戰爭藝術更傾向於集體主義,以及按照事先的規劃按部就班進行戰鬥;而西方的戰爭藝術更傾向於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有時能靈活掌握隨機應變,有時也會無組織無紀律。這兩種傾向只是大同小異,沒有哪一種必然比另一種更好用更能戰勝對手。具體到中途島這一次的戰役,只是恰好暴露出了前者的短處和後者的長處而已。像美軍中下級面對上級可以那麼隨心隨性滿不在乎,這種情況在強調以服從命令為軍人天職的東方軍隊中是很難想像的。

《決戰中途島》中對中途島戰役戰爭場面的展現,應該說是近些年戰爭片中的最佳。這裡面視聽語言的創新式運用功不可沒。比如說過去拍戰爭片,無論如何不大可能拍出轟炸機對日本軍艦進行俯衝式轟炸時,自上而下俯拍而且鏡頭跟著轟炸機向下俯衝的效果。這恰是現代電影的獨特魅力。這樣的視覺體驗,閱讀文字是不可能體驗到的,在紀錄片裡也是不可能看到的,在CG技術出現之前的老電影裡面也是不可能拍得出來的。原本相當混亂的戰鬥過程,在《決戰中途島》裡面被處理成幾個張弛有度的小的章節。最後那一個炸彈投下時,恰好命中日軍航母甲板上的太陽旗,伴隨男主角的一句臺詞,強調這是報珍珠港的一箭之仇。這種細節上適度的誇張虛構和影像化呈現,是《決戰中途島》這部電影的最大看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電影中出現的日軍形象,尤其是日本海軍將領的形象,邪惡歸邪惡,對其軍事才能還是相當肯定的,極少去刻意醜化對方。比如《決戰中途島》結尾那名艦長選擇和自己的軍艦一起沉沒,能把這一幕放在電影裡面,也可以算是美國人對自己對手的一點敬意,或者說是軍人武德的體現。畢竟,辱罵和貶損自己的對手,並不會給對方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想要戰勝對手戰勝敵人,想要斬妖除魔匡扶正義,提升自己的實力才是王道。

相關焦點

  • 戰爭片如此多嬌 為何《決戰中途島》是近年最佳
    原標題:《決戰中途島》:戰爭片如此多嬌持這種思路的創作者,該是有多不了解現在的年輕人啊!總之,一部高水準的戰爭片,追求的不應該像某些類型電影一樣在某一方面做到極致,而是首先要考慮各種方方面面之間的相互平衡。所謂戰爭片如此多嬌,引無數大導盡折腰。吳宇森拍砸過一部《風語者》,麥可·貝拍砸過一部《珍珠港》,即便如諾蘭這種被很多影迷奉為神級的導演,《敦刻爾克》也很難說是他拍過的最好的電影作品。這些案例,可以作為大導演羅蘭·艾默裡奇拍《決戰中途島》的前史。
  • 《決戰中途島》一部感情過於豐富的紀錄性戰爭片
    《決戰中途島》中恢弘的特效場面、龐大的航母艦隊、加之逼真的飛機轟鳴聲為觀眾完整地呈現出中途島海戰這一場以少勝多的歷史戰役。毫無疑問《決戰中途島》有著一部史詩級特效場面,1億美金的投資讓這部電影成為21世紀投資最大的戰爭片之一,絢爛的特效也沒有讓觀眾失望,強烈的視效成為至大殺器,更是成功地讓我對這段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我是電影學博士許樂,《決戰中途島》能成為經典的戰爭片嗎,問吧!
    我是電影學博士許樂,《決戰中途島
  • 想不到,一部戰爭片會出這麼多金句,《決戰中途島》太值得
    令人驚喜的是,正在熱映的《決戰中途島》就在"文和武"之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大場面"與"金句"齊飛,全程無尿點,看得人津津有味。先說說武,作為一部戰爭片,《決戰中途島》在戰爭場面上自然不會讓人失望,更何況這還是一部由有著"災難片之王"的導演之稱的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影片,電影中自然少不了讓人熱血沸騰的大場面。
  • 《決戰中途島》:信任與無畏
    被稱為「災難片之父」的羅蘭艾默裡奇在《獨立日2》票房口碑皆輸之後,時隔三年攜戰爭大作《決戰中途島》歸來,試著為三年前的那場「敗仗」正名;而觀影過後,如果說《中途島》帶來了什麼驚喜,確實是萬不能及的,可艾默裡奇的確將他的能力在這部電影中完全的展露了出來。
  • 《決戰中途島》全景式海戰
    又名: 中途島 / 中途島海戰 / 中途島戰役 / Battle of the Midway看完這個最新版的《決戰中途島》之後我曾想拿這個片子和2001年的《珍珠港》比,說「不如珍珠港,跳躍感太強,老想把整個太平洋戰爭全表達了,但也算是中上之作
  • 《決戰中途島》:一場決定性的戰鬥
    導演好萊塢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對災難場景的巧妙調度,從航母簇到空戰再現,將《決戰中途島》作為戰爭片,儘可能還原對二戰決戰的因果關係,而讓人覺得感受到在激烈的戰爭中影片只停留在範疇的主旋律中。艾默裡奇的保守主義使影片儘可能公正,《決戰中途島》的亮點在於,雖然他讚揚了愛國和美國士兵的無畏精神,但他沒有詆毀或貶低日本,相反,影片生動地詮釋了這場戰爭中的日本士兵,只有尊重他們的對手,他們才能展現他們的偉大深明一直是為電影而戰的方式,另一面也造就了電影敘事的碎片化,那些看花的人物很快就失去了一個有希望的故事的載體。
  • 《決戰中途島》:個人英雄主義的勝利
    好在戰爭片與其他類型片相比較尤其獨特的力量。其不可告人的秘密說的並不是戰爭是地獄,而是戰爭是一個能收容眾多娛樂元素的容器。所以,到了被稱為「新世紀戰爭電影的史詩」的《珍珠港》(2001年)裡,作為戰爭片,它早就不再那麼「硬核」。《珍珠港》沒有像之前的《中途島海戰》或《虎!虎!虎!》
  • 《決戰中途島》:一通操作猛如虎
    我給《決戰中途島》打四顆星,如果滿分是五顆星的話。在所有的電影類型中,戰爭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支。因為一部優秀的戰爭片,對於資金,技術,演員,導演,編劇,道具,特技等等在內的所有因素都是一道巨大的挑戰,能夠做到門門優秀的作品,怎麼可能會不好看呢?
  • 《決戰中途島》不談情說愛,只有戰爭,卻遭吐槽就兩個人泡在海裡
    自從《決戰中途島》這部好萊塢大片公布拍攝以來,早就被很多影迷所期待了,畢竟這種改編自歷史真實戰爭的大片最受人喜歡。其實導演羅蘭·艾默裡奇早在十五年前就想拍這部電影了,據他自己介紹,當時向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提出拍攝計劃,沒想到趕上了該公司被日本索尼影業收購,因此拍攝計劃被擱置十五年。
  • 《決戰中途島》更像一部科普大片
    災難大片導演艾默·裡奇的新片《決戰中途島》是上周末看電影人士的不二選擇,記者也在上周日和不少影迷一起觀看了這部號稱戰爭大片的電影,全片看下來印證了網上的評價,與其說它是一部戰爭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科普片。
  • 《決戰中途島》影評:二戰經典戰役精彩還原!
    中途島海戰是二戰最著名的戰役之一,美軍的重大勝利一舉改變了太平洋戰爭的走勢,為日後的反攻奠定基礎,在1970年代也曾被搬上大螢幕。時隔四十多年後,好萊塢再度將這場戰役拍成電影《決戰中途島》(Midway),並成為一部觀賞性出色的作品。
  • 《決戰中途島》熱映 視效獲贊「看到心臟爆炸」
    1905電影網訊 好萊塢年度戰爭巨製《決戰中途島》正在熱映,影片公映後口碑持續走高,百場點映活動多地爆滿,領跑同檔期新片。
  • 《決戰中途島》:完美還原海空大戰!原來戰爭片也能拍成科普片?
    《決戰中途島》以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為背景,將太平洋戰局中美日兩軍的史詩對決通過銀幕進行了再現。 《決戰中途島》的所有戰爭場面完全是CG特效製作的,觀感極佳,技術相比之前的戰爭片又上了一個臺階。 的確,因為導演是羅蘭·艾默裡奇,他之前拍的電影例如《2012》《獨立日》《哥斯拉》等都是技術派影片。
  • 《決戰中途島》裡都是真男人
    好萊塢戰爭大片《決戰中途島》,即將於本周五登陸大銀幕!好萊塢全明星演員加上「特效大師」羅蘭·艾默裡奇,如此重磅的陣容無愧影片為「史詩級戰爭巨製」的期待,大膽預測一下,這周末影城的熱血即將被這部影片承包!勢必將為國內觀眾帶來「轟炸銀幕」的震撼效果。《決戰中途島》被外媒譽為「年度最值得期待的戰爭大片」,甚至是局座張召忠也對影片讚譽有加,評價該片堪稱「軍事教學片!
  • 《決戰中途島》:一部老式賀歲片般的娛樂戰爭之作
    《決戰中途島》如果從演員陣容與強調愛國精神的角度來看,其實還頗有一種老式賀歲片的感覺,透過一大群雖然稱不上是超級巨星,但也足以各自擔任主角的演員們,打造出一部單純想讓人血脈賁張的娛樂戰爭片,像是只求熱熱鬧鬧就好,一切便無他想。
  • 藝薦·電影|《決戰中途島》有可能是今年最好看的戰爭片
    #新片上映#導演:申奧類型:喜劇/愛情/犯罪上映時間:11月08日《決戰中途島》#推薦理由#>還記得之前大爆的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嗎?如果它挖掘的是二戰中一段鮮為人知的英雄秘事,那麼這部《決戰中途島》展現的可就是主戰場大場面了。從片名即可知道,電影講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中途島海戰,這一仗對二戰的重要意義大家想必都知道,拍成電影的難度也相當大,尤其是在現在好萊塢已經較少拍大規模戰爭片的環境下。
  • 中楚漢秀:《決戰中途島》上映,帶你領略二戰真實戰場
    著名的「中途島海戰」也是促使日本軍國主義走向滅亡的大海戰。一般美國的戰爭片都比較受歡迎,是因為它拍攝的比較真實,反映了歷史,以及當時戰爭的殘酷。而且戰爭片情節緊湊,戰士們拍的有血有肉。不論政治,在戰爭片拍攝這方面,美國的經驗絕對是前沿的存在;論電影,表現了戰爭的殘酷性,而不是殺戮的快感和勝利的愉悅,從而渴望和平。
  • 《決戰中途島》票房不佳原因 被評價對戰爭反思並不多
    《決戰中途島》票房不佳原因 被評價對戰爭反思並不多  由羅蘭·艾默裡奇執導的《決戰中途島》上周五在中美同步公映。就票房而言,這部影片並不理想,北美地區只取得了1700萬美元的周末票房,在中國,這部戰爭大片還沒打贏已經公映了15天的《少年的你》。不過影片在網上評分還是不錯的,由最開始的7.4分上升到現在的7.7分。
  • 原尺寸還原各種戰鬥機,《決戰中途島》真實細節再現傳奇戰役
    電影海報11月5日下午,電影《決戰中途島》在重慶舉行了提前看片會,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也提前觀看了該片。《決戰中途島》由《2012》等大片的導演羅蘭•艾默裡奇指導,二戰最具傳奇色彩的戰役中途島之戰再現大銀幕,電影的特效和場面都讓觀眾震撼,「真實」和「身臨其境」是觀眾們觀影后給出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