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讓父母操心,根本的原因不是教育方式,而是教育理念

2020-08-28 問堂

文|問堂

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各個領域都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不過有一個領域卻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教育。從古到今,如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磨練更多的能力?一直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無法逃避的問題。然而不管時代怎麼發展,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讓所有孩子成才的方式。現在找不到,未來也不會找到。因為每一個孩子,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根本就沒有辦法用統一的方式來教育。不過有一點卻是公認的,那就是家庭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

首先家庭的氛圍在每個孩子成長過程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和睦的家庭當中長大的孩子,步入社會之後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比較積極,不太容易會出現心理上的問題。如果從小到大都在爭吵的家庭當中長大,孩子在進入社會之後的性格必然會出現一些讓人非常難以接受的瑕疵。對於每一位父母來說,教育孩子最為基礎的就是保證整個家庭環境的齊全,或者說是保證整個家庭環境的和諧。這樣才能夠讓孩子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歸屬感和幸福感,從而讓他形成良好的性格。

除了家庭的氛圍以外,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恐怕就是父母。有研究表明,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很多事情都是直接模仿自己的父母。在他們的眼中沒有對錯,也沒有是非。只是單純的看著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這樣做了,他們也會自然而然地那樣做。父母擁有什麼樣的格局,孩子也會有什麼樣的格局。因此提醒每一位父母,如果想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社會當中必不可少的精英人士,那麼在日常生活當中就必須給孩子樹立一個大格局的概念,這樣對於孩子以後的成長會帶來巨大的幫助。

最後一點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在大部分父母看來,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非常簡單,就是負責撫養他們長大成人的角色。如果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只是單純扮演家長的身份,這對於孩子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隨著身體的變化,孩子在心靈方面也會隨之變化,而心靈方面的教育,有時候需要讓父母作為孩子的朋友或者玩伴來進行。以這樣的角色融入到孩子的世界當中,能夠輕而易舉地感受到孩子心靈上所發生的不同變化。從而在教育的過程當中,才能夠採用正確的方式教導孩子。

其實作為父母,內心深處只要存在著一個正確的觀念,才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規劃他的成長道路。這個關鍵就是心靈和肉體,是在同步進行的。在現代社會當中,很多父母依然保持著之前的那種教育理念。認為孩子的成長就是他的肉體一天天變大,錯誤地以為孩子是不具備任何思想的。事實上,肉體發生變化的時候,心靈也在變化,如果不能夠讓這兩者同步進行,那麼孩子長大以後就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成功人士容易培養出「學霸」孩子?不是父母優秀,是教育理念不同
    從他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所以表達的意思並非是父母優秀孩子就優秀,更多的是來自於外在原因,比如:教育資源和家庭環境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足夠重視,=同時否採取了正確的方法等等,那麼孩子出人頭地的機率就要高很多。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培養出「學霸」孩子呢?
  • 孩子的安全教育,有效的方式不是保護,而是讓娃大膽體驗「危險」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中團寵,是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貝。除了要操心孩子的吃穿用度,對於安全教育,也是我們的必修課。當代父母普遍焦慮,特別是在安全方面。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喜歡在外面上躥下跳,奔跑攀爬,很容易摔一跤。然後哭唧唧的回家找父母,就會遭到一頓責怪:叫你不要到處爬啊,摔跤了吧。
  • 好學校考核的門檻不是孩子,而是家庭的教育理念
    優秀學校考核的並非只是孩子,而是他背後的家庭,更確切地說,名校挑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每年高考放榜之後對於高考狀元家庭的相關採訪和研究也會出爐,從大數據來看,能坐上高考狀元寶座的孩子,家裡一定是有能力有家風傳承的,家長從小就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包括樹立好的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等等,都是潛移默化影響的。
  • 超前教育不好?那是父母根本不懂超前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7歲前的孩子處於前運算階段,擅長形象思維而不擅長抽象思維。而小學的知識更多的是利用了抽象思維,因此教學齡前兒童小學知識時,孩子學著就會感覺比較吃力。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所以教育專家們普遍反應過早的超前教育。從這一點來說,「超前教育」好像確實對孩子不好。
  • 孩子教育重在「欣賞」,父母重視教育方式,不要一意孤行
    傳統式的教育注重「懲戒」,已然成為了定勢。比起「欣賞式」的教育,父母教育的方向不同,教育的方式也不同。在「不打不成才」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多半性格憂鬱,做事優柔寡斷,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之下,屬於消極的思維。
  • 其實這是由父母的錯誤教育理念導致的
    所以說,孩子的作業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成為一個讓家庭雞飛狗跳的問題,根本原因還在於外因,在於父母的不當教育。如何解決孩子的作業問題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就明白,要想解決孩子的作業問題,從根本上來說,不是教育孩子,讓孩子改正什麼,而是應該教育父母,讓父母先做出改變。那父母應該做出何種改變才有利於解決孩子的作業問題呢?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很多家長總是想應對孩子叛逆每個情景,特別想掌握一套正確的說法,並覺得只要父母話說對了,孩子就會聽,或者做法對了,孩子就肯說。今天,我就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與指導經驗,淺談《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01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
  • 教育不好孩子的根本原因
    大多數父母教育孩子的現狀:1. 「我的孩子現在怎麼成了這樣?」,父母總是在教育失敗後,才著急反思!2.「我感覺是正常在教啊!」,很多人教育孩子都是在「憑感覺」,其實根本不了解孩子。3.「怎麼孩子就是沒長進呢?」都希望孩子進步,自己卻一直在原地踏步!
  • 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而是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3種教育方式
    李女士這時候意識到了問題嚴重性,於是她開始嘗試和自己的孩子聊一聊天,可是剛聊了幾句,孩子的情緒就變得非常激動,他說到:「從小到大你就沒怎麼管過我,即使是管也是拳打腳踢的,甚至到最後根本就不理我了。」李女士聽到孩子的這番話,才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原來對孩子造成了這麼大的傷害,雖然每次看起來都是皮肉上的傷害,可是實際上卻剪斷了孩子心靈上的翅膀。李玫瑾教授認為:「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和懶惰,而是因為家長的處理方式不當,才導致孩子變成了如今的這般樣子。」下面是李玫瑾教授所總結出的三個觀點,各位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 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而是父母平時對待孩子的3種教育方式
    ,可是剛聊了幾句,孩子的情緒就變得非常激動,他說到:「從小到大你就沒怎麼管過我,即使是管也是拳打腳踢的,甚至到最後根本就不理我了。」李玫瑾教授認為: 「毀掉孩子的不是遊戲和懶惰,而是因為家長的處理方式不當,才導致孩子變成了如今的這般樣子。」下面是李玫瑾教授所總結出的三個觀點,各位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可怕的不是寶寶,而是父母錯誤的教育理念
    帶孩子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嗎?相信很多父母會回答:帶孩子是一件既幸福又頭疼的事情。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兩歲的時候是最讓人頭疼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開始有了叛逆的思想,好像什麼都要跟父母對著幹才更開心。但是,有專家認為,可怕的並非是兩歲的孩子,而是父母錯誤的教育理念
  •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教育雙軌制,而是理念和方法
    從而使得市場上的教育資源比學校的甚至更加豐富,至少更加容易獲得。並不是學校退步了,而是市場資源更加豐富,而學校的進步與之相比顯得小得多,才讓人造成了這樣的雙軌制的錯覺。 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 親子教育最好的方式:不是誇孩子聰明,而是鼓勵孩子努力
    對於孩子未來的教育,家長們更該達成共識:--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缺一不可。--從觀念上解決孩子教育的根本問題,事半功倍。更要意識到,改良的關鍵在於教育觀念的轉變、迭代。在於發現、解決孩子教育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這是從「道」的層面解決根本問題。
  • 父母可以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嗎?為什麼?
    因為孩子不知道自己究竟哪個地方做錯了會引起父母這樣的怒氣,也不知道自己應做點什麼才能緩解父母的氣氛。最重要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裡哪些事情會觸碰到父母的雷點。雖然俗語說「黃金棍下出好人」「孩子不打不成器」,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暴打和責罵更容易留下陰影。二、會給孩子留下童年陰影。
  • 家長之間教育方式不一致,先改善的是婚姻關係,而不是教育方法
    一面是鼓勵教育,一面是挫折教育,父母教育理念不同該如何解決?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有不一致的態度是很常見的,畢竟男性和女性的思維方式不同,家長的側重點也會不一樣,但是在教育的時候要儘可能地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矛盾。教育最常見的就是母親過度表揚,甚至會依賴孩子,但是父親就覺得孩子應該嚴加管教,不能經常表揚,怕驕傲產生不謙虛的心態。
  • 傷害孩子的,不是父母離婚,而是父母處理離婚的方式
    離婚可能會傷害孩子,是很多人不敢離婚的一個原因。有很多夫妻寧願為了孩子忍者,彼此仇視,維護一段沒有感情的婚姻,也不願意離婚。就是擔心離婚會傷害孩子。離婚會不會影響孩子,單親對孩子不好,完全取決於離婚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並不是離婚後,單親家庭的孩子,一定不好。
  •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送孩子去名校,上補習班,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孩子從小就有模仿父母進行學習的行為,當他們在無意間認同父母的行為或思想時就會做出類似的行為。父母的好習慣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福氣。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送孩子去名校,上補習班,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想要教育好別人,首先要教育好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並不是給孩子最好的一切,而是要父母以身作則。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父母以身作則,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企業家俞敏洪曾說過:「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價值觀是樂於助人,使我終身受用。
  • 「棍棒教育」好不好?孩子挨打的時候,害怕的不是父母,而是未來
    孩子為什麼喜歡撒謊?那是因為他每次犯錯誤的時候,父母總是會有過激反應。不上學、不寫作業,回家遲、睡覺遲,或是玩手機、打遊戲,對那些浮躁易怒、粗魯莽撞的父母來說,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為「棍棒教育」的理由。一旦旁觀者提出不同的教育理念或看法,這些父母反而是振振有詞:「我小時候就是這麼被教育過來的,你看我現在不是好好的嗎?」
  • 北大教授:教育孩子最好方式,並非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並非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每個人都持有不同的觀念和態度。有的人說對待孩子要溫柔,用愛感化孩子,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其實除了這兩種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教育方式,許多父母都不知道,那就是"報復"式教育孩子。北大有位教授在公開場合發表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並不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