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校考核的門檻不是孩子,而是家庭的教育理念

2020-09-13 春花育兒

學霸養成背後,除了自身努力和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影響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勾勒人生的畫筆,父母才是起跑線

很多時候父母會將教育的責任全部歸咎於社會和學校,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做人不佳都是老師的責任,但其實在升學考試,尤其是考大學的時候就會發現,成績是門檻,能進入好大學的孩子背後必然有一個好的家庭作為支撐。

優秀學校考核的並非只是孩子,而是他背後的家庭,更確切地說,名校挑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每年高考放榜之後對於高考狀元家庭的相關採訪和研究也會出爐,從大數據來看,能坐上高考狀元寶座的孩子,家裡一定是有能力有家風傳承的,家長從小就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包括樹立好的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等等,都是潛移默化影響的。一個高考狀元的成功不僅是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學校的成功教育,更重要的也有家庭在背後作為永久的支持和後盾做基礎。

父母日復一日在背後對孩子的深遠影響不容忽視,換個角度,一個孩子調皮搗蛋,打架生事甚至走上歧路,外界的評價一般不會是「老師沒教好」而是會說「這孩子沒有家教」。

研究表明孩子在18歲之前,家庭教育的影響比例超過60%,而學校的教育只佔30%,剩下的則是社會以及其他方面的影響。

一個人的家庭對他未來人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為成長的最初階段都不能脫離家庭的影響。

從最開始的受教育水平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教育到底還是和父母以及家庭有密切的關係。

孩子的脾氣秉性和父母的相似度很高,儘管家長明白再多的教育理念,如果不能從自己開始進行改變,孩子就是他們的翻版,無一例外。

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就是未來的家長,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深入到靈魂深處,孩子終生都無法擺脫父母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中永遠藏著父母長輩的影子。

孩子在學校的樣子就是父母在家裡的樣子,家長蠻橫孩子就無賴,家長拖延孩子就會懶散,家長貪婪孩子就不知足。

家長想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要以身作則,想要讓孩子好學父母就要勤奮,想要讓孩子懂禮貌父母就要尊重他人,想要讓孩子有毅力父母就要堅持。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著問題父母。不要認為當了長輩之後做什麼就都是對的,有的時候大人的錯誤遠比孩子要複雜隱蔽,更不容易被發現。

孩子最大的成長可能,就是複製現在的父母,父母前半生的樣子裡,藏著的是孩子後半生的結局,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氣質得益於幾十年如一日的讀書好習慣,而這則歸功於父親的耐心引導和家庭環境的薰陶。

學霸們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自己的奮進成就的,而奮進的動力則來源於童年家庭與父母的言傳身教。

如果自己不夠勤學上進,想要讓孩子奮發圖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長大了我就成為了你」。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家長的眼界決定著孩子能攀登多高的山峰,家長的行為就是孩子勾勒人生的畫筆。千萬句諄諄教誨不如日復一日地耳濡目染。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不是謊言,而是用錯了對象,真正需要站在前面的是父母,只有家長做到了足夠優秀,才能帶領孩子不斷前進,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優秀的家長一定都是終身學習者,永遠抱著一顆包容和上進的心態,去耐心傾聽孩子,努力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帶頭完成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

當家長讓學習成為自己的習慣,沉迷於書本而不是手機,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認真負責,對生活充滿熱愛,孩子也就會遵循這樣的軌跡成為一個無比優秀的人才。

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永遠都不是短期的學習表現,教育孩子家長的目光應該放得長遠一些。為人父母,除了優秀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家長正確發力,才能讓孩子有前進的動力。

父母千萬不要用工作忙為藉口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事業成功不等於家庭經營成功,不要等到錯過了最佳時期再後悔當初為什麼不花點心思在和孩子的相處上。

好的家風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好家長都是學出來的,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改善自己。

教育要用心,因為家長每時每刻都在教育孩子,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這就是比顯教育更有影響力的「潛教育」。

好成績不只靠老師和學校,同樣浸透著父母的汗水,應試教育是家長和學校都迴避不了的問題,應試能力和素質教育並不矛盾。

加強溝通學會傾聽,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應試教育下最好的減負方式,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很多孩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讓胸懷和格局通過教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品德需要父母的行為來對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

相關焦點

  • 不但考核孩子,更要考核家長,蒙林童軍門檻有多高?
    這次參訪解答了郭應壽的疑惑:學區房之所以昂貴,並不在於它配套的學校有多麼好,而在於它「篩選」出了最優質的父母和家庭。以矽谷中心的帕羅阿圖市為例,該市獨棟房價平均在300萬美元以上,而和它只隔一條馬路的東帕羅阿圖,平均房價只有60-80萬美元左右。如此鄰近的兩個區,房價為何有著天壤之別?那就是人不一樣!
  •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教育雙軌制,而是理念和方法
    作者認為:並不是學校的優質資源在退出或退步,而是市場經濟之下,優質資源大量湧向市場。而學校的進步與之相比顯得小得多,才給人造成了雙軌制的錯覺。如今方方面面卻把板子打在私立學校和培訓行業上,這是極其不公平的。 最近,渠敬東教授的一篇文章刷屏了。不過,我倒是有一些不同意見,藉機記錄一下自己的想法。
  • 你認為在孩子的教育上,家庭和學校哪個更重要
    從最初的備孕、到胎教、再到早教、再到幼教無數年輕的父母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智力開發等等傾入了前所未有的精力、財力,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已經不再是「跟著感覺走」去培養自己的孩子,而是會通過各種學習、交流、體驗來提高這方面的效率、質量。對住這部分家長而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重要性自然是非常清楚的。
  • 家庭重點教育不是說教,而是示範和引導
    家長的理念和做法,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父母的做法直接影響他們的成長。影響孩子好壞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長的教育理念,這將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家長心中的天平一旦失衡,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而且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
  • 教育理念打架,孩子備受折騰
    來源:半月談如今,學校的辦學行為、政府的教育政策,越來越受到來自家長、社會的影響,眾口難調、眾說紛紜,正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教育「常態」。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身份角色不同、目標定位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孩子學業水平差異……都成為左右教育理念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理念打架,最終折騰的還是我們的孩子。
  • 芬蘭教育的理念及特色
    首先,芬蘭的教育鼓勵孩子自己和自己比,每一次自.我超越都是-次成功的體驗,當然感覺快樂。其次,芬蘭的教育很少評比和考核。學校不對學生進行優劣排名,也不對老師做無謂的評比和考核。1999 年新的基本教育法廢除所有具有排名性質或競爭性學習評價方式。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好奇心,小學階段禁止考試,日常對學生進行的學習表現的評價,禁止使用分數,只能用描述性評估和反饋。
  • 家庭私塾日益增多 折射傳統學校教育理念受質疑
    原標題:家庭私塾日益增多 折射傳統學校教育理念受質疑   現今,有一些家長不認可目前的全日制學校教育,便把孩子送到個人開辦的家庭私塾學習。這些孩子在家庭私塾裡學習四書五經、琴棋書畫、英語數學等課程。在家上學現象的日益增多,折射出當前我國傳統學校教育理念受到質疑。
  •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送孩子去名校,上補習班,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孩子從小就有模仿父母進行學習的行為,當他們在無意間認同父母的行為或思想時就會做出類似的行為。父母的好習慣會成為孩子一生的福氣。好的教育,從來不是送孩子去名校,上補習班,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想要教育好別人,首先要教育好自己。良好的家庭教育,並不是給孩子最好的一切,而是要父母以身作則。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父母以身作則,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企業家俞敏洪曾說過:「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價值觀是樂於助人,使我終身受用。
  • 摧毀孩子一生的不是別人,而是原生家庭的教育觀,棍棒教育太傷人
    罰站、挨打、禁閉,應該是很多孩子都經歷過的事情。小時候,做錯了事情惹得父母不高興、或是考試成績不理想,那少不了的就是一頓臭罵,嚴重的甚至是巴掌和藤條的雙重夾擊。無憂無慮的童年並不是每個小朋友的專利,而是幸福家庭的特權。有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的人卻在用一生治癒童年。
  • 聽說過孩子入學家長要面試考核的嗎?國際學校就是那麼奇葩
    可如今時代在進步,國際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國際學校的入學門檻也越來越高。除了對孩子有嚴格要求,對家長也有各種指標考核。家長面試的成敗,關乎著孩子能否進入心儀的國際學校。但還是有很多家長不了解,為什麼孩子進國際學校家長要面試?為什麼長期處於幕後的自己,會被要求到幕前接受評判?
  • 學校、家庭、社會與自我教育,明確4種教育,讓你活在真相裡
    當然也有道德和公民基本價值觀的教育,但這些只是標配,甚至有些道德的教育在競爭社會規則下,反而是別人的突破口,你拿著道德說教的事情,有些人恰恰不會考慮這些道德層面的,只要不違法,他們就可以去做。而這些在學校是不可能完成的教育。這隻有在家庭教育或者被社會毒打之後的自我覺醒和自我教育。有人一輩子走不出這一步。從社會競爭以及生存角度來講,最重要的教育,往往不是在學校完成的。
  • 《教育的本質》:不是孩子不爭氣,而是教育者心太急
    這是一本寫給教育工作者和無數父母的行為操作指南,書中有分成四個部分分別探討教育的本質,針對兒童、青少年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可能遇到或者正在遇到的問題,作者通過自身的經驗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事:真正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 孩子總是讓父母操心,根本的原因不是教育方式,而是教育理念
    不過有一個領域卻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教育。從古到今,如何讓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磨練更多的能力?一直是每一個父母心中無法逃避的問題。然而不管時代怎麼發展,始終沒有找到一個讓所有孩子成才的方式。現在找不到,未來也不會找到。因為每一個孩子,就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根本就沒有辦法用統一的方式來教育。不過有一點卻是公認的,那就是家庭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影響。
  •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把孩子當人,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 給孩子超前教育一定有害嗎?有害的不是「超前」而是「教育」
    首先聲明一下寫這篇不是為了懟這位家長,實際上時候我們倆還就孩子的交互問題非常友好的交流了一下,並且交換了彼此的經驗。這位家長的一些教育理念我並不太支持,但是我尊重。孩子教育問題是一個系統的問題,「更重要」的確是重要,但是「更重要」並不是「唯一」重要!
  • 決定成長的不是學校,而是家庭給予
    一旦進入了重點中學,則意味著孩子一隻腳已經跨進了大學的門檻,如果孩子再努力點,重點大學、名牌大學可謂手到擒來。03.重點小學往往更容易受到政策傾斜,在資金、資源、師資等方面是其她學校難望項背的。有了更多的辦學經費和優秀教師,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反過來,優秀學生又對學校的聲譽產生積極影響。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學校越辦越好,學生就越容易升入重點中學。
  • 家庭教育|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懷有對孩子一生的責任。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敗帶來的後果。把天才培養成庸才,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的犯罪。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 英語教育|捆住孩子的不是英語,而是沒有給孩子一個好的英語環境
    成年人的安全感,都是金錢給的;而孩子的安全感,都是家庭環境給的。而家庭教育,我們往往缺少的不是錢,而是那個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環境。2、從教育上來看從上面我們就可以知道,0-12歲的孩子最缺少的教育是什麼;不是專業的培訓,而是0-12這一階段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形成以前不可缺少的家庭環境教育。
  • 優秀的孩子不是調教出來的,而是家庭薰陶出來的
    孩子長大成人以後,社會成了鍛鍊他們的環境,學校對年輕人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能在一個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的總是家庭。,兩人平時都很忙,但對於孩子的教育從來不疏忽。是啊,幸福的家庭不是你有多少錢,孩子有多少玩具,上多少的興趣班,而是父母的陪伴、和睦相處,一個讓你不管什麼時候都能想到的溫暖的地方。
  • 孩子上私立「貴族學校」好,還是上公立「普通學校」好?
    第二,私立學校的辦學有更大的自主性,教育教學理念也比較先進,因此在教學的管理上更為貼近教學實際,更具科學性。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科學的教學管理,使之更能發揮教育教學的主觀能動性。為吸引生源,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和保障教學成績兩方面,不少私立學校兩手都抓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