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霸養成背後,除了自身努力和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影響
家長的行為是孩子勾勒人生的畫筆,父母才是起跑線
很多時候父母會將教育的責任全部歸咎於社會和學校,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做人不佳都是老師的責任,但其實在升學考試,尤其是考大學的時候就會發現,成績是門檻,能進入好大學的孩子背後必然有一個好的家庭作為支撐。
優秀學校考核的並非只是孩子,而是他背後的家庭,更確切地說,名校挑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每年高考放榜之後對於高考狀元家庭的相關採訪和研究也會出爐,從大數據來看,能坐上高考狀元寶座的孩子,家裡一定是有能力有家風傳承的,家長從小就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包括樹立好的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等等,都是潛移默化影響的。一個高考狀元的成功不僅是孩子自身的努力和學校的成功教育,更重要的也有家庭在背後作為永久的支持和後盾做基礎。
父母日復一日在背後對孩子的深遠影響不容忽視,換個角度,一個孩子調皮搗蛋,打架生事甚至走上歧路,外界的評價一般不會是「老師沒教好」而是會說「這孩子沒有家教」。
研究表明孩子在18歲之前,家庭教育的影響比例超過60%,而學校的教育只佔30%,剩下的則是社會以及其他方面的影響。
一個人的家庭對他未來人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為成長的最初階段都不能脫離家庭的影響。
從最開始的受教育水平到未來的發展方向,教育到底還是和父母以及家庭有密切的關係。
孩子的脾氣秉性和父母的相似度很高,儘管家長明白再多的教育理念,如果不能從自己開始進行改變,孩子就是他們的翻版,無一例外。
家長是過去的孩子,孩子就是未來的家長,家庭教育的潛移默化深入到靈魂深處,孩子終生都無法擺脫父母的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思考方式中永遠藏著父母長輩的影子。
孩子在學校的樣子就是父母在家裡的樣子,家長蠻橫孩子就無賴,家長拖延孩子就會懶散,家長貪婪孩子就不知足。
家長想要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先要以身作則,想要讓孩子好學父母就要勤奮,想要讓孩子懂禮貌父母就要尊重他人,想要讓孩子有毅力父母就要堅持。
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著問題父母。不要認為當了長輩之後做什麼就都是對的,有的時候大人的錯誤遠比孩子要複雜隱蔽,更不容易被發現。
孩子最大的成長可能,就是複製現在的父母,父母前半生的樣子裡,藏著的是孩子後半生的結局,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董卿,氣質得益於幾十年如一日的讀書好習慣,而這則歸功於父親的耐心引導和家庭環境的薰陶。
學霸們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自己的奮進成就的,而奮進的動力則來源於童年家庭與父母的言傳身教。
如果自己不夠勤學上進,想要讓孩子奮發圖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就是「長大了我就成為了你」。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是什麼樣。
家長的眼界決定著孩子能攀登多高的山峰,家長的行為就是孩子勾勒人生的畫筆。千萬句諄諄教誨不如日復一日地耳濡目染。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不是謊言,而是用錯了對象,真正需要站在前面的是父母,只有家長做到了足夠優秀,才能帶領孩子不斷前進,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優秀的家長一定都是終身學習者,永遠抱著一顆包容和上進的心態,去耐心傾聽孩子,努力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帶頭完成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
當家長讓學習成為自己的習慣,沉迷於書本而不是手機,工作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認真負責,對生活充滿熱愛,孩子也就會遵循這樣的軌跡成為一個無比優秀的人才。
真正決定孩子一生的永遠都不是短期的學習表現,教育孩子家長的目光應該放得長遠一些。為人父母,除了優秀沒有別的選擇,只有家長正確發力,才能讓孩子有前進的動力。
父母千萬不要用工作忙為藉口而忽略了孩子的教育,事業成功不等於家庭經營成功,不要等到錯過了最佳時期再後悔當初為什麼不花點心思在和孩子的相處上。
好的家風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利,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好家長都是學出來的,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改善自己。
教育要用心,因為家長每時每刻都在教育孩子,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這就是比顯教育更有影響力的「潛教育」。
好成績不只靠老師和學校,同樣浸透著父母的汗水,應試教育是家長和學校都迴避不了的問題,應試能力和素質教育並不矛盾。
加強溝通學會傾聽,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應試教育下最好的減負方式,其實冷靜下來想一想,很多孩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讓胸懷和格局通過教育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品德需要父母的行為來對孩子做出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