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打架,孩子備受折騰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半月談

如今,學校的辦學行為、政府的教育政策,越來越受到來自家長、社會的影響,眾口難調、眾說紛紜,正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教育「常態」。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身份角色不同、目標定位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孩子學業水平差異……都成為左右教育理念的重要因素,而教育理念打架,最終折騰的還是我們的孩子。

減負政策密集出臺,有點讚也有雜音

今年以來,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的呼聲和舉措不斷,例如2月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明確校外培訓機構治理的重點和治理步驟,各地紛紛嚴查「無證無照」「超綱超前」。

進入夏季更是政策頻出。7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對於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禁止;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的,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

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從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關鍵環節入手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在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的同時,還提出要提高中小學育人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嚴明入學紀律,做好課後服務,從根本上解決「培訓熱」問題。

從中央到各地,類似減負政策紛紛出臺,引發了大量教育界人士和家長、學生的關注和點讚。「這些舉措符合孩子成長軌跡和教育規律,真正有利於孩子全面發展,有助於提升綜合素質。」上海市政府參事、同濟大學教授蔡建國說。

然而,半月談記者發現部分家長仍然對政策效果持觀望、懷疑等態度。「怎麼可以把『零起點』當真?誰信誰吃虧」「學習從來就不是快樂的,你現在快樂,以後有得你哭」……面對過來人、「好心人」的建議,不少「幼升小」家長表示不敢也不能讓孩子「一張白紙入學」。

遼寧一位王先生介紹,身邊同事就是秉持「放養」理念,將孩子送入一所平時就是做遊戲、不學習文化知識的幼兒園。孩子幼兒園階段也沒有補習外語、數學等課程,結果上小學僅一個月,家長就被老師找去談話,說孩子上課跟不上,各種暗示「得補課」,家長只得匆忙報了好幾個培訓班。

在上海市民聚集的籬笆論壇上,「最新消息,八部委通知:小學一二年級學校不許布置回家作業」的帖子裡,既有人表示「這下孩子們可以快樂地玩了」,也有網民隨即跟帖「蠻好,自己布置更有質量」,「校內減負,校外增負」傾向明顯。

一邊減壓一邊加碼,理念分歧「雞血」難停

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雖然一些家長開始觸動並且反思,但是一切為了應試和升學,分數至上的理念依然存在,並不斷催生各種「雞血」「拼娃」行為。

9月1日是各地學校開學的日子,升入小學四年級的妞妞卻因便秘不得不先去醫院看病。「可能是暑假太累、壓力太大了。」妞妞媽媽告訴半月談記者,孩子在暑假期間的生活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上午9點半之前跑步訓練1小時,然後上輔導班補習功課,下午是擊劍課。」

地處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的鵬程教育中心大廈裡,10餘家補習機構扎堆,每間教室都坐滿了學生,課程排得滿滿當當。當孩子們同時下課,不僅是電梯,連樓梯裡都擁擠不堪。

「早上8點15分進教室,到下午5點半才能回家,連中飯都是叫外賣,或者在樓下的小吃店簡單解決。」小杜媽媽告訴半月談記者,這個暑假給孩子報了語數外物四門課,花費超過2萬元。 「孩子初一,眼看就要中考了。如果不提前上課、多刷幾次課本知識和課外題,很難取得高分。」

有家長表示,看著孩子辛苦,也會心疼、糾結,但是之所以堅持,「說到底,就是中考、高考競爭壓力客觀存在,希望孩子能夠考上一個好的大學」。

「沒上好大學,就業就會比較艱難。要上雙一流大學,就得上重點高中,要上重點高中,那就先得上優質初中。」遼寧家長張女士表示,「雖然孩子現在經常補課很辛苦,但現在不拼,後半輩子更辛苦。陪孩子補課,我們家長也十分辛苦,接送、夥食保障、還要坐在教室後面旁聽,回去才能更好地輔導。」

雖然也盼望減負,但是看到通過補習,女兒的成績有所提高,張女士更堅定了信心:「我們絕對不是盲目補課,確實看到了學習成績的提升。」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範先佐說,培訓市場始終熱度不減,一方面在於應試教育的病灶始終存在,另一方面許多家長生怕落後、層層拔高加碼。「混亂的教育培訓現狀,折射出教育理念的盲目,特別是功利化傾向明顯。」上海市特級校長劉京海表示。

目光長遠不忘初心,著眼孩子未來發展

孩子是家庭的,也是社會的,更關係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教育專家建議,只有加強規範引導,改變教育理念打架的現狀,才能形成家校合力,使得國家減負政策、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改變要從家庭做起,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過度應試、書山題海的危害性,注重培養孩子的德育、體育、美育。「超難學、超前學,可能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是並不意味著長遠的成功。」劉京海表示,大家都有望子成龍的美好願望,但是孩子的成功一定是在自身基礎上的提高,成功也一定是多方面的。

廣大家長的焦慮如何緩解,正在成為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閱讀習慣,比你刷了多少題都管用。」鞍山一中教務科長李強勝說。瀋陽市教育專家於永昌表示:「在孩子的成長中,優秀的品德、強壯的體魄、健康的精神、良好的生活習慣……都比一時的成績更為重要。」

改變更需從課堂抓起,要進一步加大學校、義務教育體系的作用,用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新體系做,傾心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特別要建立科學的機制,激勵廣大教師認真負責,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潛心教學。

我國應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不僅以升學率對學校、教師進行排名獎懲,把學生的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發展、興趣特長和學業負擔等納入評價體系,改變過度側重書本知識教授與考核的現狀,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考核。上海市特級校長張人利表示,要重視不同學業水平學生客觀存在的多元需求,由學校提供有針對性的課後輔導。(仇逸 王瑩 等)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幼兒園打架,媽媽與老師大打出手:這種教育理念早該改了
    前不久,有同事講了這樣一件事:同事的姐姐,孩子五歲,幼兒園中班。有天,幼兒園老師急赤白臉打電話叫家長去,說孩子打架。慌得家長連忙請假,打車直奔幼兒園。當家長滿頭大汗地到了幼兒園,孩子一下撲到媽媽懷裡說:是小朋友先打我的。老師一把把孩子拽到一邊,說:他打你你就打他嗎?團結友愛不知道嗎?
  • 深度揭秘英式教育理念,激發孩子未來無限可能!
    高考結束了,新一輪的競爭又將再度開啟,同時高考又引發了新的關於教育的思考。在中國,或許人生最重要的事件便是高考,因此每一位家長把孩子的學習(或者說成績)始終放在首要位置。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會承受巨大的壓力。但其實,高考並不是人生中唯一的選擇,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有多種可能性。為什麼歐洲的教育理念更受推崇?
  • 孩子打架很正常,教育不要死板
    孩子打架也能變聰明打架是一種經驗的積累,不是倡導打架,而是要知道不能被挨打,如果孩子天天被打,父母沒有處理會導致更不好的結果,所以被打不要忍聲吞氣,學會反抗,讓對方不要囂張孩子打架父母應該插手孩子打架父母應該插手,當然不是父母去打欺負自己孩子的孩子,而是了解真正的原因,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正確處理。
  • 家裡兩個孩子天天打架?父母要教育孩子溝通技能,而不是總當裁判
    一個孩子有一個孩子的好處,兩個孩子也有兩個孩子的好處。當然,同樣的,他們也各自有各自的難處,比如我今天就要說的二孩家庭不可避免的問題:兩個孩子鬧矛盾。就我個人來說,我對二孩家庭中孩子的矛盾是體會頗深,因為我還有個姐姐,小時候沒少跟我姐幹架。搶電視、搶吃的,每天不打個架都不算是完整的一天。面對孩子打架,當然最頭疼的就是父母了。
  • 孩子經常打架,不要呵斥孩子,這種行為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其實,像明明這樣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有很多,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曾經說過,打架並不是全無益處,因為在在打架的過程中,彼此都會痛,孩子能夠從自己的疼痛聯想到對方的疼痛,漸漸培養了同理心,並且逐漸認識到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反而會反省自己。
  • 武志紅:懂事沒用,你得讓孩子學會折騰
    倒不是因為孩子有多優秀可愛,而是這位母親出版的一部自傳式作品《虎媽戰歌》。出版後,《虎媽戰歌》連續數月登上美國暢銷書榜首,虎媽本人蔡美兒也登上了《時代雜誌》封面。當傳統華裔嚴苛的教育方法,運用到美國孩子身上,引發了無數美國家長和專家的討論和質疑。
  • 沒看過「黑心」童書《打架的藝術》孩子就不會擁有正確的:打架觀
    剛給兒子買了一本《打架的藝術》,還沒給他看,就看到一則報導,說這是一本黑心童書,教唆孩子「打巨人」,嚴重的話會演變為校園霸凌。這個觀點嚇了我一跳,我不禁想要問:既然是黑心童書,為啥還會出版?為啥還會上架出售呢?帶著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看過本尊之後,我想說:質疑聲來源於教育理念的差異。
  • 《打架的藝術》不說教卻重構兒童「打架觀」
    剛給兒子買了一本《打架的藝術》,還沒給他看,就看到一則微頭條,說這是一本黑心童書,教唆孩子「打巨人」,嚴重的話會演變為校園霸凌。這個觀點嚇了我一跳,我不禁想要問:既然是黑心童書,為啥還會出版?為啥還會上架出售呢?帶著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看過本尊之後,我想說:質疑聲來源於教育理念的差異。
  • 讓學生學會「打架」
    打架絕不是好孩子,這是我們一貫的理念,但今天看到的一篇文章使我改變了這個看法,《打架與助人為樂》,作者寫了一段孩子小時候在美國的求學經歷,大意是自己孩子上幼兒園,其他孩子先打了自己的孩子,孩子自覺有理,也沒有給教師說明打架的原因,其他孩子都說了,正因為孩子沒說結果被罰座,自己怎麼都想不明白。
  • 孩子幼兒園打架是好事?掌握兩個原則,聰明家長教育出懂事的娃
    小朋友在幼兒園裡打架,這個擔心可能每個家長都有過,也想過出現這種情況後的處理方法,但實際上,真當父母知道孩子在幼兒園打架後,態度和做法就發生了變化。有家長認為,小孩子打架很正常,不用管;有家長認為,憑什麼打我們家孩子,就是不成;還有家長認為,這是老師的責任。那麼,對於幼兒園小朋友之間的衝突,家長應該怎麼看待呢?
  • 家長來信人民日報談孩子教育:擇校又遠又貴又折騰
    初三課程緊了,還要租房子住,太折騰!最後,愛人聽從了我的建議,選擇了與孩子小學只有一牆之隔的一所學校。該校硬體設施不比其他學校差,老師都很負責、認真,教學質量有保證。學校離家比較近,早上起床後能背誦英語和語文,中午還能回家吃飯並休息一會兒。幾次市裡統考,比起初中擇校的那些同學,孩子的成績不比他們差。
  • 「慫恿小孩打架」是一種扭曲的教育
    (4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  為激發孩子的反抗意識,一群大人(包括兩名孩子的家長)竟然慫恿小孩們打架,聽起來著實匪夷所思。這件荒唐事讓我想到,2011年7月,網絡也瘋傳過一個「史上最厲害的小孩打架」的視頻,視頻中,一男一女兩名7歲小孩打架,女孩的父親,也是男孩的舅舅,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在一旁攝像並不斷慫恿佔上風的女兒:「打他、踹他,站起來,接著打!」
  • 《超級育兒師》圖書上市 接軌世界先進教育理念
    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家長們總是被折騰得焦頭爛額都搞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會這樣。其實,0-7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但當下中國的年輕父母們,由於生活壓力或者其他種種原因,往往會忽視這個時期的家庭教育,忽視陪伴孩子共同成長,以為有老人幫忙看好孩子,讓孩子吃好喝好睡好就足夠了。
  • 當孩子打架,你會怎麼做?
    「不能打架啊!」一聽到我的聲音,我看到兒子的手臂揮舞地更快了。「停下來!他們比你小,就讓他們一點吧!」「是他們先動的手。」「爸爸看到了,你剛剛保護了自己,沒有做錯。但是你不能太大力,會傷害到小弟弟妹妹。」看到大人來了,兩個小傢伙就繼續玩滑滑梯去了。「你們兩個不能跟哥哥動手打架啊!
  • 孩子在班裡打架,為什麼日本老師從來不管?
    「是的,我知道你的孩子跟別人打架了,而且他沒有打過別人。,也就是給孩子提供體驗多種複雜的社會交往機會,這當然包括打架。當沒有大人出面制止、評判孩子的行為時,孩子能夠更獨立地為自己的行動負責。在日本這種「不幹預」的教育方式下,日本孩子往往能更獨立地解決問題和衝突,將來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幼兒園之所以能夠這麼放心地不幹預孩子衝突,不擔心孩子因為打架受傷或者家長來找麻煩,也是日本的環境和土壤決定的。
  • 【白雲未保資訊】孩子打架,多半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關
    其實,像明明這樣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有很多,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曾經說過,打架並不是全無益處,因為在在打架的過程中,彼此都會痛,孩子能夠從自己的疼痛聯想到對方的疼痛,漸漸培養了同理心,並且逐漸認識到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反而會反省自己。
  • 父母應該怎麼處理孩子與同學之間的打架行為
    我們一看這樣挺好啊,於是我們倆也沒有再說什麼,帶著孩子又回到了辦公室,兩個孩子向老師道歉認錯,保證再也不打架,不搗亂了,又再一次向家長保證,這個事情就這樣圓滿的解決了。其實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打打鬧鬧,發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很正常。
  • 家長教育理念決定孩子未來發展
    說起家庭教育,從古到今,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套教育方式,歸根到底,其目的是藉助教育方法為媒介將子女培養成才。孩子就好比小樹苗一般,受外界的因素很多,如果從小就給他更多的照料和關注,那麼長大後絕對是根正挺拔,所謂教育理念支配教育方法,家長的教育理念是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家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整體。
  • 不要用自己的理念教育孩子,教養無效,從構建滋養型教育理念開始
    但是,面對現在這一種新的教育理念,我們會發現即使子不教也不是父的錯。我們都說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張白紙的底色是什麼樣的在於父母前期以怎樣的方式教育孩子。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朱迪斯哈裡斯提出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人格發展並不會有長久的影響。在他《教養的迷思》一書中,對教養假設提出嚴重質疑。這一質疑在教育界心理界引起了極大的討論。
  • 好學校考核的門檻不是孩子,而是家庭的教育理念
    學霸養成背後,除了自身努力和學校教育,更重要的是父母影響家長的行為是孩子勾勒人生的畫筆,父母才是起跑線很多時候父母會將教育的責任全部歸咎於社會和學校,認為孩子學習不好,做人不佳都是老師的責任,但其實在升學考試,尤其是考大學的時候就會發現,成績是門檻,能進入好大學的孩子背後必然有一個好的家庭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