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乖巧懂事,往往能夠引來身邊人的豔羨,很多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足夠懂事。可是,往往事與願違,很多的孩子經常惹是生非,稍有不順就和別人大打出手,家長為熊孩子們操碎了心。
周末,李女士帶著兒子明明去遊樂場玩,遊樂場裡,孩子很多,兒子明明性格開朗,很快就和其他的孩子打成了一片。明明先是來到了沙池裡,這裡面有很多的玩具,明明最喜歡小推車。可是小推車都被小朋友推走了,於是,他就從其中的一個小朋友手中搶小推車。小朋友不讓給他,於是兩個人扭打在一起。李女士見狀趕忙進去將孩子們拉開,同時讓明明和小朋友道歉,可是明明卻怎麼也不肯,只是說「我想玩小推車,他不給我,我就打他。」
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為一點小事情就動用武力,李女士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會有暴力傾向。
其實,像明明這樣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孩子有很多,教育學博士高野清純曾經說過,打架並不是全無益處,因為在在打架的過程中,彼此都會痛,孩子能夠從自己的疼痛聯想到對方的疼痛,漸漸培養了同理心,並且逐漸認識到暴力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反而會反省自己。
1、家長對孩子過於溺愛
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很多的家長對於孩子提出的要求往往會無條件滿足,對於孩子的行為完全不加管控,久而久之,孩子的需求會膨脹,同時也不允許有人不滿足自己的要求,否則就會採取一些具有攻擊性的行為。
2、凡事以自我為中心
孩子一直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所有的人都圍繞著自己轉,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很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孩子往往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分享,凡事遇到了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就會採用強硬的態度。
3、成長環境的影響
我研究表明那些經常使用暴力解決問題的孩子大多生長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爸爸媽媽經常吵架,習慣了用武力來解決問題,雖然並不是次次都打孩子,是孩子的內心已經形成了陰影。
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經說過,孩子的攻擊性大多是在嬰兒期形成的,一方面和孩子的性格有關係,而另一方面也和父母的道德約束有關。
孩子在處理問題時,也會模仿家長的行為,尤其是在幼兒時期是孩子模仿行為的旺盛期。
孩子經常採用武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那麼家長應該要怎么正確引導呢?
1、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家長看到孩子打架了,不去詢問孩子為什麼打架,也不管孩子是不是傷到了,劈頭蓋臉一頓訓斥。家長的態度往往會讓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會認為父母根本就不愛自己。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每個人對於童年的事情都記憶深刻,尤其是那些衝突事件,往往要比溫暖的片段記憶更深刻,因此家長可以抓住這個時機,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從而改正錯誤。
2、家長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孩子們遇到事情不知道怎麼辦,自然會向家長求助,而家長給予的建議往往就是孩子的教科書,他們會按照家長說教的方式去執行。有很多孩子在外面被打了,那麼家長會毫不猶豫的教孩子打回去。這種方式也曾經受到很多人的提倡,可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打回去,往往會讓孩子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家長應該以身作則,用良好的行為規範來影響孩子。尤其是處於模仿時期的孩子,家長更應該要嚴格要求自己。遠離具有暴力傾向的動畫片,避免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3、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孩子採用武力解決問題,無非就是因為自己某些能力的缺失,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同,因此會採用這種方式引起周圍人的關注,獲得一種心理平衡。 平時,家長應該要深度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找到孩子的長處,並且不斷的肯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從而避免採用武力的方式吸引家長的關注。 社工提醒各位家長當孩子出現了暴力行為的時候,家長應該要採用平靜溫和的教育方式尤其不要以暴制暴,更不要聽之任之,唯有正確的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少走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