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想像沒有紙的生活。即使在電子郵件和數字圖書時代,紙也無處不在。紙放在購物袋,金錢,商店收據,穀物盒和衛生紙中。我們每天用紙的方式很多。那麼,這種用途廣泛的材料是從哪裡來的呢?
根據中國古代歷史資料,公元105年,一位名叫蔡倫(或稱蔡倫)的宮廷太監向東漢皇帝赫帝提出了這種新發明的紙張。歷史學家範華(公元398-445)記錄了這種情況,但是中國西部和西藏的考古發現表明紙張是在數百年前發明的。
更古老的紙張樣本,其中一些可追溯到公元前。公元前200年,在古代絲綢之路城市敦煌和和田以及西藏出土。這些地方的乾燥氣候使紙張可以生存2000年,而不會完全分解。令人驚訝的是,其中的某些紙張甚至上面還帶有墨水痕跡,證明墨水的發明比歷史學家想像的要早得多。
論文前寫材料
當然,世界各地的人們早在紙張發明之前就開始寫作。樹皮,絲綢,木材和皮革等材料的功能與紙張類似,儘管它們的價格更高或更重。在中國,許多早期的作品都是用長竹條記錄的,然後用皮帶或繩子綑紮成書。
全世界的人們也將非常重要的符號刻在石頭或骨頭上,或者將郵票壓在溼的黏土上,然後將其乾燥或燒制以保存其文字。但是,書寫(和後來的印刷)需要便宜且輕巧的材料才能真正普及。紙張非常適合帳單。
中國造紙
中國早期的造紙廠使用大麻纖維,將其浸泡在水中並用大木槌敲打。然後將得到的漿液倒在水平模具上;鬆散的布在竹製框架上伸展,使水從底部滴落或蒸發,從而留下平坦的幹麻纖維紙。
隨著時間的流逝,造紙商開始在其產品中使用其他材料,包括竹子,不同類型的樹皮。他們用一種黃色的物質(皇家顏色)將紙染成官方記錄,這具有驅除可能破壞紙的昆蟲的額外好處。
滾動是早期論文最常見的格式之一。將幾張長紙粘貼在一起形成條帶,然後將其包裹在木輥上。紙的另一端連接到薄木銷上,中間用一條絲線將捲軸捆緊。
造紙的傳播
從其起源於中國開始,造紙的理念和技術就傳遍了整個亞洲。在公元500年代,朝鮮半島的工匠開始使用許多與中國造紙機相同的材料來造紙。韓國人還使用稻草和海藻,擴大了造紙用纖維的種類。紙張的早期採用也推動了韓國在印刷領域的創新。金屬可移動式是在1234年在半島上發明的。
根據傳說,大約在公元610年,朝鮮向日本皇帝的宮廷介紹了造紙工藝。造紙技術也通過西藏向西傳播,然後向南傳播到印度。
紙業遍及中東和歐洲
公元751年,唐朝的軍隊和不斷擴大的阿拉伯阿巴斯德帝國在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的塔拉斯河戰役中發生衝突。阿拉伯勝利的最有趣的影響之一是阿拔斯人俘虜了中國工匠,其中包括像投·胡安這樣的造紙大師,並將他們帶回了中東。
那時,阿拔斯帝國從西方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延伸到北非,再到東方的中亞,所以這種奇妙的新材料的知識廣為傳播。不久之後,從撒馬爾罕(現在在烏茲別克斯坦)到大馬士革和開羅的城市已經成為造紙的中心。
1120年,摩爾人在西班牙瓦倫西亞(當時稱為Xativa)建立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中國的這項發明從那裡傳到了義大利,德國和歐洲其他地區。紙有助於傳播知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從絲綢之路沿線的亞洲重要文化中心收集的,這使歐洲進入了高中中世紀。
其他用途
同時,在東亞,紙張被用於許多目的。結合清漆,它變成了漂亮的漆器存儲容器和家具。在日本,房屋的牆壁通常是用宣紙製成的。除了繪畫和書籍,紙張還被製成扇子,雨傘甚至是高效的裝甲。紙張確實是有史以來最精彩的亞洲發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