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
周敦頤,道州營道人,公元1017-1073年。曾作南安軍司理參軍,郴州貴縣知縣,南昌知縣,合州通判,虔州通判,虞部郎中,廣東轉運判官,南康知軍。因為家在廬山蓮花峰下,名之濂溪。主要哲學貢獻是《太極圖說》。
一、太極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二、誠
「誠」是中庸最重要的概念,《中庸》說:「不誠無物」,心理不誠的話,你連世界都認識不到。周敦頤並沒有採取這種儒家的解釋,而是重新定義了「誠」的概念。
「誠」在這裡有,「實際、實在」的意思,表達的是純粹至善的「本體」。周敦頤說,誠是聖人之本,是萬物的開始之資。
三、靜
周敦頤認為宇宙的開端於寂然不動的「誠」,誠則無事,無為。因此在人生哲學上,也傾向於主張「靜」。要做到「靜」,得先做到「無欲」。「無欲」是聖賢之學的精要。
四、思
周敦頤認為,要成就聖人的功勞,必須會「思」。無思,是本。思通,是用。無思對應的是誠,是萬物之端。但是人活在萬物之中,要「思」,而且要「通」。要明白萬物的生發運作,才能資用萬物。
附《太極圖說》原文: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中國哲學簡史(十六)淮南子
中國哲學簡史(十七)董仲舒
中國哲學簡史(十八)王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