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種有系統的反思——讀《中國哲學簡史》

2020-12-11 橙君

什麼是哲學?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釋,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是一種有系統的反思」。

這句話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系統」,意思是有橫向對比,有縱向衍生;另外一詞是「反思」,「吾日三省吾身」,其實反省是件很困難的事,真正會反省的人很少,真正的反省不是嘴皮子動動就行,它是需要真的能夠做出改變的。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20世紀30年代完成的巨作《中國哲學史》的減縮版,本書完成於1947年,於馮先生去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講學期間所著,原文由英文寫成,最後又翻譯成中文。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相對於《中國哲學史》來說,前後相差一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而在這本書完成之際國共兩黨又開始內戰。在這樣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這本獨特的歷史,追溯中國哲學思想的書就顯得格外生輝。

有學哲學的朋友問筆者,為什麼要看中國哲學,她作為武大哲學系的高材生,自言更加喜歡西方哲學,更加清晰、言之有物。這個問題筆者回答不了,這裡用馮友蘭先生的一句話作以回答「西方哲學相較於東方哲學,多了一個工具,那就是邏輯分析」。

如果是對這個還不太滿意,還有一個更加具體的理由。筆者對中國歷史更加清楚,哲學輔以歷史更加容易理解,便於小白入門。另外一點就是,作為一名來自於華中農村的小夥子來說,受到傳統的文化影響相對較大,也很想搞明白自己身上的哪些想法是來自哪些哲人的思想。

這是筆者讀完的第一本哲學著作,掩卷兩日之後,老實說已經記不得裡面的多少內容了。想要引用某些句子,恐怕要麼翻閱筆記,要麼只能求助搜尋引擎了。筆者一向不善於記東西,學生時代就不喜歡記英語單詞,英語成績極差。本文,就只簡單說一說讀《中國哲學簡史》引發的一些思考,和書中的內容關係不大。

首要說到的是「不知之知」,這被稱為道家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複雜一點只能引用《莊子·齊物論》裡的句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或者說「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對於這句話,筆者也想不太明白,所幸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吧。

筆者的導師經常跟筆者說不要看哲學、不要看文學、不要看歷史,哲學和文學都是坑,把人繞暈;看電影不要看悲劇,生活之中已經有那麼多悲慘了,為什麼還要去電影中尋找。如果只聽他這幾句話,大多數人一定不理解,但是我讀到這句「不知之知」之後,想到第一個就是我的導師。他不看文學,卻是一個風流的性情中人;他不看哲學,卻有著覺者的慈悲;他不看悲劇,但是卻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有極強的同理心。他經常說,正因為知道這麼多黑暗,才更要堅守自己的良知,知黑守白。

「不知之知」,不知道自己知道,且不知道自己已經執行了,這次筆者第一個很深感悟的地方。

另外,要說的是「宇宙之心」。1月31號,北京發生月食,在北京天文館的望遠鏡瞄了一眼大如盆的「血月」,見證了宇宙規律的運轉,時間的流逝。其實,印象更深刻的是在裡面看到的一個關於星空星座的短片,自從來到城市、眼睛戴上眼鏡之後,就沒有看到那樣清晰的星空了。群星浩渺,灼灼生輝,不同星星之間連線構成各種各樣的星座,每一顆星星放大,可能是一個星雲,可能是一個大恆星。

宇宙是什麼啊?宇宙就是極大的空間和極大的時間,這是一個「大一」。而在心學當中,它認為當我們的心感受到這個「大一」之後,它會「同一」。

在2月4號的「稻子學堂」課上交流,大家對《褚時健傳》裡紅塔山集團的廣告「天外有天」這個詞做了一個過渡解讀。一位書友說,他可能比較陰暗一點,外邊的這個天指的是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個人的天被黨天包括在內。另一位書友說,外邊的那個天指的是人的精神,褚時健已經把犯法這個事想明白了,所以他不怕。所以他出獄後還去創業,還去種橙子。

這兩種說法都沒錯,但是筆者理解第二種說法。按照心學的理念,「心」就是外邊的那個「天」,可以對外界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相關焦點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古之君子馮友蘭大師「三史釋今古,六經紀貞元」,其中《中國哲學簡史》堪稱中國哲學入門書,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讀之使人愉悅,使人增智。重塑精神家園所謂哲學就是對人生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著重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按馮友蘭大師所說,人分為四重境界,即自然境界
  • 最近讀的書,《中國哲學簡史》……
    最近啃了三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幸福之路》和《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三本哲學類書。其實都是多年前欠下的債。曾經買了不少書,可大部分至今都完好的擺在那裡,有的甚至連塑料封都沒打開,實在是覺得歉疚,終於有閒暇時間了,而且現在看書可以不從功利出發,只從喜好出發,從前買的《如何提高》、《職場秘籍》及雞湯類的書等都可以pass了。第一本先說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大概買了有十幾年了,封皮都有些滄桑感了。
  • 網友讀《中國哲學簡史》總結的幾點,夠厲害!
    哲學並不高深,哲學就是我們做的每一次人生反思。——百度網友沒讀《中國哲學簡史》以前,我對哲學的認識僅停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課程學習層面。主要停留在以下兩點:一,我混沌地認為一切抽象於具體事物的經驗道理,即是哲學;二,我模糊地認為哲學是一系列抽象知識的組成,有用卻往往不知如何用。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後,有一種被點化的頓悟之感。
  • 《中國哲學簡史》精華摘選,不讀此書,莫談人生!
    《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後又有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該書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
  • 《中國哲學簡史》——探討「中國人的愛與智慧」
    摘錄幾段,以饗讀者諸君:01「哲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對人生的系統反思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在中國,哲學是每一個受過教育的人都關切的領域。就我來說,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人只要還沒有死,他就還是在人生之中,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人生進行反思,至於作系統反思的人就更少。一個哲學家總要進行哲學思考,這就是說,他必須對人生進行反思,並把自已的思想系統地表述出來。這種思考,我們稱之為反思,因為它把人生作為思考的對象。
  • 《中國哲學簡史》:人人都應讀點中國哲學
    最近讀《中國哲學簡史》,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哲學之浩翰,不得不佩服馮友蘭先生對哲學的理解之深刻。才讀了第一章,短短的十多頁紙,內容就極其豐富。就個人的理解做了個簡短的讀書筆記。西方很多國家的小孩從小讀《聖經》,而我們的兒童入學讀物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當然現代是不讀了,現在的啟蒙教育越來越向西方靠攏。這是後話。(二) 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國哲學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出世,一種是入世。
  • 好書推薦:《中國哲學簡史》
    你是否曾對春秋時期的各家學說有過好奇?或者對歷史中的道家和道教分不清楚?又是否對今日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有過懷疑?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都能解答你的疑惑。作者簡介: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895年生。
  • 史與思的智慧結晶 ——讀《中國哲學簡史》
    很多學派例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紛紛開宗立派,著書立說,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及本土化,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在中國形成,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早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國人的大腦中,直到現在仍然在滋養著國人的文化生活。 但是這些哲學思想都散佚在儒釋道浩瀚的經典中,如果我們要向別人系統介紹一下中國哲學的各家流派和思想,還真有些勉為其難。
  •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問世60多年來,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作為一部可以影響一生的文化經典,改變了無數的讀者。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說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近期,中共武漢市委辦公廳6位「80」後的青年幹部集中閱讀了此書,本報予以刊發。
  • 《中國哲學簡史》: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如果說,你想通過一本書來走進哲學的世界;如果說,你想通過一本書來啟迪現實的人生;那麼去讀一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吧,你會從中找到答案的。對於哲學的看法「至於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
  •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一
    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思考本身就是知識,知識論就是由此而興起的。事實上,每一種大的宗教就是某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義、禮儀和體制。這是我對宗教的認識。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確理解的話,不能把它稱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稱作完全是出世的。中國哲學討論的問題就是內聖外王之道;這裡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既然哲學以內聖外王之道為主題,研究哲學就不是僅僅為了尋求哲學的知識,還要培養這樣的品德。
  • 看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記住!
    中國哲學簡史今天我在看馮友蘭博士的《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哲學在中國文明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地位相比擬,就這一句話,我突然的領悟到中國為何不信仰什麼宗教了哲學是對人生的系統的反思,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一個人對宇宙進行思索時,他就是在反思,看來目前的我就是在反思,感激自己喜歡學習,感激自己對哲學有興趣。「關於思索的思索就是反思」,我好喜歡這句話呀!原來我已經在思索的思索了,我已經入了門了。我們的宗教意識不濃,是因為我們的哲學意識太濃。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話說回來,主張寬厚待人的胡適為何唯獨對馮友蘭譏諷有加呢?其中一個觀點是胡適對馮友蘭的評價基於對馮友蘭的人格認識,另外一個觀點也頗有意思:胡適學成回國後最先揚名立萬憑的就是《中國哲學史大綱》,但其後他的學生輩馮友蘭卻寫出了更為出色系統的《中國哲學史》和《中國哲學簡史》,同一個學術領域內出現兩個領袖,一山難容二虎,胡適的反應也在情理之中吧?
  • 哲學很難懂嗎?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哲學具有著清晰的形態變化。那麼,它究竟是如何發展的呢?在這本享譽世界的經典著作——《中國哲學簡史》中,馮友蘭先生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因此,在社會混亂的春秋戰國時期,才有了派別分明的「諸子百家」。其中,又以蓋出文士的儒家學說,蓋出遊俠之士的墨家學說,蓋出隱者的道家學說,蓋出辯者的名家學說,蓋出方士的陰陽家學說和蓋出法術之士的法家學說為代表。
  •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哲學愛好者必不可少的一本書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為西方學子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哲學的一本入門書籍,後來被翻譯成中文,成為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學院校關於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影響很大。讀完之後,我覺得對國學,哲學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收藏這本書,因為它會讓你對中國歷史,哲學體系有個大綱性認識,所謂的「綱」,是網中的大繩,所有細繩都連在大繩上。
  • 中國哲學簡史(廿一)程顥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程顥,公元1032-1085年。十五六歲的時候跟周茂叔學道,後來出入於老、釋。幾十年後返回去又讀六經,而後領悟了「治之大原,牧民之要」。天地萬物之理,是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3、天理是「普遍「的,程顥說:「理只是天下只一個理。故推至四海而準」。程顥定義了「天理」的基本哲學範疇,是客觀存在的,是永恆不變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說明「天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性。到了這裡,北宋的理學正式形成。
  • 宗璞談《中國哲學簡史》:太上老君煉出來的仙丹
    「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  日前,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的這番話,讓這本問世60多年的書,重新受到了關注。  與此同時,在《中國哲學簡史》的最後,馮友蘭的結尾語「人往往需要說很多話,然後才能歸入潛默」,也在微博上流傳。
  •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九
    一直到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之前,中國學術的時代精神可以說就是用分析方法對中國古代思想重新加以解釋。甚至西方的基督教傳教士也同樣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這或者可以解釋,何以有相當一批在華的西方傳教士,用西方語言翻譯中國哲學典籍,或著書介紹中國古典哲學,而很少有傳教士把西方哲學典籍譯為中文,或撰寫關於西方哲學的中文著述,介紹給中國人。
  •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解讀
    中國的哲學精神,大概已經有2000多年,但這個學科只有百年,應該從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說起。他對中國幾千年來哲學了解是通透且深刻的,從他的部分文字中就能體會出來。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明確的指出,「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哲學的崇高任務,是使人達到人的最高成就,成為聖人。哲學的最高價值,不在於使人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於教人成為聖人的方法,在於「提高人的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以致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 《中國哲學簡史》儒家思想提煉,都看看吧!
    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給人的感覺就是醍醐灌頂,感覺中國以前從來沒有哪個學者或哲學家把中國哲學說的如此通透和清澈,哲學詩畫不是有意誇獎作者,而是事實本就如此。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關於中國哲學中的涵養和智慧,還可以認識到中國最早的以人為本、仁義、浩然之氣、性惡說等富含人性營養的儒家思想。具體如何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快速進入。01何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