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哲學?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釋,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是一種有系統的反思」。
這句話中有兩個關鍵詞,一是「系統」,意思是有橫向對比,有縱向衍生;另外一詞是「反思」,「吾日三省吾身」,其實反省是件很困難的事,真正會反省的人很少,真正的反省不是嘴皮子動動就行,它是需要真的能夠做出改變的。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20世紀30年代完成的巨作《中國哲學史》的減縮版,本書完成於1947年,於馮先生去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講學期間所著,原文由英文寫成,最後又翻譯成中文。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相對於《中國哲學史》來說,前後相差一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而在這本書完成之際國共兩黨又開始內戰。在這樣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這本獨特的歷史,追溯中國哲學思想的書就顯得格外生輝。
有學哲學的朋友問筆者,為什麼要看中國哲學,她作為武大哲學系的高材生,自言更加喜歡西方哲學,更加清晰、言之有物。這個問題筆者回答不了,這裡用馮友蘭先生的一句話作以回答「西方哲學相較於東方哲學,多了一個工具,那就是邏輯分析」。
如果是對這個還不太滿意,還有一個更加具體的理由。筆者對中國歷史更加清楚,哲學輔以歷史更加容易理解,便於小白入門。另外一點就是,作為一名來自於華中農村的小夥子來說,受到傳統的文化影響相對較大,也很想搞明白自己身上的哪些想法是來自哪些哲人的思想。
這是筆者讀完的第一本哲學著作,掩卷兩日之後,老實說已經記不得裡面的多少內容了。想要引用某些句子,恐怕要麼翻閱筆記,要麼只能求助搜尋引擎了。筆者一向不善於記東西,學生時代就不喜歡記英語單詞,英語成績極差。本文,就只簡單說一說讀《中國哲學簡史》引發的一些思考,和書中的內容關係不大。
首要說到的是「不知之知」,這被稱為道家的最高境界。簡單來說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複雜一點只能引用《莊子·齊物論》裡的句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或者說「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對於這句話,筆者也想不太明白,所幸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吧。
筆者的導師經常跟筆者說不要看哲學、不要看文學、不要看歷史,哲學和文學都是坑,把人繞暈;看電影不要看悲劇,生活之中已經有那麼多悲慘了,為什麼還要去電影中尋找。如果只聽他這幾句話,大多數人一定不理解,但是我讀到這句「不知之知」之後,想到第一個就是我的導師。他不看文學,卻是一個風流的性情中人;他不看哲學,卻有著覺者的慈悲;他不看悲劇,但是卻能感受到他人的痛苦,有極強的同理心。他經常說,正因為知道這麼多黑暗,才更要堅守自己的良知,知黑守白。
「不知之知」,不知道自己知道,且不知道自己已經執行了,這次筆者第一個很深感悟的地方。
另外,要說的是「宇宙之心」。1月31號,北京發生月食,在北京天文館的望遠鏡瞄了一眼大如盆的「血月」,見證了宇宙規律的運轉,時間的流逝。其實,印象更深刻的是在裡面看到的一個關於星空星座的短片,自從來到城市、眼睛戴上眼鏡之後,就沒有看到那樣清晰的星空了。群星浩渺,灼灼生輝,不同星星之間連線構成各種各樣的星座,每一顆星星放大,可能是一個星雲,可能是一個大恆星。
宇宙是什麼啊?宇宙就是極大的空間和極大的時間,這是一個「大一」。而在心學當中,它認為當我們的心感受到這個「大一」之後,它會「同一」。
在2月4號的「稻子學堂」課上交流,大家對《褚時健傳》裡紅塔山集團的廣告「天外有天」這個詞做了一個過渡解讀。一位書友說,他可能比較陰暗一點,外邊的這個天指的是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個人的天被黨天包括在內。另一位書友說,外邊的那個天指的是人的精神,褚時健已經把犯法這個事想明白了,所以他不怕。所以他出獄後還去創業,還去種橙子。
這兩種說法都沒錯,但是筆者理解第二種說法。按照心學的理念,「心」就是外邊的那個「天」,可以對外界事物有一個完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