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對春秋時期的各家學說有過好奇?或者對歷史中的道家和道教分不清楚?又是否對今日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有過懷疑?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都能解答你的疑惑。
作者簡介: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895年生。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本書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有影響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禪宗。書名雖是中國哲學史,但其實也是中國文化史,因為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這些聖人的經典,是中國人的血脈和骨骼,有中國人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大智慧,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就起源於此。單說孔子,本書先是鋪墊了學術從官方控制到私人講學的背景,再把他的如仁、義、忠、恕等思想及其發展過程進行了細緻講解,最後介紹了不同歷史時期對孔子不同的評價。讀後對孔子和他的思想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
《中國哲學簡史》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通俗易懂。前兩章介紹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和中國哲學的背景,使本書初讀起來並不生澀,更像是以為耐心的老師在一步步引導我們走進中國哲學的世界。馮友蘭先生的資料是古代的,眼光卻是現代的;運用史料時是史家,探討問題時卻是哲學家,所以讀起來完全不會感到過時,而且不會像有些史書那樣枯燥乏味,書中蘊含著各家思想的交鋒,還有思想的興衰和改革,背後投射出中國社會的變遷和思想的轉變。
馮先生輕鬆駕馭著中國哲學史和西方哲學史這兩部歷史,寫作這部《簡史》,思想資料是中國的,考慮哲學問題的眼光卻是世界的,所以不但在宏觀的時間上,而且可以在宏觀的空間上對中國的哲學的發展有更系統的把握。
通過閱讀這本《中國哲學簡史》,不僅可以明史,還可以明志。了解學習中國哲學的歷史,汲取中國哲學的營養,用於指導生活和實踐。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