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讀《中國哲學簡史》總結的幾點,夠厲害!

2020-12-11 文眼看世界

哲學並不高深,哲學就是我們做的每一次人生反思。

——百度網友

沒讀《中國哲學簡史》以前,我對哲學的認識僅停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課程學習層面。主要停留在以下兩點:

一,我混沌地認為一切抽象於具體事物的經驗道理,即是哲學;

二,我模糊地認為哲學是一系列抽象知識的組成,有用卻往往不知如何用。

讀了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之後,有一種被點化的頓悟之感。從中了解到哲學不是知識,而是類似形上學的心靈境界提升,或者類似宗教中的一種精神信仰。所以我們不必驚慌於學習了哲學卻不知何用。哲學本身並不是告訴我們」如何用」的知識,而是教會我們對知識的反思,教會我們在身體力行時,站在一個更高層面來思考自己的作為。

以前,我總是痛苦於一些瑣碎的工作或者迎合大眾流行的傾向,似乎違背於藝術之路。這些都是我原有知識體系對自己的束縛。現在,讀了此書後,我能哲學地思考人生大問題,更可貴的是我可以站在更高的層面和角度去進行生命反思。

過去的我,對哲學的另一個誤解是,我無法清晰地分清宗教和哲學。往往會認為哲學屬於科學,宗教屬於迷信,這兩者完全對立。細讀《中國哲學簡史》之後,結合對哲學定義的深刻理解,才逐漸明白宗教和哲學之間相互聯繫,每一種大宗教背後都有哲學作為基礎,賦予迷信及儀式等色彩。比如書中馮老先生前後幾次提到:佛教和佛學是不同的。關於這一論斷的分析和說明,很好地解釋了我們對當今中國一些社會現象的困惑。 當今中國常常被說成是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可怕國家」,但中國人在做人方面的「統一」特質,又是非常明顯。對於勤勞善良的追尋,對於尊老愛幼的傳承,對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的嚮往,也處處體現。當今中國,不少人開始重拾宗教,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報導一些「奸商」與「惡官」卻是虔誠的佛教信徒。這恰恰是因為佛學和佛教的差異所致。雖然中國至今沒有主流的宗教體系統領全國,但中國幾千年來文明傳承,中國人從來不缺乏哲學化思考和信仰。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優秀精神品質的體現。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對如何為人,如何與世相處之道。那些「奸商」和「惡官」他們只利用佛教中偶像崇拜,儀式作為自我庇護和解脫的工具,無非是自欺自人罷了,他們並未對佛教內蘊含的佛學這一哲學體系深入思考,所以也根本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教徒。反之,很多人讀佛經學佛理,並不用加入宗教,也可以學習到佛學,學習到佛教中的哲學部分,用以了悟人生,開化自己。

《中國哲學簡史》對中國人的藝術思維進行了深刻的挖掘和透析。書中提到老莊哲學的處世之道是「逍遙」、「齊物」、「無待」、「有無相生」、「虛心靜觀」、「天人合一」等。這種自然而單純的「美」上升到更高層次的理解,也是中國古代及近代繪畫大師對中國哲學理念的一種解讀。一種願從大自然中得到美好感受與力量,願大自然和諧共生,臣服與自然的人生哲學。優秀的中國古代及近代繪畫作品也往往更明顯地透露出這種更高層次的哲學意味。顧愷之,王維,石濤等不同時代的繪畫大師,都是擅長繪畫自然風光,同時他們各自的哲學修為和對藝術理論的獨到見解都為世人傳誦。這也從另一個層面上,說明中國人一直都不缺乏哲學式的思考和生活,中國人對繪畫的審美也往往哲學化的,這和西方的實用主義存在較為強烈的反差。

另一方面,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中提到,中國哲學的分析方法一直以來是負方法, 表達方式多以做比喻,求暗示為主。在於不是什麼,不像什麼,或是充滿暗喻的一指之間,中國哲學顯得缺乏邏輯,但又寓意無窮。這種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表達形式也不斷啟發中國藝術家進行審美關照的自覺意識和自由想像,成為中國畫重意境和意象造形、重神彩、氣韻、無為而為的思想根源。中國的寫意畫,更將這種特質發揮到淋漓盡致。唐代的吳道子,創立水墨寫意山水畫。宋朝的梁楷,創立潑墨寫意人物畫。五代的徐熙則開了寫意花鳥畫的先河。明代的徐渭創立了潑墨寫意花鳥畫。近代的潘天壽創立大寫意花鳥畫。近代的張大千創立了潑彩山水寫意畫。中國繪畫大師對這種意會和暗喻的表達形式,一代代的追求和升華,也處處體現出中國人哲學思考的獨特方式。這種暗喻的魅力,也表現為了中國繪畫的魅力。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個讀者從《中國哲學簡史》中領悟的心得,希望大家也能多讀此書,正確理解哲學與人生、哲學與宗教、乃至哲學與科學的關係。

相關焦點

  • 最近讀的書,《中國哲學簡史》……
    最近啃了三本書,《中國哲學簡史》,《幸福之路》和《禪與摩託車維修藝術》,三本哲學類書。其實都是多年前欠下的債。第一本先說下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本書大概買了有十幾年了,封皮都有些滄桑感了。當時只讀了一小部分,因為沒有靜下來讀書的心情,工作忙,也很浮躁。《中國哲學簡史》從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及先秦各家的起源講起,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做了簡略而精要的概括。
  • 史與思的智慧結晶 ——讀《中國哲學簡史》
    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經常思考社會、人生和哲學。他在研究和向外傳播中國哲學的過程中,經過梳理和總結,推出了《中國哲學簡史》一書,成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 這本書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以宏觀開闊的視野對中國哲學進行了深入淺出、融會貫通的講解。
  • 哲學是一種有系統的反思——讀《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20世紀30年代完成的巨作《中國哲學史》的減縮版,本書完成於1947年,於馮先生去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講學期間所著,原文由英文寫成,最後又翻譯成中文。這本《中國哲學簡史》相對於《中國哲學史》來說,前後相差一個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而在這本書完成之際國共兩黨又開始內戰。在這樣宏大的歷史背景之下,這本獨特的歷史,追溯中國哲學思想的書就顯得格外生輝。
  •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韓國總統讀《中國哲學簡史》:讓我找回生命燈塔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新當選的韓國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說過,「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近期,中共武漢市委辦公廳6位「80」後的青年幹部集中閱讀了此書,本報予以刊發。
  • 哲學小議(一)—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古之君子馮友蘭大師「三史釋今古,六經紀貞元」,其中《中國哲學簡史》堪稱中國哲學入門書,全書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讀之使人愉悅,使人增智。就我看中國哲學與西洋哲學開始稍有不同,西洋哲學源於泰勒斯等自然哲學家對自然的思考和探究,而中國哲學著重於對人生的思考,對倫理方面的反思。中國地處內陸,自古重農輕商,由此形成了家族制度,演變成實實在在的家天下。所以哲學更重在加強自身的修養,誠意正心,內獨善其身,外兼濟天下,內聖外王之道,清淨無為,中庸之道,苦修頓悟見性成佛之道。
  • 《中國哲學簡史》:人人都應讀點中國哲學
    最近讀《中國哲學簡史》,不得不佩服中國人的哲學之浩翰,不得不佩服馮友蘭先生對哲學的理解之深刻。才讀了第一章,短短的十多頁紙,內容就極其豐富。就個人的理解做了個簡短的讀書筆記。西方很多國家的小孩從小讀《聖經》,而我們的兒童入學讀物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當然現代是不讀了,現在的啟蒙教育越來越向西方靠攏。這是後話。(二) 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國哲學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出世,一種是入世。
  • 好書推薦:《中國哲學簡史》
    這本《中國哲學簡史》都能解答你的疑惑。作者簡介:馮友蘭,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895年生。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後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科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
  • 採薇讀書:雜談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與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
    讀畢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以上觀點更讓人好奇: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是如何成書的?可讀性在何處呢?二、馮友蘭與《中國哲學簡史》胡適出生於1891年12月17日,出生地在上海。4年後,1895年12月4日,馮友蘭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祁儀鎮。
  •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九
    一直到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之前,中國學術的時代精神可以說就是用分析方法對中國古代思想重新加以解釋。甚至西方的基督教傳教士也同樣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這或者可以解釋,何以有相當一批在華的西方傳教士,用西方語言翻譯中國哲學典籍,或著書介紹中國古典哲學,而很少有傳教士把西方哲學典籍譯為中文,或撰寫關於西方哲學的中文著述,介紹給中國人。
  • 《中國哲學簡史》,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中國人
    中國的藝術,為何注重寫意?中國的宗教,為何不那麼被人關心?中國的近代,為何落伍了?以上所有這些問題,在一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甚至於得到更多意外的收穫,這本書就是今天喜哥給大家推薦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為何推薦這本書呢?我給大家總結出五點必讀的理由,任何一個理由,都足以讓你恍然大悟、愛不釋手、津津樂道。
  • 《中國哲學簡史》儒家思想提煉,都看看吧!
    讀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給人的感覺就是醍醐灌頂,感覺中國以前從來沒有哪個學者或哲學家把中國哲學說的如此通透和清澈,哲學詩畫不是有意誇獎作者,而是事實本就如此。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關於中國哲學中的涵養和智慧,還可以認識到中國最早的以人為本、仁義、浩然之氣、性惡說等富含人性營養的儒家思想。具體如何呢?一起跟隨哲學詩畫快速進入。01何為儒?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中對《道德經》的理解水平怎麼樣?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影響了很多人,其中最知名的恐怕要數前韓國總統樸槿惠了。對於一個愛讀書的人而言,能把一本書列為其讀書之最,肯定有它的道理。2005年以前,我讀過《中國哲學簡史》2遍,沒有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是馮友蘭的人生四境界說,一直在我頭腦中揮之不去。現在看來,他的這四境界說,也沒什麼特別的高深,我個人估計民間早就有人總結過,只不過是因為這個表達方式因為馮友蘭而出名了。
  • 中國哲學簡史(廿一)程顥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程顥,公元1032-1085年。十五六歲的時候跟周茂叔學道,後來出入於老、釋。幾十年後返回去又讀六經,而後領悟了「治之大原,牧民之要」。程顥定義了「天理」的基本哲學範疇,是客觀存在的,是永恆不變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說明「天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性。到了這裡,北宋的理學正式形成。今天看來,理學的世界觀,跟道家基本觀念區別已經不是很大了,程頤也不迴避這個問題,他說我們兄弟兩個人「昌明道學」。因此理學,又被稱謂「新道學」。
  • 《中國哲學簡史》精華摘選,不讀此書,莫談人生!
    《中國哲學簡史》,於1948年由美國著名出版公司麥克米蘭出版。此書一出,立即成為西方人了解和學習中國哲學的超級入門書。其後又有法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譯本出版。五十多年來,該書一直是世界各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響很大。論者認為,本書是馮友蘭先生哲學與思想融鑄的結晶。
  • 看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好像明白了,又好像什麼都沒有記住!
    中國哲學簡史今天我在看馮友蘭博士的《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哲學在中國文明的地位,歷來被看為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明中地位相比擬,就這一句話,我突然的領悟到中國為何不信仰什麼宗教了我喜歡哲學,突然對「哲」字產生了興趣跟疑問,它是什麼意思呢?「哲」,聰明有智慧,「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世界」又是什麼意思呢?時空及有無的劃分匡定是為世界。今天中文,所使用的世界一詞,來源於佛經,並非現代名詞,追溯其源頭乃出於佛教。
  • 哲學很難懂嗎?不,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一點也不難!
    到如今,它依舊被人們廣泛認同,可見哲學是廣泛存在的。中國現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曾說過:「哲學不僅是知識,更重要的,它是生命的體驗。」我深以為然,哲學是由於人的經驗累積而產生的對生活、對生命以及對人生的思考。
  • 清華校長送本科畢業生《中國哲學簡史》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為每一位畢業生贈送了哲學大師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叮囑畢業生們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邱勇和畢業生談起了自己的求學經歷:與這批學生一樣,他也是「3字班」的。1983年邱勇來到清華求學,「當時的清華大學與你們所見的大不相同,那時五道口還沒有成為『宇宙中心』,那時的紫荊公寓區還是一片蛙鳴。」
  • 中國哲學簡史(十九)周敦頤
    本文由《胡適的北大哲學課》讀書筆記整理而來。周敦頤,道州營道人,公元1017-1073年。曾作南安軍司理參軍,郴州貴縣知縣,南昌知縣,合州通判,虔州通判,虞部郎中,廣東轉運判官,南康知軍。因為家在廬山蓮花峰下,名之濂溪。
  • 《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哲學愛好者必不可少的一本書
    《中國哲學簡史》是馮友蘭先生為西方學子學習了解中國文化、哲學的一本入門書籍,後來被翻譯成中文,成為世界各國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學院校關於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影響很大。讀完之後,我覺得對國學,哲學感興趣的朋友一定要收藏這本書,因為它會讓你對中國歷史,哲學體系有個大綱性認識,所謂的「綱」,是網中的大繩,所有細繩都連在大繩上。
  • 《中國哲學簡史》——探討「中國人的愛與智慧」
    圖片來源:知乎據說,韓國前總統樸槿惠女士曾表示:在我最困難的時期,使我重新找回內心平靜的生命燈塔的,是中國著名學者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在馮友蘭先生女兒宗璞先生眼裡:我素以為《中國哲學簡史》是一本出神入化的書。寫這書時,父親已有哲學史方面的研究成績,又創造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兩卷本《中國哲學史》和「貞元六書」俱已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