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君: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2021-02-17 看理想

每個人的一生之旅將如何展開,最先開始的那關鍵幾步,就在童年。可是偏偏在童年,我們自己是做不了主的,是懵懵懂懂的,是需要家長與師長在前面引導,或者在一旁扶助的。

所以教育這個行為,以及教育者的角色,就變得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必須明白,這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事情。

也正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們需要不斷不斷地述說、探討、反思,希冀教育可以變得更好、也更被重視。

本著重新審視教育的初衷,周軼君沒有限制住自己的視線,她探訪了5個國家,從孩子的角度,也從成人的角度,感受他鄉的教育,然後回到中國,回看中國的教育。

今年8月,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優酷獨家播出了。

但是關於童年,關於教育,可以討論、需要討論的,遠不止如此。

繼《他鄉的童年》之後,看理想已經正式上線周軼君的新音頻節目——《你好,童年》,在這其中,我們將納入更多人,探討更多中國教育的問題,也解答更多觀眾的具體疑惑,希望會繼續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收穫。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童年,需要被重新認識

你好,我是周軼君。

或許您已經看過我和我的團隊「所以然工作室」製作的6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又或許您不曾耳聞。那我簡單介紹一下,這部紀錄片帶來的非一般旅程,以及旅程的終點,為什麼我們要開始新的聲音之旅。

 

我曾經是一名國際新聞記者,行走不同國家去看的是——戰爭、衝突,外交、內政等等,個人與家庭當然在採訪範圍之內,但對象絕大部份都是成年人。衝突下的兒童,我也拍攝過專題,但從來不曾安安靜靜,去理解一個跟生活更緊密相關的話題:童年。

它可以理解為基礎教育,或者孩子跟自己,跟家長,跟學校,跟這個世界最初的相處。一個不分國界與年齡的命題。

這樣一個看問題維度的改變,直接原因是我的身份轉換。自從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仍然關注國際大事,但與此同時,個人成長變成了我每天要回答的必修課。我試著用觀察、分析天下大事的方式,去研究孩子的成長,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童年,藏著許多秘密。它是新聞頭條背後,沒有硝煙,不大喧譁,卻是日常中的大命題。我和團隊去到了以下五個國家: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帶著中國式成長下的童年回憶,帶著典型中國家長的困惑,走進了「他鄉」30多間學校,與130多名家長、教師,當然還有許多小朋友們交流。其中有教育理念的碰撞,也難免文化衝突。結果,帶來了無窮無盡的啟迪。說到底,童年教育,是一個社會對「人」的認知,和對未來的安排。中國在過去二三十年裡,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經濟高速增長,社會環境、各種觀念與價值的變遷,我們這些70、80後父母,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批父母,上一代人乃至歷史上的教育方式,能給我們提供的借鑑有限,我們需要尋找自己的語言和度量。紀錄片播出之後,收到許多觀眾熱情的反饋,令我特別感動的,是大家分享了各自的童年經歷,或陽光或陰霾。新手父母告訴我,看到這麼大的世界,這麼多不同的教育觀,覺得自己變強大了。也有年輕觀眾觀眾說,這部紀錄片讓他掙脫了內心由來已久的束縛,與自己的人生和解了。在諸多觀眾留言中,關於「他山之石」如何攻玉,被問得最多。外面的世界很好,但如何跟中國本土結合?從他鄉到本土,我很清楚這趟旅程對我自己的改變,但是要說到「向大世界尋求答案」的普遍適用性,我顯然不是最好的回答者。所以,我請來了第一線的教育者,他們當中有中國的鄉村校長、鄉村教師。或許我們還以為中國鄉村的主要矛盾停留在「上學的權利」,實際上許多先鋒的教育實驗已經在鄉村展開了。這幾位校長和老師,都曾出國考察,去過英國、丹麥、以色列,甚至在美國小學當過「影子校長」。他們的經驗紮實、生猛,亦很感人。其中有一位語文老師,因為山裡的學生沒見過海,就自費去旅行,告訴孩子們大海是什麼,老師對海的體驗是什麼。唯一需要提醒的是,聽完之後,可能不少海澱家長,會想把孩子送去鄉村學校。在這檔節目的嘉賓裡,有大家熟悉的李玫瑾老師、梁文道先生、日本教育專家高益民、中東問題大拿殷罡老師,中國篇還有驚喜:「雨果獎」作者郝景芳,她的科幻小說《北京摺疊》很多人都讀過,還有獨立教育諮詢者李茂。在這檔音頻節目中,你會聽到,由我主持,每次兩位嘉賓,以三人對談的方式,分享一線教育者的經歷、回答觀眾們具體問題的「怎麼辦」,還有《他鄉的童年》拍攝幕後與我的思考。想起小時候經常看到的一句標語: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想,探尋教育的本源,可不就是靈魂的拷問嗎?你想給你的孩子怎樣的童年?你有什麼解不開的疑問?我們會和李玫瑾老師、來自四川的小學語文老師陳秋菊,聊一聊北歐教育,為什麼要理念先行?曾經在丹麥考察的陳老師,如何把經驗帶給樂至縣中天鎮,大山裡的孩子們?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的王世民校長,曾經在美國鄉村學校做過三天的「影子校長」,他的體驗和觀察在細節中令人動容。不過,王校長這次重點是跟痴迷印度的梁文道,一起聊一聊如何在混亂中抓取秩序,在大環境下個人的努力可以改變什麼。李玫瑾老師還和來自湖北的中學校長何歡,聊一聊英國式的貴族教育是否一定與錢有關?何校長是如何從推鐵圈、抖空竹培養孩子們對學校和對學習的興趣?改造學校的廁所,又會引起怎樣翻天覆地的美感和禮儀變化?可能你不知道,梁文道從小在臺灣接受的教育,跟日本有幾分相似,他和北京師範大學日本教育研究專家、聲音十分動人的高益民老師,會有怎樣的火花碰撞?殷罡,可能是最具人氣的中東問題專家,他總能用生動的語言,庖丁解牛一般,讓複雜的局勢骨肉分離,一目了然。以色列是他觀察了二十多年的重點對象,這一次他跟來自雲南的雷應飛校長一起聊聊這個人人都在創業的猶太民族。前方預警:裡面故事可能令你噴飯。雷校長的學校裡動植物繁茂,很像我在以色列拍攝到的基布茲小學。他也在今年到訪以色列。第六集我們拍攝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辨,但有些觀眾認為不過癮,沒有深入到本土的普通學校,於是我們請來了郝景芳,坦白她自己的上學「黑歷史」:怎樣在應試教育中成為人人羨慕的清華生,同時保持了好奇與獨立思考。目前她創辦了「童行學院」,專攻校外教育。同場,還有教育創新與學校發展諮詢顧問,多年為中國學校做獨立諮詢李茂老師。他倆一個校內一個校外,來把本土現實聊個痛快。劇透一下:郝景芳將用簡單數學破除家長焦慮。最後我想說,在Media-X和看理想團隊的幫助下,我們將這檔節目做成是完全免費的,是因為我們希望這些好的理念無障礙地抵達所有的人,並吸引所有人來參與、來改變。感謝Media-X的資助,促成這些教育者的相遇。感謝馬雲公益基金會,常年關注中國鄉村教育,並向這次節目推薦校長和教師,最後當然要感謝看理想團隊,讓這樣的相遇最終惠及所有人。

點這裡,聽他們講不一樣的童年故事。

相關焦點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癒。
    有人說​魏來是一個很狠的女生,她殺死了她的同學,連父母都覺得我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乖乖女,可曾殺過人和社會上的一些人整天混在酒吧。直到警方到魏來家調查時,她的父母從未真正了解過他們的女兒,一致認為女兒不可能做出這殺人的事。然而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父母從未真正的了解過孩子。
  •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癒……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著名心理學家,心理學界的開山鼻祖弗洛伊德認為童年時期習得的情緒經驗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就拿自卑這件事來說,對於一個成年人而言,他總是會在不同場合莫名其妙的感到自卑,這可能就與他童年時期遭受的經歷有關。
  • 「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有一位教育家是誰來著說過一句話「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童年時候的一切的確對後來的人生有著巨大的影響,我父母對我是典型的打擊教育,就感覺我無用至極的那種,所以在我小的時候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很自卑,一點也不自信,知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眼界及想法了,才慢慢好起來的。
  • 安家:徐文昌一生被童年治癒,而房似錦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安家:徐文昌一生被童年治癒,而房似錦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羅晉和孫儷領銜主演的都市職場情感劇《安家》正在熱播,劇中除了孫儷飾演的房似錦和羅晉飾演的徐文昌人物鮮活、形象豐滿之外,在安家天下靜宜門店的幾位家人更是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王子、小樓、老油條還有門店吉祥物朱閃閃4人都在訴說著生活的酸甜苦辣。
  • 《火神被殺》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大概從童年時期就定下了,所以才有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吧。人的一生都在和那個本我進行著對抗,有的人經歷只是經歷,又或者因為經歷野蠻生長起來。
  • 《他鄉的童年》治癒一生的童年是怎樣煉成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雖然看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是不得不說,我們在童年時期的經歷,尤其是在童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對以後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呢?
  • 好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好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
    好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好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燁子|親子心理學|燁子心學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奠基人他認為童年時期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到孩子一生的發展,如果在童年時形成了不良好的親子關係,那麼,即使成年後,孩子可能依然會追求類似的不良好的親密關係。比如,孩子在家暴的環境中長大,那麼,孩子形成的關係模式是愛=暴力;成年後,孩子會進入一段充滿暴力的親密關係。可以這麼說,好的童年治癒一生,糟糕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
  • 美好的童年治癒一生
    有人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讓我們從自己做起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那麼怎樣和孩子建立親密而有趣的親子關係呢?通過親子閱讀可以促進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同時在不知不覺中也學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識。德國經典專注力親子遊戲書,一套風靡歐洲的親子遊戲書。讓孩子和家人在嗨玩中,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勵他們不斷探尋,從而增長知識,鍛鍊能力,體會發現的樂趣。
  •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太精闢了
    有人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可能會毀掉孩子的一生「中國式父母」常披著「父母之愛」「都是為了你好」的情感綁架式教育。想起我們這一代,應該也有一部分人受過」棍棒教育「。
  • 有些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些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有些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有些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因為父母工作原因,我從小跟他們在外省生活,在一個小村裡讀小學。外省這個身份,讓我長期被本地孩子們當做嗤笑對象,被排斥,被用侮辱性方言形容,學校老師也縱容他們的行為,甚至把班級裡幾個外省學生的座位全部安排在教室最後面,開學初課本也是本地人先分發完,有剩才給我們,一些活動比賽通通都是本地孩子優先,本地同學家長知道我是外省,跟他們孩子說我手腳不乾淨,不要來往......
  •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什麼樣的童年是「好的童年」?
    文|精英爸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奧地利的心理學家Alfred Adler曾經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倘若家長不希望孩子用一生治癒不幸的童年,那麼就應該學會避免讓孩子度過不幸的童年。
  • 卡夫卡: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有人問過海明威:「一個作家最好的訓練是什麼?」海明威回答:「不愉快的童年。」要想激發一個人最強烈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必須要體驗苦難生活。因為人的心理容易受到不幸經驗的影響,這種經驗雖然不能給人帶來快感,但是對那些愛思考的人有一種致命的吸引力。
  •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小學員媽媽: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極客晨星少兒編程小學員媽媽: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童年,是一個人窺探這個世界、直面生活的最初窗口。
  • 別讓你的孩子,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的小姑姑的童年最愛是一條毛毯,沒什麼特別的,但她就是要每晚都蓋著入睡,小時候她最喜歡去她的表姐家住。有一次忘記帶毛毯,我看著她站在那裡思考良久,真的很久,最終還是決定回家睡覺。直到她比那個毛毯都要高兩倍不止了,它還是靜靜躺在床上,守護著她,也守護著她的童年。
  •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她卻這樣和孩子溝通
    所以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多一點耐心,多一份溫柔包容和理解,你認為難以忍受的事情,對他來說可能只是有趣的小事兒,溝通是指了解對方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不是用權利「指導」,用權威掌控全局,這樣或許有用,但不是最優解。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 2歲幼童被摔: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最近有一句話在網上很火: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而孩子幸運與不幸運的最關鍵因素,居然是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夫妻兩人吵了架,孩子往往成了最大的受害者;父母將憤怒和失控,都發洩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
  • 《小鞋子》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記得小時候家裡條件有限沒穿過啥好看的鞋子,每當看到別的小朋友穿新運動鞋好是羨慕,時常都想自己要是能穿上一雙嶄新的運動鞋有多開心;可能是童年的影響,長大後可以少吃點也得買一雙自己喜歡的鞋。正如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部電影也是有關一雙鞋的故事。
  • 童年創傷的代價是對愛一輩子的渴求,用童年治癒一生的心理指南
    文|顧子魚幸運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阿德勒01.如果你正準備要做父母,或者是你初為人父人母,我覺得有必要讀一本書《童年之謎》,這本書教會你,從胎兒時期就開始學會如何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以及怎樣陪伴孩子成長。
  • 都挺好:願所有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而不是終其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童年的經歷往往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來自家庭雙親的愛,就沒有得到所需要的感情連結這種情感匱乏會伴隨一生。阿德勒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雖然《童年之謎:了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這本書是專業的心理學書,但很建議父母能時常翻翻,慢慢悟道。弗洛伊德說過,一個被母親完全喜歡的人,終其一生,都會有一種作為勝利者的感覺,而這已成功的信心,通常會導致真正的成功。索蘭博士說,愛和工作或任何有創造性的事業一樣,都隱含了我們幸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