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蜜蜂的針會進化成連著腸子?其生物學意義是什麼?

2020-12-20 張蛋家常事

為什麼蜜蜂的蟄針會連的腸子?其實是你誤解了,蜜蜂的蟄針連著的是毒囊,因為腺體腺體比較大,被扯出來時就可能帶出蜜蜂的腸子。

蜜蜂只有工蜂和蜂王才有蟄針,雄蜂是沒有的。工蜂和蜂王的蟄針在結構和機制上其實與許多雌性昆蟲所具有的產卵器相似,最初的目的是利用利而尖的產卵器刺入土壤,植物,或其他昆蟲的體內產卵,為了爭取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但蜜蜂由於蜜粉對於其他動物的誘惑力太大,為了保護蜂巢,保護蜜蜂,產卵器就進化成蟄針,是蜂王和工蜂的防衛和攻擊器官,產卵器就附帶在蟄針的下面。

蟄針畢竟太小,造成的殺傷力還不夠,工蜂和蜂王就先進化出了毒囊,讓毒囊產生的蜂毒素能通過蟄針注入到敵人的肌膚裡,蜂毒素產生的劇烈疼痛才能震懾傷害到敵人。

為了保證蟄針能伸縮自如,迅速的注入毒素,有力地刺入敵人的體內,蟄針還有蟄針杆。蟄針杆由一根刺針和兩根感針組成,刺針表面兩側的軌道狀邊緣與感針表面的凹槽相咬合,使感針可以在軌道上自由滑動並形成一條輸送毒液的道館,當蟄針刺入敵人體內時,毒液就會通過這條道管注入。

在蟄針的基部,蜜蜂的尾部,有蟄針球,毒腺,毒囊以及一對彎曲臂和三對形狀各各異的骨片等結構。毒腺是分泌蜂毒的腺體,毒囊是儲存蜂毒的囊狀物。蟄針球能懸掛和支持針杆,並控制感針的滑動。三對骨板和上面附著的肌肉能驅動蟄針,他們協同動作能控制蟄針的運動。蟄針不用時可以縮進腹部蟄針腔中的蟄針球基部,末端被蟄針鞘包住。需要使用時就會立刻讓蟄針刺出,迅速的注入蜂毒。

為了使蜂毒能順利的注入定敵人體內,儘可能產生疼痛效果,蜜蜂的蟄針上都會有倒鉤,只要刺入肌膚內就會被扯脫。蟄針的每條感針上有10個倒鉤,可防止蟄入後感針退出,刺入的蟄針會留在皮膚上,連著的蟄針基部結構一起扯出。蟄針基部結構由於交感神經連接蟄針和毒囊肌肉,離開蜜蜂身體的毒囊還會自動收縮,蟄針還會有節律的刺入,這樣讓蜂毒能全部排完為止,蟄針刺得更深,蜂毒注入更多,對敵人的攻擊力就大大加強了。但這樣做是以蜜蜂犧牲生命為代價的,蟄針脫落,扯出蟄針基部器官,會造成蜜蜂腹部嚴重受損,嚴重的還會帶出蜜蜂的腔腸,不久蜜蜂就會死去了。

你看,蟄針的使用有這麼多的器官需要輔助,有這麼複雜的過程,小小的蜜蜂為了能保衛蜂巢,是付出生命代價的。我們看到被蟄後扯出來的並不是蜜蜂的腸子,而是蜜蜂蟄針基部器官。這些器官組織會保證讓更多的毒素能注入敵人體內,是蟄針具有更大的殺傷力。蜜蜂個小體弱,僅僅靠蟄針對敵人的危害是不大的,所以才進化出了蜂毒,才需要毒囊等其他輔助器官。如果不能讓蟄針和毒囊留在敵人身上,所能注入的蜂毒也是很少,不能造成大的威脅,所以蜜蜂的蟄針上就進化出倒鉤,讓針刺入敵人體內就拔不出來,讓連著的毒囊也與蟄針一起脫落,這樣才能把蜂毒能全部注入。蜜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敵人造成最大的傷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

好啦,說了這麼多應該明白蜜蜂蟄針帶出來的是什麼,蜜蜂為什麼要這樣進化了。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小小的蜜蜂能生存幾千萬年,能以香甜的蜜粉為食,能守得了自己的蜂巢,保護自己的蜜粉,蜜蜂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價。

相關焦點

  • 攻擊是為生存,蜜蜂的攻擊卻會丟命,螫針為何非要連著腸子?
    被蜜蜂蟄了,自然是不好受,但蜜蜂的結局比我們更慘,它們會因為這一次攻擊而丟掉性命,因為它們的螫針會留在我們的身體之上,與螫針一同留下的還有它們的腸子。這可真是奇怪了,攻擊是為了生存,而蜜蜂的攻擊武器卻連著腸子,一次攻擊便會嗚呼哀哉,這是什麼邏輯?要弄清蜜蜂的邏輯,還得從蜂群的組織架構說起。一個蜂群之中通常有三種蜜蜂,蜂后、雄蜂和工蜂。
  • 蜜蜂為什麼進化出了「自殺式」的攻擊方式?
    眾所周知,蜜蜂的螫針是它唯一的攻擊性武器,而且一旦攻擊到對方,螫針會留在對方的體內,跟螫針一起留在蜜蜂體外的還有消化道。因此,蜜蜂一旦成功攻擊了敵人,它也就命不久矣了。但是,在自然界中,大多數動物都有攻擊性,而且它們的攻擊性並不是建立在以生命為代價上的,因為動物之所以會攻擊是為了捕殺獵物、躲避天敵,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都是為了生存。
  • 「為什麼蜜蜂的蜂針會連著內臟,意義是什麼?」網友神評論哈哈哈
    1.大家都知道蜜蜂的針是連著內臟的,所以它叮人一下就會死去,那麼這樣的構造到底是為了什麼呢?網友神評論,哈哈哈哈2.老師的求生欲也是很強了,那畢業了以後可以打老師嗎?3.掃地機器人:我是這麼用的嗎?我覺得你們兩個在侮辱我4.他剛才竟然飛起來了!
  • 蜜蜂和黃蜂有什麼區別?
    黃蜂和蜜蜂也是兩種不同的動物,但是它們也有著相似的外表。那麼,它們有什麼區別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黃蜂和蜜蜂的區別一:生物學分類凡是已發現的物種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也都有生物學分類的明確劃分。關於生物學分類,從大到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
  • 淺談蜜蜂生物學特性,如何利用其與飼養管理的關係,優化養蜂技術
    研究發現:蜜蜂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具備一些普遍的生物學特性,而這些特性對於科學養蜂、提高蜂蜜產量和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下蜜蜂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其對養蜂人的指導意義。當蜂王產下卵後,一般需要三天時間才能發育成幼蟲;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幼蟲會逐漸長大,大概在5-7天以後,蜂群內的工蜂會為幼蟲的巢房口封蓋,幼蟲會在其中吐絲化蛹,封蓋的幼蟲和蛹統稱為封蓋子;幼蟲變為蛹之後的大概8-14天,身體內部器官開始逐漸發育,最終變為成蟲,成蟲破蛹後會咬破封蓋,最終成為蜂群中的一員。
  • 每個人肚臍後面真的是連著腸子的嗎?是時候告訴你真正的答案了
    小時候小編比較皮,在家就是個惹事精,不是打爛了這個東西,就是弄壞了那個玩意,而在小時候有一次玩鬧的時候,小編扣了自己的肚臍,對此父母卻告誡書說千萬不要扣肚臍,因為肚臍是連著腸子的,若是亂摳破了腸子人會沒命的,這可把小編嚇了一大跳,從此以後一直不敢對肚臍輕舉妄動,尤其是上了高中以後知道肚臍原本是腸子
  • 肚臍的後面真的是連著腸子?是時候告訴你真相了!
    小時候,常聽家長勸誡,不能隨便用手摳自己的肚臍,因為肚臍是連著腸子了,容易把腸子摳破,會沒命的!後來上了學,知道了肚臍是胎寶寶在媽媽肚裡獲取營養的重要途徑,對此說法更是深信不疑,那麼,肚臍後面真的是連著腸子嗎?
  • 斐濟蜜蜂講述新版本進化故事 多樣性源於無法適應棲息地環境
    來源:【科技日報】新解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進化生物學認為,新物種出現並進化是為了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但澳大利亞科學家在斐濟高山地區發現的稀有蜜蜂講述了另外一個版本的進化故事。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這些蜜蜂提供的證據表明,它們還沒來得及適應不同棲息地,就已經進化成許多種類。 該文章第一作者、弗林德斯大學的詹姆斯·道裡說:「科學家們通常認為,適應新棲息地和生態環境會推動並促進物種多樣化,但我們發現,單一蜜蜂物種在斐濟的殖民化行為最終進化出20多種地方性蜂種。至少對斐濟蜜蜂而言,物種的多樣性是由於無法很好地適應棲息地所致。」
  • 蜜蜂為什麼要把巢房建造成正六邊形?
    關於蜜蜂為什麼要把巢房建造成正六邊形的問題,這是一個一直備受爭議,同時又深受蜜蜂愛好者和蜜蜂研究人員好奇的事情。從目前的研究來說,關於蜜蜂巢房的問題上,的確有很多比較科學的研究成果,但是還是有很多沒有解開的秘密。關於蜜蜂為什麼要把蜂巢做成正六邊形的問題。
  • 愛因斯坦:蜜蜂滅絕,人類只能存活4年?蜜蜂和人類有什麼關係
    很明顯,這個預言涉及到的是生物學。愛因斯坦確實是個頂級科學家,但他畢生的精力都放在了物理學和天文學研究上。要是他還在生物學上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那他的地位超過伽利略和牛頓完全不是問題。可惜的是,愛因斯坦沒有涉獵生物學,他留下來的資料和筆記中,也沒有和這個預言有關的話語。
  • 生物為什麼會進化出性別?科學家:這正是進化的意義!
    為什麼生物會進化出性別呢?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如果說生命的誕生是一個偶然,那進化之路便是對這種偶然性的顛覆!生命從誕生開始,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形成了地球豐富的生態系統以及幾千萬種物種!雖然這些物種千奇百怪,但卻有一個神奇的規律:越是低級的生物性別概念越是模糊,越是高級的生物性別概念越是分明,這是為什麼呢?
  • 2020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蜜蜂病蟲害生物學創新團隊招聘蜜蜂...
    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蜜蜂病蟲害生物學創新團隊因工作需要,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編外蜜蜂病害實驗室檢測人員1名,現將招聘崗位、條件要求及有關事項公告如下:一、招聘崗位及要求1、本科及以上學歷,生物學或分子生物學相關專業。2、有生物學或分子生物學實驗基礎、具有較強的實驗操作技能和數據分析能力。
  • 所有的生物生老病死,那類人猿進化成人還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覺得人類是由猴子進化而來。於是,就有人在問「猴子和人都會生老病死,那麼猴子進化成人有什麼意義?」。實際上,這個想法是錯的,人類並不是猴子演化而來的,而是類人猿。再者,演化並不受人為控制。很多人提起進化論,會對進化論有一個錯誤的認識,認為進化就是從低級到高級,從低等到高等進化而來的。
  • 為什麼人類沒有進化出特殊的「攻擊性器官」?
    正是因為這種生物之間的競爭關係,促使大部分生物都進化出了「攻擊性器官」。    最常見的攻擊性器官就是猛獸的尖牙利爪,並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肉食動物較大的體型也可以算成一種另類的「攻擊性器官」,在捕食者和競爭對手面前,更大的體型可以打消對方的攻擊欲望,而一些體型較小的生物進化出的攻擊器官更加獨特,比如毒蛇的毒牙,螃蟹的鉗子和蜜蜂的尾針都是特化的攻擊器官。
  • 人們為什麼會相信進化論?
    本期我將帶大家探討人們為什麼會相信進化論,進化論真的可信嗎?便對前四期的內容做一個總結。達爾文以後的進化論的發展包括:新拉馬克主義、新達爾文主義、綜合進化論、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間斷平衡論等。如今的進化論已經不同達爾文時期的進化論了,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和完善,進化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並成為了生物學領域的基石理論,是主流科學團體認可的主流科學理論。現代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達爾文時期還沒有基因這一概念),自然選擇決定了進化的方向。
  • 什麼蜜蜂沒有螫針?是雄蜂還是蜂王?分正常情況和非正常情況
    導讀:沒有螫針的蜜蜂,是蜂王還是雄蜂的問題,蜂部落認為首先我們應該確認我們看到的蜂是雄蜂,因為在生活中我們能夠見到的蜂類比較多,從大體上可以分為蜜蜂、胡蜂、熊蜂幾大類,每種蜜蜂的種類往往還可以根據其區域和產卵以及哺育特點進行細分,而且每種蜜蜂都以三型蜂的結構進行社會化群居
  • 農科院蜜蜂所解析中華蜜蜂基因組和轉錄組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解析了中國本土保護蜂種—中華蜜蜂的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揭示了中華蜜蜂的抗蟎機制。 據悉,中華蜜蜂主要分布在亞洲,是目前我國飼養最多,具有顯著經濟價值的兩個蜂種之一,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 蜜蜂這種原始的動物也能識別出人臉的不同,它們也會「認人」
    此前研究發現,當我們注視另外一個人的臉時,大腦中一個特殊的區域——錘狀回,會變得活躍。但對於不具備這種專門結構的動物來說,它們能辨識不同面孔嗎?人們知道蜜蜂分辨不同花朵的本領超強,英國劍橋大學視覺科學家阿德裡安·戴爾就設想,蜜蜂這種辨識天分會不會也適用於其他目標。
  • 蜂王不用交配也能正常產卵,雄蜂存在的意義是什麼?作用也不小
    蜜蜂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據目前出土的化石顯示,最早出現蜜蜂的時間已經有1.3億年,而且蜜蜂經過了那麼長的時間的進化,其形態和習性發生的變化並不大,其主要就在於蜜蜂的特殊交配方式,這有別於其他很多動物。這就讓很多朋友不解了,既然蜂王可以在沒有經過交配的情況下產卵,且可以正常孵化,那麼雄蜂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蜂卵是蜂王的什麼?我們想要搞清楚蜂卵是蜂王的什麼,其實就是要弄清楚蜂卵是什麼構成的。
  • 蜜蜂、螞蟻、葉甲,昆蟲界的3大數學奇才,它們真的比人類聰明?
    到今天蜜蜂已經是我們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我們人類也非常的了解蜜蜂,甚至出現了大量的蜜蜂研究初級,在蜜蜂生物學特點的研究中,可以說德國昆蟲學家于爾根▪陶茨所著的《蜜蜂的神奇世界》把整個的蜜蜂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