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蜜蜂的蟄針會連的腸子?其實是你誤解了,蜜蜂的蟄針連著的是毒囊,因為腺體腺體比較大,被扯出來時就可能帶出蜜蜂的腸子。
蜜蜂只有工蜂和蜂王才有蟄針,雄蜂是沒有的。工蜂和蜂王的蟄針在結構和機制上其實與許多雌性昆蟲所具有的產卵器相似,最初的目的是利用利而尖的產卵器刺入土壤,植物,或其他昆蟲的體內產卵,為了爭取一個適宜的生存環境。但蜜蜂由於蜜粉對於其他動物的誘惑力太大,為了保護蜂巢,保護蜜蜂,產卵器就進化成蟄針,是蜂王和工蜂的防衛和攻擊器官,產卵器就附帶在蟄針的下面。
蟄針畢竟太小,造成的殺傷力還不夠,工蜂和蜂王就先進化出了毒囊,讓毒囊產生的蜂毒素能通過蟄針注入到敵人的肌膚裡,蜂毒素產生的劇烈疼痛才能震懾傷害到敵人。
為了保證蟄針能伸縮自如,迅速的注入毒素,有力地刺入敵人的體內,蟄針還有蟄針杆。蟄針杆由一根刺針和兩根感針組成,刺針表面兩側的軌道狀邊緣與感針表面的凹槽相咬合,使感針可以在軌道上自由滑動並形成一條輸送毒液的道館,當蟄針刺入敵人體內時,毒液就會通過這條道管注入。
在蟄針的基部,蜜蜂的尾部,有蟄針球,毒腺,毒囊以及一對彎曲臂和三對形狀各各異的骨片等結構。毒腺是分泌蜂毒的腺體,毒囊是儲存蜂毒的囊狀物。蟄針球能懸掛和支持針杆,並控制感針的滑動。三對骨板和上面附著的肌肉能驅動蟄針,他們協同動作能控制蟄針的運動。蟄針不用時可以縮進腹部蟄針腔中的蟄針球基部,末端被蟄針鞘包住。需要使用時就會立刻讓蟄針刺出,迅速的注入蜂毒。
為了使蜂毒能順利的注入定敵人體內,儘可能產生疼痛效果,蜜蜂的蟄針上都會有倒鉤,只要刺入肌膚內就會被扯脫。蟄針的每條感針上有10個倒鉤,可防止蟄入後感針退出,刺入的蟄針會留在皮膚上,連著的蟄針基部結構一起扯出。蟄針基部結構由於交感神經連接蟄針和毒囊肌肉,離開蜜蜂身體的毒囊還會自動收縮,蟄針還會有節律的刺入,這樣讓蜂毒能全部排完為止,蟄針刺得更深,蜂毒注入更多,對敵人的攻擊力就大大加強了。但這樣做是以蜜蜂犧牲生命為代價的,蟄針脫落,扯出蟄針基部器官,會造成蜜蜂腹部嚴重受損,嚴重的還會帶出蜜蜂的腔腸,不久蜜蜂就會死去了。
你看,蟄針的使用有這麼多的器官需要輔助,有這麼複雜的過程,小小的蜜蜂為了能保衛蜂巢,是付出生命代價的。我們看到被蟄後扯出來的並不是蜜蜂的腸子,而是蜜蜂蟄針基部器官。這些器官組織會保證讓更多的毒素能注入敵人體內,是蟄針具有更大的殺傷力。蜜蜂個小體弱,僅僅靠蟄針對敵人的危害是不大的,所以才進化出了蜂毒,才需要毒囊等其他輔助器官。如果不能讓蟄針和毒囊留在敵人身上,所能注入的蜂毒也是很少,不能造成大的威脅,所以蜜蜂的蟄針上就進化出倒鉤,讓針刺入敵人體內就拔不出來,讓連著的毒囊也與蟄針一起脫落,這樣才能把蜂毒能全部注入。蜜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敵人造成最大的傷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
好啦,說了這麼多應該明白蜜蜂蟄針帶出來的是什麼,蜜蜂為什麼要這樣進化了。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小小的蜜蜂能生存幾千萬年,能以香甜的蜜粉為食,能守得了自己的蜂巢,保護自己的蜜粉,蜜蜂不得不付出生命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