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地球生物的共性,思索進化(總結篇)
在前面的幾期內容當中,筆者已經從多個方面介紹了地球生命所具有的諸多共性。由於本人的學識淺陋,文章的連貫性不佳,邏輯性不夠強,內容也不夠全面,但其中羅列的證據和事實足以引起人們深思。本期我將帶大家探討人們為什麼會相信進化論,進化論真的可信嗎?便對前四期的內容做一個總結。
一提起進化論,人們都會想到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某些人(多為特創論的支持者和信徒)甚至抨擊達爾文「在虛擬的世界中展現自我意志」,但事實上,這是他們對進化論嚴重的認知偏差(下期內容:「進化論的認識誤區」,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點擊關注)。因為達爾文所論述的事物都是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並且有證據支持,現實世界怎麼能說成「虛擬世界」?他是在陳述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展現自我意志」從何談起?
一個半世紀前,進化論是作為特創論的對立面而出現的。進化論代替特創論對生物學、自然科學乃至人類思想是一次革命。在這之前,特創論佔統治地位。那時大多數人相信世界,包括形形色色的生物在內,是上帝有目的地設計和創造的。各種各樣的生物一經被上帝創造出來,就不會再有變化,它們是天生完美的。1859 年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了《物種起源》一書,用令人信服的材料證明,物種是可以變化的,而且一直都在變化之中。一個物種是從原先存在的另一個物種演變而來的。每一個分類群乃至所有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由來,它們來自一個共同祖先。達爾文給我們描繪了另一個世界:這裡沒有超自然的創造,沒有預定的目的,沒有預先的設計,生物按照自身的法則在無休止的運動,在變異,在進化。
達爾文是進化理論的主要創立者,但不是唯一創立者。在達爾文之前,就有少數科學家對聖經創世故事,對物種是固定不變的論斷提出質疑,第一個堅定的進化論者是法國學者拉馬克(Jean Baptiste Lamarck,1744—1829)。即便達爾文當時沒有發現進化規律,沒有發表《物種起源》,也會有其他學者提出相同的觀點和理論。19世紀50年代,另一位英國學者華萊士(A. R. Wallace,1823—1913)在印度尼西亞做野外工作,構思出一個和達爾文的觀點相同的理論。華萊士的發現很大程度上促使達爾文提前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
達爾文在進化論方面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完成了兩個理論突破:一個是提出了共同由來學說,另一個是提出了自然選擇學說。化石記錄和來自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胚胎學等方面的證據之間相互補充、相互印證,並構成完整的證據鏈,為共同由來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工選擇的效應則是自然選擇的一個有用的佐證。例如品種繁多的家鴿由野生巖鴿馴化而來,形態各異不同品種的狗都由灰狼演化而來,不同品種的家雞來源於原雞,以及不同品種的觀賞金魚的近祖是野生的鯽魚等等。
在自然界中,同科或同屬之下的物種多樣性與家養動物品種的多樣性非常相似,如加拉帕戈斯地雀,雉科、鴨科鳥類等。加拉帕戈斯地雀都是加拉帕戈斯群島獨有的物種,而且都是來自南美洲大陸的地雀的後裔。來自南美洲大陸的地雀,在群島內多次遷移,在它們登陸的島嶼上,由於當時可供使用的食物資源不同而發生變異,先後形成13種在喙的形狀和大小上互有差異的物種。
但在人類馴養的動物中,並沒有新物種形成的案例(其實可以視為已有案例,下期內容將會介紹,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點擊關注),這也是進化論遭到質疑的薄弱環節之一。不過一個新物種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上千萬年之久,甚至更遙遠,而人類馴養動物的歷史也就上萬年之久,我們便看到了如此大的變化,那麼長期變異的積累足以引起巨變。其次,在自然界中也會有亞種不斷產生,我們看到了物種是可變的,並非「特創論」中所說的「一經創造就不再改變」。
現代進化理論是在達爾文進化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和建立起來的,很多在達爾文時期解釋不了的現象,用現代進化理論是完全可以解釋的。達爾文以後的進化論的發展包括:新拉馬克主義、新達爾文主義、綜合進化論、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間斷平衡論等。如今的進化論已經不同達爾文時期的進化論了,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和完善,進化論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並成為了生物學領域的基石理論,是主流科學團體認可的主流科學理論。現代進化理論認為,生物進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變(達爾文時期還沒有基因這一概念),自然選擇決定了進化的方向。
進化理論中所羅列的種種證據及自然界的種種跡象表明,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關於這種進化趨勢的認識基本上是不會有錯的,關於不同類群的生物之間的進化關係的認識也基本不會出錯,比如人類起源於古猿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具體進化過程的相關論述則可能完全錯誤。
攻擊進化論的矛頭主要指向人類的起源問題上。一些人不敢接受人類起源於古猿的事實,他們覺得所謂的「神」賦予自己的「高貴地位」遭到了挑戰,不敢面對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擁有共性的事實,極力攻擊進化論和達爾文,甚至詆毀進化論的支持者。可事實上,人類的某些能力遠遠比不上一些動物,即便達爾文沒有發現生物的進化規律,其他人(如華萊士)一樣會發現便提出和進化論相同的理論。
特創論的支持者們完全忽視了不同物種之間在遺傳上有或近或遠的親緣關係,這種關係就好比家族之間的親緣關係一樣。在遺傳方面,親兄弟姐妹的相似度一般高於堂表兄弟姐妹,有血緣關係的人群之間的相似度一般高於不同家族的人群。當兩個人的DNA比對相似時,不管我有沒有弄清楚你們的共同祖宗姓甚名誰、曾在何處,你們擁有某個共同祖宗的事實都不會改變。同理,DNA分子的測序和對比技術也可以用於生物進化的研究中。如果說基因或DNA比對說明不了問題,那麼試問,如果親子鑑定的結果表明孩子與「隔壁老王」更相近,你還會認為孩子是你的嗎?
特創論中「各種各樣的生物一經被上帝創造出來,就不會再有變化,它們是天生完美的」,這種說法已然動搖,種種證據和跡象表明,所有生物都不完美,且會發生變化。特創論解釋不了不同生物之間在遺傳上存在親緣關係的原因,也解釋不了生物界普遍保留了無用的痕跡器官的現象,更解釋不了人類柔軟的腹部為什麼會是暴露的。在以上的種種跡象和事實面前,人們不得不相信進化論。
進化論最薄弱的環節不在人類起源問題上,而是在第一個細胞生命如何誕生這個問題上。已知最小的細胞(支原體)直徑只有100納米左右,但其內部結構卻非常複雜,能獨立生存和繁衍,期內部進行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就人類今天的科技水平是無法完全弄清楚的。但第一個細胞生命一旦出現,後面的進化歷程就容易理解多了,畢竟所有有性生殖的生物的發育起點都是一個細胞(受精卵)。
由於第一個細胞生命通過自然產生非常困難,有些人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的,於是便提出了新的理論——宇宙胚種論,該理論認為起初地球上的生命是外來的。這僅僅是一種臆測而已,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持,畢竟除了地球,至今尚未發現哪顆星球上存在生命或曾經存在過生命的跡象。因此,人們更相信生命就誕生於地球上。人們生於地球,長於地球,也將在地球上逝去,人們更願意相信自己原先就源自地球,這是人們對地球的一種深深的情懷,就像對母親那樣。
最為荒誕的理論莫過於智能設計論了,該理論和古老的神創論沒有本質區別。外星生命是否存在仍是未知的,沒有任何有力證據能夠證明其存在,更別提比人類高級的地外文明了。某些人一直幻想著人類與外星生命有關聯,最後還成功欺騙了自己並信以為真,堅持這種沒有任何依據的觀點,如同意淫他自己是隔壁老王生的,這是情商問題。智能設計論只是一種臆測,幾乎沒有這種可能性,而某些人卻堅信不疑,反而把證據頗豐的進化論說成是推測,這是什麼思維?總而言之,智能設計論只能當做一種可能來考慮,筆者反對的並不是智能設計論,而是反對那些把它說成事實並大肆宣傳的人的做法。
在諸多證據及自然界的種種跡象面前,人們不得不相信進化論,因為目前其他理論不能更完美地展示地球生命的由來。
部分內容節選自:
吳相鈺, 陳守良, 葛明德. 陳閱增普通生物學, 第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18 - 322.
喜歡的朋友歡迎點擊關注,瀏覽更多精彩內容!